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政治學研究方法研究設計題

政治學研究方法研究設計題

發布時間:2022-06-13 11:51:53

① 國際政治學的研究方法

國際政治學的研究方法與研究者的政治立場密切相關。對紛繁復雜的國際政治現象,需要從各個不同的觀察角度進行理解。對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問題,所採取的研究方法往往不盡相同。 它是馬克思主義學者研究國際政治的主要方法。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歸根結柢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國際政治的發展變化,也是受多種因素交互作用影響的,研究分析國際政治問題時,必須全面把握制約發展的各種因素。而在各種紛繁復雜的國際政治現象中,隱含著一定的階級關系。以階級分析方法看,在社會主義國家登上國際舞台後,國際政治斗爭的本質特點則表現為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斗爭,即集中表現為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對立和沖突;殖民主義是階級壓迫的擴大和延伸,它形成以階級壓迫為基礎的殖民制度;帝國主義爭奪世界霸權是爆發世界大戰的根源。
在社會主義國家以外,也有一部分學者試圖用階級分析的方法觀察國際政治經濟關系,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是拉丁美洲和非洲一些學者提出的依附論。他們認為由於世界資本主義的擴張,許多發展中國家被迫參與資本主義的「國際經濟大循環」,其結果是形成了「中心-外圍」的格局。「外圍」(指發展中國家)受「中心」(指發達國家)的剝削,資源的剩餘價值源源不斷地流向了「中心」,成為資本擴張的犧牲品,陷入難以逆轉的依附狀態。還有人指出跨國的資產階級在當代世界范圍內取得了統治權,跨國公司在其「整合」世界經濟的過程中,造就了一個「國際資產階級」,這個階級的成員將本人所屬民族的利益置於次要地位,相互勾結,並同跨國公司所在國的統治者結成特殊的聯盟。從世界范圍內看,存在著國際資產階級和國際工人階級的對立;在一個國家內部,又存在著國際資產階級的代理人同被剝削人民的矛盾和對抗。 國際系統或體系是比國際結構含義更為廣泛的一個傳統概念。國際政治研究中的系統論,是西方學者在行為主義流行的60年代首先採用的。在西方國際政治學界影響較大的相互依賴論和一體化理論,是在系統分析方法的基礎上產生的。系統分析方法所研究的,可以是由所有主權國家組成的全球系統,可以是某一個國家的外交決策系統,也可以是某一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經營網路系統。全球系統包含若干個地區系統,後者是前者的子系統;某個國家的政治系統是地區系統的組成部分和子系統,這個國家的外交決策系統又是該國政治系統的子系統。每個層次的系統都有其特徵,可能是鬆散的、嚴密的、穩定的、不穩定的,但都力圖保持某種均衡,針對內外變化進行調整。每個系統都有其邊界,使它與活動環境相區別。每個系統又有其一定的開放性和適應性,有信息網路和輸入、輸出。某一系統(如國家政府)的輸出(如執行政策造成的後果)都會形成反饋,作為輸入重新進入該系統,如此循環往復。
系統分析方法強調大系統與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它把國際關系中的各種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因素,看成一系列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著的自變數和因變數,其中任何一個或一部分變數若發生變化,其他變數或變數組合就會同時變化或接連發生變化。國際系統是由無數個國家的和非國家的社會系統組成的。它們之間又有非常復雜的相互作用。因此,每個國際事件都必然有兩個根源,一個來自參與事件的社會系統,另一個來自有關系統之間的一連串相互作用。同樣,一個國家的對外政策,一方面是國內政治的繼續,另一方面也是該國家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 系統的比較方法主要描述國際關系史或外交史,對歷史經驗教訓進行總結。研究者力圖揭示在類似的國際條件下,某種現象的重復發生,告誡人們重視國際政治發展的歷史規律。
80年代後期,國外一些學者熱衷於「案例研究」,他們按照一般的調查方法設計出調查提綱,帶著同一組問題去考察許多不同的案例,希望通過案例的比較分析,建立一些模式,得出一些有啟發性的結論。如在國際沖突的研究中,一些歷史學家同政治學家合作,分析歷史上的若幹事例,企圖找出哪些因素容易將國際矛盾和危機激化為大規模武裝沖突。其他形式的比較研究包括國際政治同國內政治的比較、各國對外政策的比較、決策過程的比較、國際人物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的比較、對外交產生影響的政治文化的比較等。這些方面的專題研究使國際政治學同比較政治學更為緊密地結合起來。 在西方國際政治學中,實證方法是傳統的規范方法的對立面。所謂「規范方法」指的是強調價值判斷和道義原則,堅持對歷史和現實政治進行主觀上的定性分析。實證方法的特點是著重從客觀事實中取證,通過數據、公式、圖表、模擬等方式顯示國際關系的規律性,認為定量分析在國際問題研究中不但可行,而且必不可少。最常見的定量分析見於對各國綜合國力的評估。模擬方法則常用於軍事戰略的研究。80年代後期,中國學術界也出現了一些有關綜合國力的量化研究和戰略模擬分析方面的成果。但是,定量方法有其局限性,需要同定性方法相結合,這已經成為國際政治學者的共識。

