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孩子調理脾胃的方法
一、小孩子如何調理脾胃
中醫認為脾胃是消化系統的主要臟器,它的功能是運化水谷,即消化食物並吸收其中的養分供身體利用。此外,中醫認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脾胃功能強的人抵抗力強,不易生病。脾胃虛的小兒特別容易患感冒,表現面色萎黃,眼帶青暗,鼻樑有「青筋」,身體瘦小,食慾減退,睡眠不安,常有腹瀉。那麼小孩子如何調理脾胃?
1、日常飲食
中醫中的脾胃指的是脾經和胃經。若是孩子飲食不節、過食肥膩、偏食偏嗜、飢飽不均等偶可能傷及其脾胃。建議注意日常喂養得當,不要讓孩子吃過多的肉類食物,飲食要規律,最好定時、定量,還應讓孩子少吃一些零食。
如果屬於脾胃虛弱偏內寒,應養成孩子吃熱飲的習慣,不宜喝冷水以及吃冷飲,另外酸奶也不要吃太多。平時可以適當多吃一些山葯、芋頭等,少吃生冷油膩食物。如果屬於脾胃虛弱偏內熱,那麼平時應少吃乾燥、油炸、辛辣、寒涼食物,建議適當多吃海帶、胡蘿卜、南瓜等食物。
2、中葯調理
小兒脾胃較弱,常因為各種原因出現積食、腹瀉、食慾不振等情況。專家表示,考慮到小兒「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可以用中葯調理孩子的脾胃,能保護兒童嬌嫩腸胃,同時還能對症治療。
3、推拿按摩
按摩足三里穴具有調理脾胃的效果。足三里位於兩小腿外側,膝眼下三橫指脛骨外,為全身性強壯穴。家長每日給小兒按摩足三里穴10—15分鍾,可使小兒消化系統功能旺盛,消化吸收率增加,面黃肌瘦好轉。
對嬰幼兒可採用捏脊法。家長站在小兒右側,讓他俯卧,用雙手捏起脊柱兩旁的皮膚,從尾骶部逐漸向上移動,直捏到頸部,反復十多回,每天2次。捏脊有健脾助消化和強壯作用,可以改善食慾,減少感冒,增強體質。
4、作息注意
在作息上,充足的睡眠對於增強小兒的體質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爸爸媽媽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堅持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
此外,適當的運動也可使機體素質得到提高,在天氣適宜時,多帶孩子接觸新鮮的空氣陽光,多參加戶外活動。
二、小孩子吃什麼調理脾胃
1、清淡食物配粗糧
開始時多吃點清淡的東西讓腸胃慢慢恢復到正常狀態。節後幾天的主食要以谷類粗糧為主,可以適量增加玉米、燕麥等成分,要注意增加深色或綠色蔬菜的比例。同時,多喝粥和湯,比如新鮮的綠葉蔬菜、小米粥、面條湯等,不妨配點鹹菜,這些湯湯水水都具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讓你已經「不堪重負」的胃腸道休息調整。
2、多喝白開水
假期大部分人都會出現脂肪攝入量過高的情況。利用兩三天時間,減少精製米、面、糖果、甜糕點的攝入,強迫自己多喝水,尤其是多喝開水,這樣可以加快胃腸道的新陳代謝,使胃腸道盡快恢復到正常水平。
3、吃水果保平衡
節日吃的美食很多是煎炸或甜點,多吃自然苦了腸胃。要調整節日里失衡的消化功能,水果是相當有效的。橙汁和木瓜能很好地調整消化機能,它們都有去熱滯的作用。此外,不妨買點銀花、菊花、木棉花,加點蜜棗煲水喝,不但香甜可口,還有平衡消化功能。
4、綠色蔬菜補充纖維
綠葉蔬菜多含膳食纖維,多補充可促進腸蠕動增加排泄。
中醫認為,小兒脾胃功能不好主要有脾胃氣虛、脾陽虛、胃陰不足三個方面的問題,下面就教給大家幾個食療為主、葯物為輔的針對性調理方法。
三、三道粥調理小兒脾胃
1、蓮子山葯粥補脾胃氣虛
脾胃氣虛的兒童常有面色萎黃、神疲乏力、不欲飲食、食後脹滿、大便稀溏等表現,必要的時候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選用參苓白術散、七味白術散等中成葯來調治,平時食療可選用蓮子山葯粥。
製作:蓮子30克,山葯80克,粳米50克。將蓮子去皮及芯,加山葯、粳米和水,煮粥食用,適用於脾胃虛弱導致食慾不振、消瘦的孩子。
2、芡實茯苓粥健脾陽
脾陽不足者,常見四肢冰冷、腹部冷痛,稍食生冷食物就容易腹痛腹瀉。典型的脾陽虛可用理中丸來調治,日常食療可用芡實茯苓粥。
製作:芡實15克,茯苓15克,大米適量。前兩味入鍋,煮成軟爛,再加入大米適量,繼續煮爛成粥,分頓服。有健脾祛濕、澀腸止瀉的功效。
3、沙參麥冬扁豆粥補胃陰
胃陰不足的孩子平時總是口舌生瘡,伴有口乾唇紅、手腳心熱、沒胃口、大便秘結等症狀。中成葯可用養胃增液湯來調治,食療可用沙參麥冬扁豆粥。
