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分析加鑒賞是什麼方法

分析加鑒賞是什麼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09 10:09:16

⑴ 詩詞鑒賞方法與技巧

【解題技巧】總體要求

一、首先要看清詩歌標題,有些標題就顯示或暗示了詩歌的內容或詩人主要思想感情;還要看看作者是誰,熟悉的可以通過他的其它詩來幫助讀解。有的注釋也不容忽視。

二、研讀詩作,整體感知,透過意象、意境揣摩詩人所抒之情。

不管題干有沒有問這方面的問題,這一思考步驟是少不了的。因為它是解答其他鑒賞問題的前提和入門。如果是比較熟悉的詩人的作品,還須知人論世:通過詩人的生平和詩風,類推詩人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和所反映的社會生活。

三、審讀題干,弄清要求,認真細分鑒賞要點,要求答什麼就答什麼。抓准答題的角度和切人點。直奔鑒賞中心話題。作答時一定要扣緊詩句,適當摘錄詩中詞句作答,才會既簡潔、又充實。

【解題技巧】答題格式類型

1.先觀點後理由,解題時先表明觀點,再陳述理由。

2.先分後總式,答題時,先分說後總

3.先總後分式,答題時,先總說後分說。

4.分點作答式,答題時,分成幾點,列出答案。

【解題技巧】分類解析:

(一)形象意境類

名詞解釋: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詩歌鑒賞的要點。詩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構成了固定的關系)等,既是指敘事詩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與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都是詩歌中的形象。詩歌中的形象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詩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意境――意境是詩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一。意是詩人在詩中抒發的思想感情,境是詩中所描繪的藝術圖景。所謂意境,就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考查方向:1. 對抒情主體形象的認知理解

2. 對詩歌意象的識別理解

3、對詩歌意境的體味(色彩、構成、情味等)

題目類型:

1.「╳╳的寓意是什麼」,「╳╳指什麼」,「╳╳在詩中是什麼意思」等。

2.「表現了怎樣的情景」,「表達了什麼意思」,「營造了怎樣的氣氛」,「塑造了怎樣的形象」,「景物有什麼特點」等。

3、這首詩歌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變體: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這首詩歌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解題格式:

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2、詩歌意象、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即解釋詩句)

3、體會意境:客觀形象圖景+主觀感受+交融了什麼意境。

答題要領:可分為三個部分:

分析形象含義、描摹詩歌圖景; 概括形象意境特點; 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歌所寫的意象、所營造的意境描摹出來,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這里有兩個要點,一是用自己的語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個景物都寫到,但要寫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適當加以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圖景後,結合主旨分析為什麼要寫這一形象,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或一句簡練的話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境的氛圍特點,或雄渾壯闊、高闊遠深,或恬靜優美、或蕭瑟凄涼、或生機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確體現其特點和情調。

第三部分,根據這首詩歌情境氛圍的特點再來談詩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為:愉悅、歡快、激動、沉痛、悲憤、哀傷,贊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別之情、依戀之情、豪邁之情、閑適恬淡之情等

答題步驟:

形象類:

(1)找到詩人描繪的形象的有關詩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義(3)結合文章主旨分析詩人為什麼要寫這一形象(4)指出描繪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意境類:

(1)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2)展開聯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再現畫面時既要忠於原詩,又要力求語言優美(3)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4)分析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麼樣的啟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哀傷的情懷」是不夠的,還應答出為什麼而「哀傷」。

例析:

西樓

曾鞏

海浪如雲去卻回,

北風吹起數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

卧看千山急雨來。

【注】鉤疏箔:把簾子掛起。

問:這首詩描寫了什麼景象?這首詩表達了什麼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析之。(6分)

答:連天的海浪伴隨著陣陣雷聲洶涌而來,在北風的呼嘯中波浪不斷拍打堤岸,又咆哮著遠去,這首詩描寫了海濱暴風雨來臨前的壯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雄偉氣勢。表達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內心豪情。暴風雨將臨,按常理本當關門閉戶躲避,但詩人卻反而高掛起簾子,敞開窗戶,為的是能飽覽「千山急雨來」的壯觀。

附相關術語:常見意象

①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

②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

③以折柳表惜別。「柳」,「留」的諧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因此「柳」帶有傷離別的意味。

④以蟬喻品行高潔。古人認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徵。

⑤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

⑥菊花——堅貞高潔的品質

⑦梅花——傲霜鬥雪,不怕打擊挫折,純凈潔白

⑧松——堅貞高潔

⑨蓮——表達愛情

⑩梧桐——凄涼悲傷的象徵

11杜鵑鳥——凄涼哀傷的象徵,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徵了。

12鷓鴣鳥——離愁別緒

13鴻雁——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在詩歌中,以景傳情達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鄉明月」傳達「鄉思情」;以「松風山月」傳達「隱逸情」;以「寒林殘月」傳達「詩人的憂愁」;以「中秋圓月」傳達「相思情苦」;以「風雨落花,雙燕孤飛,重閣玉枕」傳達「閨怨情」;以「長亭折柳」傳達「惜別情」;以「江湖扁舟,月落烏啼」傳達「詩人的羈旅之苦」;以「夢後酒醒,煙柳斷腸,寒雨斜陽,殘燭啼鵑」傳達「悲歡離合情」;以「昔榮今非,幾度夕陽紅」傳達「對世事滄桑的感嘆」;以「空城落花」傳達「對國勢衰危的哀嘆、一腔的愛國情」;等等。

[復習教(學)案]鑒賞復習解題指導-情感主旨類

(二)情感主旨類

考查方向:1、對所抒感情的理解

2、對詩歌深層含義的揭示

3、對詩歌主旨的理解

題目類型:「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怎樣的情趣」,「主旨是什麼」或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句某聯發問。

解題格式:

1、所抒感情:通過什麼內容+抒發(寄寓/揭露)什麼感情

2、概括詩歌主旨: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麼+通過什麼手法+抒發什麼情感+評價(總分總式)

答題要領:兩點,一是根據詩句描述內容,分析所涉及的詩句具體寫了什麼。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採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寫了……抒發了……」。

