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啟發思維
我國推行素質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要培養創造力首先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過說過:「真正的學校乃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可見,有效地利用多種途徑和方法來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智慧的真正發展,是目前構成課堂教學技巧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習和實踐,我對啟發式教學有了一定的認識和體會: 一、啟發的涵義 教學啟發方法與技巧思想及實踐中外教育史上是源遠流長的。 在我國,「啟發」一詞源於《論語?述而》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啟發教育的涵義是: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啟示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開導他的表述。舉出一個方面的事理啟發他,而他卻不能推知領悟其它與此相聯的三個方面的事理,我就不再告訴他。 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統總結教學理論的著作《學記》,對教學啟發方法與技巧也有精闢的論述。所謂「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意即:優秀教師教學總是注重啟發誘導學生,使之曉明事理:引導學生而不牽著學生走;鼓勵學生而不強迫學生走;啟發學生而不代替學生達成結論。道而弗達,才能使學生獨立思考。師生融洽,學習愉快,又能獨立思考,這就叫做善於自發誘導。 德國民主主義教育第斯多惠也對教學啟發技巧思想的理論化做出卓越的貢獻。他認為「教育就是引導」,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這是啟發性教學的首要原理,也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和標志,「教師只有在起引導作用時,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發展兒童的主動性。」他建議:教學要採用發展的方法,即啟發學生的智力,使他們能夠「探求、考慮、判斷、發現。」他的名言是:「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教學生去發現真理。」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英語教學中啟發式教學的涵義可以概括為: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遵循教學的客觀規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藝適時巧妙地啟迪、誘導學生去學習,幫助他們學會動腦筋思考和語言表達,生動活潑、輕松愉快地獲得發展。 二、啟發教學的原則與要求 啟發式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指導思想和總的教學方法,已為廣大教學工作者所熟悉。但啟發式教學並不是立竿見影,一用就能產生很大的效果的。由於許多教師沒有真正領會啟發式教學的實質,或者對啟發式教學方法與技巧運用不當或運用不純熟,在教學過程中會經常出現「啟而不發」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可能學生本身的學習積極性不高,不能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對教師的啟發引導反應遲緩。二是可能教師的問題缺乏啟發性,所提的問題太抽象,太龐大,或者跳躍太大,缺乏循序漸進,致使學生的思維跟不上。為此,我認為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時,應考慮遵循以下原則: (一)關鍵性原則 課堂上進行啟發式教學,教師要啟在關鍵上,啟在要害上。這就要教師分清主次,學會抓主要矛盾。一堂課是由幾個環節組成的,而每一個環節也必然有一個主要矛盾,教師在抓住一堂課的主要矛盾的同時,還要善於抓住課堂教學中每個環節的主要矛盾,找出各個環節不同的關鍵和要害,一個個「啟」、一層層「發」,環環緊扣,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形式相結合,列舉法、設問法、類比法、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維方法相配合,這樣才會使啟發式教學的方法與技巧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及時性原則進行啟發式教學,要像知時節的春雨,當需要時即發生,也就是說啟發要及時。而要做到啟發及時,就要注意創設「憤」、「悱「的情境。通過必要的設疑、鋪墊及一系列的啟發、誘導,把學生引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這時候,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高度緊張而活躍。這時,教師如抓住本質、在要害處稍加點撥,啟發的效果就會很明顯。要盡量避免超前啟發和滯後啟發。 (三)實效性原則 設計啟發式教學時,要充分了解教學對象的年齡特徵,身心發展規律,已有知識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愛好等,做到講求實際、講求實效、啟而有發、問而有答、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在這里要注意兩點:一是要利用正遷移規律。即作為啟發的知識材料應選用大多數學生所掌握的,感知過的,同時又能在記憶中得到再現的,在此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啟發,一定會啟而有發,問而有答。二是鑒於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愛好不同,對不同學生,要注意運用不同的問題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異,不能用一個模式對待所有的學生。 (四)雙向性原則 雙向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發揚民主,創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課堂氛圍,做到在愉快、和諧的情境中進行多種形式的啟發。