製作:沙參、麥冬各10克,扁豆15克,粳米50克。先將沙參、麥冬加水煮約20分鍾,濾取湯汁,加入粳米、扁豆煮成粥。
『貳』 健脾養胃,越簡單越有效
俗話說得好:「天下病有十分,脾胃病獨佔五分。」日常我們也可以聽到提起身體不適,說得最多的就是「今天胃不舒服,這幾天胃不舒服,這段時間胃不舒服,從小脾胃不好」。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人有兩個根本「先天之本為脾」,「後天之本為腎」。
黃帝內經講到「地食人以五味」,又說『脾胃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五味入口,先藏於胃,以養五臟氣」。就是說大地用五味(食物的代稱)來養護人的生命,而食物吃進去是先由胃來消化後,才能化生成各種精微的物質入血液,來給其他器官提供能量。人吃五穀雜糧,都是由先脾胃來處理。
李東垣的《脾胃論》也講到「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就是說脾胃好,則人的元氣充足,人的元氣充足就不容易得病;如果傷了脾胃,就會百病叢生。
所以我們說脾胃作為後天之本很重要,那麼我們要怎麼來養護我們的脾胃呢?下面我們就來教大家一些簡單的行之有效的健脾養胃方法:
一、節制飲食。脾胃是我們消化食物的第一道關口,食物進入人體一定會先在胃裡停留消化,每個人的胃對食物的承受能力的有限的,食入的食物過多或者過少,每餐吃的過多會加重胃的負擔,引起胃脹、沒精神、嗜卧或者營養過量吸收,時間長就會引起胃炎或者肥胖;每餐吃的過少,胃引起飢餓,造成胃液腐蝕胃黏膜引起潰瘍和營養不良。那麼每餐吃多少為宜呢? 經研究表明每餐的食量一般以八分飽為宜。也就是稍微給胃留點餘地。
這里特別要注意老人、兒童和減肥期的女性。老人由於脾胃功能下降,氣血不足、心血管疾病等原因,飽食會加重各項臟器的負擔,容易造成猝死等問題;兒童由於脾胃功能不健全,對於飢飽的感覺不敏感,家長一定要注意不要每餐哄孩子吃到撐,孩子吃飽就可以了,有一種飽是家長覺得飽,這樣對孩子的脾胃不好;減肥期女性,需要提醒的是節食確實是快速的減肥方法,也是快速導致胃炎的方法。
二、規律飲食。天人合一,按序運行,天有四時五行,人的各個器官在一天中也各自有當令時,所以規律飲食很重要。胃的當令時是早上7-9點,此時吃早餐最容易吸收,胃液分泌也最多,這時候吃飽是可以消化的,所以早上早飯一定要吃,還得吃飽,以補充胃氣。如果不吃早餐,時間長由於胃液的分泌,會造成胃潰瘍等。
脾的當令時是上午9-11點,這個時間段脾的功能最活躍,也是消化吸收早飯的時間,脾的功能好,血液的質量就好,人就有精神,這個時間段也已經接近我們的中飯時間,因為它不是胃的當令時,所以中飯的要求不是吃飽,而是吃好,也就是前邊我們說的八分飽,但是食物的質量要高,可以吃一些肉類等。
晚飯時間19-21點是腎的當令時,雖然也要按時吃飯,但是因為不是脾胃的當令時,所以古人有過午不食的說法。我們提倡吃晚飯,一是補充腎氣,二是防止胃潰瘍。但是因為不是脾胃的當令時,所以晚飯的要求就是吃少,吃清淡。可以喝一些粥,吃一些綠色蔬菜,特別是老年人晚餐盡量少吃肉。推薦大家長期喝常山葯紅棗枸杞粥等補腎健脾補血。
三、寒溫適中。我們的飲食除了要有規律,有節制,寒溫適中同樣重要。就是吃飯不能太熱或者太涼。長期食用太熱的食物會損傷食道和胃黏膜,造成上皮細胞病變,引起癌症;經常吃生冷食物,容易損傷胃的陽氣,導致胃寒,引起胃不消化、胃脹、胃痛等症狀,平時可以熬粥時加入生薑,可以起到暖胃的作用,而且生冷食物還容易引起寄生蟲病。這里特別要說明的是長期飲酒也會造成脾胃濕熱,引起胃酸、胃潰瘍疾病等
四、控制情緒。七情皆能致病,喜怒憂思恐,皆能損耗元氣,資助心火。心火與元氣勢不兩立,心火旺盛就會傷及脾胃,造成不思飲食,身困,便秘,反胃等症狀。和咱們臨床所說長期情緒不好容易導致胃部疾病意思相同。所以我們要注意養「性」,保持樂觀心態。
五、酸甘適宜。脾主肌肉,其色為黃色,五味屬甘(甜),脾好不好體現在嘴唇上,五行相剋為肝木克脾土。所以脾虛的人面色枯黃,四肢無力;脾胃好的人,嘴唇紅潤豐厚。所以脾胃虛弱可以多吃些甘甜的食物如紅棗、常山葯、紅糖、小米粥、八寶粥、紅茶等,當然血糖高的話要慎重。脾胃虛弱的人酸性的食物像酸豆角、酸菜等食用要適量,盡量不要多吃,前邊我們說酸入肝,肝火旺盛會克制脾土,引起反酸、燒心等胃部不適,還會損傷肌肉。
六、穴位健脾。除了上述這些,我們還可以通過經常按壓穴位或者穴位艾灸等方式健脾養胃。這里我告訴大家一些常用的有效穴位。一是足三里,位於小腿內側,膝蓋下三寸,對於胃痛、腹瀉、腹脹、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效果不錯,還是強壯保健的重要穴位。堅持每天揉按三分鍾,次數不限。二是中脘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肚臍上四寸,也是養胃要穴。對於胃炎、胃下垂、胃痛、胃脹等效果不錯,每天飯後半小時至一小時點揉五分鍾為宜,也可以艾灸,也是調理一切慢性病的重要穴位。三是神闕。就是肚臍眼。通過艾灸神闕和中脘治療胃炎、腹痛、胃寒腹瀉等效果不錯。這里要注意,穴位一定要找准,可以看視頻或者請教專業人士。
