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中記敘文閱讀答題技巧,例如賞析句子的作用或者加點詞作用,理解題,含義題,有什麼作用,表達效果,內
語文答題公式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觀點怎樣。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七)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鑒賞中佔有重要位置,表現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徵法、雙關法等等。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誇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復等。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准確、生動、形象、凝練、精闢、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含蓄、質朴、自然等。復習時要系統歸納各種表達技巧,儲備相關知識。首先要弄清這些表達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再結合具體詩歌進行仔細體味、辨析。 至於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則包括總結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指出其積極意義或局限性等。 總之,鑒賞古代詩詞,第一步,把握詩詞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細讀標題和注釋;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聯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點;2、辨析表達技巧;3、說明表達作用。 第三步,評價內容觀點:1、概括主旨;2、聯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評價。 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准確、簡明、規范。 易混術語區分 (八)「方式、手法」的區分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 ①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②表現手法 :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③修辭 :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反復。 (九)「情」、「景」關系區別 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十)描寫的角度 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 」
② 語文答題方法與技巧
常用閱讀理解答題方法
一般可以概括為下列六個步驟:
· 看標題信息,揣摩記敘類型;
· 抓記敘要素,了解大致內容;
· 理行文線索,分清段落層次;
· 辨敘述方式,領會布局特點;
·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義;
· 析表現手法,以供習作借鑒。
總結多年的經驗,在考場上遇到閱讀理解類的考試題,一般按以下程序進行較為快捷有效,當然這個程序不光指記敘文閱讀,對其他文體的閱讀也適用。具體過程是:閱讀理解題目——閱讀文章——看清文章後面的試題——按試題要求回頭有重點地再看原文——答題。
一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內容,理清脈絡。答題時切忌文章都沒完整的閱讀就匆匆忙忙地寫答案。最好先把文章從頭到尾通讀一遍,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理解。
二弄清題意,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再去瀏覽所設試題,經過初步的思考,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
三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試題可以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這時就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問題。
四挖掘句子的隱含信息和深層含義。有些試題則需要結合全文內容,挖掘句子的隱含信息,經過縝密的思考,尋求完美的答案。
五組織語言規范答題,認真書寫。答案基本考慮成熟之後,還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語言。語言簡潔明了,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復,不得要領,往往會出力不討好。
從長遠角度考慮,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時之功。它需要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多關注最新信息,多閱讀名家名著,開闊視野,增加實踐,培養對語言的品評、賞析、感悟的能力,培養學習語文、陶冶性情的興趣,在多讀深思中進入學習語文的嶄新境界。
有些同學做閱讀題時,全憑自己的感覺答題,其實,答閱讀題也是有技巧可尋的。以下是針對《考試說明》,提出的幾種答題技巧:
一、看分值答題法:
可以從試題的分值中推測答題的要點。如一道題給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個要點,一個要點一分,所以從試題所給的分值中,我們就能推測答案的要點和要求的字數。
例如:陝西省中考題:目前一般有哪幾種消暖霧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們陝西的消霧作業屬於其中哪一種?(3分)
答案是:3種。「加熱法」、「吸濕法」、「人工攪動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屬於第二種。
二、用原文答題法:
做題要牢牢地記住:「答案不在你的腦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作答,既要體現個性和獨特見解,又要較好地忠實於作者的主張。
1.盡量利用原文語句。注意摘取原文
離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不全。因此,准確解答閱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數題目在文章里是能夠摳出答案的。當然,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幹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即使是歸納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須充分利用原文。這里,提供十六字訣的解題方法供你參考。
(1)、字不離詞。漢語中一詞多義現象相當普遍。在理解詞語中某個字的意思的時候,必須把它放到這個詞語中去考察,即字不離詞,這樣才能准確的理解這個字的意思。如:
道聽途說,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詞不離句。在綜合閱讀題中,常常要求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這類要求有以下幾方面情況:
一詞多義。這在文言文中是常見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驅使;執策而臨之,策,馬鞭
在現代文中則多表現為語境義,這些,都應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斷它的意思,也就是詞不離句。如:「見教」一詞的本意是客套話,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則表現為不同的意義
③ 怎樣理解一個詞語在句子中的妙處 答題模式 閱讀技巧
在世界語言文字中,最美麗最燦爛的就是漢語,它以其深刻的富於變化的奇特魅力吸引著我們。於是,掌握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成了我們讀懂文章的一種基本能力。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含義,最主要的是語境義,它包括詞語在語境中的特殊含義、深層含義及言外之意等。就考點而言,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詞語在句子中的指代內容,標志為指示代詞的出現,如「這」「那」「這些」「那些」「此時」「它」等。二是對詞語的品味,即詞語的表達效果或含義。常常這樣來考查:品味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妙處;去掉加點的詞語是否合適;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含義等。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把握特定語境理解詞語的含義。漢語中很多詞語是多義詞,即一個詞有幾種不同的意思,因此,在理解這些詞語時一定要聯繫上下文,體會語言使用的具體條件,才能准確理解它的意思。如《背影》中,作者對自己當時不能理解父親的愛子之情深感內疚,後來他這樣說「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顯然,這里的「聰明」就是特定的含義了,是「反語」的修辭手法,類似於「愚蠢」的意思。
二、聯系人物形象理解詞語的含義。記敘類文章中不乏寫人之佳作名篇,自然,理解詞語的含義就要聯系人物的形象來分析了。如《孔乙己》中「他不回答,對櫃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關於「排」字換成別的詞好不好?分析人物的形象,因為孔乙己自以為是讀書人,打心眼裡就瞧不起那些短衣幫,所以對他們的嘲笑絲毫不在意。相反,為了顯示自己與短衣幫的不同,便將九文大錢一一「排」在櫃台上。「排」這一典型動作充分反映了孔乙己得意、炫耀的心理。
三、聯系寫作手法理解詞語的含義。很多句子往往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在理解詞語的含義時就要結合修辭手法的特點來分析。如「幽雅的歌廳里,一會飄出『貝多芬』一會又飄出『莫扎特』,令人頓生『三月不知肉味』之感。」中的「貝多芬」「莫扎特」顯然用的是借代手法,分別指代貝多芬、莫扎特的優美樂曲。
四、聯系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詞語的含義。
④ 語文現代文答題技巧:如果題目問「請簡要分析作用」該如何作答才能得高分
一、文章開頭部分的作用
1.散文開頭的作用
例如(山東卷19題):作者在文章開頭詳細敘述了自己走鄉間夜路的經歷,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答案:從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起,行文自然,為下文談人生的孤絕境界作了鋪墊。
點撥:對散文開頭的作用的考查,是高考最受青睞和常見的題目。再如廣東卷16題、遼寧卷17題、四川卷14題,其結構方面的作用主要是為下文作鋪墊,或者說引起下文。分析時還要注意結合下文的內容來表述。
2.小說開頭的作用
