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做大腦功能連接前需要對結構像進行什麼處理
一般將分成六個部分,即:端腦,間腦,腦橋。延髓和小腦。通常將中腦。腦橋和延髓合稱為腦干。從腦幹上發出十二對腦神經:嗅神經,視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外展神經,面神經,聽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舌下神經。端腦(大腦)由左右大腦半球借胼底體連接而成。其表面的灰質層稱大腦皮質,深部的白質又稱髓質。端腦表面有許多溝和裂,這些溝和裂將大腦分為5葉,分別為額、頂、枕、顳葉及腦島。大腦皮質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區。左右大腦半球的發育情況不完全相同,呈不對稱性。左側大腦半球與語言,意識,數學分析密切相關,因此語言中樞主要在左側大腦半球,右側大腦半球主要感知非語言信息,音樂,圖形,時空概念。左右大腦半球各有優勢,她們相互配合完成各種高級神經精神活動。
Ⅱ 【腦神經連接的過程是能力形成的過程
神經元軸突的生長方向受到神經生長促進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影響,它會遠離抑制因子存在的地方、伸向促進因子存在的地方。可利用神經生長促進因子(如NCF)、抑制因子(如Nogo蛋白)等來改變神經元的分布。腦功能的實現是建立在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接和信息傳遞的基礎之上的。神經元和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能力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具有巨大的可塑性。神經元活動增加(例如,在學習過程中),神經元和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能力相應地增強。
Ⅲ 大腦功能
又稱端腦,脊椎動物腦的高級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由左右兩半球組成,在人類為腦的最大部分,是控制運動、產生感覺及實現高級腦功能的高級神經中樞。脊椎動物的端腦在胚胎時是神經管頭端薄壁的膨起部分,以後發展成大腦兩半球,主要包括大腦皮層和基底核兩部分。
大腦皮層是被覆在端腦表面的灰質、主要由神經元的胞體構成。皮層的深部由神經纖維形成的髓質或白質構成。髓質中又有灰質團塊即基底核,紋狀體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廣義的大腦指小腦幕以上的全部腦結構,即端腦、間腦和部分中腦(見中樞神經系統)。
大腦由約140億個細胞構成,重約1400克,大腦皮層厚度約為2--3毫米,總面積約為2200平方厘米,據估計腦細胞每天要死亡約10萬個(越不用腦,腦細胞死亡越多)。 一個人的腦儲存信息的容量相當於1萬個藏書為1000萬冊的圖書館,人腦中的主要成分是水,佔80%。它雖只佔人體體重的2%,但耗氧量達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量占心臟輸出血量的15%,一天內流經大腦的血液為2000升。大腦消耗的能量若用電功率表示大約相當於25瓦。
因為有80%是水,所以它就有些像豆腐。但是它不是方的,而是圓的;也不是白的而是淡粉色的。 大腦主要包括左、右大腦半球,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部分。人類的大腦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思維和意識的器官。