我們都知道,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為主體。但教師的「導」是為了引導學生正確的思維,而不是代替學生走路。教師要充分喚起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使他們知道自己是學習的主人。要講求教學民主,講求雙向交流,真正做到啟而有發,問而有答,使啟發式教學發揮它應有的功能。否則,師生心理相悖,課堂氣氛壓抑,必然會影響學生的情緒,不利於啟發式教學的進行。要做到這一點光靠教師在課堂上的努力還不夠,還要靠教師平時與學生建立起來的和諧的師生關系。 (五)引導性原則 啟發的目的在於啟動學生的思維,為此應引導學生動腦,使他們通過思維來主動地理解知識,接受知識。為此我們應朝以下三個方面去引導: 第一,要運用新穎充實的教學內容,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導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這樣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即教會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知識。常言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可終身受用無窮。」由此可見教會學生學習,授之以法的重要。 第三,要引導學生發展自己的能力,這是啟發式教學的目的之一。在進行啟發式教學時,要注意採用各種有效的方式、方法,調動學生的眼、耳、手、腦等各種器官參加學習活動以引導他們培養自己的注意、觀察、記憶、想像、思維等多種能力。從而把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啟發式,除了遵循上述基本原則外,我們首先應該更新我們的觀念。在運用啟發式教學時也要講究方法與技巧,不能誤把「滿堂問」當作啟發式教學方法與技巧的法寶。提問啟發,僅僅是啟發教學方法與技巧的一種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滿堂問」看起來很「熱鬧」,其實如果不注意設問的對象、質量、層次,不注意啟發的目的,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樣子,一個架式,學生沒有進入被啟發的角色,這樣的問,問得更多,效果也不會大甚至是浪費時間。我們必須認識到啟發式教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時,教師不置一言,沒有提出什麼問題。但是一個眼神、一個手勢,或僅僅作出某種暗示,都會誘發學生的思路和聯想,同樣具有啟發性,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通過實踐,我總結歸納如下常見的方法: 一、創境法 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憤」、「悱」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圍中學習,有利於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例如,我在講動詞「help」的不同用法時,我利用電腦多媒體播放了一個顧客買東西時店員問他:「Can I help you?」的情景片斷和一個人落水後大叫「help」的情景畫面,然後讓學生自己體會它們之間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義並解釋出來,這樣學生不但理解了這一詞的用法而且由於藉助於情景記憶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記。 二、激情法 課堂教學不僅有師生之間知識信息的傳遞,更有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那種明朗的、樂觀的心情有助於思泉噴涌,而鬱郁寡歡、萬馬齊喑的苦悶心情則抑制人的思維。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像音樂指揮那樣激起學生的情緒,使之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從而為進一步啟發奠定良好的基礎。課堂上激情啟發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1、通過放錄像、錄音或生動講述,使學生彷彿身如其境,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維、去探索。例如,我教「Air Pollution」一課時,我就放了一段關於污染的錄像,那些由污染產生的可怕的後果深深地觸動了學生,為我進一步啟發學生理解課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2、找一件能引起學生豐富想像的物品,使學生睹物思情,如英語課教「我的一家」時,教師讓學生拿出自己家庭的合影,然後用英語介紹,藉以激發學生的家庭觀念及熱愛父母的心情。利用多媒體教學來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如上「Life in the future」這課時,利用自製的CAI課件給同學看電腦在各個領域中應用的具體例子,使學生對電腦有了感性的認識,激發他們對本課的興趣,從生理學上來說,教師的自信、興奮、驚奇、贊嘆,對學生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活動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師在課堂上要飽含感情,並通過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學生,使他們從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調動起思維積極性,體驗到成功的歡樂。 三、設疑法 「疑」是探求知識的起點,也是啟發學生思維的支點。會不會「設疑」是一個教師教學技巧的表現。南宋理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一個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注意從「疑」入手,巧設懸念,啟發學生思維。換句話說,就是要善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善於引導學生生疑、質疑、解疑。應當指出的是,設疑不同於一般的課堂提問。它不是讓學生馬上回答,而是設法造成思維上的懸念,使學生處於暫時的困惑狀態,進而激發解疑的動因和興趣。