例1、閱讀歐陽修《採桑子》,分析這闕詞的內容主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雲物俱解。鷗鷺閑眠,應慣尋常聽管弦。

風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瓊田。誰羨驂鸞,人在舟中便是仙。

【解析指導】第一步認真閱讀詩句,整體感知詩歌寫的大致意思。第二步明確詩中提到地點(西湖)、時間(月夜),人物(詩人)、事件(盪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鷗鷺閑眠、風清月白),歸納時要善於摘錄詩中詞語組合。第三步,根據「卒章顯志」的特點揣摩詩人的思想主旨。抓住重點詞語或短語「誰羨」、「便是仙」進行讀解,詩句結尾句不再描寫,而發議論,這正是解讀主旨的關鍵。前面景色描寫非常寧靜、美好,才會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覺。這種鑒賞題在解答時,通常「切分」為兩點,一是根據詩句描述內容,二是揭示主旨。採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寫了……抒發了……」。

【參考答案】這首詩描寫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風習習,夜鳥閑眠,一片寧靜、美好,好似人間仙境。抒發了詩人愛戀西湖風光和現實生活的美好情懷。

例2、閱讀白居易的《村夜》詩,分析這首詩表達詩人怎樣的思想情緒?

霜草蒼蒼蟲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門前望野田,

月明蕎麥花如雪。

【解析指導】第一步,找出詩中所描寫的主要景物,「霜草蒼蒼」、「蟲切切」;「月明蕎麥」、「花如雪」。第二步,仔細審視這些景物所體現的特點,想景語皆情語,以景傳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後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體現人物心態的詞語,如「行人絕」「獨出門」等,尤其從「獨出門」可以發現詩人情感上有一個轉變過程。表現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蒼蒼」和「花如雪」,兩種景象截然不同。

【參考答案】 這首詩抒發詩人由原先的孤獨寂寞,到獨出門後去排遣煩悶,看到了明麗景色而感到特別喜悅的感情變化。

附常用詞

思想情感

思想——憂國憂民之感慨、國破家亡之痛楚、遊子逐客之凄涼、征夫思婦之幽怨、懷才不遇之寂寞、報國無門之激憤、建功立業之豪邁、自由悠閑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熱愛、親情友情之真摯、歸耕隱居之樂、黑暗官場之苦、離別思念之緒、貶官謫居之恨、時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情感——寂寞(愁緒萬端、欲說還休、凄清冷落、感傷失落、報國無門、物是人非)、超脫(寄情山水、嚮往安寧)、豪放(詠史述志、狀景抒懷)、婉約(閨中獨處、思念情郎、淚灑樓台、月影自憐)、思鄉、懷友、題贈。愉悅、欣喜;郁悶、憂愁;孤獨、凄清;悲觀、失落、傷感;激昂、奔放;樂觀、豁達、仰慕、激憤;恬淡、閑適等。

● 憂國傷時

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過華清宮》

反映離亂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賣炭翁》

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 如:杜甫《登樓》

● 建功報國

建功立業的渴望 如:曹操《龜雖壽》、陸游《書憤》

保家衛國的決心 如:王昌齡《從軍行》

報國無門的悲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山河淪喪的痛苦 如:陸游《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

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 如:蘇軾《水調歌頭•赤壁懷古》

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 如:杜甫《兵車行》

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 思鄉懷人

羈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溫庭筠《商山早行》

思親念友 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邊關思鄉 如: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閨中懷人 如:王昌齡《閨怨》、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李白《樂府》(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 生活雜感

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 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庄》

昔勝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

借古諷今的情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青春易逝的傷感 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仕途失意的苦悶 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告慰平生的喜悅 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送別感懷

依依不捨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情深意長的勉勵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陳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評價主旨類常用術語: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語言淺近易懂,主旨深遠。

言簡意豐:語言簡潔,內容豐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盡而意無窮:

含蓄蘊藉 委婉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意含而不露,或表達得不明顯,耐人尋味。

[復習教(學)案]鑒賞復習解題指導-表達技巧類

(三)表達技巧類

表達技巧有三個層面的內容:修辭方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文藝表現方法)、篇章結構。

題目類型:這首詩歌採用了何種表現手法?

變體: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體問題。

答題要領:分析表達技巧,就是分析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區分鑒賞要求,即試卷設題是要我們從修辭角度,還是表現手法角度,還是篇章結構,還是兼而有之。(1)必須准確的指出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或何種技巧。

其次才是對相關表達技巧的具體的鑒賞。(2)結合相關詩句說說這個手法的內容,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3)說說作者採取這種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釋(4)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傳達怎樣的旨趣。運用該手法的好處。在鑒賞過程中的語言表述必須是將詩歌的意境解釋和形式技巧的鑒賞結合在一起的流暢優美的賞析。

解題格式:

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麼+抒什麼情

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見錯誤:解答這類提問時,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對詩歌某個局部的修辭手法進行闡述。這是不對的。但在闡述具體某句詩時,可以談及修辭手法的運用。

例1、閱讀[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九月九日望鄉台,

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

鴻雁那①從北地來?

[注]①那:奈何,為什麼。

【解答指導】

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或表達技巧,一般從這幾方面入手,看語言有沒有特點(淺易,通俗;典雅、莊重;悲壯、豪邁;清新,質朴;委婉、生動;諷刺、詼諧等)。看有沒有用修辭。看有沒有用特別的表達手法,看結構上有無特點。頭腦中有了這幾方面的輪廓,就可以逐一對照詩句加以審視。從語言上看,出現了口語「那」,這首詩採用近似日常口語的形式,顯得淺近親切。從修辭上看,三四句採用對比,尾句還運用反問。從表達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卻委婉別致。經過這樣的分析篩選,就可基本把握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了,解答起來也就有路子,有話說了。解答時先說什麼,再說什麼,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層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採用分點法,依次說。還要結合詩句來分析,這樣才顯得有根有據。

【答參考答案】這首詩在語言上運用了日常口語,如「他席他鄉」「那從」等,顯得淺近親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厭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獨在南方思念親人不得北歸,而第四句則採用反問「鴻雁那從北地來?」,與前一句形成強烈的對比,看似「無理之問」,卻使詩人的思親感情顯得特別真切動人。

