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文學的本質是什麼
關於文學的本質問題,一直備受關注且存在爭議。本文以陶東風先生的建構主義觀為基點,梳理了建構主義文學觀的大致內容,並通過學習思考提出自己認同的文學本質觀念,多維度考量當下文學本質問題,試探當下文學本質觀的建構發展。 陶東風先生明確提出自己是建構主義者,我們在此基礎上通過學習和思考,嘗試多維度考量當下文學本質問題,希望藉此表達自己的鄙陋之見。 一、陶東風文學本質觀嬗變 陶東風先生明確提出本質主義的含義,即「一種僵化、封閉、獨斷的思維方式與知識生產模式」,它「假定事物具有超歷史的、普遍的永恆本質(絕對實在、普遍人性、本真自我等),這個本質不因時空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陶先生反對這樣的文學觀,即反本質主義。陶先生所主張的「反本質主義」與文學本質中所說的「本質」所指並不一樣。他強調要歷史地、辯證地看待文學,不能僵化和絕對。反本質主義,反的是僵化的絕對的真理,反對「本質主義」,並不是說它反對文學有本質的屬性這一命題。後來他明確說,他不是反本質主義者而是建構主義者,對於「反本質主義」只是「有條件地吸收」。 二、建構本質主義觀簡說 陶先生宣稱自己是建構主義者,屬於建構派。建構派大致內容可概括為如下幾點:1.提倡反本質主義,但不反本質,而是要言說本質。即「反本質主義」分為反「本質主義」與「反本質的主義」兩種,建構主義屬於反「本質主義」,而不是「反本質的主義」。建構主義也是一種關於本質的言說。2.本質不是實體而是建構物。本質不是具體的實物,而是建構的載體,藉助本質概念建構文學整體性質。3.文學、文學本質、文學標准受社會歷史條件和語言文化因素的影響。4.文學理論研究要調整研究範式、改變提問方式:文學理論要研究的是什麼人在什麼情況下出於什麼需要、目的,建構了什麼樣的文學理論。5.倡導對話主義,以對話主義的文學理論來補充建構主義的文學理論,以民主的文化商談機制抵制文論上的權威主義。 前期陶先生文學本質觀之所以受人指責,也許就是因為「本質主義」的定義沒有講清楚,批判極端的「本質主義」的同時自己也在言說文學的本質,「本質主義」和「極端本質主義」沒有特意解釋,這樣才使人斷章取義誤解其真意。 總的來說,建構主義是反「本質主義」的,但卻不是反「本質」的主義,是一種言說本質的方式,只是反對通過本質主義的方式言說本質。它認為一切這類的本質言說都只是眾聲喧嘩的「意見」而不是定於一尊的「真理」。建構主義並不認為本質言說是不可能的,而是認為,那些聲稱自己是唯一正確、合法的本質言說是不合法的。 三、文學本質問題的當下建構 在沒有更好的詞語替代之前,「本質」的概念可以而且應該保留。我們之前過分強調了本質主義的負面影響,以致將對本質的理解引向了極端,而反本質主義實際上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本質主義,這導致我們對文學的理解甚至出現了「迴避本質」的思想傾向,談本質就色變,因而簡單武斷地放棄了對文學本質的言說。我們贊同使用文學本質這個提法,但是在使用的同時約定俗成它是歷史的、發展的、相對穩定的,這樣我們才有進一步研究的可能。 在此基礎上,我們承認文學存在本質屬性。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文學本質的界定基本統一,但隨著文學的發展關於文學本質也會有新的論爭。正如柏拉圖說「美是難的」一樣,文學的本質是難的。我們應該認真探討當下文學的本質屬性,獲得時代性的共識性的看法,給人一個研究文學的根本方向和坐標。 每個時代都有關於文學本質共識性比較強的本質屬性界定。每一種新的文學本質主義理論的提出,都可以被看作是對之前僵化認識的一種反叛。既然極端的本質主義行不通,我們嘗試在研究文學時提倡一種多元的建構本質主義,一種既符合歷史發展規律,又符合當今文學發展實際的多元的建構本質主義。這種建構中的多維度文學本質不能脫離以下四個維度的考量。 (一)關注多元文學現象。文學理論研究有關文學的本質、特徵、發展規律和社會作用的原理、原則。關於文學本質的界定問題,就要以文學現象作為研究對象。文學本質理論不能脫離文學。新時期乃至現在如何構建新的文學本質觀或是文學本質理論仍然是艱難的,認識到文學本質是歷史的、多元的、復雜的,但不能把它看做是不可知的、神秘的。我們應該清楚文學的本質不是僵化不變的、單一的,而是多元的、流動的。文學的發展會影響文學理論的發展,文學理論應與時俱進,關注當下多元文化現象。 (二)文學的超越性。文學是虛幻的真實,既與時代真實生活關系密切,也可以回首過去展望未來,甚至可以憑自己的無限遐想預測未來,幻想整個世界的模樣。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老生常談但不過時。把握現實又能超越時代,文學的時間跨度是無限的。文學不是生活的復制,也不是現實的模擬,它有自己的獨立創造性,可以在現實基礎上進行超越性寫作。 (三)文學的歷史性和民族性。文學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關於文學本質問題的研究也不能只看到最近幾十年文學發展的特點。關注文學新動向時,也不能脫離文學一直以來都保有的共識的根本性特徵。在我國文學長河中,目前的文學發展狀態只是冰山一角,甚至是更小的一部分。研究文學問題時刻提醒自己要有歷史意識,一味的所謂緊跟時代步伐只會造成以偏概全的局面。 過去我們文學本質主義理論的建構,借鑒了外國人的理論,韋勒克在《文學理論》中關於文學的本質問題有專門的講述。文學意識形態論也是受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觀的啟發。目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根據本國文學發展,分析總結出我們所公認的文學的本質屬性。文學本質問題的考究也要考慮中外文化差異。照搬照抄別人的理論解釋中國文學,往往容易過度闡釋或解釋牽強。 (四)人學性。「文學是人學」這種觀點很多人都贊同,如果單純以這句話來總結文學本質,又進入另外一個死胡同:人學是什麼。目前還沒有關於這方面學術界都認可的說法。「人學性」這個提法相對來說知名度和接受度更高。要了解文學,首先要了解人,了解人性。文學離不開生活,在文學中要展現真實有力的人性生存和發展狀態。展現我們的生活狀態和人性狀態,不管是過去的、現在還是將來的,都應該成為文學的使命,人學性也是文學永遠拋棄不了的性質。 多維度考量文學本質問題是大勢所趨。在寫作、欣賞、再創造文學時,賦予文學獨一無二的那個特性就是我們要探究的文學的本質。達成「一致性」與「共識」,有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與各種非文學因素相互關聯,是一種歷史性與地方性的多元話語建構。在不斷建構中,最終達成新的文學本質共識,繼續維持文學的整體性體現文學價值。(來源:建構文學本質觀的當下考量)
