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化分析儀檢測方法中的終點法、兩點法、雙波長法有什麼區別
我們在購買生化儀的時候,生化分析儀的參數上的檢測方法可能存在多個,包括終點法、固定時間法(兩點法)、連續監測法(速率法)、雙波長法等等,這些檢測方法有什麼不同,各有什麼作用呢?
終點法:被測物質在反映過程中完全被轉變為產物,到達反映終點,根據終點吸光度的大小求出被測物濃度,稱終點法。此方法參數設置簡單,反映時間一般比較長,精密度好。
固定時間法(兩點法):指在【時間-吸光度曲線】上選擇兩個測光點,次兩點既不是初始吸光度點,也不是終點吸光度點,用這兩個值吸光度差值計算。
連續監測法(速率法):是在測定酶活性或用酶法測定代謝產物時,連續選取【時間-光度曲線】(各兩點吸光度差值相等)的吸光度值,並以此線性期的耽誤吸光度變化值計算結果。
雙波長法:採用一個主波長一個次波長的檢測方法:1、消除噪音干擾;2、減少雜散光影響;
3、減少樣品本身光吸收的干擾,檢測結果更准確。次波長大於主波長100nm,主次波長處有盡可能相同的光吸收值。
這些測試方法各有優勢,從多個方面取長補短,是生化分析儀的檢測數據的准確性加以完善,更能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和一些潛在疾病的風險。
康宇醫療生化分析儀目前分為全自動和半自動的多個型號,全自動的生化分析儀其中也包含了多種檢測方法,使檢測結果更加准確,適用於各類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鄉鎮衛生院、診所的醫療機構。
2. 血液生化檢查包含哪些項目
血液生化六項檢查包括:1、丙氨酸氨基轉移酶
2、肌酐
3、尿素氮
4、血清葡萄糖5、甘油三脂
6、總膽固醇
1、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簡稱轉氨酶)是衡量肝功能受損情況的一項指標(轉氨酶存在於肝細胞的線粒體中,只要肝臟發生炎症、壞死、中毒等,轉氨酶就會由肝細胞釋放到血液中。所以,肝臟本身的疾患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轉氨酶升高);
2、與3、肌酐與尿素氮是衡量腎功能的一項指標(當腎功能發生障礙是,代謝廢物不能夠排除體外,以致大量含氮廢物和其它毒性物質在體內積累,內環境穩態被破壞);
4、血清葡萄糖是血液中血糖濃度的一項指標,對於診斷以及指導治療糖尿病具有重要意義;
5和6、甘油三脂和總膽固醇是衡量血液中血脂水平的一項指標(血脂是血液中各種脂質的總稱,其中最重要的是膽固醇和甘油三脂。無論膽固醇含量增高,還是甘油三脂的含量增高,或是兩者都增高,都統稱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與冠心病有密切的關系,尤其是膽固醇與甘油三脂皆增高者,患冠心病的危險性更大)。
血液生化檢查項目
包括血尿素(氮)(BUN)、肌酐(Cr)血PH、鈉、鉀、氯、鈣、磷、血糖、鹼性磷酸酶等。血尿素與肌酐就是尿毒素。其實嚴格說來,這兩項僅是毒素的一部分,因為,兩者同時由腎小球濾過排出,而且監測容易,因此,很早就被用來評價腎功能的主要指標。數值越高,代表腎功能越差。由於腎臟儲備功能很大,通常腎功能下降一半時,尿素與肌酐才會明顯上升,因此,早期腎功能衰竭不易被發現。另外,年齡、身材、營養狀況及其他疾病
,如心功能衰竭、肝病、敗血症等,也會影響尿素及肌酐數值的變化,須謹慎對待其數值。
3.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方法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方法:
1、終點法(endessay)完全被轉化成產物,不再進行反應達到終點,取反應終點的吸光度來計算被測物質的濃度。生化檢驗中除酶和BUN、CRE外幾乎都用終點法來進行檢測。
2、一點終點法:取反應達終點時的一個點的吸光度來計算結果。
3、二點終點法:取反應尚未開始時讀取一個點的吸光度,待反應達終點時再取第二點的吸光度。用第二點吸光度減去第一點吸光度的差值來計算結果。主要用於扣除試劑和樣品空白。保證結果的准確性。一般雙試劑用。
4、固定時間法(兩點法):是取尚在反應中的兩點間的差值來計算結果。此兩點既不是反應起始點也不是終點。主要用於檢測一些非特異性的項目,如肌酐。
