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修行需要什麼方法

修行需要什麼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01 23:50:22

① 怎樣在家修行,佛子平時修行的幾種方法

廣大的學佛,修佛人在家修行,首先把家庭的事情或工作都安排好,每天抽些時間念佛聖號。一部《無量壽經》,十大咒。十小咒,或者有佛教念誦集是非常全的,可以上早晚課。一句阿彌陀佛佛號,鍛煉意志,學佛是長久的,修行是終生的。
修佛不是一朝一息的,只要有信念,在家如有條件可按寺廟規矩走,如沒有時間自己規劃的時間可念經念咒,形成一個規劃就行了。自己有佛堂,可天天上香拜佛,是一樣的。長久修行會修成正果的,修成覺悟,覺悟到了,和平常人是不一樣的,處處都有一顆慈悲的心。

② 道家的修行方法

一、心齋
心齋,「齋」即清心之義,心齋指內心清虛寧靜。最早出自《莊子·人間世》:「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意思是說:大道至虛至靜,因此人心應當清虛寧靜,以合大道。所以道家所講的真正齋法,不是外表吃素謂之齋,乃指內在的心裡干凈,這也是道家修養的高妙義諦之所在。

二、坐忘
坐忘,即靜坐忘身。見《莊子·大宗師》:「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意思是說:肢體廢去不動,聰明免去不用,離開形體去掉思慮,心同於無所不通之大道,就叫做坐忘。道家這時的坐法,不是後來佛教的盤腿打坐法,而是坐於杌上或席地而坐。

三、緣督
緣督,指遵循中道,或雲運行督脈。見於《莊子·養生主》:「緣督以為徑,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意思是說:遵循中道(或運行督脈)作為途徑,就可以做到保養身體,可以做到完善生命,可以做到奉養親人,可以做到盡享天年。後世修煉中的任督周天,即依此作為理論根據。

四、導引
導引,即導行肢體,以通經絡。《莊子。刻意》雲:「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意思是說:象熊一樣攀援樹木而自懸,如鳥一樣展翅而伸腿,這是為了長壽的需要,是導引鍛煉、保養身體,象彭祖長壽的這一類人的愛好。在三國時華陀所傳之五禽戲,即屬道家之導引法。

五、吐納
吐納,指吸進清炁,而呼出濁氣。《莊子。刻意》雲:「吹噓呼吸,吐故納新。」意思是說:用呼吸之法,吐出濁氣,而吸人清炁。這就是道家修煉的調息之法。後文築基煉炁之吐納法,即淵源於此。

六、聽息
聽息,又稱「聽炁」。指靜中用炁聽呼吸,以凝神合道。見《莊子·人間世》:「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炁。」意思是說,不要用耳朵去聽呼吸,要用心去聽呼吸;又不要用心去聽呼吸,要用炁去聽呼吸。因為這時心與炁打成一片,心已在炁中了,所以不用心聽而用炁聽。這種方法,也是道家調息入靜的一種。聽息法的目的,最後是要達到無心而聽炁;世俗流傳的數息法,最後還是有心在數息。比較而言,用「聽息法」比用「數息法」,更為容易入靜,而且入靜的層次更深。

③ 道教修行的方法有哪些

道教的修煉方法有很多,如行氣、導引、內觀、存想、服食、辟榖、外丹術、內丹術等等,其要在於動靜結合、少思寡慾,其旨在於保持健康、長生不老。
道教的修行方法認為,鬼是人死後離體而出的純陰之氣,指人之所歸。人不能修善積德,純陰之氣就無法脫離苦海。道教同時認為,人是「半陰半陽」之體,而天上神仙則是「純陽之體」,人通過修煉,將自身能量煉為純陽,死後就是「神」了。
道教徒有兩種:一種是出家的,即「道士」。《太霄琅書經》曰:「人行大道,號曰道士。」「身心順理,為道是從,故稱道士。」另一種是所謂的「火居」教徒,相當於佛教的「居士」,可以結婚生子,在家裡修行即可。
道教在修煉法門上又分為南北兩宗,有修性、修命不同之說;他們同出一源,由於地區不同,所以分為南北宗。道教的修煉方法分為行氣導引、服氣(辟穀)、房中術(指利用男女房事來修煉)等,符籙派以符咒等來實現一些傳說中的神奇功能、丹鼎派則以修煉「內丹」來達到擺脫生死、把握天地運行規律等效果。傳說中道術甚為神奇,其效果需要實踐驗證。
道家倡導「無為而無不為」,就是說用「無為」的心態來修煉,一旦成功就可以無所不為了。道教號稱「我命由我不由天」,這種宣揚自己可以擺脫生死乃至命運束縛的教義,吸引了古往今來無數好道人士。