② 整容醫學畢業論文怎麼選題
商業整容自出現以來一直是人們感興趣的話題,報紙、雜志、學術文章中都有不少關於整容的論述。它從最開始只是有著少數受眾的神秘領域,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了大眾化的趨勢。它的神秘面紗已經被慢慢揭去,面紗下的「面孔」的確十分「吸引」人,越來越多的人們願意選擇它來改變自己的身體。本文以上海某整容醫院的求美者為個案,採用觀察法與訪談法相結合的方法,對求美者整容中的身體建構過程進行描繪與闡述。文章從建構主義的視角入手,以身體的「進場」、「在場」與「退場」為主要線索展開論述,分析求美者在整容過程中的身體建構。本文主要探討了以下問題,即:是什麼驅使人們不斷進出整容「場域」;社會建構出的「標准美」是如何被主體認可與內化的;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整容中身體的退場,以及退場後的身體與求美者的日常生活是否可以很好的融合。全文一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在既有研究回顧與綜述的基礎上闡述了本文的研究主題、框架、對象與方法;第二章主要是對促使身體進場因素的分析。在這個部分,社會的建構起了主要的作用,在彌漫了「美的標准」的社會氛圍下,人們完成了對標准美的內化與自我規訓;第三章是對在場身體的描述,在場的身體表現為矛盾的身體、期望的身體以及「私」與「公」的身體,這個過程起主要作用的是主體對身體的建構;第四章先是分析了兩種身體「退場」現象,然後分析了退場後的「新身體」與日常生活中的融合。第五章是對本研究的總結與討論。筆者通過研究發現,整容中的身體建構雖然是主體與社會同時建構的過程,但社會建構要通過主體建構才能夠起作用。社會主要是對身體的尺寸、大小之類的生物性因素給出了「建構」,而社會關系中的身體即社會性的身體則是主體建構的重點。主體希望通過對生物性身體的復制進而達到對成功身體經驗的社會性身體的復制。「退場後」社會性身體的成功與否才是求美者是否繼續選擇整容的重點。
[1] 白蔚.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女性消費身體的現代性悖論[J]. 中州學刊.
2010(05)
[2] 張聰. 時尚·身體·誘惑:鮑德里亞後期消費文化理論的一個側面[J]. 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1)
[3] 文軍. 身體意識的覺醒:西方身體社會學理論的發展及其反思[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6)
[4] 蔣曉麗,劉路. 傳媒「她世紀」的女性消費與消費女性[J]. 社會科學研究.
2008(01)
[5] 趙霞,楊筱柏. 「她」消費的文化意義與倫理透視[J]. 商場現代化.
2008(01)
[6] 陶東風. 消費文化中的身體[J]. 貴州社會科學.
2007(11)
[7] 錢潔. 校服:一種身體管理策略[J]. 教學與管理.
2007(25)
[8] 鄭震. 論梅洛-龐蒂的身體思想[J]. 南京社會科學.
2007(08)
[9] 劉文. 身體、自我與社會[J]. 學術界.
2007(04)
[10] 張紅翠. 身體轉向與肉身化敘事[J].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3)
③ 考研,中國古代文學專業
中國古代文學學科是以中國上古至近代文學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研究內容包括中國古代各個時期各種文體的嬗變、發展;作家、作品、作家群體和文學流派;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等。初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或(202)俄語或(203)日語或(240)法語或(241)德語③(617)中國古代文學
④(852)古代文學專業基礎
研究方向
(01)先秦兩漢文學
(02)魏晉隋唐文學
(03)宋元文學
(04)明清近代文學
點擊進入查看[url]http://kaoyan.koolearn.com/20140529/818772.html[/url]更多古代文學考研方面的系想你
④ 如何看待母語危機
什麼是漢語的危機?
作為《漢語的危機》(文化藝術出版社8月出版)一書的主編,朱競感觸最深的是,漢語危機本質上是文化的危機、思想的危機,漢語言是漢文化的集中體現,漢文化的核心是漢語思想——母語思想。
而在近百年的歷史中,漢語與傳統文化的關系發生了三次斷裂。
五四運動發起的新文化運動以西方文化作為價值取向,人們的思維以及表達方式受到西方話語的影響,對傳統文化作了片面極端的理解,文言文逐漸被白話文取代,造成了漢語與傳統文化的第一次斷裂。
漢語與傳統文化的第二次斷裂發生在文化大革命,政治化語模式成為中國人最基本的表達方式,從公共話語到知識分子的語言都被單一的政治話語所替代,進一步造成了漢語和傳統文化的又一次斷裂。
而在我們現代化建設、全球化的進程中,漢語的地位越來越受到西方文化和網路文化的沖擊,今天我們現代漢語的表達方式、價值內涵與傳統文化的血緣關系越來越稀薄,也使漢語與傳統文化的血肉之親越走越遠。
朱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用一段很感性的話表述了我們漢語與傳統文化的三次斷裂。她認為當代中國作家幾乎都走在這樣一個介乎被「歐化」的帶翻譯腔的「西文」之間的「中間道路」上。創作界如此,而批評界和理論界也同樣如此。一百多年來,我們學術話語「西化」色彩濃重,從概念、范疇到理論命題,都很少使用傳統古典文論的東西,出現了「失語」的症狀。出現了「失語」,還有一個原因,我們不能迴避,那就是受「文革」「大批判語言」、「樣板語言」的影響,長時間的「批判」、「斗爭」也造成了語言的污染。思想的禁錮首先是語言的禁錮。對人格的梅辱,對人性的詆毀,對真理的蔑視,是通過語言來實現的。粗暴、污穢,千篇一律的「排比」,聲嘶力竭的叫喊,是那個時期、那個時代一致的無一例外的語言「風格」。它同樣造就了一代人,他們語言貧乏,詞彙單調,文風呆板,甚至以滿嘴穢語為榮。我們好不容易趕走了老八股,如今卻層出不窮地產生「新八股」,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套話,新時期以來,許多作家為抵抗這種模式化語言的束縛,主動選擇了「西化」的表達方式,從而加速了漢語傳統的斷裂。
