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簡述各研究方法

簡述各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19 03:44:56

⑴ 科技研究基本方法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科技研究基本方法有觀察法、模型法、實驗法。

1、觀察法

觀察法的特點是它能通過觀察直接獲得資料,不需其他中間環節。因此,觀察的資料比較真實。在自然狀態下的觀察,能獲得生動的資料。觀察具有及時性的優點,它能捕捉到正在發生的現象。觀察能搜集到一些無法言表的材料。

2、模型法

模型法特點是對於一個求解的問題,根據它的特點需要建立對應的模型,將實際的物體著重突出某個方面簡化成的模型。比如常見的電子在電場中的運動、物體在力場中的受理情況等,建立相應的簡化模型求解。

四、實驗法

實驗法特點是便於嚴格控制各種因素,並通過專門儀器進行測試和記錄實驗數據,一般具有較高的信度。通常多用於研究心理過程和某些心理活動的生理機制等方面的問題。但對研究個性心理和其他較復雜的心理現象,這種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科技研究的類型:

1、基礎研究。是對新理論、新原理的探討,目的在於發現新的科學領域,為新的技術發明和創造提供理論前提。

2、應用研究。是把基礎研究發現的新的理論應用於特定的目標的研究,它是基礎研究的繼續,目的在於為基礎研究的成果開辟具體的應用途徑,使之轉化為實用技術。

3、開發研究。又稱發展研究,是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應用於生產實踐的研究,是科學轉化為生產力的中心環節。

