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反思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反思

發布時間:2023-03-26 23:50:48

A. 論教師學習《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意義 1000字作業 謝謝!

淺談教育科學研究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中的作用 在這個不斷發展日新月異的社會,想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我們就不能固步自封,不能不思進取,故而我們必須注重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指教師教育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提高,更多的是指顯性之下的隱性發展。如教師人格的完善,教師個性的張揚,教學風格的樹立,教育境界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教育科學研究起著重要的作用。要實現教師的專業成長,教育科研勢在必行。 首先開展各方面學習,更新教師觀念。 一、加強學習,大力開展「校本教研」。 開展教育科研,既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師從「教書匠」向「學者型」教師轉化的關鍵,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由之路,我們學校堅持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起初,發給每位教師一本專用學習筆記本,要求教師寫讀書筆記或教學心得,有課題的教師每月要有一份課題研究小結。為將學習落實到位,教務處採取自學與集中學習的方式,並安排每周教研活動,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教師閱讀教育、教學專著,學習他人開展教科研的成功經驗,撰寫教育教學心得,加強教學反思的落實,定期交流學習體會,並最終行成於文,交教科室存檔,作為業務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提高教師學習自覺性。 二、開通網路,利用多媒體教學。 我校為每個班級配備了多媒體設備,方便教師的課堂教學。為營造濃厚的教科研氛圍,學校積極為教師創設學習條件,派專人負責接

收遠程教育學習資源,學校為老師配備了五十多台電腦,教師可隨時上網查閱所需資料,為教師理論學習提供了資源保障。 三、走出學校,開闊科研視野。 學校應該經常性選派老師們到外調研、學習新理論。老師們帶著問題與困惑走出去,帶著啟迪與思考歸來。 四、學校組織教師召開專題培訓會。學校安排專人負責科研培訓,內容可以多種多樣。例如,如何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新課程中教學方法的運用,如何上好一堂課,如何評好一堂課等。要求每位教師作好筆記,並寫學習心得,以此幫助教師成長。 其次教育科研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專業成長是教師按照職業崗位需要,實現學科專業發展和教育專業發展的過程。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科知識的專業化;二是教育科學素養的專業化。我認為,教育科研的場域就在於在學科知識專業化的基礎之上幫助教師有機地實現教育科學素養的專業化。所謂的「研究熱情」「研究步驟」「研究成果撰寫」能力等等都隸屬於教育科學素養。它們是教育的靈魂,因為惟有其才能使教師的教學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化為對學生心性的滋養。 在教研活動中,一些教師講述了發生在課堂上的一些教學「故事」,其中包括和孩子在相處過程中的一些收獲、用合作形式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用愛心轉化後進孩子等等。而在教師的教育隨筆中,我們同樣也看見了很多蘊含著先進的教育理念、充滿了教育智慧的教育行為。很顯然,這些教育素養更多的是教育科研過程潛移默

化帶給老師的。 培養教師的反思力。要求教師每節課後都要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這堂課的閃光點在什麼地方,失誤的原因是什麼,做好分析紀錄,即教後記;每兩周總結一次教學中的得失,寫一篇反思紀錄;每半學期在總結課堂教學中發生的事件的基礎上,寫一篇敘事研究。使老師在反思中提高課堂效益,在反思中成長。 老師通過寫作,促進了教師學習由閱讀型學習、實踐型學習、研究型學習向寫作型學習的轉變,發揮出促讀、促思、促選擇、促創新的綜合功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我們只有緊密聯系教學實際,把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形成教研相長的良性循環。這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面向未來的過程,也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B. 請結合自己的體會,談談教育碩士學習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1.教育研究方法的內涵科學方法:是認識自然或獲得科學知識的程序或過程。教育研究:與所有科學研究一樣,由三個基本要素構成:客觀事實、科學理論和方法技術。它是以發現或發展科學知識體系為導向,通過對教育現象的解釋、預測和控制,以促進一般化原理、原則的發展。突出的特點是富有創造性。教育研究方法:按照某種途徑,有組織、有計劃地、系統地進行教育研究和構建教育理論的方式,是以教育現象為對象,以科學方法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獲得教育科學規律性知識為目標的一整套系統研究過程。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性: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具有一般研究方法的特點,即教育研究與其他研究的共性是:(1)研究的目的在於探索教育規律,以解決重要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為導向。(2)有科學假設和對研究問題的陳述,研究的問題有明確的目標和可供檢查的指標。(3)有科學的研究設計,准確系統的觀察記錄和分析,並搜集可靠的資料數據。(4)強調方法的科學性:它是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學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計劃的認識活動。因此,方法本身是可辨認的,運用過程和研究結果是可檢驗的,研究結果要回到實踐中檢驗。(5)有創造性:對原有的理論體系、思維方式及研究方法有所突破,這是研究最重要的特點。教育科學研究具有區別於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研究的獨特性,主要表現在:(1)帶有很強的綜合性和整體性。(2)研究的周期較長。(3)針對性、實踐性強。(4)教育科研工作者與實踐工作者積極參與,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2.教育研究的意義及教育研究方法的價值教育科學研究的意義:(1)教育科學研究對教師發展的作用①教育研究是教育變革自身的要求②教育研究是新世紀教育工作者的必備素質:是教師專業化的要求;是教育創新的要求;是提高教育質量、形成獨立教育教學風格的要求。(2)要解決教育工作中的新問題、新情況,為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進行教育科學研究,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科學體系。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當方向與目的確定之後,方法就起著決定的作用。研究方法對頭了,就可以本著正確的方向,達到研究的目的,起到辨別知識真偽、擴充知識數量與范圍、獲得新的發現、啟發人的思想的作用。反之,如果方法不當,就會使研究工作勞而無功,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1.教育研究的科學化歷程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發展的主要歷史階段及特徵(1) 直覺觀察時期(從古希臘至16世紀)① 教育研究的起點,是從當時社會發展的要求和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在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上則以道德教育為主。② 採用觀察以及歸納、演繹和類比的思維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研究並形成理論。③ 辯證法的初步運用以及樸素的系統觀。④ 各種學派基於不同的哲學觀、自然觀、社會觀和教育觀,而形成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思想。在這一時期,人們還不能對自然界、社會、教育進行解剖分析,他們把教育當作一個整體進行觀察研究。無論唯物論或辯證法思想都帶有原始的、自發的、樸素的性質。(2) 分析為主的方法論時期(17世紀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① 從經驗描述上升到理論的概括,把教育作為一個發展過程來研究,不僅描述現象的特點,而且著重揭露現象間的聯系和發展歷程。② 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認識論糅合在一起的,並初步形成歸納法和演繹法。③ 心理學思想開始成為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論的理論基礎。④ 反對權威專斷,主張教育要適應自然,並從自然科學中移植「實驗方法」。(3) 形成獨立學科時期(20世紀以來)①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從哲學方法論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專門研究領域。② 構成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體系的大部分方法是從其它學科移植而來的。③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理論中的基本派別-進步的與傳統的、實證的與思辨的、實用的與理論的流派進一步分道揚鑣,各自的發展研究為方法論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領域。④ 由於受西方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的影響,明顯地表現出實用主義傾向。⑤ 在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形成獨立學科的同時,教育科學領域內分科的學科研究方法取得顯著進展。⑥ 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的產生和廣泛傳播、心理學及心理研究方法的發展,直接影響著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發展。

