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梁啟超之學術成就
啟超是活躍在中國政壇、學界三十餘年的一代風雲人物,被稱為「新思想界之陳涉」。晚年他摒棄政務,專心向學,著作等身,建樹頗豐,成為新舊交替時期學界泰斗和文化重鎮。梁啟超學術活動豐富多彩,經世致用,其治學方法最重科學精神,開啟了中國學術史研究之新路。對於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梁啟超堪當少數幾位奠基者之一,又是難得的思想啟蒙者,導航人。
梁啟超的墨學研究依時間先後可分為兩大段落,一是1904年在《新民叢報》上的〈子墨子學說〉與〈墨子之論理學〉;一是1920年代的《墨經校釋》、《墨子學案》和《先秦政治思想史》中的墨子部分等。這兩個階段相隔近二十年,兩者對墨學的看法有無不同?如果有的話,其基本差異為何?又受何種因素影響?本文企圖對梁啟超墨學的內涵與演變作一描寫,來回答這些問題,再據以分析與評估他的思想。
作者認為梁啟超的論墨之作一方面出於他對先秦學術思想的興趣,另一方面則反映出時代思潮的影響。在《新民叢報》時期,其墨學研究的主旨是為現代中國國民與國家的建構,提供一個既植根於傳統又符合西方學說的理論基礎。至1920年代他的墨學不再具有那麼強的民族主義的色彩,而傾向於說明未來中國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在文化上應有的特質,及其傳統根源。
任公的墨學研究反映三個一以貫之的思想特點,第一,他強調群己並重,而個人在此關系中有根本的價值;第二,他主張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調和;第三,他肯定宗教的價值。上述的特點顯示:梁啟超的思想雖然變化多端,也並非毫無缺陷,但卻是前後一致地,奠基於一些宗教、道德、政治與知識論的原則之上;他的這些原則,從今天我們所普遍接受的觀點來看是相當合理的。因此我們不宜將他一生在學術上與思想上努力的成果視為膚湣Ⅰg雜而不夠深刻,在二十世紀人類歷史上,他算得上一個既博學又敏銳的思想家。
一、破天荒第一次將西方進化論學說引入中國學術思想界,將數千年學術思想劃分為胚胎時代、全盛時代、儒學統一時代……等七個時期,宏觀地論述不同時期的內涵、特徵和推演變化之因果關系。二,視野開闊,有全新的視角,如,著意探討學術思想演進與政治條件、社會風尚的關系;運用比較研究方法,評析不同學派、不同文化系統的優劣利弊;注重地理條件對學術思想形成的影響。三、強調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性,預言20世紀將是中西「兩文明結婚」之時代,提出大力吸收西方進步思想、創造更加燦爛的中華新文化的發展方向。
二、以嶄新的近代進化史觀為指導在我國傳統史學領域中,長期以來存在著退化的歷史觀和循環的歷史觀。有的思想家、史學家,如戰國時期的韓非、清初的王夫之以及公羊學家,他們能以進化觀點看待歷史,但在總體上尚處於樸素、粗疏的階段,遠未形成有體系的以理性分析為基礎的學說。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梁啟超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出於改造社會、振興民族的需要,他們將今文經學派的歷史變易觀與西方進化論相揉合,既深化了歷史變易論,又區別於為西方強權政治服務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從而形成了激勵弱小民族進取的帶有東方特色的全新的歷史進化觀,作為他們觀察歷史、政治、學術思想的工具。《論大勢》即以歷史進化論為指導,將我國數千年的學術思想劃分為胚胎時代、全盛時代、儒學統一時代、老學時代、佛學時代、儒佛混合時代、衰落時代及復興時代等七個時期,強調指出:「一時代中或含有過去時代之餘波與未來時代之萌孽。」每一個時代的學術思想都有其特定的內涵與特徵,這些內涵與特徵既是上時代基因的果,又對下時代產生影響;它既有其發生的必然性,存在的合理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都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弊端與局限,新的學術思想必然起而矯之或取而代之。
三、研究學術思想史的新視角梁啟超研究學術思想史,做到了運用西方史學理論與發揚中國優良的史學傳統相結合,因而具有更開闊的視野,有觀察問題的新視角。首先,他非常注意探討學術思想的發展演進與社會變遷、時勢政治的密切關系,明確提出:「學術思想與歷史上之大勢,其關系非常密切。」他從先秦、兩漢的歷史中深切地體會到:「凡思想之分合,常與政治之分合成比例」,並進而論道:「一統獨立之國,務靖內憂,馴擾魁桀不羈之氣,故利民之愚;並立爭競之國,務防禦外侮,動需奇才異能之徒,故利民之智。」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學術思想,常隨政治為轉移,這是中國「學界之一缺點」。思想學術完全脫離時勢政治是不可能的,梁啟超也並不反對學術為政治服務。他在這里主要指的是思想學術作為一門科學,應該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其次,梁氏運用歷史比較研究的方法,成功地探討了我國歷史上各個時期學術派別、學術思想的內涵與特徵,既充分地論證了每個歷史時期的學術思想都有其時代光彩,表明中華民族富有創造力,同時也深刻地揭示其存在的歷史局限與弊病。在此僅舉兩例說明:一者,他將我國上古時代的尊天思想與神權政治和西方國家進行了比較,著重指出:他國之神權,以君主為天帝之化身。君主一言一動,視之為天帝之自言自動;而中國,「天也者,統君民而並治之也。」君「雖專制而有不能盡專制者存」。天需要有行使自己意志的代表。既然中國的君主不是天帝的化身,「於是乎有代表之者,厥惟我民。」