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植物季相主要可以從哪幾個方面研究
植物季相主要可以從哪幾個方面研究
1、首先要滿足人的生理安全:不種植有毒、有刺、有污染、有刺激、有飛絮的植物.
2、滿足人們的視覺美感享受:高低錯落、疏密有致,季相變化,常綠落葉搭配,色彩搭配,觀葉、觀花、觀果相搭配,並運用植物營造不同的空間感受,如私密、開闊、半私密等空間.
3、賦予一定精神感受,營造人文氣息:好多植物是能傳達給學生某種精神的,比如竹子象徵虛心有節,梅花象徵堅強,桃花象徵夢想,凌霄象徵志氣,還有歲寒三友、四君子等等,如能發揮運用,會產生很強的精神力量.
❷ 物候學的觀測方法有哪些
物候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平行觀測法,即同時觀測生物物候現象和氣象因子的變化,以研究其互相關系。主要是定點觀測生物物候現象的周年變化;按照統一的觀測方法組織物候觀測網,對物候現象同時進行觀測;在短期內(3~5天)使用汽車等交通工具進行小地區的物候觀測;通過地球資源衛星照片來分析農作物和植被的物候變化;通過試驗來研究物候期受氣候等因子影響時的生理機制。
各種生物物候現象的出現日期,雖然每年隨氣候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但在同一氣候區內,如果不受局部小氣候的影響,其先後順序每年保持不變。在不同的氣候區域內,由於生物品種和氣候條件的組合發生變化,物候現象的順序就會改變。物候現象的順序性是編制自然歷和預報農時的基礎。
由於氣候分布的地帶性和非地帶性,物候現象隨緯度、經度和高度的變化具有推移性的特點。如1918年霍普金斯提出的生物氣候定律: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條件下,北美溫帶地區,每向北移緯度1°向東移經度5°,或上升約122米,植物的階段發育在春天和初夏將各延期4天;在晚夏和秋天則各提前4天等等。
物候學研究已成為生態系統的分析和管理的一個方面。在物候區劃、農作物的合理配置、山區垂直分布帶土地的合理利用、防止環境污染和三廢利用等方面,正進行著大量的物候學研究工作。除對物候現象作宏觀研究外,已經開始對植物器官內部形態的變化進行觀察研究。在研究氣象條件對生物物候影響方面,已開始利用人工氣候室進行實驗研究,及建立氣象條件和生物物候變化的數學模式等研究。
❸ 物候學的研究方法
物候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平行觀測法,即同時觀測生物物候現象和氣象因子的變化,以研究其互相關系。主要是定點觀測生物物候現象的周年變化;按照統一的觀測方法組織物候觀測網,對物候現象同時進行觀測;在短期內(3~5天)使用汽車等交通工具進行小地區的物候觀測;通過地球資源衛星照片來分析農作物和植被的物候變化;通過試驗來研究物候期受氣候等因子影響時的生理機制。
各種生物物候現象的出現日期,雖然每年隨氣候條件變化而變,但在同一氣候區內,如果不受局地小氣候的影響,其先後順序每年保持不變。在不同的氣候區域內,由於生物品種和氣候條件的組合發生變化,物候現象的順序就會改變。物候現象的順序性是編制自然歷和預報農時的基礎。
由於氣候分布的地帶性和非地帶性,物候現象隨緯度、經度和高度的變化具有推移性的特點。如1918年霍普金斯提出的生物氣候定律: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條件下,北美溫帶地區,每向北移緯度1°向東移經度5°,或上升約122米,植物的階段發育在春天和初夏將各延期四天;在晚夏和秋天則各提前四天等等。
物候學研究已成為生態系統的分析和管理的一個方面,在物候區劃、農作物的合理配置、山區垂直分布帶土地的合理利用、防止環境污染和三廢利用等方面,正進行著大量的物候學研究工作。除對物候現象作宏觀研究外,已經開始對植物器官內部形態的變化進行觀察研究。在研究氣象條件對生物物候影響方面,已開始利用人工氣候室進行實驗研究,及建立氣象條件和生物物候變化的數學模式等研究。
❹ 物候法是什麼
