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用好哲學思維方法

如何用好哲學思維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26 10:30:21

A. 怎麼培養哲學的思維,要實用的方法。

學哲學的,特別是學西方哲學的,還 是從讀德國古典哲學的著作入手為好。這里所說的德國古典哲學就是指十八世紀 末到十九世紀這一段的德國唯心主義,也就是從康德到黑格爾這一段。我們就是 這樣學過來的。這一段哲學,雖然是唯心主義的,但是它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來 源,馬克思、恩格斯都是有所肯定的,因而是我們這代做哲學的必須學習的。我 覺得,我們有了這個基礎,是大有好處的。 對於這一段的哲學,八十年代初期,有一種逆反的態度,覺得黑格爾那樣極 端,過去讀的不少了,要讀新的書,引進新的思想了,一時間研究這一段哲學的 專著、集刊都不容易出版了。要學習新思潮,這當然是很對的,尤其是當年我們 閉塞了許多年,開放伊始,著重在新思潮的引進是更為重要的。不過就學術來講 ,這些新思潮,原本是有根有源的,而這個根源中,德國古典哲學是重要的環節 。現在大家都清楚,當年最時髦的薩特,他的名字幾乎與「自由」聯系在一起, 而他的「自由」,在學理上卻是康德哲學的發揮,而這個意義上的「自由」,也 許不象當時有些人想像的那樣逍遙快活,而恰恰是很嚴肅的問題,有點戰戰兢兢 如履薄冰的意味,因為它和「責任」不可分。 隨著新思潮的介紹,逐漸的大家講存在主義,講海德格爾,講富科,現在又 開始講列維納斯,講德羅茲,慢慢地,我們的哲學思潮,也跟上了時代的步伐, 與國際接軌了,這是很好的事,開頭說得不太深入,或者甚至有點出入,也是自 然的事,逐漸就會准確起來,深入起來的。應該說,這些人物的書,都不是很好 讀的,在國外也是難讀的書。 讀這些書的難處主要的也在於它們都包含了豐富的歷史的學養在內,沒有這 些學養,字句上也許懂了,思想內容把握不住,不容易在思想上貫通起來,還沒 有到哲學的層次。 九十年代大家愛談海德格爾,他的書對我們自然有一種吸引力,因為海德格 爾強調時間性、歷史性,和中國的傳統儒家有相似之處,而他的「人詩意地居於 大地」又很象我國的傳統道家思想。之所以如此,說明哲學性的思考,時無分古 今,地無分中外,都有它可通之處;然而,就海德格爾思想淵源來說,離不開歐 洲哲學的傳統,盡管他對這個傳統有許多批評,態度是否定的,但他自己就已經 在康德、黑格爾的哲學中看到了有價值的東西。緊接著《存在與時間》之後,他 出版了《康德與形而上學問題》,而在當時德國學界對黑格爾一片漫罵聲中,海 德格爾卻也肯定了黑格爾的巨大貢獻。現在我們後人來讀他們的書,深感有許多 地方,海德格爾的確道出了在康德、黑格爾哲學中已經蘊涵但尚未發揮出來的道 理。並不是說,海德格爾的思想就是讀了康德、黑格爾的書以後發展出來的,而 是說我們後人如果也好好讀康德、黑格爾的書,對於理解海德格爾是會有很大幫 助的。同樣的道理,我們好好讀海德格爾的書,對於理解現在的「後現代」哲學 也會是有幫助的。 譬如說,「後現代」講「斷裂」,講「空間」,似乎和從德國古典哲學到海 德格爾講「時間」,講「歷史」很不一樣;當然是很不一樣。不過,就我們做哲 學史的來看,我們還是感到它們的理路還是可以溝通的。古典哲學把「時間」從 「空間」觀念里劃出來,因為那時的「空間」觀念是牛頓式機械的,「時間」從 這個「空間」的「口袋(框框)」里「脫穎而出」,展示了它自身的「不可分割」 的特性,古典哲學中「生生不息」的「精神」體現了這個時間、歷史的原則。 海德格爾的貢獻在於在這個「時間」、「歷史」的原則中,又強調了「有限 」、「死」的觀念,把黑格爾「有限」中的「無限」思想更往前推進一步,不把 「有限」看死了,說它完全就是經驗的世界,而使它也有「本體」意義,「死」 也不是一般的物質形態的變化,而具有形而上的意義,這樣,在「時間」進入「 本體」以後,「空間」也就被接納到「本體」問題中來,具有形而上的意義。這 個意義,正是現在法國「後現代」諸公接著做的工作。我們須得從「本體」化了 以後的「空間」問題來理解他們的工作,否則他們就要回到牛頓機械的空間觀念 ,這也許是他們不願意的,至於在具體運作的過程中,有沒有把握不住的地方, 就是具體研究的問題了。 法國哲學對於連斷的問題也有深入的思考的,就連那個最強調「連」的柏格 森,也不能說他沒有看到「斷」的問題。喜歡哲學的都知道,他提出一個「綿延 」的觀念來說「時間」。「綿延」就是「割不斷」、「不可分割」。這個觀念的 確「古已有之」。我們知道,古代希臘的原子論者提出的「原子」,原就是「不 可分」的意思,那麼柏格森又多說了些什麼,值得大家稱道? 