例2、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注】折柳:即「折楊柳」,古樂曲名,多為傷春悲離之辭。樓蘭:西漢時樓蘭的一個國王,曾屢次派人攔殺漢使,後被大將軍霍光派人用計殺掉。

問:談談本詩表達技巧上的妙處。(4分)

答:額聯用典,也使用了反襯手法。「笛中聞折柳」,聽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楊柳」,自然引人想起家鄉的春色和親人,但眼前春色全無,親人遙遙不能相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將士積極參戰,英勇殺敵。額聯言簡意賅,對表現戰士們對國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襯托作用。(要切合原詩,有觀點、有分析。)

附常用關鍵詞:

⑵ 詩歌鑒賞方法

方法如下:詩歌賞析文章一般有兩種寫法: ⑴綜合分析法——通過對全詩的整體分析,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這種體式下,較完整的寫法是: A.作者簡介。 B.作品寫作背景簡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詩句的解釋或翻譯,詩句所表達的情感、思想,詩句表達的意境)。 D.作品藝術手法分析(通常結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藝術特點的綜合評價(往往帶有總結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則可不寫作者簡介、寫作背景兩部分。 ⑵主題分析法—就詩歌最突出的方面進行分析,表達自己的觀點。 採用這種寫法時,往往只抓住一個方面,如意境、語言表現力、某一手法的表達思想情感的妙處等等。對於其他方面,則不論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較短小。 必須指出的是,無論採用那一種寫法,都應該有欣賞者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雲亦雲、甚或抄襲。 解答技巧 (一),解題入格 1,詩歌形象:身份+性格 2,詩歌意象,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即解釋詩句) 3,所抒感情:通過什麼內容+抒發(寄寓/揭露)什麼感情 4,體會意境:客觀形象+主觀感受+交融了什麼意境(一),解題入格 5,品味關鍵詞句:含義+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麼+抒什麼情 8,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一),解題入格 9,體會詩歌情感:憂國憂民之感慨,國破家亡之痛楚,遊子逐客之凄涼,征夫思婦之幽怨,懷才不遇之寂寞,報國無門之激憤,建功立業之豪邁,自由悠閑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熱愛,親情友情之真摯,歸耕隱居之樂,黑暗官場之苦,離別思念之緒,貶官謫居之恨,時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詩歌內容: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麼+通過什麼手法+抒發什麼情感+評價(總分總式) (二),答題程式 "寫什麼"方面:寫景抒情,詠物言志(情),懷古詠史,即事感懷,邊塞征戰,山水田園,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如何確定寫了什麼內容 (1)注意詩歌的題目 詩歌地題目往往告訴我們詩歌的內容.,確定了詩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的主題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題李凝幽居》思考:從這個詩題中可以看出什麼內容 【提示】說明詩的內容是描寫李凝的僻靜居處. (2)仔細推敲關鍵詞句. (3)注意詞語的隱含信息. 詩歌表達一個比較大的特點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個意思,而實際講的是另一個意思. 如"知否 知否 就是是綠肥紅瘦". (4)調動知識積累. 例:提到王維和岳飛你會想到什麼 "怎樣寫"方面: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詩眼,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直抒胸臆,虛實相濟,繪形繪聲繪色,動靜結合,化靜為動,煉字,起承轉合,賦比興. (二),答題程式 "為何寫"方面:抒發……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會現實,表現……的情趣,寄託……的情懷(愛慕,愁緒,惆悵,苦悶等),表達……的追求,流露……的傾向,發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跡,造就……的情致. 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詩歌賞析的一般的步驟是敘析評. 

⑶ 如何賞析文章

鑒賞方法
如何鑒賞文章在現代文閱讀中,評價和鑒賞能力是閱讀能力的最高層次,屬創造思維。對文章的思想內容進行評價鑒賞,就是要求能夠判斷文章觀點是否正確,認識是否全面,論述是否透徹,感情是否健康。要能正確評價鑒賞作品的思想內容關鍵是要有較高的思想理論素質。另外還要注意以下四點 ①要以全面、深入的閱讀分析為基礎;②要全面、辯證地評價文章;③評價要有理有據;④評價要具體、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籠統。 表達技巧是指文章運用了哪些寫作原理、規律和方法來表現文章內容的。對表達技巧的評價鑒賞,就是分析文章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表達了什麼內容,達到了什麼藝術效果等。鑒賞的核心是審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達到某種美感享受。對照表達技巧的分析鑒賞,不同的文體應從不同的角度考慮。記敘文(包括散文)應從以下方面去分析。 ①從表達方式角度:各種表達方式是否運用自如,靈活多變;敘述人稱的選擇,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的好處;敘述順序的安排,倒插敘手法的運用及作用;描寫的特點(白描細描、細膩生動),心理描寫、細節描寫、景物描寫等的作用。 ②從選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關系的處理,主次詳略是否得當;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有力。 ③從表現手法角度:是否運用了象徵法、對比法、襯托法、先抑後揚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④從結構安排角度:是否開頭結尾,各有特色;結構嚴密,完整勻稱;烘托鋪墊,前後照應;設置懸念,製造波瀾,起承轉合,曲折有致。 ⑤從語言運用角度:語言是否准確、簡練、生動、形象;具有怎樣獨特的語言風格(幽默、辛辣、平實、自然、簡潔明快、含蓄深沉等);運用了什麼獨特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通感等)。

⑷ 鑒賞美術作品的四種基本方法是什麼

1、美術鑒賞

在美術鑒賞的基礎上就能夠產生一定的「美術批評」,自己根據一定的標准,對美術作品或美術現象所做出的理論分析和價值判斷。

2、感悟鑒賞

感悟式鑒賞所要求的主要是從觀看者自身的經驗出發,充滿想像力和激情地去欣賞美術作品。在欣賞過程中,可以任由思維馳騁而不受限制。這種鑒賞方式比較適合於寫意性和表現性的藝術作品,因為這類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觀地記錄形象,而是通過主觀化的形象處理來表達藝術家的情感。

3、社會學鑒賞:

應該意識到美術這種文化現象不是存在於真空環境之中,而是有著特定社會階層和社會生活的烙印。要理解不同創作目的以及社會背景對藝術家的影響。

4、比較式鑒賞

比較式鑒賞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但在比較式鑒賞中,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美術作品的好壞是可以通過比較來確定的;但在很多情況下,作品之間並不存在誰好誰壞的問題,僅僅是表現方式和風格上的不同而已。

(4)分析加鑒賞是什麼方法擴展閱讀:

美術鑒賞既涉及美術作品本身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又涉及鑒賞者的知識、能力、修養和復雜的心理過程。可以說,美術鑒賞受到主客體兩方面條件的制約。

這兩個條件即美術鑒賞的客體條件(美術作品)與主體條件(鑒賞者)。美術鑒賞的客體條件是指被鑒賞的美術作品,如果客體不具備一定的審美價值與藝術價值,便失去了鑒賞的意義與價值。

美術鑒賞是運用自己的視覺感知、過去已經有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

⑸ 鑒賞,分析一幅繪畫作品有哪些步驟

對於一般人來說,能否欣賞一幅繪畫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們的欣賞步驟是:畫的是什麼?畫得像不像?畫家畫這種形象的寓意是什麼?如果都回答出來了,便認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來,便認為是看不懂。這種方法就是一種傳統的講"故事"的方法,他們對於繪畫作品的欣賞往往過多藉助"文學性"的描述。那麼,用這種方法來欣賞中國畫,一般來說,工筆的、寫實的作品就容易欣賞,因為它是具體、真實,看得懂。但如果是粗放的。寫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寫意的作品,就較難欣賞了,因為它不寫實,形象不具體,就看不懂,而且更無從知道作者的寓意了。
當然,一般人用這種方法欣賞繪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畫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聯想、產生共鳴。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一幅繪畫作品的好壞,卻不是以"像"或"不像"來衡量的。就藝術而論,我們衡量一件繪畫作品的好壞,或我們欣賞一件繪畫作品,首先不在於它像或不像,而在於繪畫作品的主題,或者說繪畫作品中所輻射出的某種觀念、某種思想、某種情緒,能否緊緊地抓住觀賞者的心弦,能否給人以充分的藝術審美享受,並使人從中獲得某種啟迪和教育。應該說,這才是一切藝術作品的真正目的。像與不像僅僅只是作品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與不像就不能作為衡量作品的好壞或欣賞作品的標准。
那麼,畫家們是怎樣來看畫的呢?就國畫而言,內行人看畫一般是看畫面的整體氣勢,用美術術語來說就是先體味其"神韻",或者"神似",然後再看它的筆墨趣味,構圖、著色、筆力等。最後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內行人的這種抓"神韻"的欣賞方法當然是抓住了實質,因為"神韻"就是一種高的藝術審美享受,常常是中國畫家們的追求達到的目標。當然,一般的人要從畫中去體驗到一種"神韻"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審美能力、藝術修養,也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繪畫方面的基本知識,特別是通過繪畫而訓練出來的一種"感覺"。所以要很好地欣賞繪畫,還得具備多方面的才能和藝術修養。
但是,如果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欣賞繪畫作品也許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藝術的欣賞需要經過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和審美創造三個階段,那麼從這樣三個方面去欣賞繪畫作品是很有道理的。
2.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審美理解。即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義和內涵。這種理解包括對作品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技巧的理解;對作品表現的內容和表達的主題的理解;以及對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精神的理解等等,這就需要充分調動我們的思考能力。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畫的內容要表現什麼?是怎樣表現的?所採用的藝術手段是否恰當?能否充分地表達出主題?同時,透過作品的畫面,猜測作者的心思,是熱情地歌頌或是辛辣地諷刺;透過畫面的氣氛,體驗畫面的情調:是深沉或是豪放,是樂觀或是悲傷。再還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結構,結合作者的身世、創作特點和所處的時代背景等進行分析。
3.審美創造階段。就是通過審美的感知和審美的理解後,在對作品審美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通過自己積累的審美經驗、文化知識、生活閱歷等進行豐富的聯想、升發開去,再創造出一個新的意象來。這樣,你才真正獲得了啟迪和教育,欣賞繪畫才獲得了真正的意義。

⑹ 怎樣賞析作文

一、看文章的主題。主題鮮明,立意正確,說明了什麼道理。
二、看文章的內容。要敘述清楚,事情脈絡通順,情節感人,有說服力、感染力。
三、看文章寫作特點。如:寓情於景、文字誇張、感情細膩、故事倒敘等等。
另外,文章的賞析還是要從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入手。賞析賞析,就是分析和鑒賞。要抓住那些能體現作者感情的語句,並挑出典型進行分析。也就是說,你所分析的每一句話,都要來自原文,是從原文中得出的結論。之後的鑒賞,就是在分析完文章後,對文章的主題進行升華,應為考卷上所給的文章基本都出於名家之手,所以盡管美化提升就好。若是為普通文章寫賞析,那也可以把不足和失誤之處寫出
一,語言特色的賞析
1,本文語言生動、優美而又親切自然,充滿文雅的書卷氣,特別是多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給我們展現出一幅……的畫面,令人讀後久久沉浸於這種美的享受之中。
2,本文句式靈活多變,長句、短句、排比句、對偶句、反問句等等,生動活潑,搖曳多姿,盡顯華彩,富有很強的節奏感和表現力,令人百讀不厭,回味無窮。
3,本文中的……,抓住了……的特點,運用……幾個極富表現力的動詞,把……寫得惟妙惟肖,給我們展現出一幅……的圖畫,令人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所見之景如在目前。
4,本文所表達的……感情,深沉雋永,感人至深,讀者無不為那份真摯而濃烈的感情而動容,始知天下……之情與共。
5,本文語言極富誇張、諷刺的味道,特別是……幾句,把……的形態刻畫得入木三分,令人捧腹大笑之後又進入對……的深深思考,令人受益匪淺。
6,本文語言極富哲理,特別是……幾句,告訴我們……,使我們讀後懂得了……的道理,並能啟發我們對……進行更深層的思考,令人受益匪淺。
二,寫作手法的賞析
1,小中見大:本文從我們所熟知的……入題,抓住……的……特點,讓我們從平常小事中領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或從平常小事中體現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或從平常小事中表現出美好的精神品質。)例,《哨子》《帆》《螢火蟲》。
2,對比:本文巧用對比,把……和……巧妙地呈現在讀者眼前,讓讀者很自然地從對比中感覺到……的變化(或說優劣好壞),從而鮮明地表現出……。例,《范進中舉》
3,象徵:本文運用象徵的寫作手法,抓住了……與……相似的特點,通過對……准確的描寫刻畫,更好地達到了表現……的目的。例,《白楊禮贊》
4,巧合:本文巧妙地運用了巧合,……,既在讀者的意料之外,卻又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很好地表現了主題,令人讀後不免頷首稱許。例,《麥琪的禮物》
5,抑揚:本文運用了抑揚之法,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讀者更全面深刻地認識……,使所表現的對象更豐滿,更鮮明。例,《白楊禮贊》
6,襯托:本文運用了襯托之法,用……的……襯托……的……,使作者對自己的表現對象的表達意圖更明確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例,《白楊禮贊》
7,烘托:本文大量運用環境烘托,把表現對象的……心理,放在一個……的環境里,更好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例,《孤獨之旅》
8,托物言志:本文巧妙地運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作者緊緊抓住……的……的特點,精心刻畫,從而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理想(或人生觀或生活態度或精神品質)。例,《愛蓮說》
9,卒章顯志:本文運用了卒章顯志的寫作手法,層層鋪敘,直到最後才突然揭開謎底,……,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然後又轉入深深的思考。
10,懸念:本文巧妙地運用了懸念的寫作手法,先把……拋給讀者而又並不說明原因,層層設疑,緊緊地抓住讀者的閱讀興趣,更好地達到了表達自己主題的目的.

