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歐體節奏感訓練方法

歐體節奏感訓練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26 11:39:26

1. 怎麼才能有效的練好 歐體書法 !

歐字用筆以方為主,但臨習時不可一味的將各個筆畫的起收筆都作刀切處理,過分追求稜角,要注意方圓結合。圓處用"揉筆"處理,會取得較好的效果。"揉筆"--如同在疼痛處作圈形按摩。以橫為例,收筆時輕頓之後,毛筆輕輕提起,但不離開紙,朝著回鋒的方向作圈形運動,爾後回鋒收筆。動作雖小,卻能表現出方中帶圓的形態。

1,初臨歐字,便可觀察出筆畫的輕重變化,諸如橫、豎的兩頭重,中間輕等,但細察之則變化多端。比如垂露豎:一種是兩頭重,中間輕,在字中多有頂樑柱的作用,如"中"字 等;還有一種是起筆輕,行筆較細,收筆重,常用於字中有多個長豎,如"澗","國"字的左豎等,力求多變。 "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仔細觀察,細處著眼,寫出細微變化,才能讓筆畫活靈活現起來。
2,有的習字者,寫完一筆,停下來看一筆,再寫下一筆,將一個個畫"擺"在紙上,失去了內在聯系,這就失去了筆勢。所謂"勢",就是筆畫在運動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間的關系,了解了這個關系,才能和諧統一,氣息貫通,不然,筆畫就會成為一個個符號,所以古人說:"必先識勢,乃可加工"。以"其"字的下面兩點為例,左邊一點向右上方出鋒,以便接著寫右邊的一點,而右邊的一點帶筆向左下出鋒,以便接著寫下一個字。
3,再如"三點水"旁,第一點收筆後奔向第二點,第二點又同樣奔向第三點,所以前兩點都是向下俯勢,收筆出鋒也都向下,而第三點寫完後的奔赴方向是右邊的筆畫,所以有上仰之勢,其出鋒也帶筆向上。另外,在橫畫中,斜度大的,收筆較重,反之,則輕等等,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明白了這些,筆畫的俯仰,頓筆的輕重,出鋒的方向等就不會是盲目的,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了。而筆勢又與節奏,韻律關系緊密,每一筆都有快有慢,如起筆蹲駐蓄勢時稍慢,行筆加快,收筆護尾略減慢,但較起筆略快,因為它既是一筆的結束又是下一筆的即將開始,就這樣快慢,輕重,字字反復著。在用筆正確的前提下,如能做到每筆呼應,連貫,字便有了活力。
4,要收得住,但還要放得開。歐字的確中宮緊收,工整嚴謹,但也須有"疏可走馬"之處,臨習時要注意比例的安排,敢於伸展,如"九","成"二字的鉤畫,極力放開,對比強烈,不能寫得縮手縮腳。字字有"險"處。千萬不可將歐字寫得過於"平","均"。橫畫很少有水平的,上斜得厲害,但通過其他的筆畫又化險為夷,如"懷"字,靠最後的長點求平衡。打破常規的處理,讓該居中的偏側,如"宮"的第一點,"千"的中豎等;應錯開的卻對齊,如:"長"的兩豎等。看似平整的楷書,通過"險"的結體變化,使歐字有了各種各樣的姿態。
5,虛實要得當。歐字中一些銜接的地方,諸如"雨","門"等字的方框,其左上角或內部不能"焊死",要留有空隙,與室必有門窗一般,取透氣之意,避免沉悶。

2. 怎麼練節奏感

那是唱歌的時候全神投入的一種感覺,融入歌曲之中,伴隨著歌曲的節奏走,而不要自己唱自己的,其實這些要經過很多練習才會把握好的。 很多人剛開始唱歌都沒有節奏感,而你可能是沒有注意,其實觀眾的評價是最好的,你應該多聽聽別人的意見,自己才能不斷地提高,如果純粹只是自我欣賞,那你永遠是練不好歌的。 培養內心節奏感是正確把握音樂作品的首要問題,有些人的內心節奏感是與生俱來的,先天的,但是大多數人卻是依靠後天的刻苦練習培養出來的。 要掌握好唱歌的節奏,可以通過打拍子的方法或拍手的方法練習。對2/4拍子、4/4拍子、6/8拍子的歌曲可以打VVV型拍子,對3/4拍子的歌曲可以打三角形拍子。只要常練習是會唱好歌曲的。

