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藝術創作方法和表現方法的關系
藝術的創作方法是指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對主體思想感情和客觀生活的關系所持的基本態度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它是在藝術思維重要遵循的最一般的原則,也是藝術表現中所遵循的最一般的方法.
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 註:又因為現代的語文已不太注重表現手法與表達技巧的區分,可認為二者是統一的.但如果要嚴格區分表現手法從屬於表達技巧.
藝術創作方法是創作中的一條核心線,而表現手法是圍繞核心運動的分子.
B. 談談藝術思潮、藝術流派、創作方法的關系,並論述研究藝術思潮、藝術流派和創作方法的現實意義
這題真大……
藝術思潮決定了創作方法,創作方法又劃分出不同的藝術流派。
現實意義……
思潮肯定是影響力最廣、最深的
流派是受眾劃分思潮的具體表現
創作方法是體現思潮的外在表現形式
C. 求分享《愛的藝術》全集pdf電子版免費百度雲資源
《愛的藝術》網路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HZPIDcBGRqr64S2NnJYSvw
《愛的藝術》是美籍德裔社會心理學家埃里希·弗羅姆創作的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56年。
《愛的藝術》主要內容是作者通過簡潔的語言解釋了愛這個深奧的話題,認為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該書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被譽為愛的藝術理論專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D. 藝術創作方法主要有那些
藝術創作
指藝術家以一定的世界觀為指導,運用一定的創作方法,通過對現實生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選擇、加工、提煉生活素材,塑造藝術形象,創作藝術作品的創造性勞動。藝術創作是人類為自身審美需要而進行的精神生產活動,是一種獨立的、純粹的、高級形態的審美創造活動。藝術創作以社會生活為源泉,但並不是簡單地復制生活現象,實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審美創造。
藝術創作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通常分為生活積累、創作構思、藝術表達三個階段。在這三階段中,「藝術靈感」又是怎樣體現的呢? 生活積累階段:藝術靈感表現為審美意象的瞬間生成。作家在生活中總是細於觀察、敏於感受、善於體驗、勤於思考,隨時隨地、有意無意地把生活中的收獲物放入自己的意識倉庫。這一階段,藝術家「一直在進行審美認識活動在進行著潛創作,這就使得創作的審美認識正在得到積累疊加,得到整合加工。」在這一「靈感」突發的瞬間,具體作品的創作目標得到明確,實現這一目標的願望立即在心中凝結成一種強大的動力,這種心理動力便是創作的內部動機。提到20世紀的華人音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無疑是最偉大的作品之一。這部《黃河大合唱》的誕生是與冼星海20年來在音樂方面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創作經驗密不可分的,他曾受過系統的音樂教育,後留學法國,師從名家,畢業回國後,積極投入抗戰歌曲創作和救亡音樂活動中,創作了大量群眾歌曲,譜寫了電影、話劇等各種題材、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有如此豐厚的音樂沃土,怎能不結出絢麗的音樂果實呢? 創作構思階段:藝術靈感表現為意象的組合與銜接。創作構思很復雜,畫家、詩人一眼瞥見一處優美的景緻,就有可能在感知的同時,完成了一幅畫或一首詩的構思;而作家、劇作家在提筆寫作時,新的情節、人物、細節仍會汩汩而來,即構思依然在進行;而藝術家們有意識地打腹稿,冥思苦想,則更是構思。藝術家這一階段創作動機的產生,往往起始於藝術家以其心靈擁抱了某一個視覺形象、一段經歷、一次遭遇、一條消息、一個故事、一個人物、一個細節等。畫家列賓在涅瓦河畔路遇一群衣裳襤褸的纖夫,而一下產生創作《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的靈感;畢加索從民間制陶藝術中獲得創作靈感,而由這些靈感創作而成的作品,又超越了整個藝術。 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所謂「靈感」是什麼。它要有堅實的知識做基礎,還要有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認真的思考,最後,外界信息的觸發產生頓悟爆發出靈感。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靈感是藝術家厚積薄發的創作體驗,只有在長期藝術實踐中艱辛的積累,才能有噴薄而出的思想源泉,就如同千里奔流的黃河,在壺口終於傾瀉而下,把它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血脈。
E. 藝術的幾類主要研究方法
問題是「藝術學理論」首先要面對的是藝術作品,不是直接的理論。那麼,當他們或我們面對藝術作品如何研究它們,如何詮釋它們,並進而上到藝術理論的高度,這就涉及一個對藝術的認識和理論研究的方法問題了。
一、綜合藝術實踐經驗
