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開發自己大腦的方法
每個人的精神狀態是不一樣的。一個人的聰明與否取決於對大腦開發的程度。那麼有哪些開發自己大腦的方法,讓自己變得更聰明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開發自己大腦的方法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1.在生活中抽出點時間,自己與自己或者與朋友一起練習腦子急轉彎,嘗試解決難題。即娛樂生活,又健腦益智,開發潛能。
2.雙手並用,習慣用右手幹活,生活中就多多嘗試用左手幹活吧。嘗試用你的非優勢手刷牙,梳頭,用滑鼠;雙手一起寫字;扭水龍頭、晾衣服、掃地等等。
嘗試用你的非優勢手刷牙,梳頭,用滑鼠
3.要學會接受歧義現象。學會接受和喜歡悖論和錯覺。
4.學習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種很好的開發潛能的工具,日常能夠多用是對大腦很好的開發。
5.嘗試關閉一個或者更多感覺通道。蒙著眼睛吃飯,塞上耳朵穿衣,閉著眼睛淋浴。讓身體的大腦變得更加敏銳。
6.嘗試比較測試。學會怎麼品酒,品嘗巧克力,啤酒,甚至其它所有可以吃的東西。這樣比較,你會發現你對生活的觀察越來越細致,思考問題也會越來越全面系統。
7.在看似毫不相乾的主題之間尋找相同之處。尋找的過程是對大腦思維很好的考驗。
8.學慣用不同布局的鍵盤,你將頭腦一新。
9.發現常見物品的新奇用處。釘子有多少種不同的用處?10種?100種?回形針有多少中用法?試著寫出十種,一百種,甚至更多。這是一個有趣的鍛煉大腦的過程。
10.跳出第一個“正確”的答案。面對問題的時候我們會根據自己的判斷迅速得到一個自己認為正確或者大眾認為正確的答案,試著推翻它,想著更多可能的答案。
多和寶寶說話
嬰兒的大腦神經比成人更柔軟更脆弱,而且令人驚奇的是,他們的神經鍵比成人多兩倍。當媽媽用豐富的語言向寶寶表達自己的關愛時,會使寶寶大腦的神經鍵得到更多的刺激機會和連接,於是,寶寶的語言能力、邏輯能力和計劃能力都得到了強化。
和寶寶聊天,用愉快的聲音回答嬰兒的咕咕聲。用清晰的聲音慢慢地對寶寶說話,比如:“好-漂-亮-的-寶-寶!”寶寶的大腦中理解話語和產生語言的區域需要各種豐富而有趣的信息的輸入。
多撫摸寶寶
安全感。愛的撫摸還能加快寶寶的生長。研究發現,給早產兒每天全身按摩三次,她可以比沒有按摩的早產兒更早出院。
除了洗澡餵奶,換尿布的時間也是你和寶寶感情交流和撫摸的好機會。寶寶非常喜歡媽媽撫摸他的小肚皮、小屁股和腦袋。換尿布時,你的臉離寶寶的眼睛正好是理想的一尺到一尺半之間,在這個距離,寶寶最能注意到你說話。
多回應寶寶的呼喚
如果寶寶哭了,你該及時作出反應。安慰、料理、懷抱她,使她安心,這樣,你在寶寶的大腦邊緣建造了正向的腦電路,這還是寶寶情感的需要。媽媽溫柔的擁抱,和寶寶經常的親密接觸,給了寶寶大腦情感的安全感。
用你的細心和專注及時回應寶寶,和寶寶建立信任關系。和媽媽建立情感依戀、從媽媽那兒獲得安全感的寶寶,會有更大的勇氣去探索周遭環境。
多讓寶寶動手動眼
多和寶寶玩手的游戲,譬如:用手蒙住眼睛“躲貓貓”。游戲很簡單,手勢更簡單,但是,寶寶卻很有興趣。
此外,平時還要留意寶寶的一舉一動。當寶寶手指向某一樣東西,眼睛也同時注視的時候,你應該跟隨她的手指和目光,談論她感興趣的那樣東西,譬如:“鳥在飛”“好香的花。”你的參與和注意,讓寶寶知道她的興趣和觀察對媽媽是很重要的,這將大大鼓勵寶寶。
多爬
建立一個安全的環境,鼓勵寶寶多爬。爬對寶寶空間概念的學習很重要,到處爬動的寶寶會慢慢理解這樣一些空間概念:在下面,在上面,近和遠。爬和身體的移動使她的腦子里開始有了“空間地圖”,也使她和所處的環境有了友好的關系。
多搭積木
挑選對寶寶大腦發育相適合的玩具,使寶寶充分探索和接觸周圍有趣的世界。搭積木的游戲能幫助寶寶學習因果關系和“如果——那麼”的推理關系。如果寶寶把一個大的積木放在一個小的積木上,上面的積木就會掉下來;如果她把一塊小的積木放到了大的積木上,她就成功了。大腦會把這個信息儲存起來。
