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葯典對葯物體外溶出度的測定方法是如何規定的
葯物溶出度的測定方法及其進展
<<天津葯學>>2006年 第18卷 第02期
作者: 王曉輝,
期刊 ISSN : 1006-5687(2006)02-0068-04
葯物的溶出直接影響葯物在體內的吸收和利用,葯物溶出度試驗已成為評價制劑質量及生產工藝的指標之一.溶出度測定方法的研究內容:檢測方法認證、溶出介質的選擇、轉籃法及漿法的對比試驗、轉速的選擇、溶出曲線的繪制、溶出度均一性試驗;溶出度測定方法的影響因素:儀器性能及操作水平情況、本身的因素、制劑方面的因素;溶出度試驗數據處理方面:固體制劑溶出度比較方法可以分為數據分析法、數學方法和統計及模式法.應用方面:作為衡量口服固體制劑質量的重要研究和檢驗項目,對於葯品質量控制來說,體外溶出試驗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作為葯品質量控制手段,二是有利於制定葯品標准,用於評價和篩選制劑的處方和工藝.在口服固體制劑的研製中,不可能都用費時、費錢、費精力的測生物利用度的方法對每個新處方和工藝進行篩選評定,這就需要藉助溶出度數據作為指導研製工作的重要依據,可避免在研製工作中的盲目性.
『貳』 干貨:創新葯溶出曲線方法開發案例分享
溶出曲線在葯物研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對於口服固體制劑的創新葯而言。創新葯溶出曲線的研究意義不同於仿製葯,其主要目標是模擬體內的吸收成分,這一過程對於評估葯物的體內外相關性(IVIVR/IVIVC)尤為重要。
在進行溶出曲線研究時,首先需要根據葯品的溶解性來確定溶出介質的種類,並進行pH-溶解度實驗以測定葯物在不同pH值水性介質中的平衡溶解度。通過實驗數據,我們可以發現葯物在水性溶液中的溶解度極低,因此需加入表面活性劑以增加其溶解性。在選擇表面活性劑時,需要考慮其對原料葯的浸潤性及獲取的便捷性。USP中列舉了多種商品化的表面活性劑及其臨界膠束濃度(CMC),在方法開發中可作為參考。
通過對比不同表面活性劑對原料葯溶解性的影響,我們選擇了SDS(十二烷基硫酸鈉)作為本品的表面活性劑。SDS不僅易於獲取,且能顯著增加原料葯在水性介質中的溶解性。進行初步的曲線測定後,我們進一步考察了溶出介質的適用性,並最終確定了溶出介質及其轉速。
考慮到水介質的差異性,我們分別在不同pH值的溶出介質中進行了溶出曲線的考察。通過硬度和粒徑的區分力考察,我們發現1.0%SDS-pH6.8介質中的曲線溶出速率與硬度無明顯對應關系,而0.5%SDS-pH1.0介質中能明顯區分出不同硬度的溶出情況,且0.3%SDS-pH4.5介質中,不同粒徑的原料葯在30min內平均累計溶出量達到85%,顯示出良好的溶出趨勢。
經過一系列的測試和分析,我們基本確定了IND階段的溶出曲線測定方法。在後續的臨床試驗中,我們將評估所用溶出曲線是否能體現出體內外相關性。對於溶解度較低的創新葯,雖然加入了SDS,但需注意可能存在的體內外無明顯相關性情況,可能需要根據葯物在體內的吸收曲線再次調整溶出曲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