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導入式教學方法專家型教師

導入式教學方法專家型教師

發布時間:2025-09-15 08:20:45

㈠ 怎樣進行小學語文課的識字教學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識字學習的初級階段,我們語文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設計良好的語文識字教學,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那麼怎樣進行小學語文課的識字教學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怎樣進行小學語文課的識字教學,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怎樣進行小學語文課的識字教學

一、讀准「字音」,體會讀趣

「學會漢語拼音,能讀准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准確地拼讀音節」,這是新課標對識字與寫字的具體要求。在現實生活中,一般場合下使用的是方言,不是普通話,即使是「普通話」也是「方言普通話」,如邊音L與鼻音N的發音、翹舌音與平舌音的發音、前鼻韻母與後鼻韻母的發音很容易出錯。不少學生讀得南腔北調,有氣無力,毫無興致可言,那麼作為教師應如何引導學生讀准「字音」,讀出「趣味」呢?

1、教師「示範」要標准。經常聽課發現老師范讀、教讀,老師自身讀音不準,何況學生,俗話說「打鐵還需本身硬」,教師要練好讀的基本功,能真正為學生示範。

2、發現「問題」矯正要及時。在教學中如發現學生發音不準,不能視而不見,要「細微處見真知」,教師可採取引讀、范讀,優秀一點的學生教讀等方式,強化讀的訓練。對讀得准確的學生要適時的給予鼓勵,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

3、讀準的含義要明確。對於一個字來說讀准就是聲韻調都要讀准確,對於一個片語來說,有輕聲、變調等,對於一句話來說,讀時不加字不少字,要學會斷句,讀得自然流暢不生硬,不得在詞中斷句,不得在意思不連貫處斷句。總之,吐詞要清、音節讀清、不讀多不讀少、自然流暢。在課堂教學中不時見到學生讀得斷斷續續、多字少字、斷句不準確、一字一讀的現象,而有的老師彷彿已經麻木,認為「學生還小」、「這是普遍現象」不重視,導致不少學生到中年級、高年級甚至到初中仍不能准確流利地讀課文,老師們也不想一下「為什麼,學生說話能吐詞清楚自然,而讀書卻有問題……」值得 反思 。

4、適時激勵促發展。對讀得准確的學生要適時的給予鼓勵,對讀得一般的學生要發現閃光點進行適當的表揚,「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充分調動讀的積極性,激發其讀的慾望。

二、感受「形」美,體驗魅力

漢字本身就是一種美,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受漢字結構美、形態美,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增強記憶,發展思維。上課時堅持課題必須一筆一劃認真書寫,寫出行筆輕重、快慢、頓挫,讓學生感受漢字的美,激發學生寫好漢字的興趣。

1、引導學生感受漢字的結構美。漢字有左右結構、上下結構等,如「森」屬品字結構,擺放的位置不同,上面的「木」與下面的兩個「木」大小不一致,各占的比例有所差別,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體會,感受漢字不同的形體和結構美。

2、引導學生感受筆畫的美感。傳統的書法講究起筆收筆的頓挫、行筆的快慢輕緩、章法的布局等,在書寫中要認真引導學生體會書寫的感覺、樂趣,讓學生感受中華書法傳統藝術的魅力。

3、利用好寫字教材。寫字教材與各年級的生字教學是同步的在進行生字教學的同時,進行書法的教學,可謂「一舉兩得」,即強化了生字的識記,又受到書法熏陶,何樂而不為!根據以往教師寫字教材的利用情況,發現有教師只管布置,不管結果,任憑學生「畫」;有的教師只管教學,一講到底,不管效果,關鍵處未落實,學生是否聽懂,內心的感受怎樣?學生練得如何?練的時間是否得到保證,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三、落實「記准」,強調內化

在一次低年級調研中發現學生生字的聽寫准確率只有72%,學生書寫缺筆少畫30%,結構不合理70%,字跡模糊不清潦草65%,如「滿意」的「滿」學生往往寫成上下結構,「夏天」的「夏」和「復習」的「復」學生很長一段時間區分不清,這些說明低年級應繼續加強識字教學「識記」方面的教學,防止學生遺忘,引導學生將教師教學的內容內化為。

