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吳正憲課堂教學策略
第一章 制定教學目標的策略
策略一 :把握教學方向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20111年版)明確提出要通過四個學習領域的教學,幫助學生獲得得「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深人理解這些核心概念的深刻內涵,使課堂教學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助力並反映核心的價值觀,是教學的落腳點。
數學課程目標包括結果目標和過程目標。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關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刻畫結果目標時,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運用」等行為動詞,在描述過程目標時,使用了「經歷、體驗、探索」等行為動詞。制定教學目標時使用的目標動詞不同,對學生的要求也就不同:定高了,學生達不到;定低了,缺乏挑戰性。因此要用好表示程度的語言,對課堂教學准確定位。
案例:「用字母表示數」的教學目標
策略二 :深入解讀文本
在宏觀上要整體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教材編排一直遵循同一知識「螺旋式上升」、不同知識「交替式增長」的原則,從而出現了不同的知識單元。
在微觀上要深入解讀教材。要解讀教材的變化,思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切實領會編者的意圖。要解讀教材中的知識內容有哪些,這些知識點是怎樣呈現的,知識點之間有怎樣的聯系。還要解讀學生學習的過程,教材上的每一幅圖片、每一個對話、每一行文字都告訴我們什麼,以及每一個知識內容背後蘊含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是什麼。
案例:「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教學目標
策略三:直面學生現實
准確地了解學情,是制定教學目標、實施有效教學的重要依據。
了解學生什麼?學生是否具備學習新知識必需的已有知識與經驗基礎?對於即將學習的新知識,學生的學習困難在哪裡?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是什麼?學生喜歡的方式是什麼?等等。
怎麼了解?問卷調查、訪談、作品分析、課堂觀察等。
案例:「9的乘法口訣」教學目標
吳老師支招----
把握一個前提---領會課標精神
做到一個基本---讀懂教材
樹立一個意識---研究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