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描述運動
問題一:7.1怎樣描述運動 要描述運動要選好參照物、測量物體運動的長度(路程)、時間、速度.要理機械運動、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勻速直線運動、變速直線運動也及平均速度的概戀念.
問題二:怎樣描述運動軌跡 運動軌跡 是指由身體的某一部分從開始位置到結束位置所經過的路線而組成的動作的空間特徵。軌跡由方向、形態、幅度表示出來。軌跡的方向是根據身體的面而確定的。身體面有矢狀面、額狀面和水平面。運動的軌跡方面可分前、後、左、右、上、下六個基本方向。又可分為前上、前下、左前上、左前下,以及回環等更多的方向。身體運動軌跡方面,也可用外部的標志物來確定。軌跡的形態(即表現形式)有直線的、曲線的、拋物線的三種。軌跡的幅度是指運動動作范圍大小、用角度來衡量。身體某些部分的幅度是用長度和角度來表示的;身體各部分的幅度取決於關節、韌帶和肌肉的靈活性和彈性。不同的練習――平衡練習、技巧練習、跑福跳躍、投擲、藝術體操等對幅度都有不同的要求。如跑的步幅過大,會影響速度。但有些練習,如擲鐵餅在出手前,要求投擲臂做出最大幅度。因此,只有按各種練習的特點規定出相應的適宜的幅度才是最有效的。
問題三:《怎樣描述運動》導學案 導讀:7.1怎樣描述運動,在《趣味物理學》這本書里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問題1――什麼叫機械運動?,在物理學中,把相對於位置的叫做機械運動,在機械運動中,把兩者之間發生的位置或距離的變化就稱為機械運動,問題2――怎樣判斷物體是否運動?,在判斷物體的機械運動時,和號小孩運動了,判斷其運動情況,在判斷某一物體的運動情況時,機械運動上述的這種性質,叫做運動的相對性,問題4――自然界中運動是單一的嗎?,
7.1 怎樣描述運動
一、情景引入
在《趣味物理學》這本書里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名法國飛行員在2000m的高空中飛行時,發現臉旁有一個小東西,飛行員以為是一隻小昆蟲,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過來。令他吃驚的是,抓到的竟
是一顆德國的子彈。這名法國飛行員怎麼會有這么大的本領呢?什麼情況下我們也能順手抓住一顆飛行的
子彈呢?在一定條件下是能夠的,學了本節課就可以明了其中的道理了。
二、教材研究
問題1――什麼叫機械運動?
閱讀課本P36頁第一段後填空。
在物理學中,把 相對於 位置的 叫做機械運動。從這里我們可以體會出
在機械運動中,只有 個物體,把兩者之間發生的位置或距離的變化就稱為機械運動。
問題2――怎樣判斷物體是否運動?
閱讀課本P36頁第二三兩段後填空。
在判斷物體的機械運動時,要首先選擇 ,然後看被判斷物體與參照物之間的 或 發生了變化,如變化,就是 ;沒有變化就是 。根據這一原理可以判斷出圖7―1中 號
和 號小孩運動了,而 號和 號小孩保持不動。
觀察圖7―2想一想中的內容,完成課本中的填空。
觀察現在身邊的物體,試選擇合適的參照物,判斷其運動情況。
例如:
問題3――有絕對靜止的物體嗎?
閱讀P37頁課文完成填空。 通過閱讀課文我們知道,在判斷某一物體的運動情況時,所選擇的 不同時,其運動情況
是 。機械運動上述的這種性質,叫做運動的相對性。把課本中圖7―3中想一想中的填空完成。
能否再舉出一個這樣的例子。
例如: 。
在「情景引入」中法國飛行員和子彈以相同的速度高速飛行,兩者是相對靜止的,所以法國飛行員能
抓住子彈。
完成課本活動2中的討論內容,和同學們交流一下。
問題4――自然界中運動是單一的嗎?
閱讀課本P38頁最後一段,知道自然界里的萬物每時每刻都在運動,運動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現象,運
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而機械運動只是其中最簡單、最基本的運動。
三、典例分析
在2008北京奧運聖火傳遞活動中,現場某記者同時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隨風飄動的旗幟和附近的甲、
乙兩火炬照片,如圖所示。根據它們的飄動方向,可以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甲火炬一定靜止
B.甲火炬一定向右運動
C.乙火炬一定靜止
D.乙火炬一定向左運動
解析:從固定在地面上隨風飄動的旗幟方向來看,風是向左方向吹。如果甲火炬靜止或向右運動,火焰方向與旗幟方向一樣向右方向,所以甲火炬有可能靜止或向右運動。而乙火炬火焰向右方向,乙火炬不可能
靜止或向右運動,一定是與風的方向相同,而且比風速還要快,否則火焰有可能靜止向上(與風速相同)
或向左方向(比風速慢)。
答案:D
四、達標訓練
知識點1――機械運動
1、下列現象中,不屬於機械運動的是 ( )
A、微小的灰塵滿天盡揚; B、特快列車飛馳而過;
C、神采飛揚; D、「神舟七號」繞地球運轉;
2、下列現象中屬於機械運動的是 ( )
A、空氣的流動; B、時間的流逝;
C、氣溫的升高; D、物體受熱膨脹;
知識點2――運動和靜止的判斷
3、下列關於運動和靜止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地......>>
問題四:7.1 怎樣描述運動課件 學習
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1.知道參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用實例解釋機械運動及其相對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識運動是宇宙的普遍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樹立正確的科學觀。
學習
重點
1.機械運動的概念。
2.研究物體運動的相對性。
學習
難點
1.參照物的概念。
2.認識物體運動的相對性。
3.用實例解釋機械運動。
教學方式
講解法、討論法。
課型
新授課
教具與
媒體
視頻資料,玩具車、玩具人
教
學
程
序
內容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依據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5 min)
〖師〗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第十章內容,認識到多彩的物質世界,知道了宇宙萬物都是由物質組成的,物體都有質量,不同物質的密度不同,那麼這些物質存在的狀態如何呢?
