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當代書法美學研究方法

當代書法美學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17 10:08:49

Ⅰ 趙山亭的書法研究

從書法史的角度看,只有不斷拓展書法創作新空間、逐步提升品位,才有可能使書法藝術不斷向更高層次繁榮、發展。這就需要對書法創作觀念和創作中的若干問題引起足夠重視,進行深入研究,找出相應的共性與個性,探索其發展規律和特點。通過不斷認知,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有可能使現代與傳統接軌,這樣的創作才有可能具有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無論從事什麼職業或愛好,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學會理智的思考問題、及時地發現問題、冷靜地面對問題、妥善地解決問題。至於把問題解決得如何,還要回到實踐中加以檢驗。書法研究創作更是如此,要想創作出真正意義上的書法藝術作品,在具備良好創作心態、創作基本功的情況下,還必須重視以下關鍵環節: 四是不斷豐富章法的靈活性。書法的發展除了有其自身的規律之外,不同的時代還將對其產生不同作用。書法創作和研究不能總是脫離一個時代的要求。中國社會發展到當代,居室條件、公眾建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當代人對裝飾效果和環境美化的觀念及要求也有了更豐富的變化。這些都不能被書法作者所漠視,創作觀念理應作相應 的調整。這就要求書法作者在苦練基本功的同時,要善於大膽地借鑒書法藝術以外的藝術構成原理,為書法創作服務。通過對形式由不斷「破壞」到不斷「重構」,顯現出突破既有形式的可能性。在通常情況下,內容決定形式,但形式對內容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只有對形式進行大膽突破,才可能使形式對內容的反作用有所增大,形式從屬、依附於內容的格局就會被改變許多。
通過不懈努力,使章法不斷豐富的靈活性、可能性逐步拓寬,從而創作出既具有書法傳統美,又符合藝術大美和時代要求的章法構成。 五是重視研究不同書寫材料的不同特性。隨著時代的發展,除了傳統的宣紙、絹帛等書寫材料外,還出現有不同質地、不同工藝的新材料。即使是傳統的宣紙,也會因產地、生熟、厚薄、工藝和顏色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書寫效果。這就需要書法作者對不同材料的不同特性進行系統研究和反復試驗,以期達到充分發揮各自性能的目的,便於豐富不同材料的藝術表現力,為藝術效果服務,使每種材料起烘托藝術效果的地位和機率大大提高。作為當代書法作者,只有重視並妥善解決好上述創作中的五大關鍵環節,也就抓住了書法發展創新的關鍵。此外如墨色、題款、用印、節奏等等,這些環節也應作為基礎性問題加以重視。
大凡書家,都必須藉助於「白紙黑字」這種特定的表現形式,把蘊藏在內心世界的精神意識表達出來。黑白這兩種單色材料一旦經書家的手筆,就能構成藝術作品。黑白色感不以富麗堂皇燦爛奪目見勝,它象一支簡潔和諧的奏鳴曲,僅用一兩種樂器便構成明快優美的藝術語言。中華民族之所以對黑白二色那麼偏愛和敏感,自有其審美心理的根源。炎黃子孫生來是黑眼睛、白眼珠,他們發明創造的太極圖、圍棋也選擇了黑白二色。在自然界,熊貓、喜鵲,特別是丹頂鶴,黑項黑尾白身子,二色相間,再加上頭頂一點紅冠猶如紅印章,恰似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古人不僅發現和運用了黑白美,而且還創造出了黑的墨和白的紙,並使二者由此產生了不解之緣。 沒有黑白的巧妙對應,沒有虛實相生的藝術表現手法,就沒有書法藝術。也由於黑白的分布,才形成了中國書法特有的空間美。一個好的書家不但要善於用眼睛觀察、發現,用心靈感悟美妙黑白感的自然現象,還要善於用各種手法通過創造黑白美的旋律,去吸引和提高觀眾的欣賞趣味。那麼,要想正確認識書法藝術的本質,從總體上把握書法藝術及其創作的基本規律,就必須加強對黑與白的研究。
一、黑白的基本概念
(一)黑白的發端
黑白的觀念由來已久。據《說文》:「黑,火所熏之色也」,「白,西方色也」。這是黑與白的較早概念。而陰陽較早的概念是指日光的蔭、射和向背。陰陽的這一意義後來逐漸引伸、上升為哲學中的特定概念,指對關聯的事物間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的概括。「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含有「道理」、「規律」之義。這里的陰陽已被推及萬物,視為宇宙間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總規律。而「黑白」作為「陰陽」的組成因素之一,黑為陰、白為陽,黑白的本義亦因此逐漸引伸、上升為哲學中的特定概念。
(二)黑白的概念
黑,或稱作玄。玄者,黑也。「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之又玄稱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玄黑為「道」之色相。現代科學釋黑色是白光被物體全部吸收所產生,是赤、橙、黃、綠、青、蘭、紫色顏料的總和。故黑謂眾色之主,亦稱色彩之父。黑充滿了神秘、無限、幽遠、冥靈、深奧之感。五彩繽紛的世界,無處沒有黑的影子、黑的「基因」。黑,在書法中是指毛筆蘸墨書寫在紙上的點畫。墨所富有的濃、淡、潤、渴、暈滲等變化,表現出寂靜、古雅、幽玄等極為深遠的東方精神。古今雖有用其他顏色書寫的例子,如用金粉銀粉等,但這畢竟是在特殊情況下的特殊表現手法,在歷史上始終起主導作用的仍是黑色。
白,在中國書畫藝術中的地位尤為重要。白就是空白,是紙絹的底色,是點畫以外的空白,是藝術家有意識的「留白」。色彩學稱白是赤、橙、黃、綠、青、蘭、紫色的總和。宗教釋白為「菩薩之心」,表示「明心之凈潔」。白與寂、空、靈和「無」相通。白者,無也。這個無不是與「有」相對的「無」,而是有內涵的實體。釋家的「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家的「有無相生,無為而用」等觀點,是空白意識的最好注腳之一,「無為」而無不為也。這里的「無」具有積極的意義,它包含著生命與生機。白,是作品中筆墨未涉及之處。書法除了墨線造形特點外,空白的積極參與是另一個顯著特點,。中國書畫的空白是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沒有空白便沒有書法。空白和墨線一樣起著神采飛動、意味深長的作用。空白是審美上「大象無形」的形,它在尺幅中是「有限的」,更是「無限的」,因為它能使欣賞者引發出無數美好的遐想。
受哲理與宗教精神的影響,不染雜色的黑白書法藝術,在廣大欣賞者心目中是神聖的。這便是傳統書法藝術之所以僅用黑白二色的基本原因。
二、黑與白的關系和規律
(一)黑與白的關系