例如(寧夏卷12題):小說第一段寫林沖剛到牢營,就有犯人介紹牢營的情況,這樣寫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案:①概括介紹牢營情況,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②為後面的情節發展作鋪墊,製造懸念,使故事產生波瀾。
點撥:此例考查的是古典小說開頭的作用,湖北卷16題考查現代小說的開頭的作用。無論古典小說還是現代小說的開頭的作用,大都是交待人物活動的背景或環境,另外也常有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3.新聞開頭的作用
例如(山東卷19題):文章開頭兩段屬於新聞文體基本構成中的哪個部分?請結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答案:屬於新聞的導語。概括本篇新聞的要點,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調,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點撥:新聞導語的作用首先是概述新聞要點,其次就是與新聞主體內容的關系。
二、文章中間部分的作用
1.重點語句的作用
例如(江西卷17題):「寫風景,是和個人氣質有關的」,這句話在全文結構上起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案:這句話在文章結構上承上啟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對上文不同文人所寫泰山的歸結;另一方面它開啟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認為寫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進而轉入對泰山封禪的敘寫。
點撥:重慶卷16題第2小題、江蘇卷15題也考查到這一題型。要分析重點語句的作用,須先概括該語句的主要內容,然後再看這句話在文中所處的位置:中間部分多為承上啟下的作用,位置偏後則還有照應開頭、深化主題等作用。當然,在分析時也要把上下文的意思作簡要概括。
2.重點段落的作用
例如(上海卷第9題):第(9)段在構思上的作用是
(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
答案:(1)結構上承上啟下。(2)引出全文關鍵詞「重西湖」。
點撥:考查的重點段落多為過渡段或文章後半部分中偏後的段落,結構方面的作用多為承上啟下,照應開頭,呼應結尾,深化主題等作用。上例是填空題,所以答得比較簡略。若要求分析或賞析,除了答出結構方面的作用,還一定要把該段的主要內容作簡要概括,必要時還需結合上下文內容來寫答案。
3.重要形象的作用
例如(福建卷第14題):聯系全文,指出「落葉」的含義和它在結構上的作用。
答案:落葉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鄉及親人的「我」;二是指辛勞一生、衰老死去的母親。「落葉」是本文的線索,起到組織材料、貫穿全文的作用。
點撥:全國卷14題和17題分別問到寫「左公柳」、「民勤人」和「戈壁石」的用意和作用,遼寧卷20題要求對寫「火箱」和「篝火」的用意進行分析。首先應當交待這些形象所代表的意義,或者通讀文中所有關於寫它的文字(有時可能是分散在幾個段落里)之後,點明這些文字所要表達出的作者的觀點或態度;然後再根據它在文中出現的位置寫其在結構方面的作用。如果是貫穿散文的始終就可能是起線索的作用,如果是文章末尾部分就可能是深化主旨、照應開頭等作用。
三、文章表現手法的作用
例如(浙江卷第20題):分析文中畫線部分的語言表達技巧。
答案:①通過排比、對比、誇張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霧氣的濃重,表達了作者對濃霧籠罩泰山的遺憾之情。②通過疊字的使用,突出了霧中古樹、山石的特點。
點撥:高考中作用類的題中,關於文章的表現手法的考查最多,如全國卷16題、天津卷19題、上海卷8題、安徽卷17題、福建卷12題、江蘇卷15題、遼寧卷19題、浙江卷21題、四川卷17題、湖北卷17題。原則上,分析寫作手法的作用,一定要結合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所要表達的主題進行具體的闡述。在賞析時,首先應該分析這些文字所用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其次,從用詞、句式等其他特殊的表現手法方面來考慮;最後,必要時也要從它們所處文章的位置來點明其結構方面的作用。一、首段的作用
如果開篇即點題,那麼,首段的作用往往是總括全文,點明題旨,或者表達與主旨相關的某種感情。如果開篇沒有點題,那麼,首段的作用就是開啟或引出下文,為下文做鋪墊。
《寧夏卷》第12題:說第一段寫林沖剛到牢營,就有犯人介紹牢營的情況,這樣寫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山東卷》第19題:作者在文章開頭詳細敘述了自己走鄉間夜路的經歷,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廣東卷》第16題:文章在開頭花了不少筆墨描寫雪,這樣寫有哪些作用? 《遼寧卷》第17題:第一自然段,作者寫了「秋去冬來」的景色,這樣寫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寧夏卷》第12題答案為:①概括介紹牢營情況,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②為後面的情節發展作鋪墊,製造懸念,使故事產生波瀾。《山東卷》第19題答案:從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起,行文自然,為下文談人生的孤絕境界作了鋪墊。《廣東卷》第16題答案:突出了雪美麗與醜陋的兩重性,從而為下文寫泥濘作鋪墊(從寫熱愛雪到熱愛泥濘)。《遼寧卷》第17題答案:起鋪墊(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寫「秋去冬來」,自然引出下文的「爐火」,由自然環境的變化寫出了作者的感傷情緒,為下文寫「爐火」的意蘊預設了空間。