多看圖大、畫面清晰、色彩鮮艷的書
培養寶寶對書的熱愛,意義深遠。盡早讓寶寶接觸圖畫書。應該挑選圖畫大,色彩鮮艷的書給寶寶看,邊看邊製造出各種聲音,譬如,書上有動物,你就模仿動物的叫聲。
注意調節你講述的聲調,盡量講得簡單而生動;如果寶寶會說話了,鼓勵她說出書上的故事。在嬰兒期,該讓寶寶多多傾聽大人說話,多創造機會讓她理解他人說的語詞。簡而言之,1歲前,聽比寶寶自己說更重要。
多給寶寶唱兒歌
唱歌時,如“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等,你身體的擺動和手指的搖晃會幫助寶寶把聲音和動作結合起來,這能幫助她理解。歌曲還能培養寶寶對節奏、韻律和語言的理解。
多和寶寶一起整理玩具
這是訓練大腦分類的好方法。寶寶慢慢會知道布做的動物玩具晚上應該睡在哪裡;汽車,卡車和其它汽車應該存放在什麼地方。作為他們認知學習的一部分,寶寶應該學習分類和建立有序的概念。
讓寶寶多一點情感體驗
當有人傷心或難過時,你應該表現出同情,讓寶寶學習關心、分擔和善意。你同情的表現、對人的善意和溫爾文雅的禮貌,都會印入寶寶的大腦,日積月累,日後,寶寶大腦里相應的情感細胞就會越積越多。這不光有利於寶寶的情感發育和社會化,還有益於寶寶的語言和認知的發展。
1、勃拉姆斯搖藍曲Cradle Song (Brahms' Lullaby)
作者:勃拉姆斯(Brahms)
明亮純凈的音符,愉快的旋律,一如孩子天真的兒語,使人也變得純真而愉悅。水晶般寧靜的音如同一陣柔和輕緩的和風,又象母親慈祥的手拂過,跟隨節奏的律動,讓身體在輕輕的晃動里安。
2、音樂的瞬間(Moment Musical)
作者:舒伯特(Schubert)
這是一首天真純潔,令人欣喜的小品曲,帶有輕快活潑的民間舞曲風格。雖然總共只有54小節,音樂形象比較單一,但是舒伯特將之處理得非常精巧,真可以稱得上是玲瓏剔透.精緻小巧。
整首樂曲保持著宛若天成,不加雕琢的自然美,為舒伯特鋼琴曲中最負盛名的一首。
3、童年情景(Kinderszenen)
作者:舒曼(Schumann)
這首曲子主題非常簡潔,具有動人的抒情風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旋律線幾經跌宕起伏,婉轉流連,使人不覺中被引入輕盈飄渺的夢幻世界. 夢幻般的音符,娓娓動聽中綻開的是那一臉如花燦爛的微笑,枕著快樂和愜意,夢也沉醉。
4、兒童進行曲(Children's March)
作者: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
《進行曲》選自舞劇第一幕第一場中孩子們登場時的音樂。這段音樂兼有進行曲和雙拍子舞曲的特點,輕快活潑的旋律生動描繪了孩子們吹著小喇叭,昂首挺胸,神氣十足的神態,同時也表現了孩子們活潑敏捷的特色。
5、小狗圓舞曲(Puppy Waltz )
作者:肖邦(Chopin)
樂曲以快速度進行,在很短的瞬間中了,因此又被稱為《瞬間圓舞曲》或《一分鍾圓舞曲》。演奏本曲時,應使用平滑流暢的指尖技巧,才能感覺出此曲的趣味來。
6、鱒魚變奏曲(Trout variations)
作者:舒伯特(Schubert)
“歌曲之王”舒伯特在1817年創作了著名的藝術歌曲《鱒魚》。作者先以愉快的心情,生動描繪了清澈小溪中快活游動的鱒魚的可愛形象;而後,鱒魚被獵人捕獲,作者深為不滿。作者用分節歌的敘事方式表達了他對鱒魚的命運無限同情與惋惜的心情,提示了歌詞深刻的寓意:善良與單純往往要被虛偽與邪惡所害。
7、春之歌(Spring Song)
作者:維瓦爾第(Vivaldi)
作品大約作於1725年,是維瓦爾第大約五十歲時出版的十二部協奏曲的第一號到第四號,合稱《四季》。這四部協奏曲是維瓦爾第最著名作品,其中的旋律至今仍長盛不衰。《春》的第一樂章(快板)最為著名,音樂展開輕快愉悅的旋律,使人聯想到春天的蔥綠。
8、G弦上的詠嘆調(Air On The G String)
作者:巴赫(Bach)
