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五年級的學生作文審錯題,應該如何訓練他審題能力
在每次作業、考試中,我們總是感到遺憾的是,很多學生解題的原因是沒有看好題,沒有讀好題。老師再讀一遍題目或者讓學生再做一遍,他們就會做正確的事。
所以我們在分析錯誤問題的原因時,經常給這些學生戴粗心大意、馬虎的帽子。這不是深度分析、粗心大意、馬馬虎虎地惹的禍嗎?事實上,粗心大意地暴露出來就是學生考試能力的弱點。
學生看題目和用毛筆解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試題。沈制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先導。審查能力是獲取信息、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要保證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有效的思考方法。
㈡ 如何提高學生的物理審題能力
如何提高學生的物理審題能力
一. 中學生面對物理習題時存在的問題:
無論是從歷年的高考、中考,還是從疆內外的學生的反映來看,物理都是所有學科中平均分最低、最令人頭疼的一門學科。學生聽課時感覺老師講得有條有理、頭頭是道,就以為自己學會了,可課後去做題時就雲里霧里、頭腦發蒙了,要麼無從下手,要麼思維混亂、胡寫一氣,真所謂「一聽就懂,一寫就錯。」學生在物理考試後的反思中,總是把做錯題的原因歸結為粗心、看錯題、計算錯誤等等,但深究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乃是審題時出了問題。物理難學,關鍵難在審題上。
經過多年的觀察和思考,我認為學生在審題時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心浮氣躁、只追求速度,看題時走馬觀花、一目十行,不知題意,盲目做題。
2.懼怕讀題,尤其是文字較多的信息題,有的學生一見就頭腦發暈,陷入茫茫然的境地。
3.讀題時抓不住要領,不能有效地篩選信息,就找不到或找不對解題的切入點。
4.不能有效地進行信息轉換,也就是不能將文字或圖像信息轉換成相應的物理語言、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只能任憑思想的野馬隨意拉扯著想哪寫哪。
學生怕審題,但又不得不做題。要學好物理,做一定量的習題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過做題,才能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才能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是擺在我們物理教育工作者面前永恆的課題。我根據二十年來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二.增強審題意識,消除浮躁心理。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做什麼事情,都不能急於求成,欲速則不達。不論時間多緊張,都要把題目看清楚。先明確題目的已知條件是什麼,再明確題目的所求量是什麼。從題目本身去獲取「怎樣解決這道題?」的邏輯起點、推理目標以及溝通起點與目標之間聯系的更多信息,這樣才能確定從何處下手、向何方向前進的信息與啟示。越是時間緊,越要沉住氣,仔細審題,理清思路,才能讓自己少走彎路。尤其是在當今的高考、中考模式下,語數外擠佔了學生幾乎所有的空閑時間,物理學習得不到有效保證的條件下,更要注重解題的正確率,提高物理學習效率,因此也更要注重學生審題意識和審題能力的培養了。
三.強化審題訓練,注重方法指導。
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審題能力實際體現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閱讀、理解、分析、綜合等多種能力,也涉及嚴肅認真、全面細致的態度等非智力因素,這都需要在課堂上和實際教學中反復訓練和指導,讓學生形成認真審題的習慣,最終成為學生終身受用的能力。
1.審題時要指導學生咬文嚼字。
一道物理題目一般包括三種信息,即條件的信息、目標的信息和運算的信息。而這些信息有的是顯性的,一眼就能看出來,有些是隱性的,它隱含在文字的字里行間,需要我們反復品讀和挖掘。
(1)抓住關鍵詞語,正確理解題意。
物理題目的敘述中,總有一些關鍵的詞語,或是一些限制性的語言,或是對題目涉及的物理變化方向的描述,對變化過程的界定等等。如「光滑」、「剛好」、「勻速」、「平衡」等等,這些關鍵詞語隱含著實質性的物理現象、模型和過程,是我們解題的重要信息。比如「剛好、恰好」這些字眼往往涉及臨界問題;「勻速、靜止、緩慢」往往告訴我們物體所處的狀態」 ; 「光滑、不計質量」給出了一些理想化的模型;「最大、最小」往往與求極值相聯系等。如果我們對這些信息視而不見,輕則導致審題走樣,重則導致瞎子點燈白費蠟,枉做無用功。
