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對現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進行研究論文
對現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進行研究論文
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初,西方國家就產生利用成本核算建立教育成本的思想。高等院校屬於非營利機構,其具有不核算成本、不計盈虧的特性,而這種特性使高等院校在成本核算實踐和理論方面的發展受到限制,阻礙教育成本核算的發展,其實際應用也較少。然而,隨著高等院校管理者的管理意識不斷提升,對成本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大。為滿足高等院校管理層對成本信息的需求,高等院校財務必須運用科學的核算方法對成本進行計算,為高校提供科學、相關、准確的成本信息。
1 高校教育成本研究現狀
1.1 國外高校成本研究現狀20 世紀中期,「人力資源」理論的誕生,為教育成本實踐和理論提供依據。1968年,希恩和維澤迅渣脊兩位學者,在其《教育所用的資源》一書中提出教育單位成本觀念。到 20 世紀 70 年代,西方高等院校開始推行成本核算,並逐步系統化、條理化。在西方,教育成本的核算方法較多,如韋伯斯特的效率分析法、特威和普雷斯特的成本畝滲分析法等。20 世紀 50、60 年代,美國加大教育產出和投入,藉助教育生產函數研究教育資源投入與產出間的轉化。此外,西方經濟學家還把「邊際收益遞減律」應用於教育成本研究中,得出教育成本規模的關系是 U 型。1975 年,西蒙斯把學校梁銀作為分析單位,採用多元回歸分析法,明確教育資源投入對其產出的影響,並在世界各國進行橫向比較。
1.2 國內高校成本研究現狀早在 1961 年,周恩來總理就指出:「物質生產的某些規律,同樣適用於精神生產」,人才的培養也要講成本。當時,我國高等院校以國家撥款為主,未曾對此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目前,高等院校現行財務核算以預算管理為中心,其管理模式是「量入為出、收支平衡」及「大收入、大支出」。這種模式只注意收支平衡,忽視經費使用效益和支出合理性。因此,現行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仍處於薄弱環節。此外,社會各界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寥寥無幾。直到黨的十二大召開以後,關於教育資源使用效益的提高和教育成本問題才提到日程上來。
總的'來說,我國對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仍處於初級階段,對教育成本在會計成本中的地位認識不足,且缺乏一套完整的教育成本核算體系。
2 高校教育成本特點
從某種意義上講,高等院校教育部門也是生產部門,其開展的都是有組織、有產出的社會經濟活動。因此,與一般生產部門相比,在某些方面具有共性,如成本核算及分類。但兩者之間在性質上還存在一定區別。與一般意義上的成本相比,高等院校教育事業自身的特點決定其獨特性。
2.1 成本補償間接性在生產物資過程中,其耗費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轉移到物資產品中,企業藉助產品銷售獲取收入,除去產品成本後,其餘部分為企業純收入。因此,銷售環節使生產耗費的物質產品得以回收。但教育成本投資相比物質生產投資,存在一定區別,教育成本補償是間接性的。高等院校的學費只是教育成本的一部分,不能完全補償高等院校投資。把對教育成本的補償放在教育上並不可行,應將其投入到畢業生從事的社會勞動和勞動力市場中。因此,高等院校教育成本不能通過收取高額學費的方式進行回收,部分成本可以通過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進行補償。
2.2 遞增性隨著科技管理不斷加強,物資生產的成本(單位產品)不斷遞減。但是,在高等院校,其教育成本呈現不斷增加的特性。造成成本遞增的原因較多,其主要是受人才培養質量、資金額度大小及現代科技的運用等因素影響。高校教育的成本核算並不以追求成本最小化為目標,相反,部分學校成本的核算存在追求成本效益最大化的傾向。教育學家霍華德·鮑恩對此作了深入分析,並將其歸納為 5條高等院校費用規律。他認為院校辦學的主要目的是聲望顯赫、成績卓越及影響深遠,為追求這種富有教育成果的目標,高等院校所需要的費用是無止境的,無論教育成本支出多少,都難以被認為足夠。故此,高等院校的開銷達到其財力能擔負的最高上限,而這些教育開支被固定下來,撤銷就很困難。
每所院校籌集的資金被全部用掉,開支日趨增長。高等院校教育代表社會先進的科技水平,因此,配備先進的設備和教學儀器,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是高等院校培養高科技水平人才的關鍵。為保證高等院校教育質量,其消耗的財力、物力及人力不斷增加,從而使高等院校教育成本呈遞增發展趨勢。
2.3 效益與時間的不配合性在時間上,教育效益表現為長效性和遲效性,高等院校資金的耗費與投入不能立竿見影,一般來說,在畢業生就業後的第 10~15年,教育投資收益才會達到最高值。因此,高等院校教育資金的投入具有顯著的滯後性。雖然教育投資周期長,但投資帶來的效益非常大,能獲得加倍收益,比一般物資生產領域的投入所產生的效益要大得多,且這種效益持久、穩定。
3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比較
