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松菌菇種植技術
種植地選擇:
選擇一定面積的荒山荒地,一般每1hm2可栽三至五年生松苗10000株,以後根據需要,分期間伐。
原材料選擇:
適宜鬆口蘑生長的赤松成林的密度約1500-3000株/hm2。要保持60%的蔭蔽度。
母種培養基配製:母種培養基用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PDA)。 配方一:去皮馬鈴薯200g、葡萄糖20g、瓊脂20g、松針水1000ml。 配方二:玉米粉100g、葡萄糖20g、瓊脂20g、松針水1000ml。 松針水必須要先把松針置入水中煮後,再瀝出來的水才能用。
松乳菇組織分離:取野外採摘野生鮮嫩菌株,形態要好,不變色,連根帶土用白細布或白紙包住。組織分離在接種箱內操作。在菌蓋與菌柄相交處取一小塊,用接種針挑入試管斜面,輕輕壓平。由於松乳菇菌根野性生物易碎,開始無需用刺激性太大葯物(如福爾馬林),取種菇塊要細心。最好在酒精燈火焰上方完成全過程組織分離。
原種培養基配製配方:松木屑78%,米糖或麥麩20%,糖、石膏粉各1%,另加少量松針水。
栽培種的配製配方一:
松木屑35%,玉米芯25%,松細沙土18%,谷殼10%,麥麩10%,復合肥2%。
栽培種的配置配方二:
松木屑45%,棉子殼25%,松林木18%,麥麩10%,過磷酸鈣%,糖、石膏各0.5%。
㈡ 草菇栽培技術
(1)草堆陽畦栽培模式草菇傳統栽培,南方多在4~10月、北方6~9月,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在室外做畦,採用稻草扭草把堆垛方式進行陽畦栽培。(2)廢棉、稻草混合發酵料菌床栽培模式20世紀70年代香港等地使用廢棉種植草菇獲得成功。現在,廣州東莞市採用當地紡織落地廢棉和稻草經過發酵生產草菇。(3)後發酵料栽培草菇模式福建龍海縣5、6月蘑菇生產結束後,利用稻草仿照蘑菇後發酵床料栽培草菇,提高了栽培房的利用率。常州江南生物科技總公司利用廢棉仿照蘑菇後發酵栽培草菇,成為長江流域最大周年草菇生產基地。(4)半熟料袋栽模式最近,福建屏南成功以稻草為主料進行半熟料袋栽模式,突破稻草栽培產量低的技術瓶頸,生物效率可穩定在40%以上,經濟效益得以大幅度提高。(5)周年栽培模式利用保溫菇房進行夏菇冬栽,可以實現新鮮草菇周年上市。
㈢ 菌菇的種植方法
室內栽培蘑菇,要求一定的設施,如房屋、床架等。在種植過程中,培養料和土粒的搬運又大大增加了菇農的種植成本和大量人工,並且菇房由於年年種菇,房間內雜菌、害蟲的密度增大,消毒滅蟲工作稍有疏忽,會造成蘑菇減產,質量降低。近年來,國家加強了對土地的管理,要大規模發展食用菌,建設標准化的蘑菇房將會遇到較大困難。因此,將蘑菇種植由室內向室外發展成了今後大規模種植蘑菇的方向。 重慶沙坪壩區蘑菇生產基地的菇農,在專家的技術指導下,成功地在閑置的冬季稻田種植,其產量達到每平方米7~9千克,而且設施簡單,成本低,病蟲害少,降低了勞動強度和用工量。種植蘑菇後的菌渣,就地處理,又成為稻田的有機農家肥,創造了良好生態農業模式,取得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其栽培措施是:
1.選地搭棚 稻田種菇是利用水稻收獲後閑置的冬水田來種植蘑菇。當水稻在散籽後,排干稻田水,開始整地作廂有:2溝3廂式,中廂1.5米,邊廂1米,廂溝寬0.3米,深0.3米,長度10~15米;3溝兩廂式,廂寬1.5米,溝寬0.3米。作廂時,將溝中的田地挖出,壘在廂邊上,形成土埂,用以擋住培養料。廂溝又作操作人員的走道和排水之用。 在廂面上搭建人字棚,人字棚中部用竹或木棒支撐成棚的中部立柱,高2.4米。立柱之間用大竹竿連接成頂梁。用地膜覆蓋頂梁,拉直兩邊成自然的三角形。再用稀薄的稻麥草用重型夾成大毛扇靠放在頂樑上,起到遮光的效果。也可用黑色的塑料膜,經過頂梁後,兩邊拉伸形成人字三角棚,而不使用毛扇遮光。人字棚的兩頭,用草簾遮光。棚外應做好四周的排水溝。
2.培養料的發酵 培養料的配方與室內種菇相同。可採用一次發酵法和二次發酵法。室外二次發酵法不用燃料加溫,而是利用初秋的自然高溫來達到二次發酵的效果,降低了生產成本。 方法是用磚、石做墊墩,高約20厘米。在熱墩上放置木棒,木棒上放置竹片,尤如一個床架,做成寬1.5米,長不定的基座。把經過前發酵的料堆,調水至用手捏料有5~6滴水,再用石灰粉調pH值到7.8~8。然後將培養堆在基座上,預置木棒或竹成通氣孔。料堆成高0.8~1米,通氣孔作成丁字形,當料堆好後,抽出木棒或竹子,就自然成空洞,作料內空氣交換之通道。用0.5%敵敵畏或三氯殺蟎醇噴霧料堆表面殺蟲。再在料堆四周用竹搭成一個簡易的框架,離料堆20厘米左右,防止塑料薄膜直貼到培養料上影響發酵。最後罩上薄膜。料堆在薄膜嚴密封閉中,充分利用白天的陽光增溫,加上料堆中積累的發酵熱,使料堆溫度迅速上升到62℃以上。 當高溫結束後,每天降溫1~2℃,通風3~4次,每次30分鍾。控溫在50℃左右,6~7天發酵結束,最後將溫度降到45℃以下時,就可把料搬進人字棚。
3.鋪料與播種 在料進棚前兩天,用0.5%的敵敵畏對栽培床進行全部噴霧殺蟲,作好培養料進棚的准備。 培養料進棚鋪在床面時,料含水量掌握在63%~65%,用手捏有1滴水為宜,料pH值7~7.5,無氨味。鋪料厚度在13~17厘米,邊鋪邊拌,力度均勻。料鋪好後,應用溫度計測定料溫,若料溫在28℃以下是老謀深算可以播種。播種多使用班次粒種,每瓶種可播0.7~0.8平方米。播前操作人員將手、工具和菌種瓶用0.1%的高錳酸鉀消毒。播種時,用菌種的2/3撒於培養料的表面,然後用手翻拌到料的踣,再將餘下1/3的種撒於料面,並用干凈木板輕輕壓實。
4.發菌及出菇管理 播種後的3天內,緊閉人字棚,棚兩頭用草簾遮嚴,保溫保濕,以促使菌種萌發和吃料。3天後,晚上可以適當掀開棚兩頭,通風換氣。15天後,料內菌絲基本長滿,就可以覆土了。覆土採用濕土拌礱糠。分次將粗土、細土均勻覆蓋在料面上。當菌絲長上土縫時,開始噴一次重水,促使蘑菇迅速長大,在整個了菇期間,對水分管理,採用輕噴勤噴,保持覆土濕度即可。 開春後,氣溫上升,注意增加噴水量,力爭多出春菇,4月份整個稻田種菇結束,就可以拆去人字棚,菌渣撒入稻田,667平方米地的菌渣可撒2700~3300平方米地。菌渣是很好的有機肥料,可增加稻穀產量,減少了化肥的施用量。稻田種菇,是一項開發稻田資源,引導農民致富的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