(2)由表及裡,挖掘隱含條件。
物理試題的題設條件大都屬於「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的類型。例如:一個不規則的實心物體,質量為55g,放入裝滿純水的燒杯中,沉入底部,排開0.5N的水。求:(1)物體在純水中所受的浮力;(2)物體的體積;(3)物體的密度。題目中「沉入底部」就隱含了「物體的體積就等於它排開水的體積」這一關鍵條件。
(3)排除干擾因素,捕獲有效信息。
命題專家在命制試題時,往往在題目中設置一些干擾因素和陷阱,誘使考生上當,這就要求我們在審題中 能從眾多數據、信息中,篩選出有用的信息來。
2.要指導學生有效地進行信息處理和信息轉換。
信息題、應用題都是考試的重頭戲,這類題具有情景新(內容一般課本上沒有)、題干較長、表述抽象、干擾因素多等特點,主要考察學生獲取信息、根據問題建立物理模型、應用物理規律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對學生審題能力和心理素質的最大挑戰。這就要求學生要耐心閱題,找清前因後果,從題設中獲取有用信息,轉換成熟悉的物理模型,從而形成有邏輯、有條理的解題思路。這也要求教師要安排一定量的專項訓練,使學生熟悉題型,樹立信心。
(1)通過審題,明確知識范圍。
在明白試題已知條件和要求的情況下,我們要進一步確定試題所考察的知識范圍。看它是屬於力學部分還是運動學部分?是力學中的牛頓運動定律還是機械能守恆應用等?然後對症下葯。
(2)審題的過程應是模型建構的過程。
物理學中有很多的物理模型,有如光線、磁感線、光滑斜面、單擺等理想化實體模型,有勻速直線運動、勻變速直線運動、平拋運動、碰撞等運動模型等等,它們大都與特殊的處理方法和物理規律相對應,這就要求我們審題時要細加體會。
總之,培養審題能力的核心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分析問題的方法。尤其是當前,考試強調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試題以能力立意,反應相關科目的主幹,取材廣泛新穎,涉及科技前沿和社會熱點,聯系社會、生產、生活、科技等實際問題,考察學生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無疑對學生審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加強物理審題訓練和指導。提高學生審題能力不僅是應試的需要,也是提高學生物理學習品質的需要,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物理教師任重而道遠。
㈢ 如何提高孩子的審題能力
1、審題清晰要動口.
老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讀題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確的規定,中高年級學生如可以大聲讀、輕聲讀、默讀,要讀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這就需要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讀題方法的指導。
為了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字字出聲讀題慢,要學生出聲輕讀、用手指讀能幫助他們不漏字、不添字,讀懂意思。同時,要求學生輕讀後再默看題,詳細理解題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讀題能力。
在讀題審題的過程中抓住重難點,學生一旦能在讀題的過程中能找到的重點詞和關鍵句,並能認真思考,從中發現文字背後的含義,便能達到融會貫通的意境。
在教給審題方法的基礎上,老師還要對學生進行嚴格的審題訓練及熱情鼓勵,以培養他們認真審題的習慣和提高審題的能力。
2、審題全面要動眼.
對題目意思能正確領會,還需要對題目進行正確、全面的觀察。 例如,出示一道例題圖,學生總是雜亂無章地觀察著,看到什麼就說什麼,缺乏條理性,因此,教師在學生看例題圖時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教給學生觀察圖畫的順序,這樣學生就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有順序地觀察插圖上的景物,說出有價值的數學信息,避免出現遺漏或是重復的情況了。學生生活在信息豐富的社會里,生活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資源,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經驗的激活、利用、調整、提升的過程,是自己對生活現象的解讀。數學學習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經驗。
3、空間觀念要動手.