2.我國教育研究的現狀及研究方法上存在的問題近年來,我國教育研究取得了積極進展,出現許多新氣象。(1)重大理論突破與新的學術觀點二十一世紀教育理論界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局面,無論是從研究的領域、視角和方法還是從所提出的理論、觀點和結論看,都有較重要的突破,給人以清新之感,反映了教育理論界創新、進取的新景象。就理論層面而言,主要表現如下:①「三個代表」和教育創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學者們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我國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思想的特徵,這一方面體現在研究者對「三個代表」與教育實踐的關系所作的深入探討,還有研究者對教育創新的時代意義及其核心內容作了探討,提出教育研究要全面創新,與時俱進,為教育創新作出切實貢獻。②社會轉型中的教育定位隨著政治體制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的整體深入,教育的外部和內部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種全新的背景下,教育面臨著新的定位和挑戰。如何對社會轉型時期的教育以科學合理的定性和定位,是從事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工作的前提。關於教育的定位,研究者提出教育是介於市場領域和政治領域之間的第三部門,學校及其教育機構是介於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教育產品是非壟斷性的公共物品,可以通過政府和非營利性機構兩種資源配置機制來向社會提供。為此,應當鼓勵市場有限介入,並保持適當的政府調節功能。③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論和方法論20世紀90年代後期,教育政策研究開始受到了學術界的重視,「走向教育政策研究」、「走向教育政策分析」已成為教育學界的共識。④教育主體間性學者們在對教育主體性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吸納了後現代主義和哲學解釋學對教育的理解,運用主體間性理論對教育和德育予以了新的詮釋和解析,並開始關注教育與交往、教育與理解、教育與生活的關系。在主體間性問題上,研究者開始關注主體之間在語言和行動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雙向互動、主體對話的交往特點和關系等問題,有關教育學中的主體性問題進一步深化為不同主體間的共識,以及不同主體通過共識表現的一致性等新的領域。(2)具體研究領域素質教育、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及教學改革在素質教育的理論方面有兩個明顯的突破。一是提出了素質教育對生命發展的意義。二是探討了人作為活動主體的素質結構,認為這是當代教育突出人的主體性、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要求的前提性問題。在課程方面,學者們主要圍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原則,比較典型的觀點有,一是從課程實施的角度提出「綜合實踐活動」的獨特價值是智慧統整與知識統整;二是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和意義進行了研究,提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可為新型教學結構的設計提供理想的教學環境;三是探討了「學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的關系,提出二者由截然分開開始走向相互融合和趨向統一,從而形成了以建構主義課程觀為基礎的「學生本位課程」。在教學論和教學改革研究方面,學者們對教學論體系在新的教改和課改形勢下所遭遇的沖擊和挑戰及未來走向,教學轉型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系,課堂教學價值觀、過程觀等內容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和探討。提出教學論從傳統向現代的發展走向是建立開放的現代教學論體系,實現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論研究模式的轉換,加強網路時代的教和學的研究的觀點。(3)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研究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們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社會對於教育資源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越來越高,人們對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問題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具體包括從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和公平機制到義務教育領域的均衡發展再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問題的研究。從教育政策的層面探討教育平等和公平問題,是一個新的視角。追求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是當代我國教育政策基本的價值選擇。(4)「教育產業化」、「教育市場化」研究在觀念層面,指出教育的事業性抑或產業性,並不是教育的固有屬性,而是對教育活動在某一歷史階段運行特徵的規定,取決於人們對它是作為事業來運行有利還是作為產業來運行有利的主觀判斷。在制度層面,認為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和加入WTO的過程中,我國公辦高等學校作為第一部門組織在政府體制中運作的社會經濟基礎已經喪失。解決公辦學校存在的問題,需要的不是修修補補的改良,而是深刻的轉型,比較可行的方向選擇是轉向第三部門領域。在體制層面,關於我國普通高等教育投資體制改革,則運用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變遷理論,提出未來的改革將是政府主導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過程。在高等教育的撥款機制方面,提出要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產出型撥款機制的觀點。

