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活性污泥用什麼方法

活性污泥用什麼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23 06:53:01

㈠ 活性污泥法都包括什麼方法

傳統推流式:污水和迴流污泥在曝氣池的前端進入,在池內呈推流式流動至池的末端,充氧設備沿池長均勻布置,會出現前半段供氧不足,後半段供氧超過需要的現象。

漸減曝氣法:漸減曝氣布置擴散器,使布氣沿程遞減,而總的空氣量有所減少,這樣可以節省能量,提高處理效率。
分步曝氣:採用分點進水方式,入流污水在曝氣池中分3—4點進入,均衡了曝氣池內有機污染物負荷及需氧率,提高了曝氣池對水質、水量沖擊負荷的能力。
完全混合法:進入曝氣池的污水很快被池內已存在的混合液所稀釋、均化,入流出現沖擊負荷時,池液的組成變化較小,即該工藝對沖擊負荷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污水在曝氣池內分布均勻,F/M值均等,各部位有機污染物降解工況相同,微生物群體的組成和數量幾近一致;曝氣池內混合液的需氧速率均衡。
淺層曝氣法:其特點為氣泡形成和破裂瞬間的氧傳遞速率是最大的。在水的淺層處用大量空氣進行曝氣,就可以獲得較高的氧傳遞速率。 深層曝氣法:在深井中可利用空氣作為動力,促使液流循環。並且深井曝氣池內,氣液紊流大,液膜更新快,促使KLa值增大,同時氣液接觸時間延長,溶解氧的飽和度也由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高負荷曝氣法:在系統與曝氣池構造方面與傳統推流式活性污泥方相同,但曝氣停留時間公1.5-3.0小時,曝氣池活性污泥外於生長旺盛期。主要特點是有機容積負荷或污泥負荷高,但處理效果低。
克勞斯法:把厭氧消化的上清液加到迴流污泥中一起曝氣,然後再進入曝氣池,克服了高碳水化合物的污泥膨脹問題。而且消化池上清液中富有氨氮,可以供應大量碳水化合物代謝所需的氮。消化池上清液夾帶的消化污泥相對密度較大,有改善混合液沉澱性能的。 延時曝氣法:曝氣時間很長,活性污泥在時間和空間上部分處於內源呼吸狀態,剩餘污泥少而穩定,無需消化,可直接排放。本工藝還具有處理過程穩定性高,對進水水質、水量變化適應性強,不需要初沉池等優點。
接觸穩定法:混合液的曝氣完成了吸附作用,迴流污泥的曝氣完成穩定作用。本工藝特點是污水與活性污泥在吸附池內吸附時間較短,吸附池容積較小,再生池的容積也較小,另外其也具有一定的抗沖擊負荷能力。
氧化溝:氧化溝是延時曝氣法的一種特殊形式,它的池體狹長,池深較淺,在溝槽中設有表面曝氣裝置。曝氣裝置的轉動,推動溝內液體迅速流動,具有曝氣和攪拌兩個作用,使活性污泥呈懸浮狀態。
純氧曝氣法:純氧代替空氣,可以提高生物處理的速度。在密閉的容器中,溶解氧的飽和度可提高,氧溶解的推動力也隨著提高,氧傳遞速率增加了,因而處理效果好,污泥的沉澱性也好。
吸附-生物降解工藝;處理效果穩定,具有抗沖擊負荷和pH變化的能力。該工藝還可以根據經濟實力進行分期建設。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工藝系統組成簡單,不設二沉池,曝氣池兼具二沉池的功能,無污泥迴流設備;耐沖擊負荷,在一般情況下(包括工業污水處理)無需設置調節池;反應推動力大,易於得到優於連續流系統的出水水質;運行操作靈活,通過適當調節各單元操作的狀態可達到脫氮除磷的效果;污泥沉澱性能好,SVI值較低,能有效地防止絲狀菌膨脹;該工藝的各操作階段及各項運行指標可通過計算機加以控制,便於自控運行,易於維護管理。

㈡ 在工業廢水處理工程中常用培養活性污泥的方法有哪幾種

在工業廢水處理工程中常用培養活性污泥的方法為:

