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行為分析訓練方法

行為分析訓練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12 22:23:17

㈠ 行為分析法是什麼

應用行為分析法( 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簡稱ABA ) 是將目標任務(即教學的知識、技能、行為、習慣等)按照一定的方式和順序分解成一系列的較小的或者相互相對獨立的步驟,然後採用適當的強化方法,按照任務分解確定的順序逐步訓練每一小步驟,直到兒童掌握所有步驟,最終可以獨立完成任務,並且在其他場合下能夠應用其所學會的知識、技能。它以操作制約的原理和方法為核心去更易兒童的行為,按兒童的學習目標,設計情境和選定可影響該目標行為的增強物,並以他們自發的反應行為,建立新的適應行為,消除或改善因孤獨症征狀而引致的不當行為。

1.情境設計
開始訓練時,需要找一個視覺和聽覺刺激很少的、相對固定的環境。比如,一對一的個別訓練室,在那兒放一個小桌子和兩個小椅子(椅子的高度必須以能相互對視為准),地上鋪有地毯;房間布置要盡量簡單,以暗色調為主,但光線要充足,周圍不要有可以吸引兒童注意力的物品,甚至連牆壁也只要白牆即可,條件允許的話可在牆壁的適當位置安裝能做觀察用的單向透視鏡;教學中可以根據需要增加指導者從旁協助教學;根據課程設計需要,室內可置必要之教材教具。

2.指導課題
依據個別的教育治療目標,一次進行一個孤獨症兒童行為治療目標。

3.指導方式
① 一對一的個別訓練 一對一教學,這是主要形式,適用於參與能力、模仿、語言、認知和精細動作等項目的訓練,生活自理、聽一步指令、粗大動作等項目。訓練時一定要選准可以影響兒童行為能力發展的增強物;隨著兒童在一對一的個別訓練中行為的獲得和兒童能力的發展狀況,逐步將兒童帶入小組或團體中做泛化指導,使得個別指導中所習得的行為得以在團體或生活實際中發展。
② 以活動為基礎的教學,這適用於教兒童同他人游戲、交往、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等項目。
③ 偶發事件中的教學,在生活(家庭、社會等)中,尤其是社會交往、社會適應等活動,抓住機會促使兒童運用已會的知識、技能和展示已養成的行為、習慣;抓住機會自然地教給兒童知識、技能、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

4.時間要求
每周在家裡有30—40個小時的訓練,就是說每星期6—7天的訓練,每天5—6個小時;每次訓練的時間要根據兒童的年齡、整體水平(注意力、身體狀況、情緒、刻板行為等等)綜合決定。兩歲半以前的兒童,主要以活動為基礎的教學,一般每次要10—15分鍾;三—四歲的兒童每次15—20分鍾;四—五歲的兒童,每次要20—25分鍾;五歲以上的兒童,一般每次要30分鍾左右;學齡前兒童,一般每次要35分鍾,學齡期兒童每次要40分鍾左右。從安排來講,最好、有效的是每周上20—40小時一對一的操作練習課,逐步乏化,盡快開始加入小組或集體操作練習課。

5.應用行為分析法的特點
① 目標分解 即把任務(知識、技能、行為、習慣等)分成若干很小的步驟 。比如,學習洗手 :打開水龍頭----淋濕雙手----拿肥皂----抹肥皂----把肥皂放回原位----搓手(搓手心----交叉搓手背)----用水沖洗雙手----清洗手心、手背----關水龍頭----把手擦乾。再比如,要教兒童學會配對物品或圖片:先要教他學習相配一模一樣的物品。先把一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放在面前的桌子上,然後把一支同樣的杯子給兒童,並說:「把它放在一樣的東西旁」(配對)。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使用「提示」和「強化」來促使兒童正確反應,完成要求。學會了這第一步之後,第二步就要在桌子上擺放兩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和一個球),兒童就須在擺放之前辨別和區分。由於兒童已經練習過前面的內容,第二步就會容易一些。ABA把每項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驟練習,就是為了使兒童在學習中更容易得到成功,盡量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減少挫折感。訓練中兒童必須先學會每項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開始學第二步。
② 使用提示幫助 為了促使兒童對指令作出(正確)的反應,必須使用提示幫助(這包括手把手練習、語言提示、手勢和操作示範等提示)。傳統的教育過程往往不包括向ABA這樣的提示形式。教一個非孤獨症兒童時,他可能通過觀察來學習,比如問他「今天是星期幾?」他不會回答,或者回答不正確時,可以再詢問另一個兒童。如果別的兒童回答正確,那麼正常兒童下次也就可以回答出來了。但是孤獨症兒童就不一樣了,所以必需給他們以提示,給他們多次的機會自己作出反應,再多次得到強化。ABA這種方法更強調對兒童指令後,兒童須馬上做出反應。因此,提示的技術就更具意義。比如,教一個兒童學會完成兩步的指令(「拍拍手、拍拍桌子」,或者「站起來,把書放在桌子上」……)時,兒童很可能只聽從第一項動作指令或後面一項指令,所以,給出指令後,馬上示範或手把手提示——讓他先完成第一項動作指令,再完成第二項動作指令。有了這樣的提示,兒童才對指令可能做出正確的反應。只要他能夠完成了指令(那怕是提示後完成的),還是要對他做出的正確反應給予強化。如果反應不對或不能准確完成則給予示範和幫助提示,並通過反復的練習促使兒童成功,以後逐漸減少對兒童的提示,直到無需提示兒童也能正確做出反應。

