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梁基礎鋼筋如何算
①地梁是通長的梁,題目沒有示出跨數、跨度、全長,怎能有詳細計算及步驟? ②縱筋 共計8根HRB400的直徑18mm,全長加兩端錨固長再加搭接長,總長乘2.0=縱筋總重; ③構造腰筋 共計4根HRB400的直徑16mm,全長加搭接長,總長,1.58=腰筋總重; ④箍筋 HPB300直徑8mm,全長÷100+1=總個數,總個數×每個長×0.395=箍筋總重; ⑤拉鉤 HPB300直徑6mm,﹙全長÷300+1﹚×2=總個數,總個數×每個長×0.222=箍筋總重; ①②③④⑤重相加得鋼筋總重量。
B. 怎麼算這個地梁鋼筋呢
計算方法:直鋼筋:構件長度-保護層厚度+彎鉤增加長度+鋼筋搭接長度。彎起鋼筋:直段長度+斜段長度-彎曲調整值+彎鉤增加長度+搭接長度。箍筋:周長+箍筋調整值。外牆地圈樑的工程量=外牆地圈樑中心線的長度×地圈樑的截面積。內牆地圈樑的工程梁=內牆地圈樑凈長線的長度×地圈樑的截面積。地梁:約定俗稱為基礎連梁,圈起來有閉合的特徵,與構造柱共成抗震限裂體系,減緩不均勻沉降的負作用。與地圈樑有區別,(地梁)基礎梁主要起聯系作用,增強水平面剛度,有時兼作底層填充牆的承托梁,不考慮抗震作用。
C. 地梁鋼筋計算!希望能詳細解釋,步驟很重要!
鋼筋計算原理
鋼筋重量=鋼筋長度*根數*
鋼筋長度=凈長+節點
+搭接+彎鉤(一級抗震)
柱
:
〈=2000mm時,
長度=
層高-保護層+基礎彎折a+基礎縱筋外露長度HN/3+與上層縱筋搭接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2000mm時,
長度=
層高/2-保護層+基礎彎折a+基礎縱筋外露長度HN/3+與上層縱筋搭接的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地下室:柱縱筋長度=地下室層高-本層
HN/3+首層
HN/3+與首層縱筋搭接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首層:柱縱筋長度=首層層高-首層
HN/3+max(二層
HN/6,500,柱截面邊長尺寸(圓柱直徑))+與二層縱筋搭接的長度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柱縱筋長度=二層層高-max(二層層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圓柱直徑))+max(三層層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圓柱直徑))+與三層搭接LLE(如焊接時,搭接長度為0)
頂層:
:外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
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
+1.5LAE
內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
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
+LAE
其中
取值:
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彎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彎折12d,
=
-保護層+12d;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直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截斷,
=梁高-保護層,
當
為矩形截面時,外側鋼筋根數為:3根角筋,b邊鋼筋總數的1/2,h邊總數的1/2。
內側鋼筋根數為:1根角筋,b邊鋼筋總數的1/2,h邊總數的1/2。
邊柱:外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1.5LAE
內側鋼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LAE
當