④ 修行要怎麼

凈空法師---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與經典所說的相應,這是好的,是正確的;如果與經典講的不相應,我們自己一定要覺悟,我們錯了。錯了要趕快把它修正過來, 這叫修行。

1. 什麼叫修行?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過去我們沒有接觸佛法,沒有人給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我們的想法錯了,看法錯了,我們說法、作法都錯了,這是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行為招來六道三途的果報,錯誤行為變現這個境界;現在我們明白覺悟了,把這些錯誤行為修正過來。正確、 錯誤的標准,我們不能不依靠佛法,所以對佛法要建立堅定的信心。佛是過來人,我們不相信過來人的話,相信誰的話?所以佛說的一切經,就是我們修行的標准。 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與經典所說的相應,這是好的,是正確的;如果與經典講的不相應,我們自己一定要覺悟,我們錯了。錯了要趕快把它修正過來, 這叫修行。

2. 所以修行,諸位同修要記住,不是每一天念多少部經,念多少聲佛號,磕多少大頭,不是的,那不是修行。那個作法可以說的什麼?信教。佛有四種經,「教理行果」,你只有一個;你自己修行的方法,「信解行證」,你也只有一個。

3. 我信教,理不懂,行沒修,雖然天天念經、念佛,還是胡思亂想,還是干一些損人利己,干這些事情。不但佛經裡面講的功德利益你得不到,你還在造罪業。所以信教不行,要解理;理解了還不行,要修行;修行才管用。修行縱然沒有證果,你決定不墮惡道。你是真修,修的功夫沒到家,到家就證果了;功夫沒到家,雖不 證果也必得人天福報,這是決定靠得住的。

4. 所以修行在我們整個學習過程當中,是第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信教,相信老師的教誨;第二個階段是明理;第三個階段是修行;第四個階段是證果。佛說的教理行果,我們自己的功夫是信解行證,這是精進。這個精進跟前面五力的精進不一樣,那是講的通途法門,這是講的專門。你選擇一個法門,你選擇一部經典,一門深入,這個精進是講這個意思。我們在一生當中修學能不能有成就,這四個字是關鍵,「修行精進」四個是關鍵。

5. 諸位一定要明了,佛家常講開悟,常講覺悟,什麼叫開悟?什麼叫覺悟?知道自己的毛病就叫覺悟,就叫做開悟;把自己毛病改正過來就叫修行,就叫功夫。這些名詞術語不能解錯了,不能夠解偏差了,我們發現有不少人說到修行,以為修行就是吃素,吃齋念佛那叫修行,這是很大的誤會。吃齋念佛是修行的樣子,他是不是在修還不知道。

6. 真正修行,真正有功夫,不一定吃齋念佛。佛家的法門太多了,八萬四千法門念佛只是其一,不用這個方法用別的方法也是在修行。所以一定要正確的理解,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行為,一門深入,這才叫真精進。

7. 所以諸位就明了,世出世間第一等的福報是什麼?修行,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這是真正的福報。一個真修行人,諸佛護念。諸佛如來五眼圓明,前面跟諸位講了,盡虛空、遍法界沒有看不到的,沒有聽不到的。真正發心修行,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連那些妖魔鬼怪都佩服你,都尊敬你,你了不起,他不敢惹你。真正修行人還有妖魔鬼怪來擾亂,你就可想而知,你是什麼功夫?連妖魔鬼怪都瞧不起你,你的功夫就可想而知。真有功夫的人,妖魔鬼怪尊敬你,即使冤家債主也不敢惹你,這些事理我們都不難懂。