5、連續監測法(動力學法、速率法):是在測定酶的活性或酶代謝產物時,連續取反應曲線中呈線性變化吸光度值(△;A/min)來計算結果。因在反應線性時間內各點間的吸光度差值為零故又稱謂零級反應。
(3)生化檢查二種檢測方法的數據擴展閱讀: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的原理:
自動化分析儀就是將原始手工操作過程中的取樣、混勻、溫浴(37℃)檢測、結果計算、判斷、顯示和列印結果及清洗等步驟全部或者部分自動運行。
如今,生化檢驗基本上都實現了自動化分析,還有專為大型或超大型臨床實驗室和商業實驗室設計的全自動生化分析系統,可根據實驗室的檢測量任意配置。
無論是當今運行速度最快(9600Test/h)的模塊式全自生化分析儀,還是原始手工操作用於比色的光電比色計,其原理都是運用了光譜技術中吸收光譜法。是生化儀最基本核心。
4. 血液生化檢查有哪些項目
血液生化檢查有哪些項目
血液是充滿於人體血管中的一種鮮紅色的液體,在血液中除了含有血液細胞外,還有許多不同的物質。檢測存在於血液中的各種離子、糖類、脂類、蛋白質以及各種酶、激素和機體的多種代謝產物的含量,叫做血生化檢查。可以為醫生提供診斷與治療依據,並能幫助臨床確定病情、監測治療效果。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於血液生化檢查的知識,歡迎閱讀。
一、血常規檢查
血常規是最基本的血液檢驗。血液由液體和有形細胞兩大部分組成,血常規檢驗的是血液的細胞部分。血液有三種不同功能的細胞——紅細胞(俗稱紅血球),白細胞(俗稱白血球)、血小板。通過觀察數量變化及形態分布,判斷疾病。是醫生診斷病情的常用輔助檢查手段之一。
紅細胞檢查(RBC)
正常值: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兒(6.0~7.0)×10*12/L
臨床意義:血常規檢查時紅細胞減少常見於各種貧血,以及疾病導致的貧血。紅細胞增多常見於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身體缺氧等。2
白細胞檢查(WBC)
正常值:成人(4.0~10.0)×10*9/L 新生兒(15.0~20.0)×10*9/L
臨床意義:血常規檢查時,多數病人的白細胞增多,因此白細胞異常時通常是有疾病。如各種炎症,燒傷,瘧疾,傷寒,病毒感染等。
血紅蛋白(Hb)
正常值:男性 120~160 g/L 女性 110~150g/L 新生兒 170~200g/L
血紅蛋白增高、降低的臨床意義基本和紅細胞計數的臨床意義相似,但血紅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貧血的程度。
血小板數量(PLT)
正常值:(100~300)×10*9/L 網織紅細胞計數: 0.5%-1.5%
臨床意義:血小板主要功能是止血。根據血小板的多少來判斷疾病,常見疾病如:血小板增多症、急性感染、溶血、骨折、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尿毒症等。
出血時間測定(BT)
正常值:紙片法(1-5min)
臨床意義:根據血常規檢查時出血時間的長短,可以判斷血小板大量減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壞血病等疾病。
二、血脂檢查
(1)血脂檢查是對血液(血漿)中所含脂類進行的一種定量測定方法。血脂是血漿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和類脂(磷脂、糖脂、固醇、類固醇)的總稱, 廣泛存在於人體中。它們是生命細胞的基礎代謝必需物質。
(2)正常值
1)總膽固醇(TC):正常范圍在5.23―5.69毫摩爾/升。
2)甘油三脂(TG):正常范圍差異較大,在0.56―1.7毫摩爾/升。
3)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正常范圍是大於1.00毫摩爾/升。
4)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范圍是低於3.12毫摩爾/升。
(2)臨床意義
1)總膽固醇(TC)
如果超過5.72毫摩爾/升,可視為血脂增高。總膽固醇的水平主要取決於飲食、體力勞動、環境、性別和年齡。女性絕經後會明顯上升;新生兒期濃度很低,哺乳後很快接近成人水平;隨年齡增長也有增高趨勢。
2)甘油三脂(TG)
