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三年級古詩教學方法
1、 想像情景,身心體驗
比如,在《宿新市徐公店》一文的教學中,教師首先運用古詩教學七字訣(即擴、留、補、換、調、嚼、連)將古詩描寫的內容情境再現,根據前面兩句「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教師可以說:「同學們,讓我們來運用聯想感受詩中所描寫的畫面,這兒有一道稀疏的籬笆和一條幽深的小路,籬笆旁邊還有幾棵樹,花瓣從枝頭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嫩葉還不太茂盛,未能成陰,不能遮涼。」
講到這里,教師可提問 「詩中所描繪的落英繽紛、嫩葉稀疏的畫面,同學們想到了哪一季節的情景?」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讓學生想一想在生活中什麼時節可見到這樣的情景,讓學生發現生活之美,只要有心,何處無詩意?讓學生懂得:我們要好好愛護這詩化的環境。
其中的人文內涵油然而現。後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教師可說:「在一片菜花地里,天真活潑的兒童面帶笑容,正快速奔跑,追趕著蝴蝶,蝴蝶飛入菜花里,便無跡可尋了。」此時,教師可問:「為什麼蝴蝶飛入菜花我們就看不到了呢?」學生便會回答:「因為菜花是黃色的,蝴蝶也是黃色的。」此句重在啟發學生發現大自然的奧妙。
2、 感音像,升華情感
古詩具有音樂美,是從其音韻和諧、節奏鮮明的特徵上來呈現的,在小學生看來,古詩讀來是琅琅上口的,聽起來是聲聲悅耳的。教師可藉助音頻材料,重在使學生感受詩中所流露的情感,達到從詩意向詩境的升華。如《靜夜思》,通過有感情的誦讀,讓學生於深夜對月凝望的惆悵中領悟到作者的思鄉之情。教師就是要利用形象的可感性、直覺性,通過情感的熏陶,再運用優美靈動的語言向學生展開作品所描繪的生動優美的畫面,在作品所描繪的形象與學生思維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讓學生聽了之後能夠讀懂詩意,達到情感共鳴。
二、讀講相輔,品味詩意
1、以讀為主,「不求甚解」
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其中,便包含了「好讀、細讀、熟讀」的概念。
首先,應引導學生向「好讀書」方向發展。這就要培養出學生讀古詩的興趣。讓學生喜歡上讀古詩;其次,要引導學生慢讀細品,切不可囫圇吞棗、以唱讀的形式來讀古詩,要求學生吐詞清晰。慢慢地讀,細細地品;再者,應要求學生,達到背誦的程度。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熟讀古詩,讓學生在腦海里形成一個古詩詞系統,使其運用於生活之中,可潤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以講為輔,畫龍點睛
在教學古詩的過程中,不應該是老師把古詩的詩意、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一股腦兒地倒給學生,教師的講解應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讓學生大膽猜譯,以猜代講。不必刻意花精力去逐字逐句講解。不要太拘泥於形式,不要擔心該怎樣翻譯古詩,要求學生大膽聯想,可以在不脫離文章主旨的情況下去理解背誦古詩文。這樣,學生以一種放鬆的心態去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改被動學習為主動,讓學生主動求知,這樣才能學得更快樂,學得更有效,學得更多。
三、循序漸進,感受詩美
第一、反復吟誦,品味語言美。古詩凝煉出來的是精華。它運用誇張、比喻、象徵等多種修辭手法再現大自然的美和社會人情的美。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等等。
第二、理解詞句,領悟意境美。古詩所描繪的畫面與作者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而形成藝術境界上的美,寫景中包含著作者的情感,而情感以所述之景來襯托。學習古詩,理解詞句所包含的情感,去領悟其意境,能從中受到熏陶,人的性情也得以陶冶。
第三、探尋底蘊,理解哲理美。古詩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其中所包含的哲理情思更有待人們去探索。如「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詩中,展現了生命新生衰亡是大自然的規律,但生命生生不息,一直延續著。其哲理韻味有待學生去探尋。讓學生探索古詩的韻味,可啟發學生思維,以達到藝術熏陶的效果。
㈡ 教學古詩詞的方法和步驟
您好。
首先、培養學生的誦讀古詩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同樣的,學生有了誦讀的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經典誦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經典誦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經典誦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要善於聆聽,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優點,哪怕是一個字、一句詩,只要讀好了都應該給予適當的表揚。這樣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中就會樹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誦讀的興趣就會越來越高。
其次、可以嘗試進行古詩詞吟唱,化難為易,激發興趣。以往在教學古詩詞時,總是強化理解詩意,背誦詩句,抄詩默詩,學生對此索然不感興趣,因此,漸漸地產生了厭煩的情緒。可以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把古詩詞配上旋律,變成了歌曲,學生十分樂於接受。