如何修行

阿彌陀佛

要在境界里,依照佛法,精進修行

學佛要看佛經和祖師大德的講經說法,不要自己亂看一些不知道出處的學佛資料,很多錯誤或不圓滿,壞了自己法身慧命。

你可修凈土法門。網路一下很好找到凈空法師講經的「認識佛教」,無量壽經,十善業道經,等,

凈空法師---所以佛說的一切經,就是我們修行的標准。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與經典所說的相應,這是好的,是正確的;如果與經典講的不相應,我們自己一定要覺悟,我們錯了。錯了要趕快把它修正過來, 這叫修行。

1. 什麼叫修行?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過去我們沒有接觸佛法,沒有人給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我們的想法錯了,看法錯了,我們說法、作法都錯了,這是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行為招來六道三途的果報,錯誤行為變現這個境界;現在我們明白覺悟了,把這些錯誤行為修正過來。正確、 錯誤的標准,我們不能不依靠佛法,所以對佛法要建立堅定的信心。佛是過來人,我們不相信過來人的話,相信誰的話?所以佛說的一切經,就是我們修行的標准。 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與經典所說的相應,這是好的,是正確的;如果與經典講的不相應,我們自己一定要覺悟,我們錯了。錯了要趕快把它修正過來, 這叫修行。

2. 所以修行,諸位同修要記住,不是每一天念多少部經,念多少聲佛號,磕多少大頭,不是的,那不是修行。那個作法可以說的什麼?信教。佛有四種經,「教理行果」,你只有一個;你自己修行的方法,「信解行證」,你也只有一個。

3. 我信教,理不懂,行沒修,雖然天天念經、念佛,還是胡思亂想,還是干一些損人利己,干這些事情。不但佛經裡面講的功德利益你得不到,你還在造罪業。所以信教不行,要解理;理解了還不行,要修行;修行才管用。修行縱然沒有證果,你決定不墮惡道。你是真修,修的功夫沒到家,到家就證果了;功夫沒到家,雖不 證果也必得人天福報,這是決定靠得住的。

4. 所以修行在我們整個學習過程當中,是第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信教,相信老師的教誨;第二個階段是明理;第三個階段是修行;第四個階段是證果。佛說的教理行果,我們自己的功夫是信解行證,這是精進。這個精進跟前面五力的精進不一樣,那是講的通途法門,這是講的專門。你選擇一個法門,你選擇一部經典,一門深入,這個精進是講這個意思。我們在一生當中修學能不能有成就,這四個字是關鍵,「修行精進」四個是關鍵。

5. 諸位一定要明了,佛家常講開悟,常講覺悟,什麼叫開悟?什麼叫覺悟?知道自己的毛病就叫覺悟,就叫做開悟;把自己毛病改正過來就叫修行,就叫功夫。這些名詞術語不能解錯了,不能夠解偏差了,我們發現有不少人說到修行,以為修行就是吃素,吃齋念佛那叫修行,這是很大的誤會。吃齋念佛是修行的樣子,他是不是在修還不知道。

6. 真正修行,真正有功夫,不一定吃齋念佛。佛家的法門太多了,八萬四千法門念佛只是其一,不用這個方法用別的方法也是在修行。所以一定要正確的理解,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行為,一門深入,這才叫真精進。

7. 所以諸位就明了,世出世間第一等的福報是什麼?修行,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這是真正的福報。一個真修行人,諸佛護念。諸佛如來五眼圓明,前面跟諸位講了,盡虛空、遍法界沒有看不到的,沒有聽不到的。真正發心修行,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連那些妖魔鬼怪都佩服你,都尊敬你,你了不起,他不敢惹你。真正修行人還有妖魔鬼怪來擾亂,你就可想而知,你是什麼功夫?連妖魔鬼怪都瞧不起你,你的功夫就可想而知。真有功夫的人,妖魔鬼怪尊敬你,即使冤家債主也不敢惹你,這些事理我們都不難懂。

⑥ 佛教各類修行方法詳細介紹分類

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

(一)布施

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無錢也無力的人從旁用嘴說兩句好話好了,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滿心歡喜。

