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古音的研究方法

古音的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4-26 02:59:15

① 方言和古音古韻的關系有什麼

一、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和方法
1.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上古韻的材料是《詩經》入韻字,上古其他韻文入韻字和諧聲系統,主要方法是系聯法。
A系聯《詩經》入韻字。把詩經各章里互相押韻的韻腳串聯起來,成為一個押韻單位。如果兩個押韻單位中有相同的字,那麼就把這兩個押韻單位合在一起,如此可把整個詩經的入韻字串聯成若干個押韻單位,從而得出若干個韻部。
B系聯上古其他韻文中的入韻字。
C系聯諧聲系統。諧聲字的諧聲偏旁是表音的,一般來說,如果諧聲偏旁相同,上古韻部就相同。
2.研究上古聲母的的材料和方法
主要是諧聲字,並參照古籍異文,古籍注音和聲訓。
A諧聲字。造字時代,諧聲字的聲符相同,其聲母也相同,由此可以推知上古聲母的大致情況。如:悲B,緋F;篷P,逢F等,有相同的聲符,可以知道它們的聲母是相同的。
B古籍異文,指同一語音,同一概念的字在古籍中的寫法不同,如:
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而說之。
陳駢貴齊。
田駢就是陳駢,可見上古時代,田與陳同音。
C古籍注音。如〖說文〗中雲:沖----讀若動,表明兩字同音,聲母當然也相同。
D聲訓
古人用同音字的近音字來注音的一種方法。
冬,終也,物終成也。
邦,封也,封有功於是也。

二、上古韻部研究
自宋代就有人進行研究,如鄭庠分為六部,但不夠科學。清代顧炎武正式把古韻分為十部,奠定了古韻分部的基礎。後來,江永分為十三部,段玉裁十七部,章炳麟分為二十二部,王力分為三十部。

三、上古聲母的研究
上古聲母的研究起步較晚,它是從清代錢大昕開始的。 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古無輕唇音。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中說:「凡輕唇之音,古讀皆為重唇。----古讀『負』,如『背』----古讀『附』如『部』。」如:
異文:
伏羲----庖羲
扶服----匍匐
封域----邦域
汾水之陽,又作盆水之陽。
諧聲字:
非 輩; 方 旁; 奉 棒。
方言:
蚊。負父之命,注作:「負音佩。」方言中多說「負債」為 「背債」。
現代閩方言里就無唇齒音{F},廈門話里把「房」讀為[ ]。
2.古無舌上音
《十駕齋養新錄》有「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認為中古的舌上音「知徹澄」是從上古的端透定中分化出來的。「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無別也,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如:直讀為特,竹讀為篤,陳讀為田。又如:
廈門話里,陳讀為[TIN]
3.娘日歸泥說
由章炳麟提出。認為中古的娘日兩紐歸入泥母。
諧聲字:而(日紐)---耐(泥紐)
涅(日紐)---泥(泥紐)
章炳麟,黃侃,曾運乾,錢玄同,周祖謨等人都對上古聲母的研究作出了貢獻。提出了古聲母三十二個的說法。

四、上古聲調
上古聲調至今還無定論。顧炎武、江永等認為古四聲一貫,實際上認為古無聲調。黃侃認為上古有平、入兩調。段玉裁認為上古有平上入三聲,孔廣森認為有平上去三聲,王念孫認為有平上去入四聲。
平分陰陽,入派三聲。
A清陰濁陽。
清:幫方松精書-------陰平。
濁:平崇船如狂------陽平。
B濁上歸去。
並奉象善旱-----去聲。
C去聲不變。
D入派三聲。
全濁:渤族集舌-----陽平。
次濁:密襪納-----去聲。
全清,次清----平上去。

五、反切以前的標音法
1.譬況
描寫某字發音的情貌和方法。用的術語有「急氣」「緩氣」「長言」「短言」。
2.讀若
用近音字來標音。如:
莠讀若酉(淮南子)
3.直音。用同音字來注音。
酈食其:服虔註:音歷異基。
直音雖好,但有時找不到同音的字,於是產生了反切。清人陳澧說:「古人音書,但曰讀若某,讀與某同,然或無同音之字,則其法窮,雖有同音之字而隱僻難識,則其法又窮,孫叔然始為反語,認二字為一字,而其用不窮,此古人所不及也。」
4.反切

