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尿粘多糖檢測方法

尿粘多糖檢測方法

發布時間:2022-12-11 21:21:38

㈠ 粘多糖沉積病的檢查

粘多糖沉積病是由於細胞溶酶體酸性水解酶先天性缺陷所致。根據病因目前本病可分為八大類型,我國已報告200從余例,主要表現為嚴重的骨骼畸形、腫脾腫大,智力障礙以及其他畸形。粘多糖沉積病產前診斷以測定培養羊水細胞內特異的酶活力最為可靠,但實驗要求高,一般實驗室難開展。兩種較簡單的實用的方法是甲苯胺藍定性及糖醛酸法半定量測定。
1.甲苯胺藍定性
方法同尿液粘多糖檢查。妊娠早期羊水正常者可呈陽性,妊娠中後期為陰性如陽性提示胎兒患粘多糖沉積病。
2.糖醛酸半定量測定
羊水中酸性粘多糖與四硼酸鈉硫酸溶液反應生成糖醛酸,以每毫無肌酐中糖醛酸的量反映酸性糖多糖的多少。隨著妊娠的進展,糖醛酸含量逐漸減少,妊娠16~20周的參考值為3.3~7.0mg/mgCr,如高於此值應考慮有粘多糖沉積肥病。
3.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致病基因在常染色體上,基因性狀是隱性的,即只有純合子時才顯示病狀。此種遺傳病父母雙方均為致病基因攜帶者,故多見於近親婚配者的子女。子代有1/4的概率患病,子女患病概率均等。許多遺傳代謝異常的疾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按照「一個基因、一個酶」或「一個順反子、一個多肽」的概念,這些遺傳代謝病的酶或蛋白分子的異常,來自各自編碼基因的異常。