黑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范疇,代表著相互對立又相互關聯的事物和現象的相對屬性。依陰陽的哲學觀點,則黑為陰,白為陽,黑與白構成了辯證統一。因此可以說,一幅書法作品充滿了辯證法,越是成功的作品,其中的辯證關系越多。黑與白的矛盾統一產生了形,具有了視覺形象。黑與白是相對的一對比色,二者缺一不可。文學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此時無聲勝有聲」,「道是無情卻有情」,都可能影響到書法理論與實踐。漢字一旦成為書法藝術,空白就成了作品中必不可少的審美對象。空白意識是作為工具的漢字成為藝術的書法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中國文人畫成熟完美的一大特徵。黑由於白而得到充分顯現,白隨著黑而留下大小相間的空白。空白大都是較抽象的,唯其抽象,才能容納無限的外延。但空白作為書畫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又都是「有象」的,因為它對畫面起著補充、襯托、意境延續等作用。空白與墨線「陰陽相交」方可「無中生有」而成藝術。在素紙書法作品中,白色是基本色調,黑色只是白色基調的點綴。反映在陰文金石拓片中,黑色是基本色調,白色是黑色基調的點綴。
黑白感雖重要,但也不應排斥中間色調在書法創作上的應用。黑與白的中間色系是灰,灰和黑相比「灰」成了「白」,灰和白相比「灰」又成了「黑」。因而,無論把黑分多少層次,在書法作品上仍然是黑與白的對比。鮮明、強烈的黑白對比,並不妨礙灰色調子的調和作用。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既對立又統一的。書法完全可以運用豐富的中間色調,但其應該融化在整體的黑白關系中。在這里,中間色調是服從於黑白而不是與黑白相抵觸。只有在這樣的原則下去使用中間色調,才不會失掉明快、強烈、統一的黑白感。
黑的是字,白的也是「字」。這說明「書」在有筆墨處,而「書」之妙趣在無筆墨處。有處僅存跡象,而無處乃傳神韻。點畫和空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黑白雖只有簡單的兩色,但要處理得巧妙恰當,使它在畫面上產生特殊美感、發揮應有作用,卻不是易事。因此,更需要書家通曉並運用黑白的基本規律。否則,將難以練就善於發現黑白感的眼界,也難以在畫面上彈奏出動人的黑白和弦的優美旋律。
(二)黑白的基本規律
陰陽理論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早已彌漫於意識的各個領域,不明陰陽,幾乎無法理解中國的文化體系。書法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也無不受這一哲學核心的支配。書法中的「黑白」等一組組對應關聯關系的基本規律,也無不寓於「陰陽」的基本規律之中。
1、黑白的對立性。
其對立性是指以「黑與白」為代表的一組組對應關聯關系的屬性相反。如動與靜、曲與直、濃與淡、內與外、左與右、上與下、枯與濕、陰與陽、大與小、粗與細、虛與實、向與背、藏與露、中與側、方與圓、繁與簡、避與就、疏與密、正與奇、收與放等等。這種屬性相反在書法中有一定普遍性,但它與辯證法中的「矛盾」一詞不完全是一回事。這種對立僅是用於屬性類同又相互關聯的事物之間。馬與樹、人與花等屬性不同又不相互關聯的事物之間則無從對立。這種對立是相對的。如曲為陰,直為陽,曲中之曲為陰,曲中之直為陽,直中之曲為陰,直中之直為陽;再如左為陰,右為陽,左中之左為陰,左中之右為陽,右中之左為陰,右中之右為陽。由此可知,黑與白等一組組對立屬性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2、黑白的制約性
其制約性是指黑白等一組組對立關系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克制約束的。如「正」偏勝則「倚」可制之,「方」偏勝則「圓」可制之,「實」偏勝則「虛」可制之,「大」偏勝則「小」可制之,「粗」偏勝則「細」可制之,「燥渴」則「濕潤」可制之等等,反之亦然。
3、黑白的互根性
黑白之間不僅互相制約,且在一個統一體中互為其根、相互為用。無左就無右,無外就無內,無收就無放,無濃也就無淡……。一句話,黑白之間不可能脫離任何一方而孤立存在。
4、黑白的相濟性
黑白相濟就是黑白的對立統一。中國美學對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這兩種形態向來有不同側重,但它只能「偏勝」而不可偏廢,這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個重要觀點。這一觀點亦即陰陽相濟。書法美學同樣強調「寓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婉媚之內」,反對純剛純柔,偏執一方。倡導「骨肉相稱」,「剛柔相濟」,強調「陰陽剛柔不可偏陂」。違背這一準則,就會出現弊病,降低審美價值。「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合」與「接」就是指陰陽交感相濟。應用在書法創作中,就是要做到黑與白,骨、力、勢與韻、味、趣的完美統一。
三、黑白在書法中的意義和作用
書法給人最直接的視覺印象是強烈的黑白對比,書法不同於其它藝術的一大特點就是黑白。書法自來反對「布棋」、「布算」;講求「平中見奇」、「奇正互見」;講求「平正」與「險絕」的辯證統一。這當中,處理好黑與白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造成「布棋」、「布算」的最大原因是,只注重了墨線(即黑)的作用,而忽視了空白(即白)的作用,二者過於失調以致偏廢。書法藝術離不開空白就如人離不開空氣。所以,決不能把紙絹這一書法載體看成毫無表現力的「死」物,而應精心考究墨法破底色後留下的「白」的藝術效果。康定斯基曾說:「白色對於我們的心理作用,就象是一片毫無聲息的靜謐,如同音樂中倏然打斷旋律的停頓。但白色並不是死亡的沉寂,而是一種孕育著希望的平靜」。
(一)書法伴隨黑白而生
書法是毛筆蘸墨施於空白紙上而成,亦即黑與白二者相合在同一刻而產生。在這一過程中,剛與柔、動與靜是陰陽二氣的主要體現,是生命表現的兩種基本形式,也是漢字演變成書法藝術必不可少的兩大因素。
(二)黑白貫穿於書法形式之中
黑白在書法中普遍存在。每個漢字、每一行字、每幅作品都有各自相應的空間,而黑白無不存在於這些空間之中。對這些空間關系進行處理,實際上就是對黑白成份的重新劃分、調整。每個漢字的結構(即小章法),其各個點畫的長短、粗細、疏密、虛實、濃淡及各個點畫間的布白都有美的規律可循。小章法是大章法的基礎,大章法是小章法的有機結合。所以,章法離不開字法,章法和字法都離不開黑白。
(三)黑白是書法審美的重要因素
書法美學雖然紛紜繁雜,但從陰陽屬性來劃分,不外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兩者的表現形式有所側重。表現在黑白(亦即布白)處理上,則有疏淡與茂密的不同。書法的黑白對比,主要是通過點、線的疏、密、粗、細來調整。這些點、線在創作中是循著一定的規律進行組合的,每一部分都應安排在最適當的位置,使相互間發生有機聯系,而不應相互排斥和抵觸。點線本身具有深、淺、濃、淡不同的色度,依靠黑白對比效果而產生互相聯結的作用。點線的有機結合,是構成豐富多變的黑白色感的重要手段。書法審美中的黑白感,並不單指一塊黑色對著一塊白色,黑白感是在錯綜復雜中不斷變幻著的。所以,在舊的點畫結構形態基礎上,為增加點畫的表現力,適時加進一些塊、面,以加大空白的調整力度和廣度。只有充分調動有利因素,才可能使黑白色感不單調乏味,才可能呈現出多種多樣富於變化的色調和黑白構成。
四、處理好黑白關系,有益於書法創新