【討論】
【總結1】 今天,我們研究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問題。為什麼它們會運動或靜止?(板書本章課題)
【總結2】 我們首先看物體的運動該如何描述?(板書本節課題)
二、進入新課,科學探究
(一)機械運動(10min)
1.現象
【問題】 大家觀察周圍的物體,你認為它們哪些是運動的,哪些是靜止的?
【回答】(1)行駛的汽車是運動的;(2)走路的人是運動的;(3)飛出的足球是運動的;(4)地球是運動的;(5)分子是運動的;……(6)黑板是靜止的;(7)教室外面的樹是靜止的;(8)公路是靜止的;(9)大橋是靜止的;……
也可能回答出一些其他的問題:(1)星星是靜止的;(2)太陽是靜止的;……
【分析】(1)我們身邊有運動的物體。如行駛的汽車、跑步的人們、飛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運動的。小學科學課上學過,地球本身在自轉,還繞太陽公轉,且整個太陽系都在運動。同理,銀河系也是運動的,那麼宇宙同樣也在運動,所以從宏觀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體都是運動的。
(3)微觀分子是運動的。組成物質的最小微粒是分子,這些分子也是在運動的。
【總結】 世界上一切物體都是運動的。
2.概念
【問題】 物體運動的特徵是什麼?為什麼說它們是運動的?
【觀察】 大家觀看【播放視頻1】:運動的自然界。
【總結】
凡是運動的物體,它們的位置在發生著變化,所以我們把物 *** 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板書)
(二)參照物(15 min)
1.概念
【問題】 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體都是在做機械運動,可為什麼我們還常說××物體是靜止的呢?如黑板是靜止的,房屋、樹木是靜止的等等。
【討論】 我們常說物體靜止也是為了研究問題方便,如果都運動,我們也不容易為物體定位了,房屋、樹木說它們靜止是因為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動的,即它相對於旁邊的房屋來說,它們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判斷物體是否運動時,我們也常看它與其他物體間的位置是否發生了改變,所以我們平時說物體是靜止還是運動,都是以一個物體做標准而言的。
【總結】 參照物:說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准,這個被選做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播放視頻2】 觀察哪輛列車在運動?它們是以什麼物體做參照物來研究的?
2.特點
【問題】(1)對某一運動狀況的判斷,所選的參照物只有一個嗎?
(2)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得出的物體運動狀況一定相同嗎?
【分析】當觀察一小汽車在公路上駛過時,判斷它是運動的,我們可以選地面緝......>>
問題五:7.1怎麼描述運動 運動是一種涉及體力和技巧的由一套規則或習慣所約束的活動,通常具有競爭性。運動是物質的固有性質和存在方式,是物質所固有的根本屬性,沒有不運動的物質,也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運動具守恆性,即運動既不能被創造又不能被消滅,其具體形式則是多樣的並且互相轉化釘在轉化中運動總量不變。
問題六:7.1怎樣描述運動教案 運動,一種涉及體力和技巧的由一套規則或習慣所約束的活動,通常具有競爭性。物布時空永不均產生了普遍運動,普遍的運動生滅著萬事萬物。沒有不運動的物件,也沒有能離開物件的運動。運動具守恆性,即運動既不能創造又不能消滅,其具體形式則是多樣的並且能互相轉化,在轉化中運動總量不變。
問題七:1.2怎樣描述運動的快慢練習題 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同步練習
1.關於瞬時速度的說法錯誤的是( ) A.瞬時速度是指質點在某一位置時的速度 B.瞬時速度是指質點在某一時刻時的速度 C.瞬時速度是指質點剛開始運動時的速度 D.質點在某一位置的瞬時速度是指質點在該位置附近極短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2.下列物體運動的速度哪個大( ). A.蝸牛:1.5mm/s B.炮彈:1000m/s C.發射人造衛星的最起碼速度:7.9km/s D.火車:360km/h 3.關於速度,下面的說法是正確的是( ) A.通過路程長的物體速度大 B.通過相同的路程,所用時間少的物體速度大 C.單位時間內通過路程長的物體速度大 D.運動快的物體速度大 4.對於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則 ( ) A.任意2s內的位移一定等於1s內位移的2倍 B.任意一段時間內的位移大小一定等於它的路程 C.若兩物體的速度相同,則它們的速率必然相同,在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 D.若兩物體的速率相同,則它們的速度必然相同,在相同時間內的位移相等 5.甲乙兩車沿平直公路通過同樣的位移,甲車在前半段位移上以v1=40km/h的速度運動,後半段位移上以v2=60km/h的速度運動;乙車在前半段時間內以v1=40km/h的速度運動,後半段時間以v2=60km/h的速度運動,則甲、乙兩車在整個位移中的平均速度大小的關系是 ( )