「身為中國人,不能很好用地母語進行思想、文化乃至生活上的交流,不能體會漢語的自身魅力,那是多麼悲哀的事!」朱競無奈地說。
北京大學謝冕教授或許能很好地表達我們對於漢語危機難以名狀的心情:「當前漢語的境況實在令人擔憂。簡化漢字給我們帶來了方便,但隨之而來的混亂,已是無庸諱言的事實。它已『培養』出至少不止一代人不認識繁體字、不會使用毛筆,更不會閱讀古代典籍的中國人。這些人是『新文盲』。而且這個隊伍還在不斷地擴大。社會是一步一步地向前發展著,而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正一步一步地走出中國古典文明的燦爛。更多的中國人正在遠離那種由輝煌的古典文學作品培養的優美的文筆、高雅的談吐以及端莊的舉止。我常想,不會讀古書和使用文房四寶的中國人是可悲的。」
因為全球化和網路化而引發了漢語危機,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理論室副主任劉方喜認為這種表述很准確。他分析,全球化對漢語的沖擊是一種語際沖突,表現的是一種文化之間的沖突;網路化對漢語的沖擊表現的是一種語圖沖突,表現的是符號沖突,就是傳統的語言符號和電子多媒體的符號之間的沖突。
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陶東風對全球化和網路化引發漢語危機這一問題作了很專業的闡釋:社會的開放和技術的發展,使得漢語的封閉狀態被打破,漢語和別的語言雜交現象也變得越來越嚴重,並且導致了非精英化趨勢。以前語言的使用掌握在知識分子手裡,特別是書面語言。而網路的出現給大眾製造詞彙提供了機會,因此引起了代際之間語言的爭奪。隨之產生的結果是語言的部落化,使同樣是使用漢語的群體之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困難。
如果我們想更明白地理解這段話,近日發表在某報的一篇中學生作文可以作鮮活的注釋,作文摘錄如下:「昨晚,我的JJ帶著她的青蛙BF到我家來吃飯。飯桌上,JJ的BF一個勁地對我媽媽PMP,說她年輕的時候一定是個PLMM。真是好BT啊,7456……」(JJ指姐姐,青蛙指醜陋的,BF指男朋友,7456指氣死我了,PMP指拍馬屁,PLMM指漂亮妹妹,BT指變態。)如果不是經常泡在網上的人看到這樣的作文,也覺得理解起來有很大障礙。
作為老師,北京四中的劉波告訴記者,自己經常能在學生作文中看到類似的網路語言。「從現代漢語的角度來說,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功利性教育造成的。這種功利性在基礎教育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們對語文學科重視不夠,另外是受外來語的沖擊。」劉波分析。
雲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的胡彥教授也有同樣體會,讓他感到最無奈的是,現在的大學生會把2/3的時間都花在英語學習上,但最後令人尷尬的結局是,英語沒學好,中文也沒學好。
劉波痛心地指出,功利性教育其實是一種短視教育,人們更多地將教育的目的定位在實用和回報上。拿高考來說,語數外同樣都是150分,但人們普遍覺得數學和外語的分數比較容易提高,在高考中容易考高分,語文處在了一個少人問津的尷尬地位上。很多學生都認為語文學不學一個樣,花很多時間在分數上沒什麼變化;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生活在漢語的環境中,語文不用努力學也能學好;即使有很多家長為孩子的語文成績差擔心,往往也是從偏科的危害這個角度考慮的。這兩種想法都是對語文學習的誤解,都是沒有真正認識到語文學習重要性的表現。即使從功利的角度來看,語文成績也並不像很多學生和家長想的那樣難以提高,之所以人們有這種誤解,往往跟我們的學習方法亟待改進、語文教學質量亟待提高有關。其次,從語文自身的特點來看,語文既是工具學科,又是人文學科,很多學生只是知道一個粗淺的說法,卻沒有明白這種說法裡面的真正含義。簡單來說,語文做為工具學科,是思維和交際的工具,這個意義放在我們今天這個信息時代,尤為重要。信息時代中,處理信息的基本方式有兩個:輸入信息和輸出信息。我們普通人輸入信息的主要途徑是聽和讀,輸出信息的主要途徑是聽和寫,聽說讀寫能力的高下,將直接影響到一個人在信息社會的生存與發展能力的高下。語文就是最重要的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學科。試想,如果一個學生聽的能力差,他在同樣一堂課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將比同班同學差多少呢?如果一個學生讀的能力差,那麼,同樣一本書,他從中領會到的東西又比別人差多少呢?從大的角度講,我們平時學習、生活、工作,與他人的溝通交流......時時刻刻都離不開母語。很難想像連母語都學不好的人,英語水平能高到什麼程度。另外,語言不單單是種工具,還是文化的載體,母語教育對培養一個人的民族情操具有重大的意義。
當然,漢語的危機不全來自外語和網路的威脅。朱競說,禍起蕭牆更讓人憂心忡忡。我們自身的放縱和苟且是一種妥協,甚至是一種投降,使得漢語文化的被顛覆來得更直接、更容易。很多作家對漢語也不夠尊重,作品中充滿著一些污穢、暴力的語言,傳播著沒有道德感的內容,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著極大的危害性,損害了漢語寫作的尊嚴,也就失去了文學本身的價值和意義。
特別是1990年代以來,大眾傳媒、網路語言、廣告宣傳、流行文化的一些語言、通俗文學、手機簡訊等日益製造著語言垃圾,這就是後工業文明所帶來的附產品,這些在高科技溫床中孵化的垃圾文化在工具理性的支持下,合法化地使上述語言垃圾成為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基本原則,當然還有「來自權欲謊言向情慾謊言戰略轉移的套話,來自個人與集體極取極欲的臟話,來自以經營絕對語言為業績的空話,來自枉道而從勢、曲學而阿勢的廢話,無時無刻不在嚴重污染漢語」。
最近媒體引發了一場關於漢語保衛戰的討論,並且分成兩派�一派認為漢語已經到生死存亡之際,需要保衛了;而另一派則認為漢語保衛戰這一問題根本不存在,是危言聳聽。那漢語保衛戰究竟是真命題還是偽命題呢?
