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論持久戰方法論分析

論持久戰方法論分析

發布時間:2022-05-01 08:50:05

❶ 《論持久戰》主要內容是什麼

摘要 《論持久戰》把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的抗戰實際情況相結合,讓處在水深火熱、迷霧中的人們不再彷徨,有了前進的方向。

❷ 《論持久戰》是怎麼分析中日戰爭的形式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20世紀30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日本是一個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但它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中國的國力雖然比較弱,但它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又有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戰爭力量雖強,但它是一個小國,軍力、財力都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而中國是一個大國,地大人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日本的侵略行為損害並威脅其他國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國際的同情與援助;而中國的反侵略戰爭能獲得世界上廣泛的支持與同情。因此說中國既不會速勝也不會亡國。而是對日戰爭的持久戰。

毛澤東指出:這場持久戰將經過3個階段:「第1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2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准備反攻的時期。第3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毛澤東著重指出,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將是中國很痛苦的時期」,「我們要准備付給較長的時間,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敵強我弱形勢「轉變的樞紐」。毛澤東強調「此階段中我之作戰形式主要的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此階段的戰爭是殘酷的,地方將遇到嚴重的破壞。但是游擊戰爭能夠勝利」。

❸ 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戰爭的綱領性文件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指導抗日戰爭的綱領性文件是1938年五、六月間,毛澤東發表的《論持久戰》。

1938年五月至六月間,在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關頭,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這篇軍事哲學著作。他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分析戰爭的形勢和特點。

科學預見戰爭的前景和進程,明確指出勝利的道路和方法,回答了困擾人們思想的種種問題,對制定全國抗戰的戰略方針,鼓舞全國人民的必勝信心,產生了重大影響。


(3)論持久戰方法論分析擴展閱讀: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綜合分析時代背景和中日國情,將這場戰爭界定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

總結出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的特點,從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後勝利屬於中國而不屬於日本。

❹ 持久論戰思想有什麼意義

《論持久戰》是在抗戰全面爆發後,國民黨內出現了「速勝論」和「亡國論」等論調,而共產黨內,也有一些人冀望於國民黨正規軍的抗戰,輕視游擊戰爭的背景下,毛澤東同志於1938年5月,而作的名篇。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初步總結了全國抗戰經驗,批駁了當時最盛行的種種錯誤觀點,系統闡明了黨的抗日持久戰方針。在這篇著作中,毛澤東分析了中日兩國的社會形態、雙方戰爭的性質、戰爭要素的強弱狀況、國際社會的支持與否,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的勝利屬於中國。他還科學地預見到抗日戰爭必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他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抗戰勝利的唯一正確道路是實行人民戰爭。
《論持久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戰爭的綱領性文獻,它指明了抗戰的前途,提出了正確的路線。抗戰後來的實踐充分證明了這篇著作的預見是完全正確的。《論持久戰》是篇論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稱為經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戰爭初期寫成並發表的,對抗日戰爭做了論述,將抗日戰爭分為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准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而現在再重讀論持久戰時,與當時抗日戰爭的歷史完全對應,甚至可以說是抗日戰爭的總結報告。
《論持久戰》一文中主要闡述了,在我方弱於敵人時或環境不利於我方時應採取持久戰的策略,只要採取此策略則必勝.在此情況下要杜絕投降論和速勝論,因為在敵強於我時這兩種論調就不現實,必然導致客觀失敗.
《論持久戰》的主要內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戰爭發展的基本規律(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寡助、我多助);
2、論述了只有實行人民戰爭,才能贏得勝利的思想;
3、闡明了抗日戰爭作戰的形式上,主要是運動戰,其次是游擊戰。
在著名的《論持久戰》一文中,毛澤東把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喻為「犬牙交錯」的戰爭。他透徹地分析了敵我雙方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優劣,闡述了「犬牙交錯」的幾種形態:內線與外線,有後方與無後方,大塊與小塊,局部與整體,包圍與反包圍。毛澤東同志精當地運用了「犬牙交錯」這一成語,以富有辯證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動地巧抒胸臆,使人們明白了「長期而又廣大的抗日戰爭,是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錯』的戰爭,這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既駁斥了速勝論,又痛斥了亡國論,使全國人民看到了勝利的前途,增強了必勝信心。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日本是一個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但它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中國的國力雖然比較弱,但它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又有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戰爭力量雖強,但它是一個小國,軍力、財力都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而中國是一個大國,地大人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日本的侵略行為損害並威脅其他國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國際的同情與援助;而中國的反侵略戰爭能獲得世界上廣泛的支持與同情。這些特點「規定了和規定著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後勝利屬於中國而不屬於日本。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還強調了「兵民是勝利之本」。他說:「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戰爭的偉大力量之最深厚的根源,是存在於民眾之中。」只要動員了全國老百姓,就會造成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論持久戰》是一部偉大的馬列主義的經典軍事理論著作,被譽為世界十大軍事名著之一。《論持久戰》寫了二十一個問題,前九個問題為第一部分,主要是說明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為什麼最後勝利是中國的,批判了亡國論和速勝論;後十二個問題為第二部分,主要是說明怎樣進行持久戰和怎樣爭取最後勝利,著重論述了人民戰爭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在《論持久戰》這部光輝著作中,毛澤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戰爭的根本問題作了精闢的論述,制訂了指導抗日戰爭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證明了其無比的正確性;它可用於指導反侵賂的現代局部戰爭,並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它不僅在國內成為指導抗日戰爭的科學的軍事理論,而且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也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論持久戰》無論是用於軍事還是運用到現實生活都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有遇到困難,難以解決的時候,有時候甚至要堅持努力奮斗好長時間,更有陷入困境無法走出來,而我們應該走持久戰戰略。首先我們要正視自己面臨的困難,總結出現困難的內因、外因、敵因、我因,然後先從第一個階段開始,找出自己處於困難之中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葯。在找出原因後就是第二個階段,認真改正,保證同樣的錯誤永遠不會發生,然後探尋新的發展道路,為發展新的事業而准備。第三階段就是要戰略反攻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要進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難,把生活從被動的狀態轉變為主動的狀態。奪取生活的勝利!
《論持久戰》是一篇不朽的著作,給後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文化和思想戰略,讀了《論持久戰》,我受益匪淺!

