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用空氣動力方法統計顆粒數

如何用空氣動力方法統計顆粒數

發布時間:2022-07-22 21:05:49

A. 環境監測 環境空氣 總懸浮顆粒物測定 重量法

大流量或中流量總懸浮顆粒物采樣器(簡稱采樣器)進行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的測定。方法的檢測限為0.001mg/m3。總懸浮顆粒物含量過高或霧天采樣使濾膜阻力大於10kPa,本方法不適用。
2 原理
通過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樣器,以恆速抽取定量體積的空氣,空氣中粒徑小於100um的懸浮顆粒物,被截留在已恆重的濾膜上。根據采樣前、後濾膜重量之差及采樣體積,計算總懸浮顆粒物的濃度。
濾膜經處理後,進行組分分析。
3儀器和材料
3.1 大流量或中流量采樣器:應按HYQ 1.1—89《總懸浮顆粒物采樣器技術要求(暫行)》的規定。
3. 2 孔口流量計:
3.2.1 大流量孔口流量計:量程0.7~1.4m3/min;流量解析度0.01m3/min;精度優於±2%。
3.2.2 中流量孔口流量計:量程70~160L/min;流量解析度1 L/min;精度優於±2%。
3.3 U型管壓差計:最小刻度0.1hPa。
3.4 X光看片機:用於檢查濾膜有無缺損。
3.5 打號機:用於在濾膜及濾膜袋上打號。
3.6 鑷子:用於夾取濾膜。
3.7 濾膜:超細玻璃纖維濾膜,對0.3μm標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於99%,在氣流速度為0.45m/s時,單張濾膜阻力不大於3.5kPa,在同樣氣流速度下,抽取經高效過濾器凈化的空氣5h,1cm2濾膜失重不大於0.012mg。
3.8 濾膜袋:用於存放采樣後對折的采塵濾膜。袋面印有編號、采樣日期、采樣地點、采樣人等項欄目。
3.9 濾膜保存盒:用於保存、運送濾膜,保證濾膜在采樣前處於平展不受折狀態。
3.10 恆溫恆濕箱:箱內空氣溫度要求在15~30℃范圍內連續可調,控溫精度±1℃;箱內空氣相對濕度應控制在(50±5)%。恆溫恆濕箱可連續工作。
3.11 天平:
3.11.1 總懸浮顆粒物大盤天平:用於大流量采樣濾膜稱量。稱量范圍≥10g;感量1mg;再現性(標准差)≤2mg。
3.11.2 分析天平:用於中流量采樣濾膜稱量。稱量范圍≥10g;感量0.1 mg;再現性(標准差)≤0.2mg。
4 采樣器的流量校準
4.1 新購置或維修後的采樣器在啟用前,需進行流量校準;正常使用的采樣器每月需進行一次流量校準。
4.2 流量校準步驟:
4.2.1 計算采樣器工作點的流量:
采樣器應工作在規定的采氣流量下,該流量稱為采樣器的工作點。在正式采樣前,需調整采樣器,使其工作在正確的工作點上,按下述步驟進行:
采樣器采樣口的抽氣速度W為0.3m/s。大流量采樣器的工作點流量QH(m3/min)為
QH=1.05 ……………………(1)
中流量采樣器的工作點流量QM(L/min)為
QM=60 000W ×A ………………………(2)
式中:A——采樣器采樣口截面積,m2。
將QH或QM計算值換算成標況下的流量QHN (m3/min)或QMN (L/min)
QHN=(QHPTN)/(TPN) ……………………………(3)
QMN=(QMPTN)/(TPN) ……………………………(4)
log10P=log10101.3—h18 400 ………………………………(5)
式中:T——測試現場月平均溫度,K;
PN——標況壓力,101.3kPa;
TN——標況溫度,273K;
P——測試現場平均大氣壓,kPa;
h——測試現場海拔高度,m。
將式(6)中QN用QHN或QMN代入,求出修正項Y,再按式(7)計算△H(Pa)
Y=BQN+A …………………………………(6)
式中斜率B和截距A由孔口流量計的標定部門給出。
△H=(Y2pNT)/(PTN) ………………………………(7)
4.2.2 采樣器工作點流量的校準:
打開采樣頭的采樣蓋,按正常采樣位置,放一張干凈的采樣濾膜,將孔口流量計的介面與采樣頭密封連接。孔口流量計的取壓口接好壓差計。
接通電源,開啟采樣器,待工作正常後,調節采樣器流量,使孔口流量計壓差值達到式(7)計算的△H值。
校準流量時,要確保氣路密封連接,流量校準後,如發現濾膜上塵的邊緣輪廓不清晰或濾膜安裝歪斜等情況,可能造成漏氣,應重新進行校準。
校準合格的采樣器,即可用於采樣,不得再改動調節器狀態。
5 總懸浮顆粒物含量測試
5.1 濾膜准備
5.1.1 每張濾膜均需用X光看片機進行檢查,不得有針孔或任何缺陷。在選中的濾膜光滑表面的兩個對角上列印編號。濾膜袋上列印同樣編號備用。
5.1.2 將濾膜放在恆溫恆濕箱中平衡24h,平衡溫度取15~30℃中任一點,記錄下平衡溫度與濕度。
5.1.3 在上述平衡條件下稱量濾膜,大流量采樣器濾膜稱量精確到1 mg,中流量采樣器濾膜稱量精確到0.1 mg。記錄下濾膜重量W0(g)。
5.1.4 稱量好的濾膜平展地放在濾膜保存盒中,采樣前不得將濾膜彎曲或折疊。
5.2 安放濾膜及采樣
5.2.1 打開采樣頭頂蓋,取出濾膜夾。用清潔干布擦去采樣頭內及濾膜夾的灰塵。
5.2.2 將已編號並稱量過的濾膜絨面向上,放在濾膜支持網上,放上濾膜夾,對正,
擰緊,使不漏氣。安好采樣頭頂蓋,按照采樣器使用說明,設置采樣時間,即可啟動采樣。
5.2.3 樣品采完後,打開采樣頭,用鑷子輕輕取下濾膜,采樣面向里,將濾膜對折,放入號碼相同的濾膜袋中。取濾膜時,如發現濾膜損壞,或濾膜上塵的邊緣輪廓不清晰、濾膜安裝歪斜(說明漏氣),則本次采樣作廢,需重新采樣。
5.3 塵膜的平衡及稱量
5.3.1 塵膜在恆溫恆濕箱中,與干凈濾膜平衡條件相同的溫度、濕度,平衡24h。
5.3,2 在上述平衡條件下稱量濾膜,大流量采樣器濾膜稱量精確到1 mg,中流量采樣器濾膜稱量精確到0.1mg。記錄下濾膜重量W1(g)。濾膜增重,大流量濾膜不小於100mg,中流量濾膜不小於10mg。
5.4 計算
總懸浮顆粒物含量(μg/m3)=K×(W1-W0)/QN×t ……………………………(8)
式中:t——累積采樣時間,min;
QN——采樣器平均抽氣流量,即式(3)或式(4)QHN或QMN的計算值;
K——常數,大流量采樣器K=1×106;中流量采樣器K=1×109。
6測試方法的再現性
當兩台總懸浮顆粒物采樣器安放位置相距不大於4m、不少於2m時,同時采樣測定總懸浮顆粒物含量,相對偏差不大於15%。

