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西方幾種藝術史研究方法看中國繪畫史研究
中西繪畫不同的哲學基礎,使得對於它們的觀照也有不同的視角。然而從研究方法方面看,還是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問題。 相對而言,20世紀前期,以新的學術方法來研究中國藝術史,還未真正開始,以傳記形式為主的撰述方法仍是主流。從現代學術更側重嚴格的學術要求的角度來看,這種傳統的撰述方法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們對歷史真相的了解。因為在今天,我們對之前藝術史的了解只是流於前輩的知識講述,缺乏在更大的天地中對時代風格精神內蘊的心靈體悟。 相對於還處在起步探索階段的中國藝術史,西方藝術史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學科體系。中國繪畫史研究也成為一個專門的領域,有了一個海外中國繪畫的研究系統,幾十年來其方法的演變發展,對我們的中國繪畫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西方形式美學理論支持下發展出的風格分析、圖像學等研究方法,為中國藝術史研究提供了一些科學化的理論支持。特別是,波普爾和貢布里希提出的情境邏輯提供給我們的,與其說是一套研究方法,倒不如說是一種更廣闊的觀照視野和思維路徑。這對中國藝術史研究在今天向真正專業學科的發展,有很好的啟示。 本文試通過對上世紀初期到中葉,並影響至今的幾種西方藝術史研究方法的闡述,分析個別方法試圖解決的問題以及最後未能解決的問題。通過這種梳理,期待從新的意義層面來考察一些問題,並在此基礎上,談談對中國傳統繪畫研究的獨特性的一點理解。 一、幾種主要的西方藝術史研究方法 (一)風格分析 當我們試著用語言去描述風格特徵時會發現,風格無處不在卻難以言說,簽名、腔調、服裝都有特有的風格,文章有文風,繪畫有畫風,一支樂曲也有它的曲風。而且,風格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我們會用熟悉慣用的東西去調整適應那些不熟悉的東西。對於畫家而言,他只看到他要畫的,而不是畫他所看到的,即貢布里希所概括的製作和匹配的過程。 根據西方學者夏皮羅的定義,風格的表述和藝術的三個方面有關:形式要素或主題,形式關系以及特質(包括一種我們不妨稱作表現的總體質量)。[1]5他還指出,形式要素或主題盡管對於表現是至關重要的,但並不足以賦予風格以特徵。凸起的拱門同樣見諸於哥特式的伊斯蘭建築;圓形拱門見諸於羅馬,拜占庭羅馬風式以及文藝復興建築,為區分這些風格,人們必須尋找另一種柱式的特徵,首先是聯結各種構成要素之間的不同的方式。[1]6 方聞先生認為,根據這個定義,我們可以說中國論畫,每論及風格,大多隻強調形式因素和特性,但忽視了聯系兩者的形式關系。加上傳統論畫語言精簡扼要,對於作品風格的描述,只是點到為止,而沒有具體的分析。[2]93-105 除夏皮羅以外,我們還需要提到的是沃爾夫林和李格爾形式風格理論及其方法。 沃爾夫林不作系統的方法論陳述,而是通過方法論的實際應用來理解美術史,用形式分析的方法對風格問題做了宏觀比較和微觀分析。影響最大的是他通過視覺觀察,對藝術中風格發展的解釋,提出了經典的五對風格語匯,即 線性與圖繪性,平面與後退,閉鎖形式與開放形式,多樣性與統合性,相對清晰與絕對清晰。[3]沃爾夫林提出了時代風格這樣科學化的現代概念,然而畫的結構,並不是對一件藝術作品的母題及其整體特徵之間的相互關系,給予鑒定,而更側重作為一些抽象的觀念存在著。 李格爾不僅放棄了黑格爾思想體系中關於藝術衰退的標准觀點,而且也摒棄了封閉的周期概念,他嘗試將整個藝術史作為一個連續貫穿的過程包攬起來。他將這個漫長的演進的兩極規定為兩種風格類型:觸覺的以及視覺的,十分巧合於沃爾夫林的短周期的兩極的觀點。他們就風格的內部結構、構圖原理、人物和背景的關系的論述,相當敏銳。