書法發展到當代,書體俱備、風格多樣、流派紛呈。相應的技巧日趨復雜和成熟,審美品評觀念趨於穩固,創作手法已形成套路。但這種成熟的、現成的東西因天長日久而形成堅不可摧的勢力、趨於保守。使現代的很多人面對它時只有遵循,而不容懷疑、革新。這種成熟、穩固、套路,無疑束縛和消磨著人的藝術創造力,成為書法高度發展中的弊病。仔細辨別不難發現,其成熟復雜中不免泥沙俱下,這就需要對那些華而無用的成份進行剔除,合並那些有用的星散成份,留下有用的成份。隨著時代的發展,書法創作將不斷面臨新的挑戰。更新觀念,創造、使用新的藝術手法,創作具有想像餘地和欣賞新空間的作品已成為當代書家的第一要務。
(一)正確理解「創新」的概念。
從哲學觀點看,「新」具有向上、前進的意義。新的可能是「美」的,「最美」的,也可能是「丑」的。創新的最佳結果是既「新」又「美」。只「新」而不「美」,甚至是「丑」,這種「新」就毫無創造意義。反過來,「舊」的可能是「美」的、「最美」的,也可能是「丑」的。我們所說的「創新」,應該是剔除「舊」的「丑」,創造「新」的「美」。作為藝術,只要它是真正「美」的,就會永遠受到人們的珍視。現代的書法創新,是一種藝術面目與風格的流變追求,它是書法藝術發展的客觀存在和必然趨勢。
(二)以線條為突破口,重新審視黑與白的辯證關系。
書法的線條具有巨大的容量和變化多端的特徵,為書家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我們完全可以利用線條作基本語言,通過布白配置、疏密交叉及點與線的對比、線與線的對比、點與點的對比,創造新的點線組合形式,一種既是漢字又與舊的字形拉開距離,既具有傳統審美因素又利於表現現代人審美情趣的新形式。只有這樣,才能使讀者在欣賞中以一種更為自由的心態、更為自由的想像力去接受這一新形式,使書法作品更具藝術魅力。
(三)用黑白調節結體
新時期以前的書法主要是通過「計白當黑」、「挪讓」、「增減」以及異體字、通假字的運用等手段來改變漢字結構的空間構成的,有些方法人們至今還在沿用。但只依靠這些還不夠,還必須尋找新的手段來改變舊結構的空間構成。
(四)用黑白調節章法
一幅好作品,首先吸引讀者的是好章法,其次是經得起推敲的單字。章法美與各種幅式、各種書體既有聯系又受其約束。中堂、條幅、橫幅、對聯、斗方、扇面、團扇、條屏、長卷等幅式和每種書體對章法有著不同的要求。舊的章法秩序一旦形成並固定下來,它便成為一個相對封閉的模式。一味地按照這些模式進行創作,將不會有新意可言。當代書法創作不打破這種封閉,就很難在形式上得到新的解放。要想賦予章法以新的活力,分解舊有的秩序,拓展新的空間,就有必要多思考黑與白的關系,書法與文字的關系以及對空白的關注。
黑與白是互補的而非對立的,是中和的而非沖突的。在追求線條表現力豐富性的同時,多關注線在空間中的組合關系,反復探索點畫之間、單字之間、行與行之間、主題與落款之間的呼應關系,由解放點畫到解放空間,逐漸使舊有的程式化章法向新的空間式章法轉換。
五、空白資源的開發利用
書法藝術之所以永遠不會終結,就是因為書法藝術永遠不會盡善盡美。也正因為如此,才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書家,不斷對舊的書法樣式進行變革,在變革中尋求新的構成、新的樣式、新的視野,新的美感,並以此推動書法藝術永無休止循環往復地前進著,才不斷出現書體之變、風格之變、流派之變和形式之變。每當一種新的書法藝術樣式的誕生,其優點與不足必然會相伴而來。出現不足(古今名人名作也有不足)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勇氣面對不足,沒有膽魄克服不足。舊有的書法樣式有優點也有不足,其中之一就是對空白資源開發利用的廣度和深度不夠,有必要對此引起更多重視。書法中的空白主要有兩種:一是指畫面空白;二是指聯想空白。
(一)畫面空白
畫面空白是指尺幅上墨點畫和紅印章以外所有的空白,包括點畫間空白、字間空白和行間空白。它雖然沒有任何具象因素,都是無象空白,但它卻是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視覺式樣中,與筆墨形態起著同等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空白的作用,筆墨線條要想表現出蘊含生命意味的力的運動,幾乎是不可能的。一張白紙如果不著一點筆墨或全塗成黑色,也就都沒有空白可言。所以,要想表現節奏、氣息、神韻、意境等,都離不開筆墨與空白的雙重作用,二者缺一不可。用有色宣紙創作的作品、金石拓片和白文印章,其空白都有色。這類空白雖然有色,由於刀筆未曾涉及,所以,它本質上仍屬於空白。
要想使畫面空白更富有審美意義,就需要正確處理「單純」與「復雜」的關系。「單純」不是「單調」與「貧乏」,「復雜」也不是「繁瑣」與「累贅」。「單純」不是畫面上的東西盡量地少,也不是書寫不要深入細致。「單純」是對書寫中不必要部分的大膽省略,「單純」更不排斥對重要部分深入細致的到位表現。「復雜」不是畫面的東西要盡量地多,也不是書寫不要簡明扼要。「復雜」是對書寫中重要部分淋漓盡致的刻劃,「復雜」更不排斥對無足輕重部分的刪節。要從黑白中尋找花樣,通過對黑白的理解和巧妙運用,在「單純」中表現豐富多彩的世界,創造特殊的藝術效果。使結構嚴謹而有規律,不鬆散零亂且色調清晰,無重復塗抹,無混濁墨色,墨線及被墨線分割後的空白粗細長短寬窄舒適,不紊亂噪雜。這當中,黑白色塊在不同線條的組織穿插中,都發揮著「主幹」與「調節」作用。
「單純」與「復雜」這兩種表現手法,各有其優點和局限性。一般來說,單純的形式顯得更簡練、更概括;復雜的形式顯得更具體、更豐富。對於真正想創新的藝術家來說,兩種方法都值得引起重視並適當穿插應用。
(二)聯想空白
聯想空白是與畫面空白相關聯相對應的空白。它是指讀者在欣賞一件作品時,偶爾出現的心理空白以及視線從畫面空白在視覺旁鶩及聯想、想像等心理因素作用下,空白向縱深空間延伸、向周圍延伸的潛意識空白。這種聯想是以畫面空白的相對無限和聯想空白的絕對無限為前提的。在這里,主要由於有了聯想空白的存在和參與,才使得意的外延無限擴大。
可喜的是,近幾年來隨著觀念的更新,研究的深入,各學科知識的滲透,使得創作以及創作的延續——欣賞,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轉化。人們在形式和內容上越來越注重當代審美性和當代文化內涵,有了新的創作觀念和審美結構。要想充分體現聯想空白的審美價值,就需要正確運用「誇張」與「寫實」的手法。
「誇張」離不開「想像」,富於「想像」的藝術家在藝術上更適宜於運用「誇張」手法。但如今的「誇張」需要突破原始藝術的初級性和局限性,更需要突破「寫實」界限進入更高階段。隨著誇張意識的增強,誇張的因素也越來越多。但「誇張」不能成為玩弄形式的游戲,更不能把誇張發展到「怪異」、「肢解」的地步。真正有意義的誇張,只能是合理的詩意的智性的誇張。「寫實」是為了尊重客觀事物的真實性和深入細致地描寫對象,表現其具體性和豐富性。「誇張」和「寫實」藝術手法的運用,關鍵在於作者要根據各自的不同情況,以及作品幅式、風格、書體、用途等不同情況,做到分清主次、輕重、強弱、虛實、多少。「單純」與「復雜」,「誇張」與「寫實」之間的關系,應該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只有正確理解、合理運用,才能避免自然主義與形式主義各執一端的毛病。「復雜」而不繁瑣,「寫實」而不如實,「單純」而不單調,「誇張」而不怪異是運用上述藝術手法的基本原則。任何曲解、偏執及其所產生的混亂,都必須加以澄清和糾正。只有這樣,才有助於我們解放思想、大膽創新,促進藝術形式、藝術風格的新穎多樣。