3.教育研究方法演進的主要趨勢在當代教育研究中,直觀性的程度降低,抽象化的程度提高,高度發展了邏輯思維方法。在20世紀初,教育研究主要關心的是搜集有關的描述性資料、編制測驗工具,強調經驗在檢驗理論中的作用。多種教育理論流派的形成導致教育研究方法的統一性和多元性,教育規律的復雜性要求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當代科技革命所帶來的自然科學方法的發展,大量新學科的形成,隨之而產生的新方法將再次沖擊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有助於更好的把握教育現象及其發展過程。補充:研究方法的新進展(1)研究者的問題意識增強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部分研究者對真假問題的判斷標准進行了探討,反對過去乃至現在依然存在於教育研究領域中「假問題」的出現。二是問題研究已成為重要的教育研究範式。如教育創新問題、教育與交往問題、教師培訓問題、教育公平問題、義務教育經費問題、高等教育大眾化問題等等,這些都是教育理論建設或教育實踐中確確實實存在的「真問題」。 三是研究主體問題意識的增強進一步體現為政策意識的增強。研究者力求通過參與教育政策的制定來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2)研究視角的多元化多元化是當今時代發展的一個突出特徵。教育研究也遵循了這個學科發展的一般規律,研究者的研究視野日益呈現出多元化特徵,他們從多角度、多學科出發來研究教育問題,使教育研究內容更加豐富、視野更加開闊,理論論證更加全面、有力。(3)具體研究方法有新的發展教育研究工作者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期里所採用的研究方法比較單一,文獻法、歷史法、測驗法等類似方法常被人們所採用,但這並不意味著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沒有發展。實驗法與調查法、用個案法進行案例分析、行動研究法、質的研究方法為廣大教育研究者所採用。綜觀世界教育科學研究,正在顯現基礎學科與邊緣學科融合、多學科領域相互交叉、注重實證分析和應用成效、積極影響決策等態勢。因此,當前我們特別需要全面總結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努力提高教育科研的理論性、科學性和實踐性,不斷為教育科學創新開掘不竭的源泉。我們要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胸懷,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教育科學成果,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為我國教育科學提供營養,擴大視野。我們要著眼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教育目標的實現途徑,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戰略,剖析阻礙教育事業持續均衡發展的體制性因素,探索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公共財政制度相適應的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和投資體制的新特點,研究課程教材、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乃至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尤其是力爭在符合國情的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為縮小不同區域、群體之間教育水平的差距,加快教育現代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類型1.以研究過程的階段為標準的方法分類設計階段的方法:確定課題的方法、查閱文獻的方法、研究設計的方法;實施階段的方法:形成事實的方法、形成理論的方法。總結評價階段的方法:撰寫報告的方法、成果評定的方法。2.以問題性質為標準的分類理論方法(歸納、演繹、類比;分類、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等):理論研究是對復雜的教育問題的性質和相互關系,從理論上加以分析和綜合,抽象和概括,以發現其內在規律或一般性結論。實證方法(觀察、問卷、訪談、測量等);實驗研究方法(真實驗-是一種對所有可能影響實驗效果的因素都作了控制的實驗;准實驗-是一種接近實驗法而又不十分合格的實驗,從該方法與要達到的目的看,它接近實驗法,即揭示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但從控制要求上看,又不足以稱為實驗法,因為控制過程無法做到十分嚴格,教育實驗大都只能是准實驗;前實驗-是一種不夠規范的實驗,實驗前沒有清晰的假設,尤其是沒有轉化為可驗證的命題,對實驗環境的控制不夠嚴格,干擾實驗結果的因素很多,因此這種實驗結論具有或然性):實驗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根據一定的假設,在教育活動中創造能驗證實驗假設的系統和環境,主動控制研究對象,排除無關因素的干擾。歷史研究方法(文獻法、內容分析法等)。歷史研究涉及對過去發生事件的了解和解釋。它的目的在於通過對以往事件的原因、結果或趨向的研究,幫助解釋目前事件和預測未來事件。3.其他分類教育價值研究與教育事實研究:在以往的教育價值論研究中,常常以哲學價值論的研究框架為教育價值論研究的基本構架,作無所不包的泛價值論研究基本構架,作無所不包的泛價值論研究。這樣的教育價值研究是不符合教育領域中價值存在及其本質的實際的。教育價值研究的核心應當在兼顧一般價值研究視野的同時,將研究重點調整到對教育價值取向的研究上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是根據它們各自不同的目標或目的來區分的。基礎研究的基本目的在於發展和完善理論,通過研究,尋找新的事實,闡明新的理論或重新評價原有理論,它回答的是「為什麼」的問題,與建立教育科學的一般原理有關;應用研究旨在應用或檢驗理論,評價理論在解決教育實際問題中的作用。它的目的是解決當下的、實際的問題,回答「是什麼」的問題。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四)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則1.客觀性原則:是指教育科學研究必須採取嚴格的客觀態度,實事求是,全面系統地佔有材料,忠實地反映客觀事實,最大限度地保證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的客觀性、准確性。這是進行教育科研必須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則。2.創新性原則:要在原有認識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創造。這主要體現在對前人沒有研究或研究得較少以及對前人已有研究但從深化或相悖的方向來展開的研究上。3.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既要重視理論的指導,又要重視實踐,將理論與實踐辯證統一起來,密切聯系教育教學實際,使一切科學研究的結論都建立在廣泛的嚴格的科學實驗基礎之上。4.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原則: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分別反映客觀事物的質與量的關系。針對教育的特點來運用定量的研究方法,重要的在於要發現潛在的量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提出描述有關對象數量關系及規律的相應的數學方法。5.倫理原則補充:1.按適用范圍的概括程度分:第一層次是具體的科學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第二層次是適用於各門科學的一般研究方法,如歸納法、演繹法等;第三層次是關於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即唯物論和辯證法。2.按研究的目的、功能和作用分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發展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發展用於學校的有效的策略,回答的問題是「如何改進」)、評價研究(通過搜集和分析資料數據,對一定教育目標和教育活動的相關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回答的問題是「怎麼樣」)、預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分析事物未來發展的前景和趨勢,回答「將會怎樣」的問題)3.按研究方法分類:歷史研究、描述研究(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觀察以及測驗等手段搜集資料以驗證假設或回答有關現實研究的問題)、相關與比較研究(對兩個或更多數量的變數間是否存在相關以及相關程度進行判定,研究目的在於建立相關或用於預測)、實驗研究、理論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等