六、古音通假
所謂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漢語書面語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在古代的書面語言中,有本字而不用,卻用一個音同,音近的字來代替,就是通假。古音通假實際上就是寫別字,由於 先秦時代對文字的使用沒有規范,這種別字得到了社會的認承,就成了通假字。東漢訓詁學家鄭玄作了如下解釋:「其始書之也,侖卒無其字,或以音類比方假借為之,趣於近之而已。」這種情況和寫別字類似,但又和寫別字不同,因為它產生以後,別人跟著仿效,相沿成習,就成了合法的了。今天的別字則是不合法的。
通假有以下幾種情況:
1.同音通假:古音的聲母和韻母相同。
辯 辨(借字在前,本字在後)兩字古音同屬並母元部。辯字,本義在巧言,假為辨。
言偽而辯。(禮記王制)本義
兩 渚崖之間,不辯牛馬。(莊子)
直 特 兩字同屬定母職部。直的本義為不彎曲,假借為特。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詩經)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
2.近音通假;有如下幾種情況,聲母相同,韻母相近;韻母相同,聲母相近;聲母,韻母都相近。
聲母相同,韻母相近;
時,是。(時,禪母之部。是,禪母支部)時的本義是季,假借為「是」。
韻母相同,聲母相近;
被,披。(被,並母歌部。披,滂母歌部)。被的本義為被子,假借為「披」。如:操吳戈兮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聲母,韻母相近;
闕,掘。(闕,溪母月部。掘,群母物部)。闕的本義為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的閣樓。假為掘,如:「若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不明古音通假,難免望文生訓,誤解古書的原意。如,八月剝棗。「剝」通「撲」,撲打的意義。「歸孔子豚」,「歸」通假借為「饋」,不是歸還。

