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營造環境
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孩子們本來好奇心就比較強,若環境比較嘈雜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影響無法專注。
2、不同階段不同要求
給孩子分配的學習時間要合理,不同階段的孩子注意力持續時間不一樣。2歲左右大概7分鍾,3歲左右大概9分鍾,4歲左右大概12分鍾,5歲左右大概15分鍾。若你的孩子的持續時間比較低,我們可以適當降低要求,然後循序漸進慢慢一點點增加孩子的專注時間。
3、穿珠訓練
年齡在2-3歲的孩子可進行穿珠子的訓練,邊穿珠子邊數數,同時識別珠子的顏色和形狀,可以指定穿珠子的數量,也可以指定按不同顏色排列來穿,還可以計時,鼓勵孩子又快又對。
4、劃數訓練
年齡在4-6歲的孩子一般對數字比較感興趣,有的已經會簡單的計算,可以進行找數字的訓練,要求孩子在印滿數字的紙上找到其中一種數字,比如找到這張紙上所有的數字5,並做出標記,速度要快,爭取一個也不要漏掉。
5、大聲讀書有利於訓練注意力
每天安排一個時間(10-20分鍾)讓孩子選擇他們喜歡的小文章大聲為父母朗讀,這是一個使孩子口、眼、腦相互協調的過程。孩子在讀書的過程中,盡量不讀錯、不讀丟、不讀斷。他的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把這種訓練一直堅持下去。
6、舒爾特訓練法
在一張有25個小方格的表中,將1-25的數字打亂順序,填寫在裡面,然後以快的速度從1數到25,要邊讀邊指出,同時計時。
7、腦電生物反饋訓練法
腦電生物反饋訓練是經由實踐檢驗世界上有效、能夠提高大腦功能,通過認可的專業科學注意力訓練方法。通過腦神經產生的電波找出每個人集中注意力時的波段SMR和低β波,通過大腦實時訓練,提高注意力區間有效波長,真正從大腦根源出發,全面提升兒童注意力。
❷ 股票T+0的波段技巧方法,具體是什麼
A股是沒有T+0做的,只有T+1做,國外股票有T+0的操作,下面我說說做T+0的技巧。
做T最佳的看圖方式有:
1,分時順時做T方法,股價開盤後下行,然後V字拉起,放量上沖過均價線時可以買入A份數量,每一次拉伸,如果均突破日內高點,則繼續持有買入的那A份數量,當天如果某一次大的拉伸,沒有突破日內高點,則賣出在低價買入的那個A份數量,這數量就是從原有持倉中賣出,這樣,相對來說,在保持倉位不變的情況下,持倉成本就降低了。
以上就是做T的方法,我就是這么做的,天天有來回,大概率就是可以攤薄成本的。
❸ 「遙感在森林資源與規劃方面的應用」論文資料
森林資源調查中SPOT5遙感圖像處理方法探討
王照利、黃生、張敏中、馬勝利
(國家林業局西北林業規劃設計院,遙感計算中心,西安710048)
本文發表於<陝西林業科技>2005 No.1 P.27-29,55
摘要:
目前,多光譜、高空間解析度的SPOT5衛星遙感數據被廣泛應用到森林資源調查中。本文結合SPOT5遙感數據的特點,根據森林資源調查的需要,從遙感數據的正射校正、波段組合、融合處理和數據變換處理等方面探討了SPOT5數據的處理和信息提取。探討性地提出了適應於森林資源調查的SPOT5遙感數據處理方法。
關鍵詞:SPOT5 遙感數據,森林資源調查、數據處理
DISCUSSION ON SPOT5 IMAGE DATA PROCESSING FOR FOREST INVENTORY
Wang Zhaoli, Huangsheng,Zhangminzhong,Ma Shengli
(Northwest Institute for Forest Inventory, Planning &Design, Xi』an China 710048)
Abstract: Now days,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and multispectral SPOT5 image data are widely applied in forest inventory in China.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OT5 image and requirements of forest invent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cessing proceres of ordering image data, ortho-rectification, image bands composition and image data fusion. The complete steps of image processing for forest inventory are given.