最後還是那句話, 養生 貴在堅持,喜歡的加個關注,相互交流,有 健康 問題大家可以私信我。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叄』 脾胃不好的正確調理方法有哪些
補脾的 方法 有很多,最有效的就是食療,但也要先分清體質再對症治療。我補脾的方法有很多,最有效的就是食療,但也要先分清體質再對症治療。
補脾食療要點
1、不忘脾胃是首要
人的一生,飲食決定體質,體質決定健康和幸福。要想健康養生,首先要不忘脾胃。有益脾胃食物,首推紅棗、山葯和薏苡仁,堪稱“脾胃三寶”。
大棗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李時珍稱“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大棗是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倦怠無力、失眠等患者良好的健康飲食佳品。脾虛便溏、胃弱食少、氣血不足之人,最宜服用大棗。
山葯具有補脾養胃、補肺益腎的功效,是脾胃虛弱者的良方。薏苡仁或裂具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的作用,而且特別容易消化吸收,是很好的食療食物。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經常吃山葯、大棗和薏苡仁,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如果將其一起煮粥,不僅可以預防胃炎、胃潰瘍的復發,還可以減少患流感等傳染病的概率,因此非常適合脾胃虛弱之人食用。
2、穗備認清自己再進補
一些葯食兩用的中葯,是不能當作食品隨便食用的。例如人參(包括西洋參、黨參)大補元氣、生津止渴、調榮養衛。
但是運用不當,就會“上火”;長期、過量服用,還有可能中毒。也許有人會說:我既弄不清自己身體狀態的寒、熱、虛、實,也搞不明白食物的寒、涼、溫、熱,這咋辦?這樣的話,還是悠著點兒,別熱衷於食養。因為這樣的人很容易上套兒,或者犯錯。
還有一個 保險 的辦法,就是盡量多樣化地飲食,不要聽說哪樣東西好就使勁兒地吃。日常食物大多數是性質溫和的,只要不偏食、盡量多樣化地合理搭配,食物之間猜團毀會協調互補,長期食用也不會有問題。所謂“葯補不如食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3、辨證施膳是前提
中醫學認為辨證是治療疾病的前提,即使是葯膳這樣的輔助治療,也必須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規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人體質虛弱,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不同。氣虛體質的人常見氣短聲低、少氣懶言、精神疲憊、體倦乏力,或有頭暈、自汗的症狀,可在烹制食物中適當選擇加入人參、黨參、黃芪、白術、白扁豆、山葯、西洋參、太子參等補氣葯,以增強補氣強身的效果。
血虛體質的人,則主要表現為面色淡白或萎黃,眼瞼、口唇、指甲的顏色淡白,有頭暈、眼花、兩目干澀、心悸多夢、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狀,婦女可見月經量少、色淡、延期甚至閉經。這些人就適合食用當歸、熟地、阿膠、白芍、何首烏、桂圓、桑椹、黑芝麻、大棗等具有養血補血作用的中葯。
總之,食用葯膳的目的在於調整人體氣血陰陽的平衡,預防疾病,輔助治療以保持身體的健康。在葯膳的選擇上,一方面要了解材料的寒熱溫涼之性,另一方面也要認清自己的體質分型,以及所患疾病屬於什麼證型。
4、“混搭、輪換”才平衡
絕大多數的食品,即使再好都不適宜天天食用,只能作為調節補充,以增加營養,豐富生活,滿足口福。人類所需要的營養成分為六大類,水、蛋白質、澱粉、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辨證施食,重視個體差異,就是要針對不同的季節、不同的體質和不同的病情,食用不同的食物和中葯。中醫將葯性、食性分為寒、熱、溫、涼、平五大類,溫性、熱性的食物可以溫陽,怕冷的人可以多食;寒性、涼性的食物可以清火,怕熱的人可以多食;平性的食物,一般人都可以食用。