② 怎樣學好古代漢語

看這篇文章

什麼是古代漢語?顧名思義,就是古代漢族人民的語言,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口語和書面語之分。古人的口語是怎樣的,我們已無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們研究古代漢語,只能依據有文字記載的書面語。古代書面語的情況怎樣呢?請看下面兩段材料: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孔子徒弟,姓曾名參,根前奉侍來。孔子說:「在先的聖人有至好的德,緊要的道理。以這個勾當順治天下有(蒙古語助詞,相當於」啊「)。百姓每(們)自然和順有。上下人無怨心有。你省得(懂得)么?」曾子起來說道是:「我不省得,怎知道著(呢)?」孔子說:「孝道的勾當是德行的根有。教人的勾當先以這孝道里生出來。」───貫雲石《孝經直解》上面所引的第一段材料是用文言文寫成的《孝經》的原文。第二段是元代大臣貫雲石解釋《孝經》的「白話講章」。 當時元代皇帝讀不懂《孝經》,便由精通漢文的大臣用當時的口語作解釋,寫下來便成了一篇反映當時口語的白話文。可見,古代漢語的書面語還有文言和白話兩個系統。古代漢語要研究的主要不是古白話,而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怎樣形成的呢?它和口語的關系怎樣呢?文言文最初與口語較為接近,後來同口語逐漸脫節,並形成一套較為定型的詞彙,語法系統。口語在不斷發展變化,而文言則處於相對凝固的狀態,但它又不是一層不變的。尤其是秦漢以後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經典作品進行寫作時,他們不能不受當時口語和民間創作的影響,不斷給文言增加新的詞彙和表達方式,從而使文言也有所發展和變化。所以我們說,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語為基礎,經過較多的加工提煉而形成的上古漢語的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模仿它所寫的種類作品的語言,如諸子百家、《史記》、《漢書》、《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實際應用的範例。直到「五四」運動,文言文才逐步退出歷史舞台,被現代白話文所取代。 因此,一般把「五四」時期定為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分界限。 為什麼古代漢語研究的對象重點是文言文,尤其是先秦兩漢散文,而不是古白話呢?這是因為在我國漫長的社會發展中,文言文擔負了記錄、傳播、積累祖國文化遺產的任務,歷代許多偉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都曾使用這種語言,並且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們要繼承這筆遺產,就必須有閱讀古書的能力。因此,我們學習和研究古代漢語,自然重點是文言。從殷周到清末,文言盡管有所變化,但其基本詞彙、結構和表達方式早在先秦兩漢時代已基本定型,並且創作了許多典範的文言作品。因此,可以就只要能讀懂先秦兩漢典型的文言文,就能讀懂其後大多數文言文,算是學好了古代漢語。 什麼是古白話呢?古白話是唐宋以後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書面語。如唐代的變文,敦煌通俗文學作品,宋人話本,金元戲曲,明清小說等都是古白話的代表。古白話雖說是白話文,但不同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白話文,一般都是以口頭語為基礎而夾雜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語,由於區域性和時代性的差異,今天讀起來也不那麼容易,因此,我們稱之為「古白話」(學術界一般把從晚唐五代開始直至「五四」時期形成的古白話稱作近代漢語)。古白話上承古代漢語,下接現代漢語,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不把古白話弄清楚,那就不能說對古代漢語有了全面的認識。因此,研究古代漢語也應該重視對古白話的研究。但古白話與文言文比較而言,它畢竟離現代漢語近一些,總體難度小一些,況且古白話使用范圍大致限於唐宋以後的俗文學作品,可以不作為我們學習研究古代漢語的重點。前人是怎樣研究古漢語並有些什麼貢獻呢?古漢語從它產生開始,就有人對它進行研究,但真正作為一問學問,還是從開始的。我國傳統語文學有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統稱為「小學」。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根據王力先生的說法,從漢代至清代,古漢語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從漢初到東晉末,是語義研究階段,即偏重文字訓詁的研究。因為漢代崇尚儒術,提倡讀經,每一個儒生都要求具有閱讀古書的能力,自然對語義的研究就比較重視,其代表作品是《爾雅》、《方言》、《說文解字》和《釋名》。這一時期,為了讀經的需要,還出現了許多經學大師,最著名的經學大師鄭玄,他對《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所作的注,對後世也有巨大影響。從南北朝到明末是音韻研究階段。南北朝以後,詩律學興起,於是研究韻律和節奏成了當時的「熱門」。南朝沈約著《四聲譜》,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意識到漢語里有四聲並把這種認識運用到詩律的實踐上。這一時期,韻書已開始出現,隋代陸法言的《切韻》,是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一部韻書,它在漢語史上有極重要的地位,根據《切韻》語音系統,可以上推古音,下考今音。從十三世紀開始,音韻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話語言方面。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是為北曲創作需要而作的,它是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重要歷史文獻。從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清初到太平天國)是漢語研究的全面發展階段,也是最有成績的階段,清統治者嚴厲鉗制思想,一般學者被迫離開現實而從事古書的整理與考證,漢語的古音和古義研究在這一時期有很多發明。《說文》之學,此時最盛。段王裁、桂馥、王筠、朱駿聲是最著名的《說文》四大家;高郵五氏父子王念之、王引之雖不以《說文》名家,其成就卻在《說文》四家之上;此時在古音方面,特別是古韻研究,獲得了空前發展,顧武、江永、戴震、段五裁、孔廣森、王念孫、江有浩、章炳麟、黃侃等都有卓越成就。 此外,以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為主的古文字學也開始也新局面。吳大、孫詔讓、羅振、王國維郭沫若都是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的名家。字典編纂也有很大進展,如《康熙字典》、《佩文韻府》、《統籍纂詁》等均是集大成的辭書。語法作為中國語文研究中心的一門新興學問,此時也有了開創性的發展。馬建忠的《馬氏文通》首先創立了一些語法術語並分別了詞類,成為漢語語法學的奠基人。 綜觀我國傳統的古漢語研究,內容相當豐富,成就也很顯著,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幾百種,漢語研究的專著,積累了許多經驗,這是一筆寶貴的遺產。盡管如此,我國傳統的漢語研究基本上還處於初級階段,缺乏發達的、完整的理論體系。歷來「小學」總是經學的附庸,基本上以經字為中心,因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方面,普遍存在重古輕今、重通語輕方言、書面語輕口語的現象,這就必然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建國後,王力先生在大學中文課程中首倡開設《古代漢語》課程,從此,全國各高校相繼響應,並成立了全國性的有關漢語研究的學會和專門研究機構。在古漢語研究領域,人才輩出,著作如林。這一切都給我們古漢語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對於一般實學者來說,怎樣學習才能費力較少,而收獲較大呢?學習古漢語不同於學習外語,古今漢語有許多相同的地方,這是有利條件。但是,古漢語(這時主要指文言文)畢竟是過去時代一種比較古奧難懂的書面語,不下苦功是學不好的。要說「訣竅」和「捷徑」,很好總結前人的經驗,避免走彎路,並充分利用現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條件,那麼以較短的時間有效地掌握古漢語還是可能的。 具體地說,就是要做到感性與理性、範文與規律相結合的方法,即閱讀一定數量的典範的文言文,自覺地掌握最低限度的常用詞和最基本的文言文規律知識,這幾個方面結合起來,相互補充和配合,就能較快學好文言文。六十年代王力先生編的《古代漢語》,採取文選,常用詞,通論三結合的體系,就是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體系。實踐證明,這是學習古漢語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學習古代漢語為什麼要讀文選呢? 因為學習古代漢語,目的是為了讀古書,文選是古書的舉例,是文字、音韻、詞彙、語法等各種古漢語知識的綜合體現。不讀文選,不僅知識不能掌握,而且也很難提高閱讀古書的能力。

