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多因素綜合評價方法可以分為哪幾個步驟
多因素綜合評價方法:
1.矩陣分析總結法
將社會評價的各種定量定性分析指標列入社會評價綜合表(見後),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和總結評價。分析步驟為:
①將各項單項評價結果列於矩陣表中,分析它們對整個項目社會可行性的影響程度
②將一般可行且影響較小的指標逐步排除,重點分析那些對項目影響大且存在風險的問題,並說明補償措施
③分析和歸納,指出對項目社會可行性有關鍵影響的因素,評價項目的社會可行性,並提出規避社會風險的對策。
2.多目標加權評價法
分析項目的社會可行性時通常要考慮項目的多個社會因素和目標的實現,因此需要選用多目標決策分析評價的方法。
即根據定量與定性分析指標的重要程度,進行指標打分和加權計算,得出綜合評價的結論
⑵ 風險評價方法主要有哪些
風險評價方法1、工作危害分析﹙JHA﹚:危害。可能造成人員傷亡、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的根源或狀態。這種「根源或狀態」來自作業環境中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有害的作業環境和管理上的缺陷。從作業活動清單中選定一項作業活動,將作業活動分解為若干個相連的工作步驟,識別每個工作步驟的潛在危害因素,然後通過風險評價,判定鳳險等級,制定控制措施。識別各種步驟潛在危害時,可以按下述問題提示清單提問。身體某一部位是否可能卡在物體之間?工具、機器是否存在危害因素?從業人員是否可能接觸有害物質?從業人員是否可能滑倒、絆倒或墜落?從業人員是否可能因推、舉、拉用力過度而扭傷?從業人員是否可能暴露亍極熱或極冷的環境中?是否存在過度的噪音或震動?是否存在物體墜落的危害因素?空氣中是否存在粉塵、煙、霧、蒸汽?2、LSR評價法:﹙風險等級評價﹚LSR評價法:風險是發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及後果的結合。L——可能性;S——後果嚴重性;R——風險度。風險值R=可能性L×後果嚴重性S風險等級判定準則及控制措施不可承受風險的確定「不可承受的風險」的確定要依據定義,即根據組織的法律義務和其指定的安全方針,確定不可承受的風險就是從評價結果中找出這樣一些風險;這些風險的受控將保證組織不違反使用的安全法律的要求和其他安全的要求,並保證組織自己制定的安全方針得到實現。其確定的方法可採用「三方把關」法。
⑶ 投資項目風險評價方法
1.可靠性風險評價法是風險定量評價方法的一種,它以過去損失資料為依據,運用數學方法建立數學模型來進行評價。其評價的基本步驟是:先計算風險率,然後把風險率與安全指標相比較,若風險率大於安全指標,則表明企業或項目處於風險狀態,需要採取控制措施;若風險率小於安全指標,則認為企業或項目較安全,沒有必要或暫時沒有必要採取控制措施。風險率是衡量風險大小的尺度,計算公式如下:
風險率=風險發生的頻率×一次風險事故的平均損失
安全指標被認為是能滿足安全需要的最低風險率,安全指標通常由國家或政府部門制定。
2.層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是美國數學家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在經濟學和管理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層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層次,在最低層次通過兩兩對比得出各種因素的權重,通過由低到高的層層分析計算,最後計算出各方案對總目標的權數,為決策者提供決策依據。
層次分析法的基本假設是層次問存在遞階結構,從商到低或從低到高遞進。當復雜系統中某一層次直接或問接地影響其他層次,同時又直接或問接受其他層次影響時,就不屬於層次分析范圍,而應該使用網路模型來描述。
層次分析法在風險評價中應用的基本步驟如下:
① 根據評價目標和評價准則,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模型;
② 構造比較判斷矩陣;
③ 確定項目風險要素的相對重要度,並進行一致性檢驗;
④ 計算項目風險的綜合重要度;
⑤ 根據評價准則和綜合重要度進行決策。