1. 向好氧池注入清水(同時引入生活污水)至一定水位,並注意水溫。

2. 按風機操作規程啟動風機,鼓風。

3. 向好氧池投加經過濾的濃糞便水(當糞便水不充足時,可用化糞池和排水溝內的污泥補充。),使得污泥濃度不小於1000mg/L,BOD達到一定數值。

4. 有條件時可投加活性污泥的菌種,加快培養速度。

5. 按照活性污泥培養運行工藝對反應池進行曝氣、攪拌、沉降、排水。

6. 通過鏡檢及測定沉降比、污泥濃度,注意觀察活性污泥的增長情況。並注意觀察在線PH值、DO的數值變化,及時對工藝進行調整。

7. 測定初期水質及排水階段上清液的水質,根據進出水NH3-N、BOD、COD、NO3-、NO2-等濃度數值的變化,判斷出活性污泥的活性及優勢菌種的情況,並由此調節進水量、置換量、糞水、NH4Cl、H3PO4、CH3OH的投加量及周期內時間分布情況。

8. 注意觀察活性污泥增長情況,當通過鏡檢觀察到菌膠團大量密實出現,並能觀察到原生動物(如鍾蟲),且數量由少迅速增多時,說明污泥培養成熟,可以進生產廢水,進行馴化。

活性污泥的馴化步驟

1. 通過分析確認來水各項指標在允許范圍內,准備進水。

2. 開始進入少量生產廢水,進入量不超過馴化前 處理能力的20%。同時補充新鮮水、糞便水及NH4Cl。

3. 達到較好處理後,可增加生產廢水投加量,每次增加不超過10~20%,同時減少NH4CL投加量。且待微生物適應鞏固後再繼續增生產廢水,直至完全停加NH4Cl。同步監測出水CODcr濃度等指標,並觀察混合液污泥性狀。在污泥馴化期還要適時排放代謝產物,即泥水分離後上清液。

4. 繼續增加生產廢水投加量,直至滿負荷。滿負荷運行階段,由於池中已培養和保持了高濃度、高活性的足夠數量的活性污泥,池中曝氣後混合液的MLSS達到5000mg/1,此過程同步監測溶解氧,控制曝氣機的運行,並進行污泥的生物相鏡檢。

調試期間的監測和控制

在調試及運行過程有許多影響處理效果的因素,主要有進水CODcr濃度、pH值、溫度、溶解氧等,所以對整個系統通過感官判斷和化學分析方法進行監測是必不可少的。根據監測分析的結果對影響因素進行調整,使處理達到最佳效果。

1、溫度

溫度是影響整個工藝處理的主要環境因素,各種微生物都在特定范圍的溫度內生長。生化處理的溫度范圍在10~40℃,最佳溫度在20~30℃。任何微生物只能在一定溫度范圍內生存,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可大量生長繁殖。在污泥培養時,要將它們置於最適宜溫度條件下,使微生物以最快的生長速率生長,過低或過高的溫度會使代謝速率緩慢、生長速率也緩慢,過高的溫度對微生物有致死作用。

2、pH值

微生物的生命活動、物質代謝與pH值密切相關。大多數細菌、原生動物的最適pH值為6.5~7.5,在此環境中生長繁殖最好,它們對pH值的適應范圍在4~10。而活性污泥法處理廢水的曝氣系統中,作為活性污泥的主體,菌膠團細菌在6.5~8.5的pH值條件下可產生較多粘性物質,形成良好的絮狀物。

3、營養物質

廢水中的微生物要不斷地攝取營養物質,經過分解代謝(異化作用)使復雜的高分子物質或高能化合物降解為簡單的低分子物質或低能化合物,並釋放出能量;通過合成代謝(同化作用)利用分解代謝所提供的能量和物質,轉化成自身的細胞物質;同時將產生的代謝廢物排泄到體外。

水、碳源、氮源、無機鹽及生長因素為微生物生長的條件。廢水中應按BOD5∶N∶P=100∶4∶1的比例補充氮源、含磷無機鹽,為活性污泥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營養條件。

4、懸浮物質SS

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懸浮物,通過預處理懸浮物已大部分去除,但也有部分不能降解,曝氣時會形成浮渣層,但不影響系統對污水的處理。

5、溶解氧量DO

好養的生化細菌屬於好氧性的。氧對好氧微生物有兩個作用:①在呼吸作用中氧作為最終電子受體;②在醇類和不飽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中需要氧。且只有溶於水的氧(稱溶解氧)微生物才能利用。