《尚書》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天矜下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這樣,梁氏以敏銳的洞察力,揭開中國古代宗教神權思想之外衣,挖掘出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最可寶貴的思想精華——民本主義(註:參見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專集》之五○,第30頁。)。他雖將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與近代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立法權、司法權扯在一起,未免牽強附會,但重要的是,它表明了,梁啟超為增進國人對西方民主政治的理解和接納,努力尋覓傳統文化與西方民權思想的結合點。而中國古代的民本主義正是中國知識分子接受西方民權學說,民主政治的思想土壤。二者,他通過先秦學派與希臘、印度學派的比較,論述了先秦學派的短長,其中對其所短的分析尤為切中肯綮。1.論理思想之缺乏,2.物理學之缺乏,3.無抗論別擇之風,4.門戶主奴之見太深,5.崇古保守之念太重,6.師法家數之界太嚴。梁氏在這里所論及的先秦學術思想之所短,實際上也是中國幾千年來傳統文化的痼疾,是造成中國自秦漢以來學術思想界時而奄奄無復生氣的重要因素。運用中西比較的方法,透視先秦學術思想之短長,這在中國歷史上也屬首創。它表明中國人對西方的認識已由表及裡地從器物層面、制度層面進入到學術思想等文化層面,實際上它已首開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河,其重要的學術價值是不可低估的。
再次,梁氏還非常注意探討學術思想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明確指出:「凡一國思想之發達,恆與其地理之位置,歷史之遺傳有關系。」他在闡述先秦時期學術思想的發展演變時,首先分析了地理環境對南北兩大學派形成、學術差異的影響,他寫道:中國有黃河揚子江兩大流,其位置性質各殊,故各自有其本來之文明。「北地苦寒磽瘠,謀生不易,其民族銷磨精神日力以奔走衣食維持社會,猶恐不給,無餘裕以馳騖於玄妙之哲理。
他後期撰著的《先秦政治思想史》、《墨子學案》、《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多篇學術專史正是《論大勢》的直接發展和深化。《論大勢》亦為本世紀中國學術思想史的研究和撰述開辟了路,它是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走向近代化的拓荒之作和奠基之作。對此耿雲志先生評論說:「梁啟超是中國近代學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註:耿雲志:《胡適研究論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6頁。)如胡適即曾經回憶說:「我個人受了梁先生無窮的恩惠。現在追想起來,有兩點最分明,第一是他的《新民說》,第二是他的《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也給我開了一個新世界,使我知道『四書五經』之外,還有學術思想……這是第一次用歷史眼光來整理中國的學術思想,第一次給我們一個『學術史』的見解。」並由此萌發了「我後來做中國哲學史的種子。」(註:胡適:《四十自述》,上海亞東圖書館1931年版,第105~107頁。)至1919年胡適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成名作《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可見,梁氏的學術論著確對我國近現代學術研究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作為中國近現代學術文化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他是當之無愧的。
❷ 梁啟超生平大事簡介
梁啟超生平大事簡介:
1.斥責志摩
民國十四年(1925年)陰歷七月初七,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請梁啟超出席證婚。梁啟超反對他們「使君有婦」、「羅敷有夫」之間的戀情,也規勸過徐志摩;礙於徐志摩之父和胡適的情面,梁啟超答應出席證婚。
但在婚禮上樑啟超卻對徐志摩、陸小曼用情不專厲聲訓斥,滔滔不絕,使滿堂賓客瞠目結舌。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給學生留點臉面吧。」
2.天涯知己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底,梁啟超應康有為之請,赴美國檀香山辦理保皇會事宜。一日,檀香山一位加入保皇派的僑商設家宴招待梁啟超,引來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糾葛。
梁啟超進入何家大院,出迎的除主人外還有一年輕女子。她是僑商的女兒,叫何蕙珍,芳齡二十,從小接受西方教育,16歲便任學校教師,於今已有4年,英文極好,因有西洋人參加宴會,由她做梁啟超的翻譯。
多年來,除了妻子李氏外,他還沒有與一個女子這樣接近過。席將罷,何小姐又將她在報上替梁啟超辯護的文章原稿拿來給他看,並說:「這是我代先生筆戰起草的英文中譯稿,請先生惠存並予指教。」
接過何小姐的手稿,梁啟超吃了一驚,他多日的疑惑頓時冰釋。這期間,他陸續寫了24首情詩,以記述對何蕙珍的贊美、思念和無奈之情,其中有一首這樣寫道:「頗愧年來負盛名,天涯到處有逢迎;識荊說項尋常事,第一知己總讓卿。」
梁啟超不願把這件事繞開自己的結發妻子。他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5月24日的一封家書中,把檀島奇遇說與李惠仙知。
