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小學數學教學視頻
常青藤爸爸小魚老師數學,1~3年級,網路網盤10GB高清視頻。
鏈接: https://pan..com/s/17gC053x3iPp62FY0u_pn-A
資源目錄(一年級的缺第14講,介意的請勿購買)
一年級1、數從哪裡來,理解數與量的關系~1.mp4
一年級2、加法基礎:加法意義與應用~1.mp4
一年級3、減法基礎:減法意義與應用.mp4
一年級4、加減法進階:數軸.mp4
一年級5、加法方法:湊十法.mp4
一年級6、減法方法:破十法.mp4
一年級7、豎式:加法豎式與數字謎.mp4
一年級8、豎式:減法豎式與數字謎.mp4
一年級9、巧算:加減巧算及湊整思想.mp4
一年級10、圖思維:莫名的隊伍——排隊問題.mp4
Ⅱ 淺談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方法
1、功能分類法
分類是以比較為基礎,按照事物問題性質的異同,分別將相同性質的對象歸入同一類中的一種思維方法。
只有將各種事物分門別類加以研究,我們才能弄清事物間的千差萬別,明確事物間的聯系。學生在對事物進行分類的過程,根據分類的標准,逐步提示一類對象的共同的本質屬性,並認識和掌握其本質屬性,從而對其形成概念。所以,分類的思想方法是學習數學概念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
2、特性分類法
特性分類,顧名思義是按事物的某一性質進行分類。譬如,有三角形、四邊形、長方形、五邊形、梯形、等腰三角形、六邊形等幾何圖形,我們可以以是否四邊形把這些圖形分為兩類,是四邊形的一類的有:四邊形、長方形、梯形、正方形;不是四邊形一類的有:三角形、五邊形、等腰三角形、六邊形。
採用特性分類法進行教學,一般按看、想、分、查四個步驟進行。看,就是觀察對象有哪些,是什麼;想,就是思考對象有什麼特性,並提出分類的標准(或按老師提出的標准去尋找對象的特性);分,就是按分類的標准動手分;查,就是檢查分得的結果是否符合要求、是否需要調整。
3、轉盤游戲法
游戲是啟發心智與興趣達到身心愉悅的最佳方式。因此在教學活動中經常組織游戲,寓教於樂、樂中施教,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游戲教學法符合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小學生活潑好動、愛表演,很少害羞,樂於接受新奇、趣味性強的事物。利用游戲的無意注意的特性,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於化難為易,有利於減輕學生的負擔,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4、擲骰子游戲法
小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而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在游戲中可以使孩子們的各種能力得到培養。
游戲教學法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不是老師唱獨角戲,要求學生共同參與,體現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5、經驗應用法
經驗應用法,是從學生 已掌握的知識技能或生活經驗出發,提出具有共同特徵的數學事實,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一般規律或法則,然後找出他們
Ⅲ 怎麼教好小學一年級孩子的數學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邏輯思維也剛剛開始,所以教小學數學是比較有挑戰性的,我的體會是: 1. 盡量用直觀的,講故事的方法來教學。小學生喜歡聽故事。一年級開始學數字,可以講一些數字的故事,舉例講為什麼要有數字等。 2. 盡量講多一些數學背後的意義。如為什麼要有小數,為什麼要有分數,這些數字有什麼用處。 3.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思維能力,可以舉比較誇張地例子。如講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可以舉狗追食物的例子。可以比較誇張地說讓狗跑彎路等。 4盡量貼近小學生的生活舉例。 教數學也可以很生動。供參考!
Ⅳ 小學一年級數學技巧視頻.謝謝
鏈接:https://pan..com/s/1JndelDI_xoFbeSzapDeYLQ
《巧虎一年級數學》這個建議給下半年要上一年級的孩子看的,同步一年級書本課程
Ⅳ 有什麼好方法教好小學一年級的數學比如講
小學數學怎麼樣學?隨著小學數學教材的不斷更新,內容不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算數題,而是將許多的生活中運算加到小學的知識中,這樣一來也在不同程度上使小學數學的成績加大了難度.那小學數學怎麼樣學才有效?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怎樣掌握方法才能學好小學數學?
第一:需要對學習方法更加註意,數學的學習不應該只包括加減乘除的運算,如果將計算只在大腦中形成一種純粹的記憶,沒有進行邏輯關系的理解,那麼只會越來越覺得困難.
第二:在所有的數學學習中,簡單的計算或者只實際的問題解算,鍛煉解題思路都不是通過解題步驟,因為誰都會有粗心大意的時候,所以教育孩子不能為了省事而去忽略步驟.
第三:多問問題,遇到那些比較典型的題目,在第一次解題時即便是已經做對了,也要讓孩子將思路在次的理清,這樣做的原因是讓孩子在做題過程中掌握規律.
第四:理清思路,不僅僅是要做題,而是在做題的過程中做到舉一反三,讓孩子更加的清楚自己是正確的,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對知識充滿興趣.
第五:讓孩子學會對計算的過程進行詳細的解釋,讓孩子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將問題進行敘述,這同樣也是孩子幫助自己理清思路的一種方法,有助於在將來遇到難題時能夠准確的找到切入點.