那麼,閱讀文選要注意些什麼呢?首先要著眼於語言,不要著眼於文學。如《論語、侍坐章》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作為文學作品,在了解文句以後,要著重領會這幾句描寫了怎樣的情境,表達了人物怎樣的情趣、愛好和態度等,作為古漢語材料,則要求切實弄懂「鼓」、「瑟」、「希」、「鏗」、「爾」、「舍」、「而」、「作」這些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如不切實弄懂,就沒有達到古漢語學習的要求。要逐字逐句讀,不能囫圇吞棗,望文生義。如前例,按古漢語的學習要求,應該懂得,「鼓」原是名詞,這里用作動詞,但不能作「敲打」解,而應作「彈奏」解,因為「瑟」不同「鼓」,是一種撥弦樂器,「希」同「稀」,這里不能解釋為「稀少」,而是指瑟的聲音漸漸減慢減弱,接近尾聲。「爾」是助詞,用在象聲詞「鏗」的後面,開竅推瑟發出的聲音。象聲詞或形容詞後加「爾」或「然」都是同一種構詞方法。「作」一般作「勞作」解,這里用的是本義,作「起來」解,即「起身」。 「而」是連詞,連接「舍瑟」和「作」兩個動作,但不是並列關系,而是偏正關系。讀文選就應該這樣一字一句,細細比較推敲。當然不是每一句都要平均用力,可以有重點有一般,但必須有這樣認真仔細的態度。還要注意常用詞和特殊句式。如《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對於這段話中的「晉侯」、「秦伯」、「鄭」、「楚」、「函陵」、「汜南」等人名,爵位、國名、地名等只要一般了解即可:「晉侯秦伯圍鄭」這樣的句式古今也一樣,不必多花力氣。面對於「以」、「其」、「於」、「貳」、「軍」這些常用詞的意義或用法則必須掌握,對於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無禮於……」、「貳於……」這樣的句式,也應該注意比較、分析。「無禮於……」或「貳於……」句式雖然相似,但表達的意義則不完全相同。「無禮於晉」是指對晉國無禮,「貳於楚」則不是對楚有二心,而是指表面上跟晉好,實際上向著楚。要熟讀成誦。古漢語在用詞造句等許多方面與現代漢語不同,它有一套特殊詞彙,句式和修飾手法,而這些都已成為過去時代的書面語。 要真正熟悉古漢語,掌握古漢語的微妙差別,最好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多讀,讀熟,有些片斷要能夠背誦。如果有十幾篇,幾十篇古文讀起來琅琅上口,爛熟於心,那對古漢語中一些常見的句式,常規的實詞、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也就「看來百事只在熟」,「熟則精」、「精則巧」。「工夫自熟中出」。

學習古漢語,在重視讀文選的同時,還要學習古代漢語的理論知識,把前人總結歸納出來的文字、音韻、詞彙、語法等知識學到手,用它來駕馭分析古漢語語言材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今天知識不斷更新的年代,對大多數人來說,不可能也不應該像古人那樣十「年寒窗」,完全沉浸在古書堆中,慢慢用自己的感性經驗去摸索、體會。這樣做花力費時太多。何況今天我們還有許多有利條件,因為前人已花了許多精力,為我們整理出有關古漢語的規律知識。古漢語知識涉及面很廣,重點應該是學習詞彙知識和語法知識。詞是語言的建築料,要能讀懂古書,至少到掌握一千多個常用詞。 所謂常用詞,是指那些古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而不是那些冷僻的使用頻率很低的詞。所謂「掌握」,就是要用古今對比的方法,弄懂並記住這些常用詞的常用義,特別是那些細微差別。《史記。 項羽本紀》:「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使者,皆斬之。」我們知道羊是很溫馴的,怎麼說「狠如羊」呢?原來古代「狠」是「不聽從」的意思。羊有時很犟,你拉它,它就是不走。又如《漢書。霍光傳》:「光與左將軍(上官桀)結婚相親」。初學者指出疑問,霍光是男的,上官桀身為左將軍,自然也是男的,說二人「結婚」,不可理解。其實古代結為夫妻的雙方,女方的親屬可稱為「婿」,男方的親屬可稱為「姻」,這里指霍光的長女嫁給上官桀的兒子做妻子,雙方成了親「家」。可見應該從古今比較之中逐步掌握這些常用詞。學習古漢語語法,應重點了解古今語法的差異方面。因為古今漢語的一些基本語法規律(如之語在謂語之前,動詞,形容詞可作謂語等)古今相同,這些就不必死記硬背。 而對古今差異方面(如詞類活用,特殊語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動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見的虛詞的用法等)應很好地掌握。如《史記。扁鵲傳》:「故天下盡以扁鵲為能生死人。」這句話中的「生死人」 是什麼意思?按現代漢語語法規律去理解,就講不通。在古代漢語中,這里的「生」是不及物動詞的使用法,是活著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鵲能使死人復生。只有注意這些特殊規則,才能正確理解原文。解,就講不通。在古代漢語中,這里的「生」是不及物動詞的使用法,是活著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鵲能使死人復生。只有注意這些特殊規則,才能正確理解原文。

③ 上古漢語發音怎麼轉變成現在這樣的

古代漢語是突然變成現代漢語的。在漢代以前,書面語和口語是一致的,我們現在看到的漢代以前的古籍,就是當時人們的口語。後來口語慢慢發展變化,但書面語基本沒有變化,於是造成了書面語和口語的脫節。

大概在宋代,口語已經比較接近現在的語言了,在民間出現了以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創作的文學作品,其中的傑出代表就是話本和擬話本。其實當時的口語,但跟現代漢語仍然有些差距,但這種差距已經不大了。

文人所寫的文章,朝廷的公文,依然是文言文。這種口語和書面語嚴重脫節的情況一直持續到民國初年。直到「五四」運動爆發,新文化運動倡導大家寫白話文,放棄文言文。


(3)古音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語言發展幾千年,而書面語幾乎沒有什麼變化,這在人類語言史上是個奇跡,只有使用漢字的中國,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漢字是表意文字,它的讀音跟意義是不相乾的。

