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體操訓練主要訓練哪個發力部位
因為體操訓練需要動用身體所有的肌肉,所以主要訓練和強化這幾項肌群:腰腹以及背部肌群,上肢肌群,下肢肌群。以下詳細解釋這些部位的作用和訓練方法。
3、下肢肌群的訓練:下肢肌群是體操訓練中的難點和得分點。因為各種比較花的迴旋與翻轉都需要下肢的帶動。所以下肢肌群的力量和平衡是很重要的。一般來說,是通過跑步,後蹲跳,高抬腿運動來進行訓練的。
綜上,腰腹背部肌群是基礎力量,上肢肌群是主要力量練習對象,下肢肌群力量是難點和得分點。以上從各個角度解釋了體操訓練的主要發力部位。
『貳』 關於體操訓練,如何快速提高訓練成果
練習提高腰腹力量的方法,仰卧在墊子上,抬起你的腿,仰卧在墊子上,在地上降落,抬起你的頭,舉著頭,仰卧起坐等。每次練習10~20次,直到你做不到為止。提高上肢力量的方法,舉啞鈴做手臂屈伸、擴胸、外展、環抱等練習15-30次,可以提高上肢力量。用雙手前後拉動推進器,用腳踩踏並手持,每天做2-6次,這也可以提高手臂的力量。雙手交替快速出擊或用重物出擊可以提高手臂力量。俯卧撐、雙杠和單杠引體向上都是鍛煉手臂力量的好方法。每次練習都不應該計算次數,而是直到無法完成為止。
針對性原則是根據運動員的年齡、性別、訓練水平、身體素質、個性心理和健康狀況,確定不同訓練階段體育鍛煉的內容、方法、手段和數量。例如,在多年訓練的啟蒙期,一般體育訓練手段的運用較多,而在提高期,則以專項體育訓練為主。在全年訓練准備期,體能訓練可占總訓練時間的20~30%,速度、力量、力量、柔韌性的練習較多;比賽期間,體能訓練占總訓練時間的比例降至10%。此時,訓練的重點是專項耐力。此外,運動員的訓練安排應突出其個人特點。腰部和腹部力量差的人應著重加強這一部分的練習。柔韌性好、力量差的運動員應多進行力量練習。總之,針對性原則是體育訓練應考慮的首要原則。
『叄』 體操的訓練有哪些保護技巧
一. 幫助運動員體會正確的動作技術,加快掌握動作的進程。 練習者在初學某個新動作時,由於沒有該動作的技術體會,在大腦里還沒有建立起該動作的清晰的技術概念而無法完成動作或動作完成得不好,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技術錯誤。這時,就需要教練員或老師給予必要的保護與幫助(主要給予助力幫助),來幫助其正確地完成動作,從而體會正確的技術要領,建立正確的,完整的動作概念。這樣才有助於練習者加快掌握動作的進程,更快更好地掌握動作。
所謂「保護」,是指為防止傷害事故的發生而採取的各種安全措施,須時時貫徹。而「幫助」是指各種有助於運動員正確完成動作的教學手段,如:助力,信號等。當練習者熟練掌握動作以後或在正式比賽場合下就不再給予幫助。 我們常說的「脫保」實際是「脫幫」,主要是脫離助力幫助和器械幫助,保護還必須繼續貫徹,只要有練習,就應該有保護。保護必須時時貫徹,處處做到。
『肆』 體操如何訓練
我有一個好朋友,今年12歲。是練競技體操的,屢獲全國少年比賽的冠軍(男子組),得到過許多世界冠軍的贊賞。但人家四歲就開始練體操了,你今年17歲,如果自練倒還行,不過很難向專業運動員那邊發展。
『伍』 關於體操,你知道哪些訓練技巧
體操能夠更好的鍛煉一個人的體型,所以說體操運動員也是需要掌握基本的訓練技巧。有很多人也都覺得做體操非常的好,因為做體操也是能夠提高自己的身體機能。而且體操也是有不同種類的,所以說大家也都覺得體操學會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為做體操也是能夠更好地協調自己的身體,還能夠提高腹部力量。大家在訓練的時候也需要格外的注意,大家也可以選擇練習單人或雙手徒手體操。