❺ 為什麼說論持久戰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決心和信心

毛澤東的《論持久戰》透徹分析了中國抗戰的三個時期,中國將最終取得勝利,為全國人民抗戰指明了方向,大大增強了人民抗戰的決心與信心。

❻ 毛澤東《論持久戰》一文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論持久戰》主要內容:

著作開篇以「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做引子,然後針對這兩種錯誤觀點作者進行了一一駁斥,接著引出作者自己的觀點: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的勝利是中國的,並通過

「能動性在戰爭中」、「戰爭和政治」、「抗戰的政治動員」、「戰爭的目的」、「防禦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等既獨立而又有聯系的篇章的闡述,來說明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

怎麼進行持久戰,為什麼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應當怎樣做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論持久戰》的意義:

《論持久戰》把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的抗戰實際情況相結合,讓處在水深火熱、迷霧中的人們不再彷徨,有了前進的方向。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帶領下,人民群眾振奮精神,萬眾一心,積極投身於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之中,形成了中華民族不可抗拒的凝聚力。

(6)論持久戰方法論分析擴展閱讀:

1938年五月至六月間,在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關頭,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這篇軍事哲學著作。

他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分析戰爭的形勢和特點,科學預見戰爭的前景和進程,明確指出勝利的道路和方法,回答了困擾人們思想的種種問題,對制定全國抗戰的戰略方針,鼓舞全國人民的必勝信心,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論持久戰》發表80周年之際,結合今天的現實問題,學習和汲取其中穿越歷史時空的哲學智慧,對於我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世界統一於物質,物質是第一性的。這是辯證唯物主義最基本、最核心的觀點,要求我們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制定政策、推動工作。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綜合分析時代背景和中日國情,將這場戰爭界定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總結出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的特點。

從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後勝利屬於中國而不屬於日本。」當前,我們面對的最大實際,就是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同時要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因此,我們要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的結合上,深刻認識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准確把握新時代的「變」與「不變」,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又順應新時代的新變化新要求,使主觀世界更好地符合客觀世界,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❼ 論持久戰的 內容: 意義: 的形式作答

