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古典文學的方法

研究古典文學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16 23:12:10

1. 介紹幾個學習古典文學的方法

從網路上了解下詩詞的格律,平常多讀讀優秀的古詩,感受下意境。
如果深入的話,就多按格律寫寫詩詞。
時間多也可以看看《詞林正韻》。
能寫的不出格律,意境油然而生,基本就很不錯了。

2. 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

打開一片天:文學名著的意義

書籍是文化的載體,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文學名著又是絕大多數人思想的搖籃,是絕大多數人邁動雙腳的動力。文學名著具有不朽的本質,在歷史的車輪下,再華麗雄偉的建築也會逐漸頹毀坍塌,唯有名著最能經受歲月的磨蝕而與世長存,千百年來仍然新穎如故,熠熠生輝,成為我們人生旅途中必不可少的伴侶與慰藉。

德國著名詩人歌德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和傑出的人面對面。」然而面對浩如煙海的文學名著,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樣的書稱得上名著,我們高年級的小學生如何在緊張得學習之餘,有選擇地閱讀名著,怎樣去閱讀名著呢?今天老師主要從這三方面聊聊這個話題。

什麼是名著?千百年來,新書源源不斷地問世,屬於「名著」的書目亦與日俱增。真正的名著相對說來是「鳳毛麟角」。自從世界上有了文化,就有人列出最佳書目。古代亞歷山大城的教師和圖書管理員就曾列過此類書單。不同時代對書目的挑選會有所不同,但各個時代所選的最佳書錄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何謂「名著」?標志是什麼?
1.「名著」一般都擁有最廣泛的讀者。它們不是只風行一二年,而是經久不變的暢銷書。《飄》比起莎士比亞的劇本和《堂·吉訶德》來,讀者就相對地說要少得多。有人作過較切合實際的估計:三千年來,荷馬的史詩《伊里亞特》至少擁有兩千五百萬讀者。名著問世後未必在那個時代就成為暢銷書,要有一定時間才能擁有越來越多的讀者。天文學家開普勒關於行星運動的書現在是本名著,而據報道當時他曾說過:「上帝等待了六千年才有一個觀察者,我這本書可能要等上一百年才會有一個讀者。」 2.「名著」通俗易撞,不賣弄學問。3.「名著」,永不過時。4.「名著」令人百讀不厭。只要你認真閱讀,你決不會感到掃興。名著一頁書所包含的思想要比一整本普通書的內容還要豐富得多。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格列佛游記》、《魯濱遜飄流記》和《奧德賽》。兒童可以饒有趣味地閱讀,但未能領會其中能為成年人所欣賞的全部妙處和含義。畢淑敏的常讀常新的《美人魚》 5.「名著」最富有教育意義。「名著」含有其他書籍所沒有的東西,不論你是否贊同書中的觀點,它們是人類不可缺少的老師。6.「名著」論述人生有待解決的問題。

文學名著,是一個民族文化科學的結晶,是民族思想文化素質的重要體現。文學是生活的縮影,一個興旺發達的民族,總會產生民族的史詩。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在長期的文化積累中,產生了光照千古的文化藝術名著。一部《論語》,充滿了哲理,閃耀著思想的光輝,至今仍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全唐詩》,是詩歌王國的珍寶。《紅樓夢》等四部古典小說名著,刊於世界文學名著藝術之廊而毫無遜色。《阿Q正傳》等現代文學名著也走向世界,阿Q和葛朗台、安娜、卡利尼娜、羅密歐與朱麗葉、牛虻一樣,成為活在世界人民心裡的一個個藝術形象。
文學名著,是歷史的一面鏡子。你想了解春秋時百家爭鳴的鼎盛局面,可以到諸子百家中去尋找答案。你想了解唐宋時代社會經濟文化甚至風俗民情,可以欣賞浩如煙海的唐詩宋詞。走進「大觀園」,你會聽到封建時代的末世悲歌,走進那些少男少女的內心世界。讀魯迅的《阿Q正傳》,巴金的《家春秋》,你會明白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是什麼樣子。文學名著有別於歷史典籍,它是形象的歷史,它比歷史教科書更具體,更形象,更有感染力。
文學名著是民族的驕傲,創作名著的作家更是民族的驕子。英國人談到莎士比亞,法國人提到巴爾扎克,俄國人提到列夫·托爾斯泰和普希金,總是流露出自豪的感情。幾年前,我國有位作家訪問韓國,當他談到韓國經濟的繁榮和科技的進步時,接待他的韓國作家說了一句:「你們有魯迅」,言談之中,流露出對這位偉大作家的敬仰之情,也是對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由衷的贊美。
走進名著,就是走進一座人類文化藝術的寶庫。走進名著,你還會受到思想的熏陶,懂得如何對待人生,如何處世為人。不讀名著,往往會導致思想的貧乏,知識的淺薄,甚至會影響到思想文化素質的提高。
開啟一扇窗:閱讀指導的策略