③ 強化 ABA強調任何一種行為變化都和它自身的結果有關聯。如果一個兒童叫了「媽媽」,媽媽馬上高興的對他笑、並擁抱他,兒童可能因此會更多地叫媽媽。媽媽對兒童的態度強化了兒童的行為。強化的目的是讓兒童更願意配合,更喜歡訓練。開始對孤獨症兒童訓練時,往往能夠使用的只是初級強化物,它包括食物、飲料等,在使用初級強化方式(給予食物、飲料)時,也要使用表揚等,逐漸可以引導兒童接受次級強化手段——如表揚、贊賞,擁抱等。教兒童較難的技能項目時,就要使用最好的強化物(兒童最想要的)。強化物可以放在放在使兒童能夠看到的地方,讓他明確聽指令就會有好處。但是不要說「如果你聽話,指出那個是公園,就給你吃糖」。這樣好像是在討價還價。最好是通過兒童在完成了應有的反應得到強化的經驗,讓他來接受你的這種操作方式。在使用贊賞時,除了說「很好」、「真棒」以外,也應該明確地表明你所強化、表揚的是什麼行為。比如,在兒童進行對名詞的理解的訓練時,指令是「把火車給我」,兒童果真把火車拿給你了,結果(強化)可以這樣說:「真好,把火車給了老師」即具體說明了什麼樣的動作反應「真好」。

④ 反復練習 因為使用了強化和提示,兒童才願意反復進行練習。因為反復進行練習,兒童才能 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 重復多次的練習,對兒童掌握技能是特別重要的。在美國ABA老師訓練新的技能時一般給兒童10次(包括有提示或不提示)練習的機會。這樣可以每天了解有百分之幾的反應是正確的,有百分之幾的是錯的。在反復練習時,要尋找各種不同的材料和例子,使兒童所學的技能夠得到泛化,另外也可增加兒童的興趣,如「水果分類」,就可以把不同的水果或它們的圖片放在一起排好,引導兒童找出蘋果、西瓜等。

㈡ 行為訓練的主要教學方法包括

以教為主的教學系統設計,也稱傳統教學系統設計,主要基於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或認知學習理論,設計的焦點在「教學」上,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精細嚴密地運用系統方法對教學進行設計。在教學系統設計領域,運用系統方法對教學進行設計的模式林林總總,讓人目不暇接。綜合目前國內外有關文獻上介紹的各類以教為主的教學系統設計模式,我們採用何克抗教授等總結的以教為主的教學系統設計模式。如圖 所示。

1. 學員與教學目標分析
(1)學員特徵分析
學員特徵分析的目的主要了解對教學設計產生重要影響的學員特徵,為後續的教學系統設計步驟提供依據。

①確定學員的原有知識基礎。

了解學員的原有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是為了確定當前所學新概念、新知識的教學起點。對學員原有知識基礎的確定既可通過對預備技能和目標技能進行測驗、分析的方式進行,也可採用「分類測定法」和「二叉樹探索法」。分析測定法是先對當前所學概念的原有知識基礎按照以往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分成若干種類型,然後再利用與知識基礎分類密切相關的問題對學員進行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就可以推知學習暑關於當前所學概念的知識基礎類型。二叉樹探索法是根據已學過概念的難易程度對問題進行仔細劃分,並將它們按由易到難的程度線排列,從中選擇出最符合學生實際水平的問題,從而也就確定了該學生關於當前所學概念的原有知識基礎。