你看,古人已經想到「不可分割」的問題,但是古人對為什麼「不可分割」 的解釋只是說它「沒有縫隙」,沒有縫,就打不開,「天衣無縫」。說它「沒有 縫隙」是以想像為根據的,天下哪有沒有縫的東西?「沒有不透風的牆」嘛。柏 格森換了一個思路來理解「不可分割」的理由、根據,他說綿延之所以「不可分 割」,不是因為它「太簡單」,「鐵板一塊」,之所以「沒有縫隙」,而是因為 它「太復雜」,各種「因素」「糾纏」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硬要把 它割斷開來,「它」就不是「它」了,「它」的「性質」就變了。「綿延」、「 時間」是個「質」的問題,不是「量」的問題。於是,你看,柏格森也已經涉及 到「斷」的問題,把「糾纏在一起」的「亂麻-混沌」「割斷」,就有天下一個個 占空間的性質各異的事物,不過在這個觀念的創始階段,柏格森的工作重點在於 闡明他的「綿延」觀念的「混沌性」,至於開顯出來的空間的事,他把它們歸於 機械的世界,我想,我們後人的思路,會想到,這些具體的有空間的事物,就其 「在時間中」的意義來說,也不會全是機械的,從一個更為根本的意義上來理解 「具體事物」,是不是「有限」中還有「無限」,「斷」中還有「連」;或者更 是「無限」中的「有限」,「連」中之「斷」。 於是,從哲學的根本的意義上來理解「空間」,是不是「後現代」諸公心目 中所要探討的問題? 這些意思對於「新生」來說,或許過於艱深了些,我的意思只是想說,大多 數年輕人,即使喜歡哲學,也是喜歡那些新流派、新思潮,加上現在「斷裂」之 聲不絕於耳,以為「歷史」、「時間」可以一筆勾銷,或者只是一些「死學問」 了,其實只要認真讀這些人的書,你就會發現,「後現代」卓然成家者,無不博 學多識、滿腹經綸,要從「不讀書」再出一個「後-後」現代來,無疑是「異想天 開」了。 我之所以經常強調學習德國古典哲學的意義,還有一個方法途徑的考慮在內 。 我以前跟學生說,就專業化的角度來看,十八-十九世紀德國古典哲學是更為 成熟的哲學,那個時候,哲學逐漸地成為一個專業,對於個人來說,就成了專門 的職業,進入學校可以專門教哲學,而不僅僅是在廣泛的意義上被稱做哲學教授 ,不是泛泛的被稱做哲學家(者)了。按我的體會,就是作為學科來說,哲學的「 系統性」加強了。 我專門做過古代希臘哲學的研究,在做這個工作時,我已經有了一般的哲學 基礎知識,但是在寫第一本書《前蘇格拉底哲學研究》時,也只能做一些歷史材 料方面的梳理工作,寫過第二本書《蘇格拉底及其哲學思想》以後,就不敢往下 寫了;以後我學習了歐洲現當代的哲學,並且不斷地溫習、補習從康德到黑格爾 這一段的哲學思想,在我做《西方哲學中科學與宗教兩種思想方式》這個課題時 ,又重新寫了古代希臘這一部分,哲學的分量加重了,並且也敢一直寫到了柏拉 圖、亞里士多德。自己這樣不斷地上下反復幾遍以後,我比較有把握地跟學生說 ,你就先從康德或黑格爾哲學入手,使自己習慣於讀哲學書。 讀他們的書,可以使你比較快地、比較直接地了解什麼叫「哲學」。 當然,這不是一個定則。各位老師都有自己教學生入門的門徑。我選的這條 途徑,會讓學生一上來就遇到困難,因為康德、黑格爾的書是出名的難讀的。我 也不想把學生一開始就嚇倒;我覺得開頭難一些,以後碰到難讀的書就不怕了, 因為哲學的書畢竟跟文學作品不同,只有很特殊的人才拿讀哲學書來「消閑」。 還有一個問題需要對學生說明。康德、黑格爾的哲學被普遍批評為脫離實際 ,是書齋里的哲學,這個批評當然是很中肯,很有理的。哲學進入大學的講堂, 成為「專門」的「職業」,就會著意地營造自己獨特的天地,強調自己的特點, 從而與其他的學問和人生實際剝離。這是一個實際問題。我一直感到英美的有些 哲學過於技術性,我理解他們之所以如此,乃是要在大學以別人不會的技術來穩 住自己的教席,這可能是一個誤解,但是長期以來我有這個印象。現在比較貼近 生活實際的是法國的哲學家。 當然,躲進書齋、脫離實際不僅僅是一個實際問題,而且還有學理上的問題 。康德、黑格爾的思路,是強調「哲學」要「純」而又「純」,這個「純(粹)」 指的是排除一切經驗的、被動的、接受的因素。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來強調 的「純主動性」,到康德、黑格爾那裡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樣,現實性、感性、 直觀性的問題,在這個哲學系統中,始終不好擺平,盡管黑格爾以後,直到胡塞 爾,都強調「直觀的理智」和「理智的直觀」,但是這個「直觀」還是「主動的 」,「純粹的」。「哲學」如何接納「被動性」的問題,是需要大家進一步研究 的。 和「新生」談如何讀哲學書是一件很有興趣的事,也是一個可以不斷談下去 的話題
希望採納