李惠仙讀了梁啟超的信,給梁啟超寫了一封回信。梁啟超最終以理智鎖住情感,結束了這場苦戀。後來,在梁啟超任民國司法總長時,何蕙珍又從檀島來北京,欲與之結秦晉之好。
但梁啟超只在總長的客廳裏招待何蕙珍,她只好怏怏而返。李惠仙病逝後,何蕙珍也從檀島趕來,但梁啟超仍然婉辭。梁啟超的這一做法,對何蕙珍來說似乎有點薄情,以至何蕙珍的表姐夫、《京報》編輯梁秋水也責備梁啟超「連一頓飯也不留她吃」。
3.慷慨應問
梁啟超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有一年他到廣州拜見兩廣總督張之洞。梁啟超銳意改良,對張之洞寄予極大的期望。張之洞拿著投刺(拜貼),見落款為「愚弟梁啟超頓首」,大不高興,於是出聯刁難:「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無禮稱愚弟。」
這上聯高傲無禮,且拒人於千里之外。梁啟超則氣度不凡,坦然對出下聯,請來人回送張之洞。聯文是:「行千里路,讀萬卷書,俠士有志傲王侯。」對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據,文字高雅硬朗,氣勢懾人。張之洞一看,馬上出衙迎接,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後來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一次梁啟超到江夏拜訪他。張之洞再次出聯:「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上聯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濟四水),長江排首位,又總括四季春、夏、秋、冬,夏排第二。
接著提出了「誰是第一,誰是第二?」這樣難以回答的問題。梁啟超才思敏捷,略加思索即對出下聯:「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後。」張之洞吟讀再三,不禁嘆息說:「此書生真乃天下奇才也!」
(2)梁啟超歷史人物的研究與方法擴展閱讀:
學術貢獻
1.新史學
梁啟超是近代資產階級史學的奠基人,是20世紀前期創建我國近代史學理論的代表人物。他前期發表的《中國史敘論》,《新史學》對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史學進行了較為系統和猛烈的批判,並且大呼「史學革命」。
繼此,他又撰寫了一系列論著,構建其資產階級的新史學理論體系,如《中國歷史研究法》和《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等,集中反映了梁啟超的史學觀及其突出貢獻,並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戊戌變法失敗後,他接連發表震動一時的《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猛烈抨擊封建史學,倡導「史學革命」,較系統地闡述了有關史學功用、歷史哲學、治史態度和方法等一系列資產階級史學主張。
2.目錄學
梁啟超一生於目錄學貢獻
卓越,代表著作有《西學書目表》在分類、著錄上有創新,類分學、政、教,實有「西學」、「政學」兩類,這個分類體系,突破了被訂為「永制」的四部分類體系,為近代西方圖書分類法的輸入和我國新分類法的產生開辟了道路。
該目著錄西學書籍400種,西政書籍168種,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成書。其他目錄學著作有《西書提要》、《東籍月旦》、《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讀書分月課程》、《東原著書纂校書目考》、《要籍解題及其讀法》、《佛經目錄在中國目錄學之位置》、《漢書·藝文志渚子略考釋》等10餘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梁啟超
❸ 歷史上的梁啟超是怎樣的一個人
梁啟超被公認為是清末優秀的學者,中國歷史上一位網路全書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後仍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與革命派論戰中發明了一種新文體,介乎於古文與白話文之間,使得士子們和普通百姓都樂意接受。同時,梁啟超還是中國第一個在文章中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人,他還從日文漢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詞,「經濟」,「組織」,「幹部」等,皆始於梁啟超先生。
梁啟超於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顯著。梁啟超一生勤奮,著述宏富,在將近36年的政治活動又佔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字之多,各種著述達1400多萬字。
❹ 梁啟超的簡介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逃亡日本後,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4)梁啟超歷史人物的研究與方法擴展閱讀:
梁啟超,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學者,是維新變法的主要領導人,提倡伸民權,設議院。他學訓淵博,著述豐富。《飲冰室合集》是目前比較詳備的梁啟超著作集,也是研究近代中國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材料。