A.v甲=v乙 B.v甲>v乙 C.v甲>
問題八:怎樣形容運動員入場的氣勢 可以直接走進場然後喊口號
文者稱雄,武者稱霸,xxxxxx班,雄霸天下。
揚帆起航,劈波斬浪,xx班一出,誰與爭鋒。
龍騰虎躍,雷霆萬鈞,無與倫比,萬眾一心。
齊心協力,爭創佳績,勇奪三軍,所向披靡。
英明神武,勇冠江山 ,史上最強, xxxxxx班。親密五班,合作無間,力挫群雄,舍我其誰。
龍騰虎躍,雷霆萬鈞,無與倫比,萬眾一心。
xx班一出,誰與爭鋒,橫掃賽場,唯我稱雄。
山中猛虎,水中蛟龍,xxxxxx班,卧虎藏龍。
問題九:怎麼描寫運動會中上印象深刻的作文,日記 集體的榮譽是我們最大的力量,運動既增強了我們的體質,又增強了我們的集體榮譽感
「加油!加油!」操場上傳來一陣陣排山倒海的歡呼聲,一潮高過一潮,原來我們學校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運動會。
運動會上到處都充滿了緊張、激烈的比賽氣氛。瞧,壘球一個個從隊員的們的手中拋出在空中飛翔;「預備」聲連綿不斷,運動員像離弦的箭一般沖出去,向終點沖刺……
隨著同學們的歡呼聲,激動人心的女子400米終於拉開了序幕。
只見跑道上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運動員有的在做准備,躍躍欲試;有的談笑風聲,胸有成竹……
一聲槍響,隊員們像離弦的箭一樣沖出去,如同脫韁的小馬爭先恐後地追逐著。張夢妮同學是我們大家認可的「飛毛腿」,所以都對她報以最大的希望。同學們在操場上拚命地齊聲吶喊,給她加油。剛開始的時候,張夢妮一直處於第二名的位置,我們心裡有些擔心。過了一會兒,張夢妮離第一名只差一米的距離了,可她的速度漸漸慢了下來,臉上的表情也十分痛苦。不好,後面的隊員一個又一個地追了上來,啦啦隊的同學都激動地站了起來,揮動著手,拚命地喊著:「張夢妮,加油!堅持到底就是勝利!」也許張夢妮真的聽見了我們的喊聲,從中汲取了力量,她的步伐加快了。離終點還有五十米,二十米,十米……到了最後的時刻,有的同學緊張地揮動著拳頭,只見張夢妮在最後關頭,使出了全身的力氣,像擰足了發條一樣,拚命向前跑。最終得了第二名,雖然她沒有奪得了冠軍,但是同學們依然為她歡呼,為她的堅強的毅力而鼓掌。比賽結束了,可同學們的心情依然不能平靜,沉浸在激烈的比賽當中,操場上歡聲笑語久久不斷回盪。
這次運動會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運動既增強了我們的體質,又增強了我們的集體榮譽感。
問題十:物體在平面內作曲線運動,如何描述運動到某一點時的位置 如圖
⑵ 四年級科學,排序和分類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重要意義
四年級科學《排序和分類》導學案
第五單元.排序和分;1.排序;教學目的:;過程與方法;1.學會將已有的數據按照某種標准進行排序;2.能夠用不同的方法對物體進行多方面的研究;知識與技能;1.知道聲音在堅硬的物質中傳播速度較快;2.了解生活中常見塑料薄膜的基本性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意識到排序在科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教學准備:;食品塑料膜、食品保鮮膜、衣物塑料袋三種大小相等的;教學過程;一、
第五單元 .排序和分
1.排序
教學目的:
過程與方法
1.學會將已有的數據按照某種標准進行排序。
2.能夠用不同的方法對物體進行多方面的研究。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在堅硬的物質中傳播速度較快。
2.了解生活中常見塑料薄膜的基本性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排序在科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准備:
食品塑料膜、食品保鮮膜、衣物塑料袋三種大小相等的矩形方塊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提出問題
1.我們上操之前必須要干什麼?為什麼要這樣?排隊是怎麼排的呢?
2.看看這些奧運冠軍,他們都是什麼項目的第一名?哪些同學在某某方面最強?
二、猜想設計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活動一:聲音的傳播速度
出示聲音傳播速度的數據填寫表格
總結結論: 合作探究活動二:塑料薄膜的基本性質。
1、食品塑料膜、食品保鮮膜、衣物塑料袋三種大小相等的矩形方塊,按照哪一
種性能進行排序呢?