㈡ 粘多糖病的診斷檢查

粘多糖病I型有2個亞型,均為α-1艾杜糖醛酸苷酶(α-Ironidase)缺乏症,系因該酶的某種等位基因的突變所致。
粘多糖病I-H型(MPS-IH型),又稱Hurler綜合征,Hurler基因位於1號染色體上。在粘多糖中硫酸皮膚素和硫酸肝素中有L-艾杜糖醛酸的成分,其降解需要α-L-艾杜糖醛酸苷酶。由於此酶缺乏,其前體物的降解受阻而在體內堆積。硫酸皮膚素和硫酸肝素為角膜、軟骨、骨骼、皮膚、筋膜、心瓣膜和血管結締組織的結構成分,多為細胞膜外層的結構成分,細胞死亡後可釋放出堆積的粘多糖。
根據臨床表現和X線骨片的改變,結合以下實驗室檢查可以診斷。①末梢血白細胞,淋巴細胞和骨髓血細胞中可見到異染的大小不等、形狀不同的深染顆粒,有時呈空泡狀,顆粒稱Reilly氏顆粒,經證實為粘多糖。②患者尿中排出大量酸性粘多糖,①可超過100mg/24小時(正常為3~25mg/24h),確診指標為證實尿中排出的為硫酸皮膚素和類肝素。患者白細胞,成纖維細胞或肝細胞和尿中缺乏α-艾杜糖醛酸酶。
診斷時需與骨骼發育落後所致的矮小症相鑒別,如呆小症(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多發性硫酸酶缺乏症(尿中硫化物和硫化膽固醇增多)。 粘多糖病Ⅱ型(unter syndrome)為X連鎖隱性遺傳。
病因是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缺乏。臨床上有重型(A)和輕型(B)。由於酶缺乏使硫酸皮膚素(DS)和硫酸類肝素降解障礙,在體內儲留並由尿中排出,二者的排出量比為1:1。
臨床上重型表現與粘多糖I-H型相似,多在青春期前死亡。起病在2~6歲,有特殊面容和骨骼畸形,但脊椎無鳥嘴樣畸形。角膜內皮細胞雖有粘多糖沉積而無角膜雲翳,皮膚呈結節性增厚以上臂和胸部為著。幼兒期始有聽力損傷,呈進行性耳聾,視網膜變性,心臟增大可聞收縮期與舒張期雜音。最後可發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肌梗塞,常是死亡的原因。智能落後的差異較大或嚴重或輕度落後。肝臟腫大,和關節強直。輕型無智能障礙,臨床症狀亦較輕。
診斷依據尿中排出硫酸皮膚素與硫酸類肝素之比為1:1。成纖維細胞培養,35S粘多糖積蓄,加入純化的Hunter綜合征因子可得到糾正,此可間接證明為艾杜糖硫酸酯酶活性缺乏。如能直接測血清和細胞內酶活性更可確診。此類型可在產前測羊水細胞的酶活性,以指導計劃生育。 粘多糖病Ⅲ型(Sanffilippo綜合征)其特點為Ⅲ型有不均一性。其酶的缺乏各亞型不同。ⅢA型為硫酸醯胺酶(舊名稱類肝素-N-硫酸酯酶)缺乏,ⅢB為α-N-乙醯葡糖胺酶缺乏,ⅢC為N-乙醯基轉移酶缺乏,ⅢD為葡糖胺-6-硫酸酯酶缺乏,都是硫酸肝素降解所需要的酶,因此以上酶的缺乏均可引起硫酸(類)肝素(HS)在體內的蓄積,由尿中排出HS增多。此類酶缺乏主要引起神經系統不同程度的破壞,神經原呈汽球樣變,腦室擴大,腦組織內硫酸類肝素、糖酯和GM-神經節苷脂含量增加,基底神經節損傷等。
臨床表現在出生後一歲內精神運動發育正常。2~3歲時逐漸出現行為、語言等障礙,智能障礙,面容粗糙,關節強直和毛發過多。肝脾腫大。神經系症狀表現為進行性手指徐動,四肢痙攣性癱瘓等。四種亞型的臨床表現無區別,只ⅢA型臨床進展較快。本型無角膜混濁,無心臟異常。
診斷根據尿中排出硫酸類肝素增多,甲苯胺蘭試驗常為陰性。分析成纖維細胞、白細胞和血清酶活性,可以確診。臨床上用P-硝基苯底物測定白細胞或血清的α-N-乙醯氨基葡糖苷酶,方法簡單可靠。 ①尿粘多糖定性試驗:收集晨尿,用吸液管將尿液0.1ml,一滴一滴地滴於濾紙上,使成6cm左右圓斑;(每滴一次尿後即用吹風機吹乾)將已吹乾的尿斑濾紙浸於0.2%甲苯胺藍染液(甲苯胺藍1g加蒸餾水100ml,再取該液5ml加丙酮20ml即成)染色45秒鍾,取出使干,將上述已乾的染色尿斑濾紙浸於10%醋酸中(冰醋酸10m加蒸餾水90ml)浸泡4分鍾脫色,若不潔可再脫一次,空氣中乾燥。同時用正常人尿做對照。尿斑處呈紫藍色環狀或點狀為陽性,正常人尿斑無色為陰性。
粘多糖病Ⅳ型(Morquio氏病),有兩個亞型。其病因為ⅣA為半乳糖-6-硫酸酯酶缺乏,ⅣB為β-D半乳糖酶缺乏。硫酸軟骨素(CS)和硫酸角質素(KS)的降解障礙,而在細胞內沉積,硫酸角質素與軟骨素-4/6-硫酸由尿中排出增多,但粘多糖總量不增多。隨著年齡的增長硫酸角質素的濃度下降,至成年時排出量可正常。由於粘多糖在骨和軟骨細胞沉積,骨發育障礙最為明顯。Ⅳ型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Ⅳ型的臨床特點為明顯的生長遲緩,步態異常和骨骼畸形且逐漸顯著。骨骼的畸形表現和I-S型相似,脊椎的鳥嘴突,椎骨扁平,飄帶肋骨,還可有雞胸,骨質疏鬆,髂骨外翻,股骨頭變平,腕和膝關節腫大,但無關節強直。顏面呈頜骨突出,鼻矮,口大、牙間隙寬及牙釉質發育不良。學齡期出現角膜混濁,皮膚增厚且鬆弛。智力發育基本正常為Ⅳ型的特點。青春期發育可正常。逐漸出現脊髓壓迫症狀,晚期出現麻痹性截癱和呼吸麻痹。病人壽命多為20~30歲。