② 政治學與行政學的畢業論文題目什麼比較好。

一、行政學研究政府嗎
在人們的觀念中,往往認為行政學就是研究政府管理的。但「政府」這個概念實際上是一個政治學的概念。所謂政府是指「政議之府」。一般說來,總是在探討政府與社會以及其它國家機構的關系時,才會使用政府的概念,特別是當一個問題屬於政治學的范疇時,肯定會涉及到政府這個概念,但如果在這個層面上來探討行政學,就顯得有所牽強,以致於在行政學的研究和敘述中,何時使用政府和行政這兩個概念都表現出了很大的隨意性。
政府與行政的關系可以這樣來理解:行政行為產生於政府和由政府中的組織機構或人員來承擔。行政學在政府中所看到的是一個行政體系,而不是政府本身。如果說行政學是以政府為研究對象的話,那是不準確的。因為,站在行政學的視角上,政府是以行政體系而存在的,行政體系是經過行政學的抽象而確立起來的研究對象。或者說,行政學並不研究政府的全部,它只研究政府的行政行為以及與行政行為相關的各個方面的內容。對於政府的政治歸屬問題,行政學可以不去涉獵,它的研究更多地傾向於技術性的方面,是屬於技術抽象意義上的行政。所以,在行政學的研究中,受過專業訓練或有著專業素養的人,一般來說不習慣於使用政府這樣的概念,他們總是努力地使用行政的概念。比如,用行政主體、行政組織、行政機構、行政部門等一系列概念來取代作為政治學概念的政府。即使在使用政府這個概念時,他們的真實所指也是政府的行政體系以及行政行為。可見,我們雖然把行政學定義為專門研究現代政府管理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的科學,但是,這里所講的政府,只是指與行政活動相關聯的方面,並不包含對政府的一切方面的研究。
在較長時期內,行政學是作為政治學的分支學科而存在的,所以,它需要接受政治學的政府概念。作為政治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行政學的研究內容必然很具體。因其自身不需要有什麼理論,它作為一個學科而能夠成立的理論是由政治學賦予的。雖然19世紀末20世紀初行政學被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提了出來[2],但它只是更多地引進了管理學方面的內容,而在學科的理論歸屬上,還是沒有走出政治學為它劃定的界限。行政學沒有自己獨立的理論建樹,政府的概念成了行政學分析自己的研究對象的障礙。使得對於「行政學是否是一門獨立的學科」的問題一直有人表示疑義。科學界有著不成文的默契:一個沒有自己獨立理論的學科決不被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學科。行政學要想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就不能現成地接受政治學為他提供的政府理論,它需要把政府抽象為行政體系,並加以分析,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行政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存在的問題。我們相信,隨著一批有著行政學專業素養的學人的出現,它的研究會從對行政體系的分析入手,來建構行政學的學科體系和確定研究的基本內容。
二、行政學是不是管理學
在我國的行政學研究中,行政學這個學科也被表述為行政管理學,這就造成了行政學與管理學之間劃界不清,在教學和研究實際中,這已經成了行政學的學科尷尬。從行政管理學的概念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人們是把行政學作為管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來看待的,是一門特殊的具體的管理學科,即關於行政的管理學。根據這個思路,有的學者提出,既然行政的概念本身就包含著管理的含義,那就不應當同義反復地稱行政管理學,而應當稱作為政府管理學,即政府既是管理主體又是管理對象。這在表面上看來是合理的。但是,深入一步就會看到,政府是一個政治學的概念,在這個概念下進行行政學的學科建設和研究內容的延展,就會遇到一些無法回答的問題。比如,根據政治學的思路所建構的管理學究竟應當是一門管理學還是一門政治學。事實上,行政學時常為了自己是管理學還是政治學而發生爭論,因為這是關繫到行政學的研究內容和方法的問題,如果說行政學是政治學或作為政治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而存在的話,那麼在行政學研究中就需要更多地引入政治的觀念和原則,而且,如果把行政學定位在政府管理和管理政府的學科位置上,它也就勢必會遇到必須回答的政治問題。但是,稱之為政府管理學實際上又是把它作為一門管理學來看待的。管理學在20世紀的發展中,一個最為典型的特徵就是根據科學的原則來進行管理學的學科建構,排斥價值因素的干擾。
在某種意義上,政治學與管理學是兩門相距甚遠的科學,各自有著自己獨立的學科標准和方法論原則,而且這些標准和原則沖突極大。雖然在20世紀的後半期政治學出現過科學化的努力,有的學者試圖建立所謂政治科學,但這種努力並沒得到廣泛認同,事實也證明這種努力不可能取得真正有實質意義的結果。管理學的發展中也有著管理文化學派的理論出現,可也至多隻是提出了在管理中要重視文化因素,注重人的價值觀念對管理過程的影響,提出了不同文化類型中的管理問題,但管理學家們從來也未准備建立不同文化類型的管理學,至今我們也無法設想所謂美國的管理學或日本的管理學,更不可能設想有所謂社會主義的管理學或資本主義的管理學。總之,政治學管理學化和管理學政治學化都是不可能的。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讓行政學在政治學和管理學這樣兩個學科之間做出妥協是不可能的,至多隻能是以行政學家的個人取向來確定行政學的學科位置。行政學家在研究行政學時若是服務於統治目的的,為了強化統治行為的合法性而謀求技術支持,或者為了統治的行政模式進行辯護的話,會更多地運用政治的思想方法來解決行政學問題。當行政學家站在管理的視角上來研究行政學時,他會根據管理學的學科標准和方法論原則去建構行政學。但是,在人類歷史上,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中,產生於政府之中的行政行為都是服務於統治的目的的,政府中的行政體制結構也從屬於統治的需要,這種服務於統治的和主要執行著統治職能的行政是一切傳統社會中的行政模式。在近代社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分離,政府的統治職能和管理職能形成了一個以服務於管理為目的和主要擔負著管理職能的政府行政模式。我們把前者稱作為統治行政,把後者稱為管理行政。
統治行政和管理行政作為人類行政發展史上的兩個階段或兩種行政模式都有著歷史性,它們都不是人類行政的終極模式,未來還必將有一種新型的行政模式取代它們。所以,無論從政治學還是從管理學的角度去建構行政學,都是不可取的。行政學在歷史上的不同階段與政治學和管理學的淵源關系,只是證明了行政學曾在一個時期是作為政治學的分支學科而存在的,而在另一個時期是作為管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存在的,但在其發展過程中,有著獨立化的進程,今天已經表現出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存在的可能性了。認識行政學發展的這個特徵,對於行政學的研究來說,就找到了一個努力的方向。即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行政學研究工作的重心是把行政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來建設。有人認為行政學是一門「邊緣學科」或「交叉學科」。這種觀點其實是很不負責任的,是那種不願對新興學科作深入研究而又要對學科進行定位的托詞。任何一門學科在其剛剛出現的時候,都具有邊緣性和交叉性,但是它的邊緣性和交叉性都是它初生時期的「胎毛」,一俟它走向成熟,就會蛻掉這些「胎毛」。或者說,我們無法把任何一門成熟的學科稱作邊緣學科或交叉學科,只是當這門學科還不成熟的時候,才這樣臨時性地描述它。行政學的發展迄今為止還具有邊緣性和交叉性的特點,但這個特點不應當加以強化,而應當在學科發展中逐漸通過學科自身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的確定,通過自己獨立的理論建構來加以消除。