Key words: SPOT5 image data,forest inventory, data processing
前言
衛星遙感影像具有空間宏觀性、視角廣、多解析度(光譜和空間)、多時相、周期性、信息量豐富等特點,所以衛星遙感影像既可以提供森林資源的宏觀空間分布信息又能提供局部的詳細信息以及隨時間、空間變化的信息等[1]。目前在林業領域衛星遙感數據被廣泛的應用於不同尺度層次的森林資源調查、資源監測、病蟲害、火災監測等方面。
2002年5月法國SPOT地球觀測衛星系列之5號衛星(即SPOT5星)發射。SPOT5遙感數據的多光譜波段空間解析度為10米(短波紅外空間解析度為20米),但全色波段空間解析度達到2.5米。SPOT5遙感數據的高空間解析度和多光譜解析度為森林資源調查提供了豐富的、可靠的、高精度的基礎數據源。從性價比分析,在其他高解析度遙感數據目前比較昂貴的狀況下,SPOT5遙感數據比較適宜應用於大面積的森林資源調查,可大幅度的森林調查的減少外業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在我國SPOT5衛星數據已被大量地應用於森林資源調查工作中,尤其,是在森林資源「二類」調查中被作基本的森林資源信息源提取各類信息。針對於將多光譜解析度和高空間解析度的SPOT5遙感數據應用於森林資源調查的數據處理技術和方法鮮有報道。本文總結工作實踐,結合SPOT5遙感數據的特點,根據森林資源調查的需要,從遙感數據的訂購、正射校正、波段組合、融合處理和數據變換處理等方面探討了SPOT5數據的基本處理方法。
1.SPOT5衛星遙感數據特點
SPOT衛星系統採用線性陣列感測器和推掃式掃描技術,具有旋轉式平面鏡可以進行傾斜觀察獲得傾斜圖像和立體像對。採用與太陽同步的近極地的橢圓形軌道,軌道高度約832Km,軌道傾角98.7o ,每天繞地球14圈多,重復覆蓋周期26天[2]。由於有傾斜觀測功能,使重復覆蓋周期減少到2-3天。SPOT5衛星載有2台高解析度幾何成像儀(HRG)、1台高解析度立體成像裝置(HRS)和1台寬視域植被探測儀(VGT)。高解析度幾何成像儀的波段選擇是總結了多年的研究成果,認為HRG的波段設置(見表1)足以取得辨別作物和植被類型的最佳效果。本文主要探討HRG高空間解析度數據的處理。
2.SPOT5數據的處理方法和過程
SPOT5數據處理工作流程:
2.1 遙感數據的訂購
訂購數據時,用戶需向數據代理商提供購買區域的四個角的大地坐標或者數據的景號(PATH/ROW)。特別應該注意數據訂購時間和用戶拿到數據之間有時間差,間隔時間長短因用戶的要求、天氣、衛星重復覆蓋周期而異。相對於其他衛星數據,比較有利的一面是SPOT5衛星裝置有旋轉式平面鏡可以進行傾斜觀察,用戶可向代理商申請紅色編程提前得到調查區域的遙感數據,但要支付編程費。對於遙感數據的時相、雲量、入射角、陰影量、是否購買高空間解析度的全色波段等用戶根據自己具體的工作需要向代理商提出限制要求。
根據我們對SPOT5遙感數據的使用,對於森林資源調查,北方9,10月份和11月初的遙感影像比較適宜。代理商向用戶提供經過處理的不同級別的影像產品,在森林資源調查中建議購買SPOT1A級產品,用戶可根據自己的工作需要進行處理,同時也可減少費用。
2.2 基礎數據准備
大比例尺地形圖和高精度DEM是進行SPOT5遙感數據高精度正射校正必需的基礎地理數據。建議購買1:10000地形圖和1:25000數字高程模型(DEM)。
將1:1萬地形圖掃描,掃描解析度設置為300DPI。將掃描好的地形圖進行幾何精糾正,糾正精度控制在0.3毫米內。從測繪部門購買的1:1萬地形圖為北京54坐標系3度分帶高斯克呂格投影,而1:2.5萬DEM為北京54坐標系6度分帶投影。在數據准備時,將校正好的1:1萬地形圖通過換帶轉換轉成和DEM一致的6度分帶投影。
對於沒有1:1萬地形圖的地區,建議使用差分GPS接收機採集地面控制點。
2.3幾何正射校正
正射校正過程應用了法國SPOT公司發行的GEOIMAGE軟體。GEOIMAGE軟體有針對SPOT5衛星數據開發的SPOT5物理模型。模型模塊自動讀取DEM信息。SPOT 物理模型可讀取衛星在獲取遙感數據的瞬間狀態參數,這些參數存貯在數據的頭文件中[3]。衛星狀態參數包括:衛星成像瞬間的經緯度、高度、傾角等。衛星狀態參數能夠幫助提高幾何校正的精度。