2、記錄塑料實驗的排序結果。(3分)
實驗方法: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總結結論:
三、展示交流
1.交流一:聲音的傳播速度在哪種物質傳播速度快?
生總結:
2.交流二:生活中常見塑料薄膜的基本性質是什麼?
生總結:
四、總結規律
通過以上學生自己的交流以及實驗的驗證,我們可以得出
五、系列訓練
1、說出三個需要排序的理由。
2、自選一些物體,按照某一特徵,對他們進行排序。
2 分類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在實踐過程中尋找合適的標准給事物分類。
2.能夠運用分類的方法整理信息或事物。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分類就是把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特徵的事物組織在一起。
2.知道分類是整理各種信息與事物的常用方法。
了解幾種常見的分類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分類活動在日常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2.認識到分類的標準是靈活多樣的,分類的標准不同,分類的結果也會發生相應
的變化。
教學准備:
文具 字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提出問題
布置任務,一邊分,一邊思考人們為什麼要這么分,分類的標準是什麼?
二、 合作探究
總結結論:
合作探究活動二:閱讀資料,科學家是如何給生物分類的, 感知方法
交流閱讀收獲:
小結:
三、展示交流
1.交流一:分類是什麼?
生總結:
2.交流二:分類有什麼作用?
生總結:
四、總結規律
通過以上學生自己的交流以及實驗的驗證,我們可以得出 分類是
五、系列訓練
把自己身邊的動物分類,簡要說明分類的依據。
2分類
第二課時
一、情境導入 提出問題
1.談話: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經常要用到分類的方法來整理物品或者一些信息、
資料。
2.講述:人們為什麼要對事物進行分類呢?分析教材上提供的具體事例中分類的
意義。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活動一:
按照找相同點分類,找出海洋生物的特徵。
分類方法:
分類步驟:
總結結論: 合作探究活動二:用多極兩分法分類,給郵票分類。
分類方法:
分類依據:
總結結論:
三、展示交流
1.交流一:海洋生物的特徵。
生總結:
2.交流二:分類的方法有哪些?
生總結:
四、總結規律
通過以上學生自己的交流以及實驗的驗證,我們可以得出
五、系列訓練
請你選擇8種水果然後用多極兩分法為他們分類。 模仿教材的圖示,能用多極兩分法給自己選擇的果實分類
⑶ 高二化學學期教學計劃
時間過得可真快,從來都不等人,我們的工作又將迎來新的進步,是時候寫一份詳細的計劃了。你所接觸過的計劃都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高二化學學期教學計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程標准為指引,緊跟學校教學工作計劃,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構建樂學課堂和高效課堂為中心,狠抓常規教學的落實,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策略。學習北門中學教學模式和經驗,變"教學"為"導學",真正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努力提高四十五鍾教學質量。加強教學研究,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努力提高個人的整體教學水平和教學成績。
二、現狀分析
1、學情分析:
本學期教的高二(8)班、(14)班,其中14班均為理科普通班,大部分學生的化學學科基礎相對較薄弱,尤其對化學原理的運用能力較弱,分析問題能力,綜合能力欠缺。但各班大多數學生能認真聽講,基本上能按時完成作業,有問題能及時提出,有較強的上進心。大部分同學都能積極地學習。8班為理科實驗班,學生基礎較為扎實,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分析綜合性問題的方法,提高解題能力,尋求更簡單的解法,才是教學重要任務。
2、教材分析:
本學期的教學任務是完成選修五《有機化學基礎》第三、四、五章的內容,選修三《物質結構與性質》的所有內容。這兩個選修模塊是高考中的選考模塊。內容較為多,但是一部分是在必修2的基礎上加以延長的,對學生要求對一些概念的理解應該更加深刻,而且本模塊所增添延長知識較為多,難以理解,須要時光同時也須要學生多練。
三、教學目標
做好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工作,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研究,增強對新課標的理解和駕馭能力;設計好導學案,立足課堂開展教學研究,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根據學校工作計劃,結合學科實際,落實各項教研和教學常規工作。實現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四、具體措施
1、認真做好教學常規,確保教學有效開展
精心准備導學案。按課程標準的要求,積極認真地做好課前備課資料的搜集;認真上好每節課;積極實踐新課程理念,把握好課堂,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精心構思每道題。分層、合理布置學生作業,書面作業要求全批全改,及時反饋;對每一次測試認真分析總結,為學生確定合理的目標。
2、積極開展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積極、認真開展實驗教學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直觀理解,有助於培養學生實驗能力。依據學校現有實驗條件,在保證探究活動的基礎上,適當開展學生分組實驗和課後實踐。
3、積極參加教研活動,提高專業業務能力
學習化學課程標准,明確新課程的具體要求,認真學習新課程教學理念。與同組老師進行交流探討,相互解決有關問題。積極參加教改工作,充分利用網上資源,充分體現人本教學的教學模式,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一、指導思想
抓好常規教學,夯實基礎,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作為教學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務。
近幾年高考都非常重視化學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等主幹知識內容的考查,化學高考對課本實驗的考查力度在加大,突出了中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能的考查。
課改以來,化學考試說明中都非常重視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化學知識的考查。重視與此相關的化學題目,注意搜集高考前與化學相關的新聞、科技、發明創造等,特別關注日益突出的環保問題
二、教學目標
(一)、有機化合物的組成與結構
1、能根據有機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對分子質量確定有機化合物的分子式。
2、了解常見有機有機物的結構。了解有機分子中的官能團,能正確的表示它們的結構。
3、了解確定有機化合物結構的化學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4、了解有機化合物存在異構現象,能判斷簡單有機物的同分異構體。
5、能根據有機化合物命名規則命名簡單的有機化合物。
6、能列舉事實說明有機分子中基團之間存在相互影響。