一、以影視引導名著閱讀

雖然影視作品並不能完全替代書本閱讀,但是,可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利用電視等媒體觀看影視作品可以激發學生品賞名著的情趣,是引導學生進行名著閱讀的有效途徑。生活中我們發現,當電視台播放某部電視劇時,與之相關的東西便成為初中生感興趣的熱門話題,與它們有關的書也就成了初中生互相傳閱的熱門書。連續劇《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播出之後,文學名著《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不同程度地帶動了相應書籍的流行。因此為了有效地推動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在影視活動課上,把根據文學名著改編的電視連續劇《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影視作品搬進課堂,讓學生對作品中人物先有直觀形象的感受和大體的了解,消除對作品的陌生感,從而激發他們閱讀名著的興趣。

二、以方法指導名著閱讀

1、「精讀」與「略讀」並舉。

精讀對於豐富學生語文知識,增強學生語文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里,對於如此多的書籍報刊,僅用精讀法是絕對不行的。應該也進行適當的略讀。略讀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瀏覽泛讀法、提綱挈領法、搜尋獵讀法、不求甚解法、擴散參讀法等。

2、「積累」和「表達」並舉

有這樣一個比喻,閱讀者應該更像螞蟻、蜘蛛、還是蜜蜂?螞蟻只會辛勤搬運,比喻讀者只重積累,久而久之,難免成為「兩腳書櫥」。蜘蛛只知吐絲,比喻讀者只重表達而忽視積累。只有蜜蜂,它採得百花之粉,釀出醉人之蜜,比喻讀者既重積累,又重表達。閱讀者應該像蜜蜂一樣。

大家要准備兩個本,一本用作摘錄妙詞佳句、美段好篇。一本用作抒寫隨筆、讀後感。雙管齊下,閱讀中既有語言積累上的收獲,又有思想感情上、表達技巧上的收獲。 

3、尊重閱讀個體,提倡個性化閱讀

閱讀活動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尋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過程,是讀者與作品的對話交流活動。「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作品的意義不僅僅蘊含在作品中,還應該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獨立地感知、理解的。

三、以成果展示名著閱讀

閱讀成果展示。為了更好地促進經典的閱讀,還要重視閱讀成果的展示。

當然名著的內容、思想文化比較復雜,大家要 「取其精華,剔除糟粕」,形成批判性思考。對名著的理解要結合特定的歷史文化及時代背景,以歷史的辯證的眼光正確看待作品。例如:如何看待《紅樓夢》中的宿命思想?如何理解《水滸》中梁山好漢的殺人放火行為?怎樣認識《湯姆叔叔的小屋》中濃厚的宗教色彩?讓他們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和方法,對名著進行有批判地辨證讀。否則反而會起到負面影響。

給你一把鑰匙:閱讀的具體方法

一、遵循認知規律,制定閱讀計劃

1.師生共同參與,確定閱讀篇目

制定有階梯性培養目標的閱讀計劃:

第一階段名著閱讀內容:

1、主題:感悟如何養成良好的品德,感悟如何去做人,感悟如何成長 。

2、篇目:A、必讀的書目 :《愛的教育》 《繁星春水》《伊索寓言》 《童年》《昆蟲記》《魯賓遜漂流記》《花季•雨季》《哈里•波特》

B、推薦書目(人物傳記):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李大釗傳略》《毛澤東》 

《大地的兒子周恩來的故事》《總設計師鄧小平》《魯迅》

《錢學森在美國》  《鄧稼先》 

第二階段名著閱讀內容:

1、主題:體會文學人物精神境界,學會與人交往的方式,學會獨立解決問題。

2、篇目:A、必讀書目:《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駱駝祥子》、《朝花夕拾》、《名人傳》、《海底兩萬里》、《西遊記》

B、推薦篇目:《紅岩》、《傅雷家書》、《牛氓》、《契訶夫小說集》、《莫泊桑中短篇小說選》

第三階段名著閱讀內容:

1、 主題:學會全面地看問題,體會人生的意義。

2、 篇目:A、必讀篇目:《水滸(傳)》、《威尼斯商人》《傅雷家書》、《格列佛游記》

推薦篇目:《老人與海》、 《史記》 、《戰國策》、《唐詩三百首》等一些古代詩文。

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閱讀步驟

名著篇幅較長,內容艱深,大家可用如下方法將它讀透、讀懂。具體做法如下。一選定一部名著用一年時間做深入閱讀和欣賞。通過對一部名著的精讀,舉一反三,切實培養學生閱讀欣賞名著的能力。例如《水滸傳》。《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語言較淺白,情節曲折豐富,引人入勝,人物較少,情節較集中,思想內容不太過深奧,較其他三部名著更適合學生閱讀欣賞。二資料准備。每個學生准備一部《水滸傳》,用普通版的,不用少兒版或別的改編版的。每個學生准備一本比較好的筆記本,便於長期使用。三學習方式及時間安排。以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寫讀書筆記為主,課余時間閱讀。四、指導方法。依照先易後難,先局部後整體,先欣賞後運用的次序指導。

3. 古代文學研究方法哪些

文獻學層面,文藝學層面,文化學層面,人本學層面,哲學層面。
詳參:尚永亮《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五個層面》

4. 學習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方法是什麼

多閱讀些史書就OK了!既能學習古歷史,又有先說趣味!

5. 中國古代小說的鑒賞方法

1、化整為零。化整為零指的是有效地將在文學鑒賞過程中收集的文學碎片進行統一,這是對我國古代文學作品進行鑒賞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國古代的文學作品表現形式豐富,內容多樣,為了對這些文學作品進行更加深入的鑒賞,首先需要了解這些作品中蘊含的文學以及歷史方面的知識。以研究古代字詞意思為出發點,對文學作品中的內容進行深入剖析,有助於提升人們對古代文學作品的掌握程度,對其中的文字含義進行更深刻的了解,當然還包括價值匹配以及自然觀念等。作為現代人,需要帶著繼承的眼光去看待我國的古代文化精髓。同時充分彰顯出文學作品的傳承價值以及經典性,豐富作品的思想內涵。除此之外,站在文史知識的角度上進行分析會發現對古代文學作品進行鑒賞還需要對其中的意識形態、價值理論等內容進行深入了解。在鑒賞我國古代文學作品時,文學家往往將精力集中於社會環境的研究上,實現與作品作者在心靈上的溝通,探索文學作品的哲理內容。大部分情況下,人們只是從單一的角度對文學作品進行賞析,並未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認知體系,這使整個文學作品鑒賞過程存在很大缺陷。所以,需要將化整為零的文學鑒賞思想應用於文學作品鑒賞過程,彰顯出對古代文學作品的尊敬,提升對古代文學作品內容的感知力,對作者的真實內心感受進行刻畫和詮釋。


2.2思想共鳴。在對我國古代文學作品進行鑒賞時,我國古代的文學家往往將感悟以及啟示作為主導,盡量精簡語言,為文學作品質量的提升以及鑒賞工作的開展提供理論支持。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更加關注對理論的點評,卻忽視了創作主體之間所顯示出的個性化差異。為了提升文學作品思想的還原程度,人們需要立足於不同的角度,與作者產生情感上以及思想上的共鳴,這是對古代文學作品進行鑒賞的有效前提。唯有與作者形成了思想上的共鳴,才能更加深刻地感知文學作品想要表達的深刻內涵。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需要將歷史知識以及作品的創作背景等內容作為基礎,深入研究作品中蘊含的文化內容。其次,需要將真實的邏輯思想作為基礎,有效避免出現誤解的現象,提升思想與文學作品內容的一致性。同時,需要顯示出對作者的尊重,對作品中以及作品外的情況進行深入剖析。在對文學作品進行鑒賞的整個過程中,不能超出文學限制的范圍,不然的話可能會出現曲解文學作品內容的現象,也無法體現出文學作品作者的個性。因此,在對我國古代文學作品進行鑒賞時,需要將事實作為基礎性的內容,唯有如此,才能促使鑒賞過程有效性的提升。