以校正好的1:1萬地形圖為基準,在影像圖上找出和地形圖上地物相匹配的明顯地物作為地面控制點。在進行正射校正時,應先進行全色波段數據校正,然後以校正好的全色波段數據為基準進行多光譜數據校正。以全色波段數據為基準校正多光譜波段就比較容易校正,且能提高兩者的匹配精度。地面控制點應分布均勻,影像的邊緣部分布要有控制點分布,同時在不同的高程范圍最好都有控制點。地面控制點的數量因地形地貌的復雜程度而定,根據我們的經驗,一景60KmX60Km的SPOT5數據,一般地勢平緩的地區20個左右控制點即可達到滿意的結果,在高山區25個左右控制點就可使正射校正精度滿足要求。重采樣方法採用雙線性內插法。
2.4 輻射校正
用戶購買的SPOT5的各級數據,數據提供商已經根據衛星的記錄參數對遙感數據做了輻射校正,即消除了感測器自身引起的、大氣輻射引起的輻射雜訊。若果影像存在薄霧或地形高差較大引起的輻射誤差情況,用戶應進一步進行輻射校正處理。薄霧的簡單消除原理是基於近紅外波段不受大氣輻射影響,清澈的水體或死陰影區的數值應為零。從各波段數據中減去近紅外波段的水體或陰影的不為零值。地形起伏引起的輻射誤差校正公式: f (x,y)=g(x,y)/cosa,g(x,y)為坡度為a的傾斜面上的地物影像;f (x,y)為校正後的影像。由於坡度因子參與校正所以需要DEM支持。
2.5 波段組合
根據SPOT5數據波譜特徵(表1),各波段分別記錄反映了植被的不同特徵方面:B4(SWIR)短波紅外反映植物和土壤的含水量,利於植被水分狀況和長勢分析;B3(NIR)近紅外波段對植被類別、密度、生長力、病蟲害等的變化敏感;B2(RED)紅光波段對植被的覆蓋度、植被的生長狀況敏感;B1(VIS)可見光波段對植物的葉綠素和葉綠素濃度敏感。經過比較分析和實際應用發現SPOT5的B3、B4、B2波段組合對植被類型的識別要優於B3、B2和B1的組合。但由於B4波段的空間解析度為20米,使B342組合對植被空間幾何細節表達沒有B321組合清晰,例如林緣界線信息表達方面B321要優於B342。
2.6 影像數據融合
對於購買有高空間解析度全色波段數據的用戶,進行數據融合是必不可少的。影像數據融合能夠綜合不同波段、不同空間解析度數據(層)的特徵,融合後的數據具有更豐富、更可靠的信息[4]。 根據影像數據融合的水平階段,影像融合分為:像元級、特徵級和決策級三個層次。為了最大限度的從SPOT5遙感數據中提取森林植被信息,應進行像元級的數據融合,將2.5米的全色波段和10米多光譜數據進行融合。融合得到的新數據既具有全色波段數據的高空間解析度特徵又具有多光譜特徵。
像元級數據融合的方法多種多樣,根據數據融合的目的,即最大限度的突顯森林植被信息,應選取B4、B3、B2和PAN波段,根據我們的試驗Brovey 融合演算法方法比較理想:
2.7遙感影像地圖
將融合好的數據按Rfused、Gfused、Bfused組合,疊加上行政界線、公里格網、坐標、比例尺等輔助信息,按1:1萬地形圖分幅生成1:1萬紙質圖作為外業手圖。
3. 結果和討論
3.1 幾何精度
利用SPOT5物理模型,採用1:1萬地形圖和2.5萬DEM ,經過正射校正處理,可使影像的幾何精度控制在2個像元內(<10米),達到1:1萬制圖標准要求。為以遙感影像為基礎信息源提取林分調查因子、區劃林班界線生成大比例尺的林相圖、森林分布圖提供了幾何精度保障。
3.2 波段選擇
對於沒有全色波段的情況,SPOT5數據的B342組合有利於森林植被類型的識別。在應用遙感技術進行森林資源調查區劃中,林分類型信息提取是最為重要的環節,所以B342波段組合是小班區劃和外業手圖的最佳組合。
3.3 融合效果
融合數據技術使SPOT5遙感影像既具有全色波段的高空間解析度又擁有多光譜數據的光譜解析度,豐富了遙感影像的信息量。採用Brovey演算法使SPOT5遙感影像從色彩、紋理等方面增強了影像的可判讀性,提高了小班因子正判率和林分小班的區劃精度。
參考文獻
1.周成虎,楊曉梅,駱劍承等.《遙感影像地學理解與分析》,科學出版社,北京,2001,3-4.
2.趙英時.《遙感應用分析原理與方法》,科學出版社,北京,2001.88-90
3.北京視寶衛星圖像有限公司.《專業制圖工作室GEOIMAGE用戶指南》,2004,68-70.
4.Christine Pohl. Geometric Aspects of Multisensor Image Fusion for Topographic Map Updating in The Humid Tropics, ITC Publication, 1996,51-52.
