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記敘文(方法)
首先必須了解記敘文的相關知識,如下:
記敘文是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 ,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文章,包括散文、小說、人物傳記、寓言、童話、消息、通訊、游記等。
記敘文按內容大致可分為:寫人為主的記敘文、記事為主的記敘文、記物抒情的記敘文、寫景抒情的記敘文。
記敘文的六要素
記敘文的六要素指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掌握記敘文的要素,有助於分析文章的結構,理清事情發生、發展的脈絡,繼而准確把握文章的主旨。但是,六要素並非所有的記敘文都必須具有,有些文章里,某些要素不交代也不影響內容的表達。
記敘文的順序及作用
記敘文的順序一般有順敘、倒敘和插敘三種。
( 1 ) 順敘
按事情發生、發展的時間先後順序來寫。作用: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倒敘
先寫結果,然後按照時間先後來寫事情發生發展的經過。作用:造成懸念,吸引讀者,使文章有波瀾,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插敘
敘事時中斷敘述,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作用:對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使情節更曲折,內容更充實。
記敘的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敘事時,要交代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物、什麼事情以及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這六要素,只有在不妨礙別人看明白的情況下,才可以省略其中的一兩個。
其次是對記敘文的要求:
第一,寫人物說了什麼,做了什麼。
描寫人物大體是從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入手。但是在一篇寫人為主的記敘文中,這四個方面並非要全寫,有時外貌和心理可以不寫,當然,要根據具體情況而決定。然而人物說的話、做的事必須要寫,而且還要寫得具體、真切。否則,就難以表現人物的思想品質或精神風貌。
第二,寫人物怎樣說的,怎樣做的。
寫人物說話,要寫出在不同場合說話時的表情、姿態和神色。寫人物做事,要一步步地寫出人物的動作,或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等。不管是語言描寫,還是動作描寫,都要符合人物的年齡、身份、職業、習慣等,否則就會平平淡淡、乾乾巴巴,不能表現出人物的個性化特徵。
第三,讓人物自我表演。
學生寫作前,我強調指出寫人物說話、做事,最好讓人物自己說、自己做。作者要像故事片中的導演,在幕後指揮,讓人物自我表演。而不要像紀錄片中的解說員,自己一味地介紹。這樣,筆下的人物才富有立體感,才能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良好效果。
② 小學敘事作文寫作方法與技巧
我繼續寫作文的話,技巧的話首先應該多讀多寫,多練的話有支持量,在裡面的讀起來也行比較方便的,關鍵是如果很多事情不懂的話,再怎麼寫沒有意義。
③ 寫記敘文的技巧
記敘文就是把一件事情說明白講清楚,這是簡單不過了。
但要寫得好,就必須多用修辭,環境描寫,氣氛渲染,這是必要的。
比如說「爸爸生氣了」此時可以描寫一下天氣情況或周圍環境。
可以這么寫:此時的天空像是一下子黯淡了下來,似乎預兆著「風雨」的來臨,周圍的人都屏住了呼吸,.....諸如此類的環境渲染,還可適當加入人的心理活動描寫