如果超過1.7毫摩爾/升,為甘油三脂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如果低於0.56毫摩爾/升,稱為低TG血症。見於一些脂蛋白缺乏的遺傳性疾病或者繼發脂質代謝異常,如消化道疾患、內分泌疾患(甲狀腺功能亢進、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腫瘤晚期、惡病質及應用肝素等葯物時。
3)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它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如年齡、性別、種族、飲食、肥胖、飲酒與吸煙、運動、葯物等。
4)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脂血症患者LDL-C的治療目標是在2.6毫摩爾/升以下。增高常見於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等。
(3)需要檢查的人群:冠心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的患者及肥胖人群。
(4)結果偏高可能疾病:
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和高血壓、三高症、高脂血症、獲得性高脂蛋白血症、泛發性扁平黃色瘤、肥胖症。
(5)檢查前禁忌:
1)禁食,采血前一天晚10點鍾開始禁食,次日早上9點至10點鍾採取靜脈血,即空腹12小時以上晨間取血。
2)取血化驗前的最後一餐應注意忌用高脂食物;不飲酒, 因為飲酒能明顯升高血漿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濃度,導致化驗結果有誤差。
3)在生理和病理狀態比較穩定的`情況下進行化驗。血脂水平可隨一些生理及病理狀態變化。如:創傷、急性感染、發熱、心肌梗塞、婦女月經、妊娠等。
三、血糖 空腹全血血糖為3.9~6.1毫摩爾/升(70~110毫克/分升),血漿血糖為3.9~6.9毫摩爾/升(70~125毫克/分升)。餐後1小時:血糖6.7-9.4毫摩/升。最多也不超過11.1mmol/L(200mg/dl),餐後3小時後恢復正常,各次尿糖均為陰性。
如果空腹全血血糖超過11.1毫摩爾/升(200毫克/分升)時,表示胰島素分泌極少或缺乏。因此,空腹血糖顯著增高時,不必進行其它檢查,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提示:一般做的是空腹血糖檢查,請一定不要在檢查前吃東西。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類經消化後可轉化為葡萄糖,會嚴重的影響您的血糖指數。
低血糖標准:成年人空腹血糖濃度低於2.8mmol/L稱為低血糖。
四、尿酸
正常參考值
磷鎢酸還原法:
男:149~416umol/L。女:89~357umo1/L。
尿酸酶—過氧化物酶偶聯法:
成人:90~420umo1/L。
尿酸增高,多引起痛風病。
五、肝功能檢查
肝功能檢查是通過各種生化試驗方法檢測與肝臟功能代謝有關的各項指標、以反映肝臟功能基本狀況。與肝功能有關蛋白質檢查有血清總蛋白、白蛋白與球蛋白之比、血清濁度和絮狀試驗及甲胎蛋白檢查等;與肝病有關的血清酶類有谷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鹼性磷酸酶及乳酸脫氫酶等;與生物轉化及排泄有關的試驗有磺溴酞鈉滯留試驗等;與膽色素代謝有關的試驗,如膽紅素定量及尿三膽試驗等。
正常值(以被檢醫院化驗結果單為准)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1、谷丙轉氨酶升高: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 飲酒引起的肝臟損傷,葯物引起的肝臟損傷,其他引起ALT異常因素(脂肪肝、肝癌等)。
2、穀草轉氨酶:穀草轉氨酶(AST)增高>60u/L:心肌梗死急性期、急性肝炎、葯物中毒性肝細胞壞死、慢性肝炎活動期,肝硬化活動期、肝癌、心肌炎、腎炎、肌炎。
3、ALT/AST比值結果分析:AST大幅度升高意味著肝細胞損傷比較嚴重。因此,在臨床上往往把ALT/AST的比值作為一個診斷指標和病情監測指標來看。