21世紀遙感與GIS的發展
來源: 李德仁 時間: 2005-08-11-23:09 瀏覽次數: 79
21世紀遙感與GIS的發展
李德仁
(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市珞瑜路129號,430079)
摘要:在20世紀,人類的一大進步是實現了太空對地觀測,即可以從空中和太空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通過非接觸感測器的遙感進行觀測,並將所得到的數據和信息存儲在計算機網路上,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服務。在短短的30年中,遙感和GIS作為一個邊緣交叉學科已發展成為一門科學、技術和經濟實體。本文深入地論述了21世紀中遙感的6大發展趨勢和GIS的5個發展特徵。
關鍵詞:發展趨勢;航空航天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對地觀測
中圖法分類號:P208;P237.9
隨著計算機技術、空間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實現了從空中和太空來觀測和感知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的理想,並能將所感知到的結果通過計算機網路在全球流通,為人類的生存、繁榮和可持續發展服務。在20世紀後半葉,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作為一門新興的科學和技術,迅速地成長起來。
1 遙感技術的主要發展趨勢
1.1 航空航天遙感感測器數據獲取技術趨向三多(多平台、多感測器、多角度)和三高(高空間解析度、高光譜解析度和高時相解析度)
從空中和太空觀測地球獲取影像是20世紀的重大成果之一,短短幾十年,遙感數據獲取手段迅猛發展。遙感平台有地球同步軌道衛星(35000km)、太陽同步衛星(600—1000km)、太空飛船(200—300km)、太空梭(240—350km)、探空火箭(200—1000km),並且還有高、中、低空飛機、升空氣球、無人飛機等;感測器有框幅式光學相機、縫隙、全景相機、光機掃描儀、光電掃描儀、CCD線陣、面陣掃描儀、微波散射計雷達測高儀、激光掃描儀和合成孔徑雷達等,它們幾乎覆蓋了可透過大氣窗口的所有電磁波段。三行CCD陣列可以同時得到3個角度的掃描成像,EOS Terra衛星上的MISR可同時從9個角度對地成像。
衛星遙感的空間解析度從Ikonos Ⅱ的1m,進一步提高到Quckbird(快鳥)的0.62m,高光譜解析度已達到5—6nm,500—600個波段。在軌的美國EO-1高光譜遙感衛星,具有220個波段,EOS AM-1(Terra)和EOS PM-1(Aqua)衛星上的MODIS具有36個波段的中等解析度成像光譜儀。時間解析度的提高主要依賴於小衛星技術的發展,通過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合理分布的小衛星星座,以及感測器的大角度傾斜,可以以1—3d的周期獲得感興趣地區的遙感影像。由於具有全天候、全天時的特點,以及用INSAR和D-INSAR,特別是雙天線INSAR進行高精度三位地形及其變化測定的可能性,SAR雷達衛星為全世界各國所普遍關注。例如,美國宇航局的長遠計劃是要發射一系列太陽同步和地球同步的長波SAR,美國國防部則要發射一系列短波SAR,實現干涉重訪問間隔為8d、3d和1d,空間解析度分別為20m、5m和2m。我國在機載和星載SAR感測器及其應用研究方面正在形成體系。「十五」期間,我國將全方位地推進遙感數據獲取的手段,形成自主的高解析度資源衛星、雷達衛星、測圖衛星和對環境與災害進行實時監測的小衛星群。
1.2 航空航天遙感對地定位趨向於不依賴地面控制
確定影像目標的實地位置(三維坐標),解決影像目標在哪兒(Where)是攝影測量與遙感的主要任務之一。在已成功用於生產的全自動化GPS空中三角測量的基礎上,利用DGPS和INS慣性導航系統的組合,可形成航空/航天影像感測器的位置與姿態的自動測量和穩定裝置(POS),從而可實現定點攝影成像和無地面控制的高精度對地直接定位。在航空攝影條件下的精度可達到dm級,在衛星遙感的條件下,其精度可達到m級。該技術的推廣應用,將改變目前攝影測量和遙感的作業流程,從而實現實時測圖和實時資料庫更新。若與高精度激光掃描儀集成,可實現實時三維測量(LIDAR),自動生成數字表面模型(DSM),並可推算出數字高程模型(DEM)。
美國NASA在1994年和1997年兩次將航天激光測高儀(SLA)安裝在太空梭上,企圖建立基於SLA的全球控制點資料庫,激光點大小為100m,間隔為750m,每秒10個脈沖;隨後又提出了地學激光測高系統(GLAS)計劃,已於2002年12月19日將該衛星IICESat(cloud and land elevation satellite)發射上天。該衛星裝有激光測距系統、GPS接收機和恆星跟蹤姿態測定系統。GLAS發射近紅外光(1064nm)和可見綠光(532nm)的短脈沖(4ns)。激光脈沖頻率為40次/s,激光點大小實地為70m,間隔為170m,其高程精度要明顯高於SRTM,可望達到m級。他們的下一步計劃是要在2015年之前使星載LIDAR的激光測高精度達到dm和cm級。