所以讀音變了、意思變了,字形還能不變。因此,漢字是我們祖先一項偉大的發明,因為漢字的這種特性,我們可以看懂幾千年前老祖宗寫的文章,傳承老祖宗的文化,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延續至今的國家,並以其偉大的文化造福世界。

學習古代人發音語言的方法:

1、文本遷移法:這一方法需要學習好所學的文言文本,能在適合的時候進行語義遷移。

2、事理檢驗法:通過常識或所學知識推斷詞語在文言中的含義,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慮是否有通假現象。

3、語境推斷法:看實詞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語境,常見的是實詞的褒貶異議。

4、語法推斷法:藉助古代漢語語法知識分析特殊實詞的含義。具體古漢語語法可查閱高本漢先生的《古漢語語法綱要》。

5、互文見義法:同義對應和反義對應結構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對照來推斷。

④ 漢語語音的語音研究

古代的語音研究 公元3世紀,中國就有了反切注音的辦法,據傳最早使用反切的是三國時孫炎,所著《爾雅音義》今已佚。反切的發明說明當時人已能夠根據漢語語音特點把一個字(即一個音節)分為聲母和韻母兩部分。到南北朝時,沈約等人又注意到「平、上、去、入」四聲的分別,從此奠定了漢語音節分為聲、韻、調3部分的基礎,揭示出漢語語音的基本特性。以《切韻》為代表的韻書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逐步發展形成的。韻書根據聲母、韻母和聲調分析漢語語音,歸納出相當完整的語音系統,是漢語語音研究很重要的發展。中國歷代都有韻書,雖然其中往往雜有古音和方音成分,但有不少韻書能夠描寫出當時語音系統的基本面貌,這在古代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韻書編寫的目的是為了便於讀書人做詩押韻,到唐末宋初出現的三十六字母則完全是為了歸納當時的聲母系統,已自覺地進入了語音研究的領域。宋元以後盛行韻圖,韻圖把韻書歸納出的韻母和三十六字母結合起來,根據發音特點各分為若干大類,整理成表格,便人查檢,雖然所用名詞術語紛繁蕪雜,有的不易理解,但由於把語音系統簡化成圖表,漢語語音的系統性就表現得更加明顯。
古代學者很早就發現了古今音的不同。公元 3世紀,漢末劉熙《釋名》中就曾提到:「古者曰車,聲如居……今曰車,聲近舍。」但這種認識只限於個別的字音。對語音的歷史發展有系統的認識開始於16世紀,明代陳第從歷史觀點出發提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的主張,是正確認識語音發展變化的理論先驅。顧炎武在陳第的影響下,對上古音做出開創性的研究,他把上古韻分為10部,為上古音的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礎。清代考據學盛行,一些著名學者如戴震、段玉裁、王念孫、錢大昕等人都對上古音的研究作出很大貢獻,研究越精,韻部就分得越細。清代學者很少研究上古音的聲母,只有錢大昕提出「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的主張,今天看起來仍是完全正確的。江有誥集各家之成,編成《音學十書》,把上古音分為21部,並列出諧聲表,可以算是清代研究上古音的總結。20世紀初,章炳麟和黃侃又對江氏結論有所修正,清代研究上古音的方法和成就到此就告一段落。
清代學者研究語音是為考據學服務的,目的主要在於疏通先秦古籍,因此對上古音以後的語音發展不大重視,稱《切韻》所代表的中古音為「今音」,很少有人專門研究。清末陳澧扭轉這種偏向,所著《切韻考(內外篇)》用逐字系聯的方法分析歸納《廣韻》的反切上下字,考訂中古音的聲母和韻母。他所創的系聯法雖有一些缺點,但方法比較嚴密,結論基本可信,至今為人所引用。

⑤ 上古音研究哪些內容

李方桂先生是研究上古音的大家。這本《上古音研究》系統地闡述其對中國上古音韻系統的構擬。
欲了解上古音,須讀此書。此書雖不厚,卻十分厚重,可以系統全面地了解中國上古音。
欲解中古之疑,須讀此書。此書所構擬之音,是從音理上研究古音不可或缺的。
許多後來學者在構擬古音時,皆不可繞過李方桂先生所構擬的系統。
上古音研究
中古音系
上古聲母
上古的介音
上古的母音系統
上古的韻尾輔音及四聲
上古韻部的各別討論
(一)之部
(二)蒸部
(三)幽部
(四)中部
(五)緝部
(六)侵部
(七)微部
(八)文部
(九)祭部
(十)歌部
(十一)元部
(十二)葉部
(十三)談部
(十四)魚部
(十五)陽部
(十六)宵部
(十七)脂部
(十八)真部
(十九)佳部
(二十)耕部
(二十一)侯部
(二十二)東部
總論
論參考著選目
幾個上古聲母問題
中國上古音聲母問題