B. 如何運用哲學

這個問題有點兒大!
其實哲學本身不是要讓人來用的,「用」之可用在其使用價值,是某種事物的某種具體的明確的可以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以「有用」來對待哲學,本身就是將哲學矮化和弱化的表現,是不了解哲學導致的後果。或者,是將哲學科學化的結果,即把哲學看作了某種自然科學,以為這一學科肯定與化學、物理學、幾何學等等一樣,會有著具體的效用。
我經常會遇到相似的問題。過去有學者往往用哲學有「無用之大用」來回答此問題。我想,既然問者由此一問,那就應對此做專門的解答。我認為可以從思維方式、觀念水平和立場方法等幾個方面來回答此問題。
其一,從思維方式上看,哲學之用在於通過哲學化的思維訓練,使人的思維方式盡可能理性化——不要為表面現象所迷惑,要抓住事物或者問題的本質;不要被主觀的情緒所誤導,要清醒地看待事態發展;要考慮前因後果和左右關聯,不要孤立地、靜止地看待一個事情的發生發展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通常所講的理性化思維方式。不管西方傳統哲學、現代西方哲學還是東方哲學,思維方式的訓練都是題中應有之意。人類超越於一般動物的一個標志就在於人的理性思維,或者說,理性思維是人超拔於動物群體的一個重要依據和根本手段。
之所以說哲學之用在與理性思維方式,就在於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繫上。哲學本身的發展建基於具體科學的發展,是在具體科學有所突破的基礎上,將其思維結果與思維過程相結合,找到人類思維的內在規律。從這個角度來講,任何一門具體科學發展到一定高度,都會歸結為哲學問題——即不再是探究該學科單個門類的問題,而是要考慮整個世界與宇宙的本原與發展規律的問題,因此,英聯邦國家的博士學位叫做philosophy doctor,有人翻譯作哲學博士,其實大可不必,直接譯作博士即可,其含義即如上所說,該研究者的學術高度已經可以達到系統化理論化世界觀的水平了,如此而已。
其二,從觀念水平來看,哲學之用在於通過哲學的訓練,可以使人凝練出較高水平是觀念(概念),從而可以深入把握事物之本根,從本質而不是從表面來考察和解決問題。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別不是外表的體格與體力,而是內在的觀念差異。由於每個人擁有的觀念不同,對於同一件事情,產生不同的見解是自熱而然的事情。擁有較高水平觀念的人能夠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直接抓住問題的實質,可以從當下狀況,回溯問題的由來與根源,並預見事物未來的發展走勢。而那些只有簡單觀念的人,往往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或者只顧眼前,不計後果。如此等等。
哲學的誕生就在於人類對世界宇宙本原的驚詫,對萬事萬物發展趨勢的由衷渴望,其究極根源在於人類試圖以有限把握無限,並以此來突破肉身的有限。哲學部分東西古今,就其觀念水平而言,都是很值得我們珍惜的人類思想的結晶。
其三,從立場方法來看,哲學之用在於給人提供一個立論的基本立場和基本方法。哲學是有階級性的,盡管很多人不願意承認這一點。事實上,我們都明白,不同利益集團的人,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肯定不一樣,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就是此意。我們過去常講馬克思主義哲學給我們提供了立場、觀點和方法,就在於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過去的就哲學相比,與當代西方哲學相比,都有著鮮明的特點,即立場的確定性、觀念的科學性和方法的有效性。立場的確定性在於其階級性,即馬克思主義哲學立場鮮明地站在無產階級一邊,宣揚為廣大勞動人民謀利益,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為解放自身,要解放每一個人。觀點的科學性在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統一,是對人類迄今為止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最新成果的概括總結。(關於這一點,需要說明,馬克思主義本身是一個不斷進行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開放體系,至於有些人所謂的「馬克思主義過時論」,要麼是不懂馬克思主義的隨聲附和,要麼是有意攻擊馬克思主義的信口雌黃,這里不再做一一辯護。)而方法的有效性,在於馬克思主義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尊重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和為了群眾是有機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講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講究實事求是和一切從實際出發,講究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有機結合……以上所述,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
突然就想起來老子對「道」之為「道」的「強為之名」,我在這里解釋哲學之用,頗有點兒「強為之名」的意味啊!
以上所述,是我個人對哲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之用的理解。理論水平有限,肯定會誤舛處處,期待著方家批評。