再次、培養良好的誦讀古詩的習慣,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誦讀古詩也不例外,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誦讀習慣。首先要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要用普通話,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唱讀,不重復字句,不讀破句子。在正確的基礎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讀,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其次朗讀時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要做到「七不」:不丟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顛倒,不重復,不唱讀(拖尾韻),不讀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再次,「一天不練口生」,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練就扎實的誦讀本領,一定要保證多讀多練。誦讀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讀得多了,詩句的語言、節奏、句式、格調等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學生對詩句的感受力。「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最後一點、可以從導入環節入手,激趣學生的學習興趣。生動有趣的導入,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好的開端相當於成功一半,所以在學習古詩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導入的運用。了解詩人的相關故事,給古詩的學習增添色彩。可他們關於古代詩人的故事知道的很少,非常感興趣。
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望採納。
㈢ 小學古詩教學五步法是什麼
小學古詩教學五步法是
了解背景
我們分析鑒賞古典詩歌,一般要聯系其寫作背景,才能從深層次准確地把握主題。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有助於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與作者談心。學生對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作者個人經歷和思想感情有了一個較為細致地了解,才能更加全面而具體地了解詩歌的內在意蘊。
誦讀悟情感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基本功。而這項基本功對目前的中學生來說,卻嚴重缺失。相信不少語文老師,對此深有感觸。學生將詩文讀得結結巴巴、支離破碎,毫無美感。因此,讓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和培養想像能力,這也是古詩文教學的重中之重。
析詩題知內容
詩題是詩文之眼。詩題可以直接反映詩歌的主要內容,揭示作者的情感和情趣。我們可以由詩歌題目判斷詩歌的題材,總體把握情感傾向。
品意象准確把握
詩歌的創作十分含蓄、凝練,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藉助具體的景物來含蓄的抒發自己的感情。詩歌中帶有詩人主觀感情的客觀景物,我們可稱之為意象。詩歌的閱讀鑒賞,必須以解讀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以熟知詩歌意象為突破點。
抓詩眼品感情
詩眼即詩詞中的關鍵字、詞、句。面對一首新的詩詞,學生往往無從下手,不知如何體驗與感悟。詩眼往往交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在古詩教學中,要抓住關鍵字、詞、句賞析詩詞。
從文章中找出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在品味中領悟作者文章中所寄託的思想感情。運用這種方法不但降低了學生理解古詩的難度,而且加深了學生思考的深度,課堂上還不時迸發出思維碰撞的火花。
㈣ 小學古詩詞教學方法與技巧
1.及時更新教學理念,為教學開展提供前提
素質教育與新課改的提出,教學理念發生了一系列的轉變,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轉化為以生為本的理念,旨在烘托小學生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主體作用與地位,只有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才能為後續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前提。
在此項問題上,教師應給予高度關注,不可為了讓學生記住古詩詞而開展教學,應培養與鍛煉學生的文化素質與文學素養,鍛煉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能力,若想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及時對教學理念進行更新,以便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2.多媒體技術教學,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
新時期,信息技術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被廣泛的應用到各個領域,而多媒體技術則是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的重要代表,是提高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教學方法之一。