要講節氣與物候學,自然要先講一講什麼是物候學。物候學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動物的季節性現象同環境的周期性變化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它主要通過觀測和記錄一年中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遷徙繁殖和環境的變化等,比較其時空分布的差異,探索動植物發育和活動過程的周期性規律及其對周圍環境條件的依賴關系,進而了解氣候的變化規律及其對動植物的影響。它是介於生物學和氣象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
環境對動植物生長和發育的影響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但是,用儀器只能記錄當時的環境條件的某些個別因素,而物候現象卻是過去和現在各種環境因素的綜合反映。因此,物候現象可以作為環境因素影響的指標,也可以用來評價環境因素對於動植物影響的總體效果。
❺ 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不要太啰嗦)
1、在農業方面:編制自然歷、指示和預報季節的早晚、作為指示播種和除草的指標、掌握放蜂放牧的季節、預報蟲害的發生期、進行作物品種的生態分類、估計植物品種的種植季節和推廣范圍。
2、在氣候方面:用物候方法作小區域和山區的氣候調查、研究歷史時期氣候變遷、用物候劃分季節。
3、在林業方面:據其掌握采種和造林季節。
4、在地理學方面:用物候和植物作為自然區劃或農業氣候區劃的指標或輔助指標。
物候學的應用:
將物候學應用於農業和氣候學研究。在農業方面:編制自然歷;指示和預報季節的早晚;作為指示播種和除草的指標;掌握放蜂放牧的季節;預報蟲害的發生期;進行作物品種的生態分類;估計植物品種的種植季節和推廣范圍。
在氣候方面:用物候方法作小區域和山區的氣候調查;研究歷史時期氣候變遷;用物候劃分季節。在林業方面:據其掌握采種和造林季節。在地理學方面:用物候和植物作為自然區劃或農業氣候區劃的指標或輔助指標。聯邦德國、美、蘇、日等國也很重視物候的觀測和研究,如聯邦德國現有2700個觀測點,60年代初建立了「歐洲國際物候觀測園網」。
❻ 物候定律有哪些植物的規律
20世紀初葉,森林昆蟲學家霍普金斯花了多年的功夫專門研究物候,尤其是物候與美國各州冬小麥的播種、收獲與發育季節的關系。霍普金斯認為,植物的階段發育是受當地氣候的影響的,而氣候又制約於該地區所在的緯度、海陸關系與地形等因素;換句話說,就是制約於緯度、經度和高度這三個因素。他從大量的植物物候材料中總結出如下的結論:假如其他因素不變動,在北美洲溫帶內,每向北移動緯度一度,或是向東移動經度五度,或是上升400英尺,植物的階段發育在春天和初夏將各延期4天。這就是所謂霍普金斯物候定律。
❼ 研究植物應從哪幾個方面
我認為研究綠化植物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強植物理論基礎學習。掌握草木本植物的分類、習性、觀賞特點和生長培育等方面的科學知識;二是勤於實踐。要有吃苦耐勞精神,經常到大自然中和實驗示範基地中把書本知識與植物實物相結合進行學習,這樣有利於提高知識的質量;三是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經常到科研、綠化部門、花卉栽培基地、花卉經銷等地方向科研技術人員和有實踐經驗的生產經銷人員直接學習;四是堅持在互聯網上學習國內外植物研究的新品種、新技術和綠化植物市場需求等動態信息,及時掌握豐富自己的知識面;五是自己要量體裁衣投入資金購買或採挖觀賞植物進行栽培實驗,特別是對那些新、稀、奇特品種和有科研及市場經濟價值的植物應加大研究力度。
❽ 物候的研究發展
外國的物候知識起源也很早,兩千多年以前,雅典人就已經試制包括一年中物候推移的農歷。到了羅馬凱撒時代,還頒發了物候歷以供應用。歐洲有組織地觀測和研究物候,實際上始於18世紀中葉。日本、英國、德國的科學工作者都先後組織了物候學的觀測和研究。十月革命以後,物候學在蘇聯得到很大發展,獲得一定的成果,對農業增產起了很大作用。