⑵ 科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科學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發現新現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論、新觀點,揭示事物內在規律的工具和手段。這是運用智慧進行科學思維的技巧,一般包括文獻調查法、觀察法、思辨法、行為研究法、歷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是人們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不斷總結、提煉出來的。由於人們認識問題的角度、研究對象的復雜性等因素,而且研究方法本身處於一個在不斷地相互影響、相互結合、相互轉化的動態發展過程中,所以對於研究方法的分類目前很難有一個完全統一的認識。
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歷史法、比較法、統計法、實驗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等。
一、觀察法
觀察法是進行教育科學研究常用的一種方法。研究者依據一定的目的和計劃,在自然條件下,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觀察,並做出准確、具體和詳盡的記錄,以便全面而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況。 觀察法的一般步驟是:(1)事先做好准備,制訂觀察計劃,先對觀察的對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後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確定觀察的目的、內容和重點,最後制定整個觀察計劃,確定進行觀察全過程的步驟、次數、時間、記錄用紙、表格,以及所用的儀器等;(2)按計劃進行實際觀察,在進行觀察過程中,一般要嚴格按計劃進行,必要時也可隨機應變,觀察時要選擇最適宜的位置,集中注意力並及時作記錄;(3)及時整理材料,對大量分散材料進行匯總加工,刪去一切錯誤材料,然後對典型材料進行分析,如有遺漏,及時糾正,對反映特殊情況的材料另作處理。
二、調查法
調查法是研究者有計劃地通過親身接觸和廣泛考察了解,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並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研究有關教育實際的歷史、現狀及發展趨勢,找出科學的結論,以指導教育實踐的方法。調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過程中進行,通過訪問、開調查會、發問卷、測驗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現象的材料。調查法常同觀察法、歷史研究法、實驗法等配合使用。調查法的步驟是:(1)准備,選定調查對象,確定調查范圍,了解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研究有關理論和資料,擬定調查計劃、表格、問卷和談話提綱等,規劃調查的程序和方法及各種必要的安排;(2)按計劃進行調查,通過各種手段搜集材料,必要時可根據實際情況,對計劃作相應的調整,以保證調查工作的正常開展;(3)整理材料,研究情況,包括分類、統計、分析、綜合,寫出調查報告。
三、歷史法
歷史法強調一國的歷史傳統和民族特性對教育的決定性作用,注重廣泛搜集被研究國家教育的歷史文獻資料,鑒別和整理史料,分析比較被研究國家教育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最後得出相應的結論。
四、比較法
比較法是對某類教育現象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地點、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表現,進行比較研究,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規律及其特殊表現的方法。採用比較法要注意各個國家的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歷史傳統、科學和技術以及文化發展的水平、教育理論及其在實踐中的反映,等等,明確可比較的指標。從而正確掌握某一國家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明確可以借鑒和學習什麼。 比較法的步驟是:(1)描述,准確、客觀地描述所要比較的教育現象的外部特徵,為進一步分析、比較提供必要的資料;(2)整理,把搜集到的有關資料進行整理,如做出統計材料,進行解釋、分析、評價,設立比較的標准等;(3)比較,對資料進行比較和對照,找出異同和差距,提出合理運用的意見。比較法的使用要同其他方法互相配合。
五、統計法
統計法是通過觀察、測驗、調查、實驗,把得到的大量數據材料進行統計分類,以求得對所研究的教育現象作出數量分析的結果的方法。這是數理統計方法在教育方面的應用。在教育實際工作中,經常使用描述統計研究情況,如整理實驗或調查來的大量數據,找出這些數據分布的特徵,計算集中趨勢、離中趨勢或相關系數等,將大量數據簡縮,找出其中所傳遞的信息。同時,還可進一步使用推斷統計法,即利用描述統計取得的信息,通過局部去推斷全局的情況。此外,近幾十年來隨著統計學的發展,提出了實驗設計,要求在較嚴謹的實驗研究中檢驗設計中所列的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關系。 統計法一般分為兩大步驟:(1)統計分類:整理數據,列成系統,分類統計,制統計表或統計圖;(2)數量分析;通過數據進行計算,找出集中趨勢、離中趨勢或相關系數等,從中找出改進工作的措施。使用統計法,必須學會科學的推理方法和掌握統計計算的技術。
六、實驗研究法
實驗研究法是在人工控制教育現象的情況下,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教育現象的變化和結果的方法。實驗法可分為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前者基本上是在人工設置的條件下進行,可藉助各種儀器和現代技術。後者在日常教育工作的正常條件下進行。兩者都要保證受試者處在正常的狀態中。 實驗法一般分三種:(1)單組法:就一個組或班進行實驗,看施加某一實驗因子與不施加實驗因子,或在不同時期施加另一實驗因子在效果上有什麼不同;(2)等組法:就各方面情況相等的兩個班或組,分別施以不同的實驗因子,再來比較其效果;(3)循環法:把幾個不同的實驗因子,按照預定的排列次序,分別施加在幾個不同的班或組,然後把每個因子的幾次效果加在一起,進行比較。實驗法進行的步驟是:①決定實驗目的、方法和組織形式,擬定實驗計劃;②創造實驗條件,准備實驗用具;③實驗的進行,在實驗過程中要作精確而詳盡的記錄,在各階段中要作準確的測驗;④處理實驗結果,考慮各種因素的作用,慎重核對結論,力求排除偶然因素作用。與實驗法有關的還有模擬法,即創設專門類似物(模型)或情境的辦法。科學模擬便於進行精確分析,把所得結論用於現實環境。
七、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為了克服傳統的教育研究脫離教育實際、脫離教師實際的弊端,教育實踐的參與者與教育理論工作者或組織中的成員共同合作,為了解決實際問題,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技術,在真實、自然的教育環境中開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模式。

⑶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行動研究法、資料收集法、學生帶動法、教育實驗法、個案研究法。

1、行動研究法:制定個性研究方案,通過學生實踐情況進行分析,再研究調整重新進行實踐。並將經驗總結、記錄,形成有價值的文字。

2、資料收集法:深入班級,深入學生個體,對學生現狀進行調查,利用不同的資源進行收集,找准問題所在,明確研究對象。

3、學生帶動法:通過一小部分學生先學、先走,在帶動、感染他周圍的學生也來學習。

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⑷ 研究方法概述

自1984年流動單元的概念提出以來,很多學者應用這一概念開展了儲層表徵或儲層評價研究,但研究方法特別是流動單元的劃分方法有所差異。不同學者根據自己對這一概念的理解,提出不同的流動單元研究方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根據岩相及宏觀岩石物理參數進行流動單元研究