④ 記敘文寫作技巧
一、寫作類型
1、順敘法:時間依由先到後,空間由近及遠,邏輯依因果排列。
2、倒敘法:先敘述結果,再敘述理由或事件本身。而在敘述結果或理由或事件時,還需依時間的先後,空間的近遠排列。
3、側敘法:看重題意的某一點或某幾點來寫,其餘部份帶敘或不敘。
4、帶敘法:記敘一人或物時,附帶敘述另一人物。
5、歸類法:眾多的人或物,可歸類敘寫。例如寫「我們的學校」可分成校景、上課情形、學生的活動等類分別敘寫。
6、映襯法:對人物的褒貶,不做正面指出,而用反面的事物來襯托。
7、細敘法:在某些細微末節上詳加敘述。
二、開頭的寫法
1、精彩開頭法:由事件最精彩之處開始,回頭再敘述經過。此法最吸引人,但開頭易離題例:「賣報!賣報!」街角又傳來熟悉的聲音。「今天的消息非常好哇!一份八塊錢。」他今天叫聲似乎特別凄楚,我眼前那瘦小的身影在我腦中盤繞,久久不去。(第二段)每天早上我上學時常在街上遇到他……
2、觀感開頭法:由作者對整個事件的主觀意見開始,然後再記敘事件。此法在記敘的筆法中夾帶論說抒情,使富富變化,然開頭的觀感需精簡,否就文體就不統一了。例:在這錯綜復雜的社會上,有各種不同境遇的人:有的孩子生長在富裕的家庭里,每天揮霍無度,不知道奮勉向上;有的孩子雖然處在貧窮的環境中,卻能賺錢貼補家用,這種精神實在感人。每天早上我經常在街頭上遇到的那個報童,就是個堅強向上,孝心感人的孩子。
3、順序記敘法:從事件發生的第一步開始記敘,或事物的邏輯自然順序描寫。此法最容易但易流於呆板。例:每天早晨我去上學時,總會在街上遇到一個賣報的孩子。他穿著破舊的衣服,赤著腳,披著頭,一邊走,一邊叫,很可憐的樣子。本來我很少買報紙的,可是今天聽到那凄的聲音,實在可憐,就向他買了一份報,而且和他談了一陣子。
三、結尾的寫法
1、觀感結尾法:就最精彩的部份抒發自己主觀的感受、議論或抒情。
例:「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對於那個報童,我由同情變為無限的欽敬。他雖是一副弱小可憐的樣子,但在精神上卻是個擊不倒的巨人。我想他將來的成功是可以預期的。
2、含蓄結尾法:不明白表示自己的觀感,而含蓄的回味方式表出,最耐人尋味。
例:目送那報童瘦小的身影逐漸遠去,終於消失,我興起無限的感想,宛然覺得他的身影像參天的巨人,面對著他,我覺得藐小慚愧。
四、各類記敘文寫作重點
記敘文可分五種:寫人的、寫物的、寫景的、敘事的、游記的。
一、以人為主的寫作方法
1、背景、形態。這兩部份可依需要而順序對調。以映襯法寫其背景,如寫家人,就寫家境;如寫偉人,就寫時代;如寫學者,就寫當時學術思潮等。以細敘法寫其外在相貌
2、個性、情感、思想等。描寫人的情感,用其語言,不如用其行事來得深刻。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藉其父親在月台上困難地爬上爬下幫他買橘子,以描寫父愛。
3、記其特殊事件。如果是寫自己的親人或好朋友等,需記其與眾不同之處,或對自己有特殊意義之事。如果是記載偉人,需記載其大之事。如果是記載某一平凡人的特殊事件,則應特別重視該特殊事件的描寫,甚且可忽略其餘與該特殊事件無關的部份。
4、記敘多人,宜分主客。多用映襯法,注重修辭學。
二、以物為主的寫作方法
1、包括動物、植物及無生物等。要兼俱動態靜態的描寫。
2、要兼俱外在特徵及內在象徵。如駱駝的耐勞、蓮花的不染、窗的展望。並可討論其哲理,抒發其教訓。
3、多用修辭。
4、並記二物時,可記其相似點:先記甲物,次記乙物,最後並論。也可記二物相異處,結論可記其價值之取捨。(林鍾隆:作文講話)
三、以景為主的寫作方法
1、要掌握景物的重點,做深入的觀察和描述,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可做空泛的描述。
2、要注意層次的變化,中心點的景物描繪最詳;離中心點稍遠,較無關者描繪較淡;如此層次愈遠,描述愈少。
3、只描寫靜態的景物易流於單調,要插入動態的事物,以對照生動化。