3.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的概念起源於20世紀初Karl Pearson和Charles Spearmen等人關於智力測驗的統計分析。近年來,隨著現代高速電子計算機的出現,人們將因子分析的理論成功地應用於心理學、醫學、氣象、經濟學等領域,使得因子分析的理論和方法更加豐富。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據相關性大小把變數分組,使得同組內的變數之間相關性較高,而不同組的變數相關性較低。每組變數代表一個基本結構,這個基本結構稱為公共因子。因子分析是將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數歸類為數量較少的幾個因子,以再現原始變數與因子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根據不同因子,還可以對變數進行分類。它也是屬於多元分析中處理降維的一種統計方法。
⑷ 風險評價4種方法
1、單變數判定模型。
單變數模型將財務指標用於風險評價是一大進步,指標單一,簡單易行,但是不可避免會出現評價的片面性。這種方法在人們開始認識財務風險時採用,但隨著經營環境的日益復雜、多變,單一的指標已不能全面反映企業的綜合財務狀況。
2、多元線性評價模型。
多元線性模型在單一式的基礎上趨向綜合,且把財務風險概括在某一范圍內,這是它的突破,但仍沒有考慮企業的成長能力,同時它的假設條件是變數服從多元正態分布,沒有解決變數之間的相關性問題。這種方法在現實中比較常見。
3、綜合評價法。這種方法認為,企業財務風險評價的內容主要是盈利能力,其次是償債能力,此外還有成長能力,它們之間大致按5∶3∶2來分配。
(4)側重於綜合分析法的風險評價方法擴展閱讀
根據監管要求,金融機構在對投資理財產品開展風險評級時,遵循的原則通常有3個,
一、是產品風險等級評定孰高,
二、是同類產品風險等級一致性,
三、是產品風險等級隨市場和政策動態調整。
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劇,這導致部分理財產品風險飆升,甚至出現了此前中國銀行發售「原油寶」出現較大虧損事件,這既暴露出金融機構在市場異常波動下應急管理能力較弱等問題,也將「投資者不分層」弊病推上前台。
在「原油寶」事件中,盡管該產品不等同於原油期貨,其高風險特徵並未發生改變,然而在實際銷售過程中,吸納了較多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普通投資者。
「投資者要盡量在自己相對熟悉的領域開展投資,商品期貨投資者要掌握專業投資知識,了解投資產品價格變動規律。」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絕大多數個人投資者並不具備專業投資知識與能力,不建議貿然進入商品期貨領域。
⑸ 風險分析的分析方法
風險綜合評價的方法中,最常用、最簡單的分析方法是通過調查專家的意見,獲得風險因素的權重和發生概率,進而獲得項目的整體風險程度。其步驟主要包括:
1.建立風險調查表。在風險識別完成後,建立投資項目主要風險清單,將該投資項目可能遇到的所有重要風險全部列入表中。
2.判斷風險權重。
3.確定每個風險發生概率。可以採用1-5標度,分別表示可能性很小、較小、中等、較大、很大,代表5種程度。
4.計算每個風險因素的等級。
5.最後將風險調查表中全部風險因素的等級相加,得出整個項目的綜合風險等級。 1.使用條件:
當在項目評價中輸入的隨機變數個數多於三個,每個輸入變數可能出現三個以上以至無限多種狀態時(如連續隨機變數),就不能用理論計演算法進行風險分析,這時就必須採用蒙特卡洛模擬技術。
2.原理
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一組輸入變數的數值,並根據這組輸入變數的數值計算項目評價指標,抽樣計算足夠多的次數可獲得評價指標的概率分布,並計算出累計概率分布、期望值、方差、標准差,計算項目由可行轉變為不可行的概率,從而估計項目投資所承擔的風險。
3.蒙特卡洛模擬的程序
①確定風險分析所採用的評價指標,如凈現值、內部收益率等。
②確定對項目評價指標有重要影響的輸入變數。
③經調查確定輸入變數的概率分布。
④為各輸入變數獨立抽取隨機數。
⑤由抽得的隨機數轉化為各輸入變數的抽樣值。
⑥根據抽得的各輸入隨機變數的抽樣值組成一組項目評價基礎數據。
⑦根據抽樣值組成基礎數據計算出評價指標值。
⑧重復第四步到第七步,直至預定模擬次數。
⑨整理模擬結果所得評價指標的期望值、方差、標准差和期望值的概率分布,繪制累計概率圖。
⑩計算項目由可行轉變為不可行的概率。
4.應用蒙特卡洛模擬法時應注意的問題
(1)在運用蒙特卡洛模擬法時,假設輸入變數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在風險分析中會遇到輸入變數的分解程度問題。