例如,有一次講到介詞後動詞的變化問題,一學生說介詞後的動詞全部都要用-ing形式,於是我就在黑板上寫出一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然後介紹but後用sleep還是sleeping?學生中大多數人都認應用後者。於是,我頗具哲理地啟發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數人手中喔。」這就形成了一個「懸念」,學生大腦皮層優勢興奮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決問題的興趣與需要,然而,我並沒有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而是讓他們自己回家查資料,第二天告訴我。這樣,我不但通過設疑啟發學生去思考而且也培養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四、尋思法 如果說設疑啟發重在「疑」,即通過新舊知識的矛盾,了解問題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之間的懸念來啟發學生學習興趣,那麼,尋思啟發,則重在「思」,即通過引導學生如何解決問題,解決懸念來啟發學生。如我在講道sometime時就列出sometimes、sometime、sometimes然後問學生它們之間的區別。學生們似曾見過,但又說不清它們的區別。於是我就啟發他們:some可表示「一些、某」,time可表示「時間、倍數、次」。然後逐步再啟發他們sometime表示「某一時間」sometime表示「一些時間」等等教他們用已學過的知識來分析、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五、研討法 教師將啟發貫穿於講練中,通過循循善誘,步步啟發,調動全體學生的思維共同研究、討論、分析、解決問題或提出問題後組織學生自己分組討論,利用集體的智慧來解決問題。這一方法在理解課文和處理難點問題上較為常用且效果明顯,特別在用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方面尤為有效。例如,我在上「Aswan Dam」一課時,待學生理解課文後我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問道:「一個國家花費了那麼多時間和錢財建造這么一個大壩,應該如何充分利用呢?」然後讓學生討論。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提出了很多主意,我則時而給予鼓勵,時而提出反對意見使他們的思維更嚴謹,看問題更全面。例如,一個學生提出可把大壩上作為公路一段。我就提醒說那會污染水資源,如果一輛油罐車在大壩上翻車了怎麼辦?我國的水資源保護法也有類似的條款。其他學生也提出要開發旅遊項目、發展水養殖業等等,整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思維也非常積極,效果很好。 六、故謬法
教師在講授知識的重點、關鍵處,故意出現錯誤,吸引學生注意力,啟發學生思維。如教師講完某一規則後讓學生一起做課堂練習時,可故意犯學生可能犯的錯誤,從而讓他們引起警惕,以免再犯。故謬法的好處是能引起學生高度注意,啟發他們積極思維,以探究正確答案,而且記憶牢固。但此法不可多用,否則容易造成學生思維混亂。 七、暗示法 課堂教學時,當學生思維出現故障時,教師可以通過語言、手勢、表情等種種方法,給學生以暗示,或接通學生的思路,讓他順利得解決某一問題:或提醒學生思維中出現某些偏差,讓他們迅速回到正確的思路上來。如教師在處理課文時可把課文中的重點、難點以及一些關鍵詞按段落板書在黑板上,這樣在之後讓學生復述課文時,如學生遇到困難老師就可以用板書來暗示內容,幫助學生完成復述。 八、點撥法 點撥法也是在學生思維受阻時,引起認知過程中斷時給予的指點、啟發。所不同的是,暗示啟發,教師只作暗示,不明確說出答案;而點撥啟發,教師應把某些話說在明處。當然這些話只能說在關鍵處,否則就談不上「點撥」了。 九、對比法 強烈、鮮明的對比往往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於學生理解和記憶。這種方法一般用來幫助學生區別那些似是而非,看來起差不多但實際上有較大區別、容易混淆的詞、片語或語法概念等。例如,初中學生往往對一般過去時和現在完成時的用法頗感困惑,我就在教現在完成時的同時注意與一般過去加以對比,在教高中學生中把現在完成時同現在完成進行時加以對比,從而使學生從困惑中得到較清晰的概念。 十、類比法 利用某類事物在某些特徵上的相似之處,啟發學生從甲物聯想到乙物,並學會運用甲物的分析方法來分析乙物。例如,我在給學生們講the other與another的區別時,我就先在another的「an」與「other」之間畫一條豎線,然後啟發學生根據冠詞the、an之間的區別去思考the other與another之間的區別,即通過分析兩個冠詞與兩個不定代詞之間的共同特徵,進而從不定冠詞和定冠詞之間的不同遷移思維出兩個不定代詞之間類似的區別。這樣,不但幫助學生通過類比法解決了問題而且又教會了學生一種思維方法。
⑵ 常見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1
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目前,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從宏觀上講主要有: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直觀形式獲得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等。這些教學方法之所以經常被採用,主要是因為它們都有極其重要的使用價值,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須切實把握各種常用教學方法的特點、作用,適用范圍和條件,以及應注意的問題等,使其在教學實踐中有效的發揮作用。
(一)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通過都師和學生口頭語言活動及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
1 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一中教學方法。
2 談話法
談話法,又稱回答法。它是通過師生的交談來傳播和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3 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某一種中心問題通過發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地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