針對這一問題,朱競說很難得出結論答案。有學者說「並不相信漢語『危機』這種說法,也不相信漢語的純潔性需要捍衛」。也有網友說:「溫州人不會說外語,漢語也說得也不好,不是照樣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朱競認為「漢語的危機」不能簡單地說成是「現在是貧嘴張大民們享用語言的時候」了。但她認為保衛漢語,是要保衛漢語思想的精華。
朱競告訴記者,她很贊同北京大學教授王岳川說過的一段話:「漢語思想是漢語精華的體現,也是中華文化的集中展現。古典的漢語思想無不充滿詩意,語言的簡潔明快、意蘊悠長,思想的辨證圓融、朴實無華,這是漢語思想的魅力所在。漢語思想是用母語思考祖國的現實與未來。漢語思想也是用最適合自己的語言思考世界的現實與未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這是漢語思想對中國的意義。用外語思考的中國並不是真正意義的中國。」
胡彥也認為「漢語保衛戰」一點都不危言聳聽。他認為自己有很充分的理由。
原來胡彥正在研究一個課題,就是用古代注釋學的方式給現代新詩注音。他發現,盡管現代漢語最基本的詞彙還是以傳統的文言作為基礎的,文言文是現代漢語形成的基本語匯,但這些語匯在進入我們的現代生活中後,它最傳統的基本意思被遮蔽了。譬如「玫瑰」在古語里是一種玉石。可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人們一說起「玫瑰」除了想到花,可能沒有幾個人知道它蘊含的古老意思了。
「語言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一個人對母語缺乏感同身受的體驗就會缺乏對文化的認同感。」胡彥感慨。他同時指出,現在的保衛漢語容易給人造成誤解,其實保衛漢語並不等同於保衛文言文,而是保衛漢語和傳統文化的血緣關系。
與「漢語保衛戰」這一說法的堅決擁護者相比,陶東風認為要一分為二地看這一問題。「漢語保衛戰的提法火葯味太重,戰爭思維的痕跡太明顯,這樣容易導致二元對立,容易導致極端。」
他向記者解釋,並不是說漢語不需要保護,但要把握保護的「度」。他表示要保護好漢語,主要還是要處理好漢語的保護和開放之間的關系。歷史一直有兩種趨勢:一種是閉關自守;一種是認為語言不要保護,放任自流,想怎麼發展就怎麼發展。這兩種趨勢是我們在保護漢語的過程中需要避免。
五四以後,我們國家在跟西方的交流比較密切的情況下,漢語吸收了很多外語的新詞,這些新詞讓我們在生活中使用時並不覺得別扭,反而很自然。因為漢語並不等於古代漢語,漢語的發展是流動的。像文革時期,我們跟外界不交往,但後果是導致我們的語言很貧乏。不過現在我們國家對英語的認可程度,陶東風也覺得沒有必要。一個大國應該有一種大國氣象,在語言上,除了必要的涉外場所使用雙語外,大可不必在大大小小的商店和路標上使用雙語。針對外來語和網路語言給我們的漢語注入了新鮮活力這一說法,陶東風部分認同,外來語言和網路語言給漢語增加了許多新詞彙,這是事實,但到底好還是不好有待於時間來檢驗。不過陶東風強調,如果這種語言使用太多,會導致民族身份的削弱,這是真正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問題,語言部落化,對於維持中國人的民族身份是有危害的。一個國家統一語言,這是建構民族身份認同的需要,大家理解的語言有利於建構一個國家共同體,是大家互相理解的符號,語言的碎片化和部落化,會削弱我們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從這個角度來講保衛漢語很有必要。
「但我們也要強調語言的多元化,強調語言和語言之間的平等,不能導致語言的分裂,這是很恐怖的。」陶東風很折衷地表達了自己對「漢語保衛戰」這一說法的觀點。
在這一問題上,劉方喜的看法和陶東風相同。「漢語保衛戰是一種情緒化的表述。漢語的危機是存在的,可能不是一個保衛和保護的問題,語言和其他東西不一樣,一個要靠保護的事物,表明它已經喪失生命力,從這個意義上,漢語還沒有『慘』到這個程度。」語言的延續性很強,因為他是和我們現實生活結合得最緊密的,盡管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差別很大,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它的延續性。
但是劉方喜還認為,漢語保衛戰的說法並不是危言聳聽,因為漢語的危機是存在的,只是在表述上有點偏激,但這也無可厚非。
他表示,對於漢語危機,不是靠搞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就能解決,需要我們長期不懈的努力,因此「漢語保衛戰」的提法過分焦慮了。
而劉波更關心的,並不是網路語言對現代漢語的沖擊,而是我們國家重英語學習輕漢語學習、重外來文化輕傳統文化。
「網路語言作為一種新生事物,需要有更多人來關注,無論它給現代漢語帶來的是弊多還是利多,都將對漢語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我們首先應該以寬容的態度去面對網語,以負責任的態度去研究它。就像中華傳統文明在歷史上屢次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一樣,每一次文明帶來的振盪都有可能使得我們的文明更趨成熟。」 劉波解釋,網路語言受到現在年輕人的歡迎,首先在於它的人性化,譬如,在網路聊天和BBS交流中,使用這些簡潔的詞彙很省事,同時也顯得新鮮有趣,能給人們帶來一種新鮮的閱讀快感。不過他也承認,這種閱讀快感對於那些不怎麼熟悉網路語言的人來說,就可能增加閱讀難度,帶來閱讀的痛苦。因此他堅決反對學生在作文中大量使用網路語言,因為他們還都處在語言的學習階段。
漢語的前景怎麼樣?
令人欣慰的是,所有的受訪者對漢語的前景都持樂觀態度。
陶東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據他的經驗,一種語言被同化掉是很難的,香港開放這么多年裡,也沒有被普通化和英語所同化,因此漢語也不可能被完全同化掉。只不過人們的生活隨著全球化的加劇,生活變得多元了,不像以前沒有現代的時候,人們的生活很單純。因此他相信語種自然的深變進化,經過時間的證明,有些詞語會積淀下來,而成為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像白話文剛剛提倡時,也遭遇到了強烈的反對,很多人都認為他沒有美感,但在後來事實證明,白話文一樣能寫出優美的詩和小說。
「當然,對於漢語的現狀,我們要做一些努力。」陶東風建議要多發揮民間的作用,不要一想到保護,就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政府的指令。這是最不可取的方式。他認為對一種語言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管理往往會使語言受到傷害。因此他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對於所有地方台和節目都不能使用方言的規定持反對態度,這種做法不利於漢語的發展。陶東風把保衛漢語與保衛普通話分得很清楚,通過政府命令的方式,這對中國各種語言的發展很不利。同時他認為所有的高校教師評職稱都必須考英語,這是中國人自己發起的英語霸權主義,顯得有點荒唐可笑。國家的語言政策對語言的影響很大。
因此他呼籲國家在制定語言政策時,一定要聽取專家和各界人士的意見,尤其是語言學的學會、詩歌朗誦社團等非政府結構,應該多發揮作用。