診斷需測尿中粘多糖和測白細胞等組織細胞酶活性。 粘多糖病Ⅵ型又稱Maroteaux-Lamy綜合征。為N-乙醯半乳糖胺-4-硫酸酯酶缺乏,臨床上分重型和輕型。本型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基因在5號染色體長臂5q13.3區。酸性粘多糖以硫酸皮膚素(DS)沉積為主,約占尿排出酸性粘多糖的70%~95%,其餘可能為硫酸軟骨素和硫酸類肝素。
臨床重型表現多從2~3歲開始生長遲緩,關節活動嚴重受限,頸短,角膜混濁發生較早,顱骨蝶鞍呈鞋型,顱骨縫早閉合可引起神經系症狀,出現腦積水和痙攣性偏癱。骨骼畸形的程度個人間差異較大,逐漸發生骨骼畸形如I-H型上肢長骨受累比下肢重。可有肝脾腫大。智力正常,但可有眼失明和耳聾。心臟亦可有異常可引起死亡,壽命多不超過10歲。
診斷依尿中排出酸性粘多糖以硫酸皮膚素為主,分析白細胞的酶活性可以確診。 粘多糖病Ⅶ型是β-D-葡糖醛酸酶缺乏,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該酶基因位於7q21.2-q22區。Ⅶ型臨床上少見。
臨床表現在出生後不久即出現特殊面容,眼距寬,鼻樑低平,上頜骨突出,眼內眥贅皮小。骨骼畸形可有雞胸和鳥嘴形脊椎啟彎,椎體扁平。上肢短,骨骼發育增速,皮膚粗糙,而鬆弛,肝脾腫大逐漸加重。神經系損傷不明顯。主動脈可有縮窄。
診斷根據臨床和尿中排出酸性粘多糖增多。確診需測定組織細胞和血清,尿液中缺乏β-D-葡糖醛酸酶活性。羊水細胞培養後測酶活性可以產前診斷。 粘多糖病Ⅷ型1978年開始報道,病因是由於N-乙醯氨基葡糖-6-硫酸酯酶缺乏,體內蓄積大量的硫酸角質素(KS)和硫酸類肝素(HS),二者在尿中以3:1的量排出。
臨床表現有粘多糖病Ⅲ型和Ⅳ型的共同特徵,有侏儒,智能落後,臟器受累和骨骼畸形,無角膜混濁。
診斷依據尿中排出酸性粘多糖為KS和HS且呈3:1的量排出,確診需測細胞或血清酶活性。
以上各類粘多糖病目前尚無治療方法,除對症治療外,基本的治療期望今後能採用基因治療。 近年來由於生物化學以及酶的代謝方面的不斷深入研究,又發現了一些異於上述六型的粘多糖病邊緣性疾病,其症狀與粘多糖病類似,但尿中排出粘多糖不增加,簡述如下:
(1)類風濕型粘多糖病:Winchester等於1969年發現兩例同胞病兒,他們的臨床表現與粘多糖病I(H)型相似,而骨骼變化似類風濕性關節炎,X線照片表現為進行性溶骨性破壞,尿中排出的粘多糖量正常。通過皮膚纖維母細胞組織培養證實為粘脂質代謝障礙。
(2)甘露糖累積病:Kjellman等於1969年發現1例臨床表現很似粘多糖病I(H)型而X線骨骼病變很輕微,生化檢查發現病兒肝內缺乏α-甘露糖酶,造成甘露糖代謝障礙以致大量沉積於中樞神經系統。男性較多。均有骨骼變化和智力發育延遲。
(3)岩藻糖或去氧半乳糖累積病(fucosidosis):Durand等於1966年報告兩例同胞兄妹(年齡為3歲和4歲)表現為進行性智力發育障礙,脊柱變形,肌力減低,進行性痙攣和去大腦皮質性強直,消瘦,皮膚變厚,大量出汗,心臟增大以及經常發生呼吸道及中耳感染。其生化的基本變化是缺少α-L-去氧半乳糖酶,造成皮膚、淋巴細胞以及其他組織積累糖脂,是一種神經內臟的累積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4)粘脂質累積病I型(mucolipidosisI):症狀和骨病變很象Hurler綜合征,但較輕,且進展緩慢,以後出現肌張力減低,共濟失調及周圍神經症狀,年長兒可有驚厥。無角膜混濁。周圍血淋巴細胞和骨髓細胞有空泡形成或顆粒。肝內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增高。遺傳方式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5)粘脂質累積病Ⅱ型(mucolipidosisⅡ):又稱包涵體細胞病,Leroy氏於1969年報告兩例,他們的臨床表現和X線所見與粘多糖病I(H)型相似外,還好發髖關節脫位,而尿中粘多糖的排出量是正常的。皮膚組織培養發現纖維母細胞胞漿內有黑色的包涵體,因此稱為包涵體細胞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6)粘脂質累積病Ⅲ型(mucolipidosisⅢ):又稱Pseudo-Hurler polydystrophy,臨床表現和骨骼變化與粘多糖病I(H)型或Ⅱ型相似,有些病人可見髖關節脫位,頭顱表現正常。內臟和間質組織中有糖脂和粘多糖累積,尿中粘多糖的排出量正常。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㈢ 黏多糖貯積症的檢查