情況下要杜絕投降論和速勝論,因為在敵強於我時這兩種論調就不現實,必然導致客觀失敗.主要內容是:1、 揭示了抗日戰爭發展的基本規律(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寡助、我多助);2、 論述了只有實行人民戰爭,才能贏得勝利的思想;3、 闡明了抗日戰爭作戰的形式上,主要是運動戰,其次是游擊戰。其實,論持久戰這篇論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稱為經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戰爭初期寫成並發表的,對抗日戰爭做了論述,將抗日戰爭分為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准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而現在再重讀論持久戰時,與當時抗日戰爭的歷史完全對應,甚至可以說是抗日戰爭的總結報告。足見毛澤東的軍事才華非同尋常。《論持久戰》的意義《論持久戰》一書,是毛澤東於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講演稿。這是一部偉大的馬列主義的經典軍事理論著作,被譽為世界十大軍事名著之一。《論持久戰》寫了二十一個問題,前九個問題為第一部分,主要是說明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為什麼最後勝利是中國的,批判了亡國論和速勝論;後十二個問題為第二部分,主要是說明怎樣進行持久戰和怎樣爭取最後勝利,著重論述了人民戰爭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在《論持久戰》這部光輝著作中,毛澤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戰爭的根本問題作了精闢的論述,制訂了指導抗日戰爭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證明了其無比的正確性;它可用於指導反侵賂的現代局部戰爭,並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它不僅在國內成為指導抗日戰爭的科學的軍事理論,而且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也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例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對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與外交政策》一書中寫到:「關於毛主席軍事思想的最好闡述,不見諸蘇聯的著作,而見諸中國的著作 。」全文
13
匿名用戶2012-11-16
(1)1938年,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的講演,其內容是分析了:特點:中日戰爭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20世紀30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全部問題的根據就在這里。中日雙方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四個特點: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前途和規律:一方面,日本是強國,中國是弱國,這一對比,決定了抗日戰爭只能是持久戰。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國,發動的是退步的、野蠻的侵略戰爭,在國際上失道寡助;而中國是大國,進行

❽ 分析論持久戰的內容和意義

你好:(1)1938年,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的講演,其內容是分析了:
特點:中日戰爭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20世紀30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全部問題的根據就在這里。中日雙方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四個特點: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
前途和規律:一方面,日本是強國,中國是弱國,這一對比,決定了抗日戰爭只能是持久戰。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國,發動的是退步的、野蠻的侵略戰爭,在國際上失道寡助;而中國是大國,進行的是進步的、正義的反侵略戰爭,在國際上得道多助,最後勝利又將是屬於中國的。
進程和方針:科學地預測了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其中,戰略相持階段,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最關鍵的階段。堅持持久抗戰方針,中國將在這個階段中獲得轉弱為強的力量,乃至最後取勝。
(2)意義:毛澤東闡明的持久戰戰略思想,抓住了中日戰爭發生的時代特點和戰爭性質,揭示了抗日戰爭的發展規律和堅持抗戰、爭取抗戰勝利必須實行的戰略方針,對全國抗戰起了積極作用。

❾ 闡述《論持久戰》的主要觀點和思想方法。

主要觀點:

文章開篇以「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做引子,然後針對這兩種錯誤觀點作者進行了一一駁斥,接著引出作者自己的觀點:

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的勝利是中國的,並通過「能動性在戰爭中」、「戰爭和政治」、「抗戰的政治動員」、「戰爭的目的」、「防禦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

「消耗戰,殲滅戰」、「乘敵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戰爭中的決戰問題」、「兵民是勝利之本」等既獨立而又有聯系的篇章的闡述,來說明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怎麼進行持久戰,我們為什麼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我們應當怎樣做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思想方法: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綱領性文獻,抗日戰爭的實踐。

歷史意義: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綜合分析時代背景和中日國情,將這場戰爭界定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總結出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的特點。

從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後勝利屬於中國而不屬於日本。」當前,我們面對的最大實際,就是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同時要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❿ 論持久戰讀後感與燈具行業有和關系