4、多用擬人法。
5、要滲入作者的感情,藉景抒發思想,使文章更有深度。
四、敘事為主的寫作方法
1、記敘事情必需注重該事的完整性,亦即要注重該事的因果關系。事情的發生、經過、結果等三部份,必需交代清楚,不可前後矛盾。
其順序之安排有兩種:
A:順敘法:發生、經過、結果。
B:倒敘法:結果、發生、經過。
2、與事的因果有關的才寫,無關的不寫。
3、要選取事情精彩部份詳細描寫,切忌流水帳的敘述。
4、敘事離不開寫人,但需以事為主,以人為輔,不可賓主失次。
5、敘述的人稱要統一,或用第一人稱、或用第三人稱,前後必需統一。
6、敘述事情的結果,要加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評價。
五、游記的寫作方法
1、走到哪裡,就敘述那裡的事物,就是游記式的文章。所以游記式的文章,要把作者的行動交代清楚。例如參觀一所學校後若記載:「校舍宏偉,操場是一片青綠的草,學生們都愛好各種運動。」就不是游記,因為沒有包含作者的動在內。應這樣描述:「遠遠地就看到那宏偉的校舍。走過穿堂,綠茸茸的操場便映入眼裡。學生們都活活潑潑地做著各種運動。」
2、觀察事物,必需用到視、聽、感、想、做等五種經驗。
⑤ 小學生寫記敘文的技巧和方法
1、要交代清楚事情發生的地點、時間;要把事情的經過、因果寫明白。一件事,總離不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等六個方面的內容,因此,只有把這些方面寫清楚了,才能使別人明白你寫了一件什麼事。
然而,交代這六個方面內容不應該呆板,要根據文章的需要靈活掌握。時間、地點也並不是非要直接點明不可的,有時候可以通過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徵及其變化,將它們間接表示出來。如「雞喔喔叫了起來」,就是指天將亮了;「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2、要把事情經過寫具體,並做到重點突出。在記敘文六個方面的內容中,起因、經過和結果,是構成事情最主要的環節。為了把事情寫得清楚、明白,在記敘中一定要寫好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特別要把事情的經過寫具體,給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3、記敘的條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發生、發展和結果的過程,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記敘,文章的條理就會清楚明白。
⑥ 敘事手法和敘述手法
敘事手法:
1.常規線性敘事。(按照正常時間模式敘事)2.多線性敘事。3.回憶敘事。4.環形結構敘事。5.倒敘線性敘事。6.亂線性敘事。7.重復線性敘事。.敘述手法
(一) 順敘:就是按照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先後順序來進行敘述的方法。 (二) 倒敘:就是把事件的結局或某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來寫,然後再從事件的開頭進行敘述的方法。 (三) 插敘:就是在敘述主要事件的過程中,根據表達的需要,暫時中斷主線而插入的另一些與中心事件有關的內容的敘述。 (四) 平敘:就是平行敘述,即敘述同一時間內不同地點所發生的兩件或兩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敘一件,再敘一件,常稱為「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做分敘。
.
參考資料: http://mypage.zhyww.cn/post/200601/89480.html
.
如對你有幫助.請及時選為【滿意回答】
.