1、注重識字 方法 的多樣化教學。新課標指出:識字教學要將 兒童 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 經驗 ,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2、及時鞏固「識記」成果。根據遺忘規律,對暫時記住的事物要及時強化,才能記得牢,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指學習新知後要反復練習,從中感受到愉悅和高興。識字教學,可採用課前聽寫、相互糾正、激勵表揚、課後輔導、因材施教、對症下葯等 措施 強化效果。

3、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中,用多媒體技術,從實物圖形到象形字,再到現代簡化漢字,採用富有動感的畫面,利用學生豐富的聯想,使枯燥無味的筆畫結構和生動鮮明的表象統一起來,誘發學習的興趣。如休息的「休」,系一人靠一木,通過多媒體形象的展示。激發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慾,使識字成為自身的需要,迫不及待地要去探究漢字的奧秘,形成了學習的興趣。

四、學好拼音,拓展深化

漢語拼音是幫助識字、閱讀和學習普通話的有效工具。在低年級拼音識字教學的調查中發現有近32%的學生掌握不牢,不能正確拼讀和書寫,農村學校小學生有71%的學生沒有課外讀物。

首先要堅持用漢語拼音幫助識字,讀准字音。尤其是預習課文或在閱讀課外書籍時遇到生字,要藉助生字上的注音或者查字典,自學字音,為了提高拼音能能力,可以用「普通話語音音節表」上的400多個音節練習拼讀,使之准確、熟練,並逐步做到直呼音節。其次要有意識地運用漢語拼音學習普通話。要注意聽別人說普通話和自己的發音,用拼音來糾正讀音上的錯誤。還要以練慣用拼音寫普通話,如給字、詞、句注音,用拼音寫 日記 、短文等,努力提高拼音能力,並學好普通話。再次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拼音讀物,熟能生巧。同時家庭要營造讀書的氛圍,引導兒童體會讀書的樂趣,在「趣味」中學習、深化。

小學語文課的識字教學怎麼進行

一、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

教師可以創設各種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識字。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創設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環境,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在學習過程中自主選擇識字的內容。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提高學生識字的興趣,極大地提高學生識字的效率。

1、興趣引入,用五彩繽紛的圖片吸引學生的眼球。如教師先出示鳥的圖片,然後提問:「你們看到了什麼?」這樣就能引出在生機勃勃的大自然中,鳥類是一個繁盛的大家族,無論是陸地、海洋,還是天空,到處都有鳥兒的身影。說到這里,教師可以提問:「那麼,鳥媽媽是怎麼把她的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呢?」「對,就是鳥蛋。」(板書鳥蛋,讀准「蛋」字的字音)「你認識這個‘蛋’字嗎?你是怎麼認識的呢?」這個問題讓學生不由自主地回到生活中去,聯繫到早上吃雞蛋,或者平時吃的鄉巴佬雞蛋上。這樣的設計方式讓學生在以後的生活中不自覺地進行主動識字,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隨後,教師可讓學生藉助拼音自讀兒歌,把字音讀准,能流利地讀下來,使他們初步建立音、形、義的聯系,達到整體感知生字的目的。一般來說,導入需要3分鍾左右的時間。

2、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能夠認識大量的生字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簡單的識字並不是我們識字教學的主要目的,我們教師要在教學生識字的同時,使學生掌握識字的方法。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時必須提前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事先預習。這樣,教學時,在讓學生齊讀生字卡片之後,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交流一下經驗,把學生分成小組或者讓學生自由地發表意見,引導學生說一說在預習的時候是怎樣記憶生字的。

當學生說出一些方法後,教師要作出適當的表揚與鼓勵,以激發更多的學生說出自己的方法。這樣在寬松的學習氛圍中,學生自由地溝通、交流,使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學習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這樣的教學,有利於滿足學生的學習願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內容由易到難,符合小學生學習的心理需求,可以有效提高識字效率。

總之,課堂上給學生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他們就能運用自己已有的識字知識來進行記憶,而且充分放飛自己的 想像力 ,運用自己所了解的科學知識或是生活常識來輔助記憶。這不正是我們通過一段時間的自主培養所得到的收獲嗎?學生已經能初步運用一些適合自己記憶的方法學習了。聽到了學生豐富多彩的回答,教師應及時表揚他們,如:「你了解的知識真多!」「這個方法可真不錯!」「對極了,我也是這么記的。」