大腦半球的外形和分葉左、右大腦半球由胼胝體相連。半球內的腔隙稱為側腦室,它們借室間孔與第三腦室相通。每個半球有三個面,即膨隆的背外側面,垂直的內側面和凹凸不平的底面。背外側面與內側面以上緣為界,背外側面與底面以下緣為界。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滿深淺不同的溝和裂,溝裂之間的隆起稱為腦回。
背外側面的主要溝裂有:中央溝從上緣近中點斜向前下方;大腦外側裂起自半球底面,轉至外側面由前下方斜向後上方。在半球的內側面有頂枕裂從後上方斜向前下方;距狀裂由後部向前連頂枕裂,向後達枕極附近。
這些溝裂將大腦半球分為五個葉:即中央溝以前、外側裂以上的額葉;外側裂以下的顳葉;頂枕裂後方的枕葉以及外側裂上方、中央溝與頂枕裂之間的頂葉;以及深藏在外側裂里的腦島。另外,以中央溝為界,在中央溝與中央前溝之間為中央前回;中央溝與中央後溝之間為中央後回。
大腦的優勢
人的大腦由140億個腦細胞組成,每個腦細胞可生長出2萬個樹枝狀的樹突,用來計算信息。人腦「計算機」[1]遠遠超過世界最強大的計算機。
人腦可儲存50億本書的信息,相當於世界上藏書最多的美國國會圖書館(1000萬冊)的500倍。
人腦神經細胞功能間每秒可完成信息傳遞和交換次數達1000億次。 處於激活狀態下的人腦,每天可以記住四本書的全部內容。
人類對於大腦的研究有2500年的歷史,然而對自身大腦的開發和利用程度僅有10%(但據最新的基於核磁共振技術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腦使用率是100%,從漫長的進化角度看,人類是不可能進化出利用率這么低的大腦。這表明了,人類總是對未知的事物持樂觀的態度,這樣的態度有助於人類保持研究這個事物的熱情。)
Ⅳ 腦的結構及功能有哪些內容
1.人腦的結構人腦是大自然最神奇的創造,由大腦、小腦、間腦、中腦、腦橋和延髓組成。大腦由左右兩個半球構成,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大腦皮質。大腦皮質是灰白色的,布於大腦表面,它有很多皺紋(又叫「腦溝」和「腦回」)。大腦皮質(又叫大腦皮層)聚集著100億~140億個細胞,這些細胞分為神經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神經細胞是大腦活動的最小單位,支持著腦的復雜分工,決定著人的智力水平。每個神經細胞有40~100個像樹權一樣的神經突起,突起慢慢伸展,使腦神經細胞形成細密的網膜,這就是腦的發育。神經膠質細胞為神經細胞輸送養分。
2.人腦的功能生物學家認為,人類之所以成為地球上的萬物之靈,主要依賴於人類具有高度復雜和特殊化了的器官——人腦。科掣家們發現,人的聰穎智慧,並非簡單地表現在人腦的量量上,而主要因為人腦的內部結構更加精細和完善的結果。
人腦各個組成部分具有各自的功能,例如:
1.小腦主要功能是維持肌肉張力,保持體態姿勢的協調運動及平衡。
2.延髓、腦橋、中腦和間腦組成腦干它上連大腦,下接脊髓,後通小腦,從大腦至小腦和脊髓的來往神經纖維都要取道腦干。腦干還是很多重要神經核的發源地。
3.間腦中的下丘腦這部分是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皮質下中樞,與體溫、食慾、血管反應等多種生理功能有密切關系。
4.延髓是呼吸、心跳、血管運動等中樞的所在地。
大腦是人體的最高司令部。它能協調和控制機體的全部活動使之整體化,還能通過分析和綜合技能,使人與外界環境密切統一起來。人們平常說的「動腦筋」便是大腦的功能,人們的語言、文字、學習、發明以及意識、情緒、思維等高級神經和精神活動,便是大腦皮質的活動結果。據科學家估計,人的一生中大腦能儲存一千億個信息單位。雖然人類能夠發明和製作「電腦」,但是電腦卻永遠也不能完整地代替人腦的功能。
總之,人腦有三大功能:負責生理協調、心理協調和智能開發。