3 .提升鑒賞的可信程度
。為了促使整個文學作品鑒賞過程更加可信,在開展鑒賞工作之前需要先規定一個明確的限度,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對古代文學作品進行鑒賞時需要將真實的歷史事件作為研究的基礎,避免出現與歷史事件發生沖突的現象,符合文化限度的范圍。通常情況下,任何狀況的生存環境以及超越的形式都能構建起特殊形式的文化內容。許多經典文學作品能夠穿越時空的主要原因是具有一定的文化氛圍,這對文學創作以及文學鑒賞工作來說至關重要。其次,古代文學鑒賞工作需要建立在符合真實邏輯的基礎上,對其中的文體限度進行把握,避免出現文學作品脫離真實邏輯的現象。文學鑒賞需要建立在主觀意願的基礎上,當然這也可能造成一些誤解現象的出現,這是無法避免的,需要對誤解的范圍進行有效控制,不能跨越限度,否則可能會對我國的古代文學作品鑒賞帶來負面影響,不利於我國文學的發展。

6. 我國古代文學評論的常用方式是什麼

筆記 札記
我國古代文學鑒賞方式,雖不乏對作品作整體分析的著作,而如宋之後興起的詩話,明清盛行的小說評點,都具有札記、隨筆特點,表現為較大的靈活性與可讀性。這是就方式而言的,如果就鑒賞種類而言,則有意象點評、功利論評、源流考評等,這我們另文論述,這里從略。 我國古代文學鑒賞與西方表現為不同方式,有其社會的、文化的、思維方式、表達習慣等諸方面的原因。隨筆性的詩話和中國第一部詩話之作宋代歐陽修的《六一詩話》關系很大。歐陽修始創詩話之際,說他的創作宗旨在於「以資閑談」(《六一詩話》卷首題辭)閑談就不講究完整周備,或記事、或論理、或言篇、或析句,沒有設定的要求。以後的大量詩話之作,多為條目連綴,各篇之間沒有內在聯系,這就使內容顯得面廣量大而為鬆散集合,有的論詩宗旨,還有推溯詩派淵源、評論佳作名篇、摘賞錦言佳句,漫談創作技法,更有記述詩壇軼事、考證名物掌故、詮釋難字僻語等。而一些關於詩歌的鑒賞也統一在這樣的體例中,自然隨筆體成了通行體式。旁涉式、隨感式運用到小說、戲曲等長篇作品中時,也就衍化為評點式了。評點也是一種隨感,不同於今天的評論或鑒賞文章。這種方式的產生和為歷代人接受,一方面淵源自最早的語錄體,《論語》、《孟子》等儒家著作在士子中影響深廣:一方面受到佛家談禪說法的影響,佛家要求「悟」,因而宣道時語簡而玄,甚至只要拈花微笑的動作表情,不作長篇大論,周密論證,就認為解決問題了;再一個原因是魏晉始的清談之風,披靡士林,其談或品藻人物、或品賞風物、或品鑒詩文,即興而發,隨意所之,對象無恆定性,內容無系統性,結構無嚴密性。古代長期的以小生產為基礎的封建社會,其生產方式和經濟關系局限了人們的視野,窒礙了人們的心胸,型鑄著人們的思維,往往重微觀輕宏觀,重感受輕分析,重局部輕全局,重獨體輕聯系,很習慣於隨感、隨評的隨筆。在這樣的思想文化背景下,自然地形成了傳統的鑒賞方式。 古代文學鑒賞方式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發展,有其自具的優長,也有與生俱來的缺陷。它的長處在於短小精悍,輕便靈活,取精去粗、著手成春。它的短處則在於寸楮尺縑、散漫不經,只見局部,不見全局,易有片面之見,發偏頗之言。因這種方式的長期使用,加之又不乏獨具慧眼的大家,也就使之成為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由於有不少真知灼見,精金粹玉,也就為古代的文學鑒賞豐富了內容,提供了經驗,並打下了理論基礎。今天,一方面整理出版了大量的詩話、文評、劇說與小說評點,既為人們提供了學習和研究資料,又說明了這些方式的鑒賞仍為今天的讀者所歡迎。另一方面出版了今人寫的如《百家唐宋詩新話》等新詩話,《新評新校六部古典小說》等新評點之作,說明這些傳統方式,只要以新的觀點、新的方法予以改造,仍不失為一些有益的形式。