B. 怎樣測定環境空氣中的總懸浮顆粒物

2監測方案的制定
2.4監測站點和采樣點的布設

2.4.1布設原則及要求
2.4.1.150m內不能有污染源
2.4.1.2采樣口周圍不能有妨礙空氣流動的物體
2.4.1.3保證[180°,>270°]的採集空間
2.4.1.4有安全、防火的措施保障
2.4.1.5無電磁干擾,無車輛尾氣或其他污染源的直接干擾
2.4.1.6有車輛通道
2.4.1.7不同的采樣要求有不同的高度
2.4.2布設方法
2.4.2.1功能區布點法:分區按需布點,數量不平均
2.4.2.2網格布點法:區域劃分成網格,樣點在網格中心
2.4.2.3同心圓布點法:用於多個污染源構成的污染群,大污染集中
2.4.2.4扇形布點法:孤立的高架點源,主導風向明顯

5顆粒物的測定

5.1總懸浮顆粒物的測定:濾膜補集-重量法
5.2可吸入顆粒物的測定
5.2.1重量法
5.2.2壓電晶體差頻法
5.2.3光散射法
5.3降塵量及其組份的測定
5.3.1降塵量測定
5.3.2降塵中可燃物測定
可燃物總量=水溶性可燃物質量+非水溶性可燃物質量
灰分總量=水溶性+非水溶性
5.3.3降塵中其他組份的測定
5.4總懸浮顆粒物中污染組份的測定
5.4.1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化合物的測定
5.4.1.1樣品預處理:濕式消解法;干灰化法;水浸取法
5.4.1.2測定方法
5.4.1.2.1鈹:原子吸收光譜法;桑色素熒光光譜法;氣相色譜法
5.4.1.2.2六價鉻:二苯碳醯二肼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譜法
5.4.1.2.3鐵: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譜法
5.4.1.2.4砷: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銀分光光度法;新銀鹽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譜法
5.4.1.2.5硒:紫外分光光度法;熒光光譜法
5.4.1.2.6鉛:原子吸收光譜法,雙硫腙分光光度法
5.4.1.2.7銅鋅鉻鎘錳鎳: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
5.4.2有機化合物的測定
5.4.2.1多環芳烴提取:索氏提取器;真空充氮升華法
5.4.2.2多環芳烴分離:紙層析法;薄層層析法
5.4.2.3苯並[a]芘的測定:乙醯化濾紙層析-熒光光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
5.5空氣污染指數的計算
空氣污染指數(API):將中其中污染物的質量濃度依據適當的分級質量濃度限值進行等標化,計算得到量綱為一的指數,可以直觀、簡明、定量的描述和比較環境污染的程度
污染物僅為SO2、NO2和PM10三項
空氣質量指數(AQI):定量描述空氣質量狀況的無量綱指數,分級表述污染程度,具有簡明、直觀和使用方便的特點
污染物為SO2、NO2、PM10、PM2.5、O3、CO六項,評價更加嚴格

C. 空氣動力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空氣動力學

空氣動力學是力學的一個分支,它主要研究物體在同氣體作相對運動情況下的受力特性、氣體流動規律和伴隨發生的物理化學變化。它是在流體力學的基礎上,隨著航空工業和噴氣推進技術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個學科。