小學生對現代信息技術認知度較高,對網路、計算機技術等的興趣高,教師可藉助多媒體平台中的圖片、影像資料等方式來開展教學,能烘托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進而提高古詩詞教學質量。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贈汪倫》時,為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對一些關鍵的元素進行解讀,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對古詩詞的情境進行動畫展示,以增強學生對本首古詩意蘊的把握,藉助動畫的形式來烘托送友人的情境與氛圍,利用「桃花潭水」來表達作者與汪倫間的深厚友情,讓小學生通過觀看動畫從中了解到作者內心的思想情感。
3.創設趣味性情境,以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
相較於白話文而言,古詩詞教學難度在不斷加大,屬於語文教學中的難點與重點,小學生理解起來難度大。為了達到理想的效果,應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特點,創設趣味性的情境,將古詩詞知識點與情境相互融合,進而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讓小學生從情境之中體會古詩詞的意境美與情感美,便於從中感受古詩詞教學的魅力。
㈤ 小學如何進行古詩教學
一、誦讀古詩,理解其義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王肅傳》中道:「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國宋代作家蘇軾也說道:「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作為古詩需要多讀,只有多讀、熟讀,才能夠理解其義。因此,教者要引導學生多讀熟讀,善解其意。
1.激發誦讀興趣
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必須要增強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古詩具有音樂感(韻律、和諧音調、抑揚頓挫、平仄交錯),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激發他們的誦讀潛在能力,營造一種和諧、民主、愉悅、快樂的朗讀氛圍。同時,教師對學生的朗讀評價應該運用鼓勵的手段,尊重學生的朗讀,特別是對那些朗讀比較差的學生,不能諷刺挖苦,而是要委婉地指出他們的不足,讓他們感到自己的不足之處,要面向全體,讓朗讀優秀的學生幫帶朗讀較差的學生。要開展一些能夠促進朗讀教學的活動,比如,詩歌朗讀大賽、背誦詩歌比賽等活動,提高學生的朗讀熱情。採用多種朗讀形式促進學生的朗讀積極性,例如,單獨朗讀、二人對讀、分小組讀、男女生分讀、師生賽讀、配音朗讀等等,通過各種朗讀樣式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讓樂趣貫穿到整個學習過程中。通過各種各樣的朗讀,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進入到自覺誦讀的狀態中,深深地被詩歌的美吸引住,陶醉在詩歌美妙的情境中,潛移默化地激發了他們的朗讀欲,自覺地感悟到了詩歌的內涵,領略到了詩歌的偉大與神奇。
2.培養學生朗讀習慣
教育家葉聖陶指出:「教育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要想讓學生學習好古詩就要養成從小喜歡學習古詩的習慣,只有形成了習慣才能夠自覺地去朗讀、體味、咀嚼、感觸和欣賞,從中享受到它的內在美。一是讓學生能夠正確而標准地朗讀古詩,做到不丟落字,也不添字,不破句讀,練成讀音準確、發音洪亮、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效果。二是達到眼、心、口統一步調,使他們不斷提高靈感性。三是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只有通過持久的訓練和堅持才能夠真正培養出愛好古詩、學習古詩、欣賞古詩、能寫詩歌的能力來。就像清朝孫洙所說的那樣:「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二、引領學生,走進情景
1.詩歌都是通過意象來體現的
也就是通過景象和物象來表達作者的意旨,因此,我們做到真正地了解詩歌的內涵,就必須把握詩歌的意象,也就是要走進詩歌的情境中,引領學生走進詩歌的情景里。我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如何抓住詩歌中的重點詞,理解詩歌的境界,進而達到理解詩歌的意旨。比如:在學習《小池》一詩的時候,就要抓住詩眼「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兩句,就會清楚地看到美好春天到來,是一種多麼美好的景象啊!進而表達出詩人觀察的細膩、用詞的精練。因此,只有抓住這樣的詞句才能更好地了解詩歌的意旨,也能夠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是學好詩歌的重要條件,因為詩歌具有審美性,它靠語言的凝練濃縮了語言的高度表達力,具有跳躍性,它的內在美需要欣賞者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升華到令人陶醉的意境美。因此,我們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引導學生去發揮自己的主觀想像力,達到真正地學好詩歌的目的。比如,我在執教唐代詩人杜牧的《山行》一詩的時候,就是讓學生去注意對「人家、紅葉、山路、雲彩」等意象的挖掘,從而看出一幅壯美秋天的畫面。我通過多媒體把這些美景都展現在屏幕上,學生由此增強了對詩歌的理解。
總之,對小學語文古詩的教學還有很多的方法。限於文章的篇幅只談這兩個方面。不管怎麼樣教學都要把握詩歌的特徵來強化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真正地理解詩歌,從中得到美的享受,促進古詩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望採納,謝謝!