②確定學員的認知能力。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B.S.Bloom)將學習認知能力按智力活動和復雜程度劃分為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等級。

利用計算機對學員認知能力的評估一般採用的是「逐步逼近法」,其基本原理為:首先由學生本人填寫關於學員讓知能力的評估表,能力值的范圍是0~1閉區間內的任一數值,得到「初始估計值」;利用初始估計值,從領域知識庫中選出與該學生認知能力相適應的知識點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系統不斷修改學生的初始估計值,得到六項認知能力的「一次評估值」;然後根據一次評估值,再到領域知識庫中去選取與該學生認知能力相適應的知識點,繼續進行教學,同時,系統再次修改評估值,從而得到六項認知能力「二次評估值」。如此繼續下去即可得到該生較准確的認知能力值。

③確定學員的認知結構變數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爾認為在認知結構中有三方面的特性對於有意義學習的發生與保持產生重要影響,它們是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穩固性」。要確定認知結構是否具有「可利用性」,就是要確定當前所學的新要領、新命題、新知識與學員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某種概念、命題或知識之間是否存在類屬關系(下位關系)、總括關系(上位關系)或並列組合關系中的某一種關系;確定了原有概念與當前所學的新概念之間的關系,也就確定了認知結構的「可分辨性」;接著需要分析學員認知結構中起同化、吸收作用的原有觀念的「穩固性」。一般說來,若能找到和新觀念具有類屬關系或總括關系的原有觀念,那麼,這種原有觀念對於絕大多數的學員都是比較穩定而牢固的。假如原有觀念與新觀念之間是並列組合關系,則這種原有觀念的穩固性將隨不同的學習內容而有較大的差別。

㈢ 道德行為訓練中的四個心理因素的辯證關系如何怎樣訓練學生的道德行為

學生道德行為的訓練

(一)導之以行,落實行動
1.激發道德動機
道德動機是道德行為的內在原因,它的性質和水平決定著道德行為的性質和水平。道德動機的產生主要與個人的道德需要、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等因素有關。有了高水平的道德認識、良好的道德情境、正確的道德需要,就可能產生高尚的道德動機。因此,教師應注意提高學生的道德需要,並努力將其轉化為高級的道德動機。
2.掌握道德行為方式
掌握道德行為方式是產生道德行為的必要條件。教師可通過以下形式指導學生掌握道德行為方式:①道德行為方式的講解和典型行為分析。②榜樣示範。在講解的基礎上,教師還應向學生提供榜樣,展示有關道德行為方式,讓學生觀察學習。③道德行為方式的練習與反饋。道德行為方式一定要通過反復練習才能掌握,教師應重視學生道德行為方式的練習,及時提供反饋信息,糾正不適當方式,強化正確的行為方式。
3.養成道德行為習慣
道德行為習慣是一個人不需要外在監督和意志努力既可自動實現的道德行為。它可使道德行為經常化、鞏固化和自動化,因此它是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標志,是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標。道德行為習慣是在反復訓練和實踐的基礎上養成的。
培養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方法主要有:①在實踐中教給學生合理的道德行為方式,使學生懂得在什麼場合應該怎樣去做。②堅持長期的練習與實踐,不怕行為出現反復。③為學生創設良好行為情境。④讓學生隨時了解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准。⑤可採用一些具體方法如活動替代法、銘記警句等辦法來鞏固好的行為習慣。
(二)加強訓練,付諸實踐
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關鍵在道德訓練,通過道德訓練,使學生不僅知道該做什麼,更要使學生懂得怎樣做。道德訓練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幾種: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role playing)指人依照他自己的角色來行事,如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便是在扮演他自己的角色;也指模仿別人的角色來行事,如老師不在,學生幹部代替老師管理班級,也是一種角色扮演。兒童游戲中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有助於其將來不同社會角色的學習。
2.自我強化
自我強化是自我教育的一種表現,具體包括自我命令、自我檢查、自我獎勵、自我懲罰等。教師不僅要充分信任學生,而且還要有明確的外部監督和檢查措施,幫助學生能夠逐步過渡到自我調節和自我監督。自我教育是以學生自覺參與他們自身思想品德塑造的最高形式,也是進行教育的最有效方法。這種教育效果最真實、最牢固,即使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在結束學校生活後,學生也會朝著道德修養的目標不斷前進。
3.善於運用獎勵和懲罰
獎勵和懲罰都是一種強化,它可以對人的復雜行為起到一種反饋作用。在這里,強化與反饋構成了條件反射的核心成份。把這種理論運用於品德教育過程,就產生了「行為修正激勵理論」。這個理論指出,當行為的結果對個人不利,這種行為重復發生的頻率就會降低或消失。在品德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的某種行為給予肯定或獎勵,就會使社會期望的行為得到鞏固和保持,這就叫「正強化」。它能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一種積極向上、愉快的情緒。獎勵的形式有獎賞、表揚和贊許等。相反,對某種行為給予否定或懲罰,就會使社會不期望的行為發生的頻率降低,或消失。它能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並吸取教訓,去克服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
4.樹立榜樣,促進遷移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應該給學生提供榜樣行為,使學生通過模仿,並進而發生態度與行為的遷移,促進道德行為方式的掌握與道德行為的形成。在通過榜樣示範進行道德行為訓練時,應考慮榜樣行為的情境因素。情境安排應注意兩方面:一是以各種變式來安排榜樣示範行為的情境,即榜樣示範的行為本身的本質方面保持不變,而情境的非本質的因素和條件應加以各種變化;二是注意安排從榜樣示範的訓練情境逐步地向學習者會仿效加以操作的真實生活情境過渡。