法國利用設在全球的54個站點向衛星發射信號,通過測定多普勒頻移,以精確解求衛星的空間坐標,具有極高的精度。測定距地球1300km的Topex/Poseidon衛星的高度,精度達到±3cm。用來測定SPOT 4衛星的軌道,3個坐標方向達到±5cm精度,對於SPOT 5和Envisat,可望達到±1m精度。若忽略SPOT 5感測器的角元素,直接進行無地面控制的正射像片製作,精度可達到±15m,完全可以滿足國家安全和西部開發的需求。
1.3 攝影測量與遙感數據的計算機處理更趨向自動化和智能化
從影像數據中自動提取地物目標,解決它的屬性和語義(What)是攝影測量與遙感的另一大任務。在已取得影像匹配成果的基礎上,影像目標的自動識別技術主要集中在影像融合技術,基於統計和基於結構的目標識別與分類,處理的對象既包括高解析度影像,也更加註重高光譜影像。隨著遙感數據量的增大,數據融合和信息融合技術逐漸成熟。壓縮倍率高、速度快的影像數據壓縮方法也已商業化。我國學者在這些方面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
1.4 利用多時像影像數據自動發現地表覆蓋的變化趨向實時化
利用遙感影像自動進行變化監測(What change)關繫到我國的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過去人工方法投入大,周期長。隨著各類空間資料庫的建立和大量新的影像數據源的出現,實時自動化監測已成為研究的一個熱點。
自動變化監測研究包括利用新舊影像(DOM)的對比、新影像與舊數字地圖(DLS)的對比來自動發現變化和更新資料庫。目前的變化監測是先將新影像與舊影像(或數字地圖)進行配准,然後再提取變化目標,這在精度、速度與自動化處理方面都有不足之處。筆者提出了把配准與變化監測同步的整體處理[1]。最理想的方法是將影像目標三維重建與變化監測一起進行,實現三維變化監測和自動更新。進一步的發展則是利用智能感測器,將數據處理在軌完成,發送回來的直接為信息,而不一定為影像數據。
1.5 攝影測量與遙感在構建「數字地球」、「數字中國」、「數字省市」和「數字文化遺產」中正在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
「數字地球」概念是在全球信息化浪潮推進下形成的。1999年12月在北京成功地召開了第一屆國際「數字地球」大會後,我國正積極推進「數字中國」和「數字省市」的建設,2001年國家測繪局完成了構建「數字中國」地理空間基礎框架的總體戰略研究。在已完成1∶100萬和1∶25萬全國空間資料庫的基礎上,2001年全國各省市測繪局開始1∶5萬空間資料庫的建庫工作。在這個數據量達11TB的巨型資料庫中,攝影測量與遙感將用來建設DOM(數字正射影像)、DEM(數字高程模型)、DLG(數字線劃圖)和CP(控制點資料庫)。如果要建立全國1m解析度影像資料庫,其數據量將達到60TB。如果整個「數字地球」均達到1m解析度,其數據量之大可想而知。本世紀內可望建成這一解析度的數字地球。
「數字文化遺產」是目前聯合國和許多國家關心的一個問題,涉及到近景成像、計算機視覺和虛擬現實技術。在近景成像和近景三位量測方面,有室內各種三維激光掃描與成像儀器,還可以直接由視頻攝像機的系列圖像獲取目標場三維重建信息。它們所獲取的數據經過計算機自動處理後,可以在虛擬現實技術支持下形成文化遺跡的三維模擬,而且可以按照時間序列,將歷史文化在時間隧道中再現,對文化遺產保護、復原與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6 全定量化遙感方法將走向實用
從遙感科學的本質講,通過對地球表層(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4大圈層)的遙感,其目的是為了獲得有關地物目標的幾何與物理特性,所以需要通過全定量化遙感方法進行反演。幾何方程式是有顯式表示的數學方程,而物理方程一直是隱式。目前的遙感解譯與目標識別並沒有通過物理方程反演,而是採用了基於灰度或加上一定知識的統計、結構和紋理的影像分析方法。但隨著對成像機理、地物波譜反射特徵、大氣模型、氣溶膠的研究深入和數據積累,多角度、多感測器、高光譜及雷達衛星遙感技術的成熟,相信在21世紀,估計幾何與物理方程式的全定量化遙感方法將逐步由理論研究走向實用化,遙感基礎理論研究將邁上新的台階。只有實現了遙感定量化,才可能真正實現自動化和實時化。
2 GIS技術的主要發展趨勢
2.1 空間資料庫趨向圖形、影像和DEM三庫一體化和面向對象[2]
GIS發展曾經歷過柵格、矢量兩個不同數據結構發展階段,目前隨著高解析度衛星遙感數據的飛快增長和數字地球、數碼城市的需求,形成了面向對象的數據模型和三庫(圖形矢量庫、影像柵格庫和DEM格網庫)一體化的數據結構。這樣的資料庫結構使GIS的發展更加趨向自然化、逼真化,更加貼近用戶。以面向應用的GIS軟體為前台,以大型關系資料庫(Oracle 8i,9i等)為後台資料庫管理,成為當前GIS技術的主流趨勢。
2.2 空間數據表達趨向多比例尺、多尺度、動態多位和實時三維可視化
在傳統的GIS中,空間數據是以二維形式存儲並掛接相應的屬性數據。目前,空間數據表達的趨勢是基於金字塔和LOD(level of detail)技術的多比例尺空間資料庫,在不同尺度表示時可自動顯示出相應比例尺或相應解析度的數據,多比例尺數據集的跨度要比傳統地圖的比例尺大,在顯示不同比例尺數據時,可採用LOD或地圖綜合技術。真三維GIS的空間數據要存儲三維坐標。動態GIS在土地變更調查、土地覆蓋變化監測中已有較好的應用,真四維的時空GIS將有望從理論研究轉入實用階段。基於三庫一體化的時空3D可視化技術發展勢頭迅猛,已能再PC機上實現GIS環境下的三維建築物室外室內漫遊、信息查詢、空間分析、剖面分析和陰影分析等,基於虛擬現實技術的真三維GIS將使人們在現實空間外,可以同時擁有一個Cyber空間。