第六:引導孩子動腦筋思考,遇到較難的題目家長不能著急的將答案說出來,而是去想辦法引導孩子通過轉動大腦找到解決的方法,有的時候不妨用激將的方法讓他自己去思考,這樣更有利於孩子將來的學習.
第七:引導孩子對規律進行總結,對於相同的問題,觀察題目的類型和特點,讓孩子發現其中規律,進行經驗的總結.
第八:差異的比較,對於相近的題目,找出其中的差異,這也同樣是能夠讓孩子掌握的方法避免在以後的學習中出現錯誤.
第九:發現數學中的趣味,用特殊的語言和方法讓孩子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其實數學本來就是一門很有意思學問,培養興趣而不是枯燥的教學,如果有濃烈的興趣,孩子自然會愛上學習.
以上九點是有關小學數學怎麼樣學才有效,提出相關的方法.希望能給你帶來借鑒和參考的價值,重要的是讓孩子通過正確的方法提高成績.
Ⅵ 小學一年級的數學教學方法是怎樣
學習應該是一個快樂的過程,不能強迫孩子學習,需要鼓勵孩子自主學習,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可以採用游戲化教學,利用游戲吸引孩子的注意,從而對該知識點產生興趣,從而掌握此知識點。比如有一個教育游戲軟體APP趣動課堂,裡面有各類型游戲,在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可以採用該APP中農產加減的游戲,使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寓教於樂。游戲的設置分不同關卡,根據難易程度。這種游戲化教育可以嘗試,也是一種值得嘗試的好的教數學方法。
Ⅶ 一年級數學怎麼教
小學一年級數學的教學方法。
一、教師講應用題小故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心智正處於成長階段,好奇心強,並且處:於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時期,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有足夠的耐心,多去引導學生學習。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把應用題改-編成小故事講給學生,激發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注意力。
二、指導學生動作操作:一般小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通過動腦和動手實現。對此需要教師設計相應的教學實驗幫助學生獲取數學知識。
三、創設數學教學情境:學習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相互溝通交流及共融的過程。其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具有創造性、能動性和自主性,教材內容則有封閉性和被動性。而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講枯燥的教材變得生動,在各種有趣、開放且充滿活力的學習活動中充實教學內容。
四、設置差異化學習目標:傳統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以教材為主,但也總局限在此范圍內,單一的教學內容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無法在小學數學中得到提升。教師可將目標轉向中學,參考中學教學模式,從小學低年級教學內容中實施分類專題學習,使學生能有更大的自主選擇空間。
Ⅷ 小學一年級新生的數學應該怎樣教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方法:
一、讓數學與生活有機結合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為生活而教育」。他認為,教育起源於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導每一個孩子都公平地享受為生活作準備的教育,教育要培養能適應社會生活的人,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源於生活,適應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學更不能脫離生活。脫離生活的教學就失去了兒童主動性學習的心理基礎。在教學《位置》一課時,我就充分引用書上的練習與場景,並由此延伸和挖掘大量的生活實例,無論是新課的引入、範例的選擇還是練習的設計、作業的布置都將學生置於生活的大背景中,去感受、去發現、去比較左和右的不同,以學生最熟悉不過的座位這一生活現場來展開學習的基礎,建立起「第幾組第幾個」模式,從兩個維度來確定平面內事物位置,再延伸拓展回到生活現實之中去,最後通過聯想,實現課堂數學知識學習與現實生活有效對接,真正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運用數學。只有把握「生活-----數學-------生活」之間的聯系,才能明白什麼叫用活教材,感悟情境圖所提供的材料的深度和內涵。
跳出教材,在生活中去學數學,讓數學生活化。在教學「擺一擺,想一想」實踐活動過程中,我充分把「玩」與「學」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描述中感悟100以內的數和領會、理解有關的基礎知識,學生沒有棋子怎麼擺?河邊的小石子、家裡的大豆、玉米粒........就是很好的教學用具,學生拿出自己喜歡的「學具」,同樣學得有趣。溝通了生活中的數學與課堂上數學的聯系,使得幾何、代數、和統計與概率的內容有可能以交織在一起的形式出現,使發展學生的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成為必須的學習內容。
二、大膽地去刪增教材創造教材
「用教材教」不應是停留在口頭上的口號,而應該是教師切實的教學指導思想,教師要善於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和選擇有利於學生發展的學習材料,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對於不大適合學生的內容,遠離學生實際的內容,要徹底地改,比如在教學《多些少些》時,我發現直接利用教材資源(金魚圖)教學效果不太理想,因為農村學生對金魚就很陌生,甚至沒有見到過,於是換用了學生課下喜歡玩的「跳跳球」這一操作性實驗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激起學生參與和交流的慾望,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取材於生活,改變了教材,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對於阻礙學生發展的,要毫不留情地刪;發現有探索意義,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創新意識的材料,要沒有顧慮地增,比如在教學找規律一課後,我給學生展示了「楊輝三角形」圖,讓學生觀察有什麼規律,學生對其非常好奇,學習激情很高;對於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開拓思路的因素,要有深度地挖,不浪費任何一個可讓學生發展的資源 我在教學《找規律》中,例舉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就從學生入手,我給男女生排隊,一個男生一個女生那樣重復排列,我從衣服的顏色上排,再從男女生不同人數的重復排列,就這樣,學生學得很輕松,易掌握,書本上的主題圖由於不便於操作,我便把它作當一次作業設計。