行政學是否是一門獨立的學科,首先取決於它是否有著自己獨立的研究對象,我們不同意把行政學僅僅看作是研究政府管理的,這往往會把行政學的研究對象與政治學的研究對象相混同。同樣,我們提出「統治行政」與「管理行政」概念時,也要強調人類的行政歷史有過統治行政的歷史時期和管理行政的歷史時期,但在人類的未來,可能會是一種既不同於統治行政也不同於管理行政的服務行政。所以,不能因為我們正處於一個管理行政的時代,就把行政學簡單地看作是管理學,或管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這就決定了行政學既不應像政治學那樣把政府作為一個完整的對象來加以考察,也不應像管理學那樣主要通過對管理過程和管理行為的分析來進行自己的學科建構。行政學需要從政府這個實體中抽象出行政體系的概念,通過對它的分析來確定行政體系的合理性結構,把握行政體系運行起來的內部的和外部的機制。當然,處在管理主義泛濫於社會科學的一切領域的時代,在行政學的研究中更多地接受管理主義的洗禮也是難以避免的,我們的願望是,依然把行政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來加以建構。
鑒於行政學與政治學和管理學的淵源關系,在它形成和發展的早期階段曾經從政治學和管理學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這對於行政學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在行政學今後的發展過程中,還會不斷地從政治學和管理學那裡學習和借鑒理論和方法。同樣,它也不斷地從法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各門學科中汲取有益的因素。而且,我們發現,各國都有一大批原先學習和研究其它學科的學者們不斷地加盟到行政學的研究中來,為行政學帶來其它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這對於推動行政學的發展是極其有益的,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才使行政學成為一門當代的顯學。但是,行政學從其它學科中學習和借鑒所有有價值因素的行為,並沒有推動行政學朝著邊緣化交叉化的方向前進,反而更加促進了行政學的成熟,使它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特徵更加突出了出來。
四、行政學的研究內容
認為行政學是專門研究政府管理國家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科學,這是對行政學的一般性定義,這在很大程度上屬於描述性的。具體地考察,行政學其實是以行政體系及其運行為研究對象的,是在研究行政體系及其運行機制的過程中尋找優化國家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途徑的科學。也就是說,行政體系及其運行機制就是行政學的研究內容。
行政有著自己的歷史,每個時期的行政體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基礎上的,反映著它們的要求並為它們提供整體支持。從行政體系的結構來看,它主要包括3個方面:(1)由行政體制、行政組織、行政機構、行政人事資源等要素構成的客觀結構系統;(2)由行政權力、行政法律、行政政策、行政管理方法等要素構成的主觀結構系統;(3)由行政意志、行政義務、行政責任、行政人格等要素構成的價值結構系統。這3個系統在總體上的動態平衡是行政體系健全的標志,而它們的協調運行則表現為行政體系的功能。
行政體系的客觀結構是行政體制、行政組織、行政機構和行政人事資源等物質性客觀要素之間關系的存在和運作方式,是行政體系的客觀形式。廣義地講,客觀物質環境因素也是其客觀結構的要素。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19 17:02
因為,客觀物質環境影響或制約著行政體系的客觀結構,行政體制的選擇、組織的建立、機構的設置、人事的狀況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行政體系的客觀物質環境的狀況。行政學在研究行政體系的客觀結構系統中,形成了關於行政人員、行政組織、行政機構設置以及公務員制度的理論,並且包含著相應的行政體系得以運行的物質的和財政的保障條件和方式。
行政體系的主觀結構是指行政權力、行政法律、行政政策和行政管理方法等屬於精神形態的主觀要素構成的各種關系的總和,它是行政體系的主觀形式。在廣義上,也應包括占統治地位的政治觀念、思想意識形態和文化心理結構等因素。當然,行政權力是一種客觀力量,但在本質上是行政客體的主觀認同。所以,它是以組織權威的形式出現的。行政法律和政策,是客觀的社會關系的反映,是統治意志及其觀念的形式化。行政管理方法是對行政管理客觀規律的認識,是前人經驗的凝結。與客觀結構系統相比,行政體系的主觀結構系統具有系統整體的相對靈活性和變動性。由於與具體的行政關系、行政行為之間的聯系更為密切,因而,行政關系、行政行為的狀況會不斷地反映到行政主觀結構系統上來。一般情況下,行政主觀結構系統是在保持自身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對行政關系、行政行為加以調整。但是,現實社會生活的千變萬化總是不斷地向既定的行政關系、行政行為提出挑戰,要求它們不斷地通過變更而適應現實社會生活的需要。這種變化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提出改變行政體系主觀結構方式的要求。因而,行政主觀結構系統擁有積極的、活躍的不穩定結構,行政體系的變化、發展總是首先表現為其主觀結構系統的變動。當然,行政體系的變化往往直接地表現為國家統治階層順應社會生活經濟結構的要求而採取的自覺行動。所以,通過對行政體系主觀結構系統的研究,可以准確地把握行政體系的內部職能和外部職能的實現狀況,可以較好地認識和處理行政與其政治和文化生態之間的關系,可以理解行政改革和發展的動力所在,並為行政改革作出切合實際的方案設計。
行政體系的價值結構主要是指行政組織、行政人員或公務員的行政意志、行政義務、行政責任和行政人格等基本要素所構成的深藏於行政體系的客觀結構系統和主觀結構系統之中的調節系統。因為這些因素是隱藏在各種行政關系和行政行為之中的,並每時每刻地發揮著重要的調節作用。發現行政體系的價值結構系統並加以深入的研究,可以為行政道德的建設和充分調動行政系統中人的積極性找到現實的出路。
既然行政學是研究政府管理國家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科學,那麼,在這個前提下,行政學對行政體系的研究是從屬於效率和公平的目標的。如果行政學僅僅停留在對行政體系的客觀結構和主觀結構的把握上,那麼這種行政學必然是屬於效率中心主義的范疇的。但是,一旦行政學努力在行政體系的客觀結構和主觀結構的背後去發現其價值結構,那麼,行政學就會把它的效率目標與公平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所以,對行政體系的價值結構的研究,並把研究成果運用於行政體系的設計上,就會較好地解決公平與效率的矛盾,從而把人類行政的發展推進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參考文獻】
[1] 威爾遜.行政之研究[A].彭和平.國外公共行政理論精選[C].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
[2] 古德諾.政治與行政[M].北京:華夏出版社。
我的回答可以嗎?如果可以就採納吧,謝謝