C. 哲學的思維方式

第一,它是辯證性的思維方法。辯證法是對現存事物肯定和理解中同時又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對任何事物都應一分為二的看待,反對片面性和絕對性。

第二,它是批判性的思維方法。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所以哲學的思維本質上就是一種不盲從權威的批判性的反思。

第三,它是實踐第一的思維方法。它強調人的正確認識來源於社會實踐,人對客觀規律的正確認識不可能一次完成,社會實踐發展了,人的思想認識就必須不斷前進,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第四,它是超經驗的思維方法。它反對經驗主義,反對把實踐觀庸俗化,反對把過去的、一時成功的經驗作為絕對真理照搬套用,它以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邏輯性,冷靜地審視客觀世界的事物和人類經驗中的一切行為。 總的來說,哲學思維方法不在於給人多少具體的知識,也不在於給人解決了多少具體的問題,它的根本作用在於給人提供了一種正確的理性思維模式,培養和鍛煉人的思辨能力,從而使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掌握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確方法,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出巨大的推動力。

通俗表述
哲學思維方式其實就是理性思考的方式。生活到處都是哲學,只要你在思考,你的思考必定是『哲學的』,只是由於哲學的類別不一樣,你自己不知道你屬於哪個哲學系統而已。所以如果你希望有意識地進行哲學的思考,首先要認識哲學,了解哲學,懂得哲學的體系和邏輯原理,並將這一哲學原理運用到實際的思考之中。如此,你就會運用哲學的思維了。

實際意義
哲學思維教導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哲學、問題和世界,而不是要我們墨守成規地去接受其中的思想。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勤思考,多動腦去發現其中那些不完善的細節部分,將自己的一些觀點多和老師同學們交流,從而達到在批判中學習,在思考中成長。總的來說,哲學思維方法不在於給人多少具體的知識,也不在於給人解決了多少具體的問題,它的根本作用在於給人提供了一種正確的理性思維模式,培養和鍛煉人的思辨能力,從而使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掌握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確方法,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出巨大的推動力。好比中國古時的寓言授人以漁。