而胡彥更希望不論是一般的普通的市民還是知識分子,更多地關注我們的本土文化。他告訴記者,盡管現在知識分子所使用的方式是現代漢語的形式,但他們的語言裡面所包含的內容用價值觀念都來源於西方文化的影響,他們並沒有自己的話題,他們的思想和觀念都是舶來品。譬如前些年知識分子熱衷談論的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的問題,事實上,這些問題不是從我們本土的語言環境中產生的,而是知識分子強占話語領域的權威從西方引進的,跟我們本土面臨的生存困境或者文化困境,沒有內在的關系。因此盡管他們在表達,但他們只是在重復和轉述他人的語言,是處於「無根」的狀態。
胡彥強調,漢語要擺脫西方思想的滲透主宰,首先應該認識漢語的來龍去脈、漢語形成的根,只有在重新認識漢語的源頭之後,漢語才來在未來發展中有存在的根。
盡管劉方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多次強調漢語還沒有慘到需要保護的程度,但他說如果漢語需要保護的話,那麼使漢語煥發生命力就是最好的保護方法。不等記者問,劉方喜用邏輯的方式就開始告訴記者答案了。要使漢語煥發獨特的文化魅力。首先體現在研究層面,研究語言和文學的學者要做一些工作。他也認為自己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在劉方喜的印象中,現在語言學的角度停留於技術研究和形式研究,沒有把漢語當成一種文化。譬如對漢語古典詩歌,研究得就不是很深入。盡管對古典詩歌的研究在五四以來就是不斷地進行的,並且在這個研究過程中,也有很多成果,但研究人員一般強調詩歌的魅力在意向,意向豐富是漢語重要的表現。但劉方喜的獨特見解在於,漢語古代詩歌的魅力除了來自於意向外,還還來自於聲情。他認為對漢語詩歌聲情的研究是我們目前研究忽視的一個方面。他相信後者更能體現漢語的魅力。我們要把古典詩歌的意向翻譯成英語比較容易,但漢語的聲情翻譯成英語就很難表達。怎麼能體現聲情呢?劉方喜認為就需要去讀去呤誦。最早的詩歌都需要唱,這樣才能體現詩歌的魅力,而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出英語詩歌和漢語詩歌的差別。
其次從教育的層面來說,劉方喜認為文學教育不重視語言的操作,語言操作包括兩個方面:朗誦,寫作。盡管高校中文系開了古代文學史這一門課程,介紹很多文學理論,但最好的方法應該是建議學生多讀原著。中文教育應該叫漢語教育,但我們現在的中文教育,作為民族語言教育肯定是一個很大的失敗。因此文學教育肯定得進行一些反思和調整。從語文教育的角度來看,我們的語文教育負載了過多的功能,譬如德育,而最能體現漢語魅力的作品沒能進入到語文教育的視野中。
最後就是在文學創作上,劉方喜認為由於我們現代中國文學存在的一個問題,忽視開發漢語的魅力,主要的影響就是西化,從文學觀念到文學創作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據他了解,有很多現代詩人,他們的詩歌啟蒙,是模仿西方翻譯過來的詩歌。這樣一種詩歌啟蒙和創作途徑,他感覺存在很大問題,如果順著這種途徑發展下去,漢語的魅力多少受到一些遮蔽。許多人認為白話詩還沒有創造出像古典詩歌這樣優秀的作品,如像李白這樣的作品。劉方喜分析,這如果是我們的白話詩存在問題的話,那麼不重視對漢語內在魅力的開發,側重於對西方文學和詩歌的模仿應該是原因之一。
因此,劉方喜堅信,漢語不是保護問題,而是發展和創作的問題。如果使漢語成為像英語一樣的強勢語言,則依賴於經濟的發展,但如果要使漢語靠自身的文化底蘊立足世界,那麼我們要做的就是重新煥發出漢語的魅力,不斷生發出精深的哲學美妙的詩歌的漢語,讓其他民族的人想了解一種高深深邃的思想就不得不讀漢語原著。
對於「漢語保衛戰」,朱競身體力行,花費了很大心血主編《漢語的危機》一書。她捍衛漢語的主張是建議學校教育更多地來關注漢語生命的自然需求。因為從對兒童的言語早期教育開始,到小學、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學,維系著他們言語學習活動的都是規定好了的具體的現實目標,在教學情境下的每一個游戲,每一次遠足,每一篇作文,每一回對話或演說,背後都有一個精心策劃的應試圈套。如果說,保衛漢語作為一種思想攻略與堅持的戰役從滲透於中小學時段開始,那麼漢語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載體,其與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同步在全球時代才能表現為一種樂觀的從容。
盡管漢語危機重重,但讓人備覺欣喜的是,我們的學者和政府都已經關注到這一問題,為重新煥發漢語魅力不斷地努力著。
東西有點多,別看花了....自己篩選吧
投票的話,我選C
還有就是順便說一下...我很有可能跟你一個班......
⑤ 中國藝術心理學思想的主要特徵有哪些
對外封閉、
內部卻腹地遼闊資源豐富,
中國先民所賴以生存的地理特徵使之依靠自己的力量,
不借外求地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農耕文化,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以人為本、而又與自然和諧與
共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文化觀。因此,正如心理學的第一故鄉在中國一樣,中國悠久的藝
術發展史中,同樣蘊含著豐富的藝術心理學思想。
《老子》
《論語》、
《孟子》、
《莊子》、
《周
易》、《管子》、《樂記》、《呂氏春秋》等先秦典籍都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心理學的重要參考
資料。
先秦至清末明初的兩千年間,是中國藝術心理學思想發展的繁榮階段,其間為藝術心理學的發展
做出過重要貢獻的學者及其論著,即使舉其顯要,也可以列出一張極長的名單,如果再作一番縱
向的概述,需要很長的篇幅,本書限於寫作目的,難以對中國藝術心理學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過程
進行概述。事實上,中國古代及近代的藝術心理學思想,總體看來是在批判中繼承,在繼承中發
展,在發展中深化。
第一節
藝術活動的心理本質論
在中國古代人看來,天、人、地是一體的,「物性」是「天性」所使然,人必須順應「物之
天性」,
才能與之「合」,
並進而「與天合」,
實現人生的至美境界。
所以,
中國古代雖然有「重
人、重現實」的儒家哲學觀和「重天重道」的道家哲學觀的分野論爭,但這兩家在對待創作中的
「人」與「對象」的關繫上又是相通的。儒、道兩家都認為「文(藝術)」是人心感於「物與天
道」的結果。從其獨特的宇宙觀和生命意識出發,中國古代的藝術理論認為,人對美的理解和感
受來自「自我」與「物」之間的心理關系狀態。因此與西方古代的「模仿說」不同,中國的藝術
理論自其產生之初就把創作活動視為一種深層次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而不是對客觀世界的如實
模仿。
一、「辭以情發」的創作心理動力觀
既然藝術被視為深層次的心理活動,
其產生的本質又在「心感於物而動」,
「心動則情生」,
「情
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所以,中國古代的藝術創作主張始終將情感
視為藝術活動中的一種動力啟動機制。「詩由情生」,「辭以情發」,「為情造文」,「至文生
於至情」的情感中心說自然就成為我國古代藝術創作理論的一條主線。具體表現為:
1.