Ⅳ 探索大腦網路連接的幾種方式——基於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數據
摘要:目的:在研究腦網路連接過程中,存在不同的連接方式。本文的目的在於探索不同連接方式之間的區別和特點。方法:利用3T磁共振設備,實驗當中採集22個健康人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數據,依據運動控制過程當中的活動腦區,提取出前額葉皮層、運動聯合皮層、基底節、初級運動皮層、初級感覺皮層、小腦中部及小腦側面區域的時間序列。然後,分別利用Pearson相關、偏相關、偏最小二乘演算法、格蘭傑因果方程建模、結構方程建模方法來構建上述七個腦區之間的連接。最後,把由五種連接方法建立的結構圖與運動控制過程當中的信號傳遞圖做比較,以比較五種不同的連接方法。結果:實驗結果表明在無向連接圖裡面,偏相關顯示了較好的結果。在有向連接圖裡面,格蘭傑因果方程建模與模板匹配更好。結論:在腦網路研究當中,不同的連接方法會對實驗結果造成不同的影響。實際研究當中,應該結合實際的實驗條件和目的,選擇合理的連接方法。
Ⅵ 大腦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如何
大腦半球的背側面,各有一條斜向的溝,稱為側裂(lateral fissure)。側裂的上方,約當半球的中央處,有一由上走向前下方的腦溝,稱為中央溝(central fissure)。每一半球又分為四個葉(lobe)。在中央溝之前與側裂之上的部位,成為額葉(frontal lobe),為四個腦葉中之最大者,約佔大腦半球的三分之一;側裂以下的部位,稱為顳葉(temporal lobe);中央溝之後與側裂之上的部分,稱為頂葉(parietal lobe);頂葉與顳葉之後,在小腦之上大腦後端的部分,稱為枕葉(occipital lobe)。以上各腦葉,均向半球的內側面和底面延伸,而在各腦葉區域內,各有許多小的腦溝,其中蘊藏著各種神經中樞,分擔不同的任務,形成了大腦皮質的分區專司功能。各葉的主要功能如下:
前額葉 - 負責思維、計劃,與個體的需求和情感相關。
頂葉 - 響應疼痛、觸摸、品嘗、溫度、壓力的感覺,該區域也與數學和邏輯相關。
顳葉 - 負責處理聽覺信息,也與記憶和情感有關。
枕葉 - 負責處理視覺信息。
邊緣系統 - 與記憶有關,在行為方面與情感有關。
在正常情形之下,大腦兩半球的功能是分工合作的,胼胝體是兩半球信息交流的橋梁,完成各功能區的分工合作。
對大腦半球的功能,可歸納為以下幾點認識:
大腦分左右兩個半球,每一半球上分別有運動區、體覺區、視覺區、聽覺區、聯合區等神經中樞。由此可見,大腦兩半球是對稱的。 在神經傳導的運作上,兩半球相對的神經中樞,彼此配合,發生交叉作用:兩半球的運動區對身體部位的管理,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兩半球的視覺區與兩眼的關系是:左半球視覺區管理兩眼視網膜的左半,右半球視覺區管理兩眼視網膜的右半;兩半球的聽覺區共同分擔管理兩耳傳入的聽覺信息。
兩半球的聯合區,分別發揮左右半球相關各區的聯合功能。
在整個大腦功能上,兩半球並不是各自獨立的,兩者之間仍具有交互作用;而交互作用的發揮,乃是靠胼胝體的連接,得以完成。
在正常情形之下,大腦兩半球的功能是分工合作的,在兩半球之間,由神經纖維構成的胼胝體,負責溝通兩半球的信息。如果將胼胝體切斷,大腦兩半球被分割開來,各半球的功能陷入孤立,缺少相應的合作,在行為上會失去統合作用。
人類大腦的兩半球,在功能劃分上,大體上是左半球管右半身,右半球管左半身。每一半球的縱面,在功能上也有層次之分,原則上是上層管下肢,中層管軀干,下層管頭部。如此形成上下倒置,左右分叉的微妙構造。在每一半球上,有各自分區為數個神經中樞,每一中樞各有其固定的區域,分區專司形成大腦分化而又統合的復雜功能。在區域的分布上,兩半球並不完全相同:其中布氏語言區與威氏語言區,只分布在左腦半球,其他各區則兩半球都有。
