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閱讀的方法和技巧
閱讀理解的技巧和方法網路網盤資源下載
鏈接:
1.通讀文章,了解主要內容,揣摩中心思想。
2.認真通讀所有題目,理解題意,明確題目的要求。
3.逐條解答,要帶著問題,仔細地閱讀有關內容,認真地思考、組織答案。
4.檢查,看回答是否切題,內容是否完整,語句是否通順,標點是否正確。
⑵ 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標》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在提倡「輕負擔,高質量」的今天,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加強學生的語言實踐」「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的意識正在逐步得到加強,每一位語文老師都在思考:?一、利用課前時間,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無論哪一學科,課前預習都是重要的一環。在預習中無論學生有了收獲還是有了疑問,都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體現,可以在預習時進行創造性的學習,也給一部分會學習的孩子創造了機會,他們可以在課堂中充當稱職的小老師的角色,用兒童化的語言,將自己已經悟到的知識教給其他孩子,實現差異互補,共同進步。如我在指導學習進行課前預習時,要求學生先大聲朗讀課文,將課文讀通順,再自主學習課文中的字、詞,然後說說自己的收獲及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預習的反饋,我能了解到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及存在的問題,便於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目標,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二、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石。 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對學生抱有期望,並通過態度、表情與行為等方式將期望傳給學生,學生就會受到鼓舞,從而更加信賴教師,給教師以積極的反饋。因此,課堂上教師要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把自身不愉快的心情帶進課堂。要尊重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課堂教學中應積極提倡:答錯了的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許補充;沒有想好的允許再想;不清楚的允許問;不同意的允許爭論;教師錯了的允許批評;甚至必要時允許學生不舉手自由發表意見。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努力營造最佳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最佳的精神狀態,從而使學生以最佳的主體精神參與學習活動。三、以學生為主體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會」學習,使他們能主動地、積極地、創造性地學,要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我們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提倡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課堂上要盡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快。從而使課堂更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促使學生不斷掌握學習方法,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後達到「好學、樂學」的美好境界。四、有效提問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點。 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設計,可謂是關繫到閱讀教學成敗得失的一項重要工作。當前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大量的無效提問現象。如不少教師在課堂上喜歡提出「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之類的問題讓學生回答。表面看來,學生興致勃發,情緒高昂,課堂氣氛熱烈。實際上,這樣的提問非常簡單,沒有多少思考的餘地,對促進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關注課文是無甚益處的。那麼,如何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首先,所提問題要難易適度。既不能過於膚淺,沒有思考的餘地,又不能太艱深,讓人難以琢磨,無從下手。太淺,索然無味,提不起學生的興趣;太深,學生答不了,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反而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事與願違。其次,設計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要不受「標准答案」的束縛,讓答案具有多維性,力爭引起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立精神。 五、以自主激發閱讀興趣 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最大程度地解放學生,特別是解放學生的讀,把閱讀的自由還給學生:提供閱讀目標的選擇,倡導閱讀方式的選擇,允許合作夥伴的選擇……讓學生像小蜜蜂一樣自由自在地採集「蜂蜜」。只有在這樣一個自主的環境中,學生才能產生閱讀興趣。 比如,教學《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時,教師可為學生設計幾條「閱讀提示」:(1)課文中兒子為父親做了什麼?父親又教了兒子什麼道理?(2)課文所描繪的春天花開的情景是怎樣的?(3)作者想告訴我們什麼?學生在「閱讀提示」的幫助下,就能充分自主地讀課文,有目的地搜集信息,篩選信息。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交流閱讀感悟,相互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這樣做不僅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也能引導學生把閱讀得到的信息匯總成文章的主旨,從而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大意。 六、以期待增強閱讀慾望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這里的閱讀期待指的是一種探求未知的渴望,是讀者閱讀之前內心所預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教師只有充分適時地利用閱讀期待,才能更好地增強學生的閱讀慾望。 例如,教學完《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師可安排「水滸英雄會」這一語文實踐活動。這樣一來,課文內容便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期待,學生就會主動去尋找、搜集相關的閱讀材料來滿足自己的期待。學生可以從《水滸傳》中閱讀更多的英雄故事,找出自己喜歡的英雄人物;也可以畫畫心中的英雄;還可以從網上下載英雄圖片,並為英雄配上一段自述或是寫寫發生在英雄身上的事。這樣,學生的閱讀期待便會再次被激發,因為畫畫、寫話需要學生潛心閱讀。由於此時的「期待」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所以學生的「期待」多了針對性與目的性,閱讀也就變得「扣人心弦」了。七、精讀中點撥質疑。 精讀是教師引導學生精確地把握文章重點部分的內容和層次關系,理解重點句段的含義,了解表現手法和進一步體會思想感情,從而把握文章要點。這一環節涉及的問題是教材的重難點,往往也是學生理解的模糊點,其中包括學生層層質疑後留下來的深刻問題。教師應對疑難點予以點撥,再引導學生自學,而對學生模糊而又提不出疑問的地方,教師應旁敲側擊地引導學生再讀重點段,啟發學生發現自己沒有發現或提不出的問題。如教授《花瓣飄香》一課時,最後提出「為什麼我要買一盆帶著露水的月季花放在我母親的窗前?」孩子們學完課文後雖有感悟,但只是淺層次的,經這問題一引導,學生思想開闊了,激起探討的興趣。對於這些問題,教師再引導學生精讀課文展開自學討論。這樣,通過討論交流,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斷增強。 總之,我們的閱讀教學要崇尚師生人格平等,向學生傾注人文關懷,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不斷喚醒學生創造潛能;要讓閱讀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使學生能在一個輕松、活躍、自主的環境中健康地學習、成長;要切切實實地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