㈣ 自閉症干預用的應用行為分析法ABA靠譜嗎,看到有人說孩子訓出來像機器人一樣

把孩子訓出來像機器人的可能是DTT,DTT回合式教學是一種基於ABA原理的教學策略,專注於技能獲取,在教授早期學習技能(如接受性指導或模仿)或學習者需要將技能分解為可學習的小部分時很有用,具有高效,而可能刻板機械的特點,DDT包含在ABA中,並不等於ABA,ABA還包含了自然教學,直接教學 ;精準教學;自我管理系統等等針對不同情況下和不同群體的訓練方式。方法有很多,關鍵是是否能靈活運用,針對不同的情況用適合的方法,也就不太會出現你說的那種情況了。自閉症干預推薦北大醫療腦健康兒童發展中心。北大醫療腦健康兒童發展中心以應用行為分析(ABA)、認知行為治療(CBT)等理論為核心循證干預措施,來幫助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青少年(自閉症、孤獨症、多動症等),及其家庭提供從助診、評估到干預、融合一體化銜接的兒童心理健康康復服務與培優服務。

㈤ 什麼是ABA行為分析法

羅瓦思寫的《發育障礙兒童教育》(1981)是採用應用行為分析法對孤獨症兒童進行教育的主要參考書。 應用行為分析法自從1993年以來在美國越來越廣泛地受到教育界的注意。在莫莉思1993年寫的《讓我聽你的聲音》書中,講了一個有兩個孤獨症孩子家庭,矯治孩子的方法。他們看了羅瓦思1987寫的一篇文章後決定按照他的方法建立家裡的強化訓練項目。他們的結果顯得十分成功。因此現在美國很多家長和專家都在討論這個教法。羅瓦思在1981年的書闡明了他的方法。孩子的訓練一般是在他三歲半前開始的。每周在家裡有三十到四十個小時的訓練。就是每星期5-7天的訓練,每天4-6個小時(都是一對一的)。這種時間安排不是絕對的,主要是要按照各各兒童的需要調整。一次訓練平均2-3個小時(包括休息)。每個項目(5分鍾左右)結束之後要休息1-2分鍾,每小時也讓兒童休息15分鍾,那時候他可以自己玩,吃零食,看錄象,等活動。
羅瓦思強調說:為什麼要盡早(三歲半前)開始進行訓練?是因為要盡早改正或減少不良行為(在孩子已經習慣了那個行為前),也要盡早教孩子基本的語言和社會交往(包括玩)的技能。這教法強調先用一對一的方式來教,後擴大治療環境,集體治療,以便熟悉類似上學的環境和活動。
他和提倡應用性行為分析法的人認為,早期進行強化的訓練,使孩子上普通學校的可能性增加。
開展一個應用性行為分析法(ABA)訓練計劃需要哪些人參與?在美國一般來說要組成一個"治療組"。這組有至少三個人,這樣可以保障他們一周的工作的時間加起來可達到30-40小時。通常參與的人員是學教育學或心理學的大學生或研究生,但有時也可以請親戚來幫助。如果這些人願意作志願者當然最好,但是常常找到的是要打工的學生。家長也是這個組的成員,但是不一定是直接來充當一對一的教師。也可能家長自己先學會這種操作技能,再教給請來的老師,他的角色是參加每周治療組開會。最好是能先請專家來一起設置合適的(一些)項目,幫所有訓練人員(家長和別的老師)都掌握同樣的方法。如果沒有這種專家,家長可以自己通過看了書,了解了方法以後,就開始做。一個人只要有興趣,有積極性和能夠堅持就可以學會這個方法。
這幾年來在美國越來越多學校,機構和家庭都選用應用行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來教孤獨症兒童。教學(Discreye Triai teachmg),這種DTT是一種具體的訓練技術,它主要具有以下特點:①將每一項要教的技能(skill)分成小的步驟,然後一步步地練習;②強化性(intensire)教學,反復訓練每個步驟;③使用提示幫助孩子做出正確的反應;④使用強化物及強化手段。