為矩形截面時,外側鋼筋根數為:2根角筋,b邊一側鋼筋總數
內側鋼筋根數為:2根角筋,b邊一側鋼筋總數,h邊兩側鋼筋總數。
中柱:縱筋長度=頂層層高-max(本層樓層凈高Hn/6,500,柱截面長邊尺寸(圓柱直徑))-梁高+
其中
長度取值:
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彎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彎折12d,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12d;當柱縱筋伸入梁內的直徑長〉=LAE時,則使用直錨:柱縱筋伸至柱頂後截斷,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
梁
梁的平面表示方法:
集中標注-
1、 梁編號
2、 截面尺寸
3、
4、
或
5、 側面
或受扭鋼筋
6、
7、
上部筋
8、 梁下部鋼筋
9、
、
及
鋼筋公式
上部
:長度=凈跨長+左
錨固+右
錨固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取Max(LaE ,0.5hc+5d)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 <LaE時,必須彎錨,
演算法1:hc-保護層+15d
演算法2:取0.4LaE+15d
演算法3:取Max(LaE ,hc-保護層+15d)
演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
:
第一排長度=左或右
錨固+凈跨長/3
第二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內1/5,如果一共兩排,第一排為
,則第二排按LN/3計算
中間
長度
上排長度=2*凈跨長/3+支座寬
下排長度=2*凈跨長/4+支座寬
註:凈跨長為左右較長的跨
長度=凈跨-左負筋伸入長度-右負筋伸入長度+ 150*2
註:當
和
同時存在時,搭接值取150MM。
長度=凈跨長+2*15d
長度=凈跨長+2*錨固長度
拉筋長度=
-2*保護+2*1.9d+2*max(10d,75mm)
根數=【(凈跨長-50*2)/非加密間距*2+1】*排數
當
≤350時,拉筋直徑為6mm;
>350時,拉筋直徑為8mm。拉筋間距為非加密區
間距的兩倍。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兩排拉筋豎向錯開設置。
下部鋼筋
下部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鋼筋長度=凈跨長-0.1*2*凈跨長
下部非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長度=(梁寬-保護層*2 +梁高-保護層)*2+1.9d*2+max(10d,75mm)*2
根數=2*【(加密區長度-50)/加密間距+1】+(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間距-1)
當結構為一級抗震時,加密長度為max(2*梁高,500),當結構為二到四級時,加密長度為max(1.5*梁高,500)
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高>800mm a為60度
高<=800mm a為45度
板
底筋長度=凈長+2*max(支座寬/2,5d)+2*6.25d(
)+搭接
根數=(凈長-2*50)/間距+1
麵筋長度=凈長+2*la+2*6.25d(
)+搭接
根數=(凈長-2*50)/間距+1
la:非抗震; lae:抗震
端
長度=凈長+la+6.25d+(板厚-2*保護層)
根數=(凈長-2*50)/間距+1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左凈長+右凈長+2*(板厚-2*保護層)
根數=(凈長-2*50)/間距+1
長度=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2*150
根數=左標注/間距+右標注/間距(不減起步距離,不加1,不減1)
