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打造比較完美的田園綜合體庄園
1、建設原則:田園綜合體庄園包括農業、文旅、地產三個產業。
農業要做三件事——現代農業生產型產業園+休閑農業+CSA(社區支持農業);文旅產業要打造符合自然生態型的旅遊產品+度假產品的組合,組合中需要考慮功能配搭、規模配搭、空間配搭,此外還要加上豐富的文化生活內容,以多樣的業態規劃形成旅遊度假目的地;地產及社區建設,無論改建還是新建,都需要按照村落肌理打造,也就是說,即使是開發,那也是開發一個「本來」的村子,並且更重要的是要附著管理和服務,營造新社區。
前瞻產業研究院特別指出,我們不是要打造一個旅遊度假區,而是打造一個小鎮本身,只是這個小鎮有很多旅遊度假設施,小鎮本身也具有非常豐富的旅遊價值。在城市綜合體營建理論中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分散經營原則,在田園綜合體中同樣適用。
2、田園綜合體的組成
(1)景觀吸引核:吸引人流、提升土地價值的關鍵所在
依託觀賞型農田、瓜果園、觀賞苗木、花卉展示區、濕地風光區、水際風光區等等,使遊人身臨其境的感受田園風光和農業魅力。
(2)休閑聚集區:為滿足客源的各種需求而創造的綜合產品體系
可以包括農家風情建築(如庄園別墅、小木屋、傳統民居等)、鄉村風情活動場所(特色商街、主題演藝廣場等)、垂釣區等。休閑聚集區使遊人能夠深入農村特色的生活空間,體驗鄉村風情活動,享受休閑農業帶來的樂趣。
(3)農業生產區:生產性主要功能部分
讓遊人認識農業生產全過程,在參與農事活動中充分體驗農業生產的樂趣,同時還可以開展生態農業示範、農業科普教育示範、農業科技示範等項目。
(4)居住發展帶:城鎮化主要功能部分
居住發展帶是田園綜合體邁向城鎮化結構的重要支撐。通過產業融合與產業聚集,形成人口相對集中居住,以此建設居住社區,構建了城鎮化的核心基礎。
(5)社區配套網:城鎮化支撐功能
服務於農業、休閑產業的金融、醫療、教育、商業等等,我們稱為產業配套,由此形成產城一體的公共配套網路。
❷ 田園綜合體的主要問題出在哪裡
田園綜合體,是尚在路徑摸索階段,還是將成為鄉村振興的真正抓手?諸如農村集體所有制土地和農民宅基地流轉政策的放開,宏觀政策的利好已更多釋放,但田園綜合體的走向目前還不明朗。
閱讀之前,請先思考這三個問題:
1、鄉居的產業機會在哪裡?
2、怎麼解決土地流轉的難點?
3、投資商如何避免砸盤?