⑦ 文學作品中提到的寫作技巧或者敘事技巧具體指的是什麼
寫作技巧就是表現時運用的方法,是作者為表情達意而採取有效藝術手段.寫作技巧受限於作者的世界觀、藝術觀,同時又作用於他的寫作實踐,為寫作活動服務.技巧介紹,寫作方法屬於藝術表現方法(即: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法,也含表達手法(技巧)),常見的有:懸念,照應,聯想,想像,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首尾呼應(也叫前後呼應)、襯托對比、伏筆照應言志、白描細描、鋪墊懸念、正面側面比喻象徵、借古諷今、卒章顯志、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虛實相生,實寫與虛寫,托物寓意、詠物抒情等.表達方式就是常見的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其實也屬於藝術表現手法)。
⑧ 敘事的技巧
(一)欲揚先抑(欲抑先揚)
「揚」即是褒揚,「抑」是貶抑。抑揚法,就是對所寫的人或事物,或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讓敘事有陡然的翻轉,出乎讀者意料,使文章「有氣勢,光焰逼人」,產生引人入勝的效果。運用這種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敘事的波瀾是為寫人和敘事服務的,貴在自然合乎情理。
(二)設置懸念。
懸念,即是掛念,懸掛起來,念念不忘,又稱為「賣關子」。通常是在文中設置一個個懸而未決的「疑問」,將這些疑問藏在敘述中,讓讀者去猜測,去關切,去擔憂,以引起讀者濃烈的興趣和急切期盼的心理,在對情節的敘寫中,逐步將這些「疑問」解開,讓人恍然大悟。一種是對一個「疑問」的不斷的求解,最後才找真正答案,如《驛路梨花》,「小茅屋的主人是誰?」這個疑問貫穿全文,每次以為解開了答案,但發現不是,最後才解開謎底:建造者和所有的照料者。與文章的立意結合在一起,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一種是不斷地設置「疑問」。在開始的疑問,得到解答後,有不斷設置「疑問」,將情節引向深入。
方法運用,首先必須在精心思考文章思路的基礎上進行,要恰當選擇文章的起始點和結束點;其次要注意真實性,不能故弄玄虛,讓人費解,既要出人意料,又要合乎情理;再次要注意緊緊圍繞文章主題來設置懸念,在細枝末節上設置懸念,會削弱作品主旨的表達;最後,結尾要干凈利落,出人意料,讓人回味。
(三)波瀾起伏。
這種方法,與懸念貫穿法有一點相似,但波瀾起伏主要是在敘事中對事物發展中人物的順境與逆境的錯落安排。形象地說,就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波接一波,波瀾起伏。設置波瀾的著眼點是故事人物的所遇到的困難的過程(懸念貫穿法的著眼點是讀者的閱讀心理)。如《變色龍》中奧楚蔑洛夫在處理「狗咬人事件」中,因不知道狗的主人是誰,而不斷變化,讓故事情節發生了五次起伏,人物的情態與心靈在變化中顯露無疑。設置波瀾起伏,要注意自然、合理,讓讀者看不出破綻,進入情節中,感受到敘事波瀾的魅力
四)末生波瀾。
末生波瀾,即是在文章的末尾,陡然生出波瀾,讓故事情節陡然轉到一個讀者原本沒有想到的結局上,故事戛然而止,讓人回味無窮。但細細品味,又是合乎情理的,這是作者對文章故事精心設計的巧妙手法。選自課本小說《窗》,描寫兩個同室病人的故事,故事在平穩的敘述中到了末尾,那位病人看到的「光禿禿的牆」,讓讀者大吃一驚,又贊嘆不絕。
這種方法的運用要注意:一是抓住情節中的意外點來設置;二是在敘述中要安排必要的「伏筆」,否則,生了波瀾,卻讓人覺得不合情理;三是波瀾頓生之時,也是文章結尾之時,不能拖泥帶水;四是出現的波瀾要與人物性格的發展相一致。
⑨ 語文記敘文的描寫手法有幾種
1.人物描寫。
(1)肖像描寫。描寫外形――容貌、神情、姿態、服飾等,要抓住特徵,以形傳神即透過外形揭示出身份、性格和內心。
(2)語言描寫。要透露內心秘密並顯示個性特徵。
(3)行動描寫。古典小說中有許多典型的行動描寫,如黛玉焚稿、范進發瘋、大鬧天宮和單刀赴會等。要透露內心秘密並顯示個性特徵。