運動區(motor area)
運動區是管理身體運動的神經中樞,其部位在中央溝之前的皮質內,身體內外所有隨意肌的運動,均受此中樞的支配。運動中樞發出的神經沖動,呈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方式進行。
體覺區(somatosensory area)
體覺區是管理身體上各種感覺的神經中樞。身體上所有熱覺、冷覺、壓覺、觸覺、痛覺等,均受此中樞的管理。體覺區位於頂葉的皮質內,隔中央溝與運動區相對。體覺區的功能與身體各部位的關系,也是上下顛倒與左右交叉的。
視覺區(visual area)
視覺區是管理視覺的神經中樞。視覺區位於兩個半球枕葉的皮質內,交叉控制兩隻眼睛。由視神經通路(neural pathway)可以看出:每隻眼球內視網膜(retina)的左半邊,均經由視神經通路,與左半球的視覺區連接。這說明左半球的視覺區,同時控制左右兩隻眼睛。同樣,右半球的視覺區也同時控制左右兩隻眼睛。視野(visual field)是指在眼不轉頭不搖的情形下目光所見及的廣闊面;只有出現在視野之內的東西,才有可能看見。視網膜是光線刺激的感受器,其功用相當於照相用的軟片。視神經(optic nerve)是傳導視覺神經沖動的神經元。視交叉(optic chiasma)位於視丘之下,是視神經通路的交會點。視神經(optic tract)是兩眼視神經沖動會合後通往視覺中樞的通路。
聽覺區(auditory area)
聽覺區是管理兩耳聽覺的神經中樞。位於兩半球的外側,屬於顳葉的區域。每一半球的聽覺區均與兩耳的聽覺神經連接,但與視覺區的特徵又不相同。每一半球的聽覺區,均具有管理兩耳聽覺的功能,其中一半球的聽覺區受到傷害時,對個體的聽覺能力只有輕微的影響。
聯合區(association area)
聯合區是具有多種功能的神經中樞。在每一半球上均有兩個聯合區。其一是從額葉一直延伸到運動區的一大片區域,成為前聯合區(frontal association area)。它的功能主要是於解決問題的記憶思考有關。其二是後聯合區(posterior association area),分散在各主要感覺區附近。如:額葉的下部就與視覺區有關,此區域受傷會減低視覺的辨識力,對物體的不同形狀,就不容易辨識。
大腦包括左、右兩個半球及連接兩個半球的中間部分,即第三腦室前端的終板。大腦半球被覆灰質,稱大腦皮質,其深方為白質,稱為髓質。髓質內的灰質核團為基底神經節。在大腦兩半球間由巨束纖維—相連。具體內容有大腦半球各腦葉、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大腦半球深部結構、大腦半球內白質、嗅腦和邊緣系統五大部分。 大腦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滿深淺不同的溝,溝間的隆凸部分稱腦回。
1、額葉:位於中央溝以前。在中央溝和中央前溝之間為中央前回。在其前方有額上溝和餓下溝,被兩溝相間的是額上回、額中回和額下回。額下回的後部有外側裂的升支和水平分支分為眶部、三角部和蓋部。額葉前端為額極。額葉底面有眶溝界出的 直回和眶回,其最內方 的深溝為嗅束溝,容納嗅束和嗅球。嗅束向後分為內側和外側嗅紋,其分叉界出的三角區稱為嗅三角,也稱為前穿質,前部腦底動脈環的許多穿支血管由此入腦。在額葉的內側面,中央前、後回延續的部分,稱為旁中央小葉。
2、頂葉:位於中央溝之後,頂枕裂於枕前切跡連線之前。在中央溝和中央後溝之間為中央後回。橫行的頂間溝將頂葉余部分為頂上小葉和頂下小葉。頂下小葉又包括緣上回和角回。
3、顳葉:位於外側裂下方,由顳上、中、下三條溝分為顳上回、顳中回、顳下回。隱在外側裂內的是顳橫回。在顳葉的側面和底面,在顳下溝和側副裂間為梭狀回,,側副裂與海馬裂之間為海馬回,圍繞海馬裂前端的鉤狀部分稱為海馬鉤回。
4、枕葉:位於枕頂裂和枕前切跡連線之後。在內側面,,距狀裂和頂枕裂之間為楔葉,與側副裂候補之間為舌回。