如何理解「藝術學理論」我們無法繞過它建立的初衷。張道一先生從南京藝術學院調到東南大學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藝術學」這門學科。他認為『『我國的藝術研究一直停留在分類地進行,缺乏整體的宏構。」mP4)無論是從學科,還是現實藝術研究的狀況,都缺乏一個統攝藝術的理論體系和專門探討、研究這門學問的學科。基於這個現狀和認識,張道一先生提出了「應該建立藝術學」的構想策略。誠如張道一先生指出:
「對於藝術的宏觀考察,整體研究,綜合地探討它的共性和規律,作為人文科學的一部分進行配列設施,在藝術教學中則一直闕如。在這種情況下,高等院校的專業目錄和國家學科目錄,就成了一個缺門。譬如說,在學科目錄中『藝術學』屬於『文學類』但只是作為『一級學科』的總名,用來概括音樂、美術、戲劇、電影、舞蹈等『二級學科』(專業),而缺少實在的『二級學科』的『藝術學』這樣,對藝術進行宏觀的、綜合的、整體的研究,就無法定位。
這里張道一先生已經把構建「藝術學」的目的講得非常明確了,並率先於1996年在東南大學開始招收全國首屆『『藝術學」博士生。這就是「藝術學」建立的目的和意義,是構建『『藝術學」的初衷。
2011年升級為大門類的藝術學,把原來的二級學科『『藝術學」更名為今天大家稱謂的「藝術學理論」,避免了與大學科門類『『藝術學」名稱重復,並升為一級學科。名稱的變化並沒有改變它的性質。原來的二級學科「藝術學」,與今日的「藝術學理論」本質上完全一致,科學目的、任務沒有任何改變。
但是自從藝術學理論成為『『大蛋糕」以後,全國各高校紛紛申報藝術學理論碩士點和博士點。就目前高校申報成功的博士點情況來看,藝術學理論的博士點申報成功數為18個點,居藝術學下的一級學博士點最多。為何一下增加了這么多的藝術學理論博士點,這是非常怪異的事情。我們簡單分析一下就明白其中的「奧秘」了:其他一級學科都有藝術創作實踐學科支撐,也有本學科的史論支撐。藝術實踐需要很多的優秀藝術作品,如國家級別的獎、大展、演出等藝術作品,來支撐申報碩、博學科點。這些藝術作品一時半會是弄不出來的。譬如五年一度的全國美展,誰也沒有本事馬上得一個金獎,就是早期_年_度後又改為一年二度的「梅花獎」,也不是誰想評就評得上的。這需要『『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的磨礪。這些有藝術實踐要求的科學,藝術作品支撐學位點的申報很重要,沒有藝術作品的支撐,學科點是拿不下來的。當然本學科的藝術史論也是很重要的理論部分。那麼,唯獨不需要藝術作品而全憑藝術理論支撐申報的「藝術學理論」碩、博點,就有很大的問題了。即申報的成果材料是否屬於藝術學范圍內的理論研究成果,非常值得質疑。因為一些申報碩、博點的成果,多是文藝學和美學的研究成果。有的高校甚至就是以文學院的名義申報「藝術學理論」的博士點,居然也成功了。這種亂象就給「藝術學理論」的學科方向和研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麻煩和混亂。
從學理上講,文學屬於藝術的范疇。但是從當前的學科上講,文學與藝術學各屬於兩大門類科學。而且從學科內部范疇的確認中,藝術學下屬的是美術、音樂、舞蹈、戲曲、戲劇、電影、電視、曲藝等等視聽感覺系統的藝術種類,並不把文學包含在其中。藝術學理論也是對這些「藝術種類」進行綜合、宏觀、整體的理論研究,討論藝術規律和原理性的問題。張道一先生把藝術的理論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藝術的技法理論;第二層次是藝術的創作理論;第三層次是藝術的原理性理論。
F. 藝術創作的主要步驟是什麼
指藝術家以一定的世界觀為指導,運用一定的創作方法,通過對現實生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選擇、加工、提煉生活素材,塑造藝術形象,創作藝術作品的創造性勞動。藝術創作是人類為自身審美需要而進行的精神生產活動,是一種獨立的、純粹的、高級形態的審美創造活動。藝術創作以社會生活為源泉,但並不是簡單地復制生活現象,實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審美創造。藝術家是藝術創作的主體,其生活積累、思想傾向、性格氣質、藝術修養是藝術創作得以順利開展和最終完成的基礎和前提。
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的步驟:從特定的審美感受、體驗出發,運用形象思維,按照美的規律對生活素材進行選擇、加工、概括、提煉,構思出主觀與客觀交融的審美意象,然後再使用物質材料將審美意象表現出來,最終構成內容美與形式美相統一的藝術作品。
藝術創作的動機,大致有以下四大類:泄情動機;興趣動機;成就動機;私慾動機。在各種各樣的創作動機中,只有符合藝術創作活動的審美性質和規律的,才能創作出真正的藝術作品。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藝術批評彼此制約,有著緊密的聯系。藝術創作是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的基礎和前提,為欣賞和批評生產對象。沒有藝術創作,就沒有藝術作品,也就沒有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對藝術創作又具有反作用,具體表現為:藝術欣賞以「消費」的形式刺激藝術「生產」,從「消費」方面賦予藝術「生產」以切實的社會價值和功能;藝術批評則從理論上指導、影響藝術創作,從而溝通創作與欣賞的關系。藝術創作是十分復雜、艱巨的精神勞動,它要求藝術家必須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積累、豐富的審美經驗、出眾的藝術才能和嫻熟的藝術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