(4)心理描寫。要注意下意識的心理如幻覺。還要注意藉助外在事物的間接描寫。
2.環境描寫。
(1)自然景物景物,包括時序節令、自然氣候、山川湖海、動物植物等描寫。作用:交代時間、地點,烘托作者或人物的感情心境,為人物活動提供背景,推動情節發展。
(2)社會環境描寫,一是某種社會生活情景的展示如《子夜》的開頭,二是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的陳設、格局、氣度、色調等描寫,來烘託人物的志趣、氣質和情操等,如《紅樓夢》中女兒們的居室小院。
3.場面描寫。對有中心人物活動的生活畫面的描寫。如《葯》中的殺人場面。
4.細節描寫。對有典型意義的細枝本節的描寫。如阿Q畫押、嚴監生的二根指頭。起著描繪人物性格、安排線索(如《百合花》中的被子)、推動故事發展的作用。
(9)描寫敘事的技巧和方法擴展閱讀:
記敘文是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以寫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形式。
五種表達:
敘述:是表述時間過程的藝術。
描寫:是展示空間狀貌的藝術。
議論:是談看法的說理藝術。
抒情:是抒發·傾吐的流露宣洩藝術。
說明:是科學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告知藝術。
人物描寫
外貌,語言,神態,細節,動作和心理描寫。
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描寫。
表達方式
1.敘述:把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表達出來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也是最主要的表達方式。
2.描寫:是對人物的外貌、動作,事物的性質、形態和景物的狀貌、變化所作的具體刻畫和生動描摹。
3.說明:是用簡明的語言、客觀而准確地解說事物或闡述說事理的一種表達方式。
4.抒情:是作者通過作品中心人物表達主觀感受,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兩種。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間接抒情是在敘述、描寫、議論中流露出愛憎感情。
5.議論:根據作品寫出自己的見解或道理.(記敘文中的議論往往起畫龍點睛,深化中心,揭示記敘目的和意義的作用)。
為了讓記敘生動,在寫記敘文的時候,還需要輔之以描寫表達方式;為了讓記敘過程流露感情色彩,還需要輔之以抒情表達方式;為了讓記敘的人和事有意義,還需要輔之以議論表達方式。在記敘的過程中,有些地方需要說明,還需要輔之以說明這一表達方式。綜合表達方式的靈活運用,可以使記敘文變得更有表現力,更具感染力。
6.記敘文的特點:通過生動形象的事件來反映生活、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蘊含在具體材料中、通過對人、事、物的生動描寫來表現。
⑩ 求寫敘事作文的技巧
寫好敘事寫人的文章。事和人在文中是很難分離的,因為事是由人來做的,表現人離不開具體的事,所以說,任何敘事寫人的文章都是為了寫人,以敘事為主的文章要表現事件的思想意義,歸結看還是寫社會風貌,是在寫人。是有道理的。
[解題過程]
一. 把握情境,真實地敘事
寫什麼?敘事指敘述各類事件,是記敘文寫作的基本表達內容。事,必須有具體的情節,情節是指事件的變化和發展經過,是構成記敘文的基本內容。一個完整的情節就應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當然,這六個要素在每一篇文章中不一定都要具備,而且表現形式也可以靈活多變。
敘事要真實地反映生活現實,重要的是「把握情節」,因為廣闊的社會生活是靠情節來表現的,情節在文章中又表現為各種各樣的生活事件。這些生活事件是從大量的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情節是表現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求具體、連貫,突出思想意義。
怎樣把握情節呢?