在解決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動手摺折剪剪的過程中,理解題意,解決問題。如:把一張長方形紙折一次可以得到哪些圖形?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圖形等等。教師必須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折折拼拼,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題意,正確思考,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空間觀念。
4、良好習慣要動腦.
引導學生在審題過程中養成仔細推敲,耐心思考的習慣。要善於抓住題目中的關鍵,字、詞或句,准確理解其表達的意義。如在「客車每小時行駛285千米,比貨車快45千米,貨車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中,「比貨車快45千米」,到底是誰比貨車快,誰快,誰慢,只有讓學生在審題中仔細推敲、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理解題意。這就要求學生一邊讀題,一邊圈點,把重要的字詞圈起來,提醒自己注意。
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審題習慣是做對題目的開端,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努力把一些審題中出現的不好的審題習慣扼制住。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只有在學生自己反復的練習、教師的分析指導中逐步養成。學生只有經過了嘗試,才會有體會和感受,才會更深刻地理解教師的分析、指導。在今後教學中還要經常提醒學生仔細讀題,認真審題,要不斷做學生的表率,傳授他們審題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題的正確率,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㈣ 怎麼提高學生審題能力
教學中,發現中年級學生審題能力很差。題目要求很清楚,學生還是稀里糊塗。某中類型題目已經練習多次,學生還是對書寫格式還要問老師。分析原因:一則可能是低年級考試都是有老師讀題,不清楚的老師不厭其煩地反復講解,造成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二則個別學生習慣不好,解題時怕動腦筋,對自己缺少自信。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運算佔了相當大的比重。而運算的准確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審題的正確與否。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審題能力顯得十分重要,很有必要加強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
一、應用題
(一)、「劃」
劃就是劃出題中關鍵的字、詞、句,刪除次要信息。它要求學生准確理解題意,找准數量關系。因此,審題教學要像語文教學一樣,讓學生理解應用題中每個字、詞、句的意義,培養學生書面語言的閱讀能力和縮句能力。
學生要對應用題中揭示數量關系的關鍵句要反復推敲,理解它的真實含義,為正確解題鋪平道路。
(二)、「讀」
讀,就是認真讀題,初步了解題意。讀題是了解題目內容的第一步,是培養審題能力的開始。要培養學生反復、仔細、邊讀邊想的讀題習慣。一年級教師要進行范讀、領讀。讀題時要訓練學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讀錯字,不讀斷句。二年級開始培養學生獨立朗讀、逐步過渡到輕聲讀、默讀,養成自覺通過默讀理解題意的習慣。
(三)、「擬」
擬,就是模擬情景,展示數量關系,有些題目可通過指導學生列表、畫圖甚至表演等方法模擬應用題的情景,使應用題的情節、數量關系直觀全面地展示在學生面前,進而掃除理解題意的障礙。
此外,在教給審題方法的基礎上,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嚴格的審題訓練,以培養他們認真審題的習慣和提高審題的能力。
(四)、「復述」
述,就是復述題意,進入情境,用自己的話復述題意,能促進學生進一步分析清楚應用題的情節,使題目內容轉化為鮮明的表象,讓學生真正進入角色。
復述題意能准確地反映出學生對題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審題能力。二、計算題四則混合運算是計算教學中的難點內容,也是學生出錯率最高的題型之一。因此,四則混合運算的審題教學,要求學生必須做到:一、「看」
二、「畫」「畫」」
三、「想」「想」,就是分析題中的數值特徵和運算間的聯系,聯想到有關運算定律、運算性質,然後進行運算。
計算題的審題教學,特別要注重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習慣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對計算題算得正確、迅速。
計算題教學還要注意對題目要求的辨別。是口算還是豎式計算,豎式計算是否要求驗算。
審題能力是小學生必須形成的一項能力,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這個問題。