3. 如何提高節奏感

1、找到原因對症下葯

先要找出自己為什麼沒有節奏感,是跟不上拍子呢?還是對拍子沒有任何感覺,對症才能下葯,要找出這個方法很簡單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聽的歌,聽多了當然就想唱,在你唱的過程中,讓朋友幫忙聽下到底是唱歌跟不上拍子導致沒有節奏感還是完全無法融入拍子導致的,在一般的通俗唱法中,拍子是很容易找到的,唱歌時跟不上拍子也自然很容易發現了。

2、多聽節奏感強的音樂

多聽些節奏感強的音樂,不要著急,每天堅持聽,久而久之總會有點樂感。聆聽是一種享受,節奏感也是需要培養。推薦聽流行音樂,因為這類音樂節奏感來得更快,也更容易讓人融入其中。

3、練慣用手打拍子

提升節奏感,可以給自己放些音樂時,同時自己用手試著打拍子。一定要仔細聆聽歌詞中每一句重音的落點,這是很重要的。因為每一句重音的落點都是一個拍子的關鍵,因為用手跟著音樂打拍子的話也會彌補唱歌不好聽這個問題,久而久之就會發現自己節奏感也慢慢變好了。

4、練習音準

音準對於節奏感來說也是關鍵,在想要唱歌跟上節奏的時候,音準就顯得很重要了!那麼在唱歌中如何提高音準呢?這個就需要多加練習了,五音不全的人也不用覺得自己沒有唱歌天賦,只要每天多花時間來練習音準,就一定會有效果哦!

5、掌握好每一個唱歌技巧

最後一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對於想知道在唱歌中如何訓練節奏感,那麼一定要掌握好唱歌的技巧!氣息的運用、發聲的技巧等,對於節奏感都很重要!只有每一個技巧都學到手,你就會發現你的節奏感自然就很強了。

(3)歐體節奏感訓練方法擴展閱讀

節奏感可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能在彈奏中體現出明確而又自然的節拍強弱感。

2、能在彈奏中依據風格、表情的需要,保持穩定、持續的均分律感,即速度、拍感的穩定、統一。

3、能夠令人信服、合乎邏輯地彈好各種非均分律節奏,如漸快、漸慢、突快,突慢、散漫、延長音等等。

4、能夠准確彈奏出非正常節拍強偌關系的特殊強弱關系來。同時做到這幾點不是很容易,但是這幾點又是互相制約,同時進步的,節拍是在心裡的,每個人都有所謂「節奏感」,不過根據練習與感覺,節奏感是可以訓練提升的。

參考資料:節奏感-網路

4. 能不能自學歐體

--歐體特色--

《九成宮體泉銘碑》由魏徵撰文,歐陽詢(557-641)書。記載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泉水之事。此碑立於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楷書24行,行49字。當時歐陽詢已經76歲。歐陽詢年輕時學習過二王和北魏的字體,後來在六朝朴茂峻整的基礎上創造了自己的風格--稱為「歐體」,和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初唐四家」。他在晚年時書寫的《九成宮》,《溫彥博碑》等碑文筆力「渾穆峭勁,穩健流暢」,字形「於平正中見險絕,精麗俊逸」,而又「法度森嚴,自成面目」。像是武俠小說里,很多絕頂高手都是出招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掌法精奇,內力渾厚。