(二)持戒

持戒不僅僅是守清規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該做的壞事應該戒除,已戒除的壞事不應該再做;沒做過的好事應該去做,已做過的好事應該持續不斷地做下去。總而言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三)忍辱

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樂。

(四)精進

精進是為了我們肉體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

(五)禪定

禪定,分成三個步驟,也可說分為三個階段,而達到三種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雙亡。

(六)智慧

智慧包括有三個項目:聞慧、思慧及修慧。

聞慧是經由眼耳所見所聞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啟悟。

思慧是看到、聽到,或學到東西以後,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

修慧是從修行前面所說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及禪定的五種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6)修行需要什麼方法擴展閱讀

對修行者而言,一位高明的師父是不可缺少的,他可使你少走許多冤枉路,更不致走錯了路。在修行的准備工夫而言,節制五欲,是很重要的。這是由於五官的媒介而產生的種種不好的心理活動。

這些由五官反應而生的種種是修行的障礙。所謂五官的反應,是指眼所見、耳所聽、舌所嘗、鼻所聞、以及身體所觸,而使心裡產生了喜怒哀樂種種情緒,這就叫做五欲。因此,修行的人,對日常物質上的生活要淡泊,不可被聲、色等五欲所迷亂,然後才能講到主要的修行方法。

大乘菩薩的主要修行方法,叫做六度。六度是用六種方法由有生死有煩惱的凡夫這一邊,到無生死無煩惱的那一邊去。也就是從生死的苦海到達涅盤;從煩惱的凡夫轉成菩提。就如乘坐一艘具有六種器具設備的船,航向對岸成佛的路上去,這就叫六度。

(一)布施

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無錢也無力的人怎麼辦呢?那你從旁用嘴說兩句好話好了,啞子呢?那就只要心想這是好事,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滿心歡喜。

可是如果有人,不出錢出力,專門叫人去做好事、幫忙人,是否也算得是布施?事實上他勸人為善的行為,即是出力的布施。

世界上行善布施的人,並不全是富翁,甚至所謂同病才能相憐,自己有痛苦有困難,覺得需要人家幫助,因此見到別人有痛苦困難,便也希望有人去幫助。

有人厭惡不肯出錢做善事、布施的富人,而稱之為「為富不仁」。其實富人的錢,如果不是橫財,原是由於捨不得用錢,把一個錢一個錢省下來,積聚而成富人;如果把錢全用了出去,他就成不了富翁。所以我們應該勸富人布施,但不可挖苦他。布施有二個對象:一是布施貧窮的人,即是幫助需要救濟的人。

另一是布施宗教團體,即是佛教說的佛、法、僧三寶。我在紐約曾對學生說,你們要多多布施給三寶,有一個學生嘻嘻笑起來,我說:「你笑,是不是因為我是三寶中的出家人,我要你們布施,要你們不可貪心,結果把錢都給了我?」他說是的。

諸位有沒有想到為什麼要布施三寶?佛教說布施三寶比布施窮人功德來得大。我們用錢救助人,是希望以一個錢救十個人,還是希望一個錢救不了一個人?

布施給三寶,三寶所做的事是,幫助所有需要救濟的人得到佛法。因為人類的真正痛苦,不在於缺少物質。佛教的重點是幫助人們在心理上解決痛苦、解決煩惱,這是徹底解決痛苦的方法。布施給三寶,三寶可以幫助更多的人解決重大的問題,所以布施三寶比布施窮人的功德來得大。

也有人說,出家人不做生意,也沒有錢布施給人,是不是也修布施功德?告訴諸位,布施並不全是用錢,而且,用錢財布施只是小布施,用佛法智慧布施才是大布施。因為救濟人身的困難是小布施,救濟人心而得解脫生死的痛苦是大布施。昨天與今天,我在此地就是做的大布施。

(二)持戒

第二「持戒」,持戒不僅僅是守清規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該做的壞事應該戒除,已戒除的壞事不應該再做;沒做過的好事應該去做,已做過的好事應該持續不斷地做下去。總而言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三)忍辱

第三「忍辱」,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更要忍受所得到的快樂。如果能忍受痛苦、忍受快樂的話,就是我昨天所說的「八風吹不動」的境界了。