㈤ 怎樣有效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一)動口朗讀是審題清晰的基礎
讀題是培養審題能力的第一步。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讀題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確的規定,中高年級學生如可以大聲讀、、默讀,要讀通句子、不添字等,這就需要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讀題方法的指導。
1、認真仔細,讀准確。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經常會用眼睛掃一遍,就急於動筆了,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司空見慣的問題。而事實上題目並不是他們「經驗」里的樣子,題目的意思已經發生改變。
2、咬文嚼字,讀懂題。咬文嚼字就是要善於抓住閱讀題、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中的關鍵字、詞或句,准確理解其表達的意義。以我要求學生要分三步讀:第一遍閱讀要解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為流利閱讀掃平障礙,第二遍,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畫出重點詞語。第三遍,仔細推敲字、句的准確含義,已達到理解題意。
3.強化訓練,及時鼓勵。在教給審題方法的基礎上,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嚴格的審題訓練及熱情鼓勵,以培養他們認真審題的習慣和提高審題的能力。
(二)悉心觀察是審題全面的保證
對題目意思能正確領會,還需要對題目進行正確、全面的觀察。心理學認為,觀察是人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它是知覺的高級形式。
1.觀察要有順序地進行
比如,出示一道例題圖,學生總是雜亂無章地觀察著,還有的孩子重復著回答別人已經回答過的數學信息,這種現象我們經常會遇到。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往往被情景圖中艷麗的色彩、可愛的形象所吸引。
2、觀察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生活在信息豐富的社會里,生活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資源,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經驗的激活、利用、的過程,是自己對生活現象的解讀。
(三)重視學生的認知基礎
不同學生的認知基礎大不相同,這不僅與他們的年齡有關,還與他們的生活背景有關。也有著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一些較為復雜的題目也能自己審題分析並有序地做下去。
(四)、作業講評
作業講評是學生獲得信息反饋的重要途徑。學生中的作業錯誤,都是由於審題的不仔細所造成的。通過作業的講評,分析解題中造成的錯誤原因,有益於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審題習慣是做對題目的開端,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努力把一些審題中出現的不好的審題習慣扼制住。學生經過了嘗試,才會有體會和感受,才會更深刻地理解教師的分析、指導,而教師的包辦代替只能扼殺學生的思想。
㈥ 怎樣提高數學審題能力
淺談數學審題能力的培養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算佔了相當大的比重。而運算的准確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審題是否正確。因此加強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是關鍵。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下面是我個人的一點看法。
情節和數量的理解。在解答應用題時,審題過程就是要審清題目的情節內容和數量關系,知道題目中講的是一件什麼事情,事情的經過是怎樣的,並且能找出題目已給出的已知條件和需要解答的問題,使題目的條件、問題及其關系在頭腦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為正確分析數量關系和解答應用題創造條件。具體說來要做到:
一、以讀入題,培養習慣
「讀」,就是要認真讀題,初步了解題意。讀題是了解題目內容的第一步,也是培養審題能力的開始。要培養學生反復、仔細、邊讀邊想的讀題習慣。低年級數學教師要進行范讀、領讀。讀題時要訓練學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讀錯字,不讀斷句;並且培養學生獨立朗讀、逐步過渡到輕聲讀、默讀,養成自覺通過默讀理解題意的習慣。
二、推「敲」詞句,理解含義