(五)、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過程1.選題與設計階段選擇課題一、教育問題與課題「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裡有沒有解決問題的矛盾,哪裡就有問題。」科學研究從問題開始。首先要能創造性地發現問題,提出科學問題。一般來說,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成為科研課題。科研課題的確立過程一般首先要明確科研任務要達到的目標,然後提出科研問題,對問題進行分解、分析,使問題不過於籠統,不過於超前,使其范圍確定、含義確定,問題具體明確,在當前的條件下能夠實施研究。切忌大而空、虛而玄、泛而散。判斷問題是否值得研究的標准(選題的基本要求):1.問題提出有一定的科學理論依據和事實依據。問題的現實性,集中表現為選定的問題要有針對性,指導思想及目的明確,理論根據充實、合理。選題的科學性表現在選題的時間基礎和理論基礎上。2.問題本身要新穎、有研究價值(問題是不是尚未解決)。選定的問題應是前人未曾解決或尚未完全解決的問題,通過研究應有所創新,有新意和時代感。為此,要把研究課題的選擇放在總結和發展以往實踐成果和理論思想的基礎上,否則,任何新發展、新突破都是不可能的。選定的問題應該對本學科領域有好的內部價值(即理論上要有新突破,實踐上要對教育工作有重要指導作用),同時還應該對其他相關領域有高的外部價值。3.問題研究要有可行性(問題是不是具有普遍意義)。可行性指問題是能被研究的,存在這被解決的可能性。可行性包括以下三方面:(1)客觀條件。除必要的資料、設備、時間、經費、技術、人力、理論准備外,還有科學上的可能性。(2)主觀條件。指研究者本人原有知識、能力、基礎、經驗、專長,所掌握的有關這個課題的材料以及對此課題的興趣。(3)時機問題。選題必須抓住關鍵性時期,什麼時候提出該研究課題要看有關理論、研究工具及條件的發展成熟程度。4.問題表述必須具體明確(問題的范圍、研究的任務是否明確集中)。選定的問題一定要具體化,界限要清,范圍宜小,不能太籠統。問題是否具體、適度,往往影響研究全局的成敗。二、課題的來源1.社會變革與發展對教育研究提出的問題(從教育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中提出課題)2.學科理論的深化、拓展或轉型中產生的問題(從教育教學的疑點或困惑中提出課題)3.研究者個人在教育實踐中觀察與思考產生的問題。4.從成功的教育經驗中提出課題,從報刊雜志和他人研究成果中提出課題。三、選擇課題的原則1.價值性原則 2.可行性原則 3.創新性原則 4.優勢性原則 四、選題的策略1.循序漸進的策略 2.邊緣搜索策略 3.聯想移植的策略 4.厚積薄發的策略五、課題研究的設計1.選擇研究對象總體,即研究對象的全體。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質上結合起來的許多個別事物的集體,當它成為統計研究對象時,就叫總體。總體是一定時空范圍內研究對象的全部總和。樣本,是從總體中抽取的、對總體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個體,也稱為樣組。它使能夠代表總體的一定數量的基本觀測單位。樣本中所包含的個體數量稱為樣本容量。取樣,是遵循一定的規則,從一個總體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數量的個體進行研究的過程。目的在於,用一個樣本去得到關於這個總體的信息及一般性結論,從樣本的特徵推斷總體,從而對相應的研究作出結論。2.確定研究方法 (1)根據研究課題的目的和要求選擇研究方法(2)注意各種方法的獨立性及相互聯系3.制定研究計劃 研究計劃是在進行研究基礎上對整個研究過程的全面規劃,對研究的各項主要工作進行安排。研究計劃應回答的問題是:研究的目的、意義是什麼;如何安排每一階段的工作任務;用什麼樣的方法研究;如何搜集所需的資料;研究成果的形式以及如何對研究成果進行評價鑒定;研究人員的組織與分工及所需的研究經費等。完整的研究計劃的主要包括:研究題目;對研究課題及意義的簡要說明;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預計突破哪些難題;課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和進度計劃;研究課題已具備的工作基礎和有關條件;研究成果的預計價值及使用范圍;經費概算以及需購置的儀器設備。六、課題論證的基礎內容1.課題選題的價值2.對同類研究和相關研究狀況把握的准確性與全面性。3.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內容框架的科學性。4.課題研究步驟、方法及手段的合理性。5.課題研究基本條件上的可行性。課題論正是為了避免選題的盲目性,它依據詳實的資料,並以齊全的參考文獻和精細的分析來對選定問題進行分析、預測和評價。通過課題論證,也可以進一步完善課題方案,創設落實的條件。課題的論證主要回答以下問題:①研究問題的性質和類型;②本課題研究的迫切性和針對性;③本課題領域以往的研究水平和發展動向;④本課題的理論、事實依據及限制,研究的可能性,研究的基本條件(包括人員結構、任務分配、物資設備及經費預算等),能否取得實質性進展;⑤課題研究策略、步驟及成果形式的妥當性。詞彙翻譯:教育研究 ecational research、教育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in ecation、應用研究 applied research、基礎研究 basic research、定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定量研究 quantative research、研究問題的確定 identification of a research problem、常量 constants、變數 variables、自變數 independent variables、因變數 dependent variables、操作性定義 operational definition、假設 hypotheses、問題的陳述 the statement of problem;