⑺ 分析詩詞鑒賞的方法

一、至少准備兩個前提

其一,抓住作者和相關的時代背景,因為它們是互相制約又相互闡釋的關系。抓住作者就是抓住作者的藝術風格,藝術風格是作者的個性在作品中的體現。凡是優秀的、藝術上成熟的詩詞作者,無論是題材的選擇、主題的提煉、形象的塑造,還是結構的安排和語言的選用,都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這些鮮明的特色顯示在作者一定時期乃至整個的創作生活中,貫穿在他一系列的作品裡,成為他創作上的獨特標志,這就構成了他作品的風格。那麼,我們抓住了作者就等於從整體感受上抓住了作品,不同的作者,創作風格有的清新飄逸,有的沉鬱頓挫,有的氣勢奔放,有的凝練舒捲,各有不同,把握好這一點對於我們鑒賞詩詞會有很大的幫助。

「背景」是大語境,是理解詩詞意義的重要依據,鑒賞要把詩詞放到一定的背景中去理解,這是一種重要的意識。通過背景去讀詩解義實在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其二,解讀詩詞要通解文字。詩詞的語言文字是凝練而生動的,其凝練主要體現在對篇、章、句、字的錘煉上。煉句、煉字的目的是煉意,是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表達更深廣的思想感情。鑒賞詩詞不通解文字,就像學生背下了一篇古文,卻對文中的一些字句不大理解一樣,這是不正常的,不通解文字就無法理解詩詞所提供的形象,也就無法展開我們的想像力。宋代的朱熹曾批評過這種做法:「曾見有人說《詩》,問他《關雎》篇,於其訓詁名物全未曉,便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空言無實,不濟事。」這里與「空言」相對的,就是要「仔細理會」,就是要把語言文字弄明白。這個問題涉及面很廣,這里只說四點。

1.典故問題。詩詞中常引用古書中現成的故事或詞句,這叫「用典」,因為詩詞要「寓萬於一」,以簡括體現豐富,用一個典故可以省去一大段文字。作為讀者,如果不懂得這些典故,自然無法理解作品,更談不上去鑒賞作品。理解典故有兩個層次:一是典故本身的內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圖。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要理解這首詞,當然也離不開對那個時代和辛棄疾的了解,但這里的一個又一個的典故也是不可不掃除的攔路虎。

2.語句的跳脫。詩的語言,古人稱為「詩家語」,強調它和一般文章語言的不同。這「不同」之中的重要一點就是「跳脫」:或者突兀而起,或者省卻聯絡,甚至寫問答而有答無問,記事情而藏頭露尾。不把「跳脫」之處連貫起來,達到「通解」,也就無法進入鑒賞的階段。這里舉個例子詳細來談,比如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全篇4句20字,毫無難解之處。有人說自「言」字以下盡是童子的回答,這沒錯,但很容易使人誤解,以為這童子的回答是連貫而下,一口說完的。其實,這里有三問三答,只不過把具體的問話都省去了。我們須從童子的答詞中體會這問話的內容:

問:師往何處去?答:吾師采葯去。

問:采葯在何處?答:只在此山中。

問:山前抑山後?答:雲深不知處。

通解至此,我們才能進而體會它的妙處。

3.詩詞用曲。詩詞用曲,曲在反常,比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這是以有聲寫無聲,以動寫靜;「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是以無聲來反襯人物復雜的內心活動。「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是樂人之景,可它卻引出了「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傷人心情;而「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的傷人之景,引出的卻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之情。這都是反常用曲的例子。

4.虛實相間。所謂實,就是正面寫,直接寫,寫眼前所見所聞;所謂虛,就是側面寫,間接寫,寫想像中的所感。寫實時,以實帶虛;寫虛時,以虛傳實。這樣,虛實相間,相輔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而且往往更能傳情達意,在藝術上奏奇功,獲佳趣。詩詞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能從「實」的圈子束縛中跳出來,避實就虛,借用「虛」來另闢一番新的天地。

二、投入之後要跳出,情理結合

投入作品的境界,重在體察情狀,獲得情感的體驗;「投入」之後,還要能夠「跳出」,跳出就是對詩詞進行理性的思考分析。跳出以後可以在技巧、語言或意旨、義理方面進行鑒賞。鑒賞的時候,有幾點要注意。