5、島葉:位於外側裂的深方,其表面的斜行中央鉤分為長回和短回。
大腦皮質為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中樞,各皮質的功能復雜,不僅與軀體的各種感覺和運動有關,也與語言、文字等密切相關。根據大腦皮質的細胞成分、排列、構築等特點,將皮質分為若干區。
現在按Brodmann提出的機能區定位簡述如下:
皮質運動區:位於中央前回(4區),是支配對側軀體隨意運動的中樞。它主要接受來自對側骨骼肌、肌腱和關節的本體感覺沖動,以感受身體的位置、姿勢和運動感覺,並發出纖維,即錐體束控制對側骨骼肌的隨意運動。
皮質運動前區:位於中央前回之前(6區),為錐體外系皮質區。它發出纖維至丘腦、基底神經節、紅核、黑質等。與聯合運動和姿勢動作協調有關,也具有植物神經皮質中樞的部分功能。
皮質眼球運動區:位於額葉的8樞和枕葉19區,為眼球運動同向凝視中樞,管理兩眼球同時向對側注視。
皮質一般感覺區:位於中央後回(1、2、3區),接受身體對側的痛、溫、觸和本體感覺沖動,並形成相應的感覺。頂上小葉(5、7)為精細觸覺和實體覺的皮質區。
額葉聯合區:為額葉前部的9、10、11區,與智力和精神活動有密切關系。視覺皮質區:在枕葉的距狀裂上、下唇與楔葉、舌回的相鄰區(17區)。每一側的上述區域皮質都接受來自兩眼對側視野的視覺沖動,並形成視覺。
聽覺皮區:位於顳橫回中部(41、42區),又稱Heschl氏回。每側皮質均按來自雙耳的聽覺沖動產生聽覺。
嗅覺皮質區:位於嗅區、鉤回和海馬回的前部(25、28、34)和35區的大部分)。每側皮質均接受雙側嗅神經傳入的沖動。
內臟皮質區:該區定位不太集中,主要分布在扣帶回前部、顳葉前部、眶回後部、島葉、海馬及海馬鉤回等區域。
語言運用中樞:人類的語言及使用工具等特殊活動在一側皮層上也有較集中的代表區(優勢半球),也稱為語言運用中樞。它們分別是:
①運動語言中樞:位於額下回後部(44、45區,又稱Broca區)。
②聽覺語言中樞:位於顳上回42、22區皮質,該區具有能夠聽到聲音並將聲音理解成語言的一系列過程的功能。
③視覺語言中樞:位於頂下小葉的角回,即39區。該區具有理解看到的符號和文字意義的功能。
④運用中樞:位於頂下小葉的緣上回,即40區。此區主管精細的協調功能。
⑤書寫中樞:位於額中回後部8、6區,即中央前回手區的前方。
大腦半球深部結構
基底神經節:基底神經節是大腦皮質下的一組神經細胞核團,它包括紋狀體、杏仁核和屏狀核(帶狀核)。 紋狀體又包括尾狀核、豆狀核兩部分。紋狀體是丘腦錐體外系重經結構之一,是運動整合中樞的一部分。它主要接受大腦皮質、丘腦、丘腦底核和黑質的傳入沖動,並與紅核、網狀結構等形成廣泛的聯系,以維持肌張力和肌肉活動的協調。
內囊:內囊位於豆狀核、尾狀核和丘腦之間,是大腦皮層與下級中樞之間聯系的重要神經束的必經之路,形似寬厚的白質纖維帶。內囊可分三部,額部稱前肢,枕部稱後肢,兩部的匯合區為膝部。 大腦半球內的白質為有髓纖維所組成,也稱為髓質。它分為三類。
連合系:即兩側大腦半球之間或兩側的其他結構之間的纖維束。主要的有3個連合纖維:胼胝體、前連合、海馬連合。
固有連合系:固有連合系為大腦半球同側各部皮質之間互相聯合的纖維。 投射系:投射系是指大腦皮質、基底神經節、間腦、腦干、脊髓等結構之間的連接纖維,如內囊的纖維,視放射的纖維等。 嗅腦:位於腦的底面,包括嗅球、嗅束和梨狀皮質。邊緣系統:由皮質結構和皮質下結構兩部分組成。皮質結構包括海馬結構(海馬和齒狀回)、邊緣葉(扣帶回、海馬回和海馬回鉤)、腦島和額葉眶後部等。邊緣系統不是一個獨立的解剖學和功能性實體,它是管理著學習經驗、整合新近與既往經驗,同時為啟動和調節種種行為和情感反應的復雜神經環路中重要的一部分。
Ⅶ 有什麼方法可以提高腦細胞之間的連接
大腦是人體的高級中樞,是人類聰明才智的物質基礎.中年人注意用腦的衛生,講究科學用腦,能夠延緩中年以後記憶力的下降,充分發揮大腦在中年時期的優勢功能.