查閱文獻文獻檢索是教育科研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步驟,它貫穿於研究的全過程。一、教育文獻的含義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1.教育文獻的基本概念教育文獻:記載教育科學的情報信息和知識的載體。教育文獻的數量和質量,是判斷一國或一地教育科學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2.教育文獻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1)選定研究課題、確定研究方向。全面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情況;(2)為教育科學提供科學的論證依據和研究方法;(3)避免重復勞動,提高科學研究的效益。二、教育文獻的種類及主要分布1.教育文獻的三種等級一次文獻:包括專著、論文、調查報告、檔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實踐為依據而創作的原始文獻,是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文獻,具有創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參考和借鑒使用價值。二次文獻:是對原始文獻加工整理,使之系統、條理化的檢索性文獻,一般包括題錄、書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二次文獻具有報告性、匯編性和簡明性,是對一次文獻的認識,是檢索工具的主要組成部分。三次文獻:是在利用二次文獻基礎上對某一范圍內的一次文獻進行廣泛的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後綜合濃縮而成的參考性文獻,包括動態綜述、專題述評、數據手冊、進展報告、年度網路大全以及專題研究報告等。2.教育文獻的主要分布:(1)書籍:包括名著要籍、教育專著、教科書、資料性工具書及科普通俗讀物,它是教育科學文獻中品種最多、數量最大、歷史最長的一種情報源。(2)報刊:報紙和期刊均屬於連續出版物。報紙是以刊登新聞和評論為主的定期連續出版物。期刊,是定期或不定期的連續出版物,有周刊、月刊、雙月刊、季刊等。(3)教育檔案類:是人類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直接形成的,並且具有保存價值的原始文獻資料。教育檔案類包括教育年鑒、教育法令集、教育統計、教育調查報告、學術會議文件、資料匯編、名錄等。(4)專家詢問:是通過個人交往接觸的非正式渠道搜集資料,研究者與本專業或相近專業的研究人員、學者進行交談,交流討論學術問題。(5)電子信息檢索系統。三、教育文獻檢索的基本過程及主要方法1.教育文獻檢索的基本過程分析和准備階段;搜索階段;加工階段2.教育文獻檢索的主要方法順查法:按時間范圍,按事件發生、發展時序,由遠及近,由舊到新的順序查找。逆查法:與順查法相反,按由近及遠,由新到舊的順序查找。引文查找法:以已掌握的文獻中所列的引用文獻、附錄中的參考文獻作為線索,查找有關主題的文獻。綜合查找法:將各種方法結合使用,以達到檢索目的。正確的檢索資料方法要達到四點要求:准,高的查准率;全,高的查全率;深,佔有資料的多樣性及內容的專深;快,要迅速。3. 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文獻檢索中的應用運用計算機檢索文獻的主要途徑:光碟檢索與在線檢索一般方法:確定檢索的問題和范圍;選擇資料庫;選擇並聯合主字碼;從資料庫中查找參考資料的數目;如果需要,擴大查找范圍。

C. 教育研究的方法

一、教育科學研究的含義

教育科學研究就是以教育現象或問題為對象,運用各種科學方法,遵循科學的認識過程,根據對收集到的事實材料的分析,對假設或理論進行檢驗,以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及其客觀規律的活動。

二、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科學研究常用的基本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歷史法、實驗法、教育行動研究和教育敘事研究等。

1.觀察法

觀察法是研究者依據一定的目的和計劃,在自然條件下,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觀察,並做出准確、具體和詳盡的記錄,以便全面而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情況的一種研究方法。觀察法是進行教育科學研究中廣泛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2.調查法

調查法是在教育理論指導下,運用問卷、訪談、作品分析、測量等方法,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收集研究對象的客觀資料,進行整理分析之後,從中概括出規律性結論的一種研究方法。

3.歷史法

歷史法是以歷史研究法來研究教育科學,通過搜集某種教育現象發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事實,加以系統客觀的分析研究,從而揭示其發展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

4.實驗法

實驗法是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創設一定條件,人為地變革研究對象,從而驗證研究假設,探討教育因果關系,揭示教育工作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

5.教育行動研究

教育行動研究,亦稱「教師行動研究",是指教師在現實教育教學情境中自主進行反思性探索,並以解決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實際問題為主要目的,強調研究與活動一體化,使教師從工作過程中學習、思考、嘗試和解決問題。

6.教育敘事研究

教育敘事研究是指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開展的教育研究,教師通過對有意義的校園生活、教育教學事件、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描述與分析,發掘或揭示內隱於這些生活、事件、經驗和行為背後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信念,從而發現教育本質、規律和價值意義。

D. 淺談教育科學研究在新課程改革中和作用論文

淺談教育科學研究在新課程改革中和作用論文

隨著21世紀的到來,為了適應科技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社會發展,各個國家在競相展開各個領域的競爭,歸根到底的人才的競爭;哪個國家能夠在未來的世界舞台上占居主導地位,將取決於這個國家的教育能否培養出適應21世紀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只有應用科學研究方法理論作依據,才能提高教育質量。推進我國正在進行的教育改革,培養出國家、社會需要的人才。基礎教育的改革也不例外,在新課程改革實驗開展幾年的過程中有許多可喜的收獲和經驗;也有一些有待探索、討論的問題;所以我們應該用所學的科學研究理論和方法科學地總結自己和優秀教師的教育經驗,使之上升為理論,並從理論上找尋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教育科學研究是教育改革的動力,能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

「教學科學研究指的是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學研究程序,通過對教育現象的解釋、預測和控制,探索教育規律的一種認知活動。」在此概念的基礎上,可將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涵義概括如下:它是按照某種途徑,有目的、有計劃地、系統地進行教育研究和構建教育理論的方式。它既是一種知識體系,又是一種行為規則。教育研究在教育科學發展中的主要作用表現在:

1.促進教育改革的動力。

教育必須變革,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各個方面都要相應的變革,一靠政策、二靠教育科學研究指導。教育科學研究,作為促進教育改革的動力,這一功能集中表現在:通過教育科學研究促進教育觀念轉變,從而不斷深化教育改革。轉變教育觀念,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促進教育改革的前提條件。所謂教育觀念,指按一定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會群體的意見,對教育功能、教育對象、教育結構、過程及發展等根本問題的認識和看法。正確、先進的教育觀念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在深化教育改革中發揮著導向、調控的功能;而保守、落後的教育觀卻嚴重阻礙改革的順利進行。面對21世紀我國現代化教育體制的構建,首先必須有對傳統教育中不合理因素的批判以及突破和超越的意識;而觀念的轉變,只能通過參與教育科學研究逐步實現。正是通過近年來的教育科學研究使人們逐漸確立了新的教育觀,這就是:強調以促進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相統一的價值取向;強調使學生獲得終身學習能力、創造能力以及生存發展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發展。