歐體大概總結為三個特點:奇,巧,精

奇:
金庸的代表武功:
獨孤九劍 -- 沒有招術章法,看似漏洞百出,其實是乘瑕抵隙,進攻對方破綻;
乾坤大挪移,斗轉星移 -- 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
歐體的特色是「用筆剛勁,纖濃得中,寓險峭於平正之中」:歐體的運筆藏鋒收尾,方棱出角,看似平穩,一點也不「奇」;奇的是字的構造:經常有好些筆劃歪歪斜斜,整個字看上去快塌了或者歪到一邊,可就在千鈞一發的時候小小的一點或小小的一捺就借轉過來了,馬上就平正了。數學里有「負負得正」,而歐體是」歪歪得正」。

巧:
金庸的代表武功:
持「聖火令」的風雲三使 -- 三人功力,每一個都不是很高,可是三人聯手,招術詭異,首尾相應,拳法連變,有互補之效果。
歐體的結構是「避密就疏,避險就易,避遠就近,欲其彼此映帶得宜。」字和字之間互相救應補空,搭配完美無缺,毫無漏洞。

變化精妙:
金庸的代表武功:
打狗棒法 -- 招數精微奧妙,恰到好處,靈巧而堅韌;
天山折梅手 -- 變法繁復,冷若御風,招招凶險,卻又閑雅清雋。
「字欲其排疊疏密停勻,不可或闊或狹」,「字之左右,或多或少,彼此相讓,方為盡善」:字體大小安排恰到好處,排版之間構思精密,錯落有致,形成一體。活潑多變,不易產生視覺疲勞,讓人百看不厭。可是如果有一個地方安排錯誤就「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了。

因為歐體的字筆劃嚴謹,整齊收斂,很多初學者容易把歐體寫成毫無生氣「仿宋體」,就是因為還沒領會到歐體的精妙獨特之處。我在這里舉一些例子:

--分析歐體--

歐陽詢是個視覺效果大師。我們來看「九成宮」這三個字吧:「九」:一橫從左下走向右上方,整個字向左下方傾斜,是歪的;「成」:這是歐陽詢有名的「蹺腳成」,因為它是向左上方靠攏,一隻「大腳」伸向右下方,整個字的底部向右下方伸展,也是歪的;「宮」:寶蓋頭的一點也不是在正中間,而是在靠近左邊大概五分之二的地方,所以靠寶蓋頭的右端的一折向里收尾,把力借回,看上去很平正,如果那一點在正中央的話,蓋頭就反而向右偏了。好比物理裡面的杠桿原理,如果重心離一端比較近,就要在另一端掛個重物,把力借轉過來保持平衡。結果這三個字沒有一個是完全正的,但是和通篇結合在一起,互相配合互補,「借力打力」,居然工正整齊。這就是為什麼歐體能夠平穩之中顯驚奇了。

在這一篇中,看左邊的「趾」,「頌」,「不」,「輟」,「筆」順著結構一路歪到底,可是那個「工」字中間一豎向反方向歪去,將整體轉為「平正」。通篇沒有兩筆豎直是完全平行的,都是互相扯開;橫都是從左下往右上走,也沒有兩橫是完全平行的。有人評「字之正者固多,若有偏側、欹斜,亦當隨其字勢結體」。歐洲的「哥特」式建築風格的教堂,兩邊都有buttress支撐,那些支撐不是直的,越往下越是向外部伸開,就這樣撐住了高高的教堂。看來歐陽大師很懂得「歪就是正,正就是歪」的辯證法。

--心得路程--

學好歐體(其實其它的也一樣)要用腦子,不能一味臨摹猛練。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個人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天練字的時間不要太長,不過要堅持每天或隔天練,還要經常「讀貼」(第二章提到過)和聽行家們分析。楷書中的很多精妙之處不是初學者一下子就可以明白的,多多看貼,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遐想一下書法家本人在書寫時的心態和思考。。。