「敲」,即仔細推敲字、詞、句,准確理解題意,從而也培養學生書面語言的閱讀能力。對應用題表述的數學術語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比如「倍數」應用題「倍」的含義、行程問題「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等,學生對這些術語沒有正確的理解,就無法理解題意,從而無法確立其中的數量關系。再者就是對應用題中揭示數量關系的關鍵句要反復推敲,理解它的真實含義,為正確解題鋪路。如「同學們修補圖書。五年級修補127本,比四年級多修補28本。四年級修補多少本?」可能有的學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級修補的多還是四年級修補的多,這就要抓住「比四年級多修補28本」這個關鍵句,聯系前後內容把這個簡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補充完整,使題意明朗化,即「比四年級多修補28本」,就是「五年級比四年級多修補28本」,也就是「127本比四年級修的多28本」,這樣不難判斷出五年級修補的多,四年級修補的少,問題便得以解決了。
三、復述題意,進入情境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題意,能促進學生進一步分析清楚應用題的情節,使題目內容轉化為鮮明的表象,使學生真正進入角色。比如「小明家養了35隻雞,28隻鴨,如果每隻雞一年可以產13千克蛋,每隻鴨一年可以產12千克蛋。這些雞、鴨一年一共可以產多少千克蛋?」如果學生這樣復述:「小明家養了35隻雞,每隻雞一年能產13千克蛋,還養了28隻鴨,每隻鴨一年可產12千克蛋。小明家養的這些雞和鴨一年總共能產多少千克蛋?」這就說明學生對題意已真正完整地理解了。
復述題意能准確地反映出學生對題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審題能力。
四、模擬情景,展示能力
有些題目可通過指導學生列表、畫圖等方法模擬應用題的情景,使應用題的情節、數量關系直觀全面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從而掃除理解題意的障礙。如「某糧食加工廠有3台磨面機,4小時可磨麵粉2184千克,現在要增加同樣的5台磨面機,7小時可以磨麵粉多少千克?」審題時把條件和問題用表格表示出來,通過列表整理,題目中的條件、問題及其數量關系便一目瞭然。得出算式:2184÷3÷4×5×7=?再如:「某農場種水稻200畝,小麥80公,玉米比小麥多種30畝,農場共種三種農作物多少畝?」——水稻+小麥+玉米=共種農作物;玉米比小麥(80畝)多30畝,這樣條理清楚,不至於搞錯數量間的關系。
總之,只要加強數學練習訓練,老師指導學生正確的審題和解題方法,讓其在練中掌握並提高審題能力。
㈦ 作為父母都有哪些方法,可以快速訓練孩子的審題能力
首先要認真審題,完全理解題目意思後再下筆。其次要規范解題步驟,先做什麼再做什麼,過程中有哪些容易出錯的地方要心裡清楚。最後養成檢查的好習慣!
這主要還是學習習慣和能力的問題。如果就考試來說,第一步是細心地讀題,可以讓孩子把復雜的題目標劃關鍵詞語,提高審題准確度。第二,考驗平時所學知識的掌握和調取能力了,一定要先針對問題思考好,再動筆寫。最後,答完一定要細心檢查,低中年級小學生最好指字默讀,避免添字漏字。
這些如果在平時的作業中加強訓練,會逐步減少粗心丟分的現象。不管孩子多麼辛苦,家長多麼忙碌,只要孩子能夠做好全面復習,保證期末考試取得好成績,那麼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其實,孩子們平時已經學習過那些知識了,對於期末考試而言,只是驗收而已,家長不要過分擔心這次成績。
很多家長有這種體會,每次考完試,孩子拿著試卷,自己會懊悔不已。
「要不是我把選擇題目看錯題了,這次數學考試我就打滿分了。」
「要不是我沒看清要求,語文我就打優秀了。」
所有這些,都需要我們家長和老師平時多訓練孩子。比如:要求用線劃掉錯誤答案,還是給正確答案畫橫線,訓選擇題時,要看清是選正確的選項還是不正確的選項。
㈧ 如何訓練學生的審題能力
審題,顧名思義就是對題目的含義進行分析、研究,從而正確地把握問題,理解題意,明確題目要求,確定答題方式等。審題是合理、正確解題的基礎,是獲取解題信息,最終達到圓滿解題的第一步。學生只有通過讀題,才能明確題意,為進一步的思考作準備。解決問題的前提是需要學生理解題意,明確題意,審題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審題的能力,就談不上解決問題,更會影響學生的應試能力的培養。教會學生審題是很關鍵的。
我們在教學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學得很認真,課堂氣氛也很好。可做作業卻錯了一大片;考卷發下起來以後,學生後悔地說:「我都會做,怎麼就做錯了?」「這么簡單的題,當時怎麼就做錯了?」這種情況,家長、學生和部分老師常常歸結為不認真。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馬虎惹的禍呢?其實,在粗心、馬虎的背後暴露的正是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從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審題。審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先導。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這種能力的獲得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小學生審題能力的高低強弱,直接影響到解題過程的正確與否。我們開始反思,學生的審題能力為何會如此薄弱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學生自身的因素,與我們的教學有沒有關系呢?我們又該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呢?
