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節活動度測量尺怎麼讀
上面的副尺單位是分,下面的單位是度。
讀法和游標卡尺一樣把需要測量的東西放到尺子的基準位置,在推中間後面的尺身,後面和游標卡尺,多次測量,讀數。
稱普通量角器,也稱通用量角器,是臨床最常用的測量關節角度的器械,由金屬或塑料製成.兩個臂移動臂,標有指針.固定臂,附有刻度盤,兩臂以活動軸固定,軸為量角器中心。
② 腳踝關節僵硬怎麼鍛煉呢
腳踝關節僵硬怎麼鍛煉呢
腳踝關節僵硬怎麼鍛煉呢,踝關節僵硬主要是踝關節處肌肉粘連,影響踝關節活動,通常與年齡增長有著密切聯系,踝關節僵硬平時多做一些鍛煉也是可以恢復的,以下了解腳踝關節僵硬怎麼鍛煉呢。
膝蓋僵硬的原因主要是股四頭肌萎縮,粘連,髕骨及膝周軟組織粘連,攣縮。主要為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髕骨被動活動鍛煉。一般恢復不是問題。股骨頭手術後一定要注意「四不」原則,以防手術失敗:
1,術後6-8周可扶雙拐下地不負重行走,3個月後拍片示骨癒合順利者,一般6個月後可完全去拐負重行走。
2,應早坐起,在病情允許下,疼痛消失時即可行髖關節和膝關節的主動活動及雙下肢的股四頭肌鍛煉,不能盤腿。
3,避免以下危險姿勢:髖關節向前彎曲。
術後康復鍛煉 1術後1周要抬高患肢20~30 cm,略高於心臟水平,以減輕術後水腫。術後第2周開始鼓勵患者做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活動,每日2~3次,每次2~5 min,第3 周患者可在床上起,增加功能訓練的次數,每日4~5次,每次5~10 min【6】。2術後6周練習屈膝關節鍛煉。患肢被動屈膝使小腿在床邊懸吊再下地。
3術後8周即可行下地負重訓練和抗阻訓練,膝關節屈曲達90度以上。採用CPM功能鍛煉有助於早期回復。可服用專用於術後康復里關節修復配方來輔助關節僵硬的情況,選擇歐美進口的品牌較好。
你想不疼應該多練硬度吧,沙袋是很好的東西,每次練習都得用很大
的力去撞,開始太疼可以給膝蓋上點措施,用東西護住膝蓋,至於護的東西多厚,就看你自己用大力撞時有多疼,一般護住再撞的疼應該讓你感覺到一般的疼痛,每天練習,每組撞擊多少次(自身情況,但最少要100+)分四組,每月加量。
如果(用力)每撞擊一組也就是100多下,就讓你疼的難以忍受,那說明你的護膝薄,護膝可以厚點,但撞擊時一定要用力。光有硬度也不夠,應該多帶綁腿沙袋去練,或穿鐵鞋等等一些讓你提膝費勁的道具,平時每隔48小時就做8組蹲起,每組大概(30個左右)間歇一分鍾,我說的數量只是用來參考,如果覺得輕松就加量,難就稍減。腿上肌肉強了,動起來方便,膝擊的力量當然也會有所加強。
膝關節僵硬的原因很多。創傷性膝關節僵硬是骨科臨床常見的後遺症,多系由膝關節內或膝關節周圍骨折、膝關節內外韌帶損傷、膝關節固定時間過長所致。 關節僵硬的傳統治療方式:麻醉下手法推拿松解,容易造成髕骨骨折、韌帶撕裂。
膝關節僵硬發生的部位:關節內僵硬、關節外僵硬、混合性僵硬。膝關節僵硬治療目的:徹底松解股四頭肌和廣泛軟組織粘連,包括關節內、外粘連,以獲取最大的膝關節活動范圍。關節僵硬的松解手術手術適應症:以膝關節內粘連為主。
手術方法:緩慢推拿松解,因粗大關節內粘連已被切除,通常只出現細小的撕裂聲;如股中間肌攣縮明顯,嚴重影響屈曲,可取髕骨外上小切口,將股中間肌腱切斷;如髕骨活動度仍很差,可於鏡下行外側筋膜和內側筋膜切開松解術。
術後處理要點:使用鎮痛泵,屈膝位固定。常規使用消炎鎮痛類葯物。避免肢體腫脹,加壓包紮,患肢冰敷,止血、脫水、消腫。常規使用消炎痛,預防創傷性骨化。不做反復、過度的屈伸練習,必要時行麻醉下二次推拿。
鍛煉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經常鍛煉可以增強我們幾天的免疫力,減少生病的幾率,而且對我們骨骼的發育也有著非常好的作用。像平時容易腳踝關節容易僵硬的,就更需要鍛煉了,到底腳踝關節僵硬怎麼鍛煉呢?可以根據上文中介紹的方法,相信堅持一段時間會有好轉的。