③ 西方傳統政治學的研究方法

傳統政治學研究的具體方法有:1、歷史研究法,即按編年史的方法對大量的歷史事實加以搜集、整理和分析,根據豐富的史料描述某一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和變化。目的是要找出各種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並據此推斷未來的發展趨勢。2、規范研究法,即從某種價值觀出發,以道德規范為評價標准研究政治現象,目的是為人類提供政治發展的方向,把握政治的實質和規律。規范研究是政治哲學和政治理論的重要工具。3、法律研究法,即從分析法律條文入手,探討由憲法。法律所規定的國家性質及活動過程等。4、制度研究法,即對當時的政治制度進行描述,並對不同的政府機構、國家制度、政體形式加以比較。

④ 政治學論文有什麼題目

有很多種,比如說:1、政治在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的作用

2、政治的本質

3、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研究

4、網路發展與政治現代化研究

5、政治權力來源研究

⑤ 什麼是政治學的社會學研究方法

制度研究法 制度研究法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曾 以當時各城邦的政治制度為對象,對各種政體形式及政治原則進行了比較 和分析。在近代,制度研究法一直是政治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其研究對象 包括國家的憲法、政權組織形式、選舉制度、政黨制度以及政權機構內部 的制衡和分權關系、中央政權和地方政權關系等問題。運用制度研究法研 究政治現象的基本目的,是分析政治形式同政治原則之間的關系,即如何 通過建立和完善一種政治形式來實現某種政治原則。制度研究法在社會各 階級為自己設計政治生活模式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20 世紀 30 年代後, 隨著社會政治生活的日趨復雜化和大批新興學科的 出現,許多政治學研究者對制度研究法提出了批評。他們指出,制度研究 法忽視了對政治活動的主體──人的政治心理、動機的研究,並且僅僅局 限於對政治機構內部活動和法律條文進行分析,而這些並不能包括整個社 會的所有政治活動。他們主張政治學的研究重點應從政治制度轉移到政治 行為,提出用行為主義研究法取代制度研究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行 為主義研究法逐漸崛起並在 60 年代未期達到頂峰,使制度研究法受到很大 的沖擊。70 年代以後,行為主義研究法的局限性逐漸顯露,制度研究法的 地位開始回升。但人們在運用制度研究法時,也引入了行為主義研究法中 諸如數量分析、心理分析等手段。實際上,制度研究法和行為主義研究法 不是截然對立的,在對政治現象的分析方面,兩者各有長短。
「歷史比較法」就是通過兩種或幾種方言或親屬語言的差別來探索語言發展規律 的方法。缺點是不能聯系社會發展和語言的各個方面。歷史比較法是歷史教學中特別 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個方法,被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是分析歷史事物 和評析歷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政治系統論
政治系統論 (Systems Approach) 的代表人物是戴維·伊斯頓。 在. 「什 么是政治」部分,我們已涉及過系統理論。任何系統都有一些要素,政治 系統的要素是輸入、輸出及反饋,這些也是政治系統理論的主要概念。從 輸入――輸出來分析政治系統,給人們提供了一種宏觀的政治思維方法。 系統論主要關心的是系統內輸入與輸出的關系。但系統與環境的關系如何 處理?這是結構一功能分析所關心的問題。 政治系統論運用了系統論和控制論的一般原理,不注重實用國家這種 模糊的概念,而以政治系統為自己的基本研究對象,從宏觀角度對政治過 程,特別是公共政策制定與執行中
的價值分配進行研究。它首先把政治看 成是一個既有層次分工而又有完整系統地有機整體,即政治系統,政治現
象是這個系統整體的組成部分,政治系統內部的各個部門、各個環節和各 個要素以及系統內部和外部環境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 的。由此,政治系統論把政治的互動行為當作政治分析的基本要素,主張 以政治系統的平衡和穩定為目標,著重分析系統的平衡和自我維持。其主 要代表人物有戴維·伊斯頓、莫頓·卡普蘭等。