但是有關風格的各形成因素在社會歷史時空中變化的解釋,顯得有些模糊不清,常常具有幻想色彩。風格變化的每一個大的階段的特徵,都會和一個種族的性情、宗教等因素相一致,它相應的是哲學立場的轉變,從一個占優勢的客觀態度到一個主觀態度的變化,主觀立場中的一些基本的固有的因素的變化,主宰了整個歷史。這種立場上由客觀到主觀的轉變,實際上是由突出物的主宰轉變到突出人的主宰,也可以說,主宰性是西方傳統哲學思想的根本特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風格分析方法先天不足。 對於風格分析學派自身存在的問題,夏皮羅提出了風格的幾個方面,並從觀念史和社會生活史的角度,闡釋存在的問題,也深化了他的新的風格學說。結合繪畫史研究,我們不妨再具體化一下風格分析所主要關注的幾個層次:手法或技法、母題零件、母題、結構、整體特徵。其中,技法、母體零件和母題都是形式因素的范疇,個別和整體的形式特徵都是藝術史一直所關注的,而涉及個別和整體相互關系的作品構圖和整體特徵,卻是傳記式的傳統藝術史學所無法解釋的。我們可以感到,夏皮羅希望建立的是一種新的風格分析的方法,在大的文化背景下理解藝術品多樣的敏感特性。 但是,風格分析缺乏對作品進行排序,這是它自身無法解決的邏輯上的難題。在藝術作品中,母體零件的組合成為母題,零件本身可以表達一些象徵意義,相較於技法,它更具有分期斷代的意義。對於人類的知覺系統而言,母題分析類似於直覺辨識,是各層次中最易辨別的。但是,風格分析假設的前提,以及伴隨而來的自身的困難和矛盾,是它無法迴避的問題。 它限定的前提往往只對同一時期的作品具有特別的意義,但是缺乏對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邏輯上排序。而且,能推導出這些風格標準的作品,其個別特性能完全構成整體意義上的文化和社會的典型特性嗎?所以,在這個意義上看,風格分析的優越之處也同樣暗含著它相應的缺陷。也就是說,風格分析的理論前提的先在性,使得我們對於一致性的假定常常是沒有普遍根據的。結果它所營造的是一個觀念上的空間,對許多人來說,它只是一種現成的技巧,帶著一個限定好的標准去找尋相匹配的個體。這樣,對於觀者個人,最重要的不是觀賞這種方式本身,而是你選取什麼樣的點以及在這些點中所看到的東西。風格標准更像是對一套觀念的系統表述,一整套階級的或是宗教的觀念、興趣和信仰等內容,形成了風格中對形式的概括,而大大減少了藝術的豐富性和可能性。然而,當兩種風格融會在一起而沒有明顯的差異或偏向時,這種區分就會變得很模糊,這套技巧也會不太奏效,常常變成有些僵化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我們的思維,失去了藝術中更自由自在的心靈體悟。
❷ 美術理論的理論研究
美術理論把以下3個方面作為研究的對象:
①作為藝術門類之一的美術自身,包括美術創作、美術欣賞、美術作品和美術家等;
②美術同諸如社會、生活、自然等外部條件的關系;
③作為抽象思維產物的美術理論自身。 美術理論的任務可以大致歸納為以下3個方面:
①探討並揭示美術的起源、本質、形態、創作、欣賞及功能等關於美術的一般原理,探討並揭示美術同社會、政治、經濟、哲學、宗教等之間的相互關系。對各方面的專門研究,又形成相應的理論和學科,如美術本質論、美術特徵論、美術創作論、美術發生學、美術形態學、美術社會學、美術心理學和美術哲學等。雖然這些理論和學科又常常包容美術以外的藝術門類,而成為交叉學科或綜合學科,但是,它們大都離不開對美術的論述。美術原理是美術理論研究的中心任務和主要內容。
②總結、研究美術作品的材料、工具、製作技術和方法。在這方面,包括傳統中的筆法、墨法、民間畫訣和所謂透視學、藝術解剖學及色彩學等。
③探索廣義的美術理論自身──除基礎理論外,還包括美術史和美術批評的發展規律,總結其成敗得失,尋求其如何提高和完善,如美術思潮發展史、美術批評史、美術研究方法論等。
❸ 高中哲學的方法論有哪些(全)
