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學針灸怎樣辨別人體的穴位
人體穴位常識
穴位是指神經末稍密集或神經干線經過的地方。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別名包括:「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於致命,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生死搏鬥中,做為『殺手『使用。歌訣有:
『百會倒在地,
尾閭不還鄉,
章門被擊中,
十人九人亡,
太陽和啞門,
必然見閻王,
斷脊無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另附:
奇經八脈及十二經胳走向
武俠小說中常出現奇經八脈之說,那麼到底什麼是奇經八脈呢?
其實,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
所謂經,是指神經縱運行的在的干脈。所謂絡,是指神經橫運行的網路系統的小支脈。經絡如環無端、內外銜接,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經分十二經脈,絡無法計數。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十二經絡走向包括:
1、手三陰經:從胸沿臂內側走向手。
2、手三陽經:從手沿臂外側走向頭。
3、足三陰經:從足沿腿內側走向腹。
4、足三陽經:從腹沿腿外側走向足。
而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穴點陣圖
參考資料:穴點陣圖http://www.wsnet.cn/Article/wszx/wscs/200601/1610.html
② 如何找出正確的穴位
http://www.mifang.org/am/pic/
裡面全有,包括單獨的穴道。
(一)穴位按摩減肥法
自人體面部起重點穴位,從上至下,自前往後進行按摩推拿,有升陽降陰,振奮十四經經絡之氣,打通全身經脈的作用。可防止氣血瘀滯,活血行氣,化痰祛風,因而對於肥胖後的實證病人,即強壯的肥胖人有較好的療效。
揉睛明20次—30次,摩眼眶10圈,按印堂30次,揉太陽20次—30次,分推前額10遍—20遍,推迎香(沿鼻兩側上推)10次—20次,揉耳捏耳30次—40次,推聽宮(中指在耳前、食指在耳後,反復上推)20次—30次,指擊頭部(兩手下指微屈,叩擊頭部)40次—50次,揉百會30次—50次,上推面頰20次-30次,彈風池(揉擦大椎及肺俞)各20次,按揉脾俞及腎俞各30次-40次,捶擦腰骶至腰熱(先握拳捶,再反復下擦,繼揉膳中)20次-30次,摩中皖(兩手重疊先逆時針再順時針)各摩50次-60次,下推氣海50次,擦胸部(兩手配合呼吸先擦胸,再斜擦小腹)各20次—30次,拿按肩井及肩胛20次—30次,按揉尺澤、手三里,對拿外關及合谷各20次—30次,捻抹手指,每指3遍,擦上肢,內外側各5遍-7遍,下肢還須點風市,指尖叩擊點10次—30次,拿按血海、陰陽陵,按揉足三里、三陰交各20次-30次,拳擊下肢、搓下肢各7次—10次,全身輕松精神爽。
(二)循經按摩點穴減肥法
循臟腑經絡的走向按摩一經或多經的穴位,對於由一經或多經引起的臟腑病變所導致的肥胖有良效,一般重點在肺、脾、腎、胃、膀胱5條經絡之中。
①患者取自然仰卧位,術者循肺經、胃經、脾經走向進行按摩推拿,點中府、雲門、提胃、升胃、腹結、府舍、氣海、關元等穴。換俯卧位,椎拿膀胱經、點脾俞、胃俞、腎俞等穴。有並發症者加相應經絡和穴位。
②每日按摩1次,每30次為一療程。效果不佳者,間歇1周,再行第2個療程。
