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形位公差的定義和測量方法
形位公差是指零件在空間內的幾何形狀和位置誤差的限度,包括平面度、圓度、直線度、傾斜度、圓錐度等。形位公差的目的是保證零件在裝配時能夠滿足設計要求,確保零件的功能和性能。
形位公差的測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 視覺法:用肉眼觀察被測零件的形狀和位置誤差,主要適用於一些簡單的形狀和較大的公差。
2. 量具法:通過使用各種形狀和規格的量具,如千分尺、游標卡尺、高度規、角度尺等,來測量零件的形狀和位置誤差。
3. 光學法:使用光學顯微鏡、光學投影儀等光學設備來測量零件的形狀和位置誤差,可以得到高精度和高精度的測量結果。
4. 數字測量法:使用數字化測量儀器,如三坐標測量機、激光掃描儀等,可以得到更為精確和全面的零件形狀和位置誤差數據。
以上是形位公差的定義和測量方法。不同的測量方法適用於不同的零件形狀和精度要求,選擇合適的測量方法和儀器可以提高測量的准確性和效率。
② 形位公差中的平面度、直線度、平行度、垂直度、面輪廓度定義和測量
形位公差及其檢測方法
一、概念:
1.1定義:
形狀公差:單一實際要素形狀所允許的變動全量。
位置公差:關聯實際要素的位置對基準所允許的變動全量。
形位公差:形狀公差與位置公差的總稱。它控制著零件的實際要素在形狀、位置及方向上的變化。
形位公差帶:用以限制實際要素形狀或位置變動的區域。由形狀、大小、方向和位置四個要素所確定。
公差原則:形位公差與尺寸公差之間的相互關系。包括獨立原則與相關要求。
獨立原則:圖樣上給出的尺寸公差與形位公差各自獨立,彼此無關,分別滿足要求的公差原則。
相關要求:圖樣上給定的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相互有關的公差要求。具體可分為包容要求(E)、最大實體要求(M)、最小實體要求(L)和可逆要求(R)。
1.2形位公差的項目及符號:
2.8跳動量的測量:
建立基準,並使被測件繞基準軸線作無軸向移動的旋轉。指示表面固定位置上的變動量反映該截面的圓跳動值;指示表沿被測要素的理想方向移動(連續或間斷),則指示表的示值最大變動量為全跳動值。無特殊規定時,提示表的測頭均應垂直於被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