4 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以直觀形式獲得直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組織學生直接接觸實際事物並通過感知覺獲得感性認識,領會所學的知識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參觀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把實物或實物的模型展示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範性的實驗,通過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2 參觀法
參觀法是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到一定的校外場所——自然界、生產現場和其他社會生活場所,使學生通過對實際事物和現象的觀察、研究獲得新知識的方法。
(三)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以形成學生的技能、行為習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為主要任務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練習、實驗和實習作業等方法。
1 練習法
練習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鞏固知識和培養各種學習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活動。
2 實驗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伯的操作,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並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學學科常用的一種方法。
3 實習法(或稱實習作業法)
實習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利用一定實習場所,參加一定實習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關的直接知識,或驗證間接知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⑶ 高校足球專項技術教學特徵有哪些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各類主幹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指出球類課程為主幹課程,作為球類課程重要組成部分的足球專項課程則承擔著培養足球專項師資的重任.通過對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足球專項課教學現狀的分析,研究足球專項課教學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對策,旨在加快足球專項課教學改革的步伐,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⑷ 領會教學法的意義
領會教學法是一種與以往的傳統教學方法不同的新型教學方式,它注重對學生戰術意識的培養,為學生對足球運動的整體了解和體驗運動真諦鋪平了道路.本文對領會教學法的意義和青少年足球運動的特點做了簡單的闡述,繼而討論了領會教學法在青少年足球教學中的應用和實驗研究.
⑸ 什麼是領會式教學
這是從學生角度講的,從教師角度講叫啟發式教學。
⑹ 想要一篇關於教學類的商務英語論文
你可以去「上學吧」網站搜索哦,那裡很多免費資料下載的!這是我幫你整合的一篇,你看看!
目 錄
摘要………………………………………………………………………………2
關鍵詞……………………………………………………………………………2
一、 交際能力的含義…………………………………………………………3
二、 如何在英語口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3
(一) 一切從聽開始…………………………………………………3
(二) 增加語言積累…………………………………………………4
(三) 進行情景表演…………………………………………………5
(四) 消除膽怯和恐懼心理…………………………………………6
三、 結束語……………………………………………………………………6
參考文獻…………………………………………………………………………7
論英語口語教學中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
On the Teaching of Oral English Communication Ability
賀 敏
(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410127)
摘 要:英語口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英語口語課的教學任務是培養學生口頭表達和交際的能力。本文從一切從「聽」開始、增加語言積累、從「說」 練習及進行情景表演和消除學生膽怯和恐懼心理四個方面來論述英語口語教學及訓練技巧,從而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提高口語的運用水平。
關鍵詞:英語 口語教學 交際能力
abstract:Abstract: The purpose of English teaching is to train students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nglish Teaching task is to train students in oral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In this paper, all from the "listening" began to increase the accumulation of language, from "speaking", scenario exercises and student performance and eliminate shyness and fear to discuss four aspects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training skills to train students to improve o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use level.