在現在中國大陸天津市河北區民族路44號和46號的兩幢義大利建築風格小洋樓,正是梁啟超的故居和飲冰室書齋。他不僅曾在這里著書立說,而且曾和蔡鍔在此策劃了討伐袁世凱的護國運動,對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飲冰室合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梁啟超
❺ 梁啟超簡介100字左右
梁啟超是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 青年時期和康有為一起倡導變法維新,變法失敗後出逃,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5)梁啟超歷史人物的研究與方法擴展閱讀:
梁啟超被公認為是清末優秀的學者,中國歷史上一位網路全書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後仍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與革命派論戰中發明了一種新文體,介乎於古文與白話文之間,使得士子們和普通百姓都樂意接受。同時,梁啟超還是中國第一個在文章中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人,他還從日文漢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詞,「經濟」,「組織」,「幹部」等,皆始於梁啟超先生。
梁啟超,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啟超被公認為是清末優秀的學者,中國歷史上一位網路全書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後仍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與革命派論戰中發明了一種新文體,介乎於古文與白話文之間,使得士子們和普通百姓都樂意接受。同時,梁啟超還是中國第一個在文章中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人,他還從日文漢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詞,「經濟」,「組織」,「幹部」等,皆始於梁啟超先生。
梁啟超於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顯著。梁啟超一生勤奮,著述宏富,在將近36年的政治活動又佔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字之多,各種著述達1400多萬字。——常識人物篇。
❼ 歷史上的梁啟超是怎樣的一個人
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優秀學者。
梁啟超被公認為是清末優秀的學者,中國歷史上一位網路全書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後仍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辛亥革命前,他在與革命派論戰中發明了一種新文體,介乎於古文與白話文之間,使得士子們和普通百姓都樂意接受。
同時,梁啟超還是中國第一個在文章中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人,他還從日文漢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詞,「經濟」,「組織」,「幹部」等,皆始於梁啟超先生。
梁啟超於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顯著。
梁啟超一生勤奮,著述宏富,在將近36年的政治活動又佔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字之多,各種著述達1400多萬字。
(7)梁啟超歷史人物的研究與方法擴展閱讀:
梁啟超,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學者。
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學者。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者,深度參與了中國從舊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革的偉大社會活動家,民初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聞報刊活動家。他的文章富有獨特的歷史視角,令人深思,啟蒙思想。
「綜其一生,悉於國恥世變中度過,蒿目憂心,不能自已。故自少壯以迄於病死,始終以救國新民之責自任。
享年雖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則雲變波折,與清末民初之時局相響應。梁啟超以「善變」聞名於世。從戊戌年的變法開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創辦《新民叢報》,宣傳「新民」思想,為開啟民智鼓與呼。
辛亥革命後,他回國參與政治,兩次討伐復辟,再造共和。他繼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經世致用的傳統,並將這一傳統轉變成新的人格和社會理想,在不斷的「變」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終不變,「其方法雖變,然其所以愛國者未嘗變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梁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