這一研究思路最早是由Hearn(1984)提出的,後有許多學者(Rodriguez,1988;Jackson等,1989;Hamlin等,1996)進一步開展這一研究。其思路是:首先,通過沉積學研究,在垂向上劃分為若干個成因單元,並研究各成因單元內岩石性質及孔隙度、滲透率、孔隙大小等特徵;然後,主要根據孔滲參數對成因單元(或相)進行進一步的細分,劃分出若干個縱向上和橫向上岩石性質和孔滲性質均相似的儲集單元,即流動單元。

Jackson(1989)在對美國蒙大拿洲鍾溪油田的一個障壁島儲層開展流動單元模型研究時,應用岩相及岩石物理性質研究得出的儲層結構(由不同滲透層組成)基礎上,應用滲透率、孔隙度、斷層對其進行進一步的細分,最終得出由許多流動單元鑲嵌組合而成的模型。

Hamlin等(1996)對南澳大利亞Tirrawarra油田的海相辮狀河三角洲儲層進行研究時,通過沉積相帶的細分,進行了流動單元研究。首先,通過沉積學研究在縱向上劃分出連續的四個相帶,然後分析各相帶孔隙度、滲透率及毛管壓力特徵,在此基礎上,主要根據孔、滲特徵對孔滲差異較大的相帶在垂向上進行細分,將垂向上的四個相帶細分為6個流動單元。

2.應用孔隙幾何學進行流動單元研究

許多學者著重於孔隙幾何學對流體滲流的影響,對流動單元進行劃分和研究。如Ahr(1991)根據孔隙類型組合劃分岩類,並根據對應的岩類對美國Vaccum San Auches油田白雲岩儲層進行流動單元劃分和研究。Amare(1993)對這一白雲岩體又根據孔隙類型、孔滲組合關系及岩石類型進行了進一步的流動單元研究,即將具有同一孔隙組合類型的岩類歸屬於同一類流動單元。

Davies Vessell(1996)在對美國西得克薩斯海相碳酸鹽岩儲層進行流動單元研究時,亦著重於儲層孔隙幾何學特徵研究。他們首先按照孔隙類型(據孔隙大小、形狀、孔喉比、配位數)、孔喉分布等將儲層分為八種岩類,每種岩類均具有一定的、良好的孔-滲關系。岩類的縱向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其中高質量岩類組合與低質量岩類組合在垂向上具有一定的互層關系,據此將研究層自上而下劃分了12個水力流動單元。這一方法實際上相當於應用孔隙幾何學等對儲層進行細分層。

Amaefule等(1993)和Abbaszaden等(1996)根據孔隙幾何學對流體滲流具有很大影響的認識,提出了應用流動帶指標FZI(Flow Zone Index)劃分水力流動單元的方法。這一方法的理論基礎是平均水力半徑的概念及Kozeny-Carman的孔滲關系公式。

具有相似FZI的岩石被認為具有相似平均水力半徑,因而屬於同一水力流動單元(Amaefule,1993;Abbaszaden等,1996)。FZI值可依據樣品的孔、滲值或測井響應值來計算,然後通過對眾多樣品的FZI值進行聚類分析,對水力流動單元進行分類。

3.應用傳導系數、儲存系數等參數進行流動單元研究

Ti.G.等(1995)提出了應用傳導系數(kh/u)、儲存系數、砂岩含量等參數劃分流動單元的方法。首先,通過岩心描述,將沉積層段分成若干個層,並根據岩石特徵和物性特徵將這些層進一步分為若干個亞層,然後,通過岩心、測井信息計算出各井各亞層的傳導系數、儲存系數和凈砂岩含量,並應用聚類分析,將這些亞層進一步分為若干個流動單元。最後,將這些流動單元進行井間對比,做出流動單元的井間分布圖。

4.應用生產動態資料進行流動單元研究

Canas等(1994)根據油田生產過程中井間流體流動速度及流動能力資料對哥倫比亞Lacira油田一個曲流帶砂岩儲層進行了流動單元研究。他應用井間流動能力指數(IFCI,InteRWell Flow Capacity Index)來描述流動單元。IFCI指數可根據兩類數據來求取,一類數據為生產井組實際井間流動速度,另一類數據為儲層岩石物理性質數據。對於前者,