key words:teaching communicative English ability
英語口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英語口語課的教學任務是培養學生口頭表達和交際的能力。如何搞好英語口語教學,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是實現英語教學目的的關鍵。
英美人士比較注重邏輯推理,表現在口語方面則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而中國人比較注重直覺,善於以經驗為依據來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1](P136)思維方式的差異使人們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看法,彼此交流時就容易產生歧義或誤解。在西方國家,直言不諱、各抒己見得到普遍尊重,人們對那些模稜兩可、含糊其辭的表達和說法不大習慣甚至非常反感,而大部分中國人則講究含蓄、委婉,甚至推崇「言簡意賅」或「話說三分」,一般不願意直接提出與對方,特別是上級或長輩不一致的觀點,非常擔心會使對方難堪,或擔心會損壞雙方關系對自己不利。學生通過中西方文化此類差異的了解和學習,可以增強文化差異意識,了解西方的人際關系及交往的深層次內涵和模式,從而得體地進行交際。
在教學過程中,「聽」是吸收的過程,輸入的過程;「說」是表達的過程,輸出的過程。聽是說的基礎,能聽懂才能說出。聽是語言、知識、信息獲取的重要手段,也是開口說話的第一步。而「說」則是運用知識,掌握技能,形成習慣和能力的關鍵手段。在此過程中,「聽」之後,增加語言積累,是「庫存」大量吸收和消化知識的必要步驟。同時,「說」的過程,學生還得消除膽怯和恐懼心理,要敢說,要勤講,談吐自然,流利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交際能力。[2](P239)最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由時間,讓學生自由發揮,展示其內在的才華。
在此,我們先了解和認識一下交際能力的含義。這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方向和內容。
一、交際能力的含義
交際能力是對一種語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即在何時何地、以什麼方式對
什麼人恰當使用什麼語言形式進行交際的理解和掌握,交際能力涉及到語言、文化、心理等多種因素,包括一個人運用口頭語或書面語來表達自己的能力。交際能力還可以概括為:掌握語言知識,運用語言知識,清楚的表達自己所要表達的思想;了解這些語言知識在交際中的作用,並要著實考慮自己的語境,從對方的反映中判斷所用語言是否恰當。從中可以看出,交際能力主要指的是能夠用所需的語言將所指的內容一一表達清楚,為什麼人在什麼場合下說什麼話。
根據上面所述,我們了解了交際能力的含義,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系統、全面地在英語口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呢?許多來華從事英語口語教學的外籍教師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很多中國學生的害羞心理是需要師生共同突破的第一道障礙,交際教學思想的倡導者認為語言學習的成功在於將學生放在一個需要用目的語交際的語境中,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對語言形式的得體與否做出判斷的能力和結合語境理解語言形式與意義的能力。
下面,按照英語口語學習和掌握的過程順序,分四個方面分別論述英語口語教學中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重點和關鍵內容及方法。
二、英語口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一)切從「聽」開始
「聽」是理解語言的過程,屬於領會式掌握語言;「聽」是語言、知識、信息獲取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習開口說話的第一步。大量的聽力練習是學生獲得語感以及學會正確表達自己思維的基本途徑。聽的過程不僅是一個接收的過程而且還是一個建立的過程。在這個階段,學習者得到僅僅膚淺的印象,能初略地識別,能根據自己所有學習第一語言的經驗對所聽的材料進行初步地分別引段,這基本上是一個被動和接收的階段。