(二)、烴及其衍生物的性質與應用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烴的代表物為例,比較它們在組成、結構、性質上的差異。
2、了解天然氣、石油液化氣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應用。
3、舉例說明烴類物質在有機合成和有機化工中的重要應用。
4、了解鹵代烴、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組成和結構特點以及它們的相互聯系。
5、了解加成反應、取代反應和消去反應。
6、結合實際了解某些有機化合物對環境和健康可能產生影響,關注有機化合物的安全使用問題。
(三)、糖類、氨基酸和蛋白質
1、了解糖類的組成和性質特點,能舉例說明糖類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質能源開發上的應用。
2、了解氨基酸的組成、結構特點和主要化學性質,氨基酸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3、了解蛋白質的組成、結構和性質。
4、了解化學科學在生命科學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1、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組成與結構特點,能依據簡單合成高分子的結構分析其鏈節和單體。
2、了解加聚反應和縮聚反應的特點。
3、了解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術領域中的應用。
4、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在發展經濟、提高生活質量方面的貢獻。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基本情況:高二年級共有6個化學班,其中4個理科班,本學期化學教學內容為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
學情分析:理科班大多數學生有學習化學的興趣,有較好的學習習慣和一定的學習方法。但學生程度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必修2的知識遺忘較嚴重,理解掌握上差別較大。有極個別學生基礎薄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教材分析
《有機化學基礎》是為了對化學反應原理感興趣的學生開設的選修模塊,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求。本期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有機化學的基本知識,熟悉重要的有機化學反應類型,掌握重要的有機物的制備,使學生能夠運用有關有機化學的原理及有機物的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五、具體工作措施
1、做好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的研究工作。
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研究,增強對新課標的理解和駕馭能力;立足課堂開展教學研究,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2.根據學校工作計劃,結合學科實際,落實各項教研和教學常規工作。
樹立質量為本的教學理念,全面推進教學改革,確保教學質量穩步提高。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積極投身教學改革,促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3、積極參加教研活動,提高教學業務能力
①利用每周四下午的備課組活動時間,學習化學課程標准,明確新課程的具體要求,認真學習新課程教學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學方法。
②加強集體備課,認真聽課,落實課堂教學,提高"優質課"百分率。
③還要探討下一周的教學內容及採用的教學方法、制定學案和周周練的習題。
④學案的制定要符合學生實際以利於課堂的實施。
⑤選擇最優的教學法,提高教學效益,使本學科的教學穩步推進。
4、認真做好教學常規,確保教學有效開展
對每一位任課教師而言,一定要深入備好每節課,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積極認真地做好課前的備課資料的搜集工作。然後,備課組共同研討確定學案內容,根據班級具體情況適當調整、共享。認真上好每節課,積極實踐新課程理念,把握好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精心設置習題,合理、布置學生作業,書面作業要求全批全改;及時反饋。
5認真實施分層教學
注意提高整體教學質量,防止兩極分化,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還要注意知識的深化,為高三教學作準備在確保尖子生的情況下,要做好補差工作。在學生自願的基礎上促優補差工作可在晚自習或周六周日進行。對學生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以應對日益加深的學習內容。
6,精選每周的測驗題,並要達到一定的預期效果。
對每一次測試要認真分析,總結,為學生確定合理的目標。並且要注意習題的講評方法,教師要幫助學生發現知識間的聯系和不同試題間的關系,將各類習題和知識板塊進行歸納、歸類總結,形成知識網路,以方便學生掌握,並有利於其在具體問題情境中的應用。選修教學中要注意前後知識的聯系和總結,不孤立的進行教學,把握當前內容為主,連帶復習前面的知識,最好以練習的形式出現,並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講評。
7、教學組織上,學生活動和教師引導並重。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但這並不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地位的下降,或否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仍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特別是在新知識的教學時,學生還有許多化學知識沒有接觸過,在這樣的條件下一味地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是不切合實際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學生的化學知識太少而否定自主學習和探究式學習,因為學生沒有感性認識就會妨礙知識的獲得。綜合兩方面的因素,比較好的教學策略是既重視學生的活動,同時也強調教師的引導。
8.靈活運用多媒體
多媒體(課件)包括文字、圖形、圖片、聲、光等。其特點是直觀、生動、形象。運用多媒體電教手段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對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有很大的幫助。特別是選修3這一模塊探索到物質微觀結構,學生的感性認識不強,並且這一模塊的理論艱澀、隱晦、難懂。學生不易掌握,教學過程中最好採用模型教學法實施教學,但是我們學校的教學模型較少不能滿足教學要求,所以實施教學時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克服這個缺點,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理論的理解水平,提高學習效果。
六、具體落實措施
1.堅持至少每周一次的備課組活動,同時堅持選修小組、必修小組每天討論制度,做到統一備課,統一進度,統一練習,共同探討教學過程中所碰到的問題。
2.在每一章新課開始之前,由備課組長進行分工,組內老師輪流備重點、備難點、明確新教材難度的把握,並提供詳細的教案、課件,為全組成員提供資料,共同探討,提高效率。當然,雖然任務分到了各個負責主備的老師處,但全體成員都會提前熟悉教材,做出自己的思考。