在教學《統計》中,我也沒有從教材上的圖入手,而是讓學生數數老師手中的一大把小棒,顏色有多種,為了數每種顏色有多少根,學生就知道要分類整理後才好數,統計出的數填在表內不就是統計表么,再用圖形(塗方格)表示出來,就叫統計圖了。課後學生還會自己進行統計了,如我班有多少男生多少女生等。生活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一旦老師將生活中的教育資源與書本知識兩者融通,學生就可能感受到書本知識的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識到學習的價值,使學習成為一項樂在其中的活動。
三、尋找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源泉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中,農村小學校缺乏多媒體課件進行課堂輔助教學,教師就不能以圖文並茂、形象逼真生動的畫面、動聽的聲音,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於是我就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購物活動,小組內一個同學當售貨員,其他學生拿出一元錢去買文具,還讓一名同學當監督員,監督售貨員的找補操作是否正確。通過模擬「買文具」這一真實、有趣的生活體驗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元、角、分之間的關系,體會到了一元錢的價值及應用價值。下課後我還專門與學校小賣部取得了聯系,我親自去幫著賣東西,讓我班學生來買自己喜歡的物品,更讓學生感受到買東西的樂趣及學數學的樂趣。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地進行學習,反對讓兒童被動地接受成人的說教或單純地從書本上進行學習,他認為教師的職責不在於教給兒童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念,而在於引導學生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事物環境中進行學習,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原蘇聯心理學家提出了活動內化的理論,和皮亞傑的建構理論都指出在學生基本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和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
有關數學教學方法推薦:
小學教師要想將學生培養成一批又一批將來有出息的人才,可別忽視小學一年級教學。小學一年級無論什麼課程都是基礎,一年級所學的知識,就好比工程師起一座高樓,預先一定要將基腳打牢,否則會前功盡棄。作為數學這門學科,要想打好基礎,就必須在一年級夯實計算教學。
一、《新課程標准》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巧妙地創設情境,有利於提高學生參與教學學習過程的積極性,激發他們探索數學奧秘的慾望;有利於學生面對挑戰,接受鍛煉,體驗成功;有利於舊知識向新知識遷移和拓展,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一)、創設操作情境,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由具體向抽象過渡。
由於數學知識本身的抽象性,低年級學生不容易理解,我們要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形成知識系統,構建新的知識結構,可以採用實際操作、建立表象去啟發學生,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領會算理,突破難點。比如:填一個未知加數的教學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中(教材的第70頁)填一個未知加數的教學如:7+( )=10 6 +( )=8,雖然做這種題有推導的公式——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但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顯得很空泛。因為一年級孩子的思維主要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概括主要處在直觀形象水平上。小學一年級學生必須依靠實物、教具、掰手指頭來掌握10以內的數概念;離開直觀條件,運算就變得困難甚至中斷。教材上的提示是:(1)想7加幾等於10?這種是通過數實物,用數的組成完成填空的。(2)再畫幾面小旗就是8面小旗子?這種是通過接著畫的方法來填空的。第一種方法:學生必須先數10根小棒或其他實物,再把10根又分成兩份,數7根出來放在一起,看還剩下幾根,括弧里就填幾。第二種方法:讓學生接著畫小旗,當數到8時,又畫了幾面小旗,括弧里就填幾。當然前面這兩種方法都有實物操作,學生基本會做,但讓學生獨立去完成練習十的第2題時,學生做題的正確率不高,學生的計算速度也很慢。計數由原始社會的用結繩記事、用在竹、木或龜甲、獸骨上刻字以記數,發展到現在用數字計數。從這個歷史的演變來看,在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學生動手操作不是目的,那隻是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的一種手段。我認為我們可以把接著畫轉化為接著數的方法,既能讓學生動手操作,又節約時間,,正確率可達100%。(1)、7+( )=10 我讓學生接著7數,數一個,就伸出一個手指,當數到10時,伸出了幾個手指,說明括弧里就應加幾。
(二)、演算法多樣要優化
演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准》的一個視點,它體現了全新的教學理念,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思維的有效平台,但在教學中,經常會出現兩種行為:一、是教師認為:演算法越多越好,把演算法多樣化僅僅理解為量上的「多」,而忽略了質的提升;二是不敢對思維層次較低、思維過程繁瑣的演算法說「不」字。實質上,低年級學生對多種演算法的分析、比較、自主擇優的能力不強,難以理解同伴提出的演算法,所以,教師必須注意對多種演算法進行優化,選擇一種最能讓低年級學生理解並且喜歡的演算法,提高計算的效率。例如:小學一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中(教科書第12頁)20以內的退位減法因為這部分內容數字比較小,學生可以用數實物做題,比較簡單,但如果數字變大了,學生數實物就要耽誤許多時間,影響做題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