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分析學生,確定一堂課的教學方式和方法
一、怎樣分析學生,把握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過程?
這點無論在於學生的學習基礎也好、學習過程也罷。如果小班生規模還好,但面對著大班化而言,實在是不尷不尬。特別是那些雙差生更是顧此失彼。
倘若按正常的班生規模來分析學生,應該抓住學生的年齡特點、心裡素養、個性差異,從孩子的智力、習慣養成入手,根據客觀條件,採用個性化進行具體分析為原則,把握學生的學習基礎的思想動態,以人文素養為准繩,採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引領學生的心理與學習、生活與能力等等。注重學生的學習方法與過程、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學習過程的引領。
二、怎樣設計教案,確定一堂課的基本教學環節?
這就要依據課標要求,結合知識點與學生的實際掌握知識能力,採用學生學習為主體、教師教學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按知識點承上啟下的分步確定一堂課的基本教學環節。讓學生在教師的點播下進行學習、與教師課堂平等交流中獲取、積累知識。但我承認教無定法,各有各的主見不過,我還是覺得簡單明了,而且能完成教學任務為起見較好。要不然,如果堂堂備詳課,教師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搞教案設計,卻忽略了課堂教學
三、怎樣設計練習,鞏固(檢查)一堂課的教學效益?
我認為還是要老老實實依據課標的要求,溫故而知新,設計多元化的作業練習,使不同程度的學生能在自己的能力驅使下學習掌握、積累知識;鞏固(檢查)一堂課的教學效益應該在於學習中分知識點參叉進行、課後練習鞏固,從中了解檢查教學效益。
『貳』 「PBL教學法」―一種更貼合實際的教學方法
許多人在學習的時候都會遇到下面的困惑:要學的東西太多,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學習的目的不明確,以至於學習的時候不能抓住重點,效率很低下;雖然學到了知識卻不知道怎麼用。
基於上面的問題,這里給大家介紹一種比較新穎的學習方法來幫助大家解決上述問題。
話不多說,下面步入正題吧。
這里介紹的是「PBL教學法」,「PBL」指的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英文縮寫。可以翻譯為基於問題的學習,也可以翻譯為問題導向式學習。
「PBL教學法」是目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教學方法。是基於現實世界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 1969 年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 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創。
簡單的講,「PBL教學法」就是為解決實際問題而發展出的學習方法。它有以下的五個特徵:
1.從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開始學習,這個問題被稱為驅動問題。
2.學生在一個真實的情境中對驅動問題展開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類似學科專家的研究過程,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學習及應用學科思想。
3.教師、學生、社區成員參加協作性的活動,一同尋找問題解決的方法,與專家解決問題是所處的社會情形類似。
4.學習技術給學生提供了腳手架,幫助學生在活動的參與過程中提升能力。
5.學生要創制出一套能解決問題的可行產品這些又稱製品,是課堂學習的成果,是可以公開分享的。
當然以上是比較規范的介紹,通俗地講就是拋出一個實際問題,然後讓大家通過查找相應的資料或知識點來解決實際的問題。它可以很好的開發與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增加學生在學習時的愉悅感和成就感。
我們平日的學習大都是為了應試而學的,這存在一個很大的弊端,首先就是為應試而學的知識很容易被我們忘掉,大部分人都是考前突擊然後在考試完沒幾天所學的東西就忘的一干二凈。
還有一點就是就是為了應試而學的知識很難被我們應用在現實生活中去用來解決實際的問題,換句話說,我們在課本上所學的理論知識不經過實踐很難真正為我們所掌握。
設想這樣的一個游戲情景:在游戲世界裡有一個難題亟待解決,作為主角的你要不斷的去查找線索和資料並充分調動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的問題,並在解決問題後獲得成就,這是不是件很有趣的事?
我在之前講費曼學習法的時候也提到,在實際操練中的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詳見往期文章 高效的學習―費曼技巧你學會了嗎?
