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這段話指出了哪些觀察的方法

這段話指出了哪些觀察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5-05-17 13:59:57

⑴ 觀察法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1、觀察法的優點:
1)它能通過觀察直接獲得資料,不需其他中間環節。因此,觀察的資料比較真實。

2)在自然狀態下的觀察,能獲得生動的資料。

3)觀察具有及時性的優點,它能捕捉到正在發生的現象。

4)觀察能搜集到一些無法言表的材料。

2、觀察法也同其他科研方法一樣,有自身的局限性。

1)受時間的限制,某些事件的發生是有一定時間限制的,過了這段時間就不會再發生。

2)受觀察對象限制。如研究青少年犯罪問題,有些秘密團伙一般不會讓別人觀察的。

3)受觀察者本身限制。一方面人的感官都有生理限制,超出這個限度就很難直接觀察。另一方面,觀察結果也會受到主觀意識的影響。

4)觀察者只能觀察外表現象和某些物質結構,不能直接觀察到事物的本質和人們的思想意識。

5)觀察法不適應於大面積調查。

⑵ 幼兒園區域活動有哪些觀察法

幼兒園區域游戲中教師的觀察方法

義大利著名幼兒教育專家蒙台梭利曾指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一個不會觀察的教師是絕對不稱職的。當幼兒進行區域游戲時,觀察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實施區域游戲目標的前提,因為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兒,才能有目的地適時、適度地進行引導。當然觀察決不是教師隨便看看,而是在活動前要想想今天要看什麼,在活動後回顧今天看到什麼,有哪些要繼續看,有哪些要補充看,前思後省,體現了觀察的連續性和目的性。只有運用科學合理的觀察方法,才能為自己的教育行為起到較好的支撐作用。通過研究,我們大體上把教師在幼兒區域游戲中的觀察分為三個方面。

一、整體觀察
整體觀察主要是為了解各個區域中幼兒不同的學習興趣、不同的發展水平、不同的學習方式、活動中幼兒的情緒、規則的遵守以及物品的整理等。常用的方法是掃視和巡視,所花費的時間較少。在區域游戲的起始和結尾兩段,教師常採用整體觀察,因為活動開始時經常會有幼兒對操作要求不了解和對自己活動目的不明確,教師要對全體幼兒逐一蜻蜓點水式地關心一下,即可了解幼兒的活動狀況了。活動結束時,也應整體了解一下,以便確定結束的時間,並注意個別幼兒的活動進程,以幫助他們做好結束活動的心理准備。

二、局部觀察
1、局部觀察的主要內容。
1)對能力特別強的幼兒或特別弱的幼兒。留意他們學習的動機、目標和困難,在適當的時候提出建議,以幫助他們完成學習任務。如:幼兒在美工區中做帽子。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現幼兒掌握不好帽子開口大小和頭圍的關系。面對幼兒的困惑,教師請幼兒嘗試桌上的工具和材料,能力強的幼兒有的用雙面膠在開口反面的地方粘住,有的用膠水塗在紙條上把開口大的地方粘小一點,還有的用小訂書機把開口的兩頭訂掉一些。能力弱的幼兒大部分是模仿別人的做法,也有小部分孩子會請求他人的幫助。教師細致、深入的觀察,適時的引導,使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2)對新投放的操作材料。觀察孩子操作材料的情形是否和教師的預計相符,進展的步驟、遞進的層次是否和計劃相同,尤其要對那些意料之外的現象進行收集。如:在家政區活動中小朋友自己製作奶油蛋糕。奶油是新投放的操作材料,當然要作為教師局部觀察的重中之重。在觀察中發現,雖然教師示範時強調手要捏在三角包的最上面往下擠奶油,可是大部分孩子由於的手勁不夠,都捏在中間擠,使奶油從三角包的上面溢出,這是教師在活動前沒有考慮到的。觀察到這一現象後,教師及時調整了操作材料,把三角包的頂端用牛皮筋扣緊,這樣孩子操作起來就方便多了,再也不用擔心奶油就會溢出來。解決了後顧之憂後孩子的創造更大膽了,他們有的在蛋糕上裱出了漂亮的花紋,還有的裱出了小兔、娃娃臉、小貓等動物形象。
3)對和最近主題教育教學目標緊密相扣的活動內容。區域游戲活動往往受到階段主題活動內容的影響,會爆發出一些共同的關注熱點,所以教師一旦發現,即可注意觀察有可能作為講評或討論內容的素材。如:有一階段開展「化裝舞會」的主題活動,美工區中動作快的小朋友做好帽子、服裝後自己拿了彩色紙條串成項鏈戴到了脖子上,有的孩子見了還模仿著做手鏈,當教師觀察到這一情況後,在講評時組織幼兒討論:「我們除了做帽子、服裝,還能怎樣裝扮自己呢?做好這些服飾後又可以玩些什麼游戲呢?」小朋友提出可以做包、串項鏈、手鏈,做腰帶等,還有的小朋友說我們待會兒把這些做好的東西賣給別人或者裝扮好區小舞台表演吧。於是教師調整了環境,根據幼兒的談論熱點和創造性的建議,投放了相關的各種材料,供幼兒下一次游戲使用,並且鼓勵幼兒和小舞台、超市等其他區域進行互動。