4、γ谷氨酶轉肽酶(GGT)的結果分析:GGT主要是來自肝膽系統,因此,它主要是肝膽疾病的監測項目。
(1)肝臟炎症GGT輕度和中度增高。
(2)肝膽其他疾病肝癌、肝阻塞性黃膽、膽汁性肝硬化、膽管炎、膽囊息肉、膽結石、胰腺炎、胰頭癌、膽道癌等、GGT明顯升高。
5、膽紅素的結果分析
(1)肝細胞受到損傷時如肝炎時,直接和間接膽紅素會明顯升高。
(2)膽道疾病,尤其是膽囊結石、膽道息肉、膽囊炎等、血中直接膽紅素顯著升高。
(3)溶血性疾病使血液中的膽紅素來源增加,肝臟處理不及時,造成間接膽紅素明顯增加。
6、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的結果分析
血液中蛋白的含量可以反映肝臟功能,如果蛋白質降低就表示肝臟合成功能受損害,是病情比較嚴重的表現,如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一些非肝臟疾病也可以使血液中蛋白質發生變化,所以分析結果時要注意一些生理性的影響因素。
需要檢查人群肝功能損傷患者或是健康體檢中。
7.注意事項
檢查前禁忌:
(1)在檢查前要注意不要服用葯物,因為有些葯物會加重肝臟負擔,造成肝功能暫時性損傷,從而引起肝功能檢查結果的准確性。
(2)在檢查前要注意保證充足的睡眠,不要劇烈運動,這都有可能會造成轉氨酶升高,從而影響檢查結果。
(3)前一天一定不能喝酒,喝酒會導致轉氨酶的升高,影響檢查結果。
檢查時禁忌:
1、檢查前不能進食,抽血檢查要求空腹,空腹時間一般為8~12個小時。
2、所取的靜脈血要新鮮,立即化驗。
六.腎功能檢查是研究腎臟功能的實驗方法。常用的測定項目有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素、血內生肌酐清除率等。很多環境污染物,例如鉛、汞、鎘、鉻、砷、烴類溶劑、石油產品等,均可引起腎臟損害,腎功能檢查是一項重要的指標。
1、血尿素氮
參考值:正常情況:二乙醯-肟顯色法 1.8~6.8mmol/L 尿素酶-鈉氏顯色法 3.2~6.1mmol/L。
臨床意義:增高:急慢性腎炎、重症腎盂腎炎、各種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腎功能障礙,心衰、休克、大量內出血、燒傷、失水、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2、血肌酐
參考值:正常情況:成人 男79.6~132.6μmol/L 女70.7~106.1μmol/L 小兒26.5~62.0μmol/L 全血88.4~159.1μmol/L。
臨床意義:增加:腎衰、尿毒症、心衰、巨人症、肢端肥大症、水楊酸鹽類治療等。減少:進行性肌萎縮,白血病,貧血等
3 .血尿素
參考值:正常情況:3.2~7.0mmol/L。
臨床意義:升高表示急慢性腎炎、重症腎盂腎炎、各種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腎功能障礙,心衰、休克、燒傷、失水、大量內出血、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4.血內生肌酐清除率
參考值:正常情況:成人 0.80~1.20ml·s-1/m2
臨床意義:內生肌酐清除率降至0.5~0.6ml·s-l/m2時為腎小球濾過功能減退,如<0.3ml·s-1/m2為腎小球濾過功能嚴重減退。注意:在慢性腎炎或其他腎小球病變的晚期,由於腎小管對肌酐的排泌相應增加,使其測定結果較實際者高。同樣,慢性腎炎腎病型者,由於腎小管基膜通透性增加,更多的內生肌酐從腎小管排出,其測得值也相應增高。
;5. 體檢中生化檢查...有些數據不解,詳見問題補充說明..請專家詳解,有分送
1.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提供的參考值計算:白蛋白偏高3.1-1.9=1.2;推測:總蛋白81.1左右,白蛋白50左右,球蛋白31左右,A/G=1.6左右;正常,營養狀況良好
2.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H):偏高,較好,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把血液里的膽固醇轉運到身體器官中去,減少動脈硬化的風險,是血液里的清道夫,是好的質蛋白,其檢測結果應該越高越好。
沒有問題,很健康
6. 生化主要檢查什麼啊!