2.為提高教育質量與辦學效益提供決策依據。

通過教育科學研究,探索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徑手段,不僅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而且為教育行政部門制定教育政策提供依據。教育領域的科學研究,涉及學校教學、德育、管理以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職業教育等方方面面。比如,關於我國近十年來區域性教育發展戰略的研究,針對中國地域遼闊,東部、中部、西部的經濟、文化、科技發展極不平衡的特點,如何構建合理的教育結構,學制、課程、教材教法應做什麼樣的改革來適應不同地區對人才的不同要求,又有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微觀研究,如何優化教學過程,改進教學內容伏爛、教學策略與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問題。通過教育科研,探索教育規律,把經驗上升到理論,再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掌握,從而在教育科學中發揮出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為適應21世紀教育的發展,我們必須盡快造就一代未來教育的改革家,他們應具有從事科學研究的實際動手能力,有強烈的改革意識,是具有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的開拓型人才。科學研究就是培養這樣人才的途徑。科研的過程是教師重新學習的過程,是使教師知識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改善並趨向合理的過程。近年來缺神漏,正是通過科學研究,我國廣大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勇於探索,總結經驗,認識、學習和運用教育規律,提高了教育質量。

二、我國新課程改革的瞎散現狀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一場深刻的教育改革。基礎教育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就必須對課程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包括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體系的改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著眼於新時代的要求,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把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和個性潛能開發作為核心,培養符合新世紀需要的有用人才。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實驗的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悄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師逐漸走下講台,成為學生學習的同伴;教材逐漸蛻去了「聖經」的外衣,成為教學內容的載體和教材資源的組成;課堂也從教室擴展到校園、社會和學生生活的空間,緊緊根植於社會現實與學生生活實際;課堂教學從刻板、僵化、單一的傳統模式與程序,逐漸走向民主、開放和富於個性的探索與創新,變得越來越鮮活和富有生命的活力。 新課程改革出現在課程功能、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方式、課程評價標准、課程管理等六個方面:一是改革了課程功能,強調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二是要改革課程結構,以適應時代要求及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要求,具科學性、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三是改革課程內容,加強了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四是改革課程實施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五是改革課程評價標准,發揮評價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素質提高、改進教學實踐、推進素質教育的功能;六是改革課程管理,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了課程的適應性。此次改地通過在一些地區的實驗已取得可喜成績。

三、用教育科研為指導,解決新課改中的問題,全面推進課改

1.課改中的問題及教師面對的挑戰。

隨著課改實驗的深入,「自主、合作、探究」作為新課程教學的精神內核,已基本獲得廣大教師的認同與理解,但新的困惑和問題逐漸浮現:學生「自主」帶給教師更多的是「輕松」還是「挑戰」?面對學生「自主」後序充滿挑戰性、開放性的多樣化思維,教師如何引領?「討論」就是「合作」嗎?怎樣創設並促進學生的有效「合作學習」?「動手做」就是「探究」嗎?如何解決動手「探究」與有限的「40分鍾」之間的矛盾、沖突?如何解決課改與「應試」的矛盾。如何解決課改與「管理」的矛盾。如何解決課改的熱情與時間缺少的矛盾。等等。無疑,新課改對教師在知識結構、思維方式、教學能力以及教學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標准和要求。知識結構不能只具備局部的專業知識,而且還需要跨學科的知識;教學能力也應能駕馭多種教學方式,形成自己的風格,這對教師無疑是一大挑戰。課改的進行,課堂氣氛活躍了,孩子們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不須「先舉手後發言」,教室里一片「熱鬧」,不能保證大家在一起學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怎樣組織才能既吸引所有學生,又做到活而不亂?因賞識,對犯錯誤的學生能不能給予懲罰(不是體罰)?課改後形成了良好的過程性評價、多元性評價、發展性評價,孩子們的積極性提高了,老師的動力空前高漲,但期末考試卻影響著學生和老師。考試的評價學生的'一種方式(不是唯一方式),在現行機制下,高考、中考沒有改革,考試就不可能取消,該注重過程還是結果?同時對老師的教學該從哪些方面進行評價才合理?面對以上種種問題,教師該如何應對?

首先,在課改中,教師應轉變角色,教師不再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其次,面對新課程,教師間要緊密地合作,每位教師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面,如果原來形容「教師要有一桶水,才能倒給學生一杯水」,則現在應比喻成「教師要有常流水,才能倒給學生一杯水」,同時,教師還要學會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再次,面對新課程,教師需要新的技能,即具備課程開發的能力、整合能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能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探索性學習;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最後,面對新課程,教師的教學策略應發生變化,由重知識的傳授向重學生的發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2.開展教育科學研究,應對挑戰。

改革就是對舊觀念的改革,對新觀念的確立,而改革的往往是我們熟悉的東西。作為教師就是要改掉長期以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所以教學改革是課改革的一場攻堅戰,要求每位教師緊密結合課程改革實驗需要,積極開展教育科研,科研課題要產生於課程改革實踐,教育科研成果為課程改革實踐服務;通過實驗,讓教師、教研人員和基礎教育研究的專家,圍繞新課程實施中是教學問題、評價等問題,發揮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優勢,集中力量,尋找對策,協同攻關。

為迎接新課程改革,提高教師素質應大力開展學校教育科研。教師應積極參加學校教育科研,教師參與研究可以提升自己的自我反思意識和能力,了解自己行為的意義和作用;教師只有對自己在課堂上的行為進行研究,才能夠了解自己在課堂上做了什麼,這些行為有什麼意義,反映了什麼樣的教育教學理念,對學生有什麼影響。同樣,教師只有通過對自己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和探詢,才有可能理解學生到底在做什麼,想什麼,他們到底學到了什麼,這些學習對他們的發展有什麼作用。新課程改革即將全面展開,我們應通過教育科學研究促進教育觀念轉變,在教師中掀起教育科研的熱潮,積極推進新課程改革。