行為主義的產生和發展。20 世紀 30 年代後,在美國率先興起、形成一種與當代 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理論、方法論和技術手段等有密切關聯的政治學:行為主 義政治學。其主旨在於取代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政治學研究方法。它對當代西方 政治學有重要的影響。 當代西方政治學者面臨著當代西方世界特有的各種危機,如帝國主義戰爭、聲勢 浩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不少人無法解決和解釋這些危機, 因而把這些矛盾的產生歸結於「意識形態的斗爭」,試圖建立一門「精確的」政治科 學來排斥他們所斥責的「意識形態」的作用,為擺脫矛盾提供方策。行為主義便是 在這個歷史前提下應運而生的。 政治行為主義首先是一種與傳統政治學迥然不同的政治觀。行為學派斷定,古典 政治學理論的方法(如歷史方法、法律方法和機構方法)帶有道德和哲學色彩。 政治學要成為一門「科學」,須拋棄這種方法,對政治現象做「系統的、經驗的和因 果的解釋」,以便使政治學能夠成為一門「經驗科學」。美國行為主義政治學者 Robert Dahl 認為,行為主義是對傳統政治學極為不滿的一場反抗運動。 達爾在談到行為主義時確認:「政治學中的行為主義與人的實際行為,以及他們 賦予他們行為的意義有關。 行為主義根據觀察到和可觀察的行為來謀求解釋政治 現象。 」從對國家的研究轉向對社會的研究, 使政治學變成一種「非政治性的科學」, 不把國家及其體制視為政治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就是行為主義運動的主要結果。 哈羅德·D·拉斯韋爾認為,政治學應研究政治中的影響因素和被施加影響者,戴 維·杜魯門斷定,政治學應研究利益集團的政治和調節利益集團之間利益沖突的 過程;戴維·伊斯頓宣布政治學應研究「存在於任何社會當中的相互作用的系統」 和「社會財富的權威性分配」。E·C·班費爾德(E·C·Banfield)聲稱政治學應研究 解決或討論問題的一般活動,如談判、辯論、討論、力量的運用和說服等。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 政治行為主義已成為美國政治學領城內佔主導地位
的學術思 潮和方法論,並逐步得到其他國家政治學界的重視、研究或採納。這股學術思潮 主要借用現代社會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等門類的行為科學的理論成果,吸取 統計學和計算機等先進的數量分析和信息技術手段。 圍繞國家的權力和權威決策 這個核心內容,觀察總結廣泛的政治現象,產生了從宏觀到微觀不同層次的一系 列理論或分析模式,匯集成一股從觀點、內容到方法等方面迥然不同於傳統政治 思想和思辨的政治哲學的新型政治科學。縱觀 70 余年的歷史跨度,政治行為主 義是我們了解現代西方政治學的重要內容。 政治行為主義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 20 世紀初到 50 年代是形 成時期。 這期間, 一些政治學者開始撰文著書, 批評和譴責傳統政治學的形式—— 法律的研究方法,主張用新的手段和方法開展政治學研究。如英國政治學者卡拉
漢·華萊士發表了 《政治學中的人性》 美國政治學者阿諸爾·F·本特利寫下了 , 《政 府過程》、查理·E·梅里安出版了《政治學的新方面》、哈羅德·D·拉斯韋爾也完 成了不少著作。這些人在構成行為學派的理論框架和原則以後,也就成為行為學 派的奠基人。他們呼籲注重研究人的政治行為,研究人性;斷定只有人才能成為 政治研究的可靠依據, 並主張把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知識和技術嫁接到政治學研究 上來,強調應利用科學的方法對政治程序進行詳細調查和微觀研究。 大約從 19C 末到 20C30 年代,可以看作政治行為主義在美國逐漸醞釀形成的時 期。 在美國,政治學作為獨立學科,誕生於 19C 後半期。這段時間政治學研究 對象主要有兩個:(1)政治制度史,研究政治機構的來源及其發展歷史;(2) 與政治制度有關的法律體系, 研究憲法和有關法典如何規定政府機構的職能以及 政府與人民之間的權力關系。 隨著 20C 初葉世界政治形勢的風雲變幻和西方社會結構的改變,這種以政治制 度和法律體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傳統方法逐漸受到政治學者們的批評。 他們對前 人樹立的刻板的歷史敘述、邏輯推理及其它規范程式表示強烈不滿。他們轉而尋 找新的理論和方法。 政治行為主義的產生與以下幾個重要社會條件分不開。 首先是當時歐洲各類社會 科學的影響。從 19 世紀後半葉以來,美國政治學界就一直受到托克維利等歐洲 學者的強烈影響。得自歐洲一些著名大學的教學方法的啟發,許多美國學者開始 倡導政治學的科學性。20C30 年代,大批歐洲學者為逃避法西斯主義的迫害, 從大西洋彼岸到了美國,又為學術界帶來了一系列新的理論和方法。他們當中有 些人後來在美國