歐體練了一定時間就可以轉練米芾,王羲之,智永,褚遂良,趙孟(兆頁),。。。等等一些活潑的字。只要基本功扎實,「轉型」的條件就成熟了。可是任何轉變都要付出代價的,而且是個痛苦的過程--就像婦女產前的陣痛,感覺好像到不了盡頭,浮不出水面。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張紀中拍的武俠劇,在試圖改變人們受港台武俠劇20多年影響的理念的過程中,被保守派電視迷的唾沫淹沒;學理科的同學從普通的代數幾何微積分到實變函數,復變函數「脫胎換骨」的轉變需要「拋棄」一些以往對數學的理解;古龍小說里還有一門「嫁衣神功」,需要練武者「前功盡棄」才能進入到最高層境界(天哪,我怎麼連古龍都扯上了?!。。。)。遇到困境時要隨心所欲,不要太在乎和自己已有的水平去比較,也不要想一定要達到某種程度。好比修煉《易筋經》,如果太在乎提高武功,反而修煉不成。

突破了關口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突然有了「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感覺。好比學會了游泳,想沉下去都難;吃上了好東西,再去吃粗茶淡飯,馬上感覺就不同了。這個時候,你的書法水平就進入了下一個層次。如果說楷書是中規中距的展示技巧和基本功的機械武器,那麼行書和草書就是發揮個性,表達獨特感情的自由天地。寫行書和草書時暢快淋漓,飄飄欲仙的感覺更像武俠小說里揮灑自如,劍光四射的大俠。

丶[點]如高峰之墜石。
L[豎彎鉤]似長空之初月。
一[橫]若千里之陣雲。
丨[豎]如萬歲之枯藤。
[斜鉤]勁松倒折,落掛石崖。
[橫折鉤]如萬鈞之弩發。
丿[撇]利劍截斷犀象之角牙。
\[捺]一被常三過筆。

四。行雲流水,劍氣四射的行草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杜甫

大概30歲以上的人還會記得80年代初的一部電影叫《筆中情》。電影中的書生趙旭之(王伯昭飾演)在學習書法遇到瓶頸時,有次看到公孫大娘舞劍器,如痴如醉,豁然開朗,當即提筆在牆上寫下自己的領悟,最後終成一家。這個杜撰的年輕書法家名字叫「趙旭之」,大概是趙孟(兆頁),張旭,王羲之的結合體。其實這三名書法家生於不同朝代,人生經歷不同,書法風格更是不同。真正看見過公孫大娘舞劍的是位酒肉和尚:唐朝的懷素 (也有很多說法說是張旭, 我猜極其有可能張旭和懷素都見到過,反正公孫大娘弟子眾多。可惜公孫氏和張旭生辰年代不詳,否則可以調查一下)我們看多了金庸小說里的大俠一邊比武一邊寫字,瀟灑自如,這位現實生活中的劍舞專家確實為書法史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樂府雜錄》記載:「開元中有公孫大娘善舞劍器,僧懷素見之,草書遂長,蓋准其頓挫之勢也。」公孫大娘是開元時有名的女舞劍家。詩人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寫道:「先帝侍女八幹人,公孫劍器初第一。」公孫大娘舞劍時的情景猶如天神降臨:「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同時還有配樂。懷素觀摩之後,大受啟發,書法造詣馬上進了一個層次:他根據公孫大娘的舞劍,在畫形分布、筆勢往復中增強了「高昂迴翔之態」;在結體上也加強「輕重曲折、順逆頓挫」的節奏感。看來金庸小說里把武功和書法結合起來絕對不是空穴來風。

「虎嘯龍吟」 -- 天下三大行書

行草和楷書有很大的區別:楷書中規中矩,行草跳宕突變。很多傑出的行草作品都是在書法家在「不正常」狀態下完成了,比如說著名的「天下三大行書」:排在「第一」的《蘭亭序》是王羲之酒後失態,看穿人生之作--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第二」的《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在大哥一家被殺害後,抱著心愛的侄子顏季明的頭顱,痛哭流涕,悲憤難平的情況下寫下的;「第三」的《黃州寒食詩貼》(也有人說第三是《赤壁賦》)是蘇東坡被貶之後,失魂落魄,情緒極度低落的情況下有感而發。可見這「天下三大行書」的產生和書法家當時反常的心理有很大聯系。如果他們在正常狀態下,恐怕也難以「製造」出如此讓後人仰慕的風采。