一.分析學生審題能力薄弱的原因1.教師教學方面的原因。(1)
對學生審題習慣培養不夠重視。從教學過程看,教師總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或擔心教學內容的不完整,急匆匆地把備課時准備的內容講完,教師把課堂教學看成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是考慮學生應該學會些什麼?學生學會了多少?(2)包辦代替使學生形成依賴。課後練習除了鞏固知識、反饋信息外,也有審題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種能力培養的功能,教師的包辦代替,讓學生失去了這種機會,學生等待教師的分析和講解,有了依賴性。潛移默化中學生失去了思考的積極性和習慣。到了考試暴露問題時,老師自認為自己教得很好,講得很明白,而學生沒學會,就覺得是學生能力不行,其實這都是老師急於求成的後果。2.
學生自身的原因。(1)知識儲備少
小學生識字量有限,在讀題中往往會遇到不認識的或者是不理解的字。於是便有了「讀半邊字」或者索性就跳讀的現象,導致弄不清題意;即使能勉強讀完的,但或者停頓錯誤,或者不明白字詞意思,也會弄錯題意。例:一些學生不認識題目要求中生字,蒙著來,就不能正確地理解題目含義。(2)消極的心理因素
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心理障礙,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主動地,積極地,有意識地從學生心理傾向中分析出產生審題障礙的主要原因,採取有效措施,幫助學生開啟思維之門,下面結合教學實例,分析一下學生審題中產生障礙的主要表現:①思維定勢思維定勢也可稱為思維慣性,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傾向。是指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形成的自己所慣用的、格式化的思維模式,面對問題,自然地沿著特定的思維路徑,對其進行思考與處理。思維定勢有利於學生處理單純的學習問題,但對於新的相對復雜的問題,則往往表現為處理盲目,思考缺乏廣度與深度。做題時孩子們往往沒把題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辦事。學生一看到題目便以為是平時做過的,產生這類錯誤的原因,主要是「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
②懶惰心理懶惰是一種好逸惡勞,不思進取,缺少責任心,缺少時間觀念的心理表現。小學生的懶惰表現尤為突出,不僅僅體現在平時的活動中,更深深地影響了思想。有的由於平時的依賴性較強,一遇到需要動腦思考的題目,便主動放棄,希望依賴別人。表現在審題上,便是遇到題目比較長,比較難讀通,難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認真讀,內心主動把它歸為不會做的題目。(3)不良的審題習慣
很多學生作題急於求成,讀題時,缺乏耐心、細心,經常會用眼睛掃一遍,就急於動筆了。讀題時不能對題目進行正確、全面的觀察。往往被一些表面現象所吸引,如題目中圖中艷麗的色彩、可愛的形象等。遇到長的題目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讀完,斷章取義,遇到不認識的字時,隨便猜測,而不去認真的朗讀思考。
二.教給孩子有效的審題方法
(一)、動口朗讀是審題清晰的基礎
讀題是培養審題能力的第一步。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作準備。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讀題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確的規定,中高年級學生如可以大聲讀、輕聲讀、默讀,要讀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這就需要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讀題方法的指導。1、認真仔細,讀准確。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經常會用眼睛掃一遍,就急於動筆了,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司空見慣的問題。而事實上題目並不是他們「經驗」里的樣子,題目的意思已經發生改變。為了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字字出聲讀題慢」
。低年級的學生識字少,沒有達到一定的默讀能力,我要求學生出聲輕讀、用手指讀能幫助他們不漏字、不添字,讀懂意思。同時,要求學生輕讀後再默看題,詳細理解題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讀題能力。2、咬文嚼字,讀懂題。咬文嚼字就是要善於抓住閱讀題、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中的關鍵字、詞或句,准確理解其表達的意義。在讀題審題的過程中抓住重難點是學會審題的最高境界。學生一旦能在讀題的過程中能找到的重點詞和關鍵句,並能在此處仔細品味、認真思考,從中發現文字背後的含義,便會達到融會貫通的意境。所以我要求學生要分三步讀:第一遍閱讀要解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為流利閱讀掃平障礙,第二遍,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畫出重點詞語。第三遍,仔細推敲字、詞、句的准確含義,已達到理解題意。只有學生在審題中養成認真推敲、咬文嚼字的習慣,才能真正理解題意。為了讓學生能把認真讀題、仔細推敲的過程表現出來,強化學生認真審題的意識,我要求學生一邊讀題時,一邊圈圈點點,把重要的字詞做上記號,提醒自己注意。當然,所謂的大聲朗讀只能在平時的訓練中進行,真正考試時只能是默讀。3.