學生聽到教師真誠的鼓勵,不僅能從中獲得成功的愉悅,還能增強自主識字的信心。這樣的教學,既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興趣,又培養了學生敢於當眾表現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在自主識字中感受到了成功的樂趣。

3、師生共同反思學習過程,歸納 學習方法 ,集體 總結 匯報之後,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評價和總結。如教師可說:「剛才我們有許多同學都匯報了自己的識字方法,有的是按部件來記,有的是運用加偏旁、換偏旁的方法,還有的同學能結合自己在生活中所了解的知識來記憶生字,這些方法好極了。我相信還有許多同學有不同於他們的,但又非常適合自己的好方法,希望今後也能有機會介紹給大家。」 在教學中,教師應多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總結自己在 語文學習 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從中歸納、提煉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個性化的學習方法。由於是一年級的學生,因此識字教學所佔用的時間應該是課堂時間的二分之一,也就是15—18分鍾。當然,這個時間也不是固定的,應根據課堂生成來判定。

二、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提高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

識字教學僅僅靠課堂上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語文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能夠在生活中自己學習生字,逐步掌握生字。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把教學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能夠在課外自主開展識字學習。自主識字就是讓學生自由選擇願意識記的字,自己選擇不同的方法來記住字形,教師的引導只是體現在恰到好處的點撥上。

如果每節課都能讓學生進行獨立學習,必將使學生終身受益。漢字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積累而成的,它與生活息息相關。它源於生活,又准確而客觀地反映著生活。積極組織學生在生活中識字,既能豐富學生的經驗,又能深化學生的認識。激發學生課外自主識字的興趣,創造條件讓學生展示生活中認識的字,可使他們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學生熟悉的環境,是識字教學的最好教具。它既利於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深化學生對漢字本源的認識,又利於培養學生運用語文文字表達事物的能力。正因為如此,不少專家學者提出了「識字教學要與學生周圍的環境緊密聯系」的觀點。所以,教師應利用開放多變的生活環境,開拓廣闊的識字空間,鼓勵學生在生活環境中主動識字。

三、設計教學游戲,引導學生在游戲中學習生字

游戲是孩子樂意為之的活動。在識字教學中,教師不斷變換教學形式,提高教學的娛樂性,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措施。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短,無意注意佔優勢。根據這一特徵,要想在整個活動中保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教師就不能只以單一形式進行教學,不然就會把學生剛剛點燃的興趣火花給熄滅。在課堂中,教師要找准游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點開展游戲,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做到在玩中學習,玩中思考,玩中創新。

小學語文高年級識字教學怎麼教

一、識字教學富於興趣

學生識字寫字,就是為了掌握一種交際工具,但是工具是被人所使用的,使用工具的人就有一個情感態度的問題;而語言文字自身就是一種 文化 ,尤其是自己們的漢字,其中蘊涵著豐厚的文化信息,所以在識字寫字方面,同樣應體現語文的工具與人文性的統一。自己們能夠應用象形字的直觀性作形象的描畫,應用會意字巧妙的形義聯系作富有情味的解說……這時,學生的想像、發明,語言表達才幹都得到了鍛煉,並且他們會驚喜地發現:原來單調乏味,難以捉摸的方塊字是一個個有趣的符號,他們也會由此對它產生無窮的樂趣。薛老師在上課時,就充沛應用象形字來引導學生記憶字形,了解字義。他在指導學生學習「奴、仆」兩字時,分別板演奴、仆兩字的象形字,然後引導學生記憶字形,並直觀形象天文解了奴僕的生活遭遇是如此的「不堪」,「受盡屈辱」。

二、領悟文意要有情味

長期以來,自己們的閱讀教學在總體上存在著重認識輕情感,重理性輕理性,重剖析輕綜合的傾向,實際反映了以學科知識為本位而非以人的展開為本位的的課程觀。注重情感體驗是《詞文規范》關於閱讀的基本要求。這一要求遵循了語文學論文代發習的規律,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的閱讀 文章 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顏,假如自己們在閱讀中不去引導學生體驗這種情感,閱讀的功用就減少了不少。假如沒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學生就不可能對文章所描寫的景物、人物形象、 故事 情節等留下深化印象,更不會對表現這些內容的語言文字留下深化印象。