Ⅱ 書法美學的研究對象

書法美學的任務不僅僅限於一般的解釋美,它更著重於探討在書法這個形式媒體下,美是如何被創造的,探討書法家們在進行書法創作時是如何運用美的形象——書法形象來達到抒情寫意目的的,它還更有興趣對書法家如何對客觀萬物形態進行抽象的高層次提取,並通過種種思維的過濾,將之轉換成極為凝聚、極為豐富的線條構架之美以打動觀眾等等。書法形式美的構成元素,每一種形式的發生發展的原因與其潛在的審美心理背景,以及書法中發展的審美觀念的演變、審美欣賞活動,這些都是書法美學的主要課題。美學研究又不是那麼就事論事,任何牽涉到美的課題,必然與人的精神活動有關,對技法的、形式的、作品的歷史觀念的探討,只有當我們把它與人掛起鉤來,才具有美學價值,這是因為美首先是被人們所感受知的,缺乏這一前提,任何美學不是真正意義上美學。

Ⅲ 書法藝術的美學特徵

一、書法藝術的「形」「意」「勢」
據說黃帝史官倉頡造字時 ,「仰觀奎星圓曲之勢 ,俯察龜文鳥跡之象 ,博採眾美 ,合而為字」 。說明倉頡在觀察自然、博採眾美時 ,不僅看到了事物的形象 ,而且也看到了事物的動態。將「形」與「勢」作為美的因素 ,採集和運用在造字之中了。古人所傳的永字八法 ,雖不能完全概括書法用筆的全部 ,但卻能解決主要用筆及相互之間的關系 ,明確構成一個完整的、有生命的、有藝術境界的整體。古人對書寫美的追求 ,超過了字形規範本身 ,「形」與「勢」的關系首先成為其
2
藝術思辨的重要內容。「意」,則處於書法美中心的地位。意境是書法藝術的內在美 ,包含意境、情調、風度、品格等內涵 ,偏重於作者主觀精神的表現 ,是更高層次的書法審美內容。書法藝術如果只有表層的美 ,而缺乏意境的深度 ,就會顯得蒼白。書法藝術的「形」「意」「勢」,構成了書法美的獨特魅力 ,它與現代設計的設計原則有著異曲同工的追求。書法藝術與
現代設計都遵循形式美的一般原理和法則 ,給人以韻律和節奏感。設計中的各種視覺元素 ,無論是圖形、文字還是色彩 ,除了各自本身的形質意義外 ,更應該吸取書法藝術中的「筆斷意連」的氣韻 ,遵循這一原則 ,從而使各個元素之間互為呼應 ,「氣脈相通」。
二、書法藝術的「求簡」「求美」
縱觀文字的發展史 ,從象形的甲骨文、金文到減少文字圖畫意味的小篆 ,由小篆到隸書直至隸草 ,由楷書、行書草化而出現的草書 ,無一不體現著人們審美觀念上的變化和增強。書法藝術呈現出「求簡」「求美」的藝術特性。英國批評家克萊夫•貝爾認為 ,「有意味的形式」,是一切真正藝術所具有的一種基本性質 ,他認為 ,「有意味的形式是通過簡化的方式實現
的」。他說:「簡化對整個藝術來說是絕不可少的。沒有簡化 ,藝術不可能存在 ,因為藝術家創造的是有意味的形式 ,而只有簡化才能把有意味的東西從大量無
3
意味的東西中提取出來。」 這種簡化 ,是一種由寫實到寫意 ,由具象到抽象的藝術符號的過程。書法是一種高度抽象的藝術 ,書法的線條結構同事物的象形之間已經不存在任何必然的聯系 ,但是作為藝術符號 ,是在簡化獲得抽象的過程中 ,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喚起人們心靈深處的美感 ,使之成為「有意味的形式」。現代設計的發展方向 ,正應迎合這種簡練得更具美感的意味形式。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現代社會中 ,為了更加快速地傳達信息 ,作為以視覺傳達為目的的現代設計 ,必然要把視覺元素提取、簡練、美化。書法藝術的「求簡」「求美」的特質 ,無疑在現代設計領域有著較大的應用前景。
補充回答: 三、書法藝術的「虛實」
( )
書法藝術的「虛」與「實」是相對的。」實」形質 方面是有形、可見的 ,就是外在形態 ,包括用筆、結構章法等內容;「虛」性情 方面是無形的 ,就是內在精神 ,包括神采、氣韻、意境等內容。兩方面互相依存 ,相互為用 ,共同表現出書法作品的審美價值。它的含義涉及有形與無形、直接與間接、黑與白等辯證關系的藝術處理 ,指出有虛有實、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相生的妙理。說到中國書法之妙 ,古人講求書法不僅在有筆墨處求之 ,更要從無筆墨處求之。清代蔣和《學書雜論》雲:「《玉版十三行》章法之妙 ,其行間空白處 ,俱覺有味 ……大抵實處之妙 ,皆因虛處而生。」虛實兩者的有機結合 ,構成書法的直觀性和抽象性 ,使作品獲得完整、和諧與含蓄的意境美。在現代設計中 ,遵循這種「計白守黑」的美學原理 ,巧妙地配置各種視覺元素的空間關系 ,講究空白之美 ,以便更好地襯托主題 ,集中視線 ,加強視覺版面的空間層次。
四、書法藝術的「色彩」
書法的妙處就在於用筆和用墨。墨分五色 ,而且神奇變化 ,筆與墨交融 ,才能形成神奇的情趣和骨氣神韻俱足的藝術造型。墨色的運用直接關系著筆畫美的質感 ,關系著書法作品的情趣和風韻。此處所談的書法的色彩 ,不是指斑斕之色 ,而指墨的濃淡、枯濕等變化。墨可濃可淡 ,可枯可濕。濃者近淡者遠 ,平白的紙面上能夠出現立體的縱深效果。在心理感覺上 ,濃的似火 ,刺激強烈;淡的如水 ,文靜優雅。歷史上蘇東坡善於用濃墨 ,如漆珠光 ,神采煥發;董其昌善於用淡墨 ,古雅秀逸。書法在行筆快慢之間 ,記錄了書寫速度 ,表現出書寫運動的節奏感。清淡的渲潤滲化 ,如春草凄迷 ,飽含生命的玄機;乾裂的枯澀飛白 ,如千秋古藤 ,蒼勁老辣。有人說書法藝術是黑白的藝術 ,然在這黑白之間 ,色彩是千變萬化的。當下 ,在中
國商業化的設計中 ,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色彩形式包圍了整個商業設計領域。消費社會的日常生活充滿了色彩的競爭與誘惑。值得我們深思的是 ,設計決不是為了製造一個鮮艷奪目的視覺效果 ,而是要開創一個具有吸引力的亮點 ,使消費者體驗到時尚與文化的魅力。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 ,我們的設計色彩清新、秀麗、優雅 ,將會迎合高意蘊的受眾的品味 ,給人耳目一新的深刻印象。借鑒書法藝術中黑白用色特徵 ,更能體現其抽象、高雅的效果 。
補充回答: 五、書法藝術的章法
章法 ,在書法技巧中雖是一個獨立的部分 ,但它與運筆的節奏、墨韻的變化 ,以及筆力的強弱 ,乃至結構的好壞、意境的深淺等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書法的章法是一字之間的點畫安排 ,一字與數字之間的布置 ,字與字、行與行之間連貫、呼應、照顧等關系的布置與安排的方法。當然 ,一幅完整的作品中 ,更不能忽略作者的題款、鈴章的點睛之妙。在書寫時 ,要求渾然一氣 ,不只是考慮點畫的筆形意勢 ,還要考慮黑色線條對白紙的空間分割。正如在平面設計中 ,點線面各種元素無論其怎樣經營 ,它們都是一個整體 ,並且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我們要求點線面在版面的布局上不是孤立的個體 ,而是在考慮全局的基礎上 ,從形式美的角度作流通照應、疏密相間、虛實相生等總體的安排 ,以期產生書法藝術的「字里金生 ,行間玉潤」的效果。書法的氣韻、意向、動勢往往並非通過具體的物象表現出來 ,而是通過抽象的、內在的精神體現出來 ,這種特殊之處正是我們設計中特別應該珍惜和借鑒的。在視覺設計領域 ,除了以形象表現的設計之外 ,主要的部分和特徵 ,在於以抽象手法給人的感知和察
覺 ,使讀者在一個時期或一個時代的設計之中 ,更好地體會到時代的風格。時期這種評價於一幅書法作品 ,一個設計都是總體的美的感覺、概括和結論 ,藝術的本質就是思考、相互借鑒和不斷創新 ,這既是藝術的規律也是藝術的發展趨勢。「納古法於新意之中 ,出新法於古意之外。」中國書法藝術的美學特徵 ,是世界文化領域里極其珍貴的稀有寶藏 ,是我們設計
領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美學精髓。