為什麼叫分解式操作教學(DTT)呢?這是因為這樣的教育過程包括著多種"操作",每項"操作"都有明確的開始和結束,具體過程是由三環節組成:①給孩子發出指令或要求;②促使孩子對指令或要求的回答或作出反應;③結果(對孩子的反應強化或提示加強化)。一個操作的這三個環節完成後,稍微停頓後再給出下一個指令(開始新的操作)。
孩子必須先學會每項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開始學第二步。可以把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驟,這叫《分解目標》。比如,要教孩子學習洗手就有好幾個步驟:打開水龍頭,搓手,擦肥皂,再搓手,關水,把手擦乾……。再比如,要較孩子學會配對物品或圖片:先要教他學習相配一模一樣的物品。先把一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放在面前的桌子上,然後把一支同樣的杯子給孩子,並說:"把它放在一樣的東西旁"(配對)。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使用"提示"和"強化"(下面還將仔細介紹)來促使孩子正確反應,完成要求。學會了這第一步之後,第二步就要在桌子上擺放兩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和一個球),孩子就須在擺放之前辨別和區分。由於孩子已經練習過前面的內容,第二步就會容易一些。ABA把每項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驟練習,就是為了使孩子在學習中更容易得到成功,盡量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減少挫折感。
ABA的分解式操作教學(Discrete Trial Teaching)與傳統的經典的教學方法不一樣。它是由指令、反應、和結果三個環節構成的。經典的教學方法是給孩子提供(看或講)很多的信息內容,孩子在教授過程中只需被動的"聽",無需明確地作出反應。ABA教法就不一樣,只給孩子很少的"信息"(比如兩張動物的卡片和一個指令:"把牛給我。"),對孩子的要求十分明確,孩子對此也十分清楚。因此,應該說ABA不是那種被動、消極的學習方式,而是一種積極的學習方法。每次"操作"時孩子必須作出反應。這種方式很適於對孤獨症兒童的訓練,因為他們不可能象正常兒童那樣,只需被動聽老師上課就能學會新的技能。

㈥ 10歲的自閉症兒童怎樣進行康復訓練謝謝了!

人際關系發展干預:著眼於孤獨症兒童人際交往和適應能力的發展,強調父母的「引導式參與」,在評估兒童當前發展水平的基礎上,採用系統的方法循序漸進地觸發孤獨症兒童產生運用社會性技能的動機,進而使其習得的技能在不同的情境中遷移,最終讓兒童發展出與他人分享經驗、享受交往樂趣及建立長久友誼關系的能力。

應用行為分析:是行為訓練的方法之一,以分解目標、強化和輔助為原則,以回合式操作教學法作為具體操作方法(包括指令、個體反應、結果與停頓),以由專家指導下的大學生、研究生或兒童的家長組成的干預小組與孤獨症兒童進行一對一的訓練作為干預的主要形式。