2、局部觀察的主要方法。
1)旁觀:教師不直接參與孩子的活動,不給予指導、建議,只是觀看孩子的操作過程或靜聽孩子的交談,必要時可進行書面記錄。
2)參與式觀察:教師以觀看孩子的活動為主,在孩子需要時才給予指導。
3)實驗式觀察:教師有目的地布置一定的場景,在其中施加一定的持續、穩定的影響,以觀察某些材料或因素的作用,或觀察某種教學手段的效果。

三、作好觀察記錄
記錄可以有多方面和多層次的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在於它是觀察的一個輔助環節,是觀察的必要延續。教師要觀察什麼,就要記什麼,從中可以獲得新的觀察發現。按一定的規范和要求進行的記錄,本身隱含著教師對於其教學行為的反思和師生互動過程中所達成的理解。這既可以幫助教師檢驗活動目的是否明確、手段和目的是否相符合,又可以看到什麼地方還需要改進、幼兒的反應是否合乎教育教學的預期、幼兒在活動中有無創新等等問題。觀察記錄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我們主要採用的記錄形式有: 1、按記錄結構分:★開放的日記式(表格記錄):根據預先設計好的表格對場景中的內容進行反應和判斷。★軼事性記錄(個案記錄):教師在觀察過程中敏感捕捉有價值的信息,隨機進行跟蹤了解。 2、按觀察的時間分:★現場記錄:這使我們所獲得的完全是第一手的資料。我們常用拍照、錄像、表格記錄等方法。★事後記錄:由於教師採取深入的參與式觀察,要求完全投入到當前的事件中,不能分心去做觀察記錄,或為了避免對記錄對象產生不必要的干擾,事後記錄下一些突發事件、有價值的信息以及幼兒創造性活動的事例。★現場和事後相結合 在區域游戲中觀察是最直接地了解幼兒、研究幼兒的最有效的辦法。

教師只有沉下心來,通過實施整體觀察、局部觀察、作好觀察記錄,來思考幼兒在游戲中表現的不同狀態,從中了解他們的學習興趣、認知水平、發展需求,並分析目標、計劃的可行性,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調整,才能真正做到因勢利導、因材施教,促進每一位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觀察