空氣動力學的發展簡史

最早對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人類對鳥或彈丸在飛行時的受力和力的作用方式的種種猜測。17世紀後期,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首先估算出物體在空氣中運動的阻力;1726年,牛頓應用力學原理和演繹方法得出:在空氣中運動的物體所受的力,正比於物體運動速度的平方和物體的特徵面積以及空氣的密度。這一工作可以看作是空氣動力學經典理論的開始。

1755年,數學家歐拉得出了描述無粘性流體運動的微分方程,即歐拉方程。這些微分形式的動力學方程在特定條件下可以積分,得出很有實用價值的結果。19世紀上半葉,法國的納維和英國的斯托克斯提出了描述粘性不可壓縮流體動量守恆的運動方程,後稱為納維-斯托克斯方程。

到19世紀末,經典流體力學的基礎已經形成。20世紀以來,隨著航空事業的迅速發展,空氣動力學便從流體力學中發展出來並形成力學的一個新的分支。

航空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如何獲得飛行器所需要的舉力、減小飛行器的阻力和提高它的飛行速度。這就要從理論和實踐上研究飛行器與空氣相對運動時作用力的產生及其規律。1894年,英國的蘭徹斯特首先提出無限翼展機翼或翼型產生舉力的環量理論,和有限翼展機翼產生舉力的渦旋理論等。但蘭徹斯特的想法在當時並未得到廣泛重視。

在1901~1910年間,庫塔和儒科夫斯基分別獨立地提出了翼型的環量和舉力理論,並給出舉力理論的數學形式,建立了二維機翼理論。1904年,德國的普朗特發表了著名的低速流動的邊界層理論。該理論指出在不同的流動區域中控制方程可有不同的簡化形式。

邊界層理論極大地推進了空氣動力學的發展。普朗特還把有限翼展的三維機翼理論系統化,給出它的數學結果,從而創立了有限翼展機翼的舉力線理論。但它不能適用於失速、後掠和小展弦比的情況。1946年美國的瓊期提出了小展弦比機翼理論,利用這一理論和邊界層理論,可以足夠精確地求出機冀上的壓力分布和表面摩擦阻力。

近代航空和噴氣技術的迅速發展使飛行速度迅猛提高。在高速運動的情況下,必須把流體力學和熱力學這兩門學科結合起來,才能正確認識和解決高速空氣動力學中的問題。1887~1896年間,奧地利科學家馬赫在研究彈丸運動擾動的傳播時指出:在小於或大於聲速的不同流動中,彈丸引起的擾動傳播特徵是根本不同的。

在高速流動中,流動速度與當地聲速之比是一個重要的無量綱參數。1929年,德國空氣動力學家阿克萊特首先把這個無量綱參數與馬赫的名字聯系起來,十年後,馬赫數這個特徵參數在氣體動力學中廣泛引用。

小擾動在超聲速流中傳播會疊加起來形成有限量的突躍——激波。在許多實際超聲速流動中也存在著激波。氣流通過激波流場,參量發生突躍,熵增加而總能量保持不變。

英國科學家蘭金在1870年、法國科學家許貢紐在1887年分別獨立地建立了氣流通過激波所應滿足的關系式,為超聲速流場的數學處理提供了正確的邊界條件。對於薄冀小擾動問題,阿克萊特在1925年提出了二維線化機冀理論,以後又相應地出現了三維機翼的線化理論。這些超聲速流的線化理論圓滿地解決了流動中小擾動的影響問題。

在飛行速度或流動速度接近聲速時,飛行器的氣動性能發生急劇變化,阻力突增,升力驟降。飛行器的操縱性和穩定性極度惡化,這就是航空史上著名的聲障。大推力發動機的出現沖過了聲障,但並沒有很好地解決復雜的跨聲速流動問題。直至20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跨聲速巡航飛行、機動飛行,以及發展高效率噴氣發動機的要求,跨聲速流動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視,並有很大的發展。

遠程導彈和人造衛星的研製推動了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在50年代到60年代初,確立了高超聲速無粘流理論和氣動力的工程計算方法。60年代初,高超聲速流動數值計算也有了迅速的發展。通過研究這些現象和規律,發展了高溫氣體動力學、高速邊界層理論和非平衡流動理論等。

由於在高溫條件下全引起飛行器表面材料的燒蝕和質量的引射,需要研究高溫氣體的多相流。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出現了與多種學科相結合的特點。

空氣動力學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實驗研究,包括風洞等各種實驗設備的發展和實驗理論、實驗方法、測試技術的發展。世界上第一個風洞是英國的韋納姆在1871年建成的。到今天適用於各種模擬條件、目的、用途和各種測量方式的風洞已有數十種之多,風洞實驗的內容極為廣泛。

20世紀70年代以來,激光技術、電子技術和電子計算機的迅速發展,極大地提高了空氣動力學的實驗水平和計算水平,促進了對高度非線性問題和復雜結構的流動的研究。

除了上述由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推進空氣動力學的發展之外,60年代以來,由於交通、運輸、建築、氣象、環境保護和能源利用等多方面的發展,出現了工業空氣動力學等分支學科。

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內容

通常所說的空氣動力學研究內容是飛機,導彈等飛行器在名種飛行條件下流場中氣體的速度、壓力和密度等參量的變化規律,飛行器所受的舉力和阻力等空氣動力及其變化規律,氣體介質或氣體與飛行器之間所發生的物理化學變化以及傳熱傳質規律等。從這個意義上講,空氣動力學可有兩種分類法:

首先,根據流體運動的速度范圍或飛行器的飛行速度,空氣動力學可分為低速空氣動力學和高速空氣動力學。通常大致以400千米/小時這一速度作為劃分的界線。在低速空氣動力學中,氣體介質可視為不可壓縮的,對應的流動稱為不可壓縮流動。大於這個速度的流動,須考慮氣體的壓縮性影響和氣體熱力學特性的變化。這種對應於高速空氣動力學的流動稱為可壓縮流動。

其次,根據流動中是否必須考慮氣體介質的粘性,空氣動力學又可分為理想空氣動力學(或理想氣體動力學)和粘性空氣動力學。

除了上述分類以外,空氣動力學中還有一些邊緣性的分支學科。例如稀薄氣體動力學、高溫氣體動力學等。

在低速空氣動力學中,介質密度變化很小,可視為常數,使用的基本理論是無粘二維和三維的位勢流、翼型理論、舉力線理論、舉力面理論和低速邊界層理論等;對於亞聲速流動,無粘位勢流動服從非線性橢圓型偏微分方程,研究這類流動的主要理論和近似方法有小擾動線化方法,普朗特-格勞厄脫法則、卡門-錢學森公式和速度圖法,在粘性流動方面有可壓縮邊界層理論;對於超聲速流動,無粘流動所服從的方程是非線性雙曲型偏微分方程。

在超聲速流動中,基本的研究內容是壓縮波、膨脹波、激波、普朗特-邁耶爾流動、錐型流,等等。主要的理論處理方法有超聲速小擾動理論、特徵線法和高速邊界層理論等。跨聲速無粘流動可分外流和內流兩大部分,流動變化復雜,流動的控制方程為非線性混合型偏微分方程,從理論上求解困難較大。

高超聲速流動的主要特點是高馬赫數和大能量,在高超聲速流動中,真實氣體效應和激波與邊界層相互干擾問題變得比較重要。高超聲速流動分無粘流動和高超聲速粘性流兩大方面。

工業空氣動力學主要研究在大氣邊界層中,風同各種結構物和人類活動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大氣邊界層內風的特性、風對建築物的作用、風引起的質量遷移、風對運輸車輛的作用和風能利用,以及低層大氣的流動特性和各種顆粒物在大氣中的擴散規律,特別是端流擴散的規律,等等。

空氣動力學的研究方法

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分理論和實驗兩個方面。理論和實驗研究兩者彼此密切結合,相輔相成。理論研究所依據的一般原理有:運動學方面,遵循質量守恆定律;動力學方面,遵循牛頓第二定律;能量轉換和傳遞方面,遵循能量守恆定律;熱力學方面,遵循熱力學第一和第二定律;介質屬性方面,遵循相應的氣體狀態方程和粘性、導熱性的變化規律,等等。

實驗研究則是藉助實驗設備或裝置,觀察和記錄各種流動現象,測量氣流同物體的相互作用,發現新的物理特點並從中找出規律性的結果。由於近代高速電子計算機的迅速發展,數值計算在研究復雜流動和受力計算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高速電子計算機在實驗研究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大。因此,理論研究、實驗研究、數值計算三方面的緊密結合是近代空氣動力學研究的主要特徵。

空氣動力學研究的過程一般是:通過實驗和觀察,對流動現象和機理進行分析,提出合理的力學模型,根據上述幾個方面的物理定律,提出描述流動的基本方程和定解條件;然後根據實驗結果,再進一步檢驗理論分析或數值結果的正確性和適用范圍,並提出進一步深入進行實驗或理論研究的問題。如此不斷反復、廣泛而深入地揭示空氣動力學問題的本質。

20世紀70年代以來,空氣動力學發展較為活躍的領域是湍流、邊界層過渡、激波與邊界層相互干擾、跨聲速流動、渦旋和分離流動、多相流、數值計算和實驗測試技術等等。此外,工業空氣動力學、環境空氣動力學,以及考慮有物理化學變化的氣體動力學也有很大的發展。