7. 如何從傳播學視角研究古典文學作品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史、新聞采訪與寫作、

8.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幾種可視化途徑.PDF

學習通app

9. 古代文學學習方法

古代文學的學習方法:

1、文化儲備:

讀者步入欣賞領域之前,對欣賞對象——文本,有著充分的選擇自由。這種選擇,既決定於接受主體的世界觀和人生修養,也取決於接受主體的審美情趣、文化積淀和審美能力。

審美情趣表現為審美偏愛、審美標准和審美理想,還有審美態度。文化積淀主要指讀者知解作品事、情、理所需的知識儲量。審美能力可以理解為讀者認識美、欣賞美的能力。

2、期待視野:

「期待視野」由接受理論家姚斯提出,是指欣賞之前,讀者心理上對作品所抱的期待和要求,表現為文體期待、意向期待和意蘊期待3個層次。它決定著閱讀的選著、重點和效果。

問題期待即讀者對文學體裁樣式的期待指向。意向期待即讀者對文學形象的期待指向。意蘊期待即讀者對作品較為深沉的情感、意義的期待指向。

3、發生階段:

文學欣賞的發生階段主要是指讀者通過語言媒介,形成欣賞注意,進而感知文學形象的階段,即「言」、「象」階段。

4、欣賞注意:

把欣賞活動作為一個動力過程,其發動伊始就要注重「欣賞注意」的形成。

5、感知形象:

文學創作是一個創造形象的過程,而文學欣賞則是一個在現形象的過程。

6、發展階段:

文學欣賞的高級階段是對意蘊的深入把握,其間伴隨著兩種心理現象——聯想、想像的展開和情感反應的持續。

7、聯想與想像:

聯想是把兩種事物聯系在一起的想像。廣義的想像包括初級形態的聯想和高級形態的聯想。狹義的想像是指大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又可分為再現性想像和創造性想像。

8、情感反應:

共鳴和凈化是兩種常見的情感反應,是文學欣賞高潮來臨的重要標志。

共鳴是一種心靈感應現象。通常有兩種類型:一是欣賞文學作品時,讀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互溝通,交流融會,並同憂同喜。二是欣賞同一部作品時,不同的讀者產生的心理趨同。

凈化是共鳴的進一步發展,是指讀者通過欣賞活動,實現去除雜念、提升人格、趨向崇高的自我教育過程。

9、延留階段:

延留是讀者對文學作品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為主的飛躍,是欣賞活動的最高境界。延留的表現之一是回味;另一種表現是溶入。

(9)研究古典文學的方法擴展閱讀:

古代文學一般包括歐洲古代文學和中國古代文學。歐洲古代文學又包括古希臘文學和羅馬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按時間分類,包括先秦兩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