(一)選擇和提煉情節是重要的一步
選擇、提煉有代表性情節,就是抓住生動、新穎、能揭示生活深刻意義的人和事。
我們講過生活中的素材是題材的基礎,但題材(情節)不是素材的簡單堆積,而是對素材進行加工提煉的結果。情節的真實性、豐富性、典型性,都要求我們從生活實際出發,以生活素材為依據,從中選擇、提煉出富有思想意義的情節來。這個選擇提煉的過程也是你對生活深入思考、加深認識的過程。
(二)其中「抓住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情境,就是情景、境地。抓住情境,就是在文章中著重渲染具體的、生動的情景、狀況,如人物遇到了怎樣緊急的境況,怎樣危難的處境,怎樣一種復雜、矛盾的局面,怎樣一種特殊的困難,怎樣激動人心的時刻等,抓住「情境」進行具體的渲染、描述。這樣寫一方面可以使人物的性格、品質、感情等在特殊的困難或考驗面前表現得更鮮明,更可信;另一方面可以抓住讀者,讀時對文中的人物關注,產生閱讀興趣。一個「情境」描述、渲染是為了突出表現人物的活動的背景,在此後,再來通過刻劃人物就更具有典型性。如《七根火柴》中對草地氣候變化的情境描寫,《小桔燈》中對小姑娘家境的描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三味書屋生活的描寫,美女蛇故事中的描寫。
二. 「以小見大」,挖掘深遠
取材雖然是身邊的一些小事,但生發出的意義應是深遠的,這就是「以小見大」。
「以小見大」題材小,不要就事論事,而要把這件事所反映的普遍意義寫出來,也就是從局部反映整體。古人說「管中窺豹,時見一斑」,通過一個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個花斑,卻能想像出整隻豹子。「嘗一脬(pāo)肉,而知一鑊(huò)之味,一鼎之調。」從鍋里舀取一塊肉嘗一嘗,可以知道一鍋肉的味道,這一鍋肉烹調的好壞。這就是「以小見大」的道理。我們同學們經歷的多是小事,我們的認識也有一定的局限,只有抓住有代表性的小事,具體寫,才容易寫好。「以小見大」的寫法,還便於細節描寫,寫得深入,寫得生動,表現出深刻認識。
如《藤野先生》選材小,寫藤野先生批改作業、修改插圖,詢問中國女人裹腳的事等,這些小事卻能看出藤野先生毫無民族偏見,對中國留學生的誠懇,治學嚴謹、認真的態度。
《菜園小記》選取的是在延安種菜的一些小事,而且又都是許多片斷,可是「小」中見大,把延安大生產運動和軍民與困難作斗爭的光榮傳統表現出來,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強烈的現實意義。
《一件珍貴的襯衫》從一件襯衫的小事,我們看出周總理與人民群眾心連心的偉大人格。
生活中的小事是我們經常見到的,重要的是要留心,善於發現,注意搜集,積累。羅丹說:「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發現出美來。」羅丹說的這種對「美」的發現,正是從生活認識中得來的,是挖掘出來的。沒有收集到豐富的材料,怎麼能有「精」,有「深」。
三. 選取若乾材料,行文注意結構安排
1. 以時間為序
事件在一定的時段中發生、發展、變化,以時間為序,組織材料。如童年、少年、青年三個生命時段發生的事;早晨、上午、下午一天的時間段;上課前、上課、下課後;一節課的時段等。按照時序安排材料,發生在不同時段的事件(或片斷),要標明時間的變換,給讀者鮮明的時間印象和事物發展的狀況。
2. 以空間轉換為序
空間(或者說地點、環境)是事物發生、發展的條件,也就是說事物總是存在在一定的空間中,在空間中發展、變化的,因此,敘事離不開空間這個條件。
空間有比較大的地域,如洲際,有比較小的某個具體的城市、鄉村、街道、學校、操場等,用不同場所、不同景觀的轉換等來安排結構,需要在文中標明空間的轉換,給讀者空間變動和空間印象,能幫助讀者把握不同空間的不同風貌的變化。如《多收了三五斗》,從河埠頭的萬盛米行糶米到街上購物,不同的處所,不同的場景,有空間轉換的交待「街道上見得熱鬧起來了」。不同的場景中,敘述的對象、內容也有所不同。
3. 場面分段標題式
場面是由人物在一定的場合相互發生關系而構成的生活情景。也就是以人物活動為中心的生活畫面,它由人、事、景三個因素構成,在文中選取了若干個場面,那就要將這幾個場面有機地組合起來,可以用分段加標題的形式,也可以用過渡、銜接的段落或句子。分段加標題的形式比較鮮明,也省略了設計過渡的問題。