如薛老師指導學生了解完「卧薪嘗膽」在課文中的意思後問學生:你們要不要「卧薪嘗膽」?這時的學生不明白「卧薪嘗膽」的另一層含義,當然說「不」,薛老師就舉了個例子:「為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展開,航天人卧薪嘗膽了幾十年終於使自己國第一支航天火箭飛上了天空。」「他們真的去卧薪嘗膽了嗎?」學生頓時體會到「卧薪嘗膽」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代寫論文,那就是「奮發圖強」。

接著,老師又讓學生用「卧薪嘗膽」來說一句話,有的學生就說出了「自己們中國 足球 隊卧薪嘗膽了幾十年,終於闖入了世界盃」。「自己們中國人卧薪嘗膽了幾十年,終於參與了WTO」。「薛老師卧薪嘗膽了幾十年終於成為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員」……自己們聽課的老師不由地對這些孩子刮目相看,看來他們已經完全體會了這個詞的意思。整個了解過程充溢了情味。

三、豐厚積聚要有韻味

假如光憑一節語文課,學生很難學到更多的知識,自己們必需以課文為起點,以課文為仰仗,培育學生處方探究取得知識的願望和才幹,也就是說,語文教學的終極關注理應是學生自身的展開和進步。正緣於此,自己們好多的教員上完課總要給學生引見一些跟課文內容相關的讀物,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進步。薛老師上《卧薪嘗膽》時,更是「棋高一著」,他應用一幅 對聯 「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背水一戰,百二秦關終屬楚」。激起出學生去了解這些 歷史故事 的興趣,十分有韻味,自己們相信學生一定會去搜索這方面的資料,在搜索過程中,他們取得了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也培育了自己的學習才幹。

小學 二年級語文 識字 教學方法

一、培養習慣,激發識字慾望

作為低年級老師應鼓勵學生養成生活中識字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在校內,家裡,街道上,只要見到漢字,就產生主動識字的慾望,就能自覺地識記。班上的一位學生跟隨媽媽到超市買菜時,他發現每種蔬菜都有一個標牌,標牌上標有蔬菜的名稱,於是他就認真識記標牌上的韭菜、芹菜、菠菜、茄子,像這樣把識字與認識事物有效地結合了起來,這就是在生活中主動識字的良好習慣。這時作為老師的我們就應該對這個學生的這種學習字詞的主動性給予及時肯定、大力表揚、以點帶面,促使其他的學生養成在生活中識字的習慣。

二、布置預習,調動自主學習意識

每個學生都想在課堂上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鼓勵和認可。如果課前沒有很好的預習,那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是被動的,所以我們在課前應該布置一些預習作業,比如:讓他們在讀課文的時候找出攔路虎,並藉助字典或生字表的拼音掃除課文中的攔路虎,為了考核自己對字詞的掌握情況,可以給課後的生字注音 組詞 ,標出偏旁與音序,利用學過的漢字進行加、減、換偏旁等方法來進行預習。這樣的預習作業不僅對生字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同時還訓練了學生查字典及朗讀的能力。

三、課堂教學多樣,體驗學習趣味性

低年級語文字詞教學游戲化,可營造一種娛樂氛圍,使學生在自然而愉悅的狀態下學習,有益於開發孩子的智力,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我們在教學中常見的識字游戲如:奪紅旗(爬山);找朋友(為生字寶寶找各種各樣的朋友,如拼音朋友、詞語朋友、 反義詞 朋友、 近義詞 朋友、形近字朋友、同音字朋友);生字開花(一字開花:"美"字擴詞;詞語接龍),我來當醫生(易讀錯、寫錯、多音字亂用等);字型小 魔術 (利用學生學過的漢字通過加、減、換、添一筆、減一筆等方法幫助學生記住生字的字形);編字謎(左邊綠,右邊紅,左右相遇起涼風。

綠的喜歡及時雨,紅的最怕火來攻──秋);買東西……這游戲可根據學的課文內容或生字的實際情況,靈活地設計去什麼地方買東西了。如一年級上冊識字(二)第3課《菜園里》一課,可設計為去農貿市場買蔬菜的插圖,教師引導學生去購買,並在上面寫上生字,讓學生來買蔬菜,每讀對一個就買到一種蔬菜。