創作活動中的情感動力說
2.「身與物化」的審美移情論
3.
藝術情感的社會調節論
2
第二節、藝術活動中審美意象的無限論
我國古代的藝術理論及創作實踐中始終強調要留有空白和未確定成分,亦即強調「無言之美」和
審美體驗的模糊性。這種思想源於老子和莊子的審美意象論。
《周易》中明確提出了「立象以盡意」的命題:「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
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近神。」(《系辭上》)
王弼:「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王弼在這里強調既要
「言」與「象」,但又不能完全拘泥於「言」與「象」,而是應該通過有限的「言」與「象」達
到無限的「意」的目的。
這些有關審美意象無限論的思想對魏晉南北朝以及唐宋以後的藝術心理學思想都產生了極其
深刻的影響,成為我國歷代藝術家們所追求的最高的藝術審美境界。而在西方,這些思想產生於
18
世紀,
20
世紀以後才得到廣泛認可,比中國落後了近
20
個世紀。
第三節
「文以氣為主」的創作人格觀
由於我國古代一直視藝術活動為精神的創造活動,因而十分重視創作主體在藝術文化傳播中的作
用,強調創作主體的人格建構。
曹丕在《碘論·論文》中詳盡地論述了文學的價值、作家的個性風格以及文學批評的態度。
他所提出的「文以氣為主」的著名論述,包含著深刻的創作主體人格建構的心理學思想。他所說
的「氣」主要指創作主體的人格結構,它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因而「文以氣為主」不僅是對
作家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要求,而且也是對於作家創作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的要求。也正是基於
這種思想,他又進一步提出了「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的觀點,並用「氣」之清濁去評
論王粲、徐幹、劉楨、陳林、阮禹、應揚、孔融等「建安七子」的創作人格以及這種人格對作品
優劣、風格的影響。曹丕第一次把「氣」納入了文學創作主體的生理心理范疇,開創了從作家生
理、心理功能的不同稟性去評論作家及其作品風格的研究方法,對我國古代藝術理論的研究作出
了重要貢獻。
自曹丕以後,許多作家、藝術理論家都運用這一思想去評論作家的創作人格和創作風格及品
位。
劉勰
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
《風骨》
一文中肯定了曹丕以「氣」評論作家創作的主張,
認為「氣」
的主要內涵為「才能、氣質、性格、情感」等素質。他詳盡論述了四者的內在關系及對創作活動
的影響,進而要求藝術家要「清和其心、調暢其氣」,從而為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奠定生理、心理
基礎。
明朝的
袁中道
則從「識、才、學、膽、趣」的不同角度闡述了藝術創作主體所應該具備的
3
人格品質。
清代的
袁枚
特別強調創作中的自我作用,
認為「為人不可以有我,
作詩不可以無我。
」
晚清的劉熙載曾尖銳地批評過創作中的從眾心理。
在西方,如此重視創作主體人格建構的藝術心理學思想,是在浪漫主義藝術思潮興起以後。
相比之下,我國大大地先進於西方。
創作心態的「虛靜」說
中國古代的藝術家、藝術理論家一直認為良好的創作心態是可以通過某中醞釀和控制來促成的。
這就是以老莊、陸機、劉勰、蘇軾等人一脈承襲下來的「虛靜」說理論。即藝術家在創作前首先
要使自己進入一種虛靜狀態,萬物皆備於我心而忘於心,我與萬物之中而忘我。
中國審美心境的「虛靜」說有兩大源頭,一為老莊的理論,一為荀子的理論。
「虛靜」的理論被晉朝詩人阮籍引向美學范疇,認為審美主體只有保持一種「無味」、「無
欲」的「冰心玉質」、「清虛寥廓」之心態,方能發現美並產生美感效應。
劉勰在「文心雕龍」:「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渝五藏,澡雪精神。」其意是說,只
有保持虛靜的心態
,
才能用藝術的眼光去發現美、創造美。
虛靜理論發展至唐宋時期,被蘇軾等人作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形成了極具中國特色的
「虛、靜、動」內力貫通而又逐次深入遞升的創作心境理論。
第四節
藝術活動的「中和」之美論
「中和」之美是我國極有特色的傳統藝術心理學理論。
這一理論起源於春秋時代的陰陽五行說。
陰陽五行說主要是從自然現象概括出來的。陰陽五行學派主張的「中和」之美,主要有以下
三方面的內容:
1
、注重「中和」之美的生理心理基礎
2
、強調音樂的聲、色、味要適度。
3.
要求不同音響的交織要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徵。
春秋時代陰陽五行學派關於「中和」的審美心理思想,概括出了視聽藝術活動中的一條重要
的心理規律。這種「中和」的審美思想是從生理感官上的「和」進到生理、心理的「和」,然後
再到自然和社會的和,和是完全符合藝術活動中的對立統一規律和人的生理心理結構特徵的。
孔子發展了「中和」之美的學說,更加註重個人與社會、與倫理道德觀念上的和諧。
《周易》
則從對立統一的和諧理論出發,
對儒家的「中和」 之美作了哲學上的闡述,
「剛柔相推
4
而起變化」(《系辭上》);「乾剛坤柔、比樂師憂」(《雜卦》);「故水火相逋,雷風不相
悖,
山澤通氣,
然後能變化,
即成萬物也」
(
《說卦》
)
;
「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
(
《系辭上》
)
。
《呂氏春秋》集上述理論之大成,並有所發展。它從人的生理、心理節奏要與自然事物的規
律相協調去看待「和」,從而給「和」賦予了自然、時代和社會的內容。限於篇幅,不再多言。
自此以後,「中和之音」、「中和之美」的學說便成為中國歷代藝術家、文學家、美學家所繼承
和發展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美學理論,也是藝術創作與批評中的一條重要准則。
第五節
中國藝術心理學的發展與現狀
20
世紀以來,
我國的藝術心理學發展遠遠落後了。
可以說我國最早介紹西方藝術心理學研
究的是
魯迅先生
,
1924
年他翻譯並出版了日本學者廚川白村寫的《苦悶的象徵》,書中論述了文
學創作的動機、動力,文學創作的本質與過程,文學鑒賞中的共鳴,文學藝術的起源,文學與社
會、政治、道德、人生的關系以及夢與象徵,文學與性心理等文學創作心理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我國二、三十年代活躍於文壇上的許多著名作家如郭沫若、臧克家等都從中受到了不少啟發。自
此以後,藝術心理學的研究在我國便擱淺了。
直到
1982
年北京大學中文系金開誠老師的
《文藝心理學論稿》
一書問世,
荒廢了半個世紀的
藝術心理學研究才在我國現出生機。與此同時,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的程正民老師翻譯出版了科
瓦廖夫的《文學創作心理學》一書,這是繼《苦悶的象徵》之後第二部譯著。
近幾年來,
我國藝術心理學的研究熱潮漸高,
先後有一批藝術心理學方面的譯著及論著問世,
例如,譯著主要有:滕守堯翻譯的《藝術與視知覺》,魏慶安翻譯的《文藝創作心理研究》,范
景中、
楊思梁、
徐一維等人翻譯的