高含水油田剩餘油分布研究:以遼河油田歡26斷塊為例

式中IFCI——應用兩井岩石物理性質及儲層厚度求取的井間流動能力指數;

(k·h)1——代表較低滲層的流動能力,其中,k、h分別為滲透率和儲層厚度;

(k·h)2——代表較高滲層的流動能力,其中,k、h分別為滲透率和儲層厚度。

應用上述公式分別求取各井的IFCI值,並分別編繪IFCI平面分布圖。比較這二種方法確定的IFCI分布圖,以確定成因單元內流動單元的分布。在井間流動受限制的情況下,基於生產數據的IFCI應低於基於岩石物性的IFCI,據此可在成因單元內進行流動單元的劃分(差異帶為流動單元邊界)。在作者研究的實例(一個曲流帶砂體)中,兩種數據作出的IFCI值相似,因此這一曲流帶砂體被認為屬於同一流動單元。

⑸ 研究方法包括哪些

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文獻調查法、觀察法、文獻研究法、跨學科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等。

1、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2、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

3、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

4、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5、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

⑹ 課題研究常用的幾種研究方法簡介

每一課題都要有相應的研究方法,一般可以採取綜合的方法,或者以一種方法為主,其它方法為輔。這樣有利於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可以得到可靠的結論。下面介紹課題中常用的幾種研究方法。
一、行動研究法
1、「行動研究是由社會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參與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社會的或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其背景的理解所進行的反思研究。行動研究的核心是自我反思的螺旋式行進過程,包括「計劃—行動—觀察—反思」幾個步驟 。
2、「行動研究」有這樣兩個鮮明的特點:
(1)以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解決現實問題為首要目標 。
(2)主要研究人員就是實踐者,強調研究過程與行動相結合, 行動研究法可采 取這些步驟:
a.選擇問題 即對學校在教育、教學上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分析,對問題作出歸納、分類,形成一定時期內要通過研究解決的問題。教師從眾多的問題中概括出具有普遍性和研究價值的問題,通過討論和交流,初步形成各年級或各門學科以及各人的主要問題,形成一個時期學校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群。
b.理論探討即從教育理論中有針對性地選取最合適的內容,為解決篩選出的問題提供理論指導和操作規范,從而保證行動研究的正確性。如有專業人員參與,則專家要根據教師選出的問題,尋找與問題相關的理論,有針對性地向教師介紹,讓教師了解與問題相關的教育理論,通過組織教師學習、討論,教師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一步從中選出適合自己需要的教育理論。
c.實施和反思 即教師按照計劃、行動、觀察和反思的順序,創造性地運用自己已經選擇的、有針對性的教育理論,解決具體教育教學問題,改善教育教學工作,並對實踐的結果作出總結和反思。行動研究的目標是在實施和反思這一階段實現的,它是行動研究的關鍵階段。這一環節需要教師撰寫開展行動研究、總結實踐經驗的論文,為繼續開展行動研究提供參考。二、觀察法是指研究者通過感官和輔助儀器,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處於自然情境下的客觀事物進行系統感知觀察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1、觀察法的分類 :
(1)按照觀察的情境條件來分,可以分為「自然情境中的觀察」與「實驗室觀察」 ;
(2)按觀察者是否直接參與被觀察者所從事的活動,可分為「參與式觀察」與「非參與式觀察 。
(3)按觀察實施的方法,可分為結構式觀察與非結構式觀察。
結構式觀察預設有明確的目標、所要觀察的問題以及大致范圍,有較詳細的觀察計劃、步驟以及合理設計的可控性觀察,能獲得翔實的材料,並能對觀察資料進行定量分析和對比研究。
2、觀察法的步驟:
(2)搜集有關觀察對象的文獻資料,對所要觀察的條件有一個一般的認識。
(3)編制觀察提綱。對觀察內容進行明確分類,並確定觀察的重點。
(4)實施觀察。該步要做到有計劃、有步驟、全面而系統地觀察。
(5)記錄並收集資料。
(6)分析資料,得出結論。
3、觀察法的記錄
(1)「實地筆記」,專門記錄觀察者看到和聽到的事實性內容;
(2)「個人筆記」,用來記錄觀察者個人在實地觀察時的感受和想法;
(3)「方法筆記」,記錄觀察者所使用的具體方法及其作用;
(4)「理論筆記」,用於記錄觀察者對觀察資料進行的初步理論分析。三、調查法調查法是指在教育過程中研究者憑借一定的手段或方法對一些教育現象或事實進行考察,通過對收集到的各種事實資料的分析處理,進而得出結論的一種研究方法。四、文獻法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了解、證明所要研究對象的方法。