美國是從19世紀後半期開始注意到物候觀測的。到了20世紀初葉,森林昆蟲學家霍普金斯花了多年的功夫專門研究物候,尤其是物候與美國各州冬小麥的播種、收獲與發育季節的關系。他從大量的植物物候材料中總結出如下的結論:假如其他因素不變動,在北美洲溫帶內,每向北移動緯度一度,或是向東移動經度五度,或是上升400英尺,植物的階段發育在春天和初夏將各延期4天。這就是所謂霍普金斯物候定律。這個所謂物候定律並沒有考慮到物候的古今差異。
霍普金斯把美國境內同一日子有同一物候(如桃始花、燕子來等等)的地點連成一條線(即等候線),繪成等候線圖。根據等候線圖預告各地農作物播種、收獲的時期。
不過從上文的介紹可以看出,霍普金斯的物候定律,只是根據美國的物候條件總結出來的,因此它並不適用於世界其他地區。因為物候不但因地而異,而且因時而異,並不像這個物候定律所說的那麼簡單。 中國向來以農立國,在漢代就有七十二候。後來又產生了江南地區的二十四番花信風。但作物的生長因地而異,各年也有不同,所以古代的月令不能解決問題。公元6世紀,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所說的農業耕種時期的物候,與現代的已有不同,可是到如今沒有進一步加以改進。
所以物候學在中國雖起源很早,到如今還是個空白點。因此,普遍展開物候觀測,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制定各地的物候歷(或自然歷)是當務之急。編物候歷應該選擇能明顯反映當地季節現象的、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的物候種類進行觀測。然後把各種物候多年平均的日期和日期變化的幅度列成一表。這種表就是物候歷,可以根據它來預報農時。
1.東風襲,戴斗笠2、星稀稀,曬破衣,星密密,雨滴滴3、清明下秧,芒種打麻4、清明前後,種瓜點豆5、螞蟻搬家,大雨嘩嘩 此外,物候觀測資料對於養蜂、放牧、捕魚、狩獵,以及對其他一切與生物界有關的各種經濟建設都有實際用途。利用物候資料還可以判斷地方性氣候的特點。
物候學是介於生物學和氣象學之間的邊緣科學。在生物學方面它是接近生態學,而在氣象學方面則接近於農業氣象學。但生態學(不論是植物生態學還是動物生態學)和農業氣象學又恰恰是中國生物學與氣象學中的極薄弱的環節,因此,在黨的以農業為基礎的方針指導下,應進一步加強和推進物候觀測,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
❾ 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
物候學
研究物候現象與環境條件(主要是氣候)年周期變化間相互關系的科學,是氣候學、農業氣象學和生態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物候現象包括:
①各種植物的發芽、展葉、開花、結實、葉變色、落葉等;
②候鳥、昆蟲的飛來、初鳴、終鳴、離去、冬眠等;
③一些水文氣象現象,如初霜、終霜、結冰、消融、初雪、終雪等。
3000年前中國已出現物候歷《夏小正》。《詩經》中「豳風•七月」篇,即有「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六月莎雞振羽」、「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等各月物候描述。其後《呂氏春秋•十二紀》、《淮南子•時則訓》、《禮記•月令》等書中,都有大量的物候內容。《逸周書•時訓解》所載七十二候,是物候歷編制的一個進步,至北魏,被載入國家歷法。元代王楨製成「授時指掌活法之圖」,太平天國天歷中還有「萌芽月令」。中國古農書、古醫書中也有豐富的物候知識。竺可楨為中國現代物候學的開創者和推動者。在他的倡導下,於1934~1940年和1962年至今兩次組織全國性物候觀測網。
《物候學》及《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為其在物候學方面的代表作。
中國的物候學研究已取得的重要成果有:
①建立全國物候觀測網。現有的觀測網於1962年建立,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領導,約有60個觀測點,並規定全國共同觀測46種動植物(木本植物33種、草本植物2種、動物11種),資料以年報形式出版。近年國家氣象局系統也進行自然物候和作物物候觀測,以農業物候觀測較有特色;