政治學界占據了重要位置。 這一大批歐洲或歐洲式的社會科學家強調: 政治學必須藉助於社會學和心理學理 論,才能更好地理解政治現象。他們帶來的新的科學分類思想對美國政治學界的 影響難以估價。弗利德里希和帕森斯介紹來馬克思、杜爾克海姆、弗洛伊德、韋 伯、 帕雷托、 莫斯卡、 米切爾斯的學說, 推動了後來政治行為主義的誕生和發展。 心理學研究成果對政治行為主義的啟迪和影響。巴甫洛夫(Pavrov)、約翰·華 生(John Waston)和 B·F·斯金納(B·F·Skinner)等心理學家創立的「行為心理 學」,注重運用刺激——反應模式解釋人類行為,強調研究可觀察的刺激因素, 這些思想對政治學行為研究有觸類旁通的效果。因此,政治學中的行為主義可以 說是當時各門科學(首先在心理學)中發生的行為科學的一個邊緣產物。 其次, 是國際和國內的現實需要驅動美國的政治學學者更加重視並直接接觸普遍 的政治活動和政治現象。二戰當中,一大批政治學家走出校園和研究機構,親自 處理聯邦政府或地方的日常政治事物和管理工作。通過切身的經驗,他們察覺到 傳統理論與實際問題之間的巨大差距,看到研究工作存在著嚴重缺欠,舊有的學 園式結論不可能預測未來的政治局勢。這些迫使他們在方法論上檢討自己。在這 股日趨壯大的學術思潮帶動下, 一些影響力頗大的政治學家已開始在自己的著作 中主張:政治研究要關心現實。打破過去那種以圖書館為基地的研究方式;研究 面向人們的政治行為,特別要重視各種政治活動中的個人行為;運用實地調查和 統計分析的方法,努力對人們的政治抉擇作出預測並給以檢驗。 與此同時,美國各種社會勢力也出於長遠或近期的考慮,大力資助政治學團體的 研究活動, 因為搜集和分析大量實際資料要比局限於圖書館當中作研究所需的費 用大得多。大基金會通過資助某些中意的研究項目,制約了學者們的注意力和思
想傾向。二戰後,各基金會進一步重視資助諸如選舉等短期行為科學研究項目及 一些跨學科研究。 最後,應該看到,行為主義之所以產生,是和美國注重實用傳統及現代西方哲學 的影響密切相聯的。20 世紀初葉,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方法論就啟發過許多政 治學家。 在現代哲學中值得特別提出的有邏輯實證主義。 其代表維也納學派主張: 一切理論都要有經驗上的根據, 由直接或間接的驗證預以證實或推翻;理論必須出於徹底的科學態度,並且有賴 於多學科的合作;哲學的任務是以語言分析為主要方法,達到對知識和科學的解 析等。在傳統和思潮的推動下,美國政治學界逐漸形成一股佔主流位置的觀點: 科學的實質在於收集客觀資料,收集政治生活的無情事實。這一觀點直接針對 19C 以往的推理方法,就是說學術界認識到,要解決迫切的社會問題,光靠對法 律權利與義務作歷史的、邏輯的分析是不行的,社會知識的可靠性在於事實。這 樣,重事實而不重目標。重現狀研究而不重方向研究,成了普遍傾向。美國政治 學會 1903 年成立,早期的幾位會長都是主張政治學科學化的學者。20C20 年代 初,美國幾次全國政治學會議的基本思想就是強調利用新技術收集新情況、新資 料,而不注重理論的作用。學術界認為,事實會自己說話。 政治行為主義的形成,包含幾代學者的持續努力。在美國,對傳統的制度研究加 以批評的學者,首推以研究方法論著稱的社會科學家阿瑟·F·本特利。他早在《政 府過程》(1908)中就抨擊當時的政治學是一門僵死的學問,只對政府脯機構 的最表面特徵作形式上的研究。他主張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造,才能使政治學變為 名符其實的科學。英國學者 G·華萊土在 1908 年出版的《政治中的人性》中,也 把政治動機看作理解政治生活具有決定意義的新領域, 主張採用心理學與自然科 學的方法研究政治。J·布魯斯說過:「所需要的只是:事實、事實、事實。」這句 話典型地代表了那個時代政治學者最重視的東西。 布魯斯還贊揚科學及其嚴謹性, 這反映了當時美國知識界反對墨守傳統的共同態度。 繼本特利之後,對推動政治行為主義形成起作用最大的,是查爾斯·E·梅里安和 他帶動下的「芝加哥學派」。梅里安在 1921 年發表論文《政治學研究之現狀》, 正式提出廣泛應用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地理、人種學、生物學、統計學的技術 和成果改造政治學研究狀況。 美國學者一般都把這一年看作科學化運動開始的時 間標志。1925 年梅里安出版《政治學的新方面》可以看作是對學院式政治學的 批評和發展政治行為研究的日程表。梅里安首先提出「新政治科學」這個名詞。他 主張,政治學必須應用科學方法研究政治過程,把政治行為作為調查研究的基本 對象之一,重視在政治分析中理論與經驗研究必然形成的互相依存的關系。梅里 安在 20 年代擔任芝加哥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以後一、二十年當中,該系培養 了一批研究生,他們成了後來聞名全美的政治學家,其中成就最突出的就有早期 的 H·F 戈斯耐爾、H·D·拉斯韋爾和 30 年代以來的第二代傳人凱伊、特魯曼、西 蒙、阿爾蒙德等。伊斯頓在 40 年代後期起到該系執教。本特利和亨廷頓也曾就 學於這所著名學府。人才匯聚,使這里儼然成為美國政治行為主義研究的中心。 在這種科學化思維萬式指導下,談學派的學者們都是面向實地工作,用以彌補以 往研究資料的匱乏,並積極借用其它社會科學和統計學的理論及手段,正式把行 為主義引進政治研究,帶動了行為行為主義革命的興起。