治療期間要求患者限制食量,並逐漸增加體力活動量,讓機體在一段時間內保持消耗量大於攝入量,從而消耗掉體內過剩的脂肪,達到減肥之目的。
(三)循經摩擦拍打去脂法
採用循經摩擦、拍打、握捻手足肩臂脂肪堆積處皮膚的方法,以達到消除脂肪的目的。適合於出現肥胖,呼吸短促,多汗,腹脹,下肢浮腫等症狀的單純性肥胖症人。
①用鬃毛刷、毛巾或手掌在脂肪豐厚處摩擦,時間不限。
②用毛刷或手掌沿足少陰腎經——大小腿內側至足心部位,來回做5次螺旋狀摩擦。再由小腹向胸部沿腎經支脈循行部位摩擦。支脈循行線由會陰上經腹(正中線旁開1.5厘米),走胸(正中線旁開2厘米),止於俞府穴。
③將左手甩到背後用手背拍打右肩10次。再用右手背拍打左肩10次。用左手從右臂內側拍打至頸部10次。再用右手拍打左臂內側至頸部10次。可消除肩臂部脂肪。
④用左手握、捻右肩、臂脂肪豐滿處10次,再用右手握、捻左側l0次。然後向前、向後旋轉雙肩各10次。可消除肩臂部脂肪。
(四)全身分部按摩減肥法
適合於各種類型的肥胖症人,可分面部、頸部、上肢、胸部、腰部、腹部、陰部、腿部、膝部、足部等10個部分,視肥胖症人脂肪堆積程度,可以進行調整,因而具有靈活性。
1.按摩腹部減肥
消除「大腹肚」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腹部按摩減肥法,它適用於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和泌尿生殖系統的許多疾病,又可作為消除腹部脂肪、強健身體的一種方法,具有簡單易學、感覺舒服、見效快等優點。通過有關穴位的刺激和按摩,能調整神經內分泌的功能,促進脂肪代謝和分解,按摩還能促進血液循環,使皮膚的毛細血管擴張,增加局部的體表溫度,從而促進皮下脂肪消耗。腹部按摩不僅可消除腹部脂肪,還可兼治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及泌尿生殖系統等多種疾病。
腹部按摩減肥手法可用二指疊按法,即兩拇指重疊,按的輕重以手下有脈搏跳動和病人不感覺痛為宜;波浪式推壓法即兩手手指並攏,自然伸直,左手掌置於右手指背上,有手掌指平貼腹部,用力向前推按,繼而左掌用力向後壓,一推一回,由上而下慢慢移動,似水中的浪花。
摩腹時,取仰卧位,裸露腹部,雙手垂疊按於腹部,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旋轉摩動50圈,使腹部有發熱感及舒適感。以右手中指點按中脘穴、下脘穴、關元穴、兩側天樞穴,每穴持續壓1分鍾,以不痛為宜。點按天樞穴時,先點右側後點左側,重點在左側,手指下有動脈搏動感,並覺兩腰眼處發脹,有寒氣循兩腰眼下行,鬆手時,又有一股熱氣下行至兩足。
推腹時,兩手手指並攏伸直,左手掌置於右手指背上,右手掌貼腹部用力向前推按,接著左掌用力向後壓,一推一回,由上腹移到小腹做3次-4次,再從左向右推3次—4次,以腹部微有痛感為宜。
2.按摩面部減肥法
(1)兩手掌心分別按於兩腮部,輕用力向上凈摩到前額,經耳前(拇指在耳後)再摩到下頜部,最後旋摩到腮部,這樣旋摩l0下。再以同樣的力量和手法向相反的方向旋摩10下。
(2)用一手的中食指同時放於兩眉間的印堂穴上,用力向上直推到發際後再按摩到印堂為一下,共推拉10下。
(3)用雙手食中指同時並排耳前發際處,自下向上迎發推搓發根,每側推20次。
(4)用中食指自目外角向鬢角處,上下來回推拉。每側推拉10下—20下。並在目外角凹陷處的太陽穴上按揉,每側各揉5下。
3.按摩頸部減肥法
(1)用一手食中指放於同側風池穴上,用力向對側風池穴椎,再拉回原風池穴。來回推摩10下。
(2)用一手中三指放於同側風池上向下推摩到定喘穴後,再回到風池穴為一下,來回摩動10下。再以同樣的動作另一手於同側來回摩動10下。
(3)雙手食中指分別放於對側耳後高骨處,交替用力分別按摩到同側缺盆穴。每側進行10下。