4. 線索貫穿
文章選取若幹事件或片斷,就需要用一條線索來貫穿,把大大小小的事件或片斷有機地串連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
有的文章以物為線索,主要是在事物上寄託了作者的情感,用某物把生活片斷有機地聯起來,如《記一輛紡車》、《七根火柴》等。有的文章以「意」為線索,也就是以中心思想或作者的認識為線索,串連各個片斷。如《春》抒發「我」對春天的熱愛和追求,選擇了盼春、繪春、頌春等一系列片斷,寄託了作者的感情,用作者對春天的感情貫穿全文。有的文章以人物為線索,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計,以他的所見、所聞、所想為線索,把文章若乾片斷、情節貫穿起來。
還可以按作者(或「我」)的思想感情發展變化為序,將前後的事件或片斷聯接起來。如《荔枝蜜》
四. 點面結合
點,是指事物局部,重點;面,是指事物的全局和整體狀況。敘事寫人既有對事或人的全貌和整體情況的概括介紹或一般描述,又有對人或事物某個部分、某個方面,特別是重點情況的詳細敘述和描寫,並且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是點面結合,敘事寫人既有全貌又有重點,就能給人既全面又具體,既完整又形象的感覺。
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百草園的部分,既有全貌又有局部。《一面》中寫魯迅的肖像就是對「點」的描寫,又有「面」的概括,就是魯迅的偉大精神。《藤野先生》中寫藤野先生與魯迅相識、相處、告別的若幹事件、片斷,是「點」,概括魯迅對藤野先生的評價「大而言之」,「小而言之」,是「面」。
五. 開頭引入、渲染、鋪墊,結尾引出、照應、升華
古人說:「鳳頭,豬肚,豹尾。」(元朝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引喬夢符的話)意思是要重視文章的開頭,設計一個好的開頭會使文章增加色彩,「鳳頭」的意思是「美」。要美,不能單純認為就是詞藻美,語句美,而是能抓住讀者,引人入勝,這也是美。
開頭引入的要求是切題,「美」,吸引讀者。渲染就是能用簡要的語句將其意突出,抓住讀者,正如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以奇句奪目,使之一見而驚,不敢棄去。」當然這是寫詩的要求,寫文也如此,不是「奇」而是真,「逼真」,如同在眼前。鋪墊就是做些必要的鋪陳和墊襯。
引入、渲染、鋪墊的方式很多,如:
交待環境,引入人物、事件。如《孔乙己》
點出所寫的對象、人、事。如《我的老師》
開門見山,點明題旨,交待寫作動機。如《背影》《一件珍貴的襯衫》
解題,為全文奠定感情基調。如《白楊禮贊》
緊扣敘事,直抒胸臆。如《誰是最可愛的人》
描寫環境,渲染氣氛,為情節發展作鋪墊,如《多收了三五斗》、《故鄉》
設置疑團,製造懸念,引人入勝。
結尾要引出、照應、升華,就是把讀者從具體的事件、人物中引出,使記敘完整,並把讀者引回更為廣闊的社會現實中,引向更為深遠的境界。古人說「豹尾」,就是結尾要有力,且「畫龍點睛」,有精神,有神采,就是餘味無窮,發人深思,給讀者以精神境界或思想認識上的飛躍提高。這就是升華。
結尾引出、照應、升華的方式很多,如:自然收束,回味無窮。如《小桔燈》、《背影》
富有感染力的抒情。如《誰是最可愛的人》
含蓄深刻帶有啟發式,發人深思。如《荔枝蜜》、《故鄉》、《多收了三五斗》
呼應開頭,點明主題。如《一件小事》、《一件珍貴的襯衫》
古人講究「首尾圓合」,「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白居易《新樂府序》「標其目」就是揭示文章的題旨。「卒章」就是文章結尾。「志」就是主旨。強調開頭奪目,結束升華。清朝李漁《閑情偶寄》中「務使開門見山,不當借帽覆頂」,形象地說明開頭不應該把「山」,題旨遮擋住。宋朝沈義父《樂府指迷》中強調「結句須要放開,含有餘不盡之意。」「須要」必須要放開,結尾要「長留餘味」,要響亮,像唐朝白樂天《金針詩格》中說「落句欲似高山放石,一去不回。」
我們寫文章也應注意用「回顧之筆,兜裹全篇」,首尾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