長度=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2*150+2*6.25d(
)
根數=(凈長-兩端端負筋露出長度)/間距-1(不減起步距離,不加1,減1)
板中開洞:洞口左端長度=凈長-保護層+max(支座寬/2,5d)+6.25d+(板厚-2*保護層)+5d
洞口右端長度:同左端
根數=洞口寬/間距+1
懸挑:懸挑長度(一端在柱子里)=凈長+la+(板厚-2*保護層) +6.25d(一級鋼筋)
懸挑長度(兩端都在板里)=(板厚-2*保護層)+凈長+(板厚-2*保護層)+5d
鋼筋計算
1、暗柱鋼筋計算
(A)縱筋長度計算:
:
採用綁扎連接時,長度=層高+1.2Lae,採用機械連接(如
)時,長度=層高-500+500
(B)頂層:
採用綁扎連接時,長度=層高-500-板厚+Lae採用機械連接(如
)時,長度=層高-500-板厚+Lae
(C)縱筋根數:按圖數
(D)箍筋計算:(梁寬 + 梁高 - 4 * 保護層) * 2 + 11.9*d*2+8*d
(E)拉筋長度:牆厚-保護層*2+2d+1.9d*2+max(75,10d)*2
根數:層高/拉筋間距+1(端柱同暗柱)
(2)
中的
;
縱筋長度=
凈長+兩端錨固:
(3)箍筋長度=暗梁寬+暗梁高)*2-8*保護層+8*d+2*11.9*d;箍筋根數=暗梁凈長/間距+1
(4)
中的
縱筋長度=洞口寬+左右兩邊錨固max(Lae,600)
箍筋根數=(洞口寬-50*2)/箍筋配置間距+1
頂層連梁箍筋根數(兩端為直錨時)=(洞口寬-50*2/箍筋配置間距+1)+(連梁錨固直段長-100/150+1)*2
連梁箍筋的長度=(梁寬 + 梁高 - 4 * 保護層) * 2 + 11.9*d*2+8*d
(5)拉筋長度= 梁寬-保護層+2*11.9*d+2*d;根數=排數*((洞口寬-100)/間距)
2、牆身水平鋼筋(牆端為暗柱)
外側鋼筋=牆長-保護層;內側鋼筋=牆長-保護層+15d
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牆身水平筋照設)
牆身水平鋼筋(牆端為端柱
外側鋼筋=牆長-保護層;內側鋼筋=牆凈長+錨固長度(彎錨、直錨)
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內水平筋照設
牆身縱筋計算
•
=彎折長度a+錨固豎直長度h1+搭接長度1.2LaE或非連接區500
• 中間層縱筋=層高+搭接長度1.2LaE或非連接區500
• 頂層縱筋=層高-板厚+錨固
• 根數=(牆凈長(牆長-暗柱截面長)-2*s/2)/間距
3、牆身垂直鋼筋
(1)牆身豎向
根數=牆身凈長-1個豎向間距s/2(或2*50)/
間距+1
牆身垂直
是從暗柱或端柱邊開始布置
(2)遇有洞口時,需要分段計算根數
牆梁鋼筋與牆身鋼筋的關系
當設計未註明時,側面構造縱筋同剪力牆水平
;拉筋直徑:當梁寬≤ 350時為6mm,梁寬>350時為8mm,拉筋間距為兩倍箍筋間距;當連梁截面高度>700時,側面
直徑應≥10mm,間距應 ≤200;
D. 地梁鋼筋搭接長度計算方法
摘要 鋼筋的綁扎搭接長度要分抗震(LlE)和非抗震(Ll)結構。並應按鋼筋的級別、規格、抗震等級、混凝土的強度等級和來 縱向受拉鋼筋的搭接長度應按縱向搭接接頭面積的百分率進行計算。
E. 梁的鋼筋工程量怎麼算啊
框架梁鋼筋計算公式: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左、右支座錨固長度的取值判斷: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取Max(Lae ,0.5hc+5d)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 ≤ Lae時,必須彎錨,演算法為:hc-保護層+15d;取0.4LaE+15d。
下部通長鋼筋計算: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左、右支座錨固同上框架梁下部縱筋可在柱支座外內力較小處搭接,即距邊緣Ln/3范圍內連接。抗震框架梁須避開箍筋加密區。