四、理解字詞的方法各異,增強學習字詞的有效性

低年級學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積累一定數量的詞語,並學會初步的應用。蘇聯 教育 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低年級,從教學的最初步起,知識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詞,更確切地說,就是詞裡面所反映的現實的周圍世界。"《課標》在第一學段教學目標中也明確提出:"藉助圖畫閱讀"、"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其實,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遠不止以上提及的幾種。

1、藉助畫圖理解詞語。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發展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於一些離他們生活經驗較遠的詞語,一般可藉助畫圖來理解。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第21課《畫家和牧童》一課時,理解"濃墨塗抹"和"輕筆細描"兩個詞語時,出示一幅墨荷圖,讓學生欣賞圖畫中濃墨塗抹和輕筆細描的地方,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

2、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字詞。語文來源於生活。因此理解字詞要讓學生學會聯系生活,調動起他們的生活體驗。是實物的,眼睛看看,動手摸摸,牢記了;是動作的,動手做做、演演,理解了。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第19課《烏鴉喝水》一課中的"渴"和"喝"這兩個字義的理解時,如果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兩個字的字形,找出部首的不一樣,然後再動腦筋聯系生活實際想一想它們的字義:"喝"是用嘴喝,因此用口字旁,"渴"的時候需要水,因此用三點水。學生就很形象地記住了這兩個字,並會正確運用這兩個字,不會把它們搞錯。而在剛才的字詞理解過程中,教師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換詞理解。有些詞通過找意思相近的詞語很容易理解。如:二年級下冊第9課《日月潭》中"清晰"、"隱隱約約"、"朦朧"等詞,均可以用換詞的方法來理解。

㈡ 如何有效地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1、提高教師對專業化的認識:應當對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宣傳,對教師的傳統觀念進行頭腦風暴式的沖擊,讓教師對專業化發展的問題,不僅能從教師專業性事實角度去認識,而且能從社會發展、文化進步的高度去看待,不僅能從教育發展的總體上去對待,更能從個人發展的角度去理解。

2、其次提高教師對專業化發展的緊迫感:應當強化對當前教師專業化水平的分析,從教師職業的社會功能層面、專業發展制度層面、專業組織層面等解讀,讓教師認清與專業化還存在一定的距離,還沒有達到嚴格意義上的專業水平,這種專業性的缺欠,極有可能成為制約教師持續發展的瓶頸,而專業化發展正是突破瓶頸的有利途徑。

教師專業發展注意事項

專業理想的建立。教師專業理想是教師對成為一個成熟的教育教學專業工作者的嚮往和追求,它為教師提供了奮斗的目標,是推動教師發展的巨大動力。

專業知識的拓展和深化:作為專業人員,教師必須具備從事專業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識。教師專業知識主要包括本體性知識(特定學科及相關知識)、條件性知識(教育學科知識和技能,如教育原理、心理學、教學論等)、實踐性知識(課堂情景知識,如導入、發問、溝通與表達等體現教師個人的教學技巧、教育智慧和教學風格)。

專業能力的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是教師綜合素質最突出的外在表現,也是評價教師專業性的核心因素。可分為教師技巧和教育教學能力兩方面。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在團隊研修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人民網-校長引領教師專業發展要解決哪些基本問題