⑥ 政治學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根據你的研究方式來決定,看是你喜歡的是哪科?

⑦ 會議政治研究的研究策略是什麼

政治學研究方法按層次可劃分為:哲學層面的方法、範式層面的方法和技術層面的方法。哲學層面的方法起到整體性的指導作用。範式層面的方法可分為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

1、哲學層面

每一門學科的研究都是將具體問題抽象化、系統化的一個過程,這就離不開一定的哲學知識,特別是邏輯學的知識。雖然行為主義政治學一再強調價值「祛除」,但是實踐證明,政治學研究是無法做到真正的「價值中立」的。

政治學研究離不開學者的主觀意識,這就需要學者具有哲學思辯、邏輯推理的分析能力。古代以及近代的政治學者大部分自身也是哲學家。諸如《理想國》、《政治學》之類的古典政治學名著同時也是哲學名著。當代許多優秀的政治學者也同樣具有深厚哲學功底。

因此無論採取何種現代化的先進方法,政治學者都應具有一定的哲學基礎。無論哲學分析是否能產生終極價值,學者們對於哲學的推理和分析功能是予以承認的。

2、範式層面

「範式」一詞是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的。「政治科學中的範式是為了組織相關概念、理論和實踐模型而建構的。理論範式指的是理論邏輯模式,它是由理論的構成要素、要素的結構方式等方面組成的。

範式簡單地理解為研究問題、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使用的一套概念、方法及原則的總稱,它是對某種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總體綜合或抽象,反映學者整體的研究思路。在範式層面,我們可以將政治學研究方法分為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兩種類型。

3、規范研究

傳統政治學是指行為主義和後行為主義興起之前的政治學。傳統政治學注重對國家機構、權力、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傳統政治學注重政治哲理和政治歷史分析,尚無事實分析要脫離價值分析的觀點,政治學者研究政治現象的目的就是要對現實提出批評或為其辯護。

傳統政治學多採用思辯式語言和演繹推理的方法。相對於行為主義政治學,傳統政治學往往是一種靜態研究。主要的研究範式有:歷史—比較研究法、階級分析法、機構研究法、制度研究法、法律研究法等。