輸入變數分解得越細,輸入變數個數也就越多,模擬結果的可靠性也就越高。變數分解過細往往造成變數之間有相關性,就可能導致錯誤的結論。為避免此問題,可採用以下辦法處理。
①限制輸入變數的分解程度。
②限制不確定變數個數。模擬中只選取對評價指標有重大影響的關鍵變數,其他變數保持在期望值上。
③進一步搜集有關信息,確定變數之間的相關性,建立函數關系。
(2)蒙特卡洛法的模擬次數。
從理論上講,模擬次數越多越正確,但實際上一般應在200~500次之間為宜。 專家調查法是基於專家的知識、經驗和直覺,發現項目潛在風險的分析方法。
適用范圍:它適用於風險分析的全過程。
注意:採用專家調查法時,專家應有合理的規模,人數一般應在10-20位左右。專家的人數取決於項目的特點、規模、復雜程度和風險的性質而定,沒有絕對規定。
⑹ 風險評價方法有
一、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法)
1、將一項作業活動分解成若干相連的過程;
2、對每個過程的所有潛在風險進行識別;
3、針對每個風險制訂控制措施。
具體見下表:
工作危害分析表
作業任務: 工作地點:
分析人員: 日 期:
審 核 人: 日 期:
序號
工作
內容
危害後果
現有安全
控制措施
評價結果
建議糾正/預防措施
L
S
F
風險等級
二、安全檢查表分析方法(SCL法)
1、先對一個檢查對象進行分解,確定需要檢查的若干小項;
2、針對每一個小項,查找有關資料,確定檢查標准;
3、針對每一個檢查標准,確定未達標的後果;
4、針對每一個後果,確定現有的的控制措施;
5、針對每一項現有的控制措施,制訂改進控制措施。
具體見下表:
安全檢查分析記錄表
檢查工序: 檢查對象:
分析人員: 日 期:
審 核 人: 日 期:
序號
檢查項目
檢查標准
未達到標準的後果
現有的控制措施
L
S
H
風險等級
建議改進措施
三 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LEC法)
對具有潛在危險性的作業條件,影響危險性(D)的主要因素有3個:
① 發生事故或危險事件的可能性,
② 暴露於這種危險環境的情況,
③ 事故一旦發生可能產生的後果。
D = L× E× C
式中:
D —作業條件的危險性,
L —事故或危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E —暴露於危險環境中的頻率,
C —發生事故或危險事件的可能結果。
(1)發生事故或危險事件的可能性(L)如下表:
分數值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會被預料到
6
相當可能
3
不經常,但可能
1
完全意外,很少可能
0.5
可以設想,很不可能
0.2
極不可能
0.1
實際上不可能
(2)暴露於危險環境的頻率(E)如下表:
分數值
暴露於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
10
連續暴露於潛在的危險環境
6
每日工作時間內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爾暴露
2
每月暴露一次
1
每年幾次暴露
0.5
非常罕見的暴露
(3)發生事故或危險事件的可能結果(C)如下表:
分數值
事故造成的後果
100
大災難,10人以上死亡
40
災難,數人死亡
15
非常嚴重,1人死亡
7
嚴重,嚴重傷殘
3
重大,有傷殘
1
輕傷,需救護
(4)危險等級劃分(D)如下表:
危險性分值
危險程度
>320
極度危險,不能繼續作業
160-320
高度危險,需要立即整改
70-160
顯著危險,需要整改
20-70
比較危險,需要注意
<20
稍有危險,可以接受
四、預先危險性分析(PHA法)
對各工藝環節中評價單元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進行預先危險性分析,強調盡可能覆蓋整個系統,涉及所有存在的危險類別、危險狀態、存在條件、事故後果等,特別適用於工程初步設計階段的概略分析。
其主要功能有:
大體識別與系統有關的主要危險;鑒別產生危險的原因;估計事故出現對系統產生的影響;對已經識別的危險進行分級;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險性的措施。
分析步驟
l 對系統的生產目標、工藝過程以及操作條件和周圍環境進行充分地調查了解;
l 收集以往的經驗和同類生產中發生過的事故情況,分析危險、有害因素和觸發事件;
l 推測可能導致的事故類型和危險程度;
l 確定危險、有害因素可能產生後果的危險等級;
l 制定相應的安全措施。
危險性等級劃分
按導致事故危險、危害的程度,根據可能導致的後果,將相關的危險、有害因素劃分為四個危險等級,