在聽的過程中,要結合英語思維(用英語思維是排除母語的干擾,用英語直接理解、判斷和表達的能看力)。沒有經過英語思維能力訓練的人,大都是把聽的東西譯成自己的母語或儲存在記憶中。在表達前,再把語義信息,即他想說的,在老子里下意識地尋找母語的表達式,把它譯成英語。這種做法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母語的干擾。這樣藉助於母語表達出來的東西是不可能地道的,大都是中國式英語。比如,中國人與朋友道別時,經常說「走好」、「慢走」之類的客套話。一些喜歡母語思維的英語學習者不了解英美人士常常微微一笑並做一個表示再見的手勢,他們會習慣的說成:Go slowly, walk slowly.這些說法聽起來不大自然。[3](P207)運用這種方式與人交際常常會導致交際出現障礙甚至失敗。英語學習者與英語本族人進行實際交際中,很容易將再自己的母語使用習慣打入跨文化,從而引起誤會,導致交流出現障礙甚至失敗。再比如,中國人受到別人表揚時,會習慣地表示謙虛,往往回答;「哪裡,哪裡。」或「不,不。」譯成英語是「No, No」英語本族人聽到了卻感到納悶:我贊美他,他不但不領情表示感謝,反而認為我贊美錯了。中國人聽到對方對自己表示感謝時,常回答道:「這是我應該做的。」直譯成英語是「It』s my ty」,英語本國人聽了會想:原來他並不想做這件事,但這是他的職責,所以不得不做,這與漢語所要表達的原意有很大的差別。
綜合上面的現象,這種由於母語文化因素的干擾,而說出不得體的英語的想像非常普遍。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應該讓學生聽地道的英語,培養他們邊聽邊直接把聽到而且理解了的東西儲存在記憶里的習慣,以及培養他們克服母語干擾,直接用英語表達的思維習慣。
(二)增加語言積累
現代外語教學要重視課本,但如果完全備課本束縛,不僅教法會凝滯、教學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達不到交際的目的。所以在教學中要增加語言材料的輸入。在利用課本的同時使用電化教學手段,逐漸增加與課本水平相近的語言材料。這樣會使學生即學課本內的知識,又有在廣泛的生動材料中讓所學詞彙、語法、語音在其他的情境中不斷的反復出現,從而在真實生活中將詞彙、語法、語調的意義生動的展現在學生面前;[4](P113)同時學生也跟著材料的設計自覺地參與練習,積極進行思考,從而使英語學習的方法升華到跟高境界,尤其是學生的興趣大增而且持久,語言信息大增而且易於吸收。
按照這樣思路和教學經線,學生很快就能深刻的感到,書本上的英語只不過是活生生的有趣的交際工具的一種書面符號,真正有意義的在於用一種語音表達、接收、傳輸信息,利用它去學習、了解、享受生活,創造生活。課堂教學是英語教學與活動的主要場合。但是光靠課堂上的幾十分鍾來培養交際能力只不過是一種良好的願望而已。無論教師怎樣精心設計,學生怎樣努力配合,沒有課前課後的密切配合,都難以實現這一願望,作為交際工具的語音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語言的學校也決非局限於課堂。如果把語言當成一門課,或一門知識來學,離開交際的目的就越來越遙遠。
因此,學好並用好一門語言必須從課堂中心跳出來,創出一條課內課外結合,新課與舊課結合,復習與講新結合,游戲與講練結合的新路。把傳統的復習、預習、講受、練習都納入到以學生主體的生動有趣的言語中去不論聽音樂、看錄像、講故事、學歌曲,還是角色扮演或對話都是在所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的。課堂上有新課,有練習;課外活動,業余自學也有新課,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這樣學生不但學會了英語,而且用這種語言交流思想,做實事,享受英語的樂趣。老師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又不能完全依賴於教師。教師要把精力放在培養學生「愛學、肯學、會學」的良好習慣上。利用各種現代化手段,使學生一開始就接受到標准優美的發音,規范工整的書寫,主動有趣的情景,可意會難言表文化內涵。讓學生理解外語源於生活又應用於、融合於生活的功能,感覺到語言的自然美,增加學習外語興趣和信心。
同時,教師要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電教設備代替教師的講解,老師從旁指引、輔導和解疑,讓學生直接同活生生的英語見面,直接主動地吸收、了解、練習和掌握。讓學生跟錄音學,跟錄像學,跟英國、美國人學,跟同學學,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僅理解了語言材料、實際運用,而且增強了語感,領悟了非語言材料的運用。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學習的環境,讓學生極可能多的接觸與運用對象語。