D. 如何計算空氣顆粒度的濃度和分布度我需要計算的公式或者具體的方法,越多越好

服務顆粒度

什麼是服務的顆粒度?一般的說法,服務顆粒度(service granularity)就是指一個服務包含的功能大小。舉個例子,對於電信九七系統中的營業受理來說,提交客戶訂單就是一個典型的粗粒度的服務,而實現這個提交訂單服務的一系列內部操作,比如說創建客戶資料,生成客戶訂單,記錄產品屬性,更新帳務關系等等就可能成為一系列細粒度的服務。細粒度的服務(fine-grained)提供相對較小的功能單元,或交換少量的數據。完成復雜的業務邏輯往往需要編排大量這種細粒度的服務,通過多次的服務請求交互才能實現。相反,粗粒度的服務(coarse-grained)則是在一個抽象的介面中封裝了大塊的業務/技術能力,減少服務請求交互的次數,但相應也會帶來服務實現的復雜性,交互大量的數據,並因此而不能靈活更改以適應需求的變化。就像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一樣,服務粒度不能太大或者太小,而應該大小合適。一個良好的SOA架構設計,必須在服務粒度設計上維護一種平衡,以獲得成本降低,靈活響應的好處。 盡管沒有一本Bible讓我們可以依此正確地設計服務的粒度,但我們還是能從與之相關的多方面利弊權衡的設計實踐中,總結出一些能夠幫助正確選擇服務顆粒度的經驗法則。識別並設計一個粒度適中的服務,我們可以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權衡考量。 x 重用性 所謂重用性,就是指服務能夠應用於不同上下文的能力。重用可以說是SOA的核心思維,通過重用獲得降低開發維護成本,縮短應用交付周期,提升質量等種種好處。 與任何基於分解的範例相一致,顆粒度的大小直接影響到服務的可重用性。一個簡單的經驗法則就是細粒度的服務更容易被重用。換句話說,就是顆粒度越粗,服務越少被重用或者越難以被重用。因為隨著顆粒度增加,越來越多的業務規則和上下文信息被嵌入到業務邏輯中,服務逐漸變得具有特定的業務意義。要使用它,我們必須首先了解它到底封裝了哪些規則,否則我們無法確信這個服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不要構建粗粒度的服務,事實上粗粒度的服務往往還停留在」business-grained」層面,它讓業務用戶和IT人員可以直接對話,對業務有直接的意義,應該暴露出來。同時,如果我們僅僅機械地考慮重用性,將導致大量顆粒度很小的功能單元,這將對系統整體性能和容量帶來嚴重的影響。就拿大家常用來描繪SOA的樂高玩具為喻,一個最小尺寸的1x1的樂高積木,帶有一個標準的凸起介面,通過它幾乎可以與任何其它樂高積木拼裝出任意可以想想的物體,其廣泛的重用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當你真正嘗試用這種粒度的積木完成一個復雜物體拼裝的時候,你可能會感嘆:「Oh, My God! It』s mission impossible!」,因為,為此付出的時間和成本的代價幾乎是不可接受的。因此,我們在一心希望構建美好的重用世界之前,需要先掂量清楚服務顆粒度的選擇。 在這里,我借用關於演講的一個有名的「迷你裙定律」來嘗試表達服務顆粒度的選擇上的權衡之道。「mini-skirt theory」告訴我們,一個出色的演講應該「short enough to keep people interested, but long enough to cover the important part」。套用在服務顆粒度的選擇上,一個設計良好的服務應該「fine-grained enough to be reusable, but coarse-grained enough to make business sense」。 x 靈活性 所謂靈活性,就是能夠容易地因情形做出改變的能力。SOA的目標之一就是讓IT變得更靈活,能夠更快地適應持續變化的業務環境。因此,靈活性作為設計良好的服務的重要考量,理所當然地也是選擇服務粒度的重要標准之一。眾所周知,細粒度的服務可以更容易地組裝,為交付新的業務功能或改變業務流程提供了更多的靈活性。但是,僅僅考慮靈活性將導致大量的細粒度的服務,帶來昂貴的開發成本,並使得維護變得困難。因此,在考慮業務流程靈活性的同時,考慮後台服務的良好組織、效率和開發維護成本,對於識別和設計粒度適中的服務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知道,服務識別方法之一就是top-down的一級級流程分解,直到不能或者不需要進一步分解為止,其中識別出來的的業務活動就是候選的業務服務。因此,一個有效的經驗法則就是區別對待不同的業務流程,因為並不是每一個業務流程都需要相同的靈活性。如何確定哪些流程需要更多的靈活性,哪些流程不需要,可以參考SAP就企業業務流程的一個觀點。SAP將流程劃分為核心流程(core process)和支撐流程(context process)。其中,支撐流程是指那些不可或缺的,但又不影響企業差異化的流程,如財會管理流程等,它們關注的是如何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因此這些流程在分解過程中,一旦識別出自治的(事務一致、上下文獨立的)、粗粒度的服務就可以結束,因為它們相對穩定。而核心流程是指企業獨特的,差異化的,代表企業競爭力的業務流程,如營銷銷售流程等。它們需要比支撐流程更細粒度地分解,以獲得最大的靈活性,因為它們是時刻變化的。 x 性能 靈活性和效率往往是成對出現的,性能因素自然也是限制服務粒度不能太大或者太小的約束之一。Dan Foody曾在他的weblog里建議Webservice的每一個operation執行應該在5ms到5s之間完成,小於5ms或者 大於5s就意味著服務粒度要麼太小,要麼太大。我在這里倒不想評價這個量化的指標有多大指導意義,而是藉此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並不是服務粒度越小或者越大,系統性能就會一定越好。 一個服務本身的復雜度以及業務到服務映射的復雜度(即實現一個業務活動所需的服務調用次數)是影響SOA性能的兩個主要方面。服務顆粒度越大,意味著包含的功能越多,業務邏輯越復雜,網路延遲就會增加,對客戶端響應變慢。而服務顆粒度越小,也就意味著包含的功能越簡單,雖然單個服務執行效率很高,但從業務意義上,完成一項業務任務所需的服務調用次數越多,來回請求響應次數增加。一般來說,服務都是遠程調用的,這種來回請求響應的次數增加意味著顯著的性能開銷。因此,為了保證服務的性能可控,一方面需要限制服務包含的功能范圍和復雜度,也就是說服務粒度不能太粗;另一方面需要限制服務調用的次數和復雜度,也就是說服務粒度不能太細。我想這才是前面提到的5ms和5s背後真正的原因。很顯然,二者的著眼點是背離的,為了符合性能的需求,需要在二者之間折中妥協。 除以上幾點之外,還存在其它可能影響服務顆粒度決策的因素,比如服務類別和使用范圍等等。如果服務使用的范圍有限,如僅僅在Intra-Application范疇,則可以選擇相對較細粒度的服務介面,為服務請求者提供更多的靈活性;隨著范圍擴大,服務大小也應隨之擴大,如Multi-Enterprise的范疇,則要求服務盡可能提供粗粒度的、較穩定的介面,保證服務請求者以一致的方式使用系統中所暴露出的服務。最後,需要記住的一點是,服務的顆粒度在其生命周期內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隨著業務的調整變化,以及服務的迭代發展過程,不斷演化精煉、甚至重構的。