結構化教學法:也稱系統教學法,是指根據兒童的學習特點,有組織、有系統地安排學習環境、學習材料及學習程序,讓兒童按照設計好的結構從中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把教學空間、教學設備、時間安排、交往方式、教學手段等方面作系統安排,形成一種模式,使教學的各種因素有機地形成一體,全方位地幫助獨孤症兒童進行學習。

感覺統合訓練是指通過感覺刺激信息進入大腦,在中樞神經形成有效率的組合,以使大腦協調身體對外界做出適當的反應,達成各種目的的協調行動,促使兒童的學習和動作順利進行。

㈦ 行為分析的常用思路和方法有哪些

舉動闡發的話固然是舉動學呀!樓上說的「表明一個舉動為什麼產生」,是探究這個舉動背後的「生理」,那包括的方面可就多了。


要闡發一個舉動,起重要定義一個舉動,要明白、詳細、客觀地形貌一個舉動。

耽擱,不是一個舉動定義,頂多算一個舉動代號。「鄰近任務的剋制日期,而任務還沒完成當事人卻舉行與任務無關的舉動且很大概導致任務無法准期完成」可以舉動當作耽擱舉動的一種定義(著實我這個定義也不太好啦!)。

定義舉動是必須的,不然就「打人」來說,拿榔頭敲斷腿算「打人」,扇耳光算「打人」,相互推搡也大概算「打人」,但是敲斷腿和推一下是一回事嗎?不弄明白詳細是哪個舉動,能闡發出個結果來嗎?

要是只是本身玩玩,定義完一個舉動,就可以利用abc理論對這個舉動舉行闡發了。

由於舉動你和我已經通過定義確定了,下面只需根據舉動找到其特定的條件和結果即可。

條件,就思量舉動產生前,當事人的所見所聞所為所感,以及四周環境,從中找出和舉動具有特定接洽的,即要是沒了這個條件,舉動就不會產生。條件可以是多重因素的組合。

結果的話,顧名思義,便是舉動產生後孕育產生的結果。可以思量舉動產生後又產生了什麼,當事人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剋制或躲避了什麼,以及舉動產生前後的變革等。結果可以是多重組合,可以是天然的結果也可以是人為添加的結果。

比如你和我前面定義的耽擱舉動,條件大概是是「當事人有任務,任務是未完成的,有難度的或當事人不喜好的,剋制日期很近了」大概「在家中」。

舉動是「當事人舉行與完成任務無關的很大概導致任務逾期的舉動」。這里要細致結果不是「當事人任務未准期完成」這么大略,而是即時結果「克制了面對任務的枯燥」「告急感情得到舒緩」「領會到意見意義性」「得到完成事物的成績感」「愧疚感」和延時結果「任務逾期的處罰」。

如許一闡發,你和我就可以看到,不是當事人懶,這種標簽著實可駭,而是當前條件下,綜合比較起來完成任務不如耽擱更具吸引力。記取,天下沒有一個懶人,每個人私家都在他能明白的范疇內做出最優選擇。

而你和我要變化舉動,便是從這個三段同等性動手舉行操縱。

還是耽擱舉動的例子。

你和我可以對條件舉行操縱,低落任務難度,增長任務意見意義性,乃至直接克制孕育產生任務,都可以使耽擱舉動有所淘汰。很多時間僅僅把在家裡/宿舍改為在公司/學校/圖書館就可以大大淘汰耽擱舉動。大概砸了手機(結果頗佳)?大概高段位的可以熬煉本身到對任務本身產生興趣,對任務的挑釁彌漫豪情等,當時間做任務成為了享受,也就沒什麼耽擱不耽擱了。

你和我也可以像認知舉動一樣對舉動操縱(實際上是把條件與另一種盼望舉動連接起來),比如通過訓練,作育出任務一下達立即就實行,並且只有在實行完任務的環境下才從事其他活動的風俗。比如大門生下課後不是回宿舍,不是去用飯,而是立即去自習室/圖書館造作業。

你和我也可以對結果操縱,比如定時完成,可與女友做羞羞噠事變,完不可一個月別想碰她,比如每次耽擱後宿舍開批鬥大會且有耽擱者包洗全部人襪子一周,比如耽擱一次就餓三頓(真沒幾個人私家為了辦理耽擱題目試過餓幾頓的,絕逼好使)。大概牛逼點的,直接作育出對耽擱舉動的發自心田深處的討厭。對結果操縱的時間只管即便包管每次舉動出現都市出現相應的結果,也便是說,要加上和女朋儕羞這個結果的話,就要包管每次定時完成任務都能羞,每次耽擱都市一個月碰不到她。不然早上完成能羞,來日誥日完不可也能羞,如許就不切合三段同等性,就不是舉動的結果了,對舉動的變化也就沒什麼意義了。

在舉動學面前目今,耽擱症算個p,你和我有一萬種要領辦理它。

找幾個舉動多練反復,學會找准特定的條件和結果,你就可以明白很多一樣平常舉動啦!