一、鄉居是發展鄉村度假的必然
鄉村 旅遊 內涵多元,主要類別包括農業 旅遊 、鄉愁 旅遊 、戶外 探索 ,基於主要類別,還衍生出美酒佳餚、烹飪學習、特色民宿、自然學習等風靡世界的細分體驗。
鄉村 旅遊 並非近程短時休閑的代名詞,鄉村度假才是效益最大化的 旅遊 形態。近程短時是為鄉村休閑,在都市郊區日常開展,停留3天之內,大多一天。中程中時是為鄉村 旅遊 ,多以古村鎮為依託,停留時間不過3-5日;遠程長時是為鄉村度假,遊客涉足目的地全域,停留時間可達半月。
度假就是換一種生活方式,鄉村的差異化生活方式供給可謂自然而然、渾然天成。
鄉居是鄉村居民以自用住房為載體,將地方文化、鄉村生活、田園景觀環境、綠色農業食品等在地資源有機融合的一種特色 旅遊 產品,是紮根於地方文化與鄉村環境之上的休閑生活方式。
鄉居在國外早就開始做了,在歐美以前叫「購回空間運動」,鄉村的人在鄉村住久了去城裡買房子,城市的人因為熱島效應和環境污染,又想到鄉下居住,二戰以後,歐美很多中產階級,尤其 汽車 普及後聚集在鄉村。
國外很多鄉村都有鄉村客棧、民宿,還有精品酒店(鄉村酒店)、度假村,各式各樣的居住場景,提供鄉村度假和深度體驗的方式。在長三角地區,已經有很多地方這樣。城市化到了一定程度後,鄉村就越來越珍貴。
鄉居的基本原則:
一、對鄉村在地資源的充分利用
關鍵在於突破「空閑房間」的局限,充分認知、挖掘和組合在地資源體系,並始終保持農林漁牧的主業地位,不可以 旅遊 經營越俎代庖;
二、保持小規模的自有運營
鄉居產品的主客之間脫離簡單的商品交換層次,上升至 社會 文化交往的層面,遊客的消費與東道主的盈利都只是這一 社會 交往形式之下的副產品;
三、開展廣泛而深刻的住客互動與交往
確保實質性的主客交流對話,實現城鄉文化的互動,這也是發展鄉居的關鍵初衷;
四、提供多樣化的參與體驗項目配套
客房只是鄉居產品的一個體系,除此之外,豐富多樣的鄉村體驗項目才是民宿經營的成功保證,是它們構成了「鄉村慢生活」的主要內容。
鄉居與田園綜合體是天作之合。鄉居與田園綜合體恰為互補。鄉居需要良好田園環境為背景和活動空間;鄉居需要優質農業提供食物和活動素材;鄉居需要高水平農村社區提供交互支撐;田園綜合體恰可統籌實現上述鄉居訴求。
二、土地問題怎麼解決?
田園綜合體的主流土地獲取方式有四種:採用土地銀行的方式;建立以土地股份為基礎的合作社;農村閑置宅基地及廢棄園地的指標整理與農林復墾;土地置換、租賃、入股聯營等。
土地問題現在不叫門檻了,現在土地政策上也沒問題,只是具體的操作實施細則還沒完善,微觀方面操作需要創新。
其中,基本農田肯定是不能動的,生態保護也要做,鄉村的傳統村落和文化的保護及復興也要做。
創新方面,只要不違背政策和法律法規,都可以創新。比如廣東那邊,有些傳統村落拆不動,是因為有客觀的文化環境。廣東人哪怕到南洋或者海外去了,他都必須保留自己的祖屋,老宅子一定要保留下來,很多村落是上百年的。這里的困境在於廣東人不願拆掉,他們的宅基地很難被流轉起來。
但這些村落本身就是傳統村落、 歷史 文化名村,是應該先保護的。如果要依此做田園綜合體,就可以依託這個村落來做,把它活化利用。先流轉房子使用權,用來做民宿餐飲,做接待服務,在傳統民居基礎上做一個相對更深化的東西,在村民自己居住的物質形態上,轉化成依託田園綜合體發展的文旅創意產業。
在保護的過程中,還要復興傳統村落,深入挖掘它的文化。有些地方已經衰落了,文化挖掘和復興還需要去找到這個地方的 歷史 記載或文獻。
做田園綜合體的區域,首先是農業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比較高,形成了比較大的規模效益,這是一個很基本的條件。之後如果要做文旅,最好是有村落形態,很多人去傳統村落,因為有些含有文化的東西保存了下來,如果沒有含有文化的東西保存下來,就很難了。
另外一個就是地形地貌很有特色,比如周邊有山水的融合,有非常好的空間環境,有適合人居住或 旅遊 的景觀資源,這些都是很基本的要素。
田園綜合體的頂層規劃中,哪些民居需要保護,哪些生產生活必須保證,哪些原來的生產生活空間需要保護,把這些確定下來後,再進行土地的整體確權。
三、有錢不是最重要的能力
農業+文旅+旅居的規劃設計,這個東西肯定要根據具體項目來,做的是什麼農業很關鍵,生態循環農業是一個大主題,但具體做什麼,是做花卉,還是做養殖種殖,不同農業的做法不一樣。
還有地形地貌環境空間,這些也不一樣。所以不同的地方做法肯定是不一樣的。田園綜合體的規劃設計中農業是先行的,然後再去匹配相應的文旅。在做成園綜合體的時候,首先都要研究農業,要有農業專家參與進來。首先要研究的這個地方做什麼農業,還有投資商本身的專長是什麼?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農業,不做農業,但是肯定要找一家專業的農業公司參與進來。