在活性污泥的培養中,DO的供給量要根據活性污泥的結構狀況、濃度及廢水的濃度綜合考慮。具體說來,也就是通過觀察顯微鏡下活性污環保泥的結構即成熟程度,測量曝氣池混合液的濃度、監測曝氣池上清液中CODCr的變化來確定。根據經驗,在培養初期DO控制在1~2mg/l,這是因為菌膠團此時尚未形成絮狀結構,氧供應過多,使微生物代謝活動增強,營養供應不上而使污泥自身產生氧化,促使污泥老化。在污泥培養成熟期,要將DO提高到3~4mg/l左右,這樣可使污泥絮體內部微生物也能得到充足的DO,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在整個培養過程中要根據污泥培養情況逐步提高DO。

特別注意DO不能過低,DO不足,好氧微生物得不到足夠的氧,正常的生長規律將受到影響,新陳代謝能力降低,而同時對DO要求較低的微生物將應運而生,這樣正常的生化細菌培養過程將被破壞。

6、混合液MLSS濃度

微生物是生物污泥中有活性的部分,也是有機物代謝的主體,在生物處理工藝中起主要作用,而混合液污泥MLSS的數值即大概能表示活性部分的多少。對高濃度有機污水的生物處理一般均需保持較高的污泥濃度,本工程調試運行期間MLSS范圍在:4.4~5.6g/l之間,最佳值為4.8g/l左右。

7、進水CODcr濃度,進水中有機物濃度對處理影響很大。

8、污泥的生物相鏡檢

活性污泥處於不同的生長階段,各類微生物也呈現出不同的比例。細菌承擔著分解有機物的基本和基礎的代謝作用,而原生動物〈也包括後生動物〉則吞食游離細菌。污水調試運行期間出現的微生物種類繁多,有細菌、綠藻等藻類、原生動物和後生動物,原生動物有太陽蟲、蓋纖蟲、累校蟲等,後生動物出現了線蟲。調試運行後期混合液中固著型纖毛蟲,如累校蟲的大量存在,說明處理系統有良好的出水水質。

9、污泥指數SVI,正常運行時污泥指數在801/mg左右。

㈢ 活性污泥法處理工藝包括哪些方法

常見的活性污泥法工藝包括以下四種:

(1)普通式活性污泥法

也稱為傳統活性污泥法,是早期一直沿用至今的活性泥運行方法。隨著污水沿著池長方向流動,有機物在池內的降解主要經歷了吸附和代謝兩個階段,微生物也經歷了從池首端的對數增長、中期的減速增長到池末端的內源平吸的完全生長周期。

傳統的活性污泥系統對於污水處理的效果極好,且運行較為穩定,但也存在很多問題。該活性污泥法的曝氣池由於微生物的降解效應,呈現前端高、後端負荷低的特點,因此為了避免前端出現供共氧不足的情況,進水有機負荷不宜過高,或採取漸減供養的方式。

活性污泥處理工藝基本流程

(2)氧化溝法

氧化溝的平面結構呈現橢圓形環狀,溝內的污水沿著環狀溝渠循環流動。它其實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種變型,其將曝氣、沉澱和污泥穩定等過程在一個構築物內完成。因為污水和活性污泥在曝氣渠道中不斷循環流動,因此有人稱「循環曝氣池」、「無終端曝氣池」。氧化溝法由於具有較強的水力停留時間,污水進入氧化溝後立即被大即被大量的水稀釋,因此其具有較低的有機負荷和較長的污泥齡。

與傳統的活性污法相比可以省略調節池、初沉池、污化池,有的還可以省略二江沉池。同時,合理的氧化溝運行能達到同步脫氮除磷的效果。

(3)兩段式活性污泥法

也稱為AB兩段活性污泥法。其將活性污泥系統分為兩個階段,即A段和B段。其目的是為了充分利用微生物的種群特徵,分別為其創造適宜的環境,使得不同的微種群得到良好的增殖,從而有效降解水中的污染物質。據其曝氣池和沉澱池的連接方式不同,其又可分為串聯法和並聯法,後者又稱為強化曝氣法。兩段式活性污泥工藝相比傳統活性污泥工藝,可節省大量的曝氣量,同時少了剩餘污泥的產生。

(4)序批式活性污流污泥法

指利用切割時間的方式,將原本需要在幾個池子內完成的進水、反應、沉澱、潷水和閑置五個階段的一整套活性污泥法放在一個池子內完成。

該法具有以下優點:由於採用了完全混合的方式,在一個池子內完成,該方法需要的構築物和佔地比較少維護氣時間短,曝氣效率高,同樣也使得其具有較好的耐沖擊負荷。另外,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工藝運行靈活、適應性強;可以及時地根據污水水質的變化調整運行的方式,對脫氮脫磷也有很好的效果。但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單體池的體積非常大,且通常算需要較好的自動化控制設備配合,運行管理對復雜。