Ⅳ 書法美學的物化形態

線條是文字的媒介或元素,是進行書法藝術創作的特定的物化形態。由此可見,線條是書法美的起源。所以,研究探索書法美也應該從線條這個最基本的元素開始。太古時代,人類處於蒙昧時期,對於線的作用與功能不認識。隨著社會實踐的深入與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在實踐中認識了線的作用與功能,便運用線條來描繪物體。於是,書與畫便產生了,而這一畫便成了書畫的物化形態——線條,線條是構成物體視覺形象的最根本的要素,是表現物能力最強,最簡練的手段。中國文字就是起源於「象形」,運用線條對對象進行概括性極大的模擬寫實。所以,中國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在《中國書法里的美學思想》一文中,充滿激情地說:「所以中國人這支筆,開始於一畫,界破了虛實,留下了筆跡,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萬象之美。」書的表現對象是文字,隨著歷史的演進,即書法線條不再受象形狀物的制約,從「描摹具體物象」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根據文字形音義構造原理,充分展現線條的審美功能和美感因素,也從真正意義上發揮了書法美所特定的物化形態。
但作為物化形態的線條並不是處於一成不變的靜止狀態,而是發展運動著的。從繁化到凈化、從象形化到符號化、從實用發展到審美,就是這種發展運動的表現。目前可見的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它是殷商時期寫在龜甲、獸骨、人骨上的文字,主要是用於占卜、祭祀等活動,可見甲骨文的實用大於審美、功利大於欣賞,但不可否認,在甲骨文的運筆、結構及章法中已孕育了書法美的因素。而這種美的因素在其後的金文、石鼓、小篆中得到了逐步的加強與提高,開始了書法美的歷程。但此時作為書法美的物化形態的線條,還是處於繁化階段,保留著較多的象形意味。漢隸的出現,在書法史上稱為「隸變」,它的歷史功績在於使書法美的物化形態的線條得到了凈化,使線條著意舒展、波磔馳騁,使筆墨線條及其組合配列具有獨立的審美意義。由隸書開始而後發展形成的楷書、行書、草書(包括章草),更是使物化形態的線條趨向表現書法美的極致。因此,作為書法美的物化形態的線條,在甲骨文、金文、石鼓、小篆時期,是屬於繁化的線條,程度不同地受著「依類象形」的限制。而到了隸、楷、行、草時期,充分發揮線條自身的轉折起伏,筆情自身的酣暢遒勁,墨色自身的枯濕濃淡,由此而折射出的情感氣勢,審美意識構成了豐富深邃的美學境界。對書法美的分析也是從它最基本的元素——物化形態的線條開始,探尋了它的起源、發展及演變,為的是讓書法美的研究由此起步而不斷深入。