希望大家也都能夠掌握這些做體操的小技巧,這樣才能夠讓自己更好的鍛煉體質。每一個人也都覺得做體操是一件幸福的事,所以說大家一定要多加練習。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熟能生巧,也能夠讓大家更加的熱愛體操運動。因為做體操能夠更好的鍛煉自己的肌肉,也能夠讓自己感覺到很舒服。
『陸』 關於體操訓練的問題。
1、增加臂力,力量有三種:一、耐力;二、爆發力;三;最大力量。練這三種力量可以用舉重來達到目的,要練耐力,舉的次數要超過20次以上力竭;而練爆發力需要能舉6次左右的力竭,並且用像舉重運動員那樣的組合動作;練最大力量需要能舉4次以下的力竭。練從12次到4次的這個范圍都能使手臂肌肉更突出。
2、迅速練出腹肌,要用非常規的仰卧起坐練上腹肌、用強化的舉腿來練下腹肌。這兩個也是最有效的動作。至於什麼叫最佳運動時間,沒有這種概念。
3、要想跑得更快,就要給自己製造一個假想敵。不管你是跑多少米。
4、要想使骨頭變得更硬,就要舉重,尤其是在一次次的重復過程中,這種給骨頭施加壓力的方法能增強你的骨密度,也就會變得更硬。
要長高,就要練彈力的運動,如短跑,這是綜合性的運動,可以練整條腿。摸高,練整條腿和彈力,也助你長高,一舉兩得,練單雙杠也可拉長身體,助你長高。
『柒』 體操基本功訓練方法
1、提高上肢力量法:手持啞鈴做手臂屈伸、擴胸、外展、繞環等練習,做15-30次,可以提高手臂力量。兩手對拉力器進行前拉、後拉、腳踩手提拉等練習,每天做2-6次,也可以提高手臂力量。 兩手交替快速沖拳或手持重物沖拳,可以提高手臂力量。俯卧撐、雙杠動作、單杠的引體向上等都是鍛煉手臂力量的好方法。每次練習不應論次數,應以做不下去為止。
2.下肢力量的練習:有快速深蹲、踢腿、負重深蹲或半蹲練習等方法都可以增強下肢的力量。練習中應堅持到不能做下去為止。
3.提高腰腹部力量的練習方法:仰卧在墊上,舉高腿、仰卧在墊上中間著地,兩頭抬起練習、抱頭仰卧起坐等。每個練習每次做10─20次,每次練習到做不起來為止。
4.協調全身力量的練習:有舉重練習、抓舉、挺舉、組合器械練習等,都是全身肌肉參與活動。對中年人來說,每次練習的負荷不要太大,採用中小負荷練習,重復次數適當增多。既可以提高肌肉力量,又能增強身體的內臟機能。
力量練習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中年人應選擇發展肌肉部位相一致的動作,進行練習。青年人鍛煉時,則應著重開發肌肉的機能。在練習中要採取適宜的負重量,循序漸進,不斷提高訓練水平,注重力量練習時由輕到重,防止運動損傷的發生。每次練習前一定要做好准備活動,練習後要做好放鬆活動。
『捌』 菲律賓魔杖怎麼學
1 菲律賓魔杖簡介
在香港,一般人對菲律賓魔杖的認識,只是一枝短棍,其實,菲律賓魔杖只是菲律賓武術系統中其中一種器械。菲律賓武術Arnis是一個獨立完整的武學流派,包括器械及徒手技法。器械方面,它除了有單魔杖、還有雙魔杖、短刀配棍、短刀、刀劍,雙手棍、長棍,雙節棍、盾牌配棍、拐、剌及鞭等等。訓練方面有獨特的步法、手法、套路、心法、眼法、練功法、地戰、扣銷、捽跌、制服及散打。
有很多人認為菲律賓武術系統是器械方面的專科,這也有一定道理,因菲律賓武術一開始就以菲律賓魔杖之單短棍作基礎訓練,當掌握了單短棍才逐步學習雙短棍、短刀配棍等較高級之器械技法,當器械技術有一定詣藝時,才學習徒手搏擊(點穴及壓穴法),這和很多其它武術先從學習拳腳,後再付加器械有很大分別。