2.3 空間分析和輔助決策智能化需要利用數據挖掘方法從空間資料庫和屬性資料庫中發現更多的有用知識
GIS是以應用導向的空間信息技術,空間分析與輔助決策支持是GIS的高水平應用,它需要基於知識的智能系統。知識的獲取是專家系統中最困難的任務。隨著各種類型資料庫的建立,從資料庫中挖掘知識成為當今計算機界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課題。從GIS空間資料庫中發現的知識可以有效的支持遙感圖像解譯,以解決「同物異譜」和「同譜異物」的問題。反過來,從屬性資料庫中挖掘的知識又具有優化資源配置等一些列空間分析的功能[3]。盡管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這一命題仍處於理論研究階段,但隨著資料庫的快速增大和對數據挖掘工具的深入研究,其應用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2.4 通過Web伺服器和WAP伺服器的互聯網和移動GIS將推進聯邦資料庫和互操作的研究及地學信息服務事業
隨著計算機通訊網路(包括有線和無線網)的大容量和高速化,GIS已成為在網路上的分布式異構系統。許多不同單位、不同組織維護管理的既獨立又互聯互用的聯邦資料庫,將可提供全社會各行各業的應用需要。因此,聯邦資料庫和互操作(federal databases & interoperability)問題成為當前國際GIS聯合研究的一個熱點。互操作意味著資料庫中數據的直接共享,GIS規律功能模塊的互操作與共享,以及多點之間的相同工作,這方面的研究已顯示出明顯的成效。未來的GIS用戶將可能在網路上繳納為其需要所選用數據和軟體功能模塊的使用費,而不必購買這個資料庫和整套的GIS軟硬體,這些成果產生的直接效果是GIS應用將走向地學信息服務。
目前已興起的LBS和MLS,即基於位置的服務和移動定位服務,突出地反映了這種變化趨勢。它引起的革命性變化使GIS將走出研究院所和政府機關,成為全社會人人具備的信息服務工具。我國目前已有2億個手機用戶,若每人每月為MLS支付10元費用,全國一年的產值將達到240億。可以預測在不久的將來,地學信息將能隨時隨地為任何人和任何事情進行4A服務(geo-in-formation for anyone and anything at anywhere and anytime)。
2.5 地理信息科學的研究有望在本世紀形成較完整的理論框架體系
筆者曾扼要地敘述了地球空間信息科學的7大理論問題[4]:(1)地球空間信息的基準,包括幾何基準、物理基準和時間基準;(2)地球空間信息標准,包括空間數據採集、存儲與交換標准、空間數據精度與質量標准、空間信息的分類與代碼標准、空間信息的安全、保密及技術服務標准以及元數據標准等;(3)地球空間信息的時空變化理論,包括時空變化發現的方法和對時空變化特徵的和規律的研究;(4)地球空間信息的認知,主要通過各目標各要素的位置、結構形態、相互關聯等從靜態上的形態分析、發生上的成因分析、動態上的過程分析、演化上的力學分析以及時態上的演化分析達到對地球空間的客觀認知;(5)地球空間信息的不確定性,包括類型的不確定性、空間位置的不確定性、空間關系的不確定性、邏輯的不一致性和信息的不完備性;(6)地球空間信息的解譯與反演,包括定性解譯和定量反演,貫穿在信息獲取、信息處理和認知過程中;(7)地球空間信息的表達與可視化,涉及到空間資料庫多解析度表示、數字地圖自動綜合、圖形可視化、動態模擬和虛擬現實等。目前,這些方面的研究對建立完備的理論尚嫌不足,需要在今後加強這方面的基礎研究。
關於遙感與GIS的集成,涉及到GPS和通信技術的集成,本文未作具體討論,其具體內容可參見文獻[4—6]。
3 結語
遙感與GIS在20世紀出現,在21世紀不僅將形成自身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而且將形成天地一體化的空間信息服務產業,為國民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做出愈來愈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Li D R, Sui H G. Automatic Change Detection of Geospatial Data from Imagery. The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 2002,34(II):245—251
[2] 龔健雅. 地理信息系統基礎.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3] 邸凱昌. 空間數據發掘與知識發現(第一版).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182
[4] 李德仁,關澤群. 空間信息系統的集成與實現(第一版). 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 244
[5] 李德仁,李清泉. 論地球空間信息技術與通信技術的集成.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1,26(1):1—7
[6] 李德
❹ 快速記憶能力 快速記憶力訓練方法
如果對自己的記憶力充滿信心,不是就能大大增強記憶力嗎!