腳踝僵硬需要每天堅持鍛煉,想要加強踝關節的鍛煉主要應該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踝關節的力量,二是提高踝關節的柔韌性,三是提高踝關節的靈活性。
1,提踵練習:
提踵動作就是抬起後腳跟,它是瘦小腿的主要手段,另外在提踵運動後要做適當的拉筋運動才能起到瘦小腿的功效,其方法有站立、坐姿、和騎人三種。各種提踵動作因站法不同,所鍛煉的部位也有所差異。腳尖向內扣站法側重於鍛煉腓腸肌的內側頭,而普通練法內外側都能練到。
2,屈膝坐壓:
身體側卧,雙膝並攏,雙腿彎曲,靠近地面的手,扶著膝蓋維持穩定,另一隻手放於頭後;通過收縮腹外斜肌和腹內斜肌,將身體慢慢抬起;達到最大位置,稍作停留在慢慢放下。
3,後屈體:
兩手抱頭跪立,向後倒體至兩肘兩膝觸地。臀壓在雙踝上。站立體前屈,經兩手體後撐地成坐撐。體會重心後移、撐手、坐地技術。要求動作連貫。可加助力體會。在斜坡上,由高向低做後滾翻。體會推撐用力和翻轉後的動作,要求直腿、髖角小、推手及時充分。
4,俯撐伸展踝 :
直臂俯撐。兩臂屈肘,上體後移。隨之挺胸向前移至直臂俯撐及兩踝正面撐地伸踝。提踵走、腳跟走和腳外側著地走。
踝關節僵硬恢復方法
其實踝關節僵硬是由於踝關節周圍的肌肉長時間的不活動引起的.,因此,大家在康復訓練的時候切不可操之過急,一般需要逐漸活動關節,最好是在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葯外敷,踝關節僵硬是很快就能恢復到原來的。
根據踝關節的解剖特點,加強踝關節的鍛煉主要應該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踝關節的力量,二是提高踝關節的柔韌性,三是提高踝關節的靈活性。
提踵練習:站在台階邊緣,以腳趾部支撐,先提踵並保持垂直站立姿勢,然後慢慢降低腳跟,降到台階以下時,以最快的速度提踵,提踵的幅度越大越好,提踵到最高點時暫停一下,然後再按慢下快上的動作節奏練習,並不斷增加下降的幅度。
屈膝坐壓:左腿前伸,右腿屈膝後折,上體直立,臀坐在右踝上,兩臂在體後撐地。兩臂屈肘,上體後仰坐壓踝。重復多次後兩腿交換。
後屈體:兩手抱頭跪立,向後倒體至兩肘兩膝觸地。臀壓在雙踝上。
俯撐伸展踝:直臂俯撐。兩臂屈肘,上體後移。隨之挺胸向前移至直臂俯撐及兩踝正面撐地伸踝。
提踵走、腳跟走和腳外側著地走。
靈活性練習方法
繞環:一腿支撐,另一腿的腳尖著地,以踝關節為中心向內作繞環多次,再向外作繞環多次,然後換另一腳,要求盡量放鬆協調,並逐漸加大動作幅度。
拔籃球:一腿支撐,另一腿用前腳掌輕踩在籃球上,以踝關節為中心,腳前掌拔動籃球,使球向內作勻速轉動30s,再向外作勻速30s,換腿作上述練習,盡量使球在原地轉動。
腳寫字:兩腳夾一筆,在牆上寫字。
直膝單腳的左右移動跳:利用跑道的內凸弦,做前腳掌著地的跳躍練習。
負重交叉交換跳:負輕杠鈴或穿沙衣等作直膝的花跳。
③ 關節活動度的評定標准
關節活動度(ROM)的評定具體內容
ROM評定的工具與規則
ROM的測量
一、測量工具:
量角器、脊柱活動測量(皮尺)。
二、測量方法
1、舒適體位 2、暴露測量的關節
3、確定測量關節的骨性標志
4、專人測量 5、主動關節活動測量、被動關節活動測量(以劃線方式定位)。
6、正確找准運動軸、固定臂、移動臂
三、測量結果的記錄
內容:關節名稱、左右、主動ROM、被動ROM、關節強直(纖維性、骨性)、攣縮、痙攣等
第三節 ROM的測量方法
一、脊柱
(一)頸椎ROM
1、頸前屈 0 ° -- 45°
2、頸後伸 0 ° -- 45°
體位:端坐或直立 軸心:下頜角 固定臂:肩上
3、頸側屈 0 ° -- 45°
體位:端坐或直立 軸心:第七頸椎棘突 固定臂:雙肩上
4、頸旋轉 0 ° -- 45°
體位:仰卧 軸心:頭頂 固定臂:平床面
(二)胸和腰椎ROM
1、脊柱前屈0°-80°
體位:直立位 軸心:L5棘突 固定臂:體側中線