菲律賓武術之徒手搏擊主要用於奪取敵人之器械,及為制服敵人之點穴及壓穴法,腳法較小,多是低踢技法為主。
菲律賓魔杖是由古代菲律賓刀劍搏擊術所演變出來的一種兵器技擊法共有三門派分別為Arnis,Eskrmia及Kali之名稱,菲律賓魔杖可單棍或雙棍使用,由於李小龍在戲中和丹尼依路山度有一場生死戰是用魔杖對打,因此有人稱之為「李小龍短棍」。
菲律賓魔杖杖擊術,在日常自衛不限於使用魔杖,也可使用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之物品,例如:雨傘,網球拍,杖,原子筆,捲起的報紙或雜志,作為自衛之用。
目前在世界各地,菲律賓魔杖已十分流行,不但民眾將它當作健身的運動 ,軍警人員也樂於運用魔杖簡潔有效的打法,使警棍術的效能更加提升,以便有效反制罪犯。
菲律賓魔杖及菲律賓武術的特點
1. 菲律賓魔杖講求簡潔有效,招式實而不華,務求以最快速度制服敵人。
2. 菲律賓武術入門立刻學習魔杖,無須先習拳法,使學員能在最快時間領略使用之要訣。
3. 菲律賓魔杖和其它菲律賓器械一樣是講求柔中帶剛,身法靈活,不要求『硬練死力』,『長橋大馬』。
4. 菲律賓魔杖和其它菲律賓器械一樣,有三種攻防距離:近、中、遠。而建基在這三種攻防距離下可再細分為地戰、中近、中遠等共六種攻防距離。
5. 菲律賓魔杖的訓練十分注重對練,使學員能把學會的招式加以實踐。
6. 菲律賓武術是以器械為主,以本門為例之菲律賓器械共十多款,而每種器械也有獨特的套路、對練、實戰及自衛術,能充份滿足學員對器械武術的追求。
7. 菲律賓魔杖是一項較安全的武術,學員在進行實踐訓練時,須穿上全身專用護甲,及使用專用之訓練器械,學員在得到充份保護之同時,又能保持身法靈活,這是菲律賓武術的一大特點。
8. 通過學習菲律賓魔杖能使手腳協調,全身健美,提升反應及消除工作煩惱。
9. 菲律賓魔杖是現今世界流行之武術運動,每年也有各種類型的比賽。
10. 菲律賓武術講求武德及禮儀,學員除了學到武術技法外,也同時學會遵敬師長,做人處世之道理。
磕擊技法的主要攻擊部位:1)手腕(即尺、橈關節);2)手前臂;3)腳腕(即足踝關節);4)小腿前、側面(即脛骨);5)頭、面部;6)脖子(即頸部)。除此之外的身體其它部位如果用磕擊的話則並無明顯的效果,達不到我們所要求的「重創效果」。
2、杵擊則是指用棍頭或棍尾直線性的打擊目標。杵擊利用的是短棍的頂端和尾端,是以大壓力小壓強來完成有效的動作從而加大攻擊破壞力量的。當然這也要依靠短棍的尖端硬度。杵擊與許多拳術中的刺擊動作相似,杵擊就如同你拿一把「錐子」向對手扎一樣,只不過這把「錐子」是你手中的短棍尖端而已。我說過杵擊是利用了壓力與壓強的關系,也就是物理學上常說的壓強與壓力、接觸面積的關系,即壓力越大壓強越大,接觸面越小壓強越大。杵擊技法的主要攻擊部位:可以說杵擊攻擊人體的任何部位都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效果,而以下部位則是杵擊應用時可以「一擊必殺」的部位,學習者如能精確打擊自會有大大的驚喜。1)心窩(即太陽神經叢);2)咽喉;3)頭、面部(包括眼、鼻、下巴、太陽穴、耳根);4)襠部。
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技法幾乎所有的攻擊和防守都是以磕擊和杵擊來完成的。這樣就使練習者的學習內容變少,學習起來就更容易了。這也是截拳道搏擊思想所提倡的「簡單、直接、效率」的有效體現。
(三)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的握棍警戒式