⑥ 怎樣學好音韻學

非天
尚書音韻學比較難學,這和音韻學的學科特點有很大的關系。音韻學是研究古代漢語各個歷史時期聲、韻、調系統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傳統學問。語音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是不斷變化的,加之古代也沒有一套科學的記音工具,是用漢字拼合去標注語音和分析語音,因而給我們今天的學習帶來了很多困難。但是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並且方法正確,堅持練習,就一定可以掌握這門比較陌生的學問。

首先,要真正弄懂音韻學的名詞術語,牢記基本概念,並且要背誦一些重要的材料,這是學好音韻學的基礎。

其次,要建立「歷史」的觀念,要認識到古今音是不同的,並把握住語音的演變規律,正象明代陳第在《毛詩古音考》中指出的那樣,「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學習音韻學,不僅要知道上古有多少聲母韻母、中古有多少聲母韻母等,更重要的是要清楚從上古到中古、從中古到現代的演變規律,只有這樣才能正確把握漢語語音的特點和發展方向。

最後,學習音韻學要注重實踐,除了要認真做一些音韻學作業外,還應將學的音韻學知識與方言調查、訓詁、校勘、詩詞格律等科研與創作活動聯系起來,學以致用,這樣既起到了鞏固音韻學知識的作用,又可以從中感受到音韻學這門知識的實用價值。
四、音韻學的基本內容及學習要點
傳統音韻學分為三個部門,即今音學、古音學和等韻學。今音學是研究中古時期 (隋唐時代)漢語聲、韻、調系統的一門學問;古音學是研究上古時期(先秦兩漢)漢語聲、韻、調系統的一門學問;等韻學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漢語韻母及聲韻配合規律的一門學問,它通過韻圖的形式展示某一歷史時期的聲、韻、調系統。等韻圖類似於現代漢語中的聲、韻配合表。到了元代以後,在傳統音韻學三個部門之外,又興起了一個新的部門「北音學」,北音學旨在研究元明清時代以北方中原話為基礎的語音系統。

在學習中古音、近代音、和上古音之前,需要掌握一些音韻學的基本概念,這些概念主要有聲紐、字母、聲類、五音、七音、清濁、等呼、韻類、韻母、韻部、攝等。聲紐、字母、聲類都是關於聲母的概念,五音、七音是關於聲母發音部位的概念,清濁是關於聲母發音方法的概念,等呼、韻類、韻母都是關於韻母的概念,韻部是對韻母的歸納,攝則是對韻部的歸納。

(一)中古音

中古音是指隋唐時期漢語的語音系統。研究中古音的材料主要有兩項,一項是《廣韻》,一項是反映《廣韻》韻音系統的等韻圖。

韻書是將同韻字編排在一起供寫作韻文者查檢的字典。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韻書是隋陸法言所撰的《切韻》。《切韻》成書於隋仁壽元年 (公元601年),全書分韻有193個之多。到了唐代,《切韻》被作為科舉考試的標准韻書,其地位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因此,為《切韻》增字作注的人很多。到了北宋初年,陳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詔令據《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對《切韻》進行了修訂。修訂本於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完成,於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名為《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這是第一部官修性質的韻書,是《切韻》最重要的增訂本。《廣韻》分206韻,收有 26194字。《廣韻》撰成後,一直流傳到今天,《切韻》及唐人的增訂本則在宋代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失傳,直到清代末年才陸續在敦煌石室、新疆吐魯番及故宮等地被發現,且大多數都是一些殘卷。《廣韻》雖非《切韻》,但由於其未改變《切韻》的音系,所以在完整的《切韻》未出現之前,它就成了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材料。

《廣韻》是一部韻書,它並沒有直接展示中古的聲母和韻母,但它所收的每個字都是用反切注音的,中古的各類聲母和韻母自然就都包含在這些反切上下字中。所以通過對這些反切上下字進行研究,就可以得到中古的聲母和韻母。清人陳澧第一個找到了通過《廣韻》反切上下字求得《廣韻》聲母和韻母的方法——系聯法,系聯法的基本依據就是反切的原理,即反切上字與別切字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及聲調相同。陳澧在《切韻考》一書中通過系聯將《廣韻》 452個切上字歸納為40個聲類,將1195個切下字歸納為311個韻類。後來的學者又使用系聯法對《廣韻》的反切上下字進行了進一步的系聯,並對系聯結果進行了理論上的分析,最終研究出了《廣韻》的聲母和韻母。本書綜合前人的研究結果,將《廣韻》的聲母確定為37個,韻母確定為142個。《廣韻》的聲調有四個,分別為平、上、去、入。《廣韻》的列韻本身清楚的表明了這一點。