強化訓練,及時鼓勵。在教給審題方法的基礎上,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嚴格的審題訓練及熱情鼓勵,以培養他們認真審題的習慣和提高審題的能力。在平時教學中,對於圈對關鍵詞並解答正確的學生,我還給予作業或考試卷上加分法來激勵,正是基於這種多形式,多渠道的對學生仔細審題的習慣指導和訓練,因而,所教學生的審題能力及解題的准確性都大大提高。
(二)、悉心觀察是審題全面的保證
對題目意思能正確領會,還需要對題目進行正確、全面的觀察。心理學認為,觀察是人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它是知覺的高級形式。同時,觀察與思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觀察的過程中自始至終地伴隨著思維活動。教師還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1.
觀察要有順序地進行。
比如,出示一道例題圖,學生總是雜亂無章地觀察著,還有的孩子重復著回答別人已經回答過的數學信息,這種現象我們經常會遇到。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在觀察事物的時候,往往被情景圖中艷麗的色彩、可愛的形象所吸引,看到什麼就什麼就說什麼,缺乏條理性,因此,教師在學生看例題圖時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教給學生觀察圖畫的順序,這樣學生就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有順序地觀察插圖上的景物,說出有價值的數學信息,避免出現遺漏或是重復的情況了。2、觀察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生活在信息豐富的社會里,生活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資源,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經驗的激活、利用、調整、提升的過程,是自己對生活現象的解讀。數學學習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經驗。
(三)重視學生的認知基礎。
不同學生的認知基礎大不相同,這不僅與他們的年齡有關,還與他們的生活背景有關。高段的學生認知能力相對而言較強些,也有著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一些較為復雜的題目也能自己審題分析並有序地做下去。而低段的學生不管是認知能力,還是理解能力都比較弱,如果高估他們的認知能力,將自己理解起來簡單的題目想當然地認為學生理解起來也很容易,那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學生會出現各種類型的錯誤,練習的效果很差。因此,在平常的練習中,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讀題、審題、分析題意。對於學生不理解的地方要耐心講解,直到學生理解為止,注重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以便學生在以後的練習中能自己解決相關的題目。
(四)、作業講評。
作業講評是學生獲得信息反饋的重要途徑。學生中的作業錯誤,都是由於審題的不仔細所造成的。通過作業的講評,分析解題中造成的錯誤原因,溝通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有益於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通過作業的講評,學生能認識存在錯誤的原因。教師利用講評,進一步補充一些練習題供學生思考,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發現,把學生的思維活動積極地調動起來。
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審題習慣是做對題目的開端,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努力把一些審題中出現的不好的審題習慣扼制住。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它幾乎無捷徑可走,只有在學生自己反復的練習、教師的分析指導中逐步養成。學生經過了嘗試,才會有體會和感受,才會更深刻地理解教師的分析、指導,而教師的包辦代替只能扼殺學生的思想。在今後教學中還要經常提醒學生仔細讀題,認真審題,要不斷做學生的表率,傳授他們審題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題的正確率,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