E·H·貢布里希的系列著作
《秩序感》
、
《藝術與錯覺》
、
《圖
像與眼睛》,周彥翻譯的
E·H·貢布里希的關於繪畫再現的心理研究《藝術與幻覺》,潘智彪翻
譯的《實驗審美心理學》,陶東風等翻譯的《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周新、王燕春翻
譯的
《美術心理學》
等。
論著主要有:
庄志民的
《審美心理的奧秘》
,
魯樞元的
《創作心理研究》
,
錢谷融、魯樞元的《文學心理學教程》,陸一帆的《文藝心理學》等
⑥ 求助,首都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生導師情況
導師情況/出題老師
張志忠教授,先後畢業於山西大學中文系和北京大學中文系,分別獲文學士學位(1982)和文學碩士學位(1984),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任教多年,2002年8月調轉到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從事中國當代文學教學、研究和評論近20年,是國內有影響的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專家和知名評論家。在中國當代文學思潮研究、中國當代文學與世界文學之比較研究和90年代以來文學新潮及作家作品研究方面,做出了相當的成績。出版《莫言論》、《中國當代文學藝術主潮》、《迷茫的跋涉者--中國當代知識分子心態錄》、《1993:世紀末的喧嘩》、《90年代的文學地圖》、《當代長篇小說論略》等論著11部,在《中國社會科學》(中、英文版)、《新華文摘》等國內外報刊發表論文近200篇,曾獲中國作家協會中華文學基金會「莊重文文學獎」,總政治部頒發「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中國文聯主辦「2000年度文藝評獎」,四次獲解放軍三總部頒發「全軍優秀教學成果獎」,兩次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頒發「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等重要獎項,並且因教學成果突出先後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
張桃洲教授,2000年12月在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2003年7月進首都師范大學博士後流動站,2005年7月出站留校任教至今。 教學工作 中國現代文學史;20世紀中國新詩
研究領域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20世紀中國新詩;中國現代思想文化
在研課題 1.《20世紀新詩格律問題研究》,2006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 2.《當代北京新詩的歷史研究》,2007年北京市委組織部優秀人才
科研成果 在《中國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1部。
著譯目錄 《現代漢語的詩性空間——新詩話語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版。獲獎榮譽 1.2006年12月,《現代漢語的詩性空間——新詩話語研究》(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獲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發獎單位:北京市委市政府; 2.2006年9月,《話語的新詩觀——對一種研究範式的探索》(論文,載《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獲首都師范大學學報首屆優秀論文一等獎;發獎單位:首都師范大學。
主要兼職 北京大學新詩研究所研究員
⑦ 誰有《大眾文化教程》PDF的,寫論文要用,謝謝!
陶東風主編的這本《大眾文化教程(修訂版)》對大眾文化作了詳細的介紹。具體內容包括:大眾、大眾社會與大眾文化;大眾文化的幾種主要研究範式;影視文化;流行小說;流行音樂;網路文化;廣告文化;視覺文化等。本書內容豐富,講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http://auction1.paipai.com/
大眾文化教程 陶東風
⑧ 關於文學理論的PPT 有沒有呢
文學理論
一、文學理論課程的性質
又稱文學概論,是中文專業的主幹基礎課
二、學習文學理論的目的
1、掌握文學理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樹立正確的文學觀念
2、培養理論思維能力
伽達默爾:人類最高的幸福在於「純理論」。
葉朗認為:
一個當代大學生,就他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來說,不能只有具體學科的知識,如物理學的知識,經濟學的知識,法律學的知識,等等,而且還應該有純理論的興趣和知識,其中包括哲學的興趣和知識,也包括美學的興趣和知識。一個當代大學生如果缺乏這種純理論的興趣和純理論的知識,那麼他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是不完整的,是有重大缺陷的,因為他只有實際生活的知識,而缺乏人生的智慧。
3、提高文學創作、欣賞和批評的能力
下面兩聯詩,那聯最好?
重簾不卷留香久,
古硯微凹聚墨多。
雨中山果落,
燈下草蟲鳴。
三、教學安排與學習要求
1、教學安排
2、學習要求
1)明確概念,領會原理
2)理論聯系實際
3)適當閱讀幾本文學理論名著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原詩》、
《藝概》、《人間詞話》、《美學散步》
《詩論》、《文藝對話錄》、《詩學》、《美學》、《判斷力批判》
緒論
一、文學理論的研究對象
1、文學理論是文藝學的分支學科之一。
文 文學理論
藝 文學批評
學 文學史
2、什麼是文學理論的幾種觀點
1)文學理論就是文學理論史(陶東風教材)
2)文學理論就是文學批評理論
韋勒克、沃倫的《文學理論》
王一川的《文學理論》
3)文學理論就是文化理論
卡勒的《文學理論》
南帆的《文學理論新編》
2、文學理論的學科品格
1)科學性
2)開放性
3)實踐性
4)中介性
文學現象—文學理論—原發性理論
文學現象—儒家文論—儒學思想
二、文學理論的邊界(范圍、界域)
1、一般說,文學理論研究包括三個方面
1)專門研究文學的某個問題,如敘事學
2)與其他學科聯姻的文學理論研究,如
文學哲學 文學社會學
文學心理學 文學文體學
文學語言學 文學信息學
文學文化學 文學人類學
3)把文學本體當作研究的對象和中心,研究文學與時代、社會、歷史、文化、民族、人性、心理的關系,研究文學的性質、特徵、價值、形式、發生與發展等,回答文學是什麼的問題,如《文學原理》。
2、關於文學理論邊界的爭論
一派主張擴容,即把「街心花園」等文化現象納入到文學研究中去,陶東風、金元浦可為代表。原因: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打破了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模糊了。