《蘭亭序》

《祭侄文稿》

《黃州寒食詩貼》

魏寶玉曰:「《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季明文稿》是聖哲賢達的風格,《黃州寒食詩貼》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繼承、發展和創造的關系。」它們之間很難分出哪個更好,都體現了書法家們交流靈魂,人字合一的境界。

「劇飲千杯男兒事」-- 顛張狂素

行書尚且如此,兩位草書天才張旭和懷素和尚更是瘋癲狂放 --

狂僧懷素(725—785)是個酒徒,生得「眉清目秀」(《懷素傳記》里這么說的),長在文藝風格非常「前衛」的盛唐時期,狂傲不羈,平時"飲酒以養性,草書以暢志"。懷素從小就是個和尚(估計是家裡窮把他送到寺院),可是他偏偏不是做和尚的料:喜歡喝酒,吃肉,雲游,胸懷大志。。。很少誦經念佛,不喜歡在禪房裡「用功」,卻喜歡在後院里用芭蕉扇練字 -- 他把寫壞的禿筆埋在一起,叫做"筆冢",《笑傲江湖》里的禿筆翁「寫禿了千百枝筆」,和他比較真是小巫見大巫。飲酒、狂醉是懷素的特色,如果懷素安分守己做個「稱職」的和尚的話,那麼歷史就根本記不住這個人。一手驚人的書法,漂亮的外貌和「反叛」形象使他從一個普通和尚,一下子變成了當時的「時髦」青年及達官貴人萬人空巷追逐的大紅大紫的明星。隨著與日俱增的名聲,懷素還做了一系列「驚人」舉動:向李白求詩,拜訪鄔彤,向顏真卿求張旭筆法。。。從而開闊了眼界,不斷進步。懷素的草書筆法「瘦勁圓轉,飛動自然」,讓人感覺驚心動魄,神鬼莫測。人氣來得快,去得也快:懷素的晚年十分凄慘,沒人關心他的行蹤,死後既沒人為他立碑建塔,墓地也不知在哪兒,和生前的風光相比較,引人深思。懷素留下的草書有:《四十二章經》、《逐鹿帖》(哈哈,這兩個名字又和金庸聯系在一起了)、《干字文》、《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等等。

《食魚貼》

《苦筍帖卷》

另外一個「狂徒」張旭(生辰年份不詳)也是個酒鬼,可惜他比懷素早了一些年,如果兩人遇上肯定就像《天龍八部》里的三兄弟一樣喝得酩酊大醉。張旭被稱作「草聖」,和李白詩、裴旻舞劍一起稱作「三絕」。李頎《贈張旭》:「露頂據胡床,長叫三五聲。興來灑素壁,揮筆如流星。」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也講到「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脫帽」是描繪他在書寫時的狂態。張旭寫字之前先喝酒,大醉之後號呼狂走,手舞足蹈,然後提筆落墨,一揮而成。雖然擁有「張癲」的稱號,其實張旭是個非常細心的人:他認為生活中任何事物都能啟發寫字,一旦有收獲就熔冶於自己的書法之中。由於字寫得太多,家裡洗筆硯的池塘全部染黑,稱為「洗硯池」,和懷素的"筆冢"有得一拼。張旭書法的特點是飄逸瀟灑,連綿回繞,起伏跌宕,線條飽滿,極盡「提按頓挫之妙」 -- 這就是所謂的「張妙於肥」。而且張旭還是個「雷鋒」式的助人為樂的模範:經常把自己的字送給窮人,讓他們去換錢。

和楷書不同,寫行書和草書要講究氣氛 擁有自信與霸氣,舍我其誰的感覺--可以喝酒助點興。要一步到位,一氣呵成。如果中間有絲毫猶豫的話,就會前功盡棄。大家注意以下三點:

1。基本功到位
如果說楷書是走路的話,行書,草書就是跑,快跑,跨欄跑。。。如果你走路都不行的話,跑起來肯定要跌跤。所以學行草之前先把楷書練好,然後是行,再到草。。。再草的草書也是有章法的,象中國的簡體字就是根據草書編成的,可以看出規律。而且行草的結構章法比楷書又難上多倍,如果沒有扎實的基本功,以後寫出的字浮躁軟弱,筆病和結構也會成為根生地固的「隱患」--也就是「走火入魔」了。