(四)精進

第四「精進」,精進是為了我們肉體的生命和佛法的法身慧命。所謂肉體的生命,是指血肉之軀的生活現象;佛法的法身慧命,則是我們的信仰所賴以延續的活動現象。

為了神聖的悲願,我們要花最大的努力,不灰心、不退縮地做下去,便是精進,假若沒有精進的精神,便可能凡事虎頭蛇尾,或者一曝十寒。那麼,無論是對日常的生活,對身體的維持,以至信仰生活的修持,不是半途而廢,便是萎靡不振,無法達成預期的目的。

(五)禪定

第五「禪定」,我教禪定,分成三個步驟,也可說分為三個階段,而達到三種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雙亡。

(1) 身心平衡,就是使我們有健康的身體和健全的心理。做到了,我們便是正常而健康的人。

(2) 物我合一,是一般宗教經驗所希望達到的境界。即是我和世界萬物合而為一,凡是中西歷史上的大哲學家及大宗教家,都可能達到這一階段。

(3) 物我雙亡,只有禪才能達到這一目的。禪,就是教你達到「無」的境界,無,並非等於沒有東西,而是沒有之中,一切都存在,可又並不等於物我合一。

物我雙亡是到了真正開悟之後,覺得我們這個世界完全是假的,雖然是假的,世界還是照常

1.身心平衡是小我的階段。即是平常所感到的正常心理狀態之下的平靜安逸的自我感。

2.物我合一是大我的階段。此我的存在和宇宙萬物的存在合而為一,不管上帝在我心裡或我在上帝裡面,都是大我的觀念。

3.物我雙亡是無我的階段。既無小我,也無大我,只是清楚地、自然地、活潑地、無礙地存在。

諸位不要以為修禪定必須要坐在那裡的。修禪定有許多方法,靜坐只是一種基本方法而已,禪的開悟,並非只靠靜坐,只是開始時,需要靜坐的基本訓練。

實際上念佛、誦經、懺悔、禮拜、祈禱,無非是要使心力集中,而禪的初步工夫,便是如何訓練你的心力集中。所謂「誠之所至,金石為開」,「誠」;便是心力集中。

心無旁□,只有一個念頭,集中在一個念頭,這就禪定的初步工夫。所以諸位不可把禪定的范圍看得太狹小,禪定是包括一切修行方法在內的,禪是通於大小三乘及顯密二教的。

(六)智慧

第六「智慧」,智慧包括有三個項目:聞慧、思慧及修慧。聞慧是經由眼耳所見所聞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啟悟。思慧是看到、聽到、或學到東西以後,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修慧是從修行前面所說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及禪定的五種方法中所得的悟境。

以上六種修行方法,是一體的,其重心則在智慧上。不過,想要得到真正的智慧,則必須兼修其他的五種方法。如果撇開其他五種,僅修其中一種,譬如說老是打坐的話,縱能開悟,悟也不會深的。