㈥ 如何教學古詩三年級
一、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相同的特點即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好奇心強,語文教師可以緊抓學生心理特點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創設語言情境渲染古詩美的意境。古詩中的語言簡短且優美,教師在朗讀故事時可帶有感情地描繪其中的場景,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情緒,使其全身心投入古詩情境中。
例如,某小學教師在講解《春曉》一課時,就邀請一名學生上台朗讀,同時運用多媒體播放相應的視頻,一下子就將學生注意力吸引到那個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季節。
此時學生再讀出「天漸漸地黑了,你趴在桌上不知不覺睡著了(讓其他學生趴在課桌上做睡覺狀),朦朦朧朧地聽到外面刮著呼呼的風,一會兒又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你又睡著了,突然被耳邊的鳥叫聲驚醒了,你睜眼一看說:「我怎麼睡著了?」看著窗外興奮的小鳥不知不覺地讀出「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再看到樓下花園中樹木上的花被剛才的風雨吹得滿地都是,又想起「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學生在語言情境中既明白了古詩要表達的含義,也體會了詩的意境,提高了古詩教學效率。
二、講解古詩背景,加深學生的理解
理解古詩要與詩人在創作時的當時生活背景和社會經歷進行緊密的聯系,這些詩作大部分是詩人在遭遇不平、仕途不順、喜出望外時有感而發,所以大部分詩詞都反映了詩人的生活經驗和思想感情。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古詩時要結合詩人的生平、寫作背景,當學生對作者的人生閱歷和思想感情有所理解和掌握後就能體會到詩詞中作者的性格特點和寫作風格。
由此一來,學生也能更准確、具體、全面地把握詩詞中所涵蓋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底蘊,在後續的鑒賞和學習中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某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課時,這首詩主要講述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字里行間也透漏著想推行新政、重返政治舞台的迫切願望。
如果教師在授課中不花費大篇幅講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人生經歷,那麼這首詩想要表達的深刻意義學生是無法准確理解的。該語文教師在講解中就為學生介紹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在推行新法中因和其他人意見不一而遭到彈劾,最終被迫辭去官職。
當王安石又一次因被皇上重用而離開風景秀麗的江南時,不禁想起當初在變法中的苦苦掙扎,從而產生一種思鄉且迷茫的情感。當學生了解了王安石的生活背景、從政經歷後才能更准確地領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三、引入表演活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小學生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被感興趣的事情所吸引,發展學生創造力對其未來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所謂創造力即學生自身擁有被激發的潛質,相關研究也指出,表演活動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自由和獨立自主的權利,更重要的是存在很多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機會。
學生在表演活動中遇到阻礙時就會產生全新的要求,進而激發創造力。尤其對於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精力旺盛,喜歡通過表現自己獲得教師的贊賞。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就應為學生創造寬松且開放的表演平台,促使學生盡情發揮自己的特長。
例如,某語文教師在講解《宿新市徐公店》一課時,有句話為「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這句詩是動態的活動。教師就藉助學生天真活潑的特點讓其扮演村童撲蝶的情境,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驗詩人作這首詩時的思想感情,也能在學生中找到快樂。
此外,教師也可讓扮演詩中角色的學生大聲朗讀這首詩,彷彿進入這個情境中體會古詩的意境。從課堂活動可發現,這種表演活動能真正實現新課程標准強調的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即寓教於樂的目的,也能提高古詩教學效率。
總之,古詩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習能感受到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文化底蘊,也能在和諧的教學氛圍中體驗把握古詩的朦朧美、神秘美、含蓄美,提升語文的綜合素養。
㈦ 小學低年級 古詩如何學