10. 如何系統地學習中國古代文學

我們祖國的歷史是悠久的。在漫長的歲月里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偉大的和優秀的作家和詩人,他們留下了大量的珍貴遺產。我們今天想了解和鑒賞古代文學,就必然要和這些遺產接觸,打打交道。一般說來,文學遺產主要是古人寫的作品,包括詩文集子,小說劇本,和一些記錄作家的生平事跡的書。但有些文物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作品,如山西洪趙縣的道覺鄉明應王廟內,正殿四壁繪有的彩色壁畫即是。在那上面繪有元代演戲的情況,有演員忠都秀的扮相,還有吹笛打鼓的樂工。據今人研究說畫的是元人雜劇《須賈大夫誶范叔》的第四折。而從橫題帳額上「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還可以知道當時有一種流動性的劇團。
學習古代文學,主要是學習作家作品。這些作家和作品是古代的,不是當代的。當代作家的生活容易弄清楚,古代就不那麼容易。沒有記載,沒有材料,這是經常碰到的。當代的作品也容易找到,古代就不同了,有的已經散失了,沒有流傳下來。所以我們有些沒有作品的作家,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屈原既死,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唐勒、景差的作品,今天已經看不到了,有一篇《大招》,傳說是景差作的,還靠不住。西漢有個嚴助,他的作品也沒流傳下來,所以他們都成了沒有作品的作家。有些作家,作品雖然傳下來了一些,但是散失很多。南宋四大詩人,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尤袤的作品傳下來的就很少,和「大詩人」的名號很不相稱。所以閱讀和學習古代文學,同當代文學比較起來,就材料說困難是較多一些。
自然,不僅材料困難,還有語言文字上的困難。文學作品就其內容說是社會生活通過作家的認識反映出來,或者說是作者思想感精的流露。而用以反映生活和表達情感的工具是語言文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社會生活,是經常變化的。語言文字變化雖然慢一些,但古今不同還是十分顯著的。韓愈說:「周誥湯盤,佶屈聱牙。」就是因為語言變了,很不好讀。甲骨文許多人都不認識了,也是由於文字起了變化。不單字形字音有變化,字義也有變化。如同「煩」字,《說文》解釋是「熱頭痛也」,是生病的現象,我們現在說「煩」,已經沒有病的意思了。這種由於語言文字古今改變而帶來的困難,就是閱讀和學習古代文學作品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當然,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古人作品,手稿是極少的,一般都是傳抄的,宋代以後有刻印,但仍舊有人抄寫。抄錯了,刻錯了,總是難免的。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其中有一句「聞之,欣然規往」。蘇軾抄本和後來的一些刻本都作「親往」,只有一個宋刻本作「規往」。的確,親往比規往好懂,但下面接著說:「未果,尋病終。」既然「親往」就是去了,怎麼又說「未果」,不是自相矛盾嗎?看來「親」是錯字,應該作「規」。「規往」就是打算去,古人作品中這樣的錯字是不少的。我上大學時,有位老師講《莊子》,他說《莊子》中有一句「而今乎婦女」,有本哲學史就這一句話,大談莊子對於婦女的看法,如何如何。其實這句話里有錯字,應是「而今安歸」,「女」字屬下旬讀,根本就沒有「婦女」這兩個字,抄錯了,刻錯了,坑害了人。看來,對待古人作品中的錯字處理不好,妨礙對於作品思想內容的正確理解。有時錯字還破壞了我們對作品的藝術美的享受。期《九歌·湘君》中有一句「美要眇兮宜修」,聞一多先生在《楚辭校補》中說:「宜修是宜笑之誤,修笑聲近而訛。」宜笑即笑時稍微露出霉自的牙齒,和《山鬼》中「既含睇兮又宜笑」,意思差不多。描寫的是一種人的姿態美,非常形象化。若依王逸注釋說「修」作「飾」解,宜修就是宜飾,很抽象,那就索然寡味了。
應該採取什麼態度對待古人作品中的錯字呢?明朝人刻書,碰到不懂的地方,就任意校改,很多人都不滿意這種做法。我們當然不能採用這個辦法。不能隨心所欲,想改就改。即使是錯字,改時也要說明改動的原因。事實上古人作品,特別是文學作品,錯字問題有時是很復雜的,不僅只是通順不通順,易懂不易懂,而且有一個美好問題。大家熟悉的王勃《滕王閣序》中有一句「舸艦迷津」,這個迷字,有的本子作連字,有的本子作彌字。作連字和彌字都好懂,只有作迷字不好懂。但從文學欣賞角度看,恰恰是這個不太好懂的字,反而叫人覺得美。究竟作者手稿上是個什麼字,實在很難判斷。
