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學相長","循序漸近"等教育原則最早出自選擇如下
《學記》:《禮記》名篇。主要是講述教育制度,教學內容和方法,闡述了教學相長,循序漸進,長善救失等教學經驗。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較有價值的教育論著。
② 孟子的教育思想怎麼說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能力有類似的知識
孟子在歷史上被尊稱為亞聖,在孔廟中排名僅次於至聖孔子。在教師資格和教師招聘考試中也是常見考點,關於孟子有關的常考點為大家梳理如下。
首先孟子在核心思想上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大家都知道孔子的思想一個字概括核心就是仁,而孟子在此基礎上提出義,孔子的仁更加寬和,孟子的義更加激烈,經常在與百家辯論時加以論證,並且提出捨生取義等沖擊力很強的鮮明觀點,其實對於義這個字的意思並沒有清晰的解釋,往往都是在和種種不義的對比中體現出來的,也就是它相當於一個相對性名詞,一般不必糾結於詞義。而深層含義可以理解為是和孔子的仁差不多的,孔子也並沒有給自己的仁做一個定義,也是後人在進行不同解釋。根據儒家的統一觀點,基本可以理解為是符合禮、符合中庸之道的。
其次孟子的性善論是常考點,他的性善論最初起於四端說,其中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是其最終出發點。所謂惻隱之心,就是我們說的一種直覺的道德情感,是人先天就有的從善之心,也就是最初的人與人之間的同理心,看到對方受難會感到著急和想要幫忙。孟子把這個最初的同理心視為最初的善,並且認為是人的本性,這對於人性論的貢獻是非常具有積極意義的,在這個先驗論的基礎上,他的教育思想基本也是圍繞恢復天性為主,所以跟孔子一樣強調自我修持,外界老師和書籍都只是一個渠道,所以進一步提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對學習的自主性也是極好的提議。孟子的觀點屬於典型的內發論,一切善先天具足,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回歸本性。這個思想在後世深刻影響了宋明理學,所以成為後世的主流思想。
再次孟子總結了很多具體的教學措施和原則,比如常考的一個盈科而進原則,將學習的過程比作流水,需要填滿眼前的水坑才能繼續往前流,這就符合了循序漸進原則的要求。孟子身處百家爭鳴時期,為了宣揚自己的學說,周遊列國與人辯論,並且逐漸在辯論中擴大影響力,因此可以看出他的作品中行文激烈,充滿對比排比和比喻,慷慨激昂極富感染力。教學活動也從未中止。但戰國後期因其先驗論思想過於玄奧脫離當時求霸主旋律而被舍棄,直到後來大一統後的太平盛世才被重新發掘出來,成為最具有哲學思辨色彩的學問。
同時他提出主要的教育內容是明人倫,這是儒家一以貫之的思想,儒家不關心生產不關心科技,只關心調整人和人的關系,這也是後來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旋律,明人倫實際上就是從家庭角度出發進行人際關系的基本要求和調整,強調通過倫理綱常來約束人的慾望,使人際關系保持恭敬平和,達到理想的大同社會。然而這一條思想雖然一直是主流,但是正如西方的基督教與西方人一樣,一直是文化與人性的貌合神離,人們在大一統時能基本維持秩序,但是當面臨政府崩潰失控,就會重新進入叢林時代,一切從頭開始。
③ 孟子關於教學的原則和方法有哪些
第一,自求自得。孟子強調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依靠學生自求自得。他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左右逢其源。他認為教師在教學中只能給學生某些規矩,但不能使他們達到熟練技巧。掌握熟練技巧,靈活運用知識主要靠個人的主觀努力,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他認為讀書是必要的,但應求理解,使書為己用,而不能書雲亦雲。他說: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第二,專心有恆。孟子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精力集中,專心致志,持之以恆的學習態度。他認為不論智慧高低,不論內容難易,能專心地誌就能學有所得,心不在焉就會一無所得。他說: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鴿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歟?曰非然也。
不僅要專心致志,而且要持之以恆,不能一曝十寒。他說: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又說: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學習也要打這種避免中途而廢,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
第三,啟發引導。學習主要靠學生專心有恆,自求自得。教師也並不是無所作為,而要積極引導,主要是啟發學生思維,指出前進的方向和目標。他說:大匠不為拙工改度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正因為如此,教學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應根據不同情況採取多種多樣的方法。他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說: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第四,循序漸近。孟子認為進行教學和學習知識如同植物生長一樣,有自己的規律,必須循序漸進,而不能揠苗助長,急於求成。他說: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累)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要想幼苗茁壯成長,只有勤於耕耘。不願耕耘,拔苗助長,必然失敗。並說: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提醒人們:其進銳者其退速繼承發展了孔子欲速則不達的思想。
④ 試析先秦時期儒家學派孔子,孟子和荀子在教學方法上的異同
孔子是儒學的傳世人,他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孟子的教學方法就是循序漸進。荀子的教學方法就是學貴有恆