3.精心篩選題目,適當補充典型例題,精講精練,力爭做到減負增效。認真出好每周一次的限時訓練。認真落實有發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評、有錯必糾。
4.做好單元過關和查漏補缺工作,每章完後進行一次單元小考,每節課前5分鍾,做一些鞏固練習。
5.認真做好階段考出題、審題、考試閱卷工作及分析總結,做好教學反思工作。
6.結合本年級的'現狀,對於文科班學生,加強基礎知識的訓練,著重培養學生的化學基本技能和基本素養,要求在上學期將化學與生活的內容全部結束,本學期開始化學1、化學2以及《化學與生活》的復習,准備迎接下學期的學業水平測試。對於理科班的學生爭取在本學期內將選學的《有機化學基礎》全部結束。並准備學業水平測試。
7.認真開展"培優補差"活動,本學期,在高二年級競賽班的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就加強對學生的競賽輔導,培養優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爭取在下學期的化學競賽中取得理想的成績。對暫時落後的學生要多鼓勵多表揚,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激發其學習化學的興趣,為下學期的學業水平測試做准備。
8.教師要樹立全局觀念,嚴格控制學生作業量和教輔用書。注重考試質量和試卷分析。定期組織備課組教師進行學情分析,發現問題,尋找對策,及時解決,確保年級科學課程的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9.堅持做好每一個演示實驗,積極探索研究性實驗的實施方案。
七、教學內容及時間安排
周次時間課題中心發言人(學案製作負責人)
第一周2.7—2.12緒言(一課時)第一章第一節《有機化合物的分類》(1課時)張書芳
第二周2.13—2.19第一章第二節《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點》(第1、2課時)第一章第三節《有機化合物的命名》(第1課時)張書芳
第三周2.20—2.26第一章第三節《有機化合物的命名》(第2課時)第一章第四節《研究有機化合物的一般步驟和方法》(第1、2課時)張書芳
第四周2. 27—3.4復習,單元過關(共2課時)第二章第一節《脂肪烴》(第1課時)張書芳
第五周3.5—3. 11第二章第一節《脂肪烴》(第2課時)第二章第二節《芳香烴》(第1、2課時)張書芳
第六周3.12—3.18第二章第三節《鹵代烴》(共3課時)張書芳
第七周3.19—3.25復習,單元過關(2課時)機動(一課時)張書芳
第八周3.26—4.1第三章第一節《醇酚》(共3課時)張書芳
第九周4.2—4.8第三章第二節《醛》(第1、2課時)第三章第三節《羧酸酯》(第1課時)張書芳
第十周4.9—4.15第三章第三節《羧酸酯》(第2、3課時)第三章第四節《有機合成》(第1課時)張書芳
第十一周4.16—4.22第三章第四節《有機合成》(第2、3課時)復習(1課時)張書芳
第十二周4.23—4.29單元過關(1課時)第四章第一節《油脂》(第1、2課時)張書芳
第十三周4.30—5.6五一放假第四章第一節《油脂》(第3課時)張書芳
第十四周5.7—5.13第四章第二節《糖類》(共3課時)張書芳
第十五周5.14—5.20第四章第二節《蛋白質和核酸》(共3課時)張書芳
第十六周5.21—5.27復習,單元過關(2課時)第五章第一節《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第1課時)張書芳
第十七周5.28-6.3第五章第一節《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第2課時)張書芳
第十八周6.4-6.10第五章第二節《應用廣泛的高分子材料》(共2課時)第五章第三節《功能高分子材料》(共1課時)張書芳
第十九周6.11-6.17復習,單元過關,學業水平考試復習張書芳
第二十周6.18-6.24學業水平考試復習
第二十一周6.25-7.1學業水平考試復習
第二十二周7.2-7.8期末復習
第二十三周7.9-7.11期末考試
1.要正確處理復習資料和教材之間的關系,發揮好教材的作用和功能,堅持以教材為主,化學課本是高考命題的根本,是教與學的關鍵,是任何復習資料都不可替代的。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過好教材關。即在復習每一章前,將考綱的教學要求及本章的知識要點以提綱的形式列出來,讓學生根據提綱重返教材,熟悉基本概念和知識要點。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基本點、疑點、難點為出發點精選一些例題,討論題,在課堂上重點點擊,幫助學生解決疑問。然後再選編一些緊扣教材的基礎題進行章檢測,根據檢測結果搞知識落實。
2、扎扎實實開展化學教學大綱、高考考試大綱、尤其是近5年全國高考試題學習和研究。准確把握了解、理解、應用認知層次。
3、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繼續全面推進"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要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活動,經常性地開展聽課、評課和評教活動。課堂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看學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的深度;課堂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創設教學情景,引導學生學習。
4、繼續開展"三清"運動,要求學生人人有糾錯本,搞好知識落實。"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實現"三清"的先決條件是給學生適當的學習內容,適量作業題量和一定的完成時間;"三清"運動的關鍵是學生要及時自覺地進行歸納、提升和總結,使知識系統化、網路化。因此,教師要在診斷學生學情上下功夫,要結合實際給學生布置適量的任務,教研組要督促檢查評價。要抓住學生的"錯誤"不放,反復運用"錯誤"糾錯,直到由不會變會。高三化學組要繼續搞好章節過關練習題,要把知識落實做為教學質量提高的重點環節進行檢查。
5.習題講評要到位,師生要注重反思。
6、在實驗教學上下功夫。近年來,高考試題難度呈下降趨勢,但對化學實驗原理和操作方面的要求卻越來越高。要發揮好現有實驗設備的作用,把實驗室的作用發揮出來,能做實驗的要做,能看的儀器設備要看;利用好實驗光碟,能夠讓學生從中體驗和感悟出實驗情景和科學精神。
⑷ 《水的組成》的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水的組成》的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材分析
初中化學第三章「水氫」的內容可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水和氫氣,第二部分為原子結構知識的擴展。對於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節以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為題,討論了水與工農業生產等的緊密關系,在學生了解了水污染產生的嚴重後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義之後,就應該對水作進一步認識,但教材只講了水的物理性質和水的組成,把水的化學性質分散到以後的其他章節中去,而把本節重點放在分析水的組成。教材的編排還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本節是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等概念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通過本節的學習,鞏固和加深了這些知識。通過實驗現象引出的氫氣,又為學習氫氣的性質作出鋪墊。