為了直接展示中古音的聲韻面貌,古人在撰寫韻書之外又專門編制了一種等韻書,這種等韻書大體上相當於現在的聲韻配合表。《韻鏡》就是其中最早並且是最重要的一種,可看作是《廣韻》的姊妹篇,它與《廣韻》互為補充,互相參證,是考察中古音的另一重要材料。《韻鏡》以七音為經,通過「清、次清、濁、清濁」等術語將七音中所含的聲母區分開來;以 206韻為緯,通過四個格子將韻中所含的韻母區分開來。在聲、韻交叉處便是音節代表字。這樣就將中古漢語的聲韻調(韻本身包含聲調)及其配合規律展示出來。《韻鏡》將中古聲母確定為38個,韻母確定為139個。

在《廣韻》和《韻鏡》之後,還出現了幾種和《廣韻》同屬一個語音系統的韻書和韻圖,其中頒行於北宋的《集韻》和南宋劉淵的《壬子新刊禮部韻略》以及南宋鄭樵的《七音略》比較重要。《集韻》是《廣韻》的增修本,由皇帝詔令修訂,修訂的宗旨是「務求該廣」,共收字 53525個,比《廣韻》多出一倍多;《新刊禮部韻略》將《廣韻》註明同用的鄰韻進行了合並,使206韻變成了107韻。在此以前,金人平水書籍(官名)王文郁著《平水韻略》,根據同樣的原則將《廣韻》合並為106韻,此後出現的各種詩韻,分韻都是106韻,簡稱「平水韻」。唐詩的用韻和平水韻是一致的。《七音略》是一部等韻書,在性質上與《韻鏡》相同,基本上反映的是《廣韻》的聲韻系統,在體例上與《韻鏡》大同小異。

中古音的知識除以上所介紹者外,還涉及到近體詩的用韻和平仄。近體詩用韻的特點是要合於「平水韻」,或者說要符合《廣韻》獨用、同用的規定,要使用平聲韻,並且要一韻到底,不許中途換韻。清代所編的詩韻常見的有張書玉等人的《佩文韻府》、周兆基的《佩文詩韻釋要》、湯文潞的《詩韻合璧》、余春亭的《詩韻集成》和汪幕杜的《詩韻合璧》等。近體詩平仄的特點是一句之中平仄相間,一聯之間平仄相對,兩聯之間平仄相粘,押韻句末字用平聲,非押韻句末字用仄聲。所謂相間、相對和相粘都是以節拍為單位的。律詩的節拍除句末一字外均由兩個字所構成。

中古音是學習音韻學的基礎,學習中古音首先要掌握研究系聯反切上下字的系聯法,這是研究中古音的基本方法;其次要熟悉《韻鏡》或《七音略》的體例,再其次要比較熟練的掌握 36字母、《廣韻》的聲母、韻部、韻母。除此以外還應對律詩的用韻和平仄以及《集韻》、《平水韻》等韻書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

(二)近代音

近代音指元明清時代以北方中原話為基礎的漢語共同語語音系統。反映近代音的韻書主要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和明代蘭茂的《韻略易通》。元代時,近代音的基礎已經形成。元代以後,近代音雖有所發展,但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中原音韻》是以元代中原實際語音為依據的一部韻書,因此,它所包含的聲、韻、調大體上反映了近代音的面貌。《中原音韻》共含有 20個聲母,46個韻母,四個調類,其中四個調類分別是陰平、陽平(周氏於平聲中分陰、陽二類)、上聲、去聲,它與今天北京話的四聲完全一致,只是具體的歸字有所不同而已。

近代音的研究雖為時較晚,但非常重要,因為從中古音到今音的許多重要變化都是在近代發生的,近音的聲韻系統在近代已基本完成,如全濁聲母的消失、 [ f ]、[ t t ]、[ t t á ]、[ t ]、[ t § ]、[ t § á ]、[ § ]聲母的產生、零聲母的增加、四呼的出現、相近韻母的合並、[- m ]尾韻並入[- n ]尾韻、入聲韻的消失、平聲分化為陰平和陽平、全濁上聲字變為去聲字、入聲字分別派入到其他聲調等等。上述這些變化也正是學習近代音的重點所在。學習近代音不僅要掌握近代音的聲韻調,同時更要掌握上述變化的結果和規律。此外,還應了解如何根據音變規律將古代反切轉換成今音的常見方法。了解這些方法不僅有助於掌握學過的音韻學知識,而且還可以幫助我們正確切出古書上一些反切的今音。

(三)上古音

上古音是指以《詩經》、《說文解字》為代表的先秦兩漢的語音系統。上古音或稱古音 ,它是相對隋唐時期的中古音而言的。

研究上古聲母主要依據的是先秦兩漢古籍中的異文、聲訓、注音、重文、通假字、聯綿字等材料。其方法一般是通過這些材料反映的事實證明中古的某些聲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研究上古聲母的幾項重要結論有: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娘、日二紐歸泥說;喻三歸匣;喻四歸定;照二 (庄組)歸精說等。