1.尿液黏多糖定量和電泳
標本最好用晨尿,可以發現黏多糖量增加,每一型都應有不同類型的黏多糖,如Ⅰ型和Ⅱ型發現硫酸皮膚素和硫酸類肝素條帶,Ⅲ型患者發現硫酸類肝素條帶,Ⅳ型患者發現硫酸角質素條帶。Ⅲ型和Ⅳ型患者的尿液黏多糖電泳容易出現假陰性的現象。
2.X線片
正位胸片可發現肋骨似「飄帶樣」;側位脊柱片顯示胸腰椎椎體發育不良,有「鳥嘴樣」突起;左手正位片顯示掌骨近端變尖,各指骨似「子彈頭」樣。
3.頭顱CT或者MRI
可發現高壓性交通性腦積水導致的腦室增大。
4.外周血溶酶體酶活性測定
可選取的標本有外周血白細胞,皮膚成纖維細胞和血漿。黏多糖貯積症Ⅰ型患者該酶活性明顯降低。
5.溶酶體酶相關基因的突變檢測
以目前的技術手段,絕大部分患者都應該檢出到突變。

閱讀全文

與尿粘多糖檢測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治療右腳麻木的方法 瀏覽:703
口罩如何使用的方法 瀏覽:317
垃圾伺服器連接方法 瀏覽:980
清潔粉的正確方法圖解 瀏覽:125
淘寶賣家聊天皮膚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30
活體盆景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29
啞鈴健身球訓練方法 瀏覽:434
胃小怎麼辦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853
模具注塑的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978
殺菌劑用什麼方法測量 瀏覽:300
midea熱水器的使用方法 瀏覽:459
開內衣店如何月入過萬有啥方法 瀏覽:9
冬季皮膚癢怎麼辦用什麼方法 瀏覽:693
寶馬523液位儀表盤使用方法 瀏覽:268
如何用艾灸的方法治療咳嗽 瀏覽:371
低頻減載安裝方法 瀏覽:804
會計核算中常用哪三種核算方法 瀏覽:548
孫思邈的傷寒論研究方法 瀏覽:110
頭皮出油有什麼土方法嗎 瀏覽:419
治療血瘀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