①要勤於用腦.
②不要用腦過度.
③保證大腦的合理營養.
④保持樂觀的情緒.
此外,不抽煙,不酗酒,防止各種有害的因素對大腦的損害,平時生活有規律,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和文娛活動等,對保護和加強大腦功能也很有好處.
一,適量的睡眠.一般來說,一天有7~8小時的睡眠時間就差不多了.充足的睡眠,應以精神和體力的恢復為標准.
二,要有正確的睡眠姿勢.一般主張向右側卧,微曲雙腿,全身自然放鬆,一手屈肘放枕前,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
三,清靜的卧室,舒適的卧具.卧室的通風十分重要,無論天冷天熱,睡前都應開窗換氣.選擇一張舒適的床,一般以軟硬適中的棕綳床或軟木板床加上略為柔軟的褥子為宜.枕頭軟硬要適中,盡量做到冬暖夏涼.
四,要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無論是每晚的睡眠還是白天的小睡都要盡量保持在同一個時間上床和起床,節假日也不例外.要進行有規律的適度的行
Ⅷ 大腦神經連接
1.腦
腦 (英:brain,拉:encephalon)中樞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位於顱腔內.低等脊椎動物的腦較簡單.人和哺乳動物的腦特別發達,可分為大腦,小腦和腦干三部分.
(1)大腦:為神經系統最高級部分,由左,右兩個大腦半球組成,兩半球間有橫行的神經纖維相聯系.每個半球包括:
①大腦皮層(大腦皮質):是表面的一層灰質(神經細胞的細胞體集中部分).人的大腦表面有很多往下凹的溝(裂),溝(裂)之間有隆起的回,因而大大增加了大腦皮層的面積.人的大腦皮層最為發達,是思維的器官,主導機體內一切活動過程,並調節機體與周圍環境的平衡,所以大腦皮層是高級神經活動的物質基礎.
②髓質:又稱"白質",位於大腦皮層內部,由神經纖維所組成.
③基底神經節:在半球底部的白質中,由神經細胞集中而成.
(2)小腦:在大腦的後下方,分為中間的蚓部和兩側膨大的小腦半球,表層的灰質即小腦皮層,被許多橫行的溝分成許多小葉.小腦的內部由白質和灰色的神經核所組成,白質稱髓質,內含有與大腦和脊髓相聯系的神經纖維.小腦主要的功能是協調骨胳肌的運動,維持和調節肌肉的緊張,保持身體的平衡.
(3)腦干:包括間腦,中腦,腦橋和延髓,分布著很多由神經細胞集中而成的神經核或*神經中樞,並有大量上,下行的神經纖維束通過,連接大腦,小腦和脊髓,在形態上和機能上把中樞神經各部分聯系為一個整體.腦各部內的腔隙稱*腦室,充滿腦脊液.在人體,腦通常分為大腦,小腦,間腦和腦干(包括中腦,腦橋和延髓)四部分.