運動測量:角度、彎腰手指離地距離、彎腰時第七頸椎棘突之第一骶椎長度1.6CM
2、脊柱側屈0°-40°
體位:直立位 軸心:S1 固定臂:背中線
運動測量:角度、側屈時指尖與膝關節的距離
3、脊柱後伸0°-30°
體位:直立位 軸心:S1 固定臂:體側中線
4、脊柱旋轉0°-45°
體位:仰卧或直立位 軸心:頭頂 固定臂:平床面
二、上肢ROM
(一)肩部關節
解剖及運動學概要
肩部的骨骼包括肱骨、鎖骨、肩胛骨、胸骨、胸壁,組成肩部六個關節:盂肱、肩鎖、胸鎖、喙鎖、肩肱、肩胛胸壁關節。盂肱關節是全身活動范圍最大的一個關節,分別可在三個面圍繞三個運動軸進行屈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運動。
肩部的運動主要是盂肱、胸鎖、肩鎖、肩胛胸壁四關節配合協調共同完成。 前屈60º、外展30º、由盂肱關節完成,以後的運動由肩胛胸壁關節參與,運動比例2:1。
1、肩關節屈0°-180°
體位:坐或仰卧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體側中線
2、肩關節後伸0°-60°
軸心:肩峰 固定臂:體側中線
3、肩關節外展0°-180°
體位:坐或俯卧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後上臂中線
4、肩關節水平外展0°-40°
體位:坐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頸後
5、肩關節水平內收0°-130°
體位:坐或仰卧位 軸心:肩峰 固定臂:肩峰至頸後
6、肩關節外展內旋0°-70°
7、肩關節外展旋外0°-90°
二)肘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
肱尺關節:肘關節的主要部分,完成屈伸運動。
肱橈關節:協助近端橈尺關節的運動。
橈尺近端關節:完成前臂旋前、旋後運動。
2、肘關節伸展-屈曲0°-135°/150 °
體位:坐位 軸心:肱骨外上髁 固定臂:上臂中線
3、前臂旋後0°-80°/90 °
體位:坐位 軸心:尺骨莖突 固定臂:與地面垂直
4、前臂旋前0°-80°/90 °
體位:坐位 軸心:尺骨莖突 固定臂:與地面垂直
(三)腕ROM
解剖及運動學
腕部關節是由橈、尺骨遠端及8塊腕骨組成。狹義:橈腕關節。廣義:橈腕、腕骨間、橈尺遠端關節。橈腕關節可行掌屈、背伸、尺、橈偏四種運動;橈尺近、遠端關節共同完成旋前、旋後運動;腕骨間關節協助橈腕關節的屈伸運動,掌屈以橈腕為主,背伸以腕骨間關節為主。
1、腕關節掌屈0°-80°
體位:坐位 軸心:橈骨莖突 固定臂:橈骨平行
2、腕關節背伸0°-80°
體位:坐位 軸心:橈骨莖突 固定臂:橈骨
3、腕關節尺偏0°-30°
體位:坐位 軸心:手背第三掌骨根部 固定臂:前臂中線
4、腕關節橈偏0°-20°
(四)、手部關節
1)解剖:骨的構成 8個腕骨、5個掌骨、14個指骨(拇指2個指骨)數個籽骨。
A、腕間關節:腕骨間關節(相鄰腕骨間)運動很小。腕橫關節(兩排腕骨間)運動大。
B、腕掌關節 拇指腕掌關節外展、對指活動大,其餘小,4、5屈、伸15`20`
C、掌骨間關節 3個(2-5間)
D、掌指關節屈、伸、側方運動,被動旋轉。
E、指間關節 屈、伸運動。
2)運動學概要
拇指:掌腕關節屈、伸、內收、外展、旋轉。2--5指掌指關節屈、伸、外展、內收。
3)手的功能
3個功能軸;縱軸、前後軸、橫軸
手的動作;握、捏、鉤。
手的休息位與功能位;休息位 腕關節背伸曲10 ~15度,其餘手指關節自然微屈
手的功能位;腕背伸20~25度,拇指掌側外展。
4)活動范圍測量;
手指ROM
1、掌指關節( MP)屈曲0°-90°
體位:坐位 軸心: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2、掌指關節(MP)過伸0°-15 ° --45°