箍筋和拉筋的計算: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2*1.9d+2*max(10d,75mm)+2d拉筋根數=((凈跨長-50*2)/非加密間距*2+1))*排數弧形梁箍筋加密區范圍按弧形梁中心線,箍筋間距按弧形梁凸面度量。
由梁和柱連接而成的,樑柱交接處的框架節點應為鋼結構成雙向樑柱抗側力體系。剛接即梁的兩端與框架柱(KZ)固定相連。框架梁的作用除了直接承受樓屋蓋的荷載並將其傳遞給框架柱外,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根,就是它和框架柱剛接形成樑柱抗側力體系,共同抵抗風荷載和地震作用等水平方向的力。
據建築材料的不同,框架結構可分為:混凝土結構框架、鋼框架、鋼-混凝土框架。即可以採用鋼筋混凝土、建築鋼材或者鋼-混凝土製作框架梁或框架柱。對於鋼筋混凝土結構,根據行業標准《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程》JGJ3-2010第7.1.3條規定,兩端與剪力牆剛接相連但跨高比不小於5的連梁宜按照框架梁設計。
F. 地圈樑鋼筋怎麼計算
鋼筋混凝土圈樑的寬度宜與牆厚相同。當牆厚h≥240mm時,其寬度不宜小於2h/3 。圈樑高度不應小於120mm。縱向鋼筋不宜少於4φ10,綁扎接頭的搭接長度按受拉鋼筋考慮。箍筋間距不宜大於300mm。現澆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於C20。
圈樑兼作過梁時,過梁部分的鋼筋應按計算用量另行增配。
採用現澆樓(屋)蓋的多層砌體結構房屋,當層數超過5層,在按相關標准隔層設置現澆鋼筋混凝土圈樑時應將梁板和圈樑一起現澆。未設置圈樑的樓面板嵌入牆內的長度不應小於120mm ,其厚度宜根據所採用的塊體模數而確定,並沿牆長配置不少於2根直徑為10mm的縱向鋼筋。
(6)鋼筋地梁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圈樑一般設置在基礎牆處,檐口處,樓層處。圈樑在建築中往往不是設置一道,其數量應視建築物的高度,層數,地基情況和抗震要求而定,單層建築至少設置一道,多層建築一般隔層設置一道,在抗震設防地區,往往要層層設置圈樑。
除了在外牆和承重內縱牆中設置之外,應根據建築物的結構和防震要求每隔16m至23m在橫牆中設置圈樑,能使圈樑的腰箍作用充分發揮。
按照要求,圈樑應當連續封閉的設置在同一水平面上,當圈樑被門窗洞口截斷時,應在洞口上方或下方設置附加圈樑,附加圈樑與圈樑的搭接的長度不應小於二垂直凈距的2倍,且不應小於1m。
G. 地梁怎麼計算工程量
1、算混凝土的時候梁長就是梁凈長度,兩個獨立基礎承台之間的距離(梁高度范圍在承台范圍)。即梁的混凝土量要扣除承台混凝土量。主要是扣減關系要明確。
2、算鋼筋的時候要看設計說明梁是以哪個(柱還是承台)為支座,遇中間支座是否連續通過。
3、這個說明與算量有直接關系:
(1)標高可以知道與承台關系,算混凝土鋼筋都用到;
(2)畫圖時定位;
(3)套定額有關,鋼筋錨固長度有關。
施工圖是原始設計的圖紙,竣工圖往往是有修改設計變更的,所以要按修改變更後的幾合尺寸來進行計算,兩者的工程量就存在了差數。地梁的支座有承台及柱,在計算工程量時都應該按凈尺寸來進行,不得重復,才能達到精確。
(7)鋼筋地梁計算方法擴展閱讀;
地梁的縱向鋼筋應該在支座錨固,筏基地梁因之延性要求,所以縱筋的接頭位置、接頭百分率的控制,縱向鋼筋伸入支座的錨固長度,按抗震構件的構造要求執行。
基礎拉梁與基礎梁-1001:拉梁的計算方法有兩種:
1、取拉梁所拉結的柱子中軸力較大者的1/10,作為拉梁軸心受拉的拉力或軸心受壓的壓力,進行承載力計算。按此法計算時,柱基礎按偏心受壓考慮。基礎土質較好,用此法較節約。
2、以拉梁平衡柱底彎矩,柱基礎按中心受壓考慮。拉梁正彎矩鋼筋全部拉通,負彎矩筋有1/2拉通。此時梁的截面高度宜取下面的取值較高者。
H. 基礎梁配筋圖預算計算公式是什麼
上部通長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左、右支座負筋:
第一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3
第二排長度=左或右支座錨固+凈跨長/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內1/5,如果一共兩排,第一排為通長筋,則第二排按LN/3計算