此曲為巴赫《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的第二樂章主題,充滿詩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為膾炙人口的通俗名曲。小提琴奏出悠長而莊重的旋律。全曲後半段出現的新旋律產生了更豐富的變化,最後在靜似祈禱般的氣氛中結束。
9、 莫扎特弦樂小夜曲(Eine Kleine Nachtmusik )
作者:莫扎特(Mozart)
該曲是十八世紀中葉器樂小夜曲的典範,莫扎特於1787年8月24日在維也納完成,第一主題開門見山,以活潑流暢的節奏和短促華麗的八分音符顫音,組成了歡樂的旋律,其中充滿了明朗的情緒色彩和青春氣息,隨後是輕盈的舞步般旋律。
10、歡樂頌(Ode to Joy )
作者:貝多芬(Beethoven)
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到1824年間,是貝多芬全部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D大調,4/4拍。這是一首龐大的變奏曲,充滿了庄嚴的宗教色彩,氣勢輝煌,是人聲與交響樂隊合作的典範之作。通過對這個主題的多次變奏,樂曲最後達到高潮,也達到了貝多芬音樂創作的最高峰。樂章的重唱和獨唱部分還充分發揮了四位演唱者各個音區的特色。
2. 怎樣讓大腦提高靈活性
腦子不用遲早會生銹,可怎樣鍛煉自己的大腦,才能使大腦更加靈活,擁有更多的思維方式呢?說到思維,我們可能就要提到思維的幾種特性——概括性、間接性、對經驗改組。
說到思維,我們可能就要提到思維的幾種特性——概括性、間接性、對經驗改組。
概括性很好理解,所謂概括性即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把一類事物共同的特徵和規律抽取出來,加以概括。
如果想要從訓練歸納概括能力入手,那麼大到總結書本名著、小到歸納段落篇章,所有你接觸到的內容都可以用來訓練概括能力,作者是將意圖發散成了一個故事,而你就反其道行之,再將其重新「聚合」成一個大綱。開始時可能會不夠精簡、甚至抓錯重點,但我們需要的就是這個重塑的過程。#先拆出框架,再重新描摹填充
思維的間接性則是指人們是藉助於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識經驗來對客觀事物進行間接認識的。
思維之於知覺,更高明之處就在於這個「間接」,想要訓練到思維能力,就需要我們善於知識經驗來分析事物本質及關系,而非事事只依賴直接的知覺感官,即使知覺感受更加直白,但萬千世界若都依靠親身接觸,未免太過滄海一粟。 雖然我們訓練記憶時會強調手鬧結合,但訓練思維時就不能完全照搬了。如果你都用的精細復述那還好,怕就怕你已經習慣了死記硬背。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從細微處開始留意、分析,甚至假設推演。你的嘴能告訴你哪裡的食材得天獨厚,認准了不會錯,但為什麼是那裡而不是別的地方?歷史書能告訴你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其中有多少曲折的偶然和必然??你不想,就永遠不會知道。#思維的戰場是在腦子里,不是手邊
一提「思維」,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探索」、「發現」之類的詞彙,而它的另一特性則是需要人們對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不斷進行更新和改組。
地球曾經有盡頭,太陽曾經是宇宙的中心,空氣曾經是單純的物質??那麼多信誓旦旦的「曾經」之所以被推翻,都是因為那些「事實」已經說服不了所有人、因為有的人的思維已經沖破桎梏走在了前面。
說來慚愧,編者幾年的心理學學下來,最大的感觸不是去分析人心,而是終於接受了一切皆無定論、一切皆可被推翻,有正例就有反例,各個學派之間說打臉就打臉,逼著你去海納百川也逼著你去質疑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