(4)用雙手拇指壓於雙風池穴上,有得氣感後齊用力向上提,每穴提5下。
(5)用左手掌心托右下頜骨,向左上方推;右手五指分開於頭後左枕部向右下拉,使頭顱旋轉,帶動頸項扭轉,扭轉到最大限度可發出響聲,但不要用力過猛,強求響聲。先向左側旋扳5下,再以同樣手法和力量,向右旋扳5下,也可以左右交替進行。
4.按摩胸部減肥法
(1)捏揉胸大肌。端坐位或直立站位,頭要正,眼要平視,口輕閉,舌抵上齶,全身放鬆。雙手胸前交叉,用雙手拇指和其餘四指夾住對側胸大肌,從上至下進行捏拿按揉30次—50次。再用雙手拇指指腹推揉按摩胸骨兩側,自上至下重復10次。
(2)按揉胸部。兩前臂胸前交叉,雙手掌伸直,用掌面按揉對側前胸,從鎖骨下開始至肋弓為止,旋轉按摩l0次。然後再用掌推拿本側前胸從上至下重復20次-40次。
(3)叩打前胸。將雙手掌伸直,適當施力,交替叩打前胸100次-200次。
5.按摩腰臀部減肥法
這是一組連續性的手法,腰臀部減肥早期進行效果最好。產後做這套運動會更快恢復體型。
(1)蹬足收臀:仰卧體位,兩足跟用力下蹬,同時提氣收臀,2秒鍾後放鬆,然後再蹬足提氣收臀放鬆,往返20次。有收縮臀部皮膚和運動臀腿脂肪的作用。
(2)後伸下肢:俯卧體位,兩下肢交替抬舉至最大限度,共約20次-30次。可內收皮肉運動脂肪。
(3)拿捏雙臀:俯卧體位,兩手拇指和食指、中指相對,並同時拿捏兩側臀部肥胖處,一側2分鍾。可加速皮下組織代謝,化解脂肪。
(4)搓摩雙臀:俯卧體位,兩掌面用力搓摩兩側臀部2分鍾(不隔衣服)。可收緊皮膚分散脂肪。
(5)按揉腰部:俯卧體位,兩手提成實拳狀,用指掌關節的凸起部位,用力按揉腰椎兩側的軟組織,意在舒散皮下脂肪。
(6)提氣收腰:站立體位,兩手插腰,吸氣收腰,兩手向內顫推腰部1分鍾-2分鍾。意在轉化脂肪,運動腰部組織。
(7)拍打腰臀:站立體位,兩手握成空拳狀,適力扣擊腰臀2分鍾,可加速代謝分化脂肪。
(8)跳躍運動:站立體位,雙手下垂,挺胸拔腰,原地跳躍1分鍾,可抖動肌群,分化脂肪。
6.按摩上肢減肥法
(1)捏拿肩部、上臂、前臂和腕部。端坐位或直立站位,脫去外衣,頭正、目平視,含胸拔背,全身放鬆。
(2)兩前臂胸前交叉,雙手拇指和其他四指,同時捏拿對側肩部,用力捏拿肩部三角肌、上臂和肘部至腕部,內外前後側都普遍的捏拿5次—10次。
(3)叩打上肢。前臂胸前交叉,雙手握空拳,然後有節奏連續不斷地叩打上臂、肘部、前臂的內外側,用力均勻、適用。
7.按康腿部減肥法
(1)兩手緊抱大腿根部的前面,用力向下摩擦,經膝蓋骨擦到足踝,然後反轉到小腿後面向上回擦,經(月國)窩到大腿根部後面為一下,這樣如此摩擦36下,再以同樣的動作,摩擦另一條腿36下。
(2)兩手虎口相對放於大腿根部的兩側,雙拇指呈八字形,齊用力向下,左右搓動經膝到踝,再上下搓回到大腿根部為一下,共搓10下。再以同樣的手法和力量搓另一條腿10下。
(3)平仰卧,雙足尖盡量背屈,屈足直腿向上抬舉,雙腿交替進行,每腿舉20下,施術時以腿後肌筋有酸脹感為度。
(4)平仰卧,左腿屈膝,右膝屈曲重疊於左膝蓋骨上,右股四頭肌發力將右腿彈直為一下,共彈l0下。再右腿屈膝,左腿以同樣動作和力量彈10下。
(5)雙手握實拳,用力對叩同側環跳穴,每側叩10下,再用力重叩10下。輕叩有得氣感為宜,重扣有放散感為佳。
(6)雙拇指分別放於同側的腹股溝動脈上,壓下去3秒鍾後突然松開,兩下肢馬上有通熱感,每側壓5下。
8.按摩膝部減肥法
(1)兩手掌心分別放在同側膝蓋骨上,同時均用力向外施摩於膝蓋骨的周圍36圈,再齊向內施摩36圈,以膝關節內有熱感為佳。
(2)雙拇指指尖壓於同側內膝眼上,一齊用力向內外各揉10下。再於同側外膝眼上,向內外各揉10下。
(3)用拇指指尖在膝蓋骨的周緣找壓痛點,在壓痛點上點按,每一壓痛點壓5下。
(4)一手將膝蓋骨固定,另一手握拳,用拇指的指間關節的背側高出部壓於膝蓋骨上,進行環摩,向外內各環摩20圈。再以同樣的手法和力量,環摩另一膝蓋骨,向外內各環摩20圈。