3.1 成本統計法
成本統計法是利用教育費用來統計資料,從中抽取培養學生的支出作為成本數據進行計算。該方法是藉助會計資料,按照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原則,對數據進行修正,進而得到成本數據,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且操作簡單,是現行高校教育提供成本信息的一種重要手段。但是,部分學者認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一項重要工作,需對現行會計制度和財務制度進行改革,從原有以費用支出為中心轉移到以成本核算為中心上來。因此,短時間內教育成本核算的建立和推行可能性較小。另外,成本統計法嚴格上說不是一種會計核演算法,而且該方法統計的成本信息較為粗略,准確性差。
3.2 會計調整法
會計調整法是指利用會計資料轉換成對教育成本的計算方法。其以教育成本核算為對象,將教育支出數據調整為教育成本項目數據。如計算學校為學生提供 3年教學服務耗費的資源,可通過會計資料得到教育經費數據,除去與教育無關的費用,增加經費中未反映的應計費用,轉換為各項目成本。相比統計法,該方法操作復雜,但准確性及合理性高。其缺點是部門沒有制訂調整規則,適用於不信賴統計法而又力求教育成本准確性的教育成本核算。
3.3 會計核演算法
會計核演算法是指高校教育成本採用會計方法進行核算,通過建立教育成本會計賬戶,期末時根據期末余額結轉本期發生額,其明細賬以成本核算對象進行開設,在分配和歸集教育費用時,成本明細與成本核算對象要保持一致,按成本核算對象進行費用的歸集與分配,要以成本明細賬進行記錄。通過教育歸集費用之和,即成本核算對象的總成本,再按摺合學生數計算人均成本。採用該方法計算高校教育成本,結果比較精確,但其工作量大。
4 結語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對高校財務管理來講,是一個充滿挑戰性的課題。現行高校教育尚未將教育成本核算設置成科目,因而不能進行成本核算。目前,我國高校成本核算仍處於理論階段,國家尚未制訂有關教育成本核算方面的制度。本文主要研究現行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方法,並對其方法進行比較,闡述教育成本對高校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Ⅱ 產品成本核算有哪些基本方法
成本核算方法大致分為以下五種,望採納!
一、分步法
1.定義
以產品生產階段、「步驟」作為成本計算對象,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
2.成本對象
分步法下的「步」同樣是廣義的,在實際工作中有豐富的、靈活多樣的具體內涵和應用方式,分步法下之「步」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定義為下列「步」含義:部門——即計算考核「部門成本」、車間、工序、特定的生產、加工階段、工作中心,
上述情況的隨意組合。
3.計算方法及要點
較之其他方法,分步法在具體計算方式方法上很有不同,這主要是因為它按照生產加工階段、步驟計算成本所導致的。
在分步法下,有下列一系列特定的計算流程、方法和含義,分步法成本核算一般有如下要點:按照「步」作為成本計算對象、歸集費用、計算成本、成本計算期一般採用「會計期間」法、期末往往存在本期完工產品、期末在產品,需要採用一定的方法分配生產費用。
4.適用范圍:大批大量多步驟多階段生產的企業;管理上要求按照生產階段、步驟、車間計算成本;冶金、紡織、造紙企業、其他一些大批大量流水生產的企業等。
二、分類法
1.定義
以「產品類」作為成本計算對象、歸集費用、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
2.成本對象
分類法的成本對象為產品「類」,在實際工作中,可以定義為:產品自然類別、管理需要的產品類別。
3.計算方法及要點
分類法下成本核算的方法要點,可概括如下:以「產品類」為成本計算對象,開設成本計算單;「產品類」的成本計算方法同於「品種」;某「類產品」的成本計算出來後,按照下列方法再分配到具體品種,以計算品種的成本;類中選定某產品為「標准產品」;定義其他產品與標准產品的換算系統;按照換算系統之比例將「類產品」的成本分解計算到具體品種產品的成本。
4.適用范圍
分類法適合於產品品種規格繁多,並且可以按照一定的標准進行分類的企業。
三、分批法
1.定義
以產品批別作為成本計算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2.成本對象
產品的「批」。分批法是一種很廣義的成本計算方法,在實際工作中,有「批號」、「批次」的定義。可以按照下列方式確定成本對象:產品品種、存貨核算中分批實際計價法下的「批」、生產批次、制葯等企業的產品「批號」、客戶訂單——即按照客戶訂單計算成本的方法、其他企業需要並自定義的「批」。
3.計算方法及要點
品種法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要點為:以「批號」、「批次」為成本計算對象開設生產成本明細賬、成本計算單。 成本計算期一般採用「工期」,
一般不存在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分配。若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在產品間分配採用定額法。
4.適用范圍
單件、小批生產企業、按照客戶定單組織生產的企業——因而也稱「訂單法」
四、品種法
1.定義