2。營造氣氛
寫行書時自我陶醉:有時放一盤自己喜歡的音樂,有時在寫之前看看笑話,放鬆心情,大多數時間幻想自己是個女俠,白衣飄飄,迎風而立,以筆代劍,指點江山 。。。然後在寫的時候「飛流直下」,真情流露,無拘無束。。。學任何一樣東西都要靠懂得一些其他的東西來獲取靈感:曾經把中國男足帶進世界盃的教練米盧提倡「快樂足球」,有時讓隊員們玩橄欖球來激發球員的熱情;美國職業男籃(NBA)球星雷.阿倫業余時間喜歡去美術館,他說自己從雕塑作品的曲線弧度琢磨出自己運球的感覺;埃弗森喜歡用畫畫,唱rap來放鬆自己;中國球員姚明喜歡看金庸小說,不知那些書里的英雄們是否能幫助他鑄成應有的霸氣 。。。

3。前後連貫
寫得時候要一路到底,不要中斷:從正楷,到行楷,到行書,到行草,到草書,到狂草,。。。其實沒有一個很精確的標准來區別,比如《蘭亭序》:有人說是行楷,又有人說是標准行書,還有人說是行草。。。就像做菜時的用語:什麼三成熟,四分熱,火候至八成時。。。廚子也不一定清楚「幾成」到底是多少。所以在寫作中千萬不要去想自己寫得是不是太正了或是太草了,感覺對了就行,一多想就很難做到連貫了。

也千萬不要去記筆劃寫得如何:張三豐傳授張無忌太極劍時「第二次使的招,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沒一招相同」。因為他傳的乃是「劍意」,而非「劍招」,要將所見到的劍招忘得半點不剩,才能「得其神髓,臨敵時以意馭劍,千變萬化,無窮無盡」。倘若尚有一兩招劍法忘不幹凈,心有拘囿,劍法便不能純。對於書法是同樣道理,如果筆劃寫得一樣,就會失去「神在劍先、綿綿不絕」之意(我們應該把它改成「神在筆尖、綿綿不絕」)。王羲之之所以是「最偉大的書法家」就是因為他的字已經「得其神髓」--比如他對重復字的演繹:出現重復的字沒有一個筆畫結構是一樣,就連部首都沒一個一樣:「千變萬化,筆筆迥異,字字意殊」,卻不矯揉造作,配合得天衣無縫,渾然天成,象一部博大精華的「九陰真經」,難怪唐太宗要帶著《蘭亭》長眠於地下。

5. 如何練習節奏感

那是唱歌的時候全神投入的一種感覺,融入歌曲之中,伴隨著歌曲的節奏走,而不要自己唱自己的,其實這些要經過很多練習才會把握好的。
很多人剛開始唱歌都沒有節奏感,而你可能是沒有注意,其實觀眾的評價是最好的,你應該多聽聽別人的意見,自己才能不斷地提高,如果純粹只是自我欣賞,那你永遠是練不好歌的。
培養內心節奏感是正確把握音樂作品的首要問題,有些人的內心節奏感是與生俱來的,先天的,但是大多數人卻是依靠後天的刻苦練習培養出來的。
要掌握好唱歌的節奏,可以通過打拍子的方法或拍手的方法練習。對2/4拍子、4/4拍子、6/8拍子的歌曲可以打VVV型拍子,對3/4拍子的歌曲可以打三角形拍子。只要常練習是會唱好歌曲的。

6. 如何訓練自己的節奏感。

我是個半職業Dancer,我知道舞蹈方面的節奏感是怎麼培養的,我剛學的時候就會幾個基礎動作,但是天天聽著我這個舞種的音樂來練,一星期,一個月,一季度,老沒長進,就前不久過年的時候我放假回老家了2個多月沒聽音樂,也沒跳舞...但是過年回來再跳感覺就不一樣了 音樂很熟 跳舞的時候就像融入進音樂里了.....