1.鑒賞語言時要力求既能意會,又能言傳。有時聽人說某作品之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自然是一種境界。但如果停留在這一地步,也就容易陷入渾沌,甚至走入玄化。這樣的鑒賞不可取,一定要具體化,你覺得好,就要把這好處說出來。這既是審美深入,也是一般語言訓練的需要。比如,宋祁的《木蘭花》中有一句:「紅杏枝頭春意鬧。」有人鑒賞說這是「卓絕千古」,也有人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其中「境界全出」四字並不能給一般的讀者以深切的指示,「卓絕千古」之類的贊詞更是無濟於事。那麼,這個「鬧」字到底妙在哪裡?有人這樣評價:「春意以『鬧』字形容之,粗看似乎不合理。但是,藝術的想像和審美的特殊能力,則賦予這個字以特異的功能。春意是一種綜合的感覺,也可以借用一下「感覺的復合」這個詞來說明;而「鬧」字,恰恰足以表現由多種感覺獲得的意象所構成的復合的境界和氣氛。綠楊、輕煙、紅杏……這些都是訴諸視覺的春天景物,呈現出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畫面,這是春意鬧的視覺意象,這春意已不是單純的靜物寫生和畫面,而是類似立體聲電影給觀眾的那種身臨其境的綜合感受,給人以鳥語花香、萬象更新的春天的濃烈氣氛。」像這樣的鑒賞就不是膚淺或玄化,這就是說,我們的鑒賞一定要離開表面化而做到具體、明確。

2.鑒賞技巧時,要從作品的整體著眼,不能孤立地去看。離開了整體,只欣賞局部的技巧,那技巧就失去了依託,甚至失去了生命;從而也就失去了精彩的藝術珍品。比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中著名的一句「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它是「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的倒裝句式,如果我們在欣賞時只看到了句式的新穎和奇特,只體會到作者細膩的觀察和描寫,這還遠遠不夠,這兩句詩實際上是寫一個夜行人面對夜色和疏雨對行路的威脅而感到焦急、迫切,急於趕路而不斷地看天色:天什麼時候亮呀!雨什麼時候停啊!看來不從整體上去把握、去體會,就很難領略到這一步。

3.體會作品的意旨義理,要盡可能地避免主觀隨意性。雖然鑒賞因為多種多樣的原因存在著差異性,盡管這是正常的,但我們不能因為它的差異性而否認它的一致性和共同性,因為鑒賞是一種審美過程,而美本身是客觀的,不會因為我們的好惡而變化。另一個原因是人有心境、個性和民族、階級性的不同,但也有人所共有的生理、心理基礎,這些相通、相同的基礎又往往能使人在欣賞作品時消除或超越人與人的差異而產生相同的感受。親情就是親情,愛情就是愛情,外國人喜歡《梁山伯與祝英台》,中國人也同樣喜歡《羅密歐與朱麗葉》,這無論在誰的鑒賞中都不會有太大的差異。相反,在承認一致性和共同性的同時,又完全可以自由思考,得出各種各樣的結論,只不過這些結論是圍繞著作品的中心上下波動而已。

文章來源:高中語文在線

⑻ 鑒賞文學作品的基本方法和原則都有哪些

首先要明確類型,比如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等。不同的種類,分析的方法可能會很不一樣。

一般來講,通用的方法是結合時代背景,從作品主題和手法兩方面進行分析。如果時代不同甚至比較久遠,個人不太贊同將現代社會的道德,價值觀等強加到當時的時代去,而應該以作者或者作者所處的時代為立場進行分析。主題要根據作品的類型確定大致的范圍,譬如現實主義偏重於描繪現實,揭露社會的黑暗,腐敗等之類的東東。浪漫主義則側重於宣揚某種價值和觀念。唯美主義則什麼也不管就是給讀者帶來美的感受。
現代的作品會更復雜一些,很難通過分類的方式解決,這就要求對讀者對社會背景和作者本人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更高。
總之,結合背景,這是解析主題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則。可以的話將手中的作品分類,這樣可以大大減少誤解的可能性。
至於手法就更是千差萬別,幾乎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特徵,關鍵還是在於對基本手法(比喻、象徵、隱喻)和其他各種罕見的寫作方式(超現實、魔幻現實等)知識的積累,對每種手法的特徵有所了解,才能最快地在文中發現這些手法,並明確它們的作用和意義。但是了解大致的派別對手法的賞析還是有幫助的,比如白居易的直白樸素,喬伊斯的意識流,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等。

⑼ 語文的詩歌賞析的解題方法是什麼

一、主觀題解題方法

主觀題包括填空、簡答、品析等子題型,在概括填空、簡答、品味分析表述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①關鍵詞語上著手,如抓住詩句中的主體,把握動詞、色彩詞的含義和作用,去品味賞析作答。
②從關鍵詩句(主旨句、情感句)上著手,分析概括,推斷作答的切入點。
③從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和表達方式(白描、議論)著手,分析其含義,探究其作用。
④從作品、作家的相關背景資料入手,准確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傾向、詩句的原意。
⑤從詩歌所寫的具體內容入手,把握各類詩歌的思想內容(如送別詩、懷古詩、愛國詩、哲理詩、詠物詩等,應依據各自的類屬,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現的思想情感)。
⑤從作家的風格(豪放、婉約、沉鬱頓挫)和語言特徵(簡潔、含蓄、凝練)去領悟詩句的含義和表達的情感。
(3)詩歌賞析題整體解題方法:
①體味詩歌的遣詞,應從詩歌語言的准確性、生動性、形象性三方面來考慮用詞的精妙之處。
②體味詩歌的意象(意境)。所謂「意」,就是作者的主觀情思;所謂「象」「境」,就是詩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畫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細體味詩中的意象,藉助想像和聯想把握詩歌所抒寫的情懷。
③體味詩歌所表現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④體味試題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點,把握試題的側重點。
另外,要藉助注釋、提示、作家的生平經歷、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業已形成的能力,仔細誦讀,品味所給的詩詞曲,找出答題的角度,在反復比較、辨析的基礎上,推斷所求的答案。
對詩歌的體載特徵也應有較為全面的了解。