Ⅳ 性格和情緒的區別

性格可以是天生的也可以是後期養成的,不因事物的特質而輕易改變。
情緒是一種人類表達情感的體現,可以是高興,可以是難過,一般都是因為事物的特質而出現。

Ⅵ 書法 美學

電腦里正巧存有一篇關於書法用筆的文章 就貼在這里吧。。。另外可以補充一些歷代的書論之類的 《中國古代書論類編》里整理的很具體
---------------------------------------------------------------------------------------------------------------------
書法,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用毛筆書寫漢字創造意境表達感情的造型藝術。
因此,書法之妙,全在用筆。這一點,在毛筆基本定型的秦代,在書法上有造詣的李斯、蒙恬就已經認識到了。李斯用短鋒扁筆書寫「小篆」,立後學之宗祖。蒙恬不僅改良成功了流傳至今的毛筆,還撰寫了中國書法史上第一部論述毛筆的著作《筆經》。也就是說,早在兩千多年前,先賢們就已經開始研究用筆方法———筆法了。
由於「筆法」在書「法」中佔有「第一」的位置,兩千多年來,歷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不斷地進行深入細致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獨到見解的用筆方法。這些書家,越研究越覺得「筆法」實在是「奧妙無窮」,有時難以直接用非常明白通俗的語言文字准確地表述清楚,於是,便創造了一種「比喻法」———即用自然和人類社會的事物形象來類比如何用筆,以便使自己和後學者領會並掌握筆法的要領。
翻閱歷代書法典籍,選出以下9位書法家主要的16個用筆「比喻」,大體按時間順序列出來和同道共勉。
1.用筆如「鷹望鵬逝」。
李斯不僅是小篆的「鼻祖」,也是用「比喻」闡述筆法的第一人。「鷹望鵬逝」這個比喻就是他說的(也有學者認為是蒙恬的話)。原話是:「用筆法,先急回,後疾下,如鷹望鵬逝……」意思是:作書用筆要像蒼鷹、鵬鳥捕食那樣,先在空中飛翔、迴旋、觀望,看到「目標」之後疾速下飛貼近捕捉。這個比喻告訴我們,書者在筆頭著紙之前,要先在空中搖曳取勢,作落筆的「精神准備」,看準———弄清筆性、紙性、墨性、字體、字意;考慮好布局、風格之後,迅速下筆,方可捕捉到「目標」———預想的書寫效果。清代書法家朱和羹說:「能如秋鷹搏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筆之法得之矣。」「鷹望鵬逝」法,也被稱作「搖筆」。
2.用筆如「游魚得水,景山興雲」。
這兩個比喻是李斯同一次說的,故而放在一起闡述。總的意思是用筆不要做作,要自然舒暢。要像魚在水中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舒展活潑地游動;要像景山———大山上升起的雲朵一樣,飄然、悠閑、自在。意在強調從大自然的美中悟出用筆的規律來。
3.用筆「猶若登陣」。
漢丞相蕭何是中國書法史上把兵法引入書法的第一人。他在《論書勢》中說:「夫書勢法,猶若登陣,變通並在腕前,文武遺於筆下,出沒須有倚伏,開闔籍於陰陽。」把書法的筆勢、筆法比作登陣作戰。意思是:登陣要隨機應變,用筆要善於變通———在於用腕;登陣要調兵遣將,用筆要安排好點畫;作戰貴在神出鬼沒,用筆要有起有伏;作戰要能展開和集結,用筆、結體要善於處理好擒縱、提按、曲直、粗細、斷連、起止、正攲、舒斂、向背、方圓等陰陽對立統一的關系。
4.「筆是將軍」。
書聖王羲之曾經擔任過「右軍將軍」,對毛筆的神奇作用有獨到見解。他在《書論》中說:「下筆不用急,故須遲,何也?筆是將軍,故須遲重。」書聖為何把筆比作指揮作戰的將軍?是因為二者有共同之處。將軍一個命令,關繫到戰爭勝敗、土之得失、人之生死。作書,筆一落紙,墨便成形,字的生命(骨肉氣血神),不可改變。因此,書者下筆,要像將軍發布作戰命令一樣,審時度勢,謹慎從事,不可操之過急。王右軍還曾經把筆比作大刀、長矛,對於「字」的生命,有生殺予奪的作用,用起筆來一定要慎之又慎。
5.用筆當如「錐畫沙」,如「印印泥」。
這是初唐四大書家之一的褚遂良在《論書》中的原話。「錐畫沙」、「印印泥」是兩個展現筆意的著名術語,是從事書法的人不可不知的概念。「錐畫沙」,意思是說長矛一類武器(或工具)的錐鋒畫入平沙地里,沙形兩邊凸起,中間凹成一線。在紙上用筆,要像「錐畫沙」一樣,筆鋒行在線條的中間,不顯起筆、止筆的痕跡。而墨跡則浮在線條兩邊,使人感到凝重、突出、勁險、立體,富有質感、力感、澀感的效果。「印印泥」,是說用筆要像印章印在粘性紫泥上一樣,深入有力、清晰可見,以造成布置均正、形體端嚴、黑白分明、圓靜有力、剛柔相濟的效果。兩個比喻,惟妙惟肖地勾畫出了中鋒用筆、注意藏鋒之後所達到的「用筆之妙」。若能深解其意,「入木三分」、「力透紙背」的中鋒用筆「訣竅」,才算領悟到了。
6.用筆如「孤篷自振,驚沙坐飛」。
唐代書法家張旭在談到用筆時說:「孤篷自振,驚沙坐飛,餘思而為書,而得奇怪。」「孤篷自振」,是說用筆要像一種孤單的飛篷草渾身搖動一樣,觸動奮起、翻轉奔逐。「驚沙坐飛」,是說用筆要像受到震動的沙子自然而然地飛起來一樣,奔放縱逸、豪情激盪。張旭綽號「張顛」,精曉楷法,草書最為知名。這句話的意思是,他看到了上面兩種自然現象,領悟到了書法(草書)的用筆,從而使自己的筆勢有了新奇的變化,達到了期望的「振飛」境界。