(5)用雙手拇指壓膝內側找壓痛點及壓痛條,找准後順筋推壓,每壓痛點推壓3下-5下。再以同樣手法推壓另一膝側。
9.按摩腎囊減肥法
(1)身穿柔軟輕薄褲頭,一手掌面放於肛門的前上方,用力向上兜摩陰莖和睾丸及陰囊到肚臍以下,這樣兩手交替兜摩36下。
(2)兩手掌同時將睾丸和陰莖捧起,用力進行左右來回搓轉,搓轉的同時向上提拉,由下向上移搓到空手,共捧搓拉10下。
(3)一手將睾丸拿起固定,一手輕輕叩打固定睾丸18下。再拿起並固定另一睾丸以同樣的手法和力量叩打18下。叩擊的力量可逐日增加,以無腫痛為度。
(4)一手將陰莖拿起,由根部向上輕拉,另一手的拇指揉陰莖的根部,這樣拉36下,患陽痿症者可多拉,如無腫痛,力量逐日增加。
(5)按揉三陰交,用雙拇指按揉小腿內側三陰交穴,每拇指左右各按揉20下。
(6)揉膀胱,雙手重疊,用四指面壓膀胱區,左右各揉36下。
(7)橫推下腹,用右手掌根,自右骼骨嵴推至左骼骨嵴為一下,再用左手自左骼骨至右骼骨推一下,這樣交叉進行,各推36下。
10.按摩足部減肥法
(1)雙手掌心放於同側雙足背上,齊用力由踝關節至足尖來回搓動,每足背搓10下。
(2)用左手掌心放於右足心,開始橫搓10下,再豎搓10下。再用右手掌心按同樣方法於左足心橫豎各搓10下。
(3)左手拇指於右足湧泉穴,向左右各揉10圈。右手拇指於左足湧泉穴上,向左右各揉10圈。
(4)用左手拇指與四指分開,放於右足跟腱上,自上而下的拿捻,向上拿捻20下,向下拿捻20下。然後再用右手拿捻左跟腱各20下。
(5)用拇指尖在兩足的太沖穴上,向外內各揉10圈。
(6)足踝充分放鬆,雙手拿住右足趾一齊用力使踝背屈10下,再以同樣手法,使左踝背屈10下。
(7)左手握實拳,叩擊右足跟底部10下,再以右實拳叩擊左足跟底部10下。
(五)特別提醒
凡有內出血,以及受傷24小時內的肥胖者不宜接受按摩,以免加重腫脹。可待傷勢穩定,內出血停止後再進行。飯後1小時之內不要按摩,太飢餓時和過度疲勞時也不要按摩,經期、妊娠期和產後惡露未凈不要按摩腰、腹部。患有惡性腫瘤、感染性、化膿性疾病和結核性關節炎者均不宜進行按摩
③ 艾灸時如何准確找准穴位
穴位,簡言之就是體表一定的部位出現反應的地方。它是臟腑問題在體表的一些反應點,代表著臟腑功能的盛衰,身體有異常,穴位上便會出現各種反應。
因此,欲找穴位,先壓壓、捏捏皮膚看看。若出現反應,即可判斷有穴位在。這就是找穴位的小竅門。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反應:
1.用手指一壓,會有痛感(壓痛);
2.以指觸摸,有硬塊(硬結);
3.稍一刺激,皮膚便會刺癢(感覺敏感);
4.出現黑痔、斑(色素沉澱);
5.和周圍的皮膚產生溫度差(溫度變化)等。
④ 怎樣可以快速准確地找到人體穴位
穴位的記憶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困難和可怕,如果不掌握技巧,穴位的記憶確實比較困難,但是一旦你掌握了方法也很簡單,下面我來給你粗淺地介紹一下: 首先要學會找穴位,找穴位一般按照書上講的尺寸去找,但是一定注意這里的尺寸不是指的標準的尺寸,而是說的「同身寸法」,即某人一定要用某人自己的指頭去尋找-----一拇指的寬度為一寸,食指加中指的寬度為一寸五,食指、中指加無名指的寬度為二寸,食指、中指、無名指加小指的寬度為三寸,一個手掌的寬度為四寸。 其次要會感覺穴位,正確穴位的感覺是酸、困、麻。如果點按時這三種感覺都沒有,要考慮可能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這個穴位點按的不到位;二是點按准確但是這個穴位根本不暢通。如果這三種感覺只有一種或者兩種敏感,沒有關系點按一段時間其他的可能就有了。 再次就是要學以致用,當你了解正確一個穴位以後,要在別人的身上點按幾次,有了效果以後,不僅可以加深記憶而且可以提高你對穴位的興趣。 先簡單介紹這么多,有不明白的可以問我。當然為了不至於盲目地尋找,去醫療器械店裡面買一個穴位模型小人,以後尋找穴位就很方便了,要想快速找到和記憶穴位很簡單----牢記我上面的辦法就可以「熟能生巧」,祝你學有所成!!!