這是所有高中的哲學論,請查看:一、藝術方法論1、 「先整體後局部\」,「先大後小\」,「對立統一\」;2、盡精微、致廣大、道中庸、極高明——徐悲鴻;3、「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和「溫故而知新\」 ——《中庸》;4、學藝術要學大師,學到大師一半是小師,學到小師一半是無師;5、取法其上得乎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古語有言;6、其實作品就是給幾個人看的,要說給圈子看,都有點假。做完作品把幾個朋友叫到工作室來,他們一進來,在目光停頓的幾秒鍾之內,藝術家就知道自己的作品好不好。——某藝術家;7、當我不知如何做出抉擇時,我按我的本能去做。——某藝術家;8、人,我相信在吵架或拚命的時候才會顯出本質,平時都在掩著自己……——某藝術家;9、廣告創意方法論有先聯想再想像,「異質同構\」與「兩舊化一新\」,概念的統一與概念的隱喻。 二、武術方法論1、中華武術方法論:中國武術是包含了儒家的哲理,武德,也就是仁,是推己及人的仁。(《葉問》) 2、中國武術方法論:其一,少林外家拳崇尚剛陽,勇猛、快速、直取,力量與速度,是以剛克柔、以強勝弱、大力打小力,手慢讓手塊,一力降十會;其二,武當內家拳是以弱勝強,以柔克剛,以靜制動,講究意念,安舒、緩慢、是和自然和諧共生,講吐納、導引(引導內氣),是動靜結合,剛柔相濟、以靜制動、以動應變,借力打力,尊循老子的「吾不為主而為客\」,「反者道之動\」「物壯則老\」,就是說,不敢主動,等事物向它的反面發展,力量最強時沒法改變,等舊力略過,轉衰而新力又未至時,找准時機借勢打力。 3、武道,茶沒有高低與不同品性之分,什麼是高?什麼是低?它們本身都是生產於自然當中,並沒有高低之分。在我看來,茶的上下高低並不是由茶來對我們說,倒是由人來決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我不願做這個選擇。喝茶只是一種心情,如果你的心情中了,茶的高低還有這么重要嗎?同樣道理,世上的武術派別如此繁多,難道說也沒有什麼高低上下之分?我想是這樣的。既然武術沒有高低之分,為何還要比武競技呢?我以為,世上的武術確實沒有高低之分,只是習武的人才有強弱之別,通過競技我們可以發現和認識一個真正的自己,因為我們真正的對手,可能就是我們自己,只有通過競技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意思是說最可怕的競技在自己內心?由上我想,古今中西哲學門派也沒有上下高低之分,只是我們學習的人有上下高低之分,及理解的好壞之別。由此觀之,心態的境界之別很重要。(《霍元甲》) 4、李小龍截拳道方法論:「欲解截拳道,一個人必須能舍棄一切理想、形式與派別;甚而也猶需拋卻何者是何者不是所謂的截拳道之理想。能清晰精純地洞悉情勢確屬不易——人的心靈是復雜難解的。——技巧的學習容易,對於各人獨特的風格與個性的培養則否。截拳道是無任何形式的,也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因其是無派無別的,亦可適於任何派別。截拳道能運用各門各法,不為任何限制所限,它善用一切技巧,而一切手段均為其所用。欲於截拳道中有所精進,必先對意志有控制鍛煉的意念,忘卻成敗勝負;忘卻驕傲與苦痛。讓對方因其挑釁而遭受更嚴厲的反擊。最大的謬誤就是預先對結果妄加臆測;不應對成敗得失有所在意。讓一切自然發展下去,你的身體四肢自會在適當的時機反擊。截拳道使我們一旦確定了方向即不再回首反顧。它對生死是置之度外的。截拳道避免一切的膚淺、不實。而系直貫入復雜問題的核心。截拳道並不虛張聲勢。它並不迂迴地走著,而系一直線朝向目的的。簡捷的一直線是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截拳道之技巧簡單說就是如何使動作簡捷直接。如何表現真正的自我;它是存在而真實的。能自由無拘不為外在的依戀、偏頗所限。截拳道可謂啟開智慧之火炬。