;

E. 談談你對某種教育研究方法的認識

通過這幾天的深入的學習,對教育研究方法有了一個嶄新的認識,同時對教育研究方法有了一個從基本上不認識到較為理性認識的過程。感觸頗多。
教育研究方法研究的目的在於探索教育規律,以解決重要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為導向;改善教育實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育的發展和改革;推進教育理論建設,拓展人類知識寶庫;提高教師素質。許多教育研究問題都是針對現實的教育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如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教育研究也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需要在實踐中探索總結。教育科學研究是以拓展教育科學知識和解決教育中的問題為目的的,對於廣大教師來說,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一個最主要目的是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研究始於問題,教師從事研究要從問題入手,到實踐中去。
我雖然在學校裡面工作,但是教學經驗還是有些缺乏。教育研究方法是一個多學科互相交叉滲透、互相協作的綜合性、專業性很強的學科。而目前學完了本課程的最大的感觸就是自己才剛剛的入門,很多的東西都是一知半解,並且將所學用於實踐中還有很大的不足。對於我們這些人來說,在職學習時間
有限,還有家庭的負擔,閑暇時間很少,工學矛盾非常突出,只能擠些時間。
光系統的了解還不夠,還要真正的掌握並靈活的運用。老師已經引導我們進入,今後要我們在實際中進一步學習、體會和應用了。這門課學得很累、很辛苦,說心理話,在職學習真是不容易,如果對自己稍有一點同情心,也就可能放棄了。

F. 學習了小學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有什麼有什麼體會2000字

教育研究的內涵
1. 教育研究的概念及性質
【多選】
教育研究是以教育問題為對象,運用科學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關資料,以發現和總結教育規律的一種認識活動。
教育研究用所有的科學研究一樣,由三個要素組成:客觀事實、科學理論和方法技術。
2. 教育研究的對象
教育研究的對象是教育問題,它包括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
3. 教師參與教育研究的意義
【多選】
(1)是教師自我反思、重新學習、不斷調整和改善知識結構的過程
(2)是教師與他人溝通交流、擴大視野的過程
(3)是教師挑戰自我、提高教育研究能力的過程
教育研究的基本過程
記憶口訣:一選二查三制定,分析整理寫報告。
1.選擇研究課題
一個好的研究課題必須具有以下特點:
(1)必須有價值
(2)必須有科學的現實性
(3)必須明確具體
(4)必須新穎、有獨創性
(5)有可行性
2.教育文獻檢索與綜述
【單選】
文獻檢索貫穿研究的全過程,網路檢索是查閱資料最快捷的方法。
文獻檢索的基本方法包括:順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綜合查找法
3.制定研究計劃
基本要求為:研究什麼、為什麼研究、怎樣研究、預計成效
4.即教育研究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資料分析的基本步驟為:閱讀資料→篩選資料→解釋資料
5.教育研究論文與報告的撰寫
(1)實證性的研究報告:實驗報告、調查報告、觀察報告
(2)理論性的學術論文:案例、綜述、述評、理論性的論文
教育研究方法
1.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單選、簡答】
(1)觀察研究法:廣泛使用
(2)調查研究法:通過觀察、列表、問卷、訪談、個案研究及其測驗等方式
最基本、使用最廣泛的是問卷調查
(3)實驗研究法:是各類研究中唯一能確定因果關系的研究
(4)個案研究法:是當今教育研究中運用廣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實地調查的一種具體方法
(5)比較法
2.新興的教育研究方法
【單選、多選、判斷】
(1)行動研究法
最早提出:勒溫
環節:計劃、行動、考察、反思
(2)質性研究
「實地研究法」「參與觀察法」
(3)教育敘事研究
(4)教育隨筆

G. 對教育研究方法這門課有什麼看法

《教育研究方法》這門課在本學期只有十次課,每次課是2個學時,另外有4個學時是撰寫開題報告,實際上只有八次課而已,我認為課時是有些短,因而使這門課程的教學顯得倉促了,學生需要在短時間把握較多內容,學習起來有些困難。這門課程分為九個專題進行講授,從第一專題教育科研方法緒論、第二專題研究規劃、第三專題查閱文獻、第四專題文獻綜述、第五專題定量研究方法、第六專題定性研究方法、第七專題開題報告撰寫、第八專題撰寫開題報告到第九專題畢業論文的撰寫。鑒於課時限制,老師進行重點教學,同時也注重了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比如將第四章選擇抽樣、第五章實驗研究、第六章調查研究作為第五專題定量研究方法的內容,將第八章個案研究、第九章行動研究作為第六專題定性研究方法的內容。在講授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老師突出教育研究方法和技術的實用性和操作性,首先讓我們初步了解教育研究方法概述,然後才講授研究規劃的內容,而選定研究規劃的基本程序:一是發現研究課題;二是分析相關課題的研究背景;三是明確課題目標;四是確定研究方法;五是制定研究計劃;六是撰寫課題論證報告。老師根據後面的教學內容——查閱文獻、文獻綜述、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開題報告和畢業論文的撰寫,首先講述研究規劃的教材內容符合我們的學習特點,具有科學性。而開題報告和畢業論文的撰寫對於我們本科師范生來說至關重要,開題報告的撰寫有選題依據及意義、研究目標與主要內容、研究方法和手段、參考文獻目錄、文獻綜述等幾方面內容。學習《教育研究方法》,從短期目標來看具有實用意義,為開題報告和畢業論文的撰寫作好理論和初步的實踐准備;從師范生今後從事教師崗位來說,學習教育研究方法,准確掌握相關教育科研和理論,逐漸樹立正確的科研態度,掌握一定的科研程序、方法與技能,形成主動參與教育科學研究活動的科研意識和科學素養,具備從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等方面也具有長遠的實際意義。