E. 空氣中氣體顆粒物的監測方法

這個幾句話說不清,看你銷售的是什麼樣的環保儀器,是科研用的還是民用的,是在線測量還是離線測量,是分析質量濃度、數濃度還是化學組分。給你推薦一本比較權威的書吧:

《氣溶膠測量原理、技術及應用》,裡面有相關內容,可以選擇性看一下,各大圖書館應該都有。

F. 大氣顆粒物的分類方法

一、按顆粒物的來源性質分類
(1)一次顆粒物:從污染源直接排放的顆粒,如煙囪排放的煙塵、風颳起的灰塵及海水濺起的浪花等。
(2)二次顆粒物:從污染源排放的氣體,在大氣中經物理、化學作用轉化生成的顆粒,如鍋爐排放的H2S、S02等經過大氣氧化過程生成的硫酸鹽顆粒 。
二、按顆粒物的性質分類
(1)無機顆粒:如金屬塵粒、礦物塵粒和建材塵粒等。
(2)有機顆粒:如植物纖維、動物毛發、角質、皮屑、化學染料和塑料等。
(3)有生命顆粒:如單細胞藻類、菌類、原生動物、細菌和病毒等。
三、按顆粒物的大小分類
按照空氣動力學直徑大小,可將大氣顆粒物分為:
(1)總懸浮顆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簡稱TSP):吃≤1001nn。
(2)可吸入顆粒物(Inhalable Particles,一般稱為PMlo):比≤lOgan。
(3)細顆粒物(Fine Particles,一般稱為PM2.5):比≤2.5岬。
世界衛生組織(WHO)稱PMIo為可進入胸部的顆粒物(Thoracic Particle):
Pooley與Gibbs(1996)定義的可入肺顆粒物(Respirable Particles)是指能夠進入人體肺泡的顆粒,即指PM2.5
四、從污染控制的角度進行分類
從大氣污染控制的角度,按照顆粒的物理性質,通常採用如「粉塵、「降塵、「飄塵』』、「飛灰』』、「黑煙』』、「液滴、「霧」等進行分類(詳見文獻)。
顆粒物分為兩類:PM2.5和PM10,前者直徑不超過2.5微米,是人類頭發直徑的1/30,後者則較粗大,當前的歐盟空氣質量標准限定,一個人每年吸入的PM2.5最多為每立方米40微克,PM10為每立方米25微克。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導原則建議:PM2.5和PM10的年接觸量分別為每立方米20微克和每立方米10微克。
對顆粒物尚無統一的分類方法,按塵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特性可分為飄塵和降塵。習慣上分為:
塵粒:較粗的顆粒,粒徑大於75微米。
粉塵:粒徑為1~75微米的顆粒,一般是由工業生產上的破碎和運轉作業所產生。
亞微粉塵:粒徑小於1微米的粉塵。
炱:燃燒、升華、冷凝等過程形成的固體顆粒,粒徑一般小於1微米。
霧塵:工業生產中的過飽和蒸汽凝結和凝聚、化學反應和液體噴霧所形成的液滴。粒徑一般小於 10微米。由過飽和蒸汽凝結和凝聚而成的液霧也稱霾。
煙:由固體微粒和液滴所組成的非均勻系,包括霧塵和炱,粒徑為0.01~1微米。
化學煙霧:分為硫酸煙霧和光化學煙霧兩種。硫酸煙霧是二氧化硫或其他硫化物、未燃燒的煤塵和高濃度的霧塵混合後起化學作用所產生,也稱倫敦型煙霧。光化學煙霧是汽車廢氣中的碳氫化合物和氮氧化物通過光化學反應所形成,光化學煙霧也稱洛杉磯型煙霧。
煤煙:煤不完全燃燒產生的炭粒或燃燒過程中產生的飛灰,粒徑為0.01~1微米。
煤塵:煙道氣所帶出的未燃燒煤粒。
粉塵由於粒徑不同,在重力作用下,沉降特性也不同,如粒徑小於10微米的顆粒可以長期飄浮在空中,稱為飄塵,其中10~0.25微米的又稱為雲塵,小於0.1微米的稱為浮塵。而粒徑大於10微米的顆粒,則能較快地沉降,因此稱為降塵。

G. 空氣粒子計數器的請教

第一個問題:2.83LPM和28.3LPM都是國際標准,分別是0.1立方英尺和1立方英尺。現在國內外28.3LPM漸漸成為主流,采樣效率十倍於2.83LPM的粒子計數器。而且隨著國內50LPM和100LPM感測器的研發成功,技術也慢慢成熟。所以你有更多的選擇空間。
第二個問題:不太了解川嘉的小流量。但是清零是很簡單的過程,通過過濾器采樣潔凈空氣,用來檢測感測器的所謂零點。
第三個問題:需要維護。
我是南京理工大學潔凈環境檢測實驗室專業從事塵埃粒子計數器感測器研發和生產的。謝謝,有問題聯系我。[email protected]