它系生命之道,一朝向意志力與控制力的動作\」。 6、《五輪書》方法論:澄澈空明的心境,保持一顆率真的童心,保持平和的心境,信念不可動搖的是一切中的最偉大者,掌握爭戰本身的節奏,一切以大局為重,以攻為主的准則,贏得進攻的主動,用像走路一樣的步法,速度是取與物體固有的規律合拍的速度,招式同一個婦人或孩童所用的姿態不會有太大的不同,人刀合一,身便是心,依靠本能,幾乎不假思索就一劈而下,一擊必殺。 6、刀法,刀是百般兵刃之祖,刀法內功心訣是動亦不動,靜亦不靜,無非妙用,勝算他心,內功為心訣,外功為刀法。刀法外功的刀訣是精、氣、神,是內三合,手、眼、身是外三合,沒有心訣的刀法那是死法,沒心訣那叫沒刀味,武藝是講靈氣的,只有形神兼備,心神合一,才能游刃自如,酣暢淋漓,出神入化。 二、先秦兩漢方法論1、《周易》它的認識論與方法論是陰陽八卦圖式。易經是易者動也,在運動中變化,在變化中運通。陰陽中的白魚黑眼謂「陽中有陰\」,黑魚白眼謂「陰中有陽\」。此增一,彼則減一;彼增一,此則減一。古人認為,陰陽兩者相互不離,相互消長,相互轉化,產生了世間萬物,萬物中皆包含此理。 2、《黃帝內經》是讓人關注自身,而世人更多是把時間放在終端目標上,放在外面上。其實關注自身,總結自身的經驗,處理好自身的事物,是能更好地達到外在的目標,甚至是捷徑。2、老子道學的方法論是「崇本息末\」、「以本統末\」,而無「崇本舉末\」(王弼)。老子的「道\」,乃是他「道學\」的世界觀,以道為本,是他的認識論,崇本息末是他的方法論。道家方法論是以平常心、規律心去觀察和判斷事物運動的軌跡變化; 3、孔子儒學的世界觀和認識論、方法論,建構起以「仁\」為最高哲學范疇的儒學體系。孔子視「仁\」為道,作為他儒學的世界觀,並明確地提出了「中庸\」的認識論與方法論。 4、莊子手裡,把「道\」進一步絕對化,提出了「齊物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天道\」與「人道\」同一,把上古的「天人合一\」神學觀念發展為「天人化一\」的虛無主義,從而「蔽於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所以他的消極人生哲學,總成為爾後動亂時代不得志或沒落文人的寄命符和道教的主要經典。 5、孟子唯心論先驗論的世界觀與內省修身的認識論與方法論,把孔子積極進步的儒學改造成為消極的偽道學。 6、荀子他的道表儒里的王霸合一的哲學體系。建構了他的以道、禮、法結合為特質的王霸政治哲學。 7、韓非建構了法、術、勢互為結合的法治哲學體系。盡管兩千年來荀、韓思想始終是封建統治思想的基礎,卻始終不敢公開予以正名。 8、《兵法》是國之大事,存亡之道,是排兵布陣之道。學兵法,以借勢造勢為上,可以成為千軍之帥才,帥才是展現「群體\」的集團實力。謀事先謀勢,兵法講霸悍氣,常講搶制高點。 9、董仲舒的天命論世界觀和「天人合一論\」與「天人感應論\」的認識論與方法論,無疑是受了「天人感應論\」和經驗主義實證論的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影響。 10、佛心即平常心。如果一個人能修煉到一種平常心,這樣他就能夠感悟外在波動,就像那個心電圖一樣,如果心電圖有規律地水平走,就能夠對比波電向上向下,就能夠比較出高低的變化。佛心平常心即是參照頻率,格調,感性的變化。佛心這個作用可以見到《三國演義》裡面的一個人,那個人叫水鏡先生,水鏡這個名就是:水面很平靜,好像一面鏡子,能照到自然界春夏秋冬,照到樹木花草的枯榮繁茂翠綠,它亦能照到自然界的弱肉強食,晝夜交替,人生的電閃雷鳴,狂風暴雨還有風和日麗。感悟到一切,連掉一點枯枝,它都盪起一圈圈漣漪,這就是平常心能夠感悟外在一切,並且經過經年累月的心境澄明,自能照到外在一切變化規律。 11、棋道方法論:重勢不重子 三、國外哲學方法論1、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是系統地、聯系地、發展地看問題;唯物辯證地看問題。