警戒式是截拳道一切攻防技術的基礎,也是詠春·截拳道短棍格鬥技術的應用基礎。
詠春·截拳道短棍技法在實戰格鬥時採用兩種不同的警戒式:一種是與截拳道相同的警戒式,即李小龍依據自己多年實踐經驗,參考其它武技中的姿勢綜合總結出的極具科學性與實用性的應戰姿勢;另一種是完全放鬆的自然體警戒式,或可以稱之為自然姿勢。
截拳道警戒式突出了其應戰時的嚴密與機動。而自然姿勢則更多的是體現了其隱蔽,從而更有利於實施突然襲擊。
在戰術方面,前者的特性是以主動攻擊為主,即完全以擊倒對方為目的。後者則更多的體現了其防守方面的效果,即是在自然體式的情況下以最快速的動作完成突然襲擊和防禦住突然的襲擊。
截拳道警戒式(圖5、6):兩腳前後間距為一步左右,前腳與身體呈45度角內扣,後腳腳尖指向前腳腳心呈30度左右的角內扣,並盡量使腳跟抬起約離地面0.5CM。重心以前腿35%後腿65%左右為宜。兩膝彎曲、內扣,保持彈性,以最大限度提高移動的靈活性與速度。上身側對敵人,盡可能的減小被對手攻擊的可能。前手伸出稍低於肩部,後手和前肩成一線,雙手緊守自身中線,後手距身體約二到三拳的距離於胸前。頭部放鬆、自然,面對敵人保持絕對集中的注意力,以應付敵人隨時發出的攻擊。
截拳道警戒式要求練習者精神與肉體適度放鬆,以自然、舒適、警覺為度。而腹部則要求局部緊張,隨時准備應付任何意外的發生。
在運用短棍時如是單手用棍則以靈活手握棍,並且站成握棍手在前。如是使用雙手棍則依然以靈活手為前手。這是基於詠春·截拳道反手短棍技法風格而制定的。(這將在以後具體學習時的章節中給以說明)學習者盡量不要作太大的改動。
自然體警戒式:所謂自然體警戒式就是指一切以最自然的姿勢對敵。說是對敵姿勢卻又不是,此姿勢可以是「立正」也可以是「稍息」,又或其它各種生活中常見的姿勢。但要注意在此同時對短棍的隱藏,如果處理不好而使短棍暴露的話,也就意味著整個姿勢與攻擊意圖的暴露。
自然體姿勢即是截拳道「以無法為有法」思想的最佳體現。
自然體姿勢要求做到身體的完全放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姿勢的最大「生活」化,精神的最佳「對敵」化;動作做到最隱蔽,攻擊做到最突然。
對於兩種姿勢的應用時機,我認為在沒有「正式宣戰」時最好用自然體姿勢,而在雙方都有了准備時的戰斗中則以用截拳道警戒式為佳。
『玖』 體操運動員日常是如何進行訓練的
中國在訓練體操運動員的時候,首先要訓練他們的肌肉水平和持久能力,經常做很多體能訓練,然後再進行技巧上的講解,讓他們多多練習。他們平時的訓練,堪稱魔鬼訓練,只有有足夠意志的人才能堅持到最後,所以他們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是非常容易的。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練習,真的超級辛苦,就為了上台表演或比賽那幾分鍾,台下他們真的付出了太對的汗水和淚水。
柔韌性是每個體操運動員必須具備的素質,他們每天都得進行這樣的基本功。在准備期,主要是專項技術訓練和身體全面訓練,包括力量,力量耐久力,柔軟,速度,心臟和呼吸器官的能力。因此在准備期,除了教練課內安排身體全面訓練外,還利用早操時間來進行身體全面訓練,根據運動員的情況每周可以安排1-2節教練課,每次用45分鍾左右的時間進行身體全面訓練。根據季節來採用訓練項目,如准備期在春季或夏季多進行短跑,游泳,跳遠,跳高。准備期在冬季,多進行越野跑,舉重,球類。
『拾』 體操訓練
去學舞蹈吧,我是學舞蹈的,聽說體操長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