H. 什麼是教育行動研究結合實例談談運用行動研究反思教學的過程。

網上直接搜索 結合實例談談運用行動研究反思教學的過程。

一、涵義
行動研究就是實踐者為了改進工作質量,將研究者和實踐者、研究過程與實踐過程結合起來,在現實情境中通過自主的反思性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研究活動。
二、基本特徵
1、為行動而研究; 2、在行動中研究; 3、由行動者研究
編輯本段二、教育行動研究的內涵
教育行動研究是在實際情景中,由實際工作者和專家共同合作,針對實際問題提出改進計劃,通過在實踐中實施、驗證、修正而得到研究結果的一種研究方法。
主要特點
1、實踐導向 2、協同研究 3、反省思考
編輯本段三、教育行動研究的意義
(1)有利於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 (2)有利於促進教育研究模式的變革,推動教育科學的發展; (3)有利於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 (4)有利於提高教師自我意識,增強教師職業的樂趣與尊嚴。
編輯本段四、教育行動研究的過程
作為行動研究的一個完整單元來講,無論哪一種對行動研究過程的理解, ,「問題」、「計劃」、「行動」、「反思」四個環節是必不可少的。
一、問題
「問題」階段主要完成的是明確問題與分析問題兩個方面的事情。 (一)明確問題 1.明確問題的方式 (1)教育實踐中面臨的問題。 (2)理論學習受到的啟發。 (3)他人成功經驗的啟示。 (4)通過社會調查發現問題。 2.確定問題的原則 (1)實踐性。 (2)可行性。 (3)科學性。 (二)分析問題 分析問題是對被確定為研究課題的向題,用自我追問的方式從不同層面、不同方面進行把握,要盡可能地明確這個問題的種類、范圍、性質、形成過程及可能影響,使要研究的課題變得更具體、更清晰。
二、計劃
計劃就是擬研究問題的可能策略。 總體的計劃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和要求: (一)計劃的內容 1.計劃實施後預期達到的研究目的; 2.行動的步驟與時間的安排; 3.行動研究涉及的人 ; 4.准備將要使用的問卷或其他收集數據的工具 ; 5.對課程實施改變的因素以及如何觀察或監控這些因素; 6.如何實施已修改的策略 (二)計劃的要求 1.計劃要具有可行性 ; 2.計劃要明確具體; 3.計劃要具有靈活性
三、行動
行動環節是指行動者在獲得了關於背景和行動本身的信息,經過思考並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後,有目的、負責任、按計劃採取的步驟。把計劃付諸行動是行動研究的核心步驟。行動階段包括兩個方面:行動及對行動的考察。 (一)行動 這是教育行動研究最關鍵最核心的環節。行動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決實踐(行動)的問題,改善實踐(行動)的質量。行動是不斷調整的、靈活的、能動的,包含著行動者的認識和決策。 (二)考察 考察主要指對行動過程、結果、背景以及行動者特點的考察。 1.考察的方法 (1)觀察法 (2)訪談法。 (3)問卷法。(4)文獻分析法 (5)三角分析法。 (6)日誌法。 (7)個案描寫法。 2.考察的要求 在考察中,要注意按計劃,但不滿足於先定的構想,也不要過多地受到執行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的困難的干擾,隨時注意觀察、改善和解決問題的變化情況,及時記錄各種新 情況、新問題和新感想。如果遇到問題,也要隨時做到具體分析。
四、反思
反思是對行動過程及行動結果的思考。 (一)評價 評價即對行動的過程和結果作出判斷評價,對有關現象和原因作出分析解釋,找出 計劃與結果的不了致性,從而形成基本設想,總結計劃和下一步行動計劃是否需要修正,需作哪些修正的判斷和構想。 (二)總結 主要工作是整理和描述,即在評價的基礎上對觀察到的、感受到的與制定計劃、實施計劃有關的各種現象加以歸納整理,描述出研究的循環過程與結果。 總之,教師的整個教育行動研究過程是不斷通過教師的實踐、反思、調整,直到使教育教學活動有新的改進。因此,教育行動研究是一個開放的循環的過程,是一個從不會間斷的過程。
編輯本段五、教育研究的途徑
一、問題研究
根據問題研究的水平,問題研究有三種: (一)直覺型問題研究 (二)探索型問題研究 (三)理論型問題研究
二、合作研究
根據合作的形式,合作研究的模式有如下三種: (一)教師與專家之間的合作研究 (二)校內教師之間的合作研究 (三)協作型的合作研究
三、敘事研究
按照教師參與和改進的程度,敘事研究可以分為三類: (一)經驗敘事 (二)反思敘事 (三)自傳敘事
四、反思研究
根據教學的過程,反思研究有三種模式: (一)教學前反思 (二)教學中反思 (三)教學後反思

閱讀全文

與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led孔燈閃爍故障解決方法 瀏覽:938
治療半月板前角損傷方法 瀏覽:286
高速公路快速減速方法 瀏覽:801
銅牌製作方法和步驟 瀏覽:398
簡單的鉛筆懸浮方法 瀏覽:889
如何控制體脂的方法 瀏覽:396
皮毛如何處理方法 瀏覽:41
手機主板漏電修補方法 瀏覽:394
輕微抑鬱症的治療方法 瀏覽:504
減肥平台期解決方法 瀏覽:544
茶的質量要求與鑒別方法論文 瀏覽:485
遙控電路板連接方法 瀏覽:595
輸送皮帶頭尾連接方法 瀏覽:182
食用油假真方法 瀏覽:114
快速減脂肪方法 瀏覽:854
植物碳中和的計算方法 瀏覽:237
溢彩年華衣櫃的安裝方法 瀏覽:472
喉嚨燒心怎麼解決最快方法 瀏覽:738
甜椒功效和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601
打結的使用方法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