二、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
a、使學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質;
b、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了解水的化學式;
c、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關系,並可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
②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
b、培養學生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標:
a、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
b、通過觀看有關水資源和水的污染的錄像,增強環保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①教學重點: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學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即從宏觀現象轉向微觀分析。
四、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博採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織,並體現以下特點:
⒈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重點改進了演示實驗,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投在屏幕上,將實驗加以放大,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實驗裝置、步驟、現象都展現在每一個學生眼前,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讓每個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突出了重點。
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通過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水屬於哪類物質?水分子是由什麼構成的?),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分析,最後探究得出結論。自製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化枯燥為生動,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激發了他們以探究為特徵的求知慾望。
⒊加大教學密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做到高密度的學習知識,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利用文字閃動,圖象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為了增強學生對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認識,課上選擇一段「有關水資源和水污染」的錄像,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⒋優化教學過程: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培養探究能力,發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通過計算機不僅能學懂、學會、學活、學精,而且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⒈以問題導入新課,簡潔明了。在講授新課前,通過計算機展示出兩個聯系實際的問題,然後進入新課。
⒉歸納出水的物理性質展示一杯水,培養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學生結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質。
⒊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水的組成,進行微觀解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引出水的組成這個重要知識點。因此,作好演示實驗尤其關鍵(展示實驗),書第48頁,這是未改進的演示實驗,實驗效果不直觀,效果不好;這是改進後的實驗,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更便於學生主動根據實驗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出水的電解產物。
一、說教材。
探究水的組成是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在學習水的重要性、科學飲水、水的污染和防治等知識的基礎上來學習水的物理性質和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來探究水的組成,從而轉入對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有關內容的學習。
二、說學習目標。
因本節重要學習水的物理性質和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來探究水的組成,所以確定的學習目標為:讀教材說出水的物理性質和觀察水的電解實驗現象及對生成物的檢驗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
三、說學情。
水是生活中常見的物質,它是無色、無氣味的透明液體,學生早已經知道了。在物理課中學生已經知道了水的凝固點為零攝氏度,沸點為一百攝氏度。溫度在四攝氏度時,水的密度為一克每立方厘米。所以通過讀教材說出水的物理性質問題不大。關於水的組成,學生在前三章的學習中早已知道水用符號表示為:H2O。即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教學難點是: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的過程,即從宏觀理解轉向微觀分析。
五、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及特點主要運用的教學方法為:講解法、演示法、直觀圖示法;學習方法為:閱讀法、觀察法、練習法。
六、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學習目標,突破重點,分散難點。在達標導學過程中,首先安排學生閱讀教材說出水的物理性質。緊接著通過電解水實驗,學生觀察到兩個電極表面都有氣泡放出,並且連接電源正極與負極的刻度管內的氣體體積比為1:2、通過檢驗連接電源負極刻度管內的氣體可以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它是氫氣;
連接電源正極刻度管內的氣體可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它是氧氣。最後讓學生分析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
七、說板書設計。
為突出教學重點,完成學習目標,設計的板書如下:
探究水的組成
(一)水的物理性質:無色、無氣味、無味道的透明液體;一標准大氣壓下,凝固點為0℃、沸點為100℃,4℃時密度最大,為1g/cm3
(二)探究組成水的元素
1、電解水的反應文字表達式:水→氫氣+氧氣
2、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水是純凈物,是化合物,也是氧化物。