⑤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論教育作用,是以其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為基礎的。一方面強調教育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又強調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的著作: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一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了復雜的道理。對後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⑥ 孟子關於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論述
1、「求放心」。即把放縱出去的良知善心收求回到心中,孟子認為教育對人性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2、教育使人區別於禽獸、使賢區別於不肖。「孟子認為有無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獸相區別的重要標志」。
3、教育是社會倫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礎和基石。只有建立了穩定的「社會倫常秩序」,才能「治國」,才能「平天下」。而「社會倫常秩序」的建立依賴於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等。
4、教育是使民心得以歸服的重要途徑。孟子認為統一天下、籠絡民心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以力服人,一種是以德服人。以力服人是霸道,孟子認為不可取;以德服人是王道,孟子非常贊同。所謂以德服人,關鍵在於得民心,使民心歸服。
5、教育是實現「富國強兵」的重要手段。
思想綜述: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義、善。《史記》說孟子有著述七篇傳數世,《漢書·藝文志》說有十一篇。東漢末趙岐說孟子有《性善辯》《文說》《孝經》《為政》四篇外書,則十一篇當是在七篇外又加外書四篇。趙岐認為外書四篇內容膚淺,與內篇不合,當是後人所作。流傳至今的《孟子》,即趙岐所說的內篇。全書雖非孟子手筆,但為孟子弟子所記,皆為孟子言行無疑。從書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論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張性善論。
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因而他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仁政就是對人民「省刑罰,薄稅斂。」他從歷史經驗總結出「暴其民甚,則以身弒國亡,」又說三代得天下都因為仁,由於不仁而失天下。強調發展農業,體恤民眾,關注民生,他在《寡人之於國也》中說:「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⑦ 學記中提出哪些教育教學的原則和方法
一、教育教學原則
1、預防性原則 《學記》說:「禁於未發之謂預。」要求事先估計到學生可能會產生的種種不良傾向,預先採取防止措施。否則,「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當不良傾向已經發生甚至積習已深時再做教育引導,就會格格不入而備受困難。
2、及時施教原則 「當其可之謂時」,掌握學習的最佳時機,適時而學,適時而教。否則,「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這已涉及教學中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准備、教學內容和順序等問題,要求尋找諸因素的最佳結合點,使教學顯見成效。
3、循序漸進原則 「不陵節施之謂孫(遜)」,教學必須遵守一定的順序。順序可以理解為內容的順序和年齡的順序。如果「雜施而不孫(遜)」,雜亂施教而無合理的順序,其效果將適得其反。因此,要「學不遢等」。
4、學習觀摩原則 「相觀而善之謂摩」,學習中要相互觀摩,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要在集體中學習,藉助集體的力量進行學習。否則,「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5、長善就失原則 《學記》認為,「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這指出了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四種缺點,即貪多務得,片面專精,浮躁輕心,畏難不前。這四種缺點又是「心之莫同」---個體的心裡差異造成的。因此,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差異,認識到它的兩重性,即「多、寡、易、止,雖各有失,而多者便於博,寡者易於專,易者勇於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則善長亦」。所以,《學記》揭示了學生學習中長短、得失的辯證關系,要求「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幫助他們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6、啟發性原則 「君子之教,喻也」,教學要注重啟發。一味讓學生死記硬背,或者頻繁發問,只顧趕進度而不顧學生的興趣、接受能力和學習效果,學生就會以為學習為苦差事,甚至怨恨,並很快把所學的東西丟的一干二凈。因此,教學要重啟發誘導,注意「導而佛牽」,教師引導,但又不能牽著學生鼻子走;「強而弗抑」,督促勉勵,又不勉強、壓抑;「開而弗達」,打開思路又不給現成的答案。《學記》以為,懂得啟發的教師,才算懂得教學的教師。
7、藏息相輔原則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這是說既有有計劃的正課學習,又有課外活動和自習,有張有弛,讓學生感到學習的樂趣,感受到老師、同學的可親可愛,使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內在需要。
二、教學方法
《學記》對一些教學方法也有精當的闡述。
1、講解法 它提出:「約而達」(語言簡約意思通達),「微而藏」(義理微妙而說的精善),「罕譬而喻」(舉少量典型的例證而使道理明白易曉)。
2、問答法 教師的提問應先簡易,後難堅,要循著問題的內在邏輯。而答問則應隨著其所問,有針對性的作答,恰如其分,適可而止,無過與不及。
3、練習法 如學詩須多讀吟唱,學樂則須多操琴撥弦,學禮則多按規矩去做。根據學習的內容來安排必要的練習,練習需要有規范,並且應逐步地進行。
拓展資料:
一,《學記》