中國字實際包括形聲義三個方面,這里連字和迷字形體相近,彌和迷,聲音相同,究竟原稿是什麼字,如何錯法,不易弄清楚。但也可能本來是一個連字。溫飛卿《送陳嘏之侯官兼簡李常侍》詩說:「春服照塵連草色,夜船聞雨滴蘆花。」連一作迷,可見連迷二字形體近似,容易弄錯。錯成迷字後,有些費解,因之有人以聲讀相同又改為彌。自然,這只是一種推測,一種可能而已。
我們閱讀古代文學作品,除開可能遇到一些抄錯刻錯的字外,最主要還是字義的解釋。古今字義發生了變化,文言脫離口語,就不好懂。宋朝有一個文人把「夜夢不祥,書門大吉。」寫成「宵寐匪貞,札闥宏庥。」就是利用古今字義變化才那樣寫的。一翻開《詩經》就會看到「窈窕淑女」四個字。什麼叫「窈窕淑女」呢?很不好理解,如果換成「苗條的穩重的少女」就十分明白了。古今字義的變化,還有典章制度,事物名稱的改變,固然可以找工具書,查字典,但字典也不靈。舉例說吧,《紅樓夢》中烏進孝的那份交租單上「龍豬二十個」,什麼叫「龍豬」,字典上是查不出來的,到現在紅學家也大都搞不清楚,這真是讀書不易。讀書遇到難字,不認識;難詞,不了解,這是常有的事。就是認識,解釋起來也不那麼簡單。《詩經·伐檀》中有一句「不素餐兮」,沒有難字吧!可是「素餐」如何解釋?解放前有位大學教授把「素餐」講作「吃素」、「吃白飯」,結果給解聘了。因為「素餐」歷來就解釋為「白吃飯」,所謂「仕有功乃肯受祿」。龔自珍寫詩也說:「我有素餐責,誠愧伐檀人。」其實,「吃白飯」也好,「白吃飯」也好,都是錯的。毛傳說:「素,空也。」空可以解作空乏,《論語·先進》孔子講到顏回說「其庶乎屢空」的那個「空」字就作「空乏」解,「不素餐兮」就是「不愁沒有飯吃」。「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也就是說:「那些老爺呀,不愁沒有飯吃!」言談之下,自然是說伐木者都是愁衣愁食的。
總之,讀書,閱讀古代文學作品,首先得把古人寫的詩文翻譯成和今天當代人寫的一樣,能夠很容易看懂,這就得學一學校勘和訓詁。校勘主要是解決衍文錯字脫誤等問題。我上大學時,曾經從許維通先生學過。有一次劉文典先生對我說:「聽許先生說,你跟他學校勘,這很好。校勘嘛,從前人只校經史,後來有人校子書,至於集部就不好辦,因為校勘充其量只能解決文字通不通,不能解決好不好。有一種人搞校勘,說什麼擇善而從,那是最要不得的。」當然,劉先生的意見可能有點偏,但什麼叫「擇善」?隨便改字罷了。對於校勘學來說是不足為訓的。至於訓詁,清代有一個學者說:「宋儒不明訓詁之學,朱子稍知之而不甚精。」要求很高,我上大學時,聽過羅常培先生講訓詁,沒有學好,至今還是一個門外漢。聞一多先生當年教我們讀書,讀古人詩文,要讀白文,不要一開始就看注釋。這就是說,要用校勘訓詁的知識直接去讀白文,不要依靠注釋,矮子觀場,隨人喜怒。當然,注釋對於一個初學的人,還不失為一塊敲門磚,不過要解放思想,不要迷信權威。
上面講的只是閱讀古代文學作品的第一步,克服語言文字的難關。但闖過這一關後,問題還多著呢,比如說,這個作品的作者是誰?他生平做了些什麼事?他的作品是不是反映了時代的面貌?當時人喜歡他的作品嗎?他的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都是真實的嗎?他和我們生不同時,為什麼他寫的作品今天還能給我們一種美感的享受?諸如此類,只要你肯想,問題多起來,理解就會更深入。讀書不能光靠眼睛看,而且還要用頭腦思索,學而不思是不能對文學作品做出正確的評價,從其中吸收有益的養份,讓精神生活豐富而高尚起來的。
所以闖過語言文字關以後,閱讀和學習古代文學作品還要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對所閱讀的作品進行分析批判和評價。由於我們閱讀的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而這些作品大都是產生在階級社會中的。魯迅說:「文學有階級性,在階級社會中,文學家雖自以為『自由』,自以為超了階級,而無意識底地,也終受本階級的階級意識所支配,那些創作,並非別階級的文化罷了。」魯迅這里只是簡明扼要地講講文學創作和階級的關系,事實上文學作品的階級分析是很復雜的。有那麼一股風,懷疑文學在階級社會里有階級性,他們以山水詩為例,極力否定文學的階級特點。又提出人有共性,即人性。人嘛,一是生存,二是生活。各個階級雖有不同的生活,但求生存是共同的。所謂「食色性也」,愛與死是文學中永久和普遍的主題。這裡面沒有什麼新的東西,只是把梁實秋等人的老調重彈而已。當然,馬克思主義者也並不認為一個人吃飯睡覺,一舉一動,一開口,每句話里都塞滿了階級性。但在階級社會中,人是有階級性的。作者對他所描寫的生活現象總要流露出肯定或否定,愛或憎,也就是說表現作者的傾向性,這傾向性就體現著作品的階級性。階級性總要通過作者對作品中所描寫的人或事的某種態度,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流露出來。所以,我們閱讀古代文學作品,必須注意作家贊揚什麼,譴責什麼。我們切勿去趕「人性論」的時髦,以超階級的觀點去看待文學遺產,那樣是不可能真正認識它們的價值的。