麻煩採納,謝謝!
⑤ 如何判斷穴位是否找對
得氣感 酸麻脹痛 另外你要記住具體的穴位位置哈 有時候患者沒有感覺不見得就是穴位找錯了 可能你的手法不對
比如你說的足三里:
【標準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取法】正坐屈膝位,於外膝眼(犢鼻)直下一夫(3寸),距離脛骨前嵴一橫指處取穴。或用手從膝蓋正中往下摸取脛骨粗隆,在脛骨粗隆外下緣直下1寸處是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前肌、�長伸肌→小腿骨間膜。皮膚由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針經皮膚,皮下組織,進入脛骨前肌及其深面的�長伸肌。支配脛骨前肌和�長、趾長伸肌。
足三里穴位位置圖:http://www.chinadoctor.org/ke/index.php?doc-view-50.html
⑥ 應該了解那些穴位,怎麼判別找穴位
四大總穴要了解。找穴位怕不準,可以離穴不離經找。
⑦ 怎麼樣准確找出穴位
人體穴位療法最難的,就是人體穴位的找法。
關於人體穴位療法的書雖大量出版,可惜的是,簡單且准確地介紹尋找人體穴點陣圖的訣竅的書並不多見。這使得外行人即使想到要利用人體穴位療法,也無法如願。
尋找人體穴位的訣竅,在本站相關疾病穴位療法的網頁中都有詳細的說明。這里僅就一般尋找人體穴位的訣竅,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人體穴位,也就是出現反應的地方。身體有異常,人體穴位上便會出現各種反應。這些反應包括:
①用手指一壓,會有痛感(壓痛);
②以指觸摸,有硬塊(硬結);
③稍一刺激,皮膚便會刺癢(感覺敏感);
④和周圍的皮膚產生溫度差(溫度變化)等。
這些反應有無出現,是有無人體穴位的重要標志。
若找到本站所提到的穴位,先壓壓、捏捏皮膚看看。若出現前述的反應,即可判斷有人體穴位在。
另外,在人體穴位的找法中,頻頻出現「兩指寬」、「三指寬」等字眼,這是計算人體穴位位置時的基準,有「同身尺寸」之說。例如,「一指寬」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寬度;「兩指寬」則是指食指與中指並列,第二關節(指尖算起的第二個關節)部分所量的寬度。
手指的大小、寬度,依年齡、體格、性別而有極大的不同。以此法確定人體穴位位置時,務必以患者的指寬度來找。
⑧ 腧穴的定位方法是什麼
針灸臨床中,治療效果與取穴是否准確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了定準穴位,必須掌握好定位方法。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體表標志法、手指同身寸法和簡易取穴法等4種。
(一)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在中國古典醫籍中被稱為「骨度法」,就是以患者不同部位骨骼的尺寸作為長度測定的標准,用以確定腧穴位置的定位方法。臨床中比較常用的骨度分寸標准詳見常用骨度分寸表(表8-8、圖8-1)。
表8-8