這意味著這個團隊里邊,做農業有專業的人才,沒有專業的人才做不起來,所以誰來投資,投資商的能力怎麼樣?那個能力不僅僅是一個投資人問題,技術能力如何,人力資源能力如何和運營能力如何,這幾個都是很關鍵的,這樣就形成了他能不能把這個事做好的能力,這是比資金更重要的能力。
不能每個人都做田園綜合體,找一個團隊做個規劃,做好以後給政府匯報通過,把土地指標拿下來,最後幹不成,那就不行了,所以這個裡面也是一個政府管控的問題。就是對投資商本身的能力要進行考察。這個投資商是田園綜合體建設中的龍頭企業。
中國做產品走向質量化了,要求優質品質。優質品質對投資商的運營能力、技術能力的要求,比對資金的要求更高。如果對農業一竅不通,他怎麼做得起來?
田園綜合體的一二三產融合,在規劃設計階段,就要進行完整的體系化的考慮,因為它畢竟是要 社會 資本進入, 社會 資本進入以後,必須要體制化考慮這個問題,就是誰來做農業?農業怎麼做?怎麼做市場?你有什麼技術?
在這個技術過程中,怎麼實現它的增值效應?這個增值效應就是怎麼把一二三產業有效的融合,要研究它,用哪些技術來來做,生產什麼東西,怎麼生產,都要做全盤規劃。一開始就要考慮這個問題,規劃好了才布局。比如說上萬畝幾萬畝的空間,哪些地方做農業,哪些地方做農業加工,哪些地方做服務業,怎麼融合都要考慮。
田園綜合體的運營,不能用一個模式去說它,因為模式太固化了。運營首先要考慮農業的問題,從種子、耕種到銷售,然後深加工,按照工業化產品來銷售,這本身就是一個產業鏈。另外農業和文旅康養融合的運營,也就是文旅產業如何運營,這又是一個東西,我認為農業的利益相對獨立性比較強,只要是專業化團隊在做就可以,缺少的是文旅康養產業的運營,中國最缺的是這個。
除了懂文旅項目運作之外,還要懂農業,還要懂工業,對復合型團隊要求較高,要整合成一個團隊,形成一個復合的能力。
四、政府應該站在農民一方
田園綜合體現在有幾個原則的紅線不能突破,那麼最可能出現的問題就是農民利益解決不好,農民利益被侵佔是有可能的。
怎麼設計一個農民參與進來的模式,保證農民的活動產出,這是最關鍵的。這個如果做不好,田園綜合體也沒有可持續性,這是一個最大的問題。這裡面涉及到幾方的利益博弈。
資本方進去後,對當地很關鍵,政府在裡面扮演的角色很重要,政府不應該作為利益相關者一方參與進去。也就是政府應該是作為協調方,而且是利益平衡協調的平衡者、公共服務者,更多是要站在弱勢的一方,站在原住民利益的保護上面去思考這個問題,然後去考慮怎麼來保持三農問題的均衡發展,這個挺難的。
如果脫離農民,那就不是田園綜合體,而是搞一個 旅遊 開發項目或康養項目,本質上不一樣,田園綜合體首先是三農問題。在農村干一個度假村,或者一個 旅遊 開發項目,不是田園綜合體,不能打這個概念。
這個利益構架的搭建,應該是資本方、農民、政府三方來商量,而不能由誰來主導,如果資本主導,那農民的利益很可能被侵佔,如果政府為了招商引資與資本方合謀,那更難辦。農民在利益組織構架中屬於弱勢方,所以政府應該保護農民的利益。
❸ 三大環境,如何規劃設計,構築田園綜合體的新場景
3、田園環境設計
田園環境是田園綜合體所特有的一種環境,田園綜合體整體的背景環境就是田園,田園環境可以分為:田園、果林、湖和農耕地,建築外部的環境設計涉及的就是這幾個方面的內容。其設計依據是農民的生活習慣和居住習性,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就形成了以各種田園環境為背景的建築。建築的田園環境設計方法有兩種:一是將原有田園環境加以利用到建築周邊環境中來,即將建築建造在田園之上;另一種是將建築周邊的環境重新塑造為田園環境,這就要通過合理的種植,搭配植被,管理灌溉形成新的田園環境。
設計要點:一是要把握田園環境的度,不能過於人工化,那樣會形成太過死板和機械化的景觀,應該以原有的田園環境為參照。二是定期修復,田園景觀環境一般都是人工所為,即人們的勞作所得成果,所以人為定期對其進行護理和修復是很有必要的。三是田園環境具有更高的價值,相比較於自然環境的優美,田園環境除了優美以外,還有可供人們使用的價值,及可以食用、採摘、儲藏,所以對於田園環境的設計應當注意其價值的體現。四田園環境具有季節性,這個主要與其植物配置有關,所以設計時要注意季節變化帶來的環境影響。
田園環境的設計意義,不僅可以體現綜合體的本質要求——田園,還可以形成具有更高價值的環境景觀,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快樂與便捷。
❹ 田園綜合體如何實現效益最大化
專業規劃機構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田園綜合體價值化打造策略:
1、做好前期規劃,構建支撐產業體系
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多規融合,站位高,有前瞻性和可行性,找準定位,將村民生產生活真正融入到田園建設中去,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2、盤活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質量