常規的血液生化檢測包括的檢測項目很多,大致可分為:全項腎功能檢查、全項肝功能檢查、全套脂類檢查、鈣、磷、尿酸、酸性磷酸酶、心肌酶譜及同工酶、肌紅蛋白、肌鈣蛋白、蛋白電泳、乳酸測定、血氨測定等。
生化檢查是指以生化手段定性、定量地分析酶、蛋白質及其代謝產物,是臨床上診斷單基因病的首選方法。其中最常見的是檢查酶的缺陷。
因為基因控制著酶、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控制著機體的一系列代謝反應,所以基因突變所致的單基因病必然導致酶、蛋白質異常,其參與的代謝過程中的中間產物、底物、終產物也會發生質和量的變化。故通過這些物質的檢測可以反映某種基因是否受損從而作出疾病的診斷。如苯丙酮尿症病人,可根據其血清中的苯丙氨酸濃度增高,尿液中含有苯丙酮酸作出診斷。白化病患者可根據毛囊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作出診斷。
目前已有200種左右的蛋白質和酶活性異常可以通過電泳、層析、免疫、氨基酸順序分析等技術進行檢測。用於檢測的材料主要為血清、活體組織(肝、腎、皮膚、甲狀腺、腸粘膜等)以及培養的成纖維細胞。
7. 血液生化檢查包含哪些項目
血液生化六項檢查是對人體血液狀況進行初步的檢查,包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肌酐,尿素氮,血清葡萄糖,甘油三脂,總膽固醇的檢查。
血液生化檢查項目包括血尿素(氮)(BUN)、肌酐(Cr)、血PH、鈉、鉀、氯、鈣、磷、血糖、鹼性磷酸酶等。血尿素與肌酐就是尿毒素。其實嚴格說來,這兩項僅是毒素的一部分,因為,兩者同時由腎小球濾過排出,而且監測容易,因此,很早就被用來評價腎功能的主要指標。
(7)生化檢查二種檢測方法的數據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不合宜人群:有明顯出血傾向的人群或者吃了葯,吃了影響檢測的食物等。
檢查前禁忌:
1、血脂分析、血生化全套、空腹血糖、肝功能測定等要求早晨空腹抽血。
2、血脂測定最好抽血前三天素食。
3、大便隱血試驗前三天禁食動物血、豬肝、鐵劑、中葯及富含葉綠素食物。
4、細菌培養標本,一定要用滅菌容器,取潔尿送檢。
5、痰液標本細菌培養,最好早晨先漱口後,咳出第一口痰(來自肺部)送檢。
6、內分泌激素類測定,抽血時間要按醫囑進行。
檢查時要求:抽血時應放鬆心情,避免因恐懼造成血管的收縮、增加采血的困難。
8. 血液生化檢查
兩種檢測的檢測項目是不一樣的~~
生化檢驗主要是看你身體的功能性指標,主要是肝腎功能情況
血液檢驗主要是看血液中是否有細菌感染等情況
生化檢驗指標及含義:
1.總膽紅素 正常情況: (5。1-17。1)umol/L
增高: 急、慢性肝炎,梗阻性黃疸,血色素沉著症,肝癌,膽結石,膽管炎,肝硬化,溶血性疾病。
2.間接膽紅素 正常情況: (1。7-13。7)umol/L
增高: 溶血性疾病,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缺乏症。
3.直接膽紅素 正常情況: (0-3。4)ummol/L
增高: 肝炎,肝硬化,葯物性肝損害,肝癌,肝內結石,膽道阻塞。
4.尿素氮 正常情況: (1。79-7。14)mmol/L
增高: 高蛋白飲食,少尿,腎功能不全,高血壓,痛風,多發性骨髓瘤,利尿劑,消化道出血。
降低: 妊娠,低蛋白飲食。肝功能不全。
5.肌酐(血清) 正常情況: 男性: (44。2-133) ummol/L; 女性: (70。7-106。1) ummol/L
增高: 腎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肢端肥大症,巨人症。
降低: 肌營養不良症,尿崩症。
6.肌酸 正常情況: 男性: (12。96-38。1) ummol/L; 女性: (26。7-70。9) ummol/L
增高: 肌營養不良症,多發性肌炎,甲狀腺機能亢進,發熱,妊娠,飢餓,服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降低: 甲狀腺機能減退,使用苯丙酸諾龍等葯物。
7.尿酸 正常情況: 男性: (150-420) umol/L; 女性: (90-357) umol/L
增高: 痛風,腎功能不全,子癇及妊娠期惡心嘔吐,重症肝炎,多發性骨髓瘤,慢性血液病。
血常規各指標參考范圍及臨床意義
一、血液一般檢查:
1、紅細胞計數(RBC)
[正常參考值]
男:4.0×10 12-5.3×10 12個/L(400萬-550萬個/mm3)。
女:3.5×10 12-5.0×10 12個/L(350萬-500萬個/mm3)。
兒童:4.0×10 12-5.3×10 12個/L(400萬-530萬個/mm3)。
[臨床意義]
紅細胞減少多見於各種貧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等。
紅細胞增多常見於身體缺氧、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肺氣腫等。
2、血紅蛋白測定(Hb)
[正常參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兒童:120-140g/L(12-14g/dL)。
[臨床意義]
血紅蛋白減少多見於各種貧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等。
血紅蛋白增多常見於身體缺氧、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肺氣腫等。