7.用筆如「屋漏痕」。
「屋漏痕」,是「顏體」書法的創造者、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與向他求教的僧人懷素對話時說的。原話全文是:「素曰:『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這里,有「醉素」之稱的懷素,在談到自己的用筆體會時,一連用了四個比喻:夏雲奇峰、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坼壁之路,應該說對用筆已經是很有研究很有體會了。然顏真卿卻不以為然,一言以敝之曰「何如屋漏痕?」懷素聽了,醍醐灌頂,茅塞頓開,肅然起敬,握手喜呼「得之矣!」可見「屋漏痕」的比喻更為形象、貼切、准確、經典。「屋漏痕」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呢?唐代以後,書家對此多有解釋,多數人的觀點認為是指中鋒或藏鋒用筆,「言不露圭角」。今人沈尹默在《書法論叢》中解釋得比較明白,說「屋漏痕」是:「雨水滲入壁間,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來,其流動不是徑直落下,必微微左右動盪著垂直流行,留其痕於壁上。」從沈尹默先生的解釋中可以看出,這個「痕」的「形象」是自然的、有澀勢的、有質感的、總體垂直的。若用筆蘸墨書寫,能達到這個效果,那就進入到了筆法的最高境界。「屋漏痕」,是對用筆要求和藝術效果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形象化比喻,是有志於書法的人不可不知的概念。需要指出的是,懷素的「四個比喻」也是可供借鑒的,其中的「坼壁之路」,指牆壁自然開裂處具有天然清峭、沒有人為布置之巧的「裂紋」,用筆若能如此,點畫一定會渾然天成。這一比喻也常為後人引用。
8.用筆如「長年盪槳」。
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說:「元佑間書,筆意痴鈍,用筆多不到。晚入峽,見長年盪槳,乃悟筆法。」此處「長」字念「漲」音。「長年」,是長江三峽人對船頭把篙船工的稱呼。「長年盪槳」意為船工盪槳。黃庭堅是1101年56歲時乘船路過三峽的,所以說是「晚入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黃庭堅多年為「用筆不到」、「筆意痴鈍」的事所苦惱,晚年乘船過三峽,看到船工在一定空間范圍內,有節奏的前俯後仰,把船槳推出挽回,一去一返,協調自然。由船工搖槳自然「到位」的動作,黃庭堅悟到了用筆如何自然「到位」。從此,用筆開始如船工般悠然「盪漾」,一掃「痴鈍」的筆意。後人評價黃庭堅的書法作品,「飄動盪漾,大概是得長年盪槳之助吧」。黃庭堅活到61歲,一生對用筆都非常重視,曾說:「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凡學書,欲先學用筆。」黃庭堅從「長年盪槳」中領悟到「飄逸」的筆法,是他多年研究筆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後朝思暮想「頓悟」的結果。
9.用筆如「折釵股」。
南宋詞人、音樂家、書法家姜夔在《續書譜》中說:「折釵股欲其曲折圓而有力。」釵,婦女發髻上的一種首飾,多為韌性很好的金銀材料打造,一般由兩股合成。「折釵股」,是筆畫轉折處的用「金銀釵」的形象作比喻的一種筆法。意思是用筆到線條轉折之處,筆毫要平鋪,鋒要正,要圓而不扭曲、不偏斜,以便使轉折處的線條像折彎的「釵股」一樣,表層圓暢、均稱,內部勁健、含力,顯出一種寬閑圓美之態。後代書家對這一比喻也多有解釋,清代書法家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說:「折釵股者,如釵股之折,謂轉角圓勁力均。」
以上李斯、蕭何、王羲之、褚遂良、張旭、顏真卿、懷素、黃庭堅、姜夔等9人的16個比喻,涉及到用筆的重要性、觀念、姿勢、動作、技巧、效果等各個方面,是「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法」的重要傳統之一,也是歷代書家傳授的用筆「真經」(對這些比喻的可行性也有不同認識)。踏入「書道」的人,不可不知以上比喻。但「比喻」畢竟是比喻,它只是對事物本質的一種「接近」,並不是事物本身,習書者在實踐中只可參照,不可拘泥。因為說到底,「殺豬殺尾巴———各有各的殺法」,上述9人都是書法大家,每人對筆法的感受———比喻也不一樣。
為便於記憶,筆者將16個比喻連句為「用筆口訣」:
筆是將軍,猶若登陣。鷹望鵬逝,游魚得水,景山興雲。長年盪槳,驚沙坐飛,孤篷自振。夏雲奇峰,坼壁之路,驚蛇入草,飛鳥出林。錐畫沙,印印泥,折釵股,屋漏痕。悟得其中奧妙,用筆定能通神。
需要指出的是,翻閱典籍,發現宋代之後———即元、明、清的書家,在探討用筆方法的「比喻」上,基本上是重復、注釋、延續唐宋之前的說法,很少有獨到見解的新比喻。故筆者也只選到宋代之前。從這個側面可以看出,宋代之前,關於如何用筆,已經研究得比較透徹了。因此,欲學書者在學習和把握用筆方法時,應多看宋代之前的書法理論著作和經典墨寶。