辯證思維是唯物辯證法在思維中的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范疇、觀點、規律完全適用於辯證思維。辯證思維是客觀辯證法在思維中的反映,聯系、發展的觀點也是辯證思維的基本觀點。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是唯物辯證

D. 如何學好哲學、用好哲學,如何以此提高思維能力,請賜教。

1.多讀哲學書籍。
2.多讀歷史書籍。
3.多思考社會問題。
4.多與智者交流。
5.學習邏輯。

E. 掌握最基本的哲學思維的辦法

①分析部分把握整體的方法;
②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方法;
③重視內容兼顧形式的方法;
④調整結構優化功能的方法;
⑤追溯原因預見結果的方法;
⑥通過偶然認識必然的方法;
⑦有利可能變成美好現實的方法。

F. 哲學的三大思維方式是什麼

哲學的三大思維方式是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

人類最基本思維方式有究根思維;發散思維由一件事物出發,找出與之聯系的各個事物;線性思維由一件事物經過演變而發展成另外一件事物;辯證思維對於一件事物的兩個對立面找出其平衡點。

而這些思維方式也對應了哲學的幾個基本點究根思維,發散思維,線性思維,辯證思維對立統一。其他的各種思維方式都是由這幾種基本方式演變和組合而來的。

哲學思維模式的本土性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非常注重整體關聯。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關聯在一起的。事物的任何一個部分,都不能孤立到整體之外去,更不能用它來說明整體的問題。

只有把部分放到整體中去,才能正確認識它。部分在整體里的任何變化,都會直接影響到整體,整體的變化也同樣會影響到各部分。這就像太極圖一樣,圖中有陰,也有陽,陽長陰消,陰長陽消,而陰陽又是互根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離不開陽,陽離不開陰。

正因為如此,中國的思維方式不是簡單的非此即彼,而是強調此離不開彼、彼離不開此,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會轉變為彼、彼會轉變為此。

G. 怎麼樣用哲學的思維回答問題

就是不依靠任何現實存在回答問題

H. 怎麼培養自己的哲學思維

1、歸納高層次屬性或規律
比如:張三 --> 中國人 --> 地球人 --> 人類 -->靈長類動物 -->哺乳動物 -->動物 -->物體 -->客觀存在 .....
2、學會分類和歸類
比如:按大小、顏色、價格、速度、時代、產地、用途......
3、學會質疑和思考
為什麼有的歌好聽,有的不好聽?為什麼太陽又黑子?為什麼現在還有君主?為什麼會有光?
4、學會系統思維
站在高樓看城市,站在月球看地球(想像就可以),依靠地圖找出路(不是導航)
5、規律演化圖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萬物;(當前正是數字時代、虛擬時代)
地:宇宙 度:溫度、速度、能量、時間、長度、...、幸福指數、基尼系數...
測量產生數值,100米,5公斤...

I. 哲學方法五大思維

一是整體思維,就是以普遍聯系、相互影響、滲透、制約的觀點來看待世界。對於集團企業來說,首先是一個集團,是一個整體,其次,內部各個法人實體又是相互影響,制約的。

二是陰陽思維,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兩個方面構成的,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基礎。後來演繹的矛盾論,正反論均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

三是象數思維,就是指藉助具體的象數認識,領悟外界,在認識的基礎上,通過類比、模擬、聯想等方式,闡述事物的本質。

四是中庸思維,做事主張不偏不倚,不走極端,處理問題執兩用中,考慮問題周全。在中國,有時沒有非對即錯的邏輯,首先必須符合中國習慣,沒有優劣之分,只是習慣不同,-全球品牌網-在集團企業的不同領域、地方,只有符合中國實際,有些看起來並不符合常理的事情,但是更能有效推進企業的發展。

五是實用理性思維,主張為人處事講實用,功利性強。企業只有發展才是硬道理,沒有發展,所有諸如社會責任,價值觀的實現,均為空談。

伴隨著中國五大哲學思維,相應在幾千年的中國傳承了很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內涵,具體說來,可以分為五大傳承。