②出版物候學著作,推動了物候學的研究和物候知識的普及;
③將物候學應用於農業和氣候學研究。在農業方面:編制自然歷;指示和預報季節的早晚;作為指示播種和除草的指標;掌握放蜂放牧的季節;預報蟲害的發生期;進行作物品種的生態分類;估計植物品種的種植季節和推廣范圍。在氣候方面:用物候方法作小區域和山區的氣候調查;研究歷史時期氣候變遷;用物候劃分季節。在林業方面:據其掌握采種和造林季節。在地理學方面:用物候和植物作為自然區劃或農業氣候區劃的指標或輔助指標。聯邦德國、美、蘇、日等國也很重視物候的觀測和研究,如聯邦德國現有2700個觀測點,60年代初建立了「歐洲國際物候觀測園網」。
近年發展趨勢和特點是:
①由偏重於農業氣象研究發展為偏重於生態研究;
②觀測精度有所提高,觀測植物的物種都選用相同的無性系;
③把新技術,如計算機制圖、遙感技術等用於觀測和研究
❿ 對於植物的調查都有哪些研究
從19世紀以來,有很多的科學家對植物的許多植物學家開展了廣泛的植物調查,並進行了植物地理學、古生物學、生態學、考古學、語言學和歷史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先後總結提出了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理論。
1.德坎道爾栽培植物起源中心論
在有關植物研究的記載中,人們通常將德坎道爾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栽培植物起源的科學家。他通過對植物學的深入研究,以及探究栽培植物地區起源,出版了《世界植物地理》、《栽培植物的起源》這兩部著作。他在《栽培植物起源》一書中提到說,經過考證了247種栽培植物後得出,其中有199中植物是起源於舊大陸,占植物種類總數的88%以上。同時他還指出中國、西南亞和埃及、熱帶亞洲地區可能是最早馴服這些植物的地方。
2.瓦維洛夫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學說
世界上的植物研究中,研究栽培植物起源最著名的科學家就是瓦維洛夫,他根據先人研究的學說和方法,進一步的加深研究栽培植物的起源問題。1923年,他組織了植物考察隊,在世界上的60個國家進行了大規模的植物栽培起源考察,歷時10年,一共搜集了共25萬多份有關栽培植物的材料,對這些材料進行了綜合分析和科學實驗後,出版了《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一書,發表了「育種的植物地理基礎」的論文,提出了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學說,把世界分為八個栽培植物起源中心,論述了主要栽培植物,包括蔬菜、果樹、農作物和其他近緣植物600多個物種的起源地。
3.勃基爾的栽培植物起源觀
科學家勃基爾在《人的習慣與栽培植物的起源》一書中,系統講解了植物隨人類氏族的活動、生長和遷徙而馴化的過程,論證了東半球多種栽培植物的起源,並總結出了有關瓦維洛夫方法學上主要缺點,認為全部證據都取自植物而不問栽培植物的人。同時他還提出有關影響植物馴化和栽培的一些重要觀點,如「馴化由自然產地與新產地之間的差別而引起。」和「對馴化來說隔離的價值是絕對重要的。」這兩個重要理論點。
4.達林頓的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
學者達林頓在研究植物的栽培和起源時,主要是利用細胞學方法用染色體進行研究和分析,並採納了許多人提出的寶貴意見,將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劃為9個大區和4個亞區,有西南亞洲、地中海以及歐洲亞區;衣索比亞和中非亞地區;中亞;印度和緬甸;東南亞;中國;墨西哥和北美,以及中美亞區;秘魯和智利;以及巴西和巴拉圭亞地區。除了新增加了歐洲亞區以外,基本上與瓦維洛夫的劃分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