3、每個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
八、說作業。
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這樣做能照顧大多數學生和少數優績生的培養。作業題與學習目標緊緊相扣。
九、說反思。
通過導學案的運用,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很好地完成了學習目標。學生能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水的組成元素,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下午好。我是XXX,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三單元課題1《水的組成》。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水雖然是學生非常熟悉的物質,但是如何從化學的角度認識水,學生還是陌生的。本課題要緊扣教材,從人類認識水的組成的簡要史實引入並開展,既符合事物的認識規律,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又有利於縮小學生對於化學的距離感,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水的組成的認識是從水的電解實驗與對實驗現象的討論分析開始的,在此過程中,直觀的體現了認識客觀世界的科學過程與方法,這種展現方法能夠有效的啟發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探究能力。
本課題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認識水的組成的基礎上,結合前一單元所學的氧氣的知識,能夠區別並歸納出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由對水的分解反應的認識學習,深化學生對化學反應的認識——有新物質的生成,但元素種類不變。為今後學習元素的概念,正確書寫化學式打下了基礎。
(二)、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水的電解實驗認識水的組成。
(2)了解氫氣的性質。
(3)了解單質與化合物的概念,並學會區分。
2、過程與方法
(1)結合教材,從人類認識水的組成過程中體會科學的探究和思維方法,認識實驗探究和創新思維的重要性。
(2)充分利用討論,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實驗現象的能力和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引導學生對電解水的化學實驗的觀察與分析,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保持對生活的化學現象的好奇心與探究欲,從而激發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認識水的組成。
(四)教學難點
對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認識和區分。
(五)教具准備
試管、酒精燈、火柴、小木條、水、電解水裝置。
二、說學生
九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大腦機能顯著發展並趨於成熟,首先他們對化學的興趣逐步由直覺興趣、操作興趣、具有因果關系的興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認知興趣遷移。其次是知識基礎:在生活中學生已經初步的對水的物理性質有所了
解。最後是能力水平:學生已初步具備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也初步具備了與人合作、交流、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學好本節課的知識和能力。
三、說教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採取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最優組織。
四、說學法
教學過程不僅需要教師的活動,而且需要學生的活動。學生的學習方法有:探究學習法、多種感官協同法、小組討論法、自主學習法。
五、說教學設計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構建的方式獲得的。為此我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講述:1977年11月9日,在印度東南部的馬德里斯某一海灣的水域內,發生了一次大火。當時,海上風浪已經接連數日沒有停息了,這天,一陣強大的颶風過後,海面上突
然燃燒起熊熊大火,頗為奇觀,火光照耀四周數十公里。劇烈的火焰竟使海天連成一片,形成半壁紅彤壯觀奇妙的景觀,目擊者無不目瞪口呆。海水為什麼起火?事故發生後,據科學家研究,原來這場大火的原因是時速高達250公里的颶風與海水發生劇烈摩擦,產生的巨大能量使水分子分解,引起氫氣燃燒。原來這場大火和水的組成關系密切,那麼我們先來研究一下水的組成。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設置懸念,引入本課題。
(二)演示實驗推進新課
1、通過我演示電解水的實驗過程,提問學生觀察到的現象,此時,再引導他們猜想、思考產生的是什麼氣體,接下來通過氣體檢驗來證明產生的氣體是氫氣和氧氣,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使用各種儀器做化學實驗的能力。最後在我的引導下,讓學生自主得出實驗結論。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
①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加深他們對「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的認識和理解。
②鼓勵學生對未知事物進行大膽猜測,調動學生對探究實驗的興趣。
③培養學生學習觀察、總結的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2、通過提出問題和引導學生閱讀第47頁有關氫氣性質
的內容,鼓勵學生歸納總結出氫氣的性質,並加深學生對於氫氣在使用前一定要先檢驗純度這一認識,之後再為學生演示氫氣驗純這一過程,接下來引導學生寫出電解水的文字表達式,並嘗試寫出化學式。最後讓學生自由交流討論以下兩個問題:一是在水的電解實驗里,有新物質生成嗎?水發生了什麼變化?二是在上述這個變化的前後,參與反應的元素種類有無變化?在交流討論後,詢問學生的交流結果,再此基礎上進一步進行總結,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在化學變化中參加反應的元素沒有發生變化」兩個重要結論。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①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主動思考,而不是教師的直接灌輸,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積極性,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②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能力。
介紹氫氣的多種用途:①高能清潔燃料。(可用火箭、宇宙飛船的燃料);②最常見的用途是充填氫氣球和氫氣飛艇;③氫氣跟氧氣反應時放出大量的熱,氫氧焰可達3000℃的高溫,用於焊接或切割金屬;④利用氫氣的還原性,可以冶煉重要的金屬。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①拓展學生視野,活潑課堂氣氛;②引導學生放寬眼界,不要拘泥於課本,更多的知識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