2.脊髓
脊髓中樞神經系統的低級部位.位於椎管內,呈扁平柱形,上端平枕骨大孔和腦相續,下端呈圓錐形.成人的圓椎末端在第一腰椎下緣,全長約45厘米,平均重30克,在頸部與腰部有兩個膨大,與四肢功能有關.從橫切面上看,中央為蝴蝶形灰質,周圍由白質組成.灰質中央有中央管.灰質向後外突出的部分為後角,與脊神經的後根相連,內含中間神經元;向前方突出的部分為前角,內含運動神經元,其纖維構成脊神經前根;側角內含植物性神經元.白質由神經纖維組成,按位置可分前索,側索和後索.分別把腦和脊髓及脊髓內各段聯系起來.脊髓的功能有兩個方面:一是傳導功能,來自大部分器官的神經沖動,先經後根入脊髓,後經上行傳導束到腦,腦發出的大部分沖動,通過下行傳導束傳到脊髓,再經前根傳至全身大部分器官.二是反射功能,脊髓灰質中有許多低級的神經中樞,可完成某些基本的反射活動,如排便,排尿等內臟反射和膝跳反射,跖反射等軀體反射.正常情況下,脊髓的反射活動都是在高級中樞控制下進行的.當脊髓突然橫斷,與高級中樞失去聯系後,會產生暫時性的脊休克.脊髓損傷可中斷某一水平的生理功能.目前由於醫學進步,許多脊髓損傷病人已有可能恢復其生理
3.中樞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是神經組織最集中的部位.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腦有大腦,小腦,間腦,中腦,腦橋,延髓.人體的反射活動表現在中樞神經系統.把不同空間和時間的傳入沖動進行整合,神經元之間在機能上發生突觸聯系,使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表現為興奮的擴散,抑制和反饋.突觸在結構和機能上的特性,決定了興奮傳遞的單向性,從而使機體對內外界刺激的反應更加協調准確.特別是大腦皮層的高度發展,成為神經系統最重要最高級的部分.
4.周圍神經系統
周圍神經系統是中樞神經系統以外的神經組織的總稱.包括各種神經,神經叢和神經節.周圍神經系統的一端同中樞神經系統的腦和脊髓相連,另一端通過各種末梢裝置與身體其它器官和系統相聯系.周圍神經包括12對腦神經,31對脊神經和植物性神經.植物性神經又可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在周圍神經系統,神經元集中的部位稱神經節.周圍神經又可根據功能的不同,分為傳入神經,傳出神經和混合神經.
5.神經中樞
神經中樞又稱反射中樞.中樞神經系統內對某一特定生理機能具有調節作用的細胞群或感受某一種刺激的細胞群.分別分布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各個部位,在反射活動中起重要作用.每種反射的中樞結構,稱為該反射的中樞.一些簡單的反射,只需通過神經系統的低級部位就能完成.如膝跳反射中樞位於腰部脊髓.復雜反射的中樞,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分布較廣,分布在幾個不同的部位.但其中有一最基本部位,如呼吸中樞存在於延髓,腦橋以至大腦皮質,但延髓呼吸中樞是最基本的,其餘各級中樞通過影響延髓呼吸中樞來調節呼吸運動,在同一中樞內,神經元之間的聯系也是錯綜復雜的.
什麼是神經元呢?它就是神經細胞。神經細胞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在細胞表面有許多突起。所以,科學家們把神經細胞分成胞體和突起兩部分來觀察和描述。胞體部分和身體其他部位的細胞差不多,也包括細胞膜、細胞漿和細胞核等。較特殊的是神經細胞的胞漿內含有帶色素的斑塊,稱為尼氏小體或虎斑。突起部分有兩種,一種突起短而分支多,稱為樹狀突;另一種突起往往較長且只有一個,稱為軸突。不論是樹狀還是軸突均有傳導興奮沖動的作用,就像電線傳導電流一樣。軸突的結構比較復雜,外麵包了一層叫髓鞘的東西,就像電線外麵包了一層塑料皮似的。神經膠質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對神經細胞具有支持、營養和形成髓鞘的功能。