在批改作文中,經常發現學生的作文內容空洞,語言乾巴巴,想像非常不合理,更甚者有的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從下筆。這多半是由於缺乏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分析,頭腦中缺乏材料導致而成的。其實生活素材處處都有,只是小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或受觀察能力的限制。如何達到新課標指出「要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這一目的呢?我在教學不斷嘗試、總結,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一、提高認識,培養觀察的興趣
首先,我讓學生明白觀察的重要性。我告訴學生,現實生活是豐富多彩、錯綜復雜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人物、事都存在於我們身邊,每天都發生著各類不同的事情。不管你看不看,想不想,它都是客觀存在的。這就需要我們不但用眼看,用耳聽,而且還要用心想、用腦記,把有意義的材料,通過觀察,分析,記錄在腦海里,這樣就不愁習作時沒材料可寫了。
明白了觀察的重要意義後,我在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中,特別注意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如,在指導學生寫小動物時,考慮到小動物本身的生動、活潑,將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我把活生生的動物帶到課堂,以實物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一次習作課上,我把一隻小兔子帶進教室。學生驚喜萬分,觀察興趣也十分濃厚。為了保持學生的觀察興趣,更進一步的了解小兔,我又用多媒體播放活動的畫面、鮮艷的色彩來展現小兔的吃食與活動,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掌握觀察動物的方法。
二、布置任務,明確觀察的目的
觀察之前如果不布置觀察任務,學生就會漫無目的地觀察,就會東張西望,無所收獲。因此,要使學生觀察有收獲,教師必須先向學生提出觀察的任務。例如,我組織學生觀察自己的文具盒時,我明確地告訴學生,觀察時注意文具盒的形狀,顏色,圖案、內部結構及他們的作用。這樣,學生在觀察過程中,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觀察「文具盒」的外形結構特點上。教師還要著重指導學生在觀察中分清主次,抓住重點,從而教會學生有目的地觀察。又如,在指導學生觀察西瓜時,分步明確觀察目標—西瓜藤、西瓜花的形狀、顏色。在觀察西瓜藤葉時,引導學生觀察藤葉的顏色和在風中的擺動狀態。然後再觀察花的樣子和顏色,最後觀察小西瓜和成熟了的西瓜樣子和顏色。經過這樣反復的訓練,漸漸地,學生從無意觀察到有意觀察,從無話可說,到有話可寫。
三、結合實際,教給觀察的方法
學生的寫作素材都來源於生活,因此,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教給觀察方法進行觀察,才有可能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更新。
觀察方法之一就是要有序地觀察。在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時,我提醒學生,不同類型的習作,觀察的順序不同。狀物的文章觀察時要由表及裡,由整體到部分;觀察景物時則要由按空間的順序,由靜到動的方法觀察;寫人狀物的文章則要看得全面、看得細致、看得深刻。如作文課上,我要求學生先說一說美麗的校園。通過「說」,發現學生普遍存在觀察無序的問題。於是,我就帶領學生參觀校園,引導學生有序地觀察。這樣,學生不僅條理清楚地寫出了校園的美景,而且知道了要有有目的地觀察,學會了由整體到部分,按參觀順序、有重點地觀察的方法。
二是抓住事物的特點觀察,合理想像。每種事物都有它不同的特點。我們在觀察時不僅要看事物的外形特點和整體印象,還要在觀察中展開想像,啟發學生由觀察對象聯想到與此有關的事和物,即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深入進去,抓住反映事物本質的去觀察。如在指導學生看圖寫話時,就要求學生不單單要求觀察出畫面上實實在在的事物,還要求學生充分展開想像,把畫面蘊涵的意境和畫面上所沒有的「畫外音」描繪出來。最後用文字把畫面的內容和自己對畫面的理想表達出來,寫成故事完整、形象生動的文章。
三是要求學生要不斷的閱讀書報,從書報中去獲得間接的知識,去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我還要善於利用教材中的插圖,結合課文,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使學生了解作者觀察事物的規律和方法。這一方法非常行之有效。
四是及時做好觀察筆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在平時生活中如果及時記下自己所看到的奇異的自然景物,沸騰的社會生活,在生活實踐中感受,在平凡中發現不凡,平淡中尋找新奇。那麼學生的題材庫充裕了,就可隨手拈來,寫作時,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感而發了。所以,做好觀察筆記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鼓勵堅持,豐富觀察的形式
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我總是先引導學生注意身邊發生的事,注意積累材料,並培養學生堅持不懈地養成觀察的習慣。為了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能夠持久,教師還要經常變更觀察的形式,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觀察活動。如全班性的觀察活動,小組性的觀察活動,個人平時的觀察等。在觀察內容方面也要經常變化。這一次是觀察動物,下一次就該觀察植物了,不能老停留在觀察某種事物上。只有這樣,學生觀察的興趣才能持久不衰。同時,每學期還應設計一兩次趣味性強一些的觀察活動。如請學生上台做模特,連續觀察幾個人外貌,並寫下來,看誰描繪的最像;運用多媒體手段演示,反復讓學生進行觀察。這樣一來,為日後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總而言之,在教學過程中,只要不斷的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教給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引導在觀察中展開想像,有目的地做好觀察筆記,就能積累寫作素材,拓寬作文思路。學生的作文就會「無話可說」到「有話可寫」。

閱讀全文

與這段話指出了哪些觀察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泰加食用方法 瀏覽:745
創傷性耳鳴治療方法 瀏覽:555
怎麼樣製作生日蛋糕的簡單方法 瀏覽:979
測量力的變化的方法 瀏覽:913
怎麼辨別壞蛋的方法 瀏覽:156
外牆門窗檯花邊安裝方法 瀏覽:212
硫酸亞錫分析方法 瀏覽:997
最簡單的電機裝置方法 瀏覽:423
古人的讀書方法並簡單介紹30字 瀏覽:277
男胖子脖子黑可以用什麼方法解決 瀏覽:330
大圓肌的鍛煉方法圖片 瀏覽:500
面罩使用方法 瀏覽:705
卡通圖片編織方法 瀏覽:262
花樣系鞋帶方法視頻 瀏覽:892
初中數學常規方法和技巧 瀏覽:911
研究關節的方法 瀏覽:323
材料入庫出庫有哪些方法 瀏覽:600
淘寶黑名單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18
三星賬戶怎麼解鎖設備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97
去痣什麼方法最好 瀏覽: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