從以上題目所給的參考答案可以看出,首段作用類答題是有固定的答題思路和規律的,兼顧了兩個方面,一是內容,要答出包括本段的內容和下文的內容;二是形式(結構),為下文起到鋪墊的作用。答題思路一般為:本段寫了什麼,為下文寫什麼做鋪墊。
二、中間段的作用
《上海卷》第9題:第(9)段在構思上的作用是(1)_____(2)______。《安徽卷》第15題:文章描寫鄉村的風,在第四自然段又寫到兩棵樹的成長,有什麼用意?《重慶卷》第16題: (2)「告別不一定都是壞事」這句話在文中有何作用?《江蘇卷》第16題:「頭項一團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早晨起個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頭跌進夢鄉,搖不醒叫不應。麥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這些敘寫從全文結構看有什麼作用?《江西卷》第17題:「寫風景,是和個人氣質有關的」,這句話在全文結構上起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上海卷》第9題答案為:(1)結構上承上啟下(2)引出全文關鍵詞「重西湖」。《安徽卷》第15題:①說明樹的成長離不開風。②說明萬物生長離不開良好的自然環境。③由樹的成長寫到父親對風的認識,豐富文章內涵。《重慶卷》第16題:(2)①過渡②總領後文。《江蘇卷》第16題:強調麥天男人的勞累.為寫女人心疼男人作鋪墊;與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應;與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長刺剌躺在炕上……」一節的描寫相呼應。《江西卷》第17題:這句話在文章結構上承上啟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對上文不同文人所寫泰山的歸結;另一方面它開啟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認為寫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進而轉入對泰山封禪的敘寫。
中間段落的作用同樣要兼顧到內容和形式,在結構上的作用一般是過渡,承上啟下,前後照應。答題時要交代清楚上文和下文的具體內容。答題的思路一般為:結構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由上文(具體內容),寫到下文(具體內容)。
三、末段的作用
《四川卷》第17題:文章用「有什麼花朵能比這樣的煙花更美麗呢?」收束全文,請對此簡要賞析。
作者以這個反問句單設一段,卒章顯志。「這樣的煙花」不僅有形狀、顏色與光亮的美麗,更是和平團圓的象徵。這個反問句強烈的表達了作者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願望,使文章意蘊深遠,激發人們思考。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總結全文,點明題旨,深化中心,呼應開頭,或兼而有之。
有時候,試題只針對最後一句發問,如四川卷的這道題,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也就是「看不懂」。其實,「看不懂」正是道出了這一句的作用。當然,我們不能直截了當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換一種委婉的說法。例如,「作用(或好處)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省」。此外,既然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題人相中,那麼,根據「卒章顯其志」的傳統技法,說明它可能與揭示主旨有關,只不過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點明題旨,而是暗示主題。除了上述兩點,最後一句往往還具有強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此類題目的答題思路一般為:總結全文,點明題旨或深化中心、卒章顯志或呼應開頭+深化或強化作者情感或本文主旨。還要視具體題目而定再加上委婉含蓄等詞語等。
四、某一物象的作用
文章中的物象,就是傾注了作者的思想與主觀情感的生動鮮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懷言志的憑借與依據,命題者常常從文章的物象入手設題,常見的提問方式有:(1)聯系全文,指出某物象的含義和它在結構上的作用。(2)某物象對表現文章的主旨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例如《福建卷》第14題:聯系全文,指出「落葉」的含義和它在結構上的作用。《遼寧卷》第20題:文中寫了「爐火」,為什麼還寫「火箱」「篝火」?請分析作者的寫作用意。《全國卷Ⅰ》第17題:文章後一部分寫到了「戈壁石」,這對表現文章的主旨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福建卷》第14題答案:落葉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鄉及親人的「我」;二是指辛勞一生、衰老死去的母親。「落葉」是本文的線索,起到組織材料、貫穿全文的作用。《遼寧卷》第20題:這樣寫可以豐富「爐火」的意蘊。「火箱」和「篝火」不僅給人帶來溫暖,還給人以啟示與希望、力量和勇氣從而深化了主題,也使行文富於變化。《全國卷Ⅰ》第17題:①以戈壁石的美麗,揭示出大西北的美麗。②以戈壁石的誘人,強化對大西北的熱愛之情。③以戈壁石的呼喚,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該類題目重點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結構,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以《全國卷Ⅰ》第17題為例,首先要對本文的主旨瞭然於心。