教學內容要具體,不要太抽象,最好採用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小故事與對話的內容,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又能熟悉外國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應答方式。這些內容包括飲食起居、節假日、舞會、做客、信件、電影、看病、上學、購物、旅遊等。除此之外,在初級階段的學習中學生還應該學習和掌握一些英語最基本的句型和習語、慣用語,要熟練到可以脫口而出的程度。背誦在語言學習中,特別是在初級階段,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掌握一些公式化的套語、記住許多現成的口頭語,對能編制出創造性的語言、彌補地 。而語言規則的不足以及擺脫困境都是必要的。
(三)從「說」練習及進行情景表演
從「說」練習,交際情景的真實性,是學習語言的生命和實質,交際才具有實用性和實效性。只有在具體的情境中交際,才是英語口語的真實表達和體現。
瘋狂英語啟示學生從敢說英語開始,利用一切機會鍛煉說的能力,不要怕說錯,說不好,說出來後及時改正,及時找到正解和科學和表達及發音,把有價值的語詞深深記在自己的習慣和表達上,循序漸進,循循善誘,「說」的能力就會大踏步地提高和進步。[5](P184)
在課堂上,為了讓學生練習好各句型,教師要創設語言環境,注意情景對話,不孤立教學單詞,努力培養學講英語的良好習慣。在對學生的句型訓練時,每學一個句型,多必須通過重復、模仿、替換、轉移等多種訓練,達到熟練程度,為培養學生講英語的習慣,以此奠定基礎,起先應從很容易的句子著手。如: 「Sit down, please」「Good morning, Li Mei」 「How are you?」然後進行扮演角色的對話。教師用清晰的語言介紹給學生們,並告訴這種新結構的意義及語法的形式。練完句型,如果學生們達到了理想的程度,教師應按照上下文逐漸的創造一些交流活動,如介紹情景活動:「去商店買東西」(go shopping),讓一位學生扮演售貨員,讓另一位扮演顧客,「Can I help you」 「How much are 」讓兩位學生利用日常交際用語去演或實習這一買賣活動。通過這種交流活動,使學生真正掌握日常交際英語的用法。[6](P210)這樣在學習中,會使語言形式與語言運用相聯系,是培養學生講英語習慣的好方法。
(四) 消除膽怯和恐懼心理
善於言辭,談吐自如,無疑對每個人的交際都是裨益無窮的。每個人都想盡量不暴露自己的短處,那麼其長處又能如何發揮無疑呢?更何談交際能力的提高?這就需要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消除膽怯和恐懼心理,讓身邊的人監督和指正自己的短處,讓自己及時改正自己的弱點,最大程度發揮自己的長處,並保持自己的良好心態和習慣。
如果在某種情況中,學生遇到一個人外國人,這個學生英語口語也不錯,但由於膽怯和恐懼不敢上前與其交流,只能眼巴巴的看著這位外國人從身邊走過,失去了一次與其交流的機會,更加失去了一次提高交際能力的機會。[7](P172)
事實上,只要學生認真的發揮全力,誠誠懇懇地把話說出來,相信必會有不錯的表現。消除膽怯和恐懼心理,大膽地說出來,不要怕被人笑話,給與自己信心和力量,和別人多一點交流機會,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
從傳遞信息的角度而言,說是主動的過程。[8](P216)從表面上來看,說的過程是外顯的,說些什麼,說的好壞,對方很清楚,不難評價。說也是表達的過程,輸出的過程。口語作為一種交際能力包含說的能力,說屬於言語的表達能力。「Losing your face」是每個英語學習者都應必備的心理要素。
三、結束語
加強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了學生在聽、說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初步的交際能力,並且提高了靈活運用英語的能力。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逐步消除畏懼情緒,建立學好英語的信心。注意教學方法,進行形式多樣的口語訓練,來培養學生說英語的良好習慣。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排除母語的干擾,發揮其積極作用,避免母語濫用,防止其反作用。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及習俗,充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3.
[2]湖南教育廳組織編寫中學教育學[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劉海量: 陳申交際能力與口語教學[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8.