二、常見題型解析:

詩詞鑒賞題,有一定的開放性,鼓勵考生有創意地表達,但是還要根據試題的類型及要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考試中,常見的類型有:

(一)「詩眼」型

【題目形式】
(1)對詩中某字某句,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麼?
(2)從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
(3)此詩某句中某個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覺得這兩個哪個更好,為什麼?
(4)某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是什麼?
【題目解讀】古人作詩常追求一字傳神。這種題型要求品味出詩人煉字妙在何處。回答時不能就字論字,應放回句中,結合全詩主旨、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分析。
【答題要點】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個更好。
2.解釋該字的一般含義和在句中的意思。
3.展開想像和聯想,把你認為好的字還原到句中,再現詩人所描繪的情景。
4.說出該字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或烘託了怎樣的意境。
【題型示例】唐朝王灣《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聯「潮平兩岸闊」,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失」,你覺得哪個字更好,為什麼?
示例(一)
答:「闊」字更好。原因:
(1)「闊」是空闊、開闊之意;
(2)「闊」字直抒胸臆地表達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變得渺遠無際,兩岸顯得格外寬闊;
(3)「闊」字,直接抒發了詩人視野更加開闊的強烈感受。
(4)「闊」字讀起來與「懸」字對應,聲調似也更為響亮。
示例(二)
答:「失」字更好。原因:
(1)「失」字更好地表現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變得渺遠無際,兩岸都看不見了蹤影;
(2)「失」字生動地描繪出江岸因春朝高漲而與水平面平齊,似乎消失了的主觀視覺形象。

(二)名句賞析型

【題目形式】
(1)描述名句所展現的畫面,並揭示詩句的含義。
(2))解釋某一聯的意思,並分析其情與景的關系。
(3)解釋詩詞的意思,說出它們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題目解讀】名句是整首詩(詞)精華所在。它們往往在景、情、意(理)方面有被人們稱道的地方。根據具體的句子,可三者皆說,也可側重一個方面。
【答題要點】 1.明確詩中具體景物形象;
2.展開想像和聯想,用自己的語言再現景物形象。
3.概括詩人描繪景物的特點。
4.表達了詩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麼樣的啟示和思考。
【題型示例】1.請描述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所展現出的畫面,並揭示詩句含義。
答:放眼望去,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這樣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競發,大自然中,雖有病樹但萬木依舊爭春。它昭示我們,新事物必將代替舊事物。
2、「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直」和「圓」兩字歷來為人稱道,說說這兩個字為什麼用得好。
答:「直」和「圓」准確地描寫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涼孤獨中透著挺拔雄偉,「圓」字蒼茫壯闊中顯現柔和溫暖。

(三)表達技巧

【題目形式】
(1)這首詩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2)這首詩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表現技巧)?是怎樣抒發詩人情感的?有什麼作用?
【題目解讀】古典詩歌十分講究表達技巧。它是詩人用來抒發感情、表達主題的一種手段。常見的表達技巧有:
(1)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而間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2)表現手法:小中見大,化虛為實,虛實結合,托物寓理,以動寫靜,聲色結合,多角度描寫,以樂寫哀,對比映襯等。
(3)修辭手法:如對偶、比興、擬人、誇張、雙關等。
當然,分析技巧時我們要綜合分析詩中修辭手法的含義及作用,分析詩歌的表達方式,如寫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詠懷,象徵手法等等。

【答題要點】
1.准確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現手法或修辭手法。
2.要結合詩句和具體的詞語作分析。
3.這種表達技巧表現了什麼樣的內容和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或揭示了什麼 樣的道理。
【題型示例】
江南春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1.詩人筆下的江南春景鮮明、生動、形象,請問:這種效果,是通過哪些寫作手法產生的?
答:動靜結合,視覺聽覺多角度描寫(或聲色結合),點面結合等多種方法。
2.明朝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談到這首詩。認為「千里」的「千」字應改為「十」。理由是:「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此言遭到不少學者反駁。你認為楊慎的觀點錯在何處?
答:錯在不懂得「千里」是虛寫而非實寫。既然寫江南春景,以「千里」概之亦扣題目。

(四)語言特色型

【題目形式】
(1)談談這首詩的語言特色。
(2)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
【題目解讀】這類題目不重在個別詞的運用巧妙,而重在對整首詩語言風格的品味。詩歌有豪放、婉約、沉鬱、恬淡等多種風格。此外還要准確地使用評價詩歌的一些術語。如:「簡練傳神」、「生動形象」、「一字傳神」、「對仗工穩」、「語近情遙」等等。
【答題要點】
1.用一兩個詞語或一兩句活,概括語言特色。
2.結合詩中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詩中的用語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題型示例】請分析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首詩的語言特色。
答:(1)全詩語言平淡朴實,不加雕飾,似無意為詩,而詩情自然流露,韻味雋永。
(2)前四句寫自己隱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諦,「心遠地自偏」強調的是詩人內心的寧靜。
(3)後四句對這種隱居生活作了具體描繪。情景交融,言有盡而意無窮。

(五)情感賞析
【答題要點】
詩歌情感的賞析,在古詩欣賞題中也常常涉及。從作家的風格(豪放、婉約、沉鬱頓挫),探求在詩詞中所蘊含的作者情感,從而進行歸類。情感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種:熱情奔放、抑鬱憂思、昂揚激越、靜穆閑適,如果再具體一些,我們將初中所學的詩歌進行歸類,大致又有以下常見的一些:離別之情、友情、愛情、熱愛大自然、愛國、思鄉、關心民生等。
【題型示例】
請閱讀以下詩歌,試說說詩人在詩中抒發了什麼情感?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1、詩中哪兩句寫出了詩人恬淡的胸襟?

2、請說說詩中蘊含了作者什麼情感?