文章的倒數第二段,有一句話可以作為概括文章主旨的主旨句,即「人們會發現,大西北正在呼喚我們」。然後,要明晰文章結構。作者從左公柳與民勤人這兩個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形象入手,通過胡楊林方陣的場面描寫,渲染出一種悲壯的氛圍,然後舒緩氣氛,描寫美麗的戈壁石,透出大西北清新靜謐的另一面,最後與脆弱的南方進行對比,引導出歌頌大西北,呼喚人們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准確把握了文章結構,再回頭閱讀第五段,進行內容要點歸納。回答「有什麼作用」的問題,我們同樣也從內容與結構兩個方面著手。在內容上,描寫戈壁石是為了展現大西北的另一種美麗,抒發作者對大西北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在結構上,是為下文揭示主旨作鋪墊。
這種題型的答題思路:是應該從文章結構形式、內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勾連上下文的線索作用;對內容的充實作用;主旨的深化升華作用;寄託作者的思想感情。
綜觀現代文閱讀題,作用類題的答題思路還是有章可循的,其實,現代文閱讀中「作用題」的解答方案應該是多樣的,對於閱讀能力相對較弱的同學,根據閱讀與寫作的一般規律,只有先進入模式,掌握了基本套路,然後才能突破模式,有所創新。掌握了作用類的答題思路還是不夠的,因為高考中現代文的選文是豐富多彩的,還應該在此基礎上結合具體的文章內容分析作答,才能最大限度的貼近
⑤ 加點詞表達效果的解題步驟
加點詞表達效果的解題步驟:1、解釋詞語本意。2、觀察修辭手法。3、表達效果。4、組織語言解答。
例:「黑雲壓城城欲摧」中「壓」字的表達效果。步驟如下:
1、解釋詞語本意,解釋加點詞的意思。「壓」為從上面用力的意思。
2、觀察是否運用了修辭手法。「壓」運用了誇張,擬人的修辭手法。
3、結合整段句子或者文章,分析這句話體現了作者什麼感情或者文章主題。從側面描繪出敵軍瀕臨城下的危機感,和戰事的緊張氣氛。
格式:「運用---修辭手法或者使用---描寫,----地寫出了-----,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升華了文章主題。」
4、組織語言解答:「壓」字是從上面用力的感覺,烏黑的雲朵緊緊壓著城牆然而城牆好像要承受不住了。運用了誇張和擬人的修辭手法,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雙方交戰力量懸殊,守衛將軍處境困難淋漓盡致的揭示出來。表達了將士們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
(5)詞語作用分析題答題方法擴展閱讀:
表達效果是指文章的語言,在介紹對象中所產生的影響、作用和心中的想法。具有理想表達效果的言語可以是明白流暢、生動活潑、形象而富於表現力的。適當的表達效果可以使句子變得生動出彩。
借景抒情法:借景抒情又稱寓情於景,是指作者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去描寫客觀景物,通過景物來抒情。它的特點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觸景生情法:觸景生情,是指觸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發為感嘆述懷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先寫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發對景物的感受,然後再描寫景物;還可以把二者交織起來,一邊寫景,一邊抒情。寫景是為了抒情,筆在寫景,卻應當「字字關情」。
詠物寓情法:詠物寓情,是通過描寫客觀事物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種表現手法。詠物寓情的關鍵在於「寓」。它的特點是,只描寫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對物象的具體描繪之中,通過比喻、擬人、象徵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詠物言志法:詠物言志,是指有感於外物而述志抒懷的方法。它與詠物寓情的區別是:詠物寓情只狀物,不直接抒情;以狀物代替抒情;詠物言志既狀寫事物,也直接抒懷,因物生情,有感而發。
直抒胸臆法: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藉助於任何別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讀者,引起共鳴。直抒胸臆的特點是:不要任何「附著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當地宣洩;不講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無遮掩地袒露。
⑥ 作用題的答題方法
一、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一)、找准位置
1、開頭語段的作用
(1)開篇點題,統領全文;(2)引出下文,或為下文作鋪墊;(3)渲染氣氛,奠定基調。(4)設置懸念,激發讀者閱讀興趣。
2、位於文章中間段(或句)的作用
①承上啟下(過渡)作用。②前後照應。 ⑶總結上文;開啟下文。⑷為下文作輔墊。⑤襯托作用。⑥渲染,烘托氣氛。⑦推動情節的發展。
3、結尾語段的作用
(1)總結全文,歸結主旨;(2)呼應開頭,首尾圓潤,使文章渾然一體;(3)卒章顯志,點明題旨;(4)強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華主旨;(5)言有盡而意無窮,引發讀者思考;(6)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思;等等。
(二)、答題三個避免點:
一是避免空對空。例如要點出具體強化了什麼樣的主題,而不能籠統地說強化了主題;