《學記》,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相傳為西漢戴聖編撰。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學記》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及同學之間的關系。比較系統和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先秦中國的教育經驗。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
二、內容簡介
《學記》主張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本學習和實際訓練相結合,既要擴大知識領域,又要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書中用較多的篇幅,闡述「教」與「學」的辯證關系。認為只有通過「學」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學業方面的差距(「學然後知不足」),只有通過「教」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知識和經驗方面的貧乏(「教然後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進,看到貧乏,才能鞭策自己,從而得出「教學相長」的正確結論。《學記》重視啟發式教學(「開而弗達則思」),重視教學的循序漸進(「不陵節而教之謂孫」),強調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重視因材施教。主張從了解學生學習的難易,才質的美惡,作為啟發誘導的依據。
主張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的教學順序,並且提出一條積極性的教育原則,即要在學生不良的行為沒有發生前,引導他們向善的方面發展。並指出在學習過程中同學之間要取長補短。《學記》賦予教師以崇高的地位。提出尊師的思想。
資料鏈接:網路--學記
⑧ 中國古代教育家研究教育主要採用什麼方法
1
、因材施教啟發誘導
中國古代教育家認為每個學生的個性是存在差異的,每個學生的自然秉性也不一樣,所以教育方法也
應因人而異。特別重視啟發教育,注意開發每一個人的智力潛能。二、溫故知新學思並重
2
、循序漸進由博返約
孟子認為教學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一方面應自強不息,不可鬆懈或間斷,另一方面,也不應該流
於急躁。
3
、長善救失教學相長
這是《禮記》提出來的:
「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者,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
,
或
失則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者也。
」
4
、言傳身教尊師愛生
孔子言: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荀子言:
「
詩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嚴師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
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
⑨ 有關孟子資料的回答
孟子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長期學習和教學中,孟子對讀書形成深刻的理解,提出了一系列讀書法。這些讀書法按類別可分為總體原則、一般規律和方法技巧。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如何讀書成為很多人的困惑,孟子的讀書方法值得學習借鑒。 總體原則 學以成人。讀書學習目的是什麼?這是孟子強調的首要問題。人生時間有限,書海無涯。在寶貴的時間里,選擇讀哪些書,取捨標准在於讀書的目的。孟子認為,讀書首先為了明白事理,提升個人修養。他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讀書學習就是要把人的善良之心找回來。孟子認為人I生本善,每個人都有善心,都可以成為賢人。而讀書學習則是讓人明事理,從_個自然人變成一個文明人,從一個低級慾望的人變成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專心致志。讀書要專心,只有專心,才能記得住、記得牢、記得准,否則即使書讀過了,很快也會忘記。孟子用一個故事來闡述這個道理。他說,弈秋是下棋聖手,如果他同時教兩個學生,一個學生一心只在學習上;另一個學生雖然也聽著,但心裡卻想著去射飛過的大雁。這樣,兩個人一起學下棋,想射大雁的人一定不如專心致志的人。 持之以恆。讀書學習貴在持之以恆,堅持再堅持,久久為功,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績。孟子用了兩個比喻來闡發這個道理。一個比喻講,去掘一口水井,即使挖得很深,但沒挖到泉水就中止了,那麼這個井仍然是一口廢井,發揮不了水井的功效。另一個比喻說,即使是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如果曬一天,凍十天,也無法生長起來。 循序漸進。讀書學習應循序漸進,循序就是按照順序進行,漸進就是逐步前進。這就要求讀書要有耐心,按照讀書計劃穩步開展,不貪多,不貪快,每天都學習一點,一天兩天可能沒有區別,一年兩年肯定大不一樣。否則,貪多求快,囫圇吞棗,往往學無所成。孟子用大家耳熟能詳的宋人拔苗助_故事表達了這個道理。 來源:月讀
⑩ 雜施而不孫 則壞亂而不修是循序漸進的意思嗎
不是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施教者不按教學內容的一定順序傳授知識,打亂了條理,就不可收拾。是指教育的原則與方法,意在說明教育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教學,否則就會失敗,出自戰國樂正克的《學記》。
原段如下: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白話譯文:錯誤出現了再去禁止,就有產生抗拒而難以克服;放過了學習時機,事後補救,盡管勤苦努力,也較難成功;施教者不按不按教學內容的一定順序傳授知識,打亂了條理,就不可收拾。
自己一個人瞑思苦想,不與友人討論,就會形成學識淺薄,見聞不廣;與不正派的朋友來往,必然會違逆老師的教導;從事一些不正經的交談,必然荒廢正課學習。這六點,是教學失敗的原因。
(10)孟子的教學方法論循序漸進擴展閱讀:
《學記》賦予教師以崇高的地位,同時提出了嚴格的為師條件。如要「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能夠善喻等等。
這些深刻而豐富的論述,為後世許多教育家所繼承和發展,對於中國教育學、心理學的創立和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其所述教學相長、循序漸進、啟發誘導、長善救失等原則,至今仍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