體位:坐位 軸心: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3、掌指關節(MP)外展0°-15 ° --45°
體位:坐位 軸心: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4、近端指間關節(PIP)屈曲0°-110°
體位:坐位 軸心: PIP頂部 固定臂:近節指骨
5、遠端指間關節(DIP)屈曲0°-90°
體位:坐位 軸心: DIP頂部 固定臂:遠節指骨
5)拇指ROM
1、拇指掌指關節(MP)屈曲0°-50°
體位:坐位 軸心:拇指掌指關節頂部 固定臂:掌骨
2、拇指指間關節(IP)屈曲0°-90°
體位:坐位 軸心:拇指指間關節頂部 固定臂:近節指骨
3、拇指橈側外展0°-50°
體位:坐位、手掌平桌面
軸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橈骨
4、拇指掌側外展0°-50°
體位:坐位、手背平桌面 軸心:拇指掌骨根部 固定臂:橈骨
5、拇指對指
用尺測量
三、下肢ROM
1、髖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
髖關節是球凹形關節。頸干角:110~140度,平均127度,〉140度為髖外翻,〈110度為髖內翻。前傾角20度,股骨內旋時前傾角消失,外旋時前傾角增大。
髖關節的運動軸:額狀軸屈、伸。矢狀軸內收、外展、垂直軸。
2)ROM測量
量前屈125度,後伸15度,內收35度,外展45度,內外旋各45度。
2、膝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概要
膝關節由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及髕骨構成。股脛關節、髕股關節、脛腓近端關節。膝關節屈伸運動,屈膝時輕度旋轉
膝關節內半月板功能:保護、充填、制動、調節壓力、滾珠作用、潤滑作用、彈簧作用。
2)ROM測量
膝關節屈--伸0~130度。內旋0~30度,外旋0~40度。
3、踝及足部關節
1)解剖及運動學概要
踝關節:下脛腓關節(上下、前後、旋轉、側方運動),距小腿關節(背伸、跖屈)
踝關節韌帶:前、後韌帶、三角韌帶(內; 距脛前韌帶、脛舟韌帶、距脛後韌帶、跟脛韌帶)腓側副韌帶(外; 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距腓後韌帶)
足部:共26塊骨組成;跗骨7、跖骨5、趾骨14。足部關節;跗骨間關節、跗跖關節、跖骨間關節、跖趾關節、趾骨間關節。重要關節;距下關節(距跟關節)、距舟關節、跟骰關節。前兩個關節使足發生內、外翻,後兩個關節稱為跗橫關節使足發生內收外展。
ROM測量
踝關節活動范圍:跖屈45度、背伸45度,內翻40度,外翻40度,
④ 關節活動包括哪六種關節活動范圍
1、肩關節前舉:就是將胳膊向前上方抬起。
2、肩關節後伸:就是將胳膊向後,上方抬起。
3、肩關節外展:就是將胳膊向遠離身體的側面方向抬高。
4、肩關節內收:就是將胳膊由遠離身體的外展位置向靠近身體的側面方向移動。
5、肩關節內旋:就是將手經腰的側面放到腰背的後面去。
6、肩關節外旋:上臂貼著胸壁,肘關節屈曲90度,前臂向外側活動。
(4)踝關節活動度測量方法移動臂擴展閱讀:
在臨床上人體的關節都有一定的活動范圍,不同部位的關節活動范圍不一樣。比如人體的膝關節處於伸直狀態,屬於中立位,正常的膝關節活動范圍屈曲為135度,伸直為0度,過伸可以達到10度,如果病人過伸非常明顯,可以發生膝反張。
病人的膝關節主動屈曲可以達到135度,被動屈膝可以達到160度。人體的膝關節還會發生軸性旋轉,足尖向內屬於內旋,活動范圍可以達到0-30度,足尖向外為外旋,活動范圍為0-40度。人體的拇指、掌指關節,也可以有一定的活動度。屈曲可以達到45-90度,伸直可以達到0-45度,主動屈曲可以達到100度,過伸可以達到9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