形象控製法就是抓住身心輕松愉快和樹立信心這兩個關鍵點,進行提高記憶力的訓練。
形象控製法的訓練步驟和具體要求:
形象控製法分為准備階段和四步練習。
准備階段,就是要明確目的。
首先要明確你想要提高記憶力的目的是什麼,實際要求是什麼,要既明確又具體。
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許多練習者往往口答得很籠統,他們說:「我的目的就是想要提高記憶力。」這樣回答不行,不會收到良好的訓練效果。必須有具體而實際的要求。這一步是提高記憶力訓練以前必須做的,所以我們稱它為准備工作。
要做到目的明確,就要認真地對自己作一番分析:如自己想做什麼事情,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想得到什麼。為了達到上述各點,需要什麼樣的必要條件。自己具備了什麼樣的能力,而哪些能力還不夠。
不同類型的人目的是不一樣的。一般說,學生和老師的目的有區別,不同年級的學生具體目的也不一樣。同一年級的學生各人情況有別,其目的也有差別。每人一定要明確個人的目的。例如有的學生提高記憶力的目的是:我要提高我的學習成績,我想考上自己想慕已久的某大學的某專業;我將來想當一名科學家等等。
注意把自己的想法列舉出來後,用形象思惟的方式來歸納整理,寫到卡片上,用圖表列出,經常看看,對自己的發展能有一個整體認識。要經常一邊看圖表,一邊自我研究。自己到底在想些什麼,要想做些什麼,追求些什麼,為了達到目的自己需要什麼樣的能力等等,准備工作做好後,下面就開始正式訓練。
第一步使身心輕松舒適
首先,要把你的整個身心放鬆,使之處於一種輕松舒適的狀態,由此使你的大腦安靜下來,使疲勞的腦細胞得到休息和恢復,從而提高大腦的活力。
原則上,只要你回憶起你過去有過的「輕松舒適」的體驗,那麼你的身心就會處於輕松舒適狀態了。
在形象控製法里,把能夠使人「身心輕松舒適」的體驗,叫做基本形象。把相應的練習叫做基本練習。在這一步的練習操作過程中,要注意掌握以下兩方面:一是練習前的注意事項;二是練習要領。
(一)練習前的8 條注意事項
1.開始練習時,盡量減少外部對人體的刺激,最好把眼鏡、腰帶、手錶、鞋等東面摘掉或松開,練習的地點應是比較安靜、通風、溫度和光線適中。隨著練習的深入,養成了習慣,也可以坐在公共汽車上或呆在教室里等環境條件下進行練習。
2.練習開始時,最好採用標准姿勢,慢慢習慣以後可以採用任何姿勢來進行。:所採用的姿勢不要產生不舒服的感覺,以免影響放鬆效果。一般採用的姿勢為靠式或兩種坐式。
靠式:坐在安樂椅或沙發椅上,把身體的背部和頭部靠在靠墊上,使兩腿平行著地,不可懸空,使腿部輕松舒適。
兩個胳臂放在扶手上,手心向下,要求兩肩輕松自然。兩腿分開與肩的寬度相似。
坐式:採用什麼樣的椅於都行,用凳於也可以,或者只要有一個坐的地方。
椅於高度適宜,一般要求兩腳著地而下懸空,放鬆兩肩,頭部稍向前傾,這時把身體和頭部徹底的伸展一下,以消除身上的緊張感覺,這樣就能取得很好的姿勢。
兩只手的手心向下放在大膽上,並使它們不要相互碰到。兩腿自然分開處於舒適狀態。
此外還可以採用站式、正座式、盤膝座式等。這要根據個人的習慣而定。
3.練習開始閉著眼睛進行,容易浮現所需要的形象,訓練效果好。習慣後能夠掌握形象時,可以睜著眼練習。
4.練習時一般採用平時習慣地呼吸方法,但在開始練習之前,要進行3一5次腹式呼吸,使大腦安靜下來。
如何做腹式呼吸下面再介紹。
5.當你入靜時,在你頭腦中所出現的基本形象應當是你過去經驗中最使你的身心「輕松舒暢」的那種形象。絕對不要出現與不愉快的事情相聯系的那種形象。
如在美麗的草坪上舒暢的休息,愉快地沐浴著陽光,這對一般人可能是良好的感覺,但個別女孩子可能會產生怕流氓出現的不快感,引起不好的結果。所以要視個人情況而定。
6.練習的時間最好是早、中、晚三次。早晨起床後,午飯後,睡覺前,分三次練習是比較理想的。假如做不到三次,但至少一天要練習一次,平均三個月左右的練習,就能掌握形象控製法的全過程。重要的就是堅持每天練習
❺ 什麼是波段交易
什麼是外匯波段交易?