一、利用繪畫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大都繪聲繪色,情景交融,展現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畫。在誦讀過程中要善於運用簡筆畫勾勒出古詩的情景,讓學生形象地了解古詩意思,便於誦讀和記憶。如寇準的《華山》,引導學生誦讀「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一句,簡筆畫勾出―― 一座高高聳立在群山之中的華山;誦讀「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時,一邊在華山之上添畫太陽,一邊在華山山腰畫上朵朵白雲。簡單明快的線條,留給學生直觀形象的記憶,學生讀起來一定有滋有味。
又如駱賓王的《鵝》一詩,圖畫背景是一個兩邊長滿綠樹的小池塘,一隻雪白的鵝正在水面上彎著長脖子朝天空叫,水下是清晰可見的紅色腳掌有節奏地劃動著,「綠」「白」「紅」色彩艷麗,煞是好看。
像這樣的古詩教學還有《江南》《獨坐敬亭山》《夜宿山寺》等,教師在作畫過程中,學生逐步加深對字詞、詩句的感知,同時因為動腦又動手,學生興趣濃,積極性高,背誦起來,大腦中不由便出現了這樣的畫面,避免機械式的死記硬背。學生也由最初的「美感」到「喜愛」,由「喜愛」到「關注」,由「關注」到「誦讀」,層層遞進,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對古詩的領悟力。
二、藉助故事
低年級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而在古詩中,有許多是詩人所經歷的一些事情,如果在教學時加以改編成一個富有情趣的故事,那麼學生在會讀的基礎上,一定能理解古詩背後的道理。如在誦讀《遊子吟》一詩時,創設這樣一個情景:有一天,孟郊要出遠門,夜已很深,母親還在油燈下為兒子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衣裳,衣裳千針萬線,縫得密密的,生怕兒子回來太晚,衣服穿破沒人補。第二天,孟郊上路了,他看到路邊的小草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生機勃勃,心想:母親的恩情不就像這太陽的光輝嗎?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也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通過一邊講故事,一邊誦讀古詩,學生會覺得生動有趣。藉助講故事進行誦讀的古詩還有《華山》《憫農》《靜夜思》等等。
三、再現情景
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詩大多是抒情詩,有的是寓情於景,有的是情景交融,有的是直接抒情。吟詠這些古詩,可以給人以情的感染、美的陶冶。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善於以情激情,引導學生具體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鳴。如教學《憫農》一詩時,我給學生播放了這樣一段錄像:農民伯伯起早摸黑地播種、插秧,頂著烈日揮汗如雨地除草、鬆土、施肥……最後畫面定格在「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上,無需過多解釋,學生便能深深地體會到農民勞動時的艱 辛和糧食的來之不易。
然後又播放幾個生活小鏡頭:一個學生將吃不完的飯菜隨手扔到垃圾桶里;幾個學生在田間放風箏,踩壞禾苗……看到生活中鮮活的小鏡頭,有的學生低下頭露羞愧,有的學生憤怒。我說:看了這些情景,你想對這些小朋友說些什麼呢?「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學生對浪費者也是對自己最深刻的教育。將生活情景帶進課堂,學生的印象無疑是深刻的。無需太多時間,學生既能很快熟記古詩,又能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㈧ 有效的古詩教學五步法
古典詩歌在語文教學內容中,占據著一定的比例,學習古典詩歌能夠讓學生認識到文化的豐富博大,能夠讓學生吸收文化的深層智慧。
一.興趣引路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在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典故、趣聞、軼事來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在教李清照《醉花陰》這首詞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李清照的為人,並對這首詞發生興趣,首先向學生介紹了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寫了這首,《醉花陰》,寄給他的丈夫趙明誠,趙明誠覺得詞寫得太好了,自己寫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於是趙明誠廢寢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寫了十五首詞,
把李清照的《醉花陰》混雜在這十五首詞中,然後拿給朋友看,要朋友評選哪首寫得最好,朋友欣賞了半天,說道:「只有莫道不銷魂三句絕佳」。
學生聽了這個故事都發出會心的微笑,不禁對這首詞產生興趣和期待,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該詩的主動性,課堂效果顯著增強。
但是提高學生興趣不過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關鍵是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方法。
二.創設意境法
意境是古代美學和文學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衡量古代文學特別是古典詩歌的一個很重要標准,尤其是一些寫景抒情的詩歌特別注重營造意境,