盧卡奇(Ceorg Lukacs)說:「馬克思主義真正的方法並不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也不僅僅是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描述,而是一種總體的批判視野和歷史的辯證法\」。 2、胡塞爾現象學方法論:把存疑的問題打包,當一個整體。或者說,把思想、理論、戰略用一個括弧括起來,當一個概念,胡塞爾現象學的好處是追求本本,把別人的概念、觀點、理論先括起來,放一邊,不是拋棄到一邊,而是暫時置之一邊,以這樣直抵本質。 3、實用主義方法論:實用主義是發源於20世紀初的的美國,它承認達爾文,又承認宗教,承認經驗主義又承認理性主義,既唯物,又唯心,認為自己是多元論的。實用主義強調從人的「經驗\」出發,主張用行為效果當作最高目的,根據事實效果來判定或修正信念,實用主義把「人的問題\」引入現代西方哲學,杜威提出哲學變成解決「人的問題\」的哲學方法。實用主義主張從人本主義的立場,用經驗主義的的態度去觀察、處理一切問題,而所有效果的意義就在於對人的、人生的有用,真的就是有用的,有用的就是真的。它把哲學從一種人生觀的思想體系降為一種研究問題和澄清信息的批判方法,把知識解釋為一種評價過程,以科學探索的邏輯作為人們處世待物的行為准則。 4、法蘭克福派:否定之批評。 5、柏拉圖《理想國》方法論:講究一步一步推論,用「助產術\」和「歸謬法\」推論出硬性的定論,這個定論論就是本質。是講究定論,有了定論之後不去爭論,然後在定論的基礎上去發展,講究創新。 6、邏輯學方法論:簡單理解為因果,是因與果的聯系。 四、其它方法論1、 「以終量始\」,量入為出,順瓜摸藤,從高度看下來當前,從結果想到開始,這樣才能確定開始的意義和方向。因為很多事情踏出了第一步代表著路線、方向、性質、定位、態度、觀點、意義、目標、結果、出發點、利益、立場、戰略、付出、責任,以最後一步來想第一步,也就是第一步要回答以上的問題,故第一步需要謹慎,即便淺嘗止,也已是定性了。 2、中國民間方法論:江湖術士(縱橫家)的說理和論述在研究方法上很有一套,用得好,能產生化腐朽為神奇的功效,並用亂拳打死老師傅的奇效。有一個人,一個幫人算命和解簽的江湖人士(也算是靠口才吃飯的縱橫人士),他說:「來求簽的人,都是遇到生活困惑的人。他一坐下,先說他相貌堂堂,富貴之相,稱贊他一番,讓他放鬆警惕。如果他長的不怎麼樣,就說他骨格清奇,很有個人特色,不久將來必定福貴雙臨。讓他內心愉悅,放鬆警惕,從而拉近距離。然後話鋒急轉劈頭直問,說他印堂發黑,近有大劫,讓他心坎一驚一乍的。然後翻開《通書》《易經》,引經據典言之霍霍,並掐指會算,口中喃喃念詞,說可以解決,做兩場法事就行了,要花多少錢。從而達到賺錢的目的。\」這是民間找飯吃的文化,江湖人士說的話類似縱橫家的口才或文章,是一個道理,先說一大堆好話,再指出問題的嚴峻性,進而從宏觀到中觀再到微觀系統地分析問題,得出自己的方法策略,最後引伸出目的。 3、方法論是用六個度來認識事物,即:高度、廣度、深度、角度(即看問題的位置和立場,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適度(在優勢和劣勢的轉變中,適度超前半步)、關聯度(拉動力)。4、電影方法論,先是矛盾成戲,強調矛盾,渲染感情。接著是四點方法,一是本能圈,人的本能就是人的天性,人的天性喜歡壯美、豪華、暴力、武打、驚險、刺激、性愛、懸念。而且人的基因存在元始人的密碼,喜歡旅遊探險,鑽洞,吃苦,懷念大自然,這些具備人的本能所需要的元素,是人要進入本能圈。第二個方法是人性圈,人性圈可以講是情感圈,如《天下無賊》。第三是哲學圈,是電影有一點啟發,有一點思考,有一點回味,就是說有一點思想性,講真善美的東西。如《秋菊打官司》有一點普法農村,《梁山泊與祝英台》被周總理帶出外國,是講青年與封建禮教搏鬥。第四是講審美圈,比如場面壯觀的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