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對特殊兒童進行教學
誤區一:特殊兒童一定要到特殊教育學校就讀
當教師發現學生在某個方面有明顯缺陷或障礙時,教師會時時事事處處對特殊兒童「特別對待」,無意間為特殊兒童貼上了隱形的標簽。久而久之,「標簽效應」被擴大化,學生會認為特殊兒童很「特別」,教師也就堅定地認為「這樣的學生應該去接受特殊教育」。
調整策略: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們歷來就是將特殊兒童與正常學生分開來進行教育的,這種教育狀況已成為一種慣例常態。而全納教育提出了人的受教育的基本權利問題,主張所有學生都應有機會進入普通學校接受教育,普通學校應接納所有的學生,而不管學生所具有的各種特殊性。讓特殊兒童與正常學生共同學習成長,既有助於提高特殊兒童適應主流社會的能力,增強生活的信心,也給教師提供了對正常學生加強不歧視殘疾人教育的良好契機,讓他們善待特殊兒童,不再有標簽意識,以此來逐漸改變健全人對殘疾人的歧視觀念。當然,生理缺陷或障礙程度較嚴重的,要由特殊教育學校從專業的角度對其進行康復訓練與教育。但普校教師必須正確認識,並不是所有的特殊兒童都必須要特殊教育學校就讀。
誤區二:為了大多數正常學生,可以對個別特殊兒童放任自流
我們常說「教育要公平」、「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而這里所說的「公平」往往已經被教師定格為對正常學生要公平,所謂的「全體」就是大多數正常學生。教師認為與正常學生相比,智力障礙學生怎麼教都學不會,積累的知識欠賬永遠還不完,聽覺障礙學生無法與老師相互溝通交流,思維、理解能力差沒有辦法教,行為有障礙的學生甚至是個負擔,影響其他學生。因此,教師想方設法讓特殊學生成績不影響個人考核,智力障礙學生考幾分都行,安全就好,聽力障礙學生看懂多少算多少,作業根本靠抄,上學基本是混,行為障礙學生則被遺忘在某個角落裡,或者身邊安排得力干將「給我看好嘍!」
總之,特殊兒童因為學習的重要性被忽略了,使特殊兒童隨班就讀變成了隨班就「坐」。
調整策略:教育,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也是為了一切的孩子。首先,教師要正確認識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的意義,在教好大多數學生的同時「一個也不能少」,為隨班就讀的特殊兒童制定適合其發展的個別教育方案,根據個案情況選擇專門的教學內容,確定教學進度,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教師若考慮到自身特殊教育專業知識不足,就要以此為契機,加強學習,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做好理論准備。其次,學校要牢固樹立接納所有學生的思想,逐步創造條件,滿足學生的各種不同需求,為特殊兒童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把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的成效納入教師考核,來促進隨班就讀特殊兒童的發展。
2. 特殊兒童的家庭教育的方法
家有特殊兒童對父母來說,是很復雜的心情,包括了罪惡感,焦慮,否定,依賴…等.首先,當父母知道自己有個特殊兒童時,會顯得悲哀和傷痛,可能會持續一年以上,才慢慢的接受這個事實. 孩子有任何方面的障礙,對父母而言都是震撼的,但是父母卻是接觸身心障礙兒童時間最多,最了解特殊兒童的人.因此在幫助殘障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的地位及重要性絕不亞於教師或相關專業人員,父母的角色與任務也不是他人所能取代的. 以下有幾點,提供父母親們參考: 一,家長與教師不斷地探討適合的教學方法與教育思想,提供合乎孩子特殊需求之教學內容,雙管齊下,發揮孩子的潛能. 二,家長需讓孩子盡早接受專業的治療與安排,以提早進行學習與補救,並配合學校的教學活動,融入居家生活中的一部份. 三,積極的人生觀:重新學習以不同的眼光看人論事,珍惜最可貴的生命,以及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 四,推廣融合教育:融合教育乃未來特殊教育之趨勢,家長對融合教育應該有正向的態度,並了解其重要性.普通生家長會懷疑將特殊兒童融入普通班中,則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顯得差異太大,教師如何在課程,作息環境,活動安排及教室管理上同時滿足普通與特殊兒童的需求 因此必須教育普通生家長相信融合教育對他們的孩子並不會造成學習落後,反而能培養出體貼他人的同理心,尊重個別差異,並認同自我價值. 特殊的孩子並不是他前世犯了什麼罪,今世才得到報應,也不是他的父母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連累他的孩子,他也是個生命體,獨一無二的個體,只是他比一般所謂的「正常人」需要額外的幫助,才能學會生活的基本技能,而且有越來越多發現,證明殘障的人雖然在某方面有缺陷,卻往往在另方面比一般人靈巧,例如,失聰的人視覺特別敏銳,失明的人觸覺和聽覺特別敏銳,自閉兒有的在數理方面具有資優的表現.由此可見,重視特殊教育並不是浪費,而是人才投資.天生我才必有用,希望每個家庭,都能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特殊兒童,給他們良好的教育,讓他們在社會上也能享有平等立足的空間.
3. 學前特殊兒童一體化教育中的教學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學前特殊兒童教育是指學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是指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個體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個體發展特別需要的0~6歲兒童。但由於各種原因,學前特殊兒童和健全兒童一樣,接受教材、教法和課程內容完全相同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教學不能兼顧學前特殊兒童的特殊需求也很難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因此,應制定個別教育計劃,在教材內容和形式、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形態和安置、成績評估和考核等方面做適當的調整,讓學前特殊兒童在最少限制的教育環境下學習。
4. 特殊兒童的八大領域是什麼
找到七個。對智障兒童或者特殊教育兒童,如孤獨症等兒童評價的七大領域:感官知覺、粗大動作、精細動作、生活自理、溝通、認知、社會技能。
5. 怎麼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
應該根據他們的缺陷去慢慢的教育的,對待這些孩子必須得非常有耐心,才能教育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