4、實證研究

現代政治學主要指行為主義政治學,以及後行為主義政治學等。它不局限於對正式機構、法律、文獻、制度的研究,而是將政治人的行為、心理、及其背景文化等納入自己的研究范圍。它主張政治學研究要價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態度得出結論。

它注重經驗方法,強調運用技術手段和借用其他學科的方法和成果來解釋政治現象。相對於傳統政治學,它是一種動態研究。

主要的研究範式有:心理學分析法(它是現代政治學研究的基礎)、經濟學分析法(如理性選擇理論)、社會學分析法(如精英分析,政治團體分析,政治角色分析,政治文化分析)、系統分析法、結構—功能分析法等。

5、技術層面

技術層面的方法主要是指對資料的採集分類,對數據的整理加工,以及形成研究成果等工具性、程序化的方法。目的是使研究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工具性方法在二戰後,隨著行為主義的興起日益受到重視。

這些方法適應了實證主義的研究,在計算機廣泛應用於政治學研究中,技術層面的方法因其自身的重大作用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關注。根據陳振明先生主編的《政治學———概念、理論和方法》一書,技術層面的方法主要有:課題選擇與研究設計、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理論闡釋。

(7)政治學研究方法研究設計題擴展閱讀

研究對象

政治學界對政治學研究對象的看法還不盡一致,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見解,歸納起來,可分為兩類:

一類主張政治學的研究對象是政治現象或政治關系。認為政治學是研究社會中各種政治關系的科學,是研究關於社會政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或者是研究社會各種政治勢力關系發展規律的科學。

另一類主張,政治學的研究對象是國家,或以國家為中心的各種政治現象和政治關系。

⑧ 政治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有哪些

政治學是一門以研究政治行為、政治體制以及政治相關領域為主的社會科學學科.
研究范圍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政治學的研究范圍主要包括政治學原理、本國政治、比較政治和國際政治4個領域,戰後則眾說紛紜.當代中國學者對政治學研究范圍的認識雖不完全相同,但有基本的共識,認為應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方面:①政治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中國和外國政治思想史、當代政治學理論和政治哲學、政治學的基本概念和范疇、社會的意識形態體系等.②中國政治.包括中國政治史、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結構、政治制度、政府體制、黨的領導和建設、幹部與人事、地方政府、民族問題、統一戰線問題、人民與政治家問題、政治心理、政治參與、政治過程、政治文化、政治發展等.③比較政治.包括各國政治制度的模式、政治形式,一些主要國家的政治制度史和現行政府體制、政黨制度、政治過程、政治文化、精英人物,其他一些國家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的政治發展、政治穩定、政治變遷及其各種模型以及地區研究和國家研究等.④公共政策.包括公共政策理論、決策科學、政策分析、決策的模型研究,以及福利政策、就業政策、教育政策、科學政策、種族政策、都市政策、外交政策、軍事政策的研究等.⑤公共行政.包括行政管理、市政學、行政法學、官員體制、比較行政、組織和管理分析、組織理論和行為、人事行政等.⑥國際政治.包括國際?國際法、世界性和地區性沖突與戰爭研究、國際戰略研究等.⑦政治學方法論 .包括政治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具體方法,如調查研究、定量分析、經驗設計、個案研究以及政治系統分析、結構功能分析、政治行為分析、政治溝通分析、政治精英分析、政治團體分析、政治決策分析等.

⑨ 行為主義時期政治學研究方法的特點

二次世界大戰後,行為主義政治
學迅速崛起,它反對傳統的制度研究方法,注重創立經驗方
法。70年代以後,行為主義政治學進入了一個相對蕭條的時
期 ,它過分強調技術手段 , 忽視價值因素的傾向受到批判。
人們反省行為主義專注純 粹 學 術卻喪失了價值方向的缺點,
乃提出「政治學的新革命」,即政治學的再理論化、再意識
形態化的主張。在這種情況下,當代政治學進入了後行為主
義時期。

閱讀全文

與政治學研究方法研究設計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樓梯護牆面的測量方法 瀏覽:379
幼兒園的教育方法有哪些內容是什麼 瀏覽:267
如何測試自己的尿液的正確方法 瀏覽:865
英語口語演講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164
咬肌最好的鍛煉方法男生 瀏覽:644
男性鍛煉心臟最好的方法 瀏覽:164
戒指的折疊方法視頻 瀏覽:150
電腦強制進去桌面的方法 瀏覽:763
剪星星的方法視頻 瀏覽:922
最簡單的破土方法 瀏覽:499
維e淡斑使用方法 瀏覽:358
淋巴細胞計數有哪些方法 瀏覽:461
用黏土做蛋糕的方法視頻 瀏覽:317
真假鹽的辨別方法視頻 瀏覽:80
淺談思想政治教學方法論文 瀏覽:405
幾種快速練出腹肌的方法 瀏覽:259
研究方法跟途徑一樣嗎 瀏覽:774
華為手機怎麼開機方法 瀏覽:833
列舉工業工程概念中所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瀏覽:175
上課時想睡覺有什麼方法可以緩解 瀏覽: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