⑺ 風險評估的方法主要有
常用方法編輯
方法
一、風險因素分析法
風險因素分析法是指對可能導致風險發生的因素進行評價分析,從而確定風險發生概率大小的風險評估方法。其一般思路是:調查風險源→識別風險轉化條件→確定轉化條件是否具備→估計風險發生的後果→風險評價。
二、模糊綜合評價法
三、內部控制評價法
內部控制評價法是指通過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結構的評價而確定審計風險的一種方法。由於內部控制結構與控制風險直接相關,因而這種方法主要在控制風險的評估中使用。注冊會計師對於企業內部控制所做出的研究和評價可分為三個步驟:
四、分析性復核法
分析性復核法是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主要比率或趨勢進行分析,包括調查異常變動以及這些重要比率或趨勢與預期數額和相關信息的差異,以推測會計報表是否存在重要錯報或漏報可能性。常用的方法有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趨勢分析法三種。
五、定性風險評價法
定性風險評價法是指那些通過觀察、調查與分析,並藉助注冊會計師的經驗、專業標准和判斷等能對審計風險進行定性評估的方法。它具有便捷、有效的優點,適合評估各種審計風險。主要方法有:觀察法、調查了解法、邏輯分析法、類似估計法。
六、風險率風險評價法
風險率風險評價法是定量風險評價法中的一種。它的基本思路是:先計算出風險率,然後把風險率與風險安全指標相比較,若風險率大於風險安全指標,則系統處於風險狀態,兩數據相差越大,風險越大。
風險率等於風險發生的頻率乘以風險發生的平均損失,風險損失包括無形損失,無形損失可以按一定標准折換或按金額進行計算。風險安全指標則是在大量經驗積累及統計運算的基礎上,考慮到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社會經濟情況、法律因素以及人們的心理因素等確定的普遍能夠接受的最低風險率。風險率風險評價法可在會計師事務所以及注冊會計師行業風險管理中使用。
⑻ 風險評價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風險評價方法有以下幾種:
1.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是研究在採取某種措施的情況下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以及可以取得多大的效果。
2.權衡分析法。權衡分析法是將各項風險所致後果進行量化比較,從而各項風險的存在與發生可能造成的影響。
3.風險效益分析法。風險效益分析法是研究在採取某種措施的情況下,取得一定的效果需要承擔多大的風險。
4.統計型評價法。統計型評價法是對已知發生的概率及其損益值的各種風險進行成本及效果比較分析並加以評價的方法。
5.綜合分析法。綜合分析法是利用統計分析的方法,將風險的構成要素劃分為若干具體的項目,由專家對各項目進行調查統計評出分值,然後根據分值及權數計算出各要素的實際評分值與最大可能值之比,作為風險程度評價的依據。
風險的評價是企業在取得風險估計結果的基礎上,研究該風險的性質,分析談風險的影響,尋求風險對策的行為。
風險評價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管理者的主觀因素,不同的管理者對同樣貨幣金額的風險有不同的評價方法。這是因為相同的損益對於不同地位、不同處境的法人具有不同的效用。所謂效用,是指利益或收益存在於主體心目中的滿足慾望或需要的能力。
主觀因素決定著決策者對待風險的態度,而其態度不外乎三種情況:拒絕風險,放棄盈利機會;承擔風險,追求利潤;合理地規范其所能承受的風險程度,不因高盈利而冒大風險,也不因小風險而放棄盈利機會。顯然,後者的態度是積極穩健的。
⑼ 風險的評價方法有哪些
風險因素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內部控制評價法,分析性復核法,風險率風險評價法
⑽ 項目風險評估有哪些主要方法
風險評估的方法有風險因素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內部控制評價法、分析性復核法、定性風險評價法、風險率風險評價法。
風險評估是組織確定信息安全需求的一個重要途徑,屬於組織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策劃的過程。在進行風險評估的過程中,要注意對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