中間支座負筋長度
上排長度=2*凈跨長/3+支座寬
下排長度=2*凈跨長/4+支座寬
註:凈跨長為左右較長的跨
架立筋長度=凈跨-左負筋伸入長度-右負筋伸入長度+ 150*2
註:當貫通筋和架立筋同時存在時,搭接值取150MM。
構造筋長度=凈跨長+2*15d
抗扭筋長度=凈跨長+2*錨固長度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2*1.9d+2*max(10d,75mm)
根數=【(凈跨長-50*2)/非加密間距*2+1】*排數
當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6mm;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8mm。拉筋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兩倍。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兩排拉筋豎向錯開設置。
下部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鋼筋長度=凈跨長-0.1*2*凈跨長
下部非通長鋼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
箍筋長度=(梁寬-保護層*2 +梁高-保護層)*2+1.9d*2+max(10d,75mm)*2
根數=2*【(加密區長度-50)/加密間距+1】+(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間距-1)
當結構為一級抗震時,加密長度為max(2*梁高,500),當結構為二到四級時,加密長度為max(1.5*梁高,500)
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主梁高>800mm a為60度
主梁高<=800mm a為45度
I. 地梁鋼筋量怎麼計算 求結果
你的問題有兩種理解,1,怎麼計算地梁需要配多少鋼筋?這要根據設計的方案來計算,一般和普通梁的彎矩方向相反,計算方法是一樣的,滿足抗彎、抗剪、抗壓、抗扭以及裂縫寬度等全部受力要求就可以了。2,有地梁圖紙,怎麼根據配筋圖計算用鋼量?這個就簡單,先看懂圖、熟悉規范,確定每根鋼筋是從什麼點開始到什麼點結束,再根據保護層厚度、混凝土強度、彎曲調整值和彎鉤增加值的一些規定,一根根、一種種計算出鋼筋的長度,再計算鋼筋的重量。
如果你學會了鋼筋計算軟體,那就比較方便了,很多規定在軟體中自動生成。好了,祝你順利。
J. 地梁荷載如何計算啊
一、地梁計算方法有兩種:
1、取拉梁所拉結的柱子中軸力較大者的1/10,作為拉梁軸心受拉的拉力或軸心受壓的壓力,進行承載力計算。按此法計算時,柱基礎按偏心受壓考慮。(基礎土質較好,用此法較節約)
2、以拉梁平衡柱底彎矩,柱基礎按中心受壓考慮。拉梁正彎矩鋼筋全部拉通,負彎矩筋有1/2拉通。此時梁的截面高度宜取下面的取值較高者。
二、地梁約定俗稱為基礎梁,圈起來有閉合的特徵,與構造柱共成抗震限裂體系,減緩不均勻沉降的負作用。與地圈樑有區別,(地梁)基礎梁主要起聯系作用,增強水平面剛度,有時兼作底層填充牆的承托梁,不考慮抗震作用。地梁(也有稱彈性地基梁):
1、地梁一般指梁板式筏形基礎和柱下條基中的梁,該梁的最大彎矩在上部跨中及下部支座處,縱向鋼筋的接頭盡量避免在內力較大的地方,選擇在內力較小的部位,宜採用機械連接和搭接,不應採用現場電弧焊接。
2、地梁的縱向鋼筋應該在支座錨固,筏基地梁因之延性要求,所以縱筋的接頭位置、接頭百分率的控制,縱向鋼筋伸入支座的錨固長度,按抗震構件的構造要求執行。
地基梁:通常是指用以承擔圍護結構荷載的梁,如廠房的圍護磚牆下,有時不做牆基礎,而是設基礎梁將其荷載傳至柱基礎。這時,可以和地圈樑,拉梁一起考慮,一梁多用!
基礎梁或者地基梁就是承擔地基反力的梁,例如柱下條形基礎,例如梁筏中的梁。它們的梁底都在持力層上。
拉梁僅僅是一種聯系梁或者構造梁。例如專門承擔上部填充牆的聯系梁,例如承台之間的梁,例如一些重要獨基之間的拉梁。它們的特徵就是,梁底一般都可以不在持力層上,因為它們不需要承擔地基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