外匯波段交易是外匯投資行業里的一個專業名詞,很多人不理解這是什麼意思,比如外匯新手。波段交易也是一種重要的交易策略,下面,為大家介紹什麼是外匯波段交易。
通常情況下,外匯交易這可分為兩類,即短線交易和波段交易。短線交易又稱日內交易,比較普遍,我國外匯交易市場中,投資者有80%左右都屬於短線交易。第二種外匯交易類型被稱為波段交易者,或稱頭寸交易者,因為波段交易者始終不平掉賬戶中倉位,而是隨著市場上匯率的變化不斷地重新設定止盈止損范圍,以及加倉和減倉。
根據統計,在我國雖然短線交易在外匯市場中佔到了8成的比例,但從盈利方面來看,則恰好相反,20%左右的投資者的市場盈利卻佔到了總體盈利的9成之多。
接下來為大傢具體講解什麼是外匯波段交易。波段交易在一次交易之前要做充分的准備課程,你應該對匯市行情有一個整體的把握與認知,比如,數月內或一年內匯率走勢的情況。
波段交易對於投資者基本面知識的掌握有一定的要求,在准備預判好市場趨勢之後就找一個合適的入場點位。同時投資者計算好 止損位置以及在之後行情波動,重設止損保護盈利都需要提前做出周密的計劃。波段交易者自己的倉位之中應始終保存著不同點位的進場單子,同時止盈和止損位置也是時常變化的。
波段交易是追隨市場方向趨勢的交易方法,同時它也是能夠獲得最大能力的交易方法,當然這種交易方法對交易者的技術和交易的執行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有極高的要求的。
如果你目前依舊在頻繁的進行短線交易,可以將自己的思路擴展到波段交易的思路之中這或許對你當前所處的狀態有一定的幫助,甚至為你新的交易之路打開一條新的視野。
❻ 做波段和做t的區別
波段操作:是基於價值的買入,在持有一段時間後賣出實現盈利。
做T:是基於套利的買入或賣出,並在有一定差價後進行賣出或買回套利。
波段操作和做T有幾個顯著區別:
1、波段操作是在對標的價值有深刻認識基礎上進行買入,是中長期戰略行為,而做T的出發點只是套利,是短期行為,做T並不需要考慮太多公司價值方面的因素,一般情況下,我會根據股票的技術面表現來指導做T操作。
2、波段操作大部分時間是先買再賣,做T則大部分時間是先賣再買。這個也很好理解,當看好的公司的股票價格跌入一個有吸引力的位置時,我們開始波段買入,等到股票價格反彈時做波段賣出,波段操作一般都是正向的。而做T為了控制風險,更多的時候我會採取先賣再買,因為這樣只有賣飛的風險,沒有發生實質性虧損的風險。當然在實戰中如果股票價格泡沫很大,也可以採取先賣再買的波段操作方式,但這樣做並不會產生直接收益,只是通過減少潛在回撤來間接的實現盈利。
3、波段操作投入的資源更大,持有時間相對較長(一般以周/月為單位計算),對盈利空間的要求較大(至少10%以上),而做T投入的資源則相對較小,持有時間較短(一般日內或數日),對盈利空間的要求較小(1%以上就可以做)。因此,如果我們把波段操作比作主菜,那麼做T就是餐後的甜品。從實際收益貢獻的角度來說,我的波段操作貢獻了90%左右的收益,而做T只貢獻了10%左右的收益。
拓展資料:
做波段注意事項
1、波段行情的運行趨勢是保持一定斜率的向上或向下運行,絕對水平的波段行情比較少見。當股價水平運行而且波幅極小時,往往是行情即將突破的前兆,此時,除非有相當的把握,否則盡量保持靜觀其變為好。
2、波段操作中關鍵是要講究順勢而為,要根據波段行情的不同運行方向,包括不同的運行斜率,分別採用不同的波段操作方法,如波段行情在向上運行時,投資者要在基本不丟失籌碼的前提下,進行波段操作;而在向下運行趨勢的波段行情中,投資者應該以做空的方式波段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