在問題導向式的學習中學生會有很強的參與感,並在解決問題之後有很強的成就感,這就消彌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無聊感。同時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必然會對知識有更深刻的記憶和理解。
我聯想起來自己因為要解決學習效率低下這個問題而去學習費曼學習法的事。正是這個問題困擾著我致使我要去學習一些新的東西來解決這個問題,我的這種學習就可以被稱作是問題導向式學習。
在學習和實踐費曼學習法的過程中,我的學習效率確實得到了提高,並且我對費曼學習法也產生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這對我來說無疑是一種提升。
現在來比較一下PBL學習法和費曼學習法這兩者的異同。
這兩種學習方法很類似,費曼學習法是把學到的東西教給別人來幫助學習,而問題導向式學習是為了解決實際的問題的學習。兩者都要求把所學的東西充分調動運用起來。
還記得嗎,費曼學習法的第一步就是明確所學的目標和知識點,而問題導向式學習的區別在於第一步是由問題引出要學習的內容和重點,並且兩者都強調學生之間的協作與配合能力。而且這兩種學習都是主動學習,主動權都是掌握在學生的手中的,而不是被動的填鴨式學習。
另外與之不同的是,問題導向式學習更注重和強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加貼近生活實際,更適合已經參加工作的人採用此種方法學習。
同時也有它的弊端那就是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適合用這種方式學習,並且這種學習方式沒有固定的流程很難規范化和標准化。它是基於自由教育所發展出來的一種學習方法,在應試教育的大框架下未必行得通,更適合自我提升式的學習。
我想我們的教材能做的就是在學習新的知識之前能夠引入相應的歷史背景,讓學生知道和了解這門課程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產生的,以及我們學習這門課程能夠解決什麼樣的實際問題。這樣在學習的時候才不會一頭霧水,才能更有興趣去學。
為了應試的學習最大的弊端就是抹殺了我們對學習的興趣。我們自然而然的認為學習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以至於一旦通過了考試,幾乎沒人會再去看書或學習。而中國的每年人均閱讀量少得可憐就是基於這種原因。
還有一點需要補充的就是問題導向式學習是一種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但如果學習只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話也難免會太無趣了些。
不同種類的書能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滋養,除去讀像教材和教輔這類的書外,我們還需要去讀一些其它門類的書,讓自己成為豐富和有趣的人。正如諺語所說的那樣:學習哲學並不能為我們帶來麵包,卻能讓我們的麵包更有味道。
我一直都堅守這樣的信念:對知識的學習應該是一件很主動的事,學習知識是用來指導和幫助我們更好生活的,這里的生活不僅物質層面還應包含精神層面。
學習是一件需要終身堅持的事,唯有不斷的學習和思考才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豐盈和有意義。
以上。
『叄』 一年級學生教學方法有哪些
1、注重發揮家庭的教育功能。教育子女的責任,要由父母共同承擔,哪一位都不能放棄自己的責任;同時,父親和母親要為對方承擔教育責任創造條件,在教育孩子上有分工有合作,不應單方獨攬「大權」;只有在父母共同承擔教育責任、對子女的教育影響力和諧互補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全方位發揮家庭的教育功能。
2、多給孩子一些表揚和鼓勵。多給孩子欣賞的目光,有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品質,有利於增強父母對孩子的信任。多給孩子以欣賞的目光,就會看到孩子與眾不同的長處和優點,看到她的一點點進步,肯定她,堅持鼓勵她,耐心引導她,平和看待她,並以實際行動支持她,孩子就會把自己的優點發揚光大,這一點是很必要的。
3、加強與班主任及老師的溝通和聯系。主動向班主任介紹孩子的情況。比如我們在剛開學時就向班主任重點表明:孩子膽小、老實,請老師給予關照。之後,經常向班主任及老師了解情況,堅持每天看一看聯系本、並簽字,將孩子的點點進步向班主任及老師匯報,這樣便於和班主任及時溝通。衡量一個老師的能力不單單是她的教學質量,更應該看她是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及與學生和家長的溝通方式。孩子是否能順利成長,家長很重要,老師是關鍵。這一學期來,孩子進步很大,已經能自覺地積極主動舉手發言,發言的聲音也變得響亮了。孩子通過班主任及老師的培養,變得自信、開朗了,也在學校交了幾個朋友。在這方面,作為家長感到十分欣慰。
4、注重與孩子日常交流,幫助孩子克服缺點。我們非常注重與孩子的交流,讓她說同學的優缺點,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改進。比如我們的女兒好犯粗心大意的毛病,總是把加法當減法,減法當加法。我們就設計一些作業,其中有許多粗心大意的錯誤,故意請她當「老師」批改。反復訓練幾次,在這方面的錯誤明顯減少了。針對她吃飯慢的不良習慣,我們就想辦法培養她做事快的習慣,給她講明道理:只有把自己的事盡快做好了,才有時間玩或學別的東西。
5、不要輕易對孩子發火。我們覺得,經常對孩子發火。會出現兩種結果。一是她已經習以為常了,覺得你發火沒什麼大不了的事,二是會因為她膽小而懼怕你,使她對你望而卻步。如果經常發火,她就會報喜不報憂,家長就了解不到孩子的真實情況,這樣教育起來就會被動。教育孩子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只能慢慢來。
6、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並培養她學會休息和調整。好奇心、豐富的想像力和爭強好勝是孩子成長的三大要素。因為一年級的孩子都比較小,天性好玩,在這方面就要保證孩子有充裕的機動時間去玩和放鬆,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同時,孩子每天要上六節課,非常辛苦,每天回家都很累。在這方面,作為家長,一是為她做好各種後勤服務工作,加強補充營養,幫她解乏;二是教她自己學會休息和調整。比如聽聽音樂,閉目養養神、輕松活動一會兒等等(當然,最好是學校每個星期三下午讓低年級的學生在家學習,藉此機會適當調整一下)。等疲憊過後馬上是一個智力的高峰,在這個時段內,再要求她完成作業和閱讀課外書籍。
『肆』 如何評價老師的教學方法
針對老師的教學方法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評價:
一,豐富性。老師講課內容的豐富與否,時間的安排合理不合理。
二,情趣性。老師授課的過程是不是特別有情趣,會不會更吸引學生的聽講等。
三,方法性。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利用了哪些授課的方式,這些授課方式的利弊分析。
四,針對性。看老師教學方法有沒有針對性,例如,知識點的針對,學生掌握過程的針對。
五,互動性。互動是比較重要的,教學好與壞,都要看老師授課方式中與同學的互動,如果活躍,證明學生喜歡這種方式,如果死氣沉沉,學生掌握起來就相對難一些。
六,效率性。這個教學方法的最終結果,是要看學生的掌握程度,所以一定要抽出一定的時間來觀察效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