答1: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答2:本詩抒發了詩人靜穆閑適的的情感。

⑽ 散文鑒賞的步驟及分析技巧

一、散文的特點
散文,是一中最適於抒寫坐著主觀情感、心靈的文學形式,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餓基本特徵。形散是指取材廣泛自由;神不散是就立意而言的,即廣泛地取材且只圍繞一個主題。
二、散文的分類
1、敘事散文:以寫人記事為主。這類散文對人和事的敘述和描繪較為具體、突出,同時表現作者的認識和感受,也帶有濃厚的抒情成分,它側重於以敘述人物和時間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如2007課標海南、寧夏卷《葉聖陶在四川》談的是葉聖陶的事,重慶卷《告別三峽》談的是遷移民、建大壩的事,全文都蘊藏著深厚的感情。
2、寫景散文:此類散文通過描寫外在的自然景物來表現作者對此地此景的喜愛之情或以時間為線索,或移步換景以空間為線索。閱讀時抓住景物特點即可,如2007全國卷《海南雜憶》既有時間線索,又有空間線索,談到了海南島古今的巨大變化;又如上海卷閱讀文(二),談的是杭州的美景。
3、詠物散文:此類散文常運用象徵和比擬的手法,把作者的思想寓於形象的外物之中,是以外在形象來參與生命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和永恆性,如遼寧卷《爐火》,文中的爐火象徵了一種溫暖與活力、希望與勇氣。
三、鑒賞基本步驟
1、讀文意(略讀)
讀第一遍時,力求快速而有效的找准文意、文題、作者、文末的注釋與寫作時間、開頭結尾等等,由這些綜合信息就可大致得知文章談的是什麼。
2、讀結構(略讀)
第二遍時,就要有目的的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句,它們的位置一般在各段的段首或段末(當然有的也要自己概括),還要找出文中的過渡句、線索句。一般來說,反復出現在文中的句子就是。
3、讀字句(精讀)
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即只要讀得熟,不待解讀,自然明曉其義。當然,讀時自己一定要走進作品當中。創作是作者將情感述諸筆端,鑒賞就正好相反,讀者閱讀散文則須披文以入情,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馳騁想像,展開聯想,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讀第三遍時就要根據題目要求,有的放矢,一個字一個字認真地讀,讀出字句里蘊藏的內容及情感。
四、出題思路
1、字句的賞析
一般來說,所問的語句不外乎這三種:
①對文章結構起作用的句子。
②能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
③運用了一定修辭手法的句子。
第一種:入江蘇卷《麥天》第16題:「男人雖然不再耍鐮費胳膊……累人的日子。」這些敘述從全文結構看有什麼作用。首先分析這話的字面義:強調麥天男人的勞累,再看下文,寫了女人心疼男人,上文有一句「吃苦的日子到了」,由此得知是與上文相呼應,為下文做鋪墊。
還有入福建卷《落葉是疲倦的蝴蝶》第14題:聯系全文,指出「落葉」的含義和它在結構上的作用。在本文中落葉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鄉及親人的「我」;二是指辛勞一生衰老死去的母親。由此可知:落葉是本文的線索,起到組織材料、貫穿全文的作用。
第二種:如四川卷《焰火的變奏》17題:文章用「有什麼花朵能比這樣的煙花更美麗呢?」收束全文,請對此做簡要分析。此句在文末,應有收束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由此可知:這個反問句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願望。
第三種:上一種中用到了反問句,反問句加強感情。還如江蘇卷《麥天》15題:「一路上都是鮮紅的收割機,突突突地吼個不停,所過之處,留下一地黃亮亮金燦燦的麥花,散發著濕潤的麥秸香。」這句話描寫關中麥收的情景,請分析它的表達特色。解答如下:選取了麥天代表性事物,從視覺、聽覺、嗅覺多角度描寫;運用比擬的修辭手法,語言表達富有韻味。這道題就要考慮包括修辭在內的各種表現手法。
在回答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時,一般要遵循這樣的步驟:首先明確用了什麼方法,然後說用這種手法表達起到了什麼效果,最後再聯系具體語句談表達了什麼內容,公式為:方法+效果+內容。如《焰火的變奏》一題里(即上題)答案:這個反問句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願望,還有如梁遇春的《淚與笑》(我校調考)有一題是這樣的:文中「是我們心靈的堡壘下面刺目的降幡」,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答題時首先就要明確用了比喻,把什麼比喻成什麼,這里就必須搞清楚「降幡」的本義及其在文中的比喻義,再聯系全文就得出了答案:「本文使用了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了人內心的感受: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因素把我們弄得無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認自己的失敗。」
從上面幾道題目的解答中,我們又不難發現,理解語句時,有時也要找出句中的關鍵詞的意義。這些關鍵詞先將其本文即詞典義把握清楚,再聯系整個句子及全文思想感情,如山東卷《燈火的溫情》21題——作者最後說:「我不會怕冷,卻會怕這荒野沒有一盞喚我回去的燈。」你怎樣理解這句話在文中的深刻含義?解答這道題時,應先把握「冷」和「荒野」的詞典義,然後理解它們的語境義,最後聯繫上下文就可以知道:「冷」是指外部環境(人生)的艱難困苦,「荒野」指的是心境的黑暗,由此不難理解作者的觀點:外部環境(人生)的艱難困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溫暖,沒有自我救贖的靈魂。

閱讀全文

與分析加鑒賞是什麼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單孔艾灸盒的使用方法 瀏覽:691
業余愛好者鍛煉方法 瀏覽:770
水晶糕的簡單製作方法 瀏覽:534
蛋黃包檢測方法 瀏覽:326
不同調節後視鏡方法的種類圖片 瀏覽:366
睡眠淺怎麼解決方法 瀏覽:588
保險合同的保險期限通常採用的計算方法有 瀏覽:531
地下水高錳酸鉀指數測量方法 瀏覽:342
纖維樁使用方法 瀏覽:693
貴州點光源安裝方法 瀏覽:817
化學鍍方法和技巧 瀏覽:500
寶寶怎麼治療最好的方法 瀏覽:467
csgo連入專屬伺服器失敗解決方法 瀏覽:947
溶液酸鹼性計算方法 瀏覽:213
戰馬貼膜的正確方法 瀏覽:181
復印機安裝與操作方法 瀏覽:29
概率中的個數計算方法 瀏覽:833
金帥洗衣機使用方法 瀏覽:662
怎麼選擇樁的施工方法 瀏覽:601
聯想筆記本限速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