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去閱讀古代文學作品,還要把文學現象作為客觀存在於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它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於和其它事物的互相聯系之中。這樣,就得注意文學和政治經濟、哲學宗教、科學藝術的關系,以及它們之問的相互影響。如果不弄清楚八世紀中國唐代的社會政治經濟情況和宗教藝術,就很難認識杜甫詩歌描畫現實的深刻性。「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不是空話,而是生活真實。要讀《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不了解當時藝壇狀況,大概只能停留在似懂非懂的階段。同樣,不熟悉中唐歷史社會,對韓愈的《原道》、《師說》的理解就不能透徹。魯迅在寫給徐懋庸的一封信上說:「文學與社會之關系,先是它敏感的描寫社會,倘有力,便又一轉而影響社會,使有變革。這正如芝麻油原從芝麻打出,取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一樣。」文學作品不僅是客觀地反映社會生活,如果作品揭露了社會生活中的不合理現象,引起人們對現實不滿,從而起來要求改變不合理的社會,使之合理,改造社會生活,文學作品在這種情況下,成了「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過去有些農民起義的領袖讀《三國志演義》,從其中學習到許多斗爭的策略,用以戰勝敵人。《水滸傳》被封建地主統治階級禁止閱讀,他們認為這本小說「誨盜」,怕人讀後,起來造他們的反。《西廂記》也被他們認為「誨淫」的書,怕人讀後爭取「有情人都成眷屬」,破壞了他們提倡的禮教。我們中國人讀書,向來主張學以致用。學習和閱讀古代文學作品,也應從其中吸收一些有益的東西,做一些有益於人民的事。文學作品是精神食糧,學習古代文學也同樣要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精神高尚而純粹的人。當然,古代文學作品中有不少是糟粕,需要批判的。
對於古代作家,我們經常說有時代局限和階級局限。由於古代作家大都出身於地主階級,即使在思想和政治方面是進步的,也只是要求消除社會的弊端,以便保障他所屬的那個階級社會的生存。他同情農民的貧困,而不贊成農民造反。元朝末年就有一批文人寫詩同情民生疾苦,而一提起農民造反就破口大罵。《水滸傳》的作者或者編者,一面同情人民反抗貪官惡霸的壓迫,一面又贊揚封建政權對農民起義的鎮壓,還頌揚一批「改邪歸正」的人為封建統治者效犬馬之勞。這就突出地表明了這些作者身上的階級局限性,雖然古今時代不同,「情」有可原,但是對其中在今天社會上產生不好影響的地方,還是要批判。批判不等於對一個作家或作品的全盤否定,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閱讀全文

與研究古典文學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狗狗取水最佳方法 瀏覽:350
簡單的編織小金魚的方法 瀏覽:377
產品報廢說明方法有哪些 瀏覽:887
呋喃西林溶液使用方法 瀏覽:88
有哪些對工程信號進行濾波的方法 瀏覽:782
食品添加劑檢測方法 瀏覽:42
尿黃治療方法 瀏覽:283
睡前快速瘦腿方法 瀏覽:615
蟬花蟲草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593
晚期面癱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441
生態科學研究方法 瀏覽:234
種植石斛的方法視頻 瀏覽:370
解決孩子背課文難的10種方法 瀏覽:269
車里起霧的正確方法 瀏覽:279
夢中情人使用方法 瀏覽:538
蛋雞養殖場老鼠的最佳處理方法 瀏覽:7
電子經緯儀測量方法 瀏覽:164
治療駝背的方法圖 瀏覽:71
火龍果種植創意小盆栽管理方法 瀏覽:170
什麼叫學習方法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