[4]牛曉春:交際英語口語[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5]王正元:交際口語在線[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6]吳禎福:英語中級口語教程[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7]夏朵:看老外怎麼說[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8]張學忠:地道英語口語通[M],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
⑺ 領會教學法對高中女生排球選項班教學效果影響有哪些
分析比賽教學法在排球選項課中運用的效果,以期為其他體育項目的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一定參.考。採用文獻資料法、教學實驗法等來分析比賽教學法對教師教的效果和學生學的效果的影響。主要結論:比賽教學法在排球選項課中的運用提高了教師教學的效率,提升了學生對排球項目的興趣,使學生的運動技能、個性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都有所提高。建議:教師應該積極選擇和運用比賽教學法,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安排,通過技能學習和比賽法教學相結合的方法來提高學生技術技能水平,逐步改變學生學習態度,以期達到教師教的效果和學生學的效果的最優化統一。
一, 比賽教學法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排球基本技術初步掌握的情況下,安排教學比賽,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排球運動的興趣,使學生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比賽中享受排球所帶來的快樂體驗,並使學生在快樂中掌握運動技能,達到提高身體素質的目的。同時可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調節學生的學習行為,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⑻ 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目前,我國常用的教學方法從宏觀上講主要有: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直觀形式獲得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等。這些教學方法之所以經常被採用,主要是因為它們都有極其重要的使用價值,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須切實把握各種常用教學方法的特點、作用,適用范圍和條件,以及應注意的問題等,使其在教學實踐中有效的發揮作用。
(一)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通過都師和學生口頭語言活動及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
1 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一中教學方法。
2 談話法
談話法,又稱回答法。它是通過師生的交談來傳播和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3 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某一種中心問題通過發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地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
4 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 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以直觀形式獲得直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組織學生直接接觸實際事物並通過感知覺獲得感性認識,領會所學的知識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參觀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把實物或實物的模象展示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範性的實驗,通過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2 參觀法
參觀法是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到一定的校外場所——自然界、生產現場和其他社會生活場所,使學生通過對實際事物和現象的觀察、研究獲得新知識的方法。
(三)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以形成學生的技能、行為習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為主要任務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練習、實驗和實習作業等方法。
1 練習法
練習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鞏固知識和培養各種學習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活動。
2 實驗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 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伯的操作,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並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學學科常用的一種方法。
3 實習法(或稱實習作業法)
實習法是學生 在教師紐上,利用一定 實習場所,參加一定實習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關的直接知識,或驗證間接知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⑼ 教學方法有哪些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過敘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信息、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
2、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優點在於,由於全體學生都參加活動,可以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一般在高年級學生或成人教學中採用。
3、直觀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或進行示範性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認識的教學方法。是一種輔助性教學方法,要和講授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結合使用。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學中,練習法被各科教學廣泛採用。
5、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或參考書,以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方法。
6、任務驅動法
教師給學生布置探究性的學習任務,學生查閱資料,對知識體系進行整理,再選出代表進行講解,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也可以以個人為單位組織進行,它要求教師布置任務要具體,其他學生要極積提問,以達到共同學習的目的。
7、參觀教學法
組織或指導學習到育種試驗地進行實地觀察、調查、研究和學習,從而獲得新知識或鞏固已學知識的教學方法。參觀教學法一般由校外實訓教師指導和講解,要求學生圍繞參觀內容收集有關資料,質疑問難,做好記錄,參觀結束後,整理參觀筆記,寫出書面參觀報告,將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知識。參觀教學法可使學生鞏固已學的理論知識,掌握最新的前延知識。
8、現場教學法
是以現場為中心,以現場實物為對象,以學生活動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本課程現場教學在校內外實訓基地進行,主要應用於育種試驗布局規劃、試驗設計、作物性狀的觀察記載方法等項目的教學。
9、自主學習法
為了充分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通常給學生留思考題或對遇到一些生產問題,讓學生利用網路資源自主學習的方式尋找答案,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然後提出討論評價。
(9)領會式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教師選擇教學方法的目的,是要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有效地運用。
首先,教師應當根據具體教學的實際,對所選擇的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和綜合運用。
其次,無論選擇或採用哪種教學方法,要以啟發式教學思想作為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
另外,教師在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過程中,還必須充分關注學生的參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