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現場管理流程的分析方法是:
1、展開預備調查
當問題明確,調查對象已經決定時,要先展開預備調查,必須得知以下項目。
·製品的生產量。
·製品的內容,品質的標准。
·檢查的標准 (中間檢查、出貨檢查的做法)。
·設備的配置 (擺設)。
·工程的流動 (分歧、合流的狀況)。
·原料 (原料類型)。
2、製作「流動工程圖」
隨著製品的流動,員工在製作精益生產「流動工程圖」時,必須考慮作業的目的,將製品分為加工、搬運、檢查及停滯類型。若為停滯類型,則要考慮其是計劃性事件還是偶發事件;之後,再將其區分為儲藏及滯留。檢查也可分為數量檢查和品質檢查。
3、測定必須項目
流動工程圖製成後,將測定的各工程的必要項目計入。項目測定工作需直接到現場進行,如此,測得的數據才更具准確性。
4、整理分析的結果
將計入工程圖的各種測定結果整理成一張表。表中可以明確體現加工給製品增加的所有價值,以及各種問題。
5、制定改善方案
改善人員可依據製品工程分析表中的調查項目、平面流向圖及整理表找出問題點,再由此引出新的改善構想,進而完善改善方案。
6、實施與評價改善方案
改善方案確定後,就應試著實施。但在實施時,考慮到新的作業方法可能會讓員工不適應,因此,精益生產現場管理者必須施以員工充分的訓練,讓他們熟悉作業後,再開始測定及評價。改善方案在實施過程中,現場管理者必須積極地予以修正,直到作業暢通無阻為止。
7、使改善方案標准化
改善方案達到預期目的後,應將其予以標准化,以防現場活動再恢復到以前的狀況。
Ⅱ 精益管理是如何對現場進行分析的
現場精益管理主要是通過對現場狀況的分析,來改進生產過程的組織管理和工作方法。對現場狀況的分析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流程分析
分析哪些工藝流程不合理,哪些地方出現了倒流,哪些工序可以簡化和取消。例如,有一個企業設置了一個車間,把倉庫放中間,第一台設備加工完的零件要送到倉庫里,然後再取出來,由第二台設備進行生產加工。這個安排是不合理的,因為它走了很多重復的路線,如果把第一台設備加工完的零件直接連到第二台設備繼續加工,就能提高勞動效率。
2、生產改進
分析生產、工作環境是否能夠滿足生產、工作需要和人的生理需要,提出改進意見。有些企業的環境只能滿足生產的需要,而不能滿足人的生理需要,如存在雜訊、灰塵、有害氣體、易燃易爆品、安全隱患等,所有這些不利於人的生理、心理和情緒的因素都應該進行改善。
3、合理布局
分析現場作業的平面布置和設備、設施的配置是否合理,有無重復和過長的路線。
4、確定合理方法
研究工作者的動作和工作效率,分析人與物的結合狀態,消除多餘的動作,確定合理的操作或工作方法。
5、落實補充辦法
分析現場還缺少什麼物品和媒介物,落實補充辦法。現場除了設備和產品以外,還需要有工位器具,如果沒有這些東西,現場也會混亂不堪。如何設計工位器具是一門學問,要發動員工人人動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