⑺ 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觀察法。常用方法:調查法,實驗法,測量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
常見的觀察方法有:核對清單法;級別量表法;記敘性描述。觀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觀察對象。由於人的感覺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觀察者往往要藉助各種現代化的儀器和手段,如照相機、錄音機、顯微錄像機等來輔助觀察。
常用方法:
調查法
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種類、生存環境和外部形態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調查者以正確的理論與思想作指導,通過訪談、問卷、測驗等手段.有計劃地,廣泛了解.掌握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得出結論。
科學調查的步驟:明確調在的目的和調查對象一制訂合理有序的調查方案實施實驗調查方案。並如實做好記錄對調查情況和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寫出調查報告。
生物調查活動的注意事項:調查是一項科學工作。對於所看到的生物,你不管是否喜歡它,都要認真觀察,如實記錄;不要損傷植物和傷害動物,不要破壞其生活環境;注意安全,集體行動。
實驗法
生物學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門自然科學。利用實驗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是現代生物學的重要方法。實驗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

⑻ 簡述教育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簡答題

一)文獻法
文獻法主要指搜集、鑒別、整理教育文獻,並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教育的科學認識的方法。
文獻主要有:零次文獻(第一手文獻)、一次文獻(原始文獻)、二次文獻(檢索性文獻)、三次文獻(參考性文獻)
文獻法的基本步驟有:
(1)提出課題或假設;
(2)進行研究設計;
(3)搜集文獻;
(4)整理文獻;
(5)進行文獻綜述。
(二)調查法
調查法是指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教育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
調查法可分為:全面調查、重點調查、抽樣調查、個案調查等。
調查的方法主要有:觀察、談話、言談、問卷等。
調查法的基本步驟有:
(1)確定調查對象;
(2)擬定調查計劃;
(3)實施調查;
(4)整理調查材料;
(5)撰寫調查報告。
(三)實驗法
實驗法是指研究者根據某種設想來創設某種環境、控制某種條件來對教育進行研究以得出某種因果性聯系的一種方法。
變數:自變數、因變數、無關變數。
實驗法可分為:等組實驗法、單組實驗法、循環實驗法
實驗法的基本步驟有:
(1)教育實驗的設計;
(2)實驗方案的實施;
(3)實驗成果總結與應用推廣。
(四)個案法
個案法是在真實情境中對某個特定的教育樣例進行研究(一般是長期的跟蹤研究),以了解研究實效的一種方法。
個案法的基本步驟有:
(1)確定個案研究的課題;
(2)實施個案研究;
(3)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各種資料;
(4)提出改進個案的建議。
(五)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是通過對教育經驗(自己的或他人的)進行分析與概括,以揭示教育的內在聯系和本質規律一種方法。
經驗總結法的基本步驟有:
(1)准備工作(確定題目、選定對象、閱讀有關文獻資料、制訂計劃);
(2)收集材料;
(3)分析和綜合。
(六)比較研究法
比較研究法是對某些教育現象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表現進行比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規律及其特殊表現,從而得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結論。
比較研究法可分為:同類比較研究和異類比較研究;縱向比較研究和橫向比較研究;定量分析比較和定性分析比較 ;單項比較和綜合比較 。
比較研究法的基本步驟有:
(1)確定比較的問題;
(2)制定比較的標准;
(3)搜集資料並加以分類、解釋;
(4)比較分析;
(5)得出結論。
(七)移植法
移植法是運用相關學科或領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研究教育問題的一種方法。(實際上是一種方法論)
移植法的種類有:縱向移植法;橫向移植法;綜合移植法
移植法的基本步驟:
(1)定向學習,優選方法
(2)確定課題,制定計劃
(3)實施研究,分析結果
(4)進行總結,形成成果
(八)其它方法
統計法、理論推導法、敘事研究法、行動研究、校本研究等等。