㈣ 污水處理活性污泥培養方法

污水處理活性污泥培養方法有:
一、自然培菌,也稱直接培菌法。它是利用廢水中原有的少量微生物,逐步繁殖的培養過程。
(1)
間歇培菌
(2)
連續培菌
二、接種培菌,培養時間較短,是常用的活性污泥培菌方法,適用於大部分工業廢水處理廠。
(1)
濃縮污泥接種培菌,採用附近污水處理廠的濃縮污泥作菌種(種泥或種污泥)來培養。
(2)干污泥接種培菌,干污泥」通常是指經過脫水機脫水後的泥餅,其含水率約為70~80%。本法適用於邊遠地區和取種污泥運輸距離較遠的情況。

㈤ 活性污泥法都包括什麼方法它們的原理、優缺點都是什麼

活性污泥工藝包括傳統活性污泥法、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階段曝氣活性污泥法、漸減曝氣工藝、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延時曝氣活性污泥法、高負荷活性污泥法、純氧曝氣活性污泥法等,其他的還有淺層低壓曝氣、深水曝氣、深井曝氣等方法。

㈥ 什麼是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由英國人Adern和Lockett創建於1914年。該方法具有效率高、效果好、實用性強、成本低、處理廢水量大、方法比較成熟等優點,一般日處理在百萬噸以上的大污水處理廠都採用這種方法。此法又可分推流式曝氣處理和完全混合曝氣兩種類型。

1.推流式曝氣處理是指廢水與活性污泥同時進入曝氣池,向前推進,直至池的末端。開始時廢水中的有機物濃度高,活性污泥中的細菌處於對數生長期,隨水流推進,有機物不斷降解,使水中有機物濃度逐漸下降,污泥中細菌進入靜止期。最後到池末,有機物被耗盡,細菌轉入內源生長期。這種方法使活性污泥中的細菌在池中可以經歷整個生長周期,因此,凈化效果好且穩定。

2.完全混合曝氣法是指原生廢水、迴流污泥進入曝氣池後,立即與池內原有的混合液充分混合,使濃廢水得到較好的稀釋,因此這種處理方法能忍受較大的沖擊負荷,充氧也較均勻。但是,由於廢水在池內停留的時間較短,細菌始終處於對數生長期,一般情況下處理效果不及推流式。

㈦ 活性污泥如何培養

活性污泥的培養方法:
1、活性污泥培養初期,每天悶曝22h,靜置2h,排放4L廢水,再加入4L自配水。
2、7天後,污泥顏色呈黑色,沉降性能良好,出水混濁,測量MLSS、SV的值,反應過程中pH值、COD、NH3-N濃度沒有較大的變化,說明培養出的細菌量較少。
3、14天後,污泥呈淺黑色,沉澱時泥水界面由開始模糊逐漸變得邊緣清晰,鏡檢時可以觀察到草履蟲、漫遊蟲、裂口蟲、吸管蟲等。隨著生物相逐漸變好,預示菌種培養出來了。測量MLSS、SV的值,COD和NH3-N去除率分別達到43%和10%,污泥活性還不強,需要繼續培養。
4、此後,每天運行兩周期,每周期曝氣10h,靜置2h。
5、30天後,污泥的絮凝和沉澱性能良好,混合液靜置半小時,上清液清澈透明,泥水界面清晰,污泥呈黃褐色,鏡檢有大量新型菌膠團,較為密實,可以觀察到許多活躍的鍾蟲。測量污泥MLSS、SV的值,COD去除率達到90%以上,NH3-N去除率在30%以上,污泥活性較強,至此認為培養階段結束。
概念:
活性污泥是一種好氧生物處理方法.活性污泥基本概念是由1912年英國人Clark and Cage發現對廢水進行長時間曝氣會產生污泥並使水質明顯改善,其 後Arden and Lackett進一步研究,發現由於實驗容器洗不幹凈,瓶壁留下殘渣反而使處理效果提高,從而發現活性微生物菌膠團,定名為活性污泥而來。
機理:
活性污泥中復雜的微生物與廢水中的有機營養物形成了復雜的食物鏈。最先擔當凈化任務的是異氧菌和腐生性真菌,細菌特別是球狀細菌起者最關鍵的作用,優良運轉的活性污泥,是以絲狀菌為骨架由球狀菌組成的菌膠團。沉降性好,隨著活性污泥的正常運行,細菌大量繁殖,開始生長原生動物,是細菌一次捕食者。活性污泥常見的原生動物有鞭毛蟲、肉毛蟲、纖毛蟲和吸管蟲。活性污泥成熟時固著型的纖毛蟲、種蟲占優勢;後生動物是細菌的二次捕食者,如輪蟲、線蟲等只能在溶解氧充足時才出現,所以當出現後生動物時說明處理水質好轉標志。
性能指標:
1、混合液懸浮固體 (MLSS);
2、污泥沉降比(SV);
3、污泥指數:污泥體積指數(SVI),污泥密度指數(SDI)。