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以《詩經》、《楚辭》為代表的先秦韻文;一個是《說文解字》中的諧聲字。研究上古韻部的方法是首先通過系聯方法歸納出先秦韻文的韻部,然後通過《說文》中的諧聲字去印證先秦韻文歸納出來的韻部並擴大每一韻部的歸字。清代是上古韻部研究的鼎盛時期,先後出現的古韻學家有二三十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顧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廣森、王念孫和江有誥等。上古韻部主要就是由他們逐步建立、完善起來的。清代以後研究上古韻部的學者主要有章炳麟、黃侃、王力、羅常培、周祖謨等人。顧炎武研究上古韻部的結論是 10部,江永是13部,段玉裁是17部,戴震是25部,孔廣森是18部,王念孫和江有誥都是21部,章炳麟是23部,黃侃是29部,王力是29部或30 部,羅常培和周祖謨是31部。

關於上古聲調清人的觀點主要可以分為三派:一派以顧炎武、江永為代表 ,他們都是用中古的四聲去看待上古的聲調;一派以段玉裁為代表,他認為上古沒有去聲;一派以王念孫、江有誥為代表,他們主張上古有平上去入四個調類。今人關於上古聲調的觀點主要可分為兩派:一派以王力先生為代表,認為上古沒有去聲,一派以周祖謨先生為代表,主張平上去入四聲在上古既已存在。

根據多數學者的研究結果,我們將上古的聲母和韻部分別確定為 31個,將上古的調類確定為平上去入4個。

上古音的研究除了聲、韻、調外,一般還涉及到「陰陽對轉」和「因聲求義」這兩項內容。所謂「陰陽對轉」是指漢語的一種演變規律,即陰聲韻和陽聲韻(也包括入聲韻)在發展過程中會發生相互轉化的現象。這一規律是由孔廣森首先提出,由章太炎進一步發展完善的。「因聲求義」是對音韻學知識的運用,它是透過字形的外表通過字音去探求字義的。這種方法所以能夠成立,一方面是由於漢語特定的聲音往往表達了特定的意義,另一方面是由於古籍中通假、聲訓、錯字等現象的出現主要都是由於讀音相同或相近所造成的。因聲求義是清人對訓詁學的重大發展,由於這一方法的出現,使古籍中的許多千年疑竇渙然冰釋,怡然理順。

學習上古音應熟練掌握前人關於上古聲母的重要結論,牢記上古聲母和韻部的名稱,如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喻三歸匣、喻四歸定、王力及本書所確定的上古聲母和韻部等。這些都是學習上古音的重點所在。除此以外,還應了解陰陽對轉和因聲求義的基本內容。

⑦ 古音學的介紹

古音又稱上古音,指周秦兩漢時代的漢語語音系統。研究上古音的資料主要有兩方面:①《詩經》、《楚辭》的押韻字,經書、子書中的韻語,兩漢以前的韻文;②形聲字的聲符。古音學包括古韻、古紐、古聲調三部分。對古韻的研究,宋代吳棫啟其端,明末陳第批判唐宋學者的古詩葉韻(葉音)說,成為古韻研究的開路先鋒;清初顧炎武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奠定古韻研究的基礎,他的研究成果反映在所著《音學五書》中;以後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孫、孔廣森、江有誥等人,在顧氏的基礎上加詳、加細,大體上完成了古韻分部工作

⑧ 研究古音的材料有幾種

古音研究的十六項材料:文字的假借、諧聲、韻文,反切、直音,註疏及校勘記,韻書、字書、音韻學專著,古今方音,中外譯音,連綿詞及古成語,漢字支音,同語族語。

⑨ 有個疑問,古漢語的發音是怎麼研究的呢

古人的書(例如《段玉裁注說文解字》)中會有表明這些字在當時的發音。這些標注要專門越過音韻學基礎的人才看得懂。

⑩ 研究上古音聲母的材料有哪些

研究上古音聲母的材料,主要是先秦兩漢古籍中的異文、聲訓、注音、重文、通假字、聯綿字、諧聲字等材料。通過這些材料反映的事實,證明中古的某些聲母在上古是否存在。

閱讀全文

與古音的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被子床單不曬有什麼方法 瀏覽:916
常用的hiv檢測方法有自我檢測嗎 瀏覽:532
廁所堵塞風水解決方法 瀏覽:354
仰卧起坐板使用方法 瀏覽:859
如何控制自己不做夢的方法 瀏覽:729
計算機常用單位的換算方法有 瀏覽:494
天正套坐標最簡單方法步驟視頻 瀏覽:872
兩歲寶寶快速入睡方法 瀏覽:747
垂盆草種植方法 瀏覽:556
筆記本爆盤解決方法 瀏覽:161
led樹燈連接方法 瀏覽:855
高壓線檢測方法設備 瀏覽:574
教學策略是對教學方法的執行錯在哪裡 瀏覽:479
急性前列腺炎佳治療方法 瀏覽:833
薄膜電容放大器檢測方法 瀏覽:401
植物洗發上色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246
如何判斷選擇什麼檢驗方法 瀏覽:120
盆底肌磁刺激治療方法 瀏覽:783
滑梯繩索安裝方法 瀏覽:579
礦泉水瓶怎麼做口罩的方法 瀏覽: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