以產品品種作為成本計算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2.成本對象
品種法的成本計算對象為:產品品種。實際工作中,可以將「品種法」之下的成本對象變通應用為:產品類別、 產品品種、產品品種規格。
3.計算方法及要點
品種法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要點為:以「品種」為對象開設生產成本明細賬、成本計算單;成本計算期一般採用「會計期間」;
以「品種」為對象歸集和分配費用;以「品種」為主要對象進行成本分析。
4.適用范圍
品種法適合於大批大量、單步驟生產的企業。如發電、採掘業、管理上只要求考核最終產品的企業。
五、ABC成本法
從70年代開始,在一些發達國家開始研究作業成本法(ABC法),現在,已經被很多國家採用。輝勤財務:它是一種將製造費用等間接費用不按傳統的(以車間為費用歸集和分配對象)方法,而是以「作業」為費用歸集和分配的方法,它能夠更加合理地分配間接費用,使成本的計算更加合理。由於它只是間接費用的一種分配方法,因此,企業實際上還要結合其他基本核算方法共同使用。
Ⅲ 企業物流成本會計核算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工業會計成本核算計算方法主要分為三類。成本計算的基本方法1、品種法:以產成品品種作為成本核算對象,設置基本生產成本明細賬,歸集生產費用、計算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主要適用於大量、大批單步驟生產或不需要劃分生產步驟的企業,如發電、自來水、食品、塑料製品等;品種法下成本核算的方法要點,可概括如下:以「產品類」為成本計算對象,開設成本計算單;「產品類」的成本計算方法同於「品種」;某「類產品」的成本計算出來後,按照下列方法再分配到具體品種,以計算品種的成本;類中選定某產品為「標准產品」;定義其他產品與標准產品的換算系統;按照換算系統之比例將「類產品」的成本分解計算到具體品種產品的成本。適用范圍:品種法適合於產品品種規格繁多,並且可以按照一定的標准進行分類的企業。如:服裝廠、電子廠等。2、分批法:此時,生產費用在成本核算對象之間的分配以及費用的匯集程序和方法與上述相同,各批產品的費用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進行分配;產品的「批」。分批法是一種很廣義的成本計算方法,在實際工作中,有「批號」、「批次」的定義。可以按照下列方式確定成本對象:產品品種、存貨核算中分批實際計價法下的「批」、生產批次、制葯等企業的產品「批號」、客戶訂單——即按照客戶訂單計算成本的方法、其他企業需要並自定義的「批」品種法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要點為:以「批號」、「批次」為成本計算對象開設生產成本明細賬、成本計算單。成本計算期一般採用「工期」,一般不存在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分配。若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在產品間分配採用定額法。單件、小批生產企業、按照客戶定單組織生產的企業——因而也稱「訂單法」3、分步法(逐步結轉分步法、平行結轉分步法)成本核算方法。步法下的「步」同樣是廣義的,在實際工作中有豐富的、靈活多樣的具體內涵和應用方式,分步法下之「步」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定義為下列「步」含義:部門——即計算考核「部門成本」、車間、工序、特定的生產、加工階段、工作中心,上述情況的隨意組合。較之其他方法,分步法在具體計算方式方法上很有不同,這主要是因為它按照生產加工階段、步驟計算成本所導致的。
Ⅳ 如何分析一個企業的成本核算方法
主要看產品是否是多步驟生產(生產工藝的特點);半成品是否有銷售的情況(假設有銷售,可能須要採用分步核算,以便准確核算半成品的成本);工作(成本/生產)中心是依照產品來分還是工藝來分。
怎樣核算成本:首先歸集產品的材料成本,一般都須要技術部門提供產品的BOM(物料清單),以確保按訂單或者生產計劃生產的時候領料的准確。(通常會問生產線出現來料不良和損壞怎麼處理:退倉並補領就可以,損壞部分須要當月預提計入制費,損壞材料報廢的時候,沖預提,並將報廢材料的價值從原材料科目轉出,來料不良屬於供應商的責任,退返供應商有退貨和換貨兩種處理方式)。
接下來是直接人工的分攤:選擇投入工時或者完畢工時來分攤當月的人工費。在線是否分攤人工,可依據公司的在線是否比例小,並且在線的量較穩定,一般公司都希望不要將費用分攤給在製品,假設核算在製品的人工,能夠依據投入工時、完project度、投料的比重作為依據來分攤。
制費的分攤:選擇投入工時或者完畢工時或者機器工時來分攤當月的制費,也可選擇人工工時和機器工時並行的辦法(部分費用採用機器工時分攤,部分採用人工工時分攤)。在線是否分攤,同直接人工的做法。
成本分析:可按當月銷售分析毛利率、凈利率;全然成本法(做分產品損益表將期間費用選擇一定標准分攤給產品)下的凈利率;可按當月生產當月所有銷售的假設做以上兩個成本分析表(由於當月的實際業績並未在銷售中所有體現,當月的生產所有銷售與當月投入的成本費用配比,更能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費用的分析,能夠做當月的人工、制費、期間費用除當月的投入工時、銷售工時,以便與曾經月份的單位工時費用比較。發現費用異常須要查找原因,給管理提供實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