上星期六我去參加了一次比賽 過海選了 但是 16進8被淘汰 呵呵...

所以我感覺如果是音樂的節奏感你可以聽點有節奏感的音樂然後跟著音樂做點簡單的動作去抓它的點 聽多了 就有了

至於說話做事我也在探索中 呵呵...

不過世界時奇妙的很多事都是相通的 我想 就跟音樂的節奏感一樣吧 說的多了 作的多了 經歷的多了 自然也就 知道說話做事的火候了。

7. 節奏感不好怎麼練

日常節奏感訓練

節奏感的基礎,是拍感准確。拍感准,也就是能准確掌握每拍的時值。

(1)單手握小棍,輕敲桌面,分別用中速、快速、慢速三種速度練習,打出非常均勻、准確、無輕重音的點子。

(2)同樣的方法,加上輕重音,即2/4的強、弱,3/4的強、弱、弱,4/4的強、弱、次強、弱,以及其他種節拍強弱關系。

(3)雙手握棍,一隻手一拍打一下,另一隻手同時每拍均勻打兩下,再練習每拍均勻打四下,均勻再打三下。開始不管節拍,只求均勻,然後再加上節拍。

(4)兩手交換。

(5)速度也可適當改變,但每拍四下的速度不宜太快。這些練習並不復雜,但如能熟練掌握,將能有效地為初學者打下良好的拍感和節奏感基礎。

(6)學生能力強的,還可進一步練習2對3的拍子,即:一隻手每拍打出平均的兩下,另一隻手同時打出平均的三下,再兩只手交換。這個練習,只有每拍的頭一個點子是打在一起的,後面雙手的點都不對齊,即不打在點子上。如果這「關」能過,就不會再感到拍子上的困難了。

(7)以上所有隻打點字不用鋼琴的節奏練習,均可藉助拍節機的協助。

(7)歐體節奏感訓練方法擴展閱讀:

節奏感,顧名思義,即為人體對「節奏」的掌握精準度,是人捕捉到、感受到、表現出樂曲節奏的韻律、韻味、趣味、情趣等等節奏美的一種直覺。

節奏感的表現含義

節奏感,具體些說,可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能在彈奏中體現出明確而又自然的節拍強弱感。

(2)能在彈奏中依據風格、表情的需要,保持穩定、持續的均分律感,即速度、拍感的穩定、統一。

(3)能夠令人信服、合乎邏輯地彈好各種非均分律節奏,如漸快、漸慢、突快,突慢、散漫、延長音等等。

(4)能夠准確彈奏出非正常節拍強偌關系的特殊強弱關系來。同時做到這幾點不是很容易,但是這幾點又是互相制約,同時進步的,節拍是在心裡的,每個人都有所謂「節奏感」,不過根據練習與感覺,節奏感是可以訓練提升的。

參考資料:網路-節奏感

閱讀全文

與歐體節奏感訓練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磅秤的認識方法和技巧 瀏覽:215
花崗岩石材桌子安裝方法 瀏覽:950
被子床單不曬有什麼方法 瀏覽:916
常用的hiv檢測方法有自我檢測嗎 瀏覽:532
廁所堵塞風水解決方法 瀏覽:354
仰卧起坐板使用方法 瀏覽:859
如何控制自己不做夢的方法 瀏覽:729
計算機常用單位的換算方法有 瀏覽:494
天正套坐標最簡單方法步驟視頻 瀏覽:872
兩歲寶寶快速入睡方法 瀏覽:747
垂盆草種植方法 瀏覽:556
筆記本爆盤解決方法 瀏覽:161
led樹燈連接方法 瀏覽:855
高壓線檢測方法設備 瀏覽:574
教學策略是對教學方法的執行錯在哪裡 瀏覽:479
急性前列腺炎佳治療方法 瀏覽:833
薄膜電容放大器檢測方法 瀏覽:401
植物洗發上色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246
如何判斷選擇什麼檢驗方法 瀏覽:120
盆底肌磁刺激治療方法 瀏覽: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