H. 環境空氣采樣中自然就沉降法主要用於採集顆粒物粒徑多少塵粒

能懸浮在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100微米的顆粒物。記作TSP,是大氣質量評價中的一個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標。

總懸浮顆粒物的濃度以每立方米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的毫克數表示,用標准大容量顆粒采樣器在采樣效率接近100%濾膜上採集已知體積的顆粒物,恆溫恆濕條件下,稱量采樣前後采樣膜質量來確定採集到的顆粒物質量,再除以采樣體積,得到顆粒物的質量濃度。

I. 如何根據PM值判斷空氣質量

空氣污染的污染物有: 煙塵、總懸浮顆粒物、可吸入懸浮顆粒物(浮塵)、 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等。
影響空氣質量的主要污染物
可吸入顆粒物是指懸浮在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10微米的顆粒物。 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以每立方米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的毫克數表示。國家環保總局1996年頒布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准(GB3095-1996)》中將飄塵改稱為可吸入顆粒物,作為正式大氣環境質量標准。 顆粒物的直徑越小,進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微米直徑的顆粒物通常沉積在上呼吸道,5微米直徑的可進入呼吸道的深部,2微米以下的可100%深入到細支氣管和肺泡。污染的大氣環境
總懸浮顆粒物是指漂浮在空氣中的固態和液態顆粒物的總稱,其粒徑范圍約為0.1-100微米。有些顆粒物因粒徑大或顏色黑可以為肉眼所見,比如煙塵。有些則小到使用電子顯微鏡才可觀察到。通常把粒徑在10微米以下的顆粒物稱為PM10,又稱為可吸入顆粒物或飄塵。可吸入顆粒物(PM10)在環境空氣中持續的時間很長,對人體健康和大氣能見度影響都很大。一些顆粒物來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比如煙囪與車輛。另一些則是由環境空氣中硫的氧化物、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細小顆粒物,它們的化學和物理組成依地點、氣候、一年中的季節不同而變化很大。可吸入顆粒物通常來自於在未鋪瀝青、水泥的路面上行使的機動車、材料的破碎碾磨處理過程以及被風揚起的塵土。 可吸入顆粒物被人吸入後,會累積在呼吸系統中,引發許多疾病。對粗顆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統,誘發哮喘病。細顆粒物可能引發心臟病、肺病、呼吸道疾病,降低肺功能等。因此,對於老人、兒童和已患心肺病者等敏感人群,風險是較大的。另外,環境空氣中的顆粒物還是降低能見度的主要原因,並會損壞建築物表面。顆粒物還會沉積在綠色植物葉面,干擾植物吸收陽光和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氣和水分的過程,從而影響植物的健康和生長。
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SO2)是一種常見的和重要的大氣污染物,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的氣體。二氧化硫主要來源於含硫燃料(如煤和石油)的燃燒;含硫礦石(特別是含硫較多的有色金屬礦石)的冶煉;化工、煉油和硫酸廠等的生產過程。 二氧化硫是形成工業煙霧,高濃度時能刺激人的呼吸道,使人呼吸困難,嚴重時能誘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甚至致人死亡。二氧化硫進入大氣層後,溶於水形成亞硫酸(H2SO3),部分會被氧化為硫酸(H2SO4),形成酸雨,酸雨能使大片森林和農作物毀壞,能使紙品、紡織品、皮革製品等腐蝕破碎,能使金屬的防銹塗料變質而降低保護作用,還會腐蝕、污染建築物。二氧化硫還會在空氣中形成懸浮顆粒物,又稱氣溶膠, 隨著人的呼吸進入肺部,對肺有直接損傷作用。
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NOX)種類很多,包括一氧化二氮(N20)、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 (NO2)、三氧化二氮(N203)、四氧化二氮(N204)和五氧化二氮(N205)等多種化合物, 但主要是一氧化氮(NO)和(N02),它們是常見的大氣污染物。 天然排放的N0X,主要來自土壤和海洋中有機物的分解,屬於自然界的氮循環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1]過程。 人為活動排放的NO,大部分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過程,如汽車、飛機、內燃機及工業窯爐的燃燒過程;也來自生產、使用硝酸的過程,如氮肥廠、有機中間體廠、有色及黑色金屬冶煉廠等。據80年代初估計,全世界每年由於人類活動向大氣排放的N0X約5300萬噸。N0X對環境的損害作用極大,它既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質之一,也是形成大氣中光化學煙霧的重要物質和消耗O3的一個重要因子。 在高溫燃燒條件下,N0X主要以NO的形式存在,最初排放的N0X中NO約佔95%。 但是,NO在大氣中極易與空氣中的氧發生反應,生成N0X,故大氣中N0X普遍以N0X的形式存在。空氣中的NO和N02通過光化學反應,相互轉化而達到平衡。在溫度較大或有雲霧存在時,N02進一步與水分子作用形成酸雨中的第二重要酸分——硝酸(HN03)。在有催化劑存在時,如加上合適的氣象條件,N02轉變成硝酸的速度加快。特別是當N02與S02同時存在時,可以相互催化,形成硝酸的速度更快。 