比如父母喝止孩子哭鬧這個徵象。

先看孩子,由於某種刺激(條件)引發孩子哭鬧的舉動,得到的結果是「父母的叱責非難」「必要得不到饜足」,那麼下次遇到這個刺激孩子就不太會哭鬧了。要細致,孩子不哭鬧了,不是他的題目辦理了,而是克制了哭鬧孕育產生的題目,而本來的題目從未得到辦理,可以想像,長期下去,會孕育產生多糟糕的影響。

再看父母,條件是孩子哭鬧,舉動是喝止孩子,結果是克制了孩子哭鬧孕育產生的困擾,以後孩子哭鬧父母更樂意採取喝止的舉動,而不是存眷孩子的題目。同樣,不是父母「教誨」了孩子而是打擊了孩子,不是孩子變「聽話」了,而是孩子學會了躲避,學會了剋制本身的感覺而剋制父母的打擊。長期下去,對一個孩子的生理的影響可見一斑。

再比如「背城借一」「卧薪嘗膽」都可以看作應用舉動學原理對條件舉行操縱,引發了盼望舉動。

另有很多例子啦,根本上任何舉動都可以用abc理論闡發一下的,還是盼望大家任意抓個舉動親身嘗嘗吧!

以上便是舉動學上的abc理論底子和闡發要領了。

更多內容請參考《舉動改正——原理與要領(第五版)》

我上面的全部內容都因此後書來滴!我第一次刷的時間但是廢了老大勁了!

㈧ 應用行為分析的7個特點

應用行為分析的特點包括:應用性、行為性、分析性、技術性、概念系統化、有效性和一般性。

應用行為分析法是將目標任務(即教學的知識、技能、行為、習慣等)按照一定的方式和順序分解成一系列的較小的或者相互相對獨立的步驟,然後採用適當的強化方法,按照任務分解確定的順序逐步訓練每一小步驟,直到兒童掌握所有步驟,最終可以獨立完成任務。

它以操作制約的原理和方法為核心去更易兒童的行為,按兒童的學習目標,設計情境和選定可影響該目標行為的增強物,並以他們自發的反應行為,建立新的適應行為,消除或改善因孤獨症征狀而引致的不當行為。

應用行為分析所涵蓋的范圍很廣,它其中的一些原則被應用到孤獨症康復教育之中,並且有實驗數據支持,但應用行為分析並不是因為孤獨症而產生的。

應用行為分析的核心是了解與改進行為,確切的說是一門將行為原則系統地運用在有效提高有社會意義的行為中,並且通過實驗方法來證明其有效性和關聯性的科學。

閱讀全文

與行為分析訓練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買褲子褪色用什麼方法解決 瀏覽:557
青少年矯正脊柱側彎鍛煉方法 瀏覽:431
上下水軟連接方法 瀏覽:941
衛衣領的計算方法 瀏覽:726
嬰兒慢性喉炎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819
緩解肝氣郁結的鍛煉方法 瀏覽:84
廢舊手機提煉黃金的比較簡單方法 瀏覽:435
真龍頭的鑒別方法 瀏覽:850
給貓洗澡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32
介紹姓氏的方法有哪些陳 瀏覽:442
快速求質因數的方法 瀏覽:702
項目管理涉及哪些工具技術和方法 瀏覽:654
牙根腫痛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817
葉輪出口面積的計算方法 瀏覽:20
08298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535
特戊酸水分的檢測方法 瀏覽:155
美容如何提高顧客進店的方法 瀏覽:957
電纜壓銅鼻子有哪些方法 瀏覽:538
exagear模擬器使用方法 瀏覽:994
澄粉涼粉家庭版簡單製作方法 瀏覽:258