那麼到底什麼是意境呢?所謂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觀情思,和所描寫的富於特徵性的客觀景物渾融契合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和氛圍。
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詩歌的意境,通過意象的把玩,進入詩歌本身所營造的意境之中,
從而把握詩歌所展示的意象與內在的意蘊,調動學生的自身的生活積累與審美經驗,通過藝術的聯想與想像,完成詩歌意境的再現與再造。
從而引導學生加強審美體驗,提高審美情趣。
㈨ 小學古詩詞怎麼教學
處於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思維處於正在發展的階段,而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記憶力也處在最強的階段。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加強對於古詩詞的背誦和朗讀。讓學生在朗誦古詩詞的同時注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作者寫作的心態,這能夠使得學生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對古詩詞的理解更加深刻,並真正了解古詩詞的文化。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注重學生對於古詩詞的積累,而背誦往往就是學生對於古詩詞積累的最好方法。因此,欣賞朗誦,理解背誦,能夠使得學生在學習小學語文古詩詞的同時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學階段的古詩詞,多數是七言絕句和五言絕句,頭聯、頸聯、尾聯應該怎樣讀,需要教師給予很好的指導。教師的示範朗誦對學生理解詩詞具有很大的幫助,重視朗誦是詩詞教學的根本。古詩詞都有嚴格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行雲流水,熟讀還可以促進背誦。
㈩ 淺議如何開展低年級古詩教學
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要來自興趣,這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先決條件,而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小,學習注意力分散,興趣不穩定;因此,在古詩教學中,不論是課前、課中、還是課末,都應把激發學生興趣當作重中之中,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如在學習《所見》這首詩時,當學生注意力逐漸分散時,可以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該如何給古詩配動作表演,並為學生搭建自由舞台,讓學生上台表演朗讀,學生把一個天真可愛的牧童形象表演得惟妙惟肖,這猶如給課堂帶來一泓活水,學生興致勃勃,躍躍欲試。又如《小池》一詩課末,讓學生當小畫家,把夏初小池的美景畫下來。這樣做不僅檢查出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情況,還可以激活學生對學古詩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課雖終趣未完。
大量事實證明,低年級學生學古詩,靠老師逐句竄講根本行不通。必須更多藉助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及習慣。低年級古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始終以學生讀書為本,初讀古詩時,讓學生自己對照拼音劃出生字,做到讀准音、不丟字、添字把詩讀正確、流利。這樣做,有利於復習漢語拼音,也有利於學生克服依賴思想,提高朗讀水平。如《村居》一詩中「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讓學生回憶或想像一下自己放風箏的快樂情景。「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中的「醉」字,可以讓學生想像一下春天裡所見到的美麗景色,和在這種美麗景色中的感覺,然後帶著這種陶醉的心情和表情去讀這句詩。之後,可通過帶讀、試讀、男女生誦讀比賽等方式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從而激起學習古詩的興趣。
古詩的語言是精煉的,跳躍的,集中豐富的想像,飽蘊著強烈的感情。教師要啟發學生挖掘詩句的底蘊,弄清詩句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而通曉全詩的內容,培養想像能力。就拿《村居》這首詩來說吧,這首詩寫的是詩人高鼎居住農村親眼看到的"樂春圖"。「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這一句詩里有幾個詞語較難理解。可以讓學生藉助拼音把詩句讀流利後,然後展示課文的插圖,讓學生觀察圖上的景物,描述景物的特點。使學生的想像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總之,低年級古詩教學,一定要符合低年級小學生特點及其學習心裡願望,緊扣語文課表精神,盡量讓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書聲琅琅,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說,充分地想,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