(四)簡便取穴法簡便取穴法是臨床中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如兩手自然下垂,於大腿外側手中指端所指處取風市穴;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達處取列缺;半握拳,食指和中指的指尖切壓在掌心的第一橫紋上,在兩指端之間的掌心處取勞宮穴;在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處取百會穴等。
⑨ 怎樣可以快速准確地找到人體穴位
人體穴位療法最難的,就是人體穴位的找法。
關於人體穴位療法的書雖大量出版,可惜的是,簡單且准確地介紹尋找人體穴點陣圖的訣竅的書並不多見。這使得外行人即使想到要利用人體穴位療法,也無法如願。
尋找人體穴位的訣竅,在本站相關疾病穴位療法的網頁中都有詳細的說明。這里僅就一般尋找人體穴位的訣竅,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人體穴位,也就是出現反應的地方。身體有異常,人體穴位上便會出現各種反應。這些反應包括:
①用手指一壓,會有痛感(壓痛);
②以指觸摸,有硬塊(硬結);
③稍一刺激,皮膚便會刺癢(感覺敏感);
④和周圍的皮膚產生溫度差(溫度變化)等。
這些反應有無出現,是有無人體穴位的重要標志。
若找到本站所提到的穴位,先壓壓、捏捏皮膚看看。若出現前述的反應,即可判斷有人體穴位在。
另外,在人體穴位的找法中,頻頻出現「兩指寬」、「三指寬」等字眼,這是計算人體穴位位置時的基準,有「同身尺寸」之說。例如,「一指寬」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寬度;「兩指寬」則是指食指與中指並列,第二關節(指尖算起的第二個關節)部分所量的寬度。
手指的大小、寬度,依年齡、體格、性別而有極大的不同。以此法確定人體穴位位置時,務必以患者的指寬度來找。
⑩ 精準穴位查找方法
不論你是要刮痧、施針、艾灸,還是拔罐,按摩,基本都是通過在經絡穴位上實現的,因此必須學會掌握取穴的基本方法:
穴位怎麼找
一般可分為骨度分寸法、體表標志法、指寸法和經驗取穴法等。下面來分別介紹:
1、經驗取穴法(即簡易取穴法)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取穴法,此法簡便易行,如直立垂手,中指指端即為風市穴;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指端即為列缺穴;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壓在掌心的第1橫紋上為勞宮穴等。
2、體表標志法:根據人體的一些自然條件來作定穴的一種標准。分為固定標志和活動標志兩類,以體表某些標志如五官、毛發、指甲、乳頭、肚臍或關節、肌肉等活動時產生的孔隙,凹陷等來作為依據,去找穴位,這樣的取穴方法就是體表標志法。通常比較多用此法取的穴位,如印堂穴,在兩眉中間;膻中穴,在兩乳頭水平連線中點;取耳門穴、聽宮穴、聽會穴等應張口等。
3、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又稱骨度法,即以骨節為主要標志測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長短,並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為定穴的標准。但分部折寸的尺度應以患者本人的身材為依據,如把腕橫紋至肘橫紋之間作十二寸,腋橫紋至肘橫紋作九寸,前發際至後發際作十二寸等
4、指寸取穴法是在骨度分寸和體表標志法的基礎上,以施術者本人的手指作測量標准來找穴位的一種方法,比較多用的有拇指同身寸法,即以拇指指關節的橫度作為1寸,還有橫指同身寸法,即以示指、中指、環指、小指四指相並,以中指第M節為准,量取四橫指為3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