此外,N0X還可以因飛行器在平流層中排放廢氣,逐漸積累,而使其濃度增大。N0X再與平流層內的O3(臭氧)發生反應生成N02與03,N02與O進一步反應生成NO和02,從而打破O3平衡,使O3濃度降低,導致臭氧層的耗損。 氮氧化物可刺激肺部,使人較難抵抗感冒之類的呼吸系統疾病,呼吸系統有問題的人士如哮喘病患者,會較易受二氧化氮影響。對兒童來說,氮氧化物可能會造成肺部發育受損。研究指出長期吸入氮氧化物可能會導致肺部構造改變,但目前仍未可確定導致這種後果的氮氧化物含量及吸入氣體時間。 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為主的氮氧化物是形成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的一個重要原因。汽車尾氣中的氮氧化物與氮氫化合物經紫外線照射發生反應形成的有毒煙霧,稱為光化學煙霧。光化學煙霧具有特殊氣味,刺激眼睛,傷害植物,並能使大氣能見度降低。另外,氮氧化物與空氣中的水反應生成的硝酸和亞硝酸是酸雨的成分,大氣中的氮氧化物主要源於化石燃料的燃燒和植物體的焚燒。以及農田土壤和動物排泄物中含氮化合物的轉化。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CO)是煤、石油等含碳物質不完全燃燒的產物,是一種無色、無臭、無刺激性的有毒氣體,幾乎不溶於水,在空氣中不易與其他物質產生化學反應,故可在大氣中停留2~3年之久。如局部污染嚴重,對人群健康有一定危害。 大氣對流層中的一氧化碳本底濃度約為0.1~2ppm,這種含量對人體無害。由於世界各國交通運輸事業、工礦企業不斷發展,煤和石油等燃料的消耗量持續增長,一氧化碳的排放量也隨之增多。據1970年不完全統計,全世界一氧化碳總排放量達3.71億噸。其中汽車廢氣的排出量佔2.37億噸,約佔64%,成為城市大氣日益嚴重的污染來源。採暖和茶炊爐灶的使用,不僅污染室內空氣,也加重了城市的大氣污染。一些自然災害,如火山爆發、森林火災、礦坑爆炸和地震等災害事件,也會造成局部地區一氧化碳濃度的增高。吸煙也會造成一氧化碳污染危害。 由於一氧化碳極易與血液中運載氧的血紅蛋白結合,結合速度比氧氣快250倍,因此,在極低濃度時就能使人或動物遭到缺氧性傷害。輕者眩暈,頭疼,重者腦細胞受到永久性損傷, 甚至窒息死亡;一氧化碳尤其對心臟病、貧血和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傷害性更大。
空氣污染指數
空氣污染指數(AIR POLLUTION INDEX,簡稱API)是一種反映和評價空氣質量的方法,就是將常規監測的幾種空氣污染物的濃度簡化成為單一的概念性數值形式、並分級表徵空氣質量狀況與空氣污染的程度,其結果簡明直觀,使用方便,適用於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氣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空氣污染指數清新的大氣環境
是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標准和各項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影響來確定污染指數的分級及相應的污染物濃度限值。 我國目前採用的空氣污染指數(API)分為五級,API值小於等於50,說明空氣質量為優,相當於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一級標准,符合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其它需要特殊保護地區的空氣質量要求。API值大於50且小於等於100,表明空氣質量良好,相當於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准。API值大於100且小於等於200,表明空氣質量為輕度污染,相當於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三級標准;長期接觸,易感人群病狀有輕度加劇,健康人群出現刺激症狀。API值大於200,表明空氣質量較差,超過國家空氣質量三級標准,一定時間接觸後,對人體危害較大
空氣污染指數API范圍及相應的空氣質量類別
空氣污染指數API 空氣質量類別 空氣質量描述 對健康的影響 相應措施 空氣污染指數 API 空氣質量狀況 對健康的影響 建議採取的措施
0-50 優 可正常活動 無
51-100 良 可正常活動 無
100-200 輕度污染 易感人群症狀有輕度加劇,健康人群出現刺激症狀 心臟病和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應減少體力消耗和戶外活動
200-300 中度污染 心臟病和肺病患者症狀顯著加劇,運動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中普遍出現症狀 老年人和心臟病、肺病患者應停留在室內,並減少體力活動
>300 重污染 健康人運動耐受力降低,有明顯強烈症狀,提前出現某些疾病 老年人和病人應當留在室內,避免體力消耗,一般人群應避免戶外活動

閱讀全文

與如何用空氣動力方法統計顆粒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腿耐力訓練方法 瀏覽:297
怎麼手消腫最快最有效方法 瀏覽:442
用什麼方法割菜花好 瀏覽:743
燈暖浴霸開關接線方法視頻 瀏覽:452
肝硬化鍛煉方法視頻 瀏覽:527
委內瑞拉傭兵訓練方法 瀏覽:945
兩耳聽後立身正確方法 瀏覽:472
下廚房蒸饅頭的方法和步驟 瀏覽:45
多選工期的常見計算方法 瀏覽:631
數控刀架正確安裝方法 瀏覽:32
蘋果早熟的正確方法 瀏覽:901
快速逃走的方法 瀏覽:783
鋁扣板直角安裝方法 瀏覽:417
自來水鑒別白酒方法 瀏覽:489
最佳現金持有量的方法 瀏覽:285
書簽的折疊方法視頻 瀏覽:959
電腦檢測板使用方法 瀏覽:269
茶具消毒鍋的使用方法 瀏覽:393
近代詩情感基調如何得出的方法 瀏覽:198
桂花如何嫁接方法視頻 瀏覽: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