為什麼六度把智慧放在最後,因為佛教的一切修行方法,無非希望修行者的最終目標是智慧,得到了智慧,即是開了悟,開悟可使人們擺脫煩惱。

如果想得到智慧,一定要解除自己的煩惱,煩惱解除了,智慧自然出現,智慧出現了,煩惱便解除,這是循環而互為因果的,所以修行越深悟境越高,智慧越深煩惱越薄。

⑦ 修行的六個次第和方法是什麼

修行有三個要點: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慧。這個順序也正是修行的次第。
第一步要生起出離心,即厭倦輪回、希求解脫之心。
許多人會想,這不是消極避世嗎?
其實,怎樣是消極?如何是避世?這都值得去思考。一頭扎進名利財色中,里里外外應接不暇,不一定就是在積極、負責地對待人生。至於避世,社會關系簡單、生活簡單算避世嗎?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呼朋喚友扎堆湊熱鬧的。
文明發展到今天,人們應該學會尊重多樣性,接受別人選擇與自己不同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畢竟人生各有因緣,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有同樣的喜好,都走同樣的路。
我們回過頭來談出離心。輪回指的是陷於煩惱之中以缺憾、局限為最大特徵的一種生存狀態。厭倦輪回,就是厭倦了缺憾、局限、煩惱的無盡循環。煩惱這個詞真是妙,說盡了人心的不得安生、無可奈何。
然而僅有厭倦還不夠,還要希求解脫。心生厭倦容易,心向解脫難。煩惱是生生世世熏習成癮的,沒有決心、毅力和正確的方法,如何輕易能戒掉?又有幾個人能意識到自己煩惱成癮?
佛陀說,要先看到輪回的「苦」的本質,進一步知道苦、煩惱都有其原因,通過聞思修行佛法去滅除苦因,才能遠離痛苦煩惱,得到身心自在之樂。
第二步是在出離心的基礎上生起菩提心,不僅僅滿 足於個人的超脫,而是希望一切眾生安穩快樂,永斷煩惱,為了實現這個理想而精進修行,通過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羅蜜不斷完善自己的修持,並幫助教化眾生。
發菩提心重要,是因為它直接關繫到修行者對空性的見解和證悟能否圓滿究竟。
第三步是證悟空性,在菩提心的攝持下逐步圓滿聞慧、思慧、修慧。
空性的話題,有些人很忌諱,不理解也不打算接受,另一些人卻很喜歡談論,而僅僅止於談論。這兩種態度都無法讓人真正接觸到佛法的精華——般若空性。
證悟空性的智慧雖說是我們自家的寶貝,不待外求,但是沒有聞思修的鋪墊啟發,智慧是很難顯發出來的。不重視建立正見,更不願意實修,只把些似是而非的話頭拿來空談,這樣是誤己誤人。
現在學佛的人當中,能靜下心來聞思的人不多,肯實修的更少。為什麼?主要是沒有真正的出離心。表面上學佛,心裡還抱著世間八法不肯放鬆,護親伏怨,搬弄是非。縱然聞思,也是得少為足,稍懂一點名相便迫不及待要炫耀,人前人後架子十足。殊不知文字上的理解若不通過實修串習內化,文字就還是文字,你的煩惱還是你的煩惱。學那麼多,卻沒怎麼往心裡去,煩惱照舊,是非日增,著實該慚愧。
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修行可以從善護身語意、遠離十惡業開始,行動上盡量避免殺生、盜竊、邪淫等惡業,言語上盡量避免惡口(罵人,說粗話)、兩舌(挑撥離間)、妄言(說謊)、綺語(無意義的瑣談),盡量遠離貪心、害心、以及執著恆常或拔無因果等極端見解。所謂「生活即是修行」,在我看來,也就是這樣,把佛法的正見落實到起居應對中,在日常小事上也謹慎取捨因果。

⑧ 給點關於修道的方法

1. 看大乘佛經,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凈土諸經》等。

2. 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區的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貝旺旭仁波切 為師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江央確吉寧瑪仁波切
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 !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凈多矣,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凈土宗念佛法門)

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一念不生,迴光返照,了了分明,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念:
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4.修行需要先消業障,在消業障方面《地藏菩薩本願經》甚佳,讀經、念: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名號。
《地藏菩薩本願經》: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閱讀全文

與修行需要什麼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克服丟臉的方法 瀏覽:213
快速分析問題可以應用的方法 瀏覽:51
喇叭阻抗測量方法 瀏覽:428
會計常用的三種核算方法 瀏覽:711
教案教學方法都有哪些 瀏覽:695
兒童食用蜂蜜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707
中國勇士訓練方法 瀏覽:960
貧血的類型和治療方法 瀏覽:280
白芷的食用方法與禁忌 瀏覽:814
888x25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493
美的暖風機的正確安裝方法 瀏覽:717
大學論文食品選出最佳配方方法 瀏覽:315
中期舌癌的治療方法 瀏覽:544
隱形防護網報警器安裝方法 瀏覽:733
紅胎記治療方法 瀏覽:442
殺鮑魚方法圖片 瀏覽:914
cpk過程能力分析報告方法 瀏覽:286
變頻率計測量方法 瀏覽:496
電梯平層精準度檢測方法 瀏覽:147
治療淋病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