二是避免實對實。作用試題一般是需要提煉和體會的,不能把文本呈現出來的東西直白地擺出來,要分析和升華;
三是避免想當然。作用試題是實實在在的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的作用,不是想當然的東西,一定要在文本中找到切實的依據在下筆。
二、不同人稱作用題答題方式
第一人稱(「我」):敘述較為親切自然,便於直接、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感;第二人稱(「你」),是呼告修辭,便於直接對話,利於交流思想情感,增強親切感,同時使抒情更加強烈感人;第三人稱(「他」)能夠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點,反映現實較為靈活自如。
三、插入史實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為了引出下文的議論或抒情,所以在結構上往往具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同時還在內容上具有深化或啟迪作用。其次它還有豐富文章的內涵的作用。
五、標題的作用(即好在哪裡)
標題的作用一般有:
1、概括文章內容 2、揭示文章主旨 3、提示文章線索
4、緊扣文章內容 5、吸引讀者注意 6、一語雙關
7、象徵某種哲理,表現某種情思。如題目「向日葵」。
六.如何理解標題的含義
1 表層含義 2 深層含義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表層含義:父親鼓勵我一步步走下懸崖
深層含義 :大目標化解成小目標,一個個擊破,取得最後成功。
七、環境類題目解題技巧
①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
②暗示社會環境,揭示社會本質特徵或展示世態風情;
③烘託人物形象;
④渲染氣氛;
⑤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七、細節描寫的作用
其主要作用有:(1)深化主題;(2)刻畫人物性格;(3)顯示時代背景,描繪典型環境;(4)推動情節發展,增強故事氣氛;(5)表現人物感情。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義
所謂「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層次意思:
①表層意義,即字面意義。
②句內意義,即句子的語境意義(臨時意義)。
③句外意義(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產生的意義。
【方法指津】
1、分析句子的切入點:
①從分析句子的修辭手法入手; ②從句子中的重要詞語入手;
③從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解題思路】 還原修辭句的本義;揭示警策句的哲理;
轉化深奧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雙關意;
三、對多層含義的句子要分層回答
表層的含義(具體事物) 深層的含義(抽象意義)
表層的含義(具體的事物):頂針
深層的含義(抽象的意義):母親一生的艱辛,對母親一生辛勤勞動,默默付出的贊美,是對母親的深深感激
4、對意味深長的句子(一般在結尾處),要點明作者的思想感情
⑦ 散文賞析詞語答題格式
散文賞析詞語答題格式
一、賞析詞語的表達效果答題技巧
1、如果是分析加點字詞,分三步走。
1.把字詞原意解釋出來。
2.解釋字詞在句中或文中的含義。
3.整體分析字詞包含的作者情感。
二、如果是分析句子,也是分三步走
1、判斷句子是否用到了修辭手法,或者其他的表達手法(如描寫方法、說明方法等)。
2、說出此種寫作手法的作用(如某種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什麼什麼)。
3、還是要分析句子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了。
三、從詞語角度賞析句子技巧
第一步:閱讀句子,這個句子中運用了哪些詞語。
第二步:寫出這些詞語的特點作用。
第三步:寫了什麼(文本的主要內容)。
第四步:表達了誰的什麼感情(賞析句子前一定要整體感知)。
⑧ 詞語的含義作用題怎麼做
(一)理解重要詞語的含義及作用。
一般情況下,高考試題中測試的詞語含義往往不是詞典義,而是在所給語境中的具體含義。這里的「具體」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①指示代詞的含義和文中臨時有指代作用的詞語在文中指代的具體內容。②能辨析文中同義詞、近義詞的差別。③能夠把握詞語在本文的特定語境中臨時具有的含義。④能夠理解詞語在文中的表達作用。
解答這類題目時,「在文中」即語境是關鍵所在,詞不離句是理解詞語的基本原則。找出的含義一定要代入語境中進行檢驗。
具體來說
關於①:對於具有「指代」特點的詞語的理解,應該先找出該詞語所在的具體的語句或者段落,一般應運用結構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對象的位置和范圍,根據語境確定指代對象和內容,然後可以將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當。
關於②:,則注意運用比較的方法來辨析它們之間的區別。具體來說,即「六比較」:比較范圍的大小、比較詞義的輕重、比較搭配習慣、比較構成成分、比較詞性功能、比較感情色彩與語體色彩。
關於③:要注意詞語本身具有的含義,要能准確理解。同時要注意詞語的特殊性:即運用了該詞語的比喻義(要搞清其比喻的對象,即本體)、引申義、雙關義(諧音雙關還是語意雙關)、象徵義(象徵的對象是什麼)、反語義、色彩義(褒貶互換)。找出之後,一定要代入原文中進行檢驗。
關於④:能夠理解詞語在文中的表達作用:注意「四聯系」,即聯系本詞(對本詞語的含義進行解說)、聯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麼內容)、聯系文章的中心(論點)與作者的態度感情、聯系特殊的表達效果(即運用了某種修辭手法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