除了糧食和水之外,是不是還有可以經常服用的食葯?回答是:有,但只有少數。首先,它必須是食物,含主要營養素成分;其次,它可能可當葯物,含較少葯物成分,但必須無毒無害。再者,它不但適合正常人長期食用,而且慢性病患者也不需要忌口或者禁忌比較少。這些食物包括茶葉、山葯、蓮子、百合、紅棗、枸杞子、菊花、芝麻等。
中醫認為冬季是進補的最佳季節冬令進補不是說每個人到了冬天都一定要進補。年輕體壯無病之人,對寒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就不必進補。
如果進補不當,會產生一系列副作用。因為葯物入胃全靠胃腸的消化吸收,只有胃腸功能正常,才能發揮補葯的應有效應。對於這類病人,可先服用些黨參、白術、茯苓、苡仁、扁豆、陳皮之類調理胃腸的葯物,使胃腸功能正常.再由少至多地進服補葯。
這樣機體才能較好地消化吸收。進補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食補,二是葯補。俗語說:“葯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
冬季氣溫過低,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就必須增加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以產生更多的能量,適應機體的需要,所以必須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 其它 還有葯酒、葯粥等,均可根據各自的體質情況選用。
至於葯補,常用的補益中葯有:屬補氣類的,如人參、黃芪、黨參、白術等,適用於氣虛不足,面色蒼白,氣短乏力,脾虛泄瀉之人;屬養陰補血類的,如生地、阿膠、當歸、枸杞等,適用於面白無華,頭暈心悸,口唇蒼白,血紅蛋白偏低,婦女月經量少等症狀之人。
鹿茸也是冬令的常用補品,適用於平素陽虛怕冷,四肢不溫,腰酸多尿等人服用。
但需注意的是,補葯也不是隨便可用的,當視氣虛、血虛、陽虛、陰虛而分別選用針對性的補益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人參具有大補元氣、強心、生津止渴、安神等功效,氣虛病人多見體力衰弱,四肢無力,精神疲乏,心慌氣短,或年老體弱,或工作過度勞累後周身無力,或慢性病引起的頭暈無力等症,均可服用。能夠補益元氣,增加食慾,促使體力恢復。又如阿膠具有滋陰養血的作用,對血虛的人尤為適宜。
虛啥補啥,各人都應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選用,也可去醫院請中醫師確診屬於那一類虛證,再選擇相應的補葯,使補得其所,補而受益。
最能補脾養脾的食物1、糯米
性溫,味甘,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脾虛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孫思邈說:“糯米,脾病宜食,益氣止泄。”所謂脾病,乃指脾虛為病之義。《本經逢原》說得好:“糯米,益氣補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滯。若作糕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
2、紅薯
俗稱甘薯、山芋。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綱目拾遺》認為番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脾虛之人,可用番薯當主糧,常食之。
3、粳米
性平,味甘,有補脾益氣之功。《食鑒本草》即有記載:“粳米,皆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本草經疏》亦雲:“粳米即人所常食米,為五穀之長,人相賴以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無毒,雖專主脾胃,而五臟生氣,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膚
4、薏苡仁
俗稱苡仁米、六穀米。有補脾健胃的作用。明·李時珍說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經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補脾”的記載。脾虛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5、白扁豆