另一派主張守界,固守文學的基本界域,反對把「街心花園」一類文化現象納入到文學研究中去,童慶炳、朱立元可為代表。原因是:「街心花園」之類是物質的審美, 不是理性精神的審美
我們認為:文學理論的邊界是移動的,因為文學理論要向風景無限的文學和人生體驗開放。所以,文學理論沒有固定的圍欄。
但是,文學理論的邊界又不是漫無邊際的,文學理論是一種「作為人生體驗的語言表達的文學的自由思考」,它有一個伸縮自如的人生圍欄。
三、中西文學理論比較
(一)表現與再現
西方文學觀念重摹仿、再現,中國古代文學觀念重表現、抒情
西方:古希臘的「摹仿說」—文藝復興時期的「鏡子說」—批判現實主義的「再現自然與生活」;
中國:詩言志—詩緣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白居易)—、神韻說(王世禎)、性靈說(公安三袁)
(二)教化與審美
中國文論重教化,西方文論重審美
中國:孔子的「興觀群怨」—《毛詩序》—劉勰、韓愈的「文以明道」、「文以載道……強調文學的功利主義價值觀;
西方:亞里斯多德—伊壁鳩魯派—賀拉斯—康德、黑格爾—王爾德……主張文學的審美無功利性。
(三)思辨與感悟
西方文論偏於理論形態,具有分析性、系統性;中國文論偏於經驗形態,是感悟式、印象式
中西文論差異的原因:
1、哲學基礎不同:
西方哲學:主客二分(實體、二元、超驗)
中國哲學:天人合一
2、知識論背景不同
3、文學實踐基礎不同
關於文學理論的研究方法
1、哲學方法
2、邏輯方法
3、具體學科的方法,如心理學方法、社會學方法、倫理學方法等
第一章 文學屬性
一、文學觀念的嬗變
(一)文學的含義
1、文學的原初含義:文章與博學
「文學」一詞最初出現於《論語.先進》,被列為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之一:「文學,子由、子夏。」
《荀子》:人之於文學也,猶玉之於琢磨也。
凡有文採的語言作品和顯示淵博學識的作品,均可稱為文學。
章炳麟:文學者,以有文字著於竹帛,故謂之文;論其法式,謂之文學。
2、文學的狹義:有文採的緣情性作品。
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
曹丕《典論.論文》:「詩賦欲麗」、「文以氣為主」;
(梁) 肖子顯《南齊書.文學傳序》:「文章者,蓋情性之風標,神明之律呂也。蘊思含毫,游心內運,放言落紙,氣韻天成;莫不稟以生靈,遷於愛嗜。」
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學:儒學、玄學、史學、文學。把文學從廣義大家庭中分離出來,確立了文學自身的地位。
(二)文學觀念的嬗變
美國艾布拉姆斯的 世界
文學「四因素」說 |
作品
/ \
藝術家 欣賞者
1、摹仿說(世界與作品的關系)
1)觀點:文學是對現實的摹仿,以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為代表
2)中國的「感物說」與此類似。
《易.系辭》:觀物取象
劉勰: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荊浩:度物色而取其真
葉燮:文章者,所以表天地萬物之情狀也。
3)摹仿說的特點、長處與不足
A、在文藝是什麼問題上,主張文藝是對現實的摹仿;
B、在文學創作問題上,認為文學的成功取決於作家的理性力量;
C、在作品上,堅持思想內容決定語言形式;
D、在讀者上,強調閱讀要理解作家原意;
E、在文學理論問題框架中,強調社會現實成為觀注的焦點。 該說強調了文學與生活的聯系,忽視了文學對情感的表現
2、表現說(作品與作家的關系)
1)觀點:文學是主體情感的表現,西方以華茲華斯等為代表
2)表現說的特點、長處和不足
A、在文學是什麼問題上,強調文學表現自我情感;
B、在文學創作問題上,認為文學的成功來自作家的情感、想像力和天才
C、在作品問D 、在讀者問題上,閱讀要全力理解原意;
E、在文學理論框架中,作家的主體能力(情感、想像力、天才)成為關注的焦點。
該說過分重視文學對情感的表現,切斷了文學對生活的聯系。
3、實用說(作品與讀者的關系)
1)觀點:認為文學的功能是愉悅和教育,中國古代的「教化」說,西方賀拉斯的「寓教於樂」可為代表。
題上,強調情感具有決定地位
2)實用說的特點、長處與不足
A、在文學是什麼上,主張文學的根本在於服務現實的功利需要;
B、在創作問題上,文學的成功取決於作家的現實關懷
C、在作品上,堅持現實功利性、內容決定形式
D、在讀者問題上,強調讀者要要全力實現原意
E、在文學理論框架中,現實需要成為關注的焦點。
實用說突出文學的現實關懷,但片面突出教育因素,抑制甚至扼殺了文學的快樂因素。
4、客觀說(作品與形式的關系)
1)觀點:認為作品一旦完成就具有客觀性質和獨立的「身份」,和生活、作家沒有聯系,20世紀初的俄國形式、新批評可為代表
2)客觀說的特點、長處與不足
A、在文學是什麼上,認為文學的本體在語言形式;
B、在文學創作C、在文學作品問題上,堅持語言決定意義,形式決定內容;
D、在讀者問題上,閱讀是讀者的自主創造活動,不要全力理解作品的原意。
E、在文學理論問題框架中,文學文本形式成為關注的焦點。
客觀說強調文本的自足性,輕視文學的思想內容,排斥文學與生活的聯系。
上,文學的成功取決於作家的語言力量;
二、文學的文化屬性
(一)文學是一種文化形態
英國馬克思主義「文化研究」學派的雷蒙.威廉斯和理查德.霍加特分別於20世紀50年代出版了《文化和社會》、《文字能力的用途》,霍加特還創建了伯明翰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後被稱為「伯明翰學派」,他們非常重視文學的文化性,對當代文學的文化研究產生了很大影響。世界許多文學理論和批評流派都很關注文學的文化屬性,如解構主義、符號學、女性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新歷史主義等。
1、文化的含義
文化一詞 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culruye,原義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15世紀以後,逐漸引申使用,指對人的品德與能力的培養。 在中國源自《易經》,為文治教化之義,漢代劉向《說苑》:「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
泰勒的定義和梁漱溟的定義,見書P28
文化的廣義:指人類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稱。 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的精神產品。
傑姆遜認為,文化有三個起碼的含義:一指個性的形成,個人的培養;二指文明化了的人類所進行的一切活動;三指日常生活中的吟詩、繪畫、看戲、看電影之類。
2、文學是一種文化形態
1)我國古代,文學隸屬於一般文化。文學與政治、宗教祭祀、道德教化活動融為一體。《漢書.武帝記》:「選豪俊,講文學。」《論語》:「文學,子由,子夏。」所以在漢以前泛指一般的文章博學或文獻經典。
2)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學是一種符號的精神文化。
3)威廉斯認為,西方「文學」(literature)一詞的最初用法表示「讀寫能力」,到18世紀才越出「讀寫能力」意義,表示富有審美特性的想像性作品。
4)(美)喬納森.卡勒的《文學理論》:「文學就是一個特定的社會認為是文學的任何作品,也就是由文化來裁決,認為可以算作文學作品的任何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