3、白細胞計數(WBC)
[正常參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兒: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臨床意義]
生理性白細胞增高多見於劇烈運動、進食後、妊娠、新生兒。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細胞數有差異,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細胞數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細胞增高多見於急性化膿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組織損傷、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某些傳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放療化療等。
4、白細胞分類計數(DC)
[正常參考值]
白細胞分類(DC) 英文縮寫 占白細胞總數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細胞 N 0.3~0.7
中性稈狀核粒細胞 0.01-0.05(1%-5%)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 0.50-0.70(50%-70%)
嗜酸性粒細胞 E 0.005-0.05(0.5%-5%)
嗜鹼性粒細胞 B 0~0.01(0~1%)
淋巴細胞 L 0.20-0.40(20%-40%)
單核細胞 M 0.03-0.08(3%-8%)
[臨床意義]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增高見於急性化膿性感染、 大出血、嚴重組織損傷、慢性粒細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葯中毒等。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減少多見於某些傳染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牛皮癬、天疤瘡、濕疹、支氣管哮喘、食物過敏,一些血液病及腫瘤,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宮頸癌等。
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見於傷寒、副傷寒早期、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
淋巴細胞增高見於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結核病、瘧疾、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細胞減少見於淋巴細胞破壞過多,如長期化療、X射線照射後及免疫缺陷病等。
單核細胞增高見於單核細胞白血病、結核病活動期、瘧疾等。
5、嗜酸性粒細胞直接計數(EOS)
[正常參考值]
50-300×106個/L(50-300個/mm3)。
[臨床意義]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牛皮癬、天疤瘡、濕疹、支氣管哮喘、食物過敏,一些血液病及腫瘤,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宮頸癌等。
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見於傷寒、副傷寒早期、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
二、出血性疾病檢查:
1、血小板計數(PLT)
[正常參考值]
100×109-300×109個/L(10萬-30萬個/mm3)。
[臨床意義]
血小板計數增高見於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後、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計數減少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發性或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尿毒症等。
2、出血時間測定(BT)
[正常參考值]
紙片法:1-5min。
[臨床意義]
出血時間延長見於血小板大量減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壞血病等
3、凝血時間測定(CT)
[正常參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試管法:4-12min。
[臨床意義]
延長見於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環中有抗凝物質、纖溶活力增強、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縮短見於高血脂、高血糖、腦血栓形成、靜脈血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