㈧ 傳統活性污泥法

1、活性污泥法又稱傳統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廢水生物處理系統的傳統方式。系統由曝氣池、二沉池和污泥迴流管線及設備三部分組成。

2、作用是去除有機物和植物性營養物,以及通過生物絮凝去除膠體顆粒,同時也可以獲得能量和產品,主要機理是微生物代謝。

(8)活性污泥用什麼方法擴展閱讀:

影響因素:

1、入流水質水量:BOD5:N:P=100:5:1。

2、混合液懸浮固體濃度(MLSS):包括活細胞、無活性又難降解的內源代謝殘留物、有機物和無機物,前三類有機物約占固體的成分的75﹪~85﹪。

用揮發性懸浮固體濃度(MLVSS)指標不包括無機物,更准確反映活性物質量,但測定較麻煩。對給定的廢水,MLVSS /MLSS介於0.75~0.85之間。

3、有機負荷:有進水負荷和去除負荷兩種,前者指單位重量的活性污泥在單位時間內要保證一定的處理效果才能承受的有機物的量;後者指單位重量的活性污泥在單位時間內去除的有機物量。有時也用單位曝氣池容積作為基準。

4、剩餘污泥排放量和污泥齡:微生物代謝有機物同時增值,剩餘污泥排放量等於新凈增污泥量。用新增污泥替換原有污泥所需時間稱為泥齡θc。

5、混合液溶解氧濃度。

6、水溫:在一定范圍內,隨著溫度升高,生化反應速率加快,增值速率也快;另一方面細胞組織入蛋白質、核酸等對溫度很敏感,溫度突升並超過一定的限度時,會產生不可逆的破壞。

㈨ 活性污泥法是 什麼採用的什麼原理

活性污泥法是一種污水的好氧生物處理法,由英國的克拉克(Clark)和蓋奇(Gage)於1912年發明。如今,活性污泥法及其衍生改良工藝是處理城市污水最廣泛使用的方法。它能從污水中去除溶解性的和膠體狀態的可生化有機物以及能被活性污泥吸附的懸浮固體和其他一些物質,同時也能去除一部分磷素和氮素。廢水生物處理中微生物(micro-organism)懸浮在水中的各種方法的統稱。因懸浮的微生物群體呈泥花狀態(floc),故名。
原理:
在人工充氧條件下,對污水和各種微生物群體進行連續混合培養,形成活性污泥。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然後使污泥與水分離,大部分污泥再迴流到曝氣池,多餘部分則排出活性污泥系統。

閱讀全文

與活性污泥用什麼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vivo設置網路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55
小米x5的亮屏時間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1
寶寶皮疹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780
台式機win7電腦提速的方法 瀏覽:464
微生物大小數量測定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232
九菜瘦腰湯使用方法 瀏覽:29
電風扇安全使用方法 瀏覽:746
合肥青春痘的治療方法 瀏覽:801
巴西莓食用方法 瀏覽:696
85乘以99的簡便方法 瀏覽:732
鮮桂圓核怎麼種植方法 瀏覽:197
貼砂紙打磨方法圖片 瀏覽:817
瑜伽腰椎管狹窄鍛煉方法 瀏覽:916
治療手腳冰涼的方法 瀏覽:596
30天背部鍛煉方法 瀏覽:505
如何把煩惱忘得最好的方法 瀏覽:137
低脂火鍋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127
18根木棍魯班鎖的安裝方法 瀏覽:960
圖形函數常用方法 瀏覽:747
濟南結構膠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