軸突和軸突,樹狀突和樹狀突,軸突、樹狀突和細胞體之間都可以通過一個叫突觸的結構發生聯系。突觸之間有兩層膜,膜間有個極小的空隙,只有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興奮沖動從一條神經的軸突傳送過來時,在突觸前面的那層膜里可產生一些化學物質,如乙酷膽鹼、去甲腎上腺素等,這些化學物質再釋放到兩層膜的空隙內,然後作用於後面的那層膜,這樣便可使神經沖動沿著後面那條神經傳下去。這種神經傳導速度是非常快的,每秒鍾可以傳送1~100米遠。一旦人體受到外界的刺激時,神經沖動就會迅速地從一個神經細胞,通過突觸這一途徑,一傳十、十傳百……迅速傳到大腦,由大腦皮層進行分析綜合,再通過另外一套神經通路,把命令發送到全身,以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及時而恰當的反應。
神經衰弱時,大腦內抑制過程減弱,神經細胞的興奮性相對增高,這樣對外界的刺激可產生強而迅速的反應,從而使神經細胞的能量大量消耗。因此,神經衰弱患者常表現為既容易興奮,又易於疲勞。另一方面,大腦皮層功能弱化,其調節和控制皮層下植物神經系統功能
Ⅸ 如何看待腦功能學說
作者:於大海 人的大腦確是一個各種組織結構和機能系統聯接、統一的一個復合體,凡組成大腦的所有構件和機能都是重要的,缺一不可、損傷不得,這是一個很基本的道理;而人的智力也確是一個多系列、多要素、多層面的結構綜合體,每一種要素和結構都是構成人類行為的整體活動方式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同樣不可或缺、不能割捨,這也是一個很確定的現實。因此,就這一點看,兩者的確都有著一個系統性和整體性的問題,這是保證特定功能和正常活動的基本條件。 如果再從另一個角度看,人的智力這個整體功能的實現,必然、也必須依賴於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整體活動,而且即便是單一智力要素的活動,也是整個智力活動的一部分,同樣也需要整個神經系統的協同動作做為保證——即使連一個最簡單的膝跳反射,也得由包括傳入神經、中間的神經聯系和傳出神經組成的神經通路來完成(一個大一點的反射弧則還要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中樞神經、傳出神經和效應器等這樣的一個環節和體系),何況復雜的智力活動就更該是如此了。 我們還可以拿語言活動的大腦皮質協作來做例:比如當人耳聽到一個詞時,先由大腦初級聽覺皮質所接受,但對詞義的理解則要有賴於相鄰的威爾尼克區對傳入的信號進行的加工分析;如果要講一個詞,那麼該詞的某種表現形式就由威爾尼克區經弓形束傳到布羅卡氏區並在那裡激發起一個詳細的發音程序,再傳到運動皮質負責顏面的區域再激動唇、舌、喉等處的肌肉;當讀一個書寫的詞時,感覺首先被記錄在初級視皮質里,然後再傳遞到角回,角回將詞的視覺形式與威氏區相關的聽覺形式聯系起來,接下來所動用的神經系統就與上述的一樣了。可見人的神經系統的完整性及其整體活動是人的智力活動得以實現的前提條件,這又是一般的常識性問題。 但是不管什麼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論。說人腦的每一個構件都重要,並不是說它們各自所承擔的的機能對人都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比如大腦比小腦就要重要,比如大腦額葉就比大腦枕葉還要重要;說人的每一種智力特徵和要素都重要,也並不是說它們各自的重要性不能區分,比如指令控制要素相對比計劃控制要素重要;說大腦的局部功能離不開大腦整個系統的保證,並不是說離開大腦的完整性大腦的局部功能就不存在了、各種功能的定位就不存在了(比如即使是缺失了一個大腦半球,一個人也仍然能夠獨立地生活和行動)。我覺得具有這樣的認識,是確立智力腦定位認識的大前提。況且我們現在談論的是智力、智力的活動、智力的功能、智力的基質以及智力的定位問題,談論的是這些現象和事物的相關性和聯結性問題,就這個問題講它就是一個局部的、孤立的,一個與別的什麼事物、別的什麼系統、別的什麼整體都毫不相乾的問題,而且反映在大腦和智力結構中的具體分工又是指該結構在實際上所特具的功能特性,它與具體牽動大腦局部結構活動和智力功能運轉的動力和條件等外在保障因素和整體效應也是毫無干係的兩回事。這也是一般的常識性的問題,根本無須過多地耗費口舌爭辯。 本篇博文沒有設置評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