一、內聖外王,經營之道

「內聖外王」詞出《莊子》。所謂「內聖」之道,指的是修己,指人的主體的心性修養;所謂「外王」之道,指的是安人。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修己到推己及人,成己成人,成行成業,由「內聖」轉為「外王」。孟子進一步發揮孔子的思想,提出「家、國、天下」之本在「身」,指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要求「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我們現在理解,內聖就是一套道德修養功夫,外王就是要讓人發揮這套功夫作用,用以治國平天下。作為中國傳統哲學的最高政治理想,內聖外王是也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最高理想追求,體現了中國文化中道德與政治的統一。在現代企業中,推行內聖外王之道,修己安人,追求個人道德修養的不斷完善,進而經世濟國,才能造福社會。

二、貴和尚中,和而不同

中國傳統的和諧思想體現了一種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協調的特徵。和諧不是消滅差別,而是在承認有矛盾有差別基礎上的和諧,是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是強調矛盾的統一與均衡,是多樣性的統一。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終目標,表現在中國政治文化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譬如,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追求社會的和諧和人際關系的和諧等等。

《論語》:「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禮記》:「君子和而不流」意思是說君子應做到真正的協調隨和,但是不否認差別,不抹殺矛盾,更不會隨波逐流,同流合污。儒家認為,人和人、組織和組織之間之所以能以個體存在,肯定有其異於他人、他組織的利益、特徵globrand.com。但是這種異並不是必然妨礙他們共存、共進,相反如果能夠正確處理和利用好這種「異」,更有益於其共利、公利的實現。

三、民惟邦本,民貴君輕

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以民為本,早在殷商時期,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思想。從先秦一直到漢代的陸賈、賈誼、王符、仲長統,到隋唐的王通、韓愈、柳宗元,到宋元的李覯、張載、范仲淹,到明清之際的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都對民本思想內涵進行了豐富和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源頭活水。《尚書》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說法,認為民眾是國家的基石,只有鞏固國家的基石,國家才能安寧。

四、無為而治,道法自然

「無為」是指順應事物的自然本性,是回歸自然的唯一途徑。事物的自然本性不可能改變。「自然」是指事物的自然本性與狀態,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人類的創造不可能比「自然」更好。以無為順應自然是宇宙的根本規律,以無為順應人性自然是企業管理的根本規律。

五、天人合一,民胞物與

中國宋代哲學家張載提出「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思想。就是說,天地猶如父母,人與萬物都是天地所生,人民都是我的兄弟,萬物都是我的朋友。這充分肯定了人與自然界的統一。人是自然界所產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可以認識自然並加以改變調整,但不應破壞自然。如果破壞了自然,人類遲早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

J. 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怎麼才能用哲學的思維來思考

首先要明確一點:哲學並不是脫離於生活高高在上的一種存在。哲學本身就是對生活中的事與現象的一種思考。基於此,可以認定生活中無一事無一物非哲學考慮之范疇。比如說在大街上走,有人不小心碰了你一下。你是要針鋒相對呢?還是一笑而過呢?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處理相同的事情的方法也不同。同樣的,事情的結果肯定也不相同。這就是哲學。
所以,我們不要把哲學想的太深奧太復雜。平時我們看到聽到的相關哲學知識,大多數都是用來解釋特殊現象的,所以看上去似乎很有深度的樣子。其實,哲學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所以,你每次思考問題,你所用到的都是哲學的思維。無論是否正確,都可以這么理解。

閱讀全文

與如何用好哲學思維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戴口罩的正確方法的圖片 瀏覽:756
周長公式計算方法圖片 瀏覽:613
白化筆弄到衣服上快速除去的方法 瀏覽:926
地籠網的測量方法 瀏覽:690
有什麼方法可以擺脫嗜睡 瀏覽:638
免疫調節方法有哪些 瀏覽:173
怎麼做手工鞋墊簡單方法 瀏覽:478
黃斑眼病中醫如何治療方法 瀏覽:144
改變身體的訓練方法 瀏覽:230
電動車電門鎖三線怎麼接二線方法 瀏覽:117
如何快速練習自由泳的方法 瀏覽:589
啞鈴鍛煉最有效方法視頻 瀏覽:712
coca使用方法 瀏覽:707
說明方法的用處有哪些 瀏覽:105
提高閥值精鍛煉方法 瀏覽:988
需求分析三十個方法 瀏覽:22
折紙橋的製作方法簡單 瀏覽:315
如何土方法治小孩手足口病 瀏覽:769
萌辛的食用方法 瀏覽:951
5個鍛煉身體方法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