㈢ 幼兒園教師怎樣上好一節課

幼兒園教師怎樣上好一節課 作者: 來源: 上傳時間:2013-07-15 一節課上得好還是不好,關鍵是看幼兒園教師怎麼教。那麼,如何上好一節活動課呢?以下為幼兒園教師列舉了「上好幼兒園活動課」的一些小技巧,幼師們很有必要來了解一下哦! 一、一節好課也是有標準的 同樣一節課,幼師們組織的方式卻五花八門,你說你上得好,我說我上得好,大家都在說自己上得好,究竟,什麼樣的課才稱得上是一節好課呢?以下為你逐一道來,希望幼師們能給幼兒一個真實、自然、簡單的課堂。 (一)從教師方面 1、教態親切、自然、大方,語言生動簡練、適中、不啰嗦,並注意與幼兒進行溝通和交流交流。 2、多運用並恰當運用表揚和鼓勵;加強對幼兒的常規管理。 3、加強對幼兒的常規管理,不放縱幼兒的不良行為,並及時、巧妙地進行制止。 4、課前進行充分地准備。 ①把握幼兒的年齡特徵 熟悉教材和教案; ②熟悉教材和教案,把握教學重難點 充分准備教學具; ③充分准備教學具,製作實用的教具。 (二)從幼兒方面 一節好課,離不開幼兒園在課堂上的表現。因此幼兒園教師要調動幼兒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動起來,都能參與進來,不要有等待的現象,這樣的課才稱得上是一節好課。 (三)從課堂設計方面 一節好課,常常依賴於課堂活動設計。活動設計得新穎、獨特、有趣,符合幼兒年齡特徵,是上好課的前提。因此,幼師們在設計活動課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活動課的主次要分明,一般分為開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三大部分,並合理分配各部分時間,把握重點,注意目標達成度。 2、導入新穎,能夠吸引幼兒的目光,抓住孩子的心理特點及年齡特點。可採用直接、間接、情景表演、圖片導入、實物或謎語等等與課程有關的導入方式進行導入。但時間要把握在2分鍾以內,因為我們的主要目的為接下來的課程做准備。 3、目標明確,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徵,及接受能力。 4、教學過程,各環節聯系緊密,語言連貫,流程清晰。符合教學的大綱要求。 5、有游戲的環節。幼兒園的課程多數是藉助游戲的形式來實現的教學目標,因此,游戲一定是為輔助教學內容而准備的,我們要為目標而游戲,不是為游戲而游戲。可以通過游戲或分組游戲的方式檢測孩子掌握的程度,從而了解孩子的接受能力,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進行個別輔導。 6、把握好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小班幼兒一般是10-15分鍾,中班幼兒一般20-25分鍾,大班和學前班孩子是30分鍾左右。把握好孩子的最佳接受狀態,也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 7、上好一節幼兒園活動課,還要藉助一些相關的教具,由於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認知特點的局限性,就需要我們老師在生活實際中,搜集與課程有關的材料作為教具,來幫助幼兒理解,從而加深孩子的印象。 此外,幼兒園課堂組織,要緊湊,不拖沓;教學活動注意麵向全體、因材施教;教學要有主線,要一氣呵成。 上好課,還要做好以下幾點: 好的課堂設計是一節好課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常常看到有些教師作秀,或者安排了很多內容,導致教學任務沒有完成,或者走馬觀花……由於幼師們過於做作,影響了課的質量。在課堂設計方面,幼師們除了要考慮課堂教學思路要清晰外,還要做好以下幾點: 1、少一點「堆砌型」,多一點「放射型」—— 「放射型」的課是指一節課圍繞一個點展開,各環節的設置都是為這個重點服務的。 如:《和時間賽跑》 教學點:體驗時間的長短,發現時間的價值和自身的努力有關系。 環節一:早上7點和8點之間你做了哪些事?(洗臉、刷牙、去幼兒園、鍛煉……,感知一下時間與做事情之間的聯系,為下面的活動做下鋪墊) 環節二:一分鍾裡面插雪花片。先是無意識地插——這時幼兒自身處於一種自然狀態,還沒有把自身的努力放進去;然後比較誰插得多與少,有意識地加快速度插雪花片,這次有自身的努力,插得多了,可時間還是一分鍾。(通過這個前後兩次插雪花片的比較讓幼兒體驗時間的價值和自身努力的關系) 環節三:創設活動情景:一分鍾拋接球、一分鍾拋接沙包、一分鍾把呼啦圈從腳套到頭,並記錄。