⑼ 生物學的主要研究方法都有哪些

生物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觀察描述的方法、比較的方法、實驗的方法、系統的方法。

1、觀察描述法

生物學的研究則是考察那些將不同生物區別開來的、往往是不可測量的性質。生物學用描述的方法來記錄這些性質,再用歸納法,將這些不同性質的生物歸並成不同的類群。18世紀,由於新大陸的開拓和許多探險家的活動,生物學記錄的物種幾倍、幾十倍地增長,於是生物分類學首先發展起來。生物分類學者搜集物種進行鑒別、整理,描述的方法獲得巨大發展。要明確地鑒別不同物種就必須用統一的、規范的術語為物種命名,這又需要對各種各樣形態的器官作細致的分類,並制定規范的術語為器官命名。

2、比較法

運用比較的方法研究生物,是力求從物種之間的類似性找到生物的結構模式、原型甚至某種共同的結構單元。19世紀30年代,消色差顯微鏡問世,使人們得以觀察到細胞的內部情況。1838~1839年施萊登和施萬的細胞學說提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比較形態學者和比較解剖學者多年來苦心探求生物的基本結構單元,終於有了結果。細胞的發現和細胞學說的建立是觀察和描述深入到顯微領域所獲得的成果,也是比較方法研究的一個重要成果。

3、實驗法

實驗方法則是人為地干預、控制所研究的對象,並通過這種干預和控制所造成的效應來研究對象的某種屬性。實驗的方法是自然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19世紀80年代,實驗方法進一步被應用到了胚胎學,細胞學和遺傳學等學科。到了20世紀30年代,除了古生物學等少數學科,大多數的生物學領域都因為應用了實驗方法而取得新進展。

4、系統法

系統科學源自對還原論、機械論反省提出的有機體、綜合哲學,從C.貝爾納與W.B.坎農揭示生物的穩態現象、維納與艾什比的控制論到貝塔郎菲的一般系統論,系統生態學、系統生理學等先後建立與發展,20世紀70-80年代系統論與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等概念發表。從香農資訊理論到I.普里戈津的耗散結構理論,將生命看作自組織化系統。

(9)簡述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生物學是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部分。目的在於闡明和控制生命活動,改造自然,為農業、工業和醫學等實踐服務。幾千年來,中國在農、林、牧、副、漁和醫葯等實踐中,積累了有關植物、動物、微生物和人體的豐富知識。1859年,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物種起源》的發表,確立了唯物主義生物進化觀點,推動了生物學的迅速發展。

生物分類學是研究生物分類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學分支。分類就是遵循分類學原理和方法,對生物的各種類群進行命名和等級劃分。瑞典生物學家林奈將生物命名後,而後的生物學家才用域(Domain)、界(Kingdom)、門( Phylum)、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加以分類。最上層的界,由懷塔克所提出的五界,比較多人接受;分別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以及動物界。 從最上層的「界」開始到「種」,愈往下層則被歸屬的生物之間特徵愈相近。共有七大類,分別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閱讀全文

與簡述各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狗子宮脫落治療方法 瀏覽:84
mac音樂關閉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57
打開我的此電腦的方法有幾種 瀏覽:523
砂輪銷售技巧和方法 瀏覽:48
刺螺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784
簡單自製麵包方法 瀏覽:478
鐵鍋煮螃蟹正確方法 瀏覽:644
常用滲透壓調節劑用量計算方法 瀏覽:6
電腦吃雞老是掉線解決方法 瀏覽:915
對肌肉刺激的鍛煉方法 瀏覽:812
搜狗錄音筆c1連接方法 瀏覽:872
找不到解決方法詩句 瀏覽:803
麵包機打發蛋清的方法視頻 瀏覽:727
山楂樹種子種植方法 瀏覽:624
只狼mod安裝方法無需任何補丁 瀏覽:292
池塘清理方法有哪些 瀏覽:446
快速起號方法論 瀏覽:354
小提琴調音器的使用方法圖解 瀏覽:294
脈絡康復鍛煉方法 瀏覽:740
建立數的概念吳正憲的教學方法 瀏覽: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