Ⅶ 書法美學的介紹

書法美學,是對書法藝術的一種審美研究,包含了東方的美學觀和藝術觀,是書學和藝術美學的重要分支,探討對書法藝術中的美和審美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書法美學作為學科研究起始於20世紀20年代,但書法美學的思想自從有象形文字就存在。書法美學的任務在於解釋美,探討在書法這個形式媒體下美是如何被創造,探討書法家如何運用美的形象以及探討書法的審美受體。

Ⅷ 書法的美學思想有哪些

一、用筆

用筆有中鋒、側鋒、藏鋒、出鋒,方筆,圓筆、輕重、疾徐等等區別,皆所以運用單純的點畫而成其變化,來表現豐富的內心情感和世界諸形相,象音樂運用少數的樂音,依據和聲、節奏與旋律的規律,構成千萬樂曲一樣。

Ⅸ 研究中國的書法,需要研究哪些方面

書法,又稱「中國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從狹義講,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內容。從廣義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 【書法的簡介】書法,又稱「中國書法」,另分為「軟筆書法」和「硬筆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古往今來,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了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至於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指書等,其書寫規律與毛筆書寫規律相比,並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於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後),這里重點介紹毛筆書寫漢字的規律。只要我們對書法有了「狹義」的理解,那麼對領會「廣義的書法」也會大有裨益。
從狹義講,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內容。例如,執筆指實掌虛,五指齊力;運筆中鋒鋪毫;點畫意到筆隨,潤峭相同;結構以字立形,相安呼應;分布錯綜復雜,疏密得宜,虛實相生,全章貫氣;款識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寧高勿低等。
從廣義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書法己不僅僅限於使用毛筆和書寫漢字,其內涵己大大增加。例如,從使用工具上講,僅筆這一項就五花八門,毛筆、硬筆、電腦儀器、噴槍烙具、日常工具等種類繁多。顏料也不單是使用黑墨塊,墨汁、粘合劑、化學劑、噴漆釉彩等五彩繽紛,無奇不有。過去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其涵義也大有擴展,品種之多,不勝枚舉;從執筆方式上看,有的用手執筆,有的用腳執筆,就是用其他器官執筆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寫字根本就不用筆,如「指書」「擠漏書」等;從書寫文種上說,並非漢字一種,有的少數民族文字也登上了書法藝壇,蒙文就是一例;從書體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傳統書派以外,在我國又出現了曲直(線)相同、動靜結合的「意向」派,即所謂現代書法。它是在傳統書法基礎上,加以創新,突出"變"字,融詩書畫為一體,力求形式和內容統一,使作品成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書家摒棄文字的語言性,樹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現了「墨象」派,以用筆的輕重和徐疾、筆鋒的開合及落筆位置的變化等,寫出各種形象的文字。這一書派,雖突出「意象」,其字賞之也新穎,但漢字並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艱難,發展受到限制。所有這些(當然不僅是這些),可以看出書法和其他事物一樣,也是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著。這一點必須引起書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視。 [編輯本段]【書法的解釋】 書法,是一門有法度的高級藝術。重在「法度」!有「法」無「法」,就是書匠和書法家的區別。傳統藝術之一。指用毛筆書寫篆、隸、正、行、草各體漢字的藝術。技法上講究執筆、用筆、點畫、結構、章法等,與中國傳統繪畫、篆刻藝術關系密切。有三千多年歷史,以商周的金文為萌芽;其後秦篆、漢隸、晉草、魏碑、唐楷、宋行,各擅其勝。
(1) 古代史官修史,對材料處理、史事評論、人物褒貶,各有原則、體例,謂之「書法。」
(2) 文字的書寫藝術。亦指書法作品。
(3) 指漢字形體。
(4) 措辭方式。
【英語】calligraphy, penmanship[法]chirography
【日語】書道.書法家書家.
【韓語】[�0�2�1�7](1) �1�9�9�3(書道). �1�9�2�9�3�5 �6�9�0�0.(2) �1�7�7�5(史家)�3�5 �8�5�0�0 �6�9�0�0.(3) �6�3�3�1(漢字)�3�5 �6�8�4�7.(4) (�2�7�7�5·�0�1�3�2 �9�1�8�9 �0�1�2�3 �3�3�2�5�1�9) �0�1�3�1�3�5 �3�0�0�0�7�7 �1�7�7�9(辭句)�3�5 �0�9�4�7.
【法語】[n.] calligraphie
【德語】[Kunst] Chinesische Kalligrafie[S] Kalligraphie
【義大利語】[名] calligrafia; serittura
【世界語】belskribado,kaligrano
【西班牙語】caligrafía;escritura
【葡萄牙語】[f] caligrafia
【阿拉伯語】�1�6�1�5 �1�2 �1�7�1�8�1�9 �1�9�1�8�1�6�1�5 �1�2 �1�6�1�5 �1�9�1�8�1�4�1�7
【維吾爾語】�1�6�1�3�1�2�1�2�1�9�1�2�1�8�1�3�1�6�1�2�1�6�1�9�1�2 �1�6�1�3�1�2�1�2 �1�0�1�8�1�1�1�0 �1�6�1�3�1�2�1�2 �1�6�1�3�1�2�1�2�1�9�1�2�1�8�1�3�1�6
【俄語】почеркподрисованныйписчий�2�6�2�0�2�0�2�5�2�0�2�2�2�8�2�6�2�7

閱讀全文

與當代書法美學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路土方計算方法視頻 瀏覽:858
ver教學方法 瀏覽:855
狗狗取水最佳方法 瀏覽:350
簡單的編織小金魚的方法 瀏覽:377
產品報廢說明方法有哪些 瀏覽:888
呋喃西林溶液使用方法 瀏覽:88
有哪些對工程信號進行濾波的方法 瀏覽:782
食品添加劑檢測方法 瀏覽:42
尿黃治療方法 瀏覽:283
睡前快速瘦腿方法 瀏覽:615
蟬花蟲草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593
晚期面癱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441
生態科學研究方法 瀏覽:234
種植石斛的方法視頻 瀏覽:370
解決孩子背課文難的10種方法 瀏覽:269
車里起霧的正確方法 瀏覽:281
夢中情人使用方法 瀏覽:540
蛋雞養殖場老鼠的最佳處理方法 瀏覽:9
電子經緯儀測量方法 瀏覽:164
治療駝背的方法圖 瀏覽: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