(體驗:抓緊時間一分鍾里也能做很多事) 環節四:討論:平時我們應該怎樣抓緊時間? 這個活動圍繞一個重點展開教學,教學過程設計得自然、流暢,環環相扣、水到渠成。 「堆砌型」的課是指一節課內容太多,有些相關的內容全部湊合在一起,重點較多,容量較大。 例如:中班《蔬菜》 第一環節:分組起名,講規則。 第二環節:認識蔬菜(10種左右),多數是以猜謎語的方式導入然後看圖片的。 第三環節:游戲「找蔬菜」,按圖片上的蔬菜去找真的蔬菜,然後對應放在圖片上。 第四環節:蔬菜分類,把找來的蔬菜排隊,分成瓜類、菜類、豆類、蘿卜類等等。 第五環節:蔬菜可以怎麼吃?介紹蔬菜的營養。 (時間很長,每個環節都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點來組織活動,可以以主題活動的形式開展,這樣每個點都能深入地了解與學習了:各種各樣的蔬菜、蔬菜的分類、好吃的蔬菜) 前不久,也看到過類似的一節課: 第一環節:樹葉的名稱(芭蕉葉、銀杏葉……) 第二環節:感知樹葉的不同(形狀、大小、顏色、氣味等) 第三環節:游戲樹葉找朋友(找相同特徵進行分類) 第四環節:樹葉的作用(做葯……) 第五環節:樹葉粘貼畫。 這其中,幾乎每個環節都可以作為一個完整的教學點來組織教學,容量之大與沒必要的堆砌使得幼兒產生了思維的疲勞,活動時間的過多延長幼兒早已集中不了注意力去聽了,教師好的出發點未必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2、少想一點「怎麼教」,多想一點「怎麼學」。 如果老師在上課時老想著「怎麼教」,那就會只想著教案,只顧著趕環節,而忽視了課堂中現場幼兒學習時的一種動態的表現,老想著「怎麼教」的老師不願意出現「節外生枝」的現象,甚至惱火幼兒與自己不合拍、不配合。 例如:新教師隨堂課中班音樂《拍手唱歌笑呵呵》 設計的教學流程是:問好練聲——完整聽錄音歌曲——教師清唱示範——隨音樂節奏朗讀歌詞——逐句教唱——完整清唱歌曲——介紹新的唱法(領唱)——自編動作圍成圓圈表演唱。 當教師逐句教唱時,有幾個幼兒情不自禁站了起來,邊唱邊做動作(這首歌曲表演性很強,易唱易做動作)這時,老師也看到了,她讓幼兒坐了下來,因為她設計的動作表演在最後一個環節呢,幼兒坐了下來,繼續一句一句地跟學,按原定計劃一環一環地進行著…… 例2:小班《可愛的兔子》 思考幾個現象: 20人左右上課,只提供一隻小兔給觀察; 喂兔子環節:教師發給每人一根青菜或一個胡蘿卜,每個幼兒拿一樣東西去喂小兔子,讓幼兒去觀察兔子喜歡吃什麼。 幼兒座位:坐在教室中間的一塊墊子上,面積很小,幼兒擠得很緊。回答問題時要站起來,每次活動都要再爬起來。 分析:教師更多的是考慮「怎麼教」,考慮這個教的過程怎麼一步一步往下進行,如果她更多考慮到幼兒的學,就會想到: 1、材料提供得不夠會引起秩序的混亂,有很多幼兒都不能就近觀察,只能在邊上推來擠去。 2、那麼多東西喂一隻小兔子太不科學,結果也是失真的(吃得下嗎) 3、幼兒爬起來回答問題、去觀察兔子、去喂兔子都比較費力,而且人為的擠來擠去使得幼兒注意力轉移,不利於良好學習常規的形成。 注重「如何教」,忽視「如何學」的課的特點:環節分明,但較為生硬、機械。 3、多一些真實,少一些作秀。 每上一節課之前,我們都得做一定的准備,包括物質的准備、知識經驗的准備等,但這准備不能過度。幾年前,有陣風颳得挺盛的:公開上的課或比賽課內容事先讓幼兒知道,有

閱讀全文

與導入式教學方法專家型教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治白發有效的方法 瀏覽:651
新手媽媽如何使用催奶方法 瀏覽:259
用什麼土方法能把稻穀曬干 瀏覽:246
如何運動自然流產最快方法 瀏覽:372
核心力量訓練方法彈力帶 瀏覽:681
真假鐵銅銀鑒別方法 瀏覽:577
控制應對方法有什麼 瀏覽:917
導入式教學方法專家型教師 瀏覽:9
腿疼膝蓋內側疼的最快解決方法 瀏覽:1003
口欲症的正確治療方法在線看 瀏覽:618
幼兒園雪花片教學方法 瀏覽:816
鍍鋅板上鋅量檢測方法 瀏覽:123
小沫沫的生存方法視頻 瀏覽:613
新課標新課程教學方法研究 瀏覽:587
海缸潛水泵連接方法 瀏覽:877
動物避敵方法有哪些 瀏覽:289
最簡單的做老鼠葯方法 瀏覽:578
建模方法大體上可分為機理分析和 瀏覽:339
機器人的檢測方法 瀏覽:453
吸氧袋如何使用方法 瀏覽: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