性平,味甘,能補脾胃虛弱。《本草綱目》中說:“白扁豆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止泄瀉,暖脾胃。”《本草求真》還解釋道:“扁豆如何補脾?蓋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於脾而有益也。”《會約醫鏡》認為:扁豆“炒用健脾止瀉”。對於脾虛嘔逆,食少久泄、小兒脾虛疳積、婦女脾虛帶下者,最宜食之。或炒熟食用,或用白扁豆煮粥服食,均有裨益。
6、牛肚
性平,味甘,也能補虛養脾胃。歷代醫家多有論說。《日用本草》就有“牛肚和中,益脾胃”的記載。《本草蒙筌》亦稱牛肚“健脾胃”。《本草綱目》還說它能“補中益氣,養脾胃。”所以,凡脾虛之人,或病後脾胃虛羸,宜煨食之。羊肚也有與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虛者食之亦宜。
7、牛肉
性平,味甘,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醫林纂要》中說得好:“牛肉味甘,專補脾土,脾胃者,後天氣血之本,補此則無不補矣。”故凡久病脾虛、中氣下陷、氣短乏力、大便泄瀉、脾虛浮腫之人,宜用牛肉燉汁服食,或用牛肉適量與大米煮粥調料進服,這對脾胃虛弱的恢復,大有裨益。
8、西國米
又稱西穀米,西米。白凈滑糯,營養豐富。性溫,味甘,能溫中補脾,凡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頗宜。《柑園小識》記載:“西穀米健脾運胃,久病虛乏者,煮粥食最宜。”
9、飯豇豆
性平,味甘,能健補脾胃,對脾胃虛弱、食少便瀉,或婦女脾虛帶下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虛弱,開胃健脾”的記載。明·李時珍還說它能“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臟,調營衛,生精髓”。除通常炒食外,還可同粳米煮飯或煮粥食用。
10、鯽魚
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腸經,有健脾養胃作用,故脾胃虛弱者宜食。《唐本草》早有“鯽魚合蒓作羹,主胃弱不下食”的記載。《本草經疏》還說:“鯽魚,甘溫能益脾生肌,調胃實腸,與病無礙,諸魚中惟此可常食。”
11、白鯗
為大黃魚或者小黃魚的干製品。有健脾、開胃、補虛、消食的作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它“開胃醒脾,補虛活血,為病人產後食養之珍”。《本草匯言》中還說:“黃魚有養脾理肺之功,治久病胃弱食減,不能進厚味者。以白鯗水煮爛食之,健利腸胃,為腸虛胃弱之人必需用之,誠葯食中之良品也。”可見脾胃虛弱者食之頗宜。
>>>下一頁更多精彩“脾胃虛弱症狀”
『肆』 快速調理脾胃的五種方法,你還不來了解一下
脾胃是人的後天之本,平時需要大家多多調養,要多注意飲食,更要多運動,保持心情開朗,那麼健脾胃最快最有效的方法都有哪些呢?
中葯調理無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一定要找正規醫生進行調理治療,否則可能不但不會起效反而會起到相反作用的後果。
中醫里艾灸也是一種常用又療效好的治療方式,針對於脾虛的人群,可以艾灸脾經。脾經在上午9點到11點為當時,在這個時間段艾灸的效果是最好的。而且脾胃是互相影響的,所以養脾的同時也要注意養胃,艾灸脾經的時候也可以配合胃經,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推腹部能夠有效幫助人體排除多餘穢濁,主要在按摩肚臍上方的中脘穴和天樞穴,這兩個穴位可以單獨地按揉兩分鍾左右,有酸脹感後繼續1分鍾左右停下。然後可以整體地繞著肚臍在腹部由內向外進行按摩,脾胃虛弱的人要主要逆時針按,如果是腹脹、積食就要順時針按,大約300下左右就行。
胃不好的人要多吃一些較為軟的食物,少吃酸一些的食物,像是薏苡仁、芡實、紅豆、小米等都是很好的葯食同源的中葯。
最後就是適度的運動了,脾胃虛弱還有的原因是因為身體氣路不通導致瘀傷,所以平時也要多注意進行一些適當的活動,最好是能夠不定期的進行一些爬山活動,不僅能鍛煉身體,也能夠很好地出汗,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很好的發汗排毒並且祛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