發表的背景: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內以汪精衛為代表的親日派竭力鼓吹「亡國論」「再戰必亡」,為投降日本做輿論准備,論持久戰讀後感。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和軍隊的節節敗退以及大片國土的淪喪,也使得一部分群眾對抗戰產生了悲觀情緒。以蔣介石為代表的親英美派則常常鼓吹「速勝論」,他們把抗戰勝利的希望寄託在外國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國迅速打敗日本。在共產黨內,一些人也有輕敵思想,以為依靠國民黨200萬正規軍就可以使抗戰速勝。黨內黨外都有人輕視游擊戰爭,以為游擊戰爭不值一提,抗戰的希望在於國民黨的正規軍隊上。為了駁斥「亡國論」和「速勝論」,澄清混亂思想,回答人們普遍關心的中國抗戰能不能勝利,怎樣才能取得勝利的問題,1938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抗日研究會上發表了《論持久戰》這篇講演。
1.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全面地考察和論證了中國能夠、也必須經過持久戰取得抗戰勝利的客觀依據。他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日雙方之間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四個基本特點:即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其中,第一個特點決定了日本的進攻能在中國橫行一時,中國不能速勝,中國抗戰不可避免地要經歷一段極為艱苦的歷程,後三個特點決定了中國不會亡國,而且隨著戰爭的進行,日本各種戰爭資源的加速消耗,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中國。
2.「亡國論」 和「速勝論」都是沒有根據的。亡國論者誇大了敵強我弱的矛盾,並把它當作考察中日戰爭的惟一根據;速勝論者則誇大了其他矛盾,而忽視了敵強我弱的矛盾。他們是戰爭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
3.(4.)毛澤東科學地預言到,持久的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他明確指出,通過這三個階段,在雙方的力量對比上,中國必將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而日本則必將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其中,相持階段是最艱苦的,時間也最長,然而它是持久抗戰轉到最後勝利的「樞紐」,中國的抗戰力量的生長主要是在這個時候。經過相持階段的努力,中國的力量將轉弱為強,使敵我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那時,抗日戰爭就能夠進入收復失地的反攻階段了。毛澤東指出,在相持階段,游擊戰將成為我方主要的作戰形式,而運動戰和陣地戰是輔助形式。在第三階段,運動戰將成為作戰的主要形式。毛澤東在抗戰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所描畫的這個戰爭過程的輪廓是對於戰爭發展趨勢的科學預測。他對持久戰特別是相持階段種種特點的論述,起到了戰略指導的重要作用。
5. 毛澤東指出,持久戰是抗日戰爭的總的戰略方針,為了實現總的戰略方針,必須制定一套具體的戰略方針,這就是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這是包括正規戰爭和游擊戰爭在內的整個抗日戰爭所應該採取的戰略方針。這是在抗日戰爭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都需要實行的戰略方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日益壯大,由劣勢到優勢,由弱方到強方,直至最後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現在國家在統一問題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戰,而其中之一便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挑戰和阻撓。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怎麼做呢。重讀毛澤東主席的《論持久戰》,我們能想到什麼呢。我想起碼我們應該有毛主席等革命家的那種高遠的眼光,認真分析實際的情況。比較狠衡量今日中日的國情和一些情況,及時做好各項的准備。到底怎樣應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挑戰,以什麼方式解決。在這些問題上,我想毛主席的《論持久戰》都給與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模式。毛澤東主席的這篇著名論斷在今天的社會主義時期,仍然具有巨大的學習意義。

閱讀全文

與論持久戰方法論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球基本技術動作及訓練方法 瀏覽:791
炎症高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803
自製木製手機支架的製作方法 瀏覽:777
手機有什麼方法開機 瀏覽:843
電纜絕緣體積電阻率的計算方法 瀏覽:693
有什麼方法減肥快速減肚子 瀏覽:691
搏擊格鬥呼吸的正確方法 瀏覽:876
腰部經絡鍛煉方法 瀏覽:498
建築磚計算方法 瀏覽:402
3歲感統失調訓練方法 瀏覽:698
如何克服丟臉的方法 瀏覽:213
快速分析問題可以應用的方法 瀏覽:51
喇叭阻抗測量方法 瀏覽:428
會計常用的三種核算方法 瀏覽:711
教案教學方法都有哪些 瀏覽:695
兒童食用蜂蜜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709
中國勇士訓練方法 瀏覽:960
貧血的類型和治療方法 瀏覽:280
白芷的食用方法與禁忌 瀏覽:815
888x25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