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制、代耕代種、土地託管等方式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優化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增加農民效益。
3、引進社會資本,創新項目融資模式
除了財政資金支持,同時要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多,利用財政杠桿作用,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拓寬田園建設的融資渠道。
4、創新主體間的合作模式
妥善處理政府、農民和企業三者間的關系,發揮三者主體作用,健全市場化運行機制,充分主動投入,各盡其能、各取所需,形成建設合力。
5、引進先進的管理方法,完善配套設施體系
引進先進管理方法,提高農業休閑質量,高標准農田建設,加強田園+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及配套設施建設。
主體體現還是科學規劃,打通各個環節,最後正常價值自然會得到體現。
❺ 「田園綜合體」發展建設的基本原則包括哪些
基本原則有四點具體如下:
1、堅持以農為本
要以保護耕地為前提,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突出農業特色,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產業融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現代化水平;要保持農村田園風光,留住鄉愁,保護好青山綠水,實現生態可持續;要確保農民參與和受益,著力構建企業、合作社和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讓農民充分分享田園綜合體發展成果。
2、堅持共同發展
要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組織在鄉村建設治理中的主體作用,通過農村集體組織、農民合作社等渠道讓農民參與田園綜合體建設進程,提高區域內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逐步實現農村社區化管理;要把探索發展集體經濟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積極盤活農村集體資產,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增強和壯大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和實力,真正讓農民分享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村改革成果。
3、堅持市場主導
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化運作的要求,創新建設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務手段,全面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調動多元化主體共同推動田園綜合體建設的積極性。政府重點做好頂層設計、提供公共服務等工作,防止大包大攬。政府投入要圍繞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產業發展能力,重點補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短板,提高區域內居民特別是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4、堅持循序漸進
要依託現有農村資源,特別是要統籌運用好農業綜合開發、美麗鄉村等建設成果,從各地實際出發,遵循客觀規律,循序漸進,挖掘特色優勢,體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態多元性,建設模式多樣性;要創